时间:2023-07-30 10:17:54
导语:在现代农业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日,茂名农业局召开了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筹备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了解到,由茂名市政府和广东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首届广东(茂名)现代农业博览会将于今年12月25日至28日在茂名市文化广场召开。
为充分展示茂名市农业发展成果,广东省农业厅和茂名市政府决定联合主办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通过举办博览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推动茂名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
为推进农博会各项工作的开展,茂名市政府已成立了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组委会。展出内容将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获国际认证的出口农产品;本地特色的名优新农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成果等。重点将放在优质农产品和相关产品的洽谈贸易、农业高新科技项目的交流合作、现他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上,新上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目前,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的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出炉。
东莞模具业将添技术“服务器”
东莞模具业又将增加一个“服务器”。日前,东莞市科技局、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组织专家,在长安镇进行一次专家论证会,论证对象是“东莞市新型材料注射成型模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最终通过了可行性论证。专家组表示,研发中心将为注射成型模具技术创新搭建高起点平台,对提高注射成型及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行业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很大作用。
依据规划,研发中心由新产品设计室、新材料技术研究室、产品及技术标准编制研究室等7大研究室构成。成立后,将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负责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其装备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改进、立项研究开发等工作。
研发中心还将向国内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带动行业和产业发展,并计划从今年到2012年,完成纳米金属镀膜材料、抗氧化防爆镁合金材料等10多个项目的验证验收工作,力争在3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在4至5年内,在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新型材料及其成型工艺与装备技术、不导电真空镀膜工艺及装备技术领域内的研究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广州规划建设“新能源城市”
7月29日,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预计在2020年,广州将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元。广州市也将建设成为“新能源城市”。
广州市经贸委副主任叶佑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2008年达到了5193.27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已经成为制约广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广州市的能源结构大部分是传统石化能源,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仅占1%。
摘 要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陕西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开展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年”以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地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引导社会资本,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机构 现代农业 对策 建议
一、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点
(一)园区体现了现代农业的明显特征
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以现代种养为基础,积极拓展产业链接,促进要素聚集,实现资本、土地、技术、装备、设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园区空间上组合叠加;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上的技术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生产率和产出效益;提升园区集成创新能力。
(二)先进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应用
在园区建设中,把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充分应用于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和物流环节。在设施种植上大力推行V型拱棚,充分应用湿帘风机、二氧化碳、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施装备,畜牧养殖上采用最先进的大跨度圈舍、负压式通风、智能式饲喂等装备技术。高科技和新设施已成为各园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亮点,呈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公司制;二是公司制+合作制。
(一)公司制
即由园区承建单位发起建设,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营的园区。如某地方金融机构支持的白鹿原现代生态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二)公司制+合作制
即由政府塔建园区平台,由企业、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打造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一些新的运行模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资金融资情况
(一)现代农业园区资金需求
现代农业园区前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农田基建、科技投入和新品种引进、装设灌溉系统、购买作业机械、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资金需求量较大。在政府补助到位,民间资本无意介入的情况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是目前比较好也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二)现代农业园区不同融资途径对比分析
1、政府扶持。政府扶持的优点是融资期限长、无息或者低息,缺点是政策性强,融资金额较小,审批时间较长。
2、银行借款。银行借款的优点是融资金额较大,但是要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及抵押或担保,利率适中,缺点就是审批期限较长。
3、民间借款。民间借款主要优点是手续简便、方便灵活,缺点是融资额小、利率较高、期限较短。
三、现代农业园区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表现在:一是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部分现代农业园区的承建主体是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从家庭式、作坊式发展而来,存在股权结构复杂、运作模式不规范、管理能力较差、专业人才匮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二是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主要植根于农村地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不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土地、房产等保值率高、可辨认的有形资产较少,缺乏足额、有效抵押担保。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情况
(一)信贷支持情况
为切实提高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加快业务产品创新、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满足。不断创新贷款方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主要困难
1、信贷产品和贷款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信贷业务产品的限制。目前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没有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信贷产品,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中,对企业的支持模式比较成熟,对基地(合作社)的支持刚刚起步,相应的信贷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推广。
2、外部政策限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由于现代农业园区承建的土地大多是以租赁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存在障碍,不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评估、咨询等专业机构少,功能不足。
四、做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扶持、财政和信贷政策方面
1、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贷款信息平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受自身业务发展的制约,扑捉市场信息比较迟缓,加之自身的优质客户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效能。
2、完善金融创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并推行有关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评估、登记、流转等环节制度。
3、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助范围,延伸补助领域,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由地方财政出资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解决现代农业园区贷款担保难题,为金融业分担信贷风险;加快农业保险建设,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4、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建立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的长效扶持机制。财政政策上,建议对县级机构农业贷款全部减免所得税,并扩大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信贷服务模式、产品服务创新方面
1、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积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金融需求的特征,结合实际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探索以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多方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
2、强化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力度。一是强化服务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识,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多方构建农业经营主体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的授信管理模式。二是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一、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实践
2013年,济源市被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市。济源市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2013~2015年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规划,市农业局作为组织单位,市农广校负责具体实施。从2013年6月份起,按照分类培训、规模发展的原则,在全市11个镇办范围内,组织了由种粮大户、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在内的100人种植业(小麦)专业培训班,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多位高校教授和本地农业技术专家,采取集中培训、实践操作和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集中培训14天,学员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还利用培训平台,实现了校地联姻,专家和农民结成了创业合作伙伴,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定位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人口70.1万,耕地面积3.49亿平方米,农业主导产业包括小麦、蔬菜、烟草、养殖、林果五大类,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26元。辖区11个镇、5个办事处,其中,山区乡镇5个,平原乡镇6个。截止2013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平方米,占耕地总面积的70.9%,平原乡镇土地流转率达82%。千亩以上流转大户达31户,家庭农场50余个,各类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200余家,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一批年富力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兴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济源市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就是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1.培育对象的确定
按照生产经营型为主,技能服务型为辅的原则,坚持规模适度、持续发展,把农业经营与专业技能区别开来,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
2.培育对象的组织选拔
培育对象按照区域选拔、整体发展、分类培训的指导原则,在各乡镇辖区内,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确立1名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人员,对本辖区内所有农业土地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统计,依据自愿参加的原则,统一上报至市农广校,根据经营性质和行业,分专业培训,保证培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持续推进,涵盖培训、服务、管理等多个层次,培训是载体,服务是基础,管理是手段,全方位的支持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1)培训的主体
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载体,必不可少,非常必要。培训方案要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和本地的主导产业结合,和潜力产业结合,制定长期培训规划,明确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农广校作为农民培训教育的主体,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已经得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认可。在现阶段,多数职业农民依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只能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培训,农广校充分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作用,坚持长期服务,把高等级职业院校培训作为一种短期的补充,不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技能。
(2)培训的内容
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坚持以思想更新为主,专业技能为辅的理念。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的现状看,新型职业农民得不到最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因为管理理念的缺失。用传统的方法管理现代农业,用旧观念去生产实践,走了很多弯路,这也是制约职业农民发展的主要瓶颈。培训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用现代化的理念管理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决策者的思想达不到相当境界,产业就会限制在一定的阶段。思想是内在的,技术是外来的。技术不是问题,思想才是关键因素。向管理要效益,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2013年,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训过程中,培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业模式管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政策解读和以思想更新为主的多项课程,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课程占总课程的40%。参训学员受益匪浅。
(3)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培训手段。集中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载体,非常必要。从学员层次上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行业内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基础,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业主,从学员区域来源上讲,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从培训内容上讲,相对比较一致,集中时间,邀请各类专家教授和行业人才进行统一培训,不仅使他们得到了交流,获得了信息,还减少了培训单位的组织难度,使职业农民得到了高层次的培训。按照农业生产的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年度培训一般分两次进行,每次集中7天。
2.认定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新兴职业,承担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与管理,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1)认定管理的作用
在现阶段,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的建立,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济源市为例,70%以上的农用耕地已经进行了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经营者有必要进行市场准入,保证耕地红线,保证粮食生产,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业主必须具备相当的农业政策知识,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不能以自己的利益来进行农业行业之外的试验生产,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的浪费。
(2)资格认定
认定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自愿,条件合格。县级市政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证机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认定管理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对职业农民资格进行确认。以政府为主要发证机关,一方面是增加资格证书的权威性、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在出台相应扶持和支持措施时,综合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实行项目倾斜和资金扶持,统筹规划,稳步发展。
认定的对象:按照立足长远、促进发展的原则,2013年,济源市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对象,主要是包含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内的生产经营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数量一般按照千分之二的比例进行认定。
认定的标准:按照分行业,分专业的原则,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经营规模、产值效益、社会效益、是否参加过培训、文化程度等等。由农业主管部门拟定各行业的认定标准,经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实施。
认定的程序: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按照自愿申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综合确定的程序,由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一般一年举行一次领导小组评审会议,听取本年度的申报情况、动态管理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的评审方向和工作。
(3)资格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农业主管部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系统,市农广校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做好日常工作。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实行年度考核,对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生产水平、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一般每两年考核一次,符合条件的,继续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对于经济效益不佳,管理混乱或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3.跟踪服务
跟踪服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培训是先导,服务是支持和促进,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跟踪服务体现了更多的内容和方式。
(1)专家服务团
市农广校作为培训的主体,和市农业局广泛结合,成立了农业产业专家顾问组,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实施百名科技人员包村、包园、包户工程,农技人员对全市的400多个行政村、100多个产业精品园实行全覆盖,变单兵作战为组团服务,专家面对面,块对块,减少中间环节,解决农业技术生产最后一米的问题。经过2013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100名学员,基本都受到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特殊服务,渠道的畅通,技术的无缝对接,给新型职业农民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2)农技推广新模式
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土地流转大户组成新型职业农民行业联盟,加强相互合作与沟通,在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3)政府扶持
政府主导部门要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上,进行农业项目的整合、倾斜和资金支持,把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农业基础建设上给予推进和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又快又好发展。2013年,有5名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了政府的特殊优惠,实施了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在高标准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急需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晒场以及其他辅助实施,投资总金额达到700万元。2014年,济源市政府列支4亿元,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仅新型职业农民一项,改变过去以奖代补的优惠措施,列支5000万元,由市农业协会组织统筹,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业主进行贷款贴息,扶持他们发展现代农业。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
1.政府高度重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要起着绝对主导作用。按照当地生产实际和产业规划,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可以加强农业部门与各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2.培育认真扎实
良好的培训、服务效果是培育工作的保障和促进。培训机构和农业主管部门不走过场,不图形式,真正按照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开拓农民的思想,创新思维,走现代农业管理的路线,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使职业农民得到发展。
3.目标科学长远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目标长远,使认定的职业农民具有科学性、持续性,把简单的小农生产与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区别开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吸引性、长远性、发展性。
4.专业结构合理
关键词:大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001-03
在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作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十”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农固本”国家战略,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与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以对接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服务宗旨的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全面提升其支撑服务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升级专业定位,尤其是重构涉农专业体系,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群与行业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驱动发展 农业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装备的采用、管理理念运用和生产组织模式等。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基本具备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运用现代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和生态环保等集成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的大量出现,采取规模化、合作化、网络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成本效益与人本至上等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的运用,已是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
1.2 生态智慧化发展 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看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经过了三次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低效”的粗放农业优化为的“高效”的精致农业产业结构;第二次是实现以“高产”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向以“优质”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次是突破农业发展资源瓶颈,发展资源节约型、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一致的,在传统农业阶段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食品需求是其发展的唯一的、基本的目标,在现代农业阶段则“保供给、促增收、可持续”为并行不悖的三大目标,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也将朝更高的目标发展。
1.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不断交融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是加速了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速度。比如,借力“互联网+”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村服务业,使其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的挖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功能的拓展,使三次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产融合”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4 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与产业人口转移的矛盾更加凸显 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产业人口”或“农民”,他们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从业者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在不断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人口的有序转移速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历史与产业发展的原因,近20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方面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致使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
2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1 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近20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滑坡,与此同时,有大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意愿的农民却得不到培训,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专业体系不完善,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匹配;二是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能力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建设滞后、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现代三产融合的生态智慧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尽快补齐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培养适应“大农业、大食物”新理念的复合人才 由于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已远远超出种植与养殖业范畴,美国的农业称“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称“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加拿大称“农业及食物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涵盖了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提“大农业、大食物”新观念,提出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实质是适应世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湖南将按照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区域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预计到2020年,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0万个(种养大户15万个,家庭农场5万个),需要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现代农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3万人。加强高职农业专业建设,适应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发展需要,培育一代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聚焦现代生态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能力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 “大农业”观下的农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大农业”体系是产业的融合,与之对应的是“复合、创新”技能型人才观。“复合、创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两个基本要求,即高职教育既要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从第一个基本要求来说,因为培养者在目标和动机上存在不同取向与被培养者在需求取向上存在多元化,如纯文凭取向、技术与能力需求取向,或兼顾而有之等,使得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技术的传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微观个体发展层面上的关怀责任,所以“复合”成为了客观需要,使得农业高职教育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大”而“全”,与某些行业教育的“专”而“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第二个基本要求来说,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培养适应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单一生产技术型人才更受产业青睐。
3.1 培养目标综合化 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定位,目前通用的提法是培养适应农业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这里已经明确表达了综合、复合的观念,包含着技术观、经营理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态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综合应用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动手方面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与将现有技术进行组合并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设计者,是比单纯技能型人才更高层次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可以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者、科技成果的转化者、生产组织者,也可以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生产者,如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和接班人,现代农业企业里的投资者、从业人员,新兴农业服务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是自谋出路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些职业或岗位对于在校生而言只是就业的假设,但他们却是农业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3.2 专业体系化 本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职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它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割裂农牧之间天然的有机的联系是学科建制培养人才的弊端,专业体系化,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克服涉农专业面窄、内涵不丰富、不适合大农业现状的需要。高职的农业专业往往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农业专业面宽,比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就涵盖本科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检疫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专业领域。某些高职农业类新专业的拓展空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在二产和三产上应加大专业开发力度,更能打造特色专业。因为社会职业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更新和升级使职业教育不断遇到新的职业,将新职业及时引入专业以成为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使某些专业成为针对某一农业职业岗位群的大专业,是农业产业化对“农、工、商”或“一专多能”复合式人才的要求,也是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
3.3 素质、能力综合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是指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一技之长”到“能力本位”,再到“素质本位”,再到如今的“就业导向”“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等变化。从“一技之长”到“职业技能”的改变,体现的是素质、能力综合化发展的要求。这也适应力现代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向“一专多能”转变的需要。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4 课程综合化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及过程性。现代农业产业化及专业体系化、能力和素质综合化,必然要求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兼顾为产前和产后服务整个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这是当前高职农业专业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趋势。
3.5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大农业”背景下要实现复合人才的培养,单靠学校资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利用社会一切教育资源办学,按照无界化办学、融合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因为农业行业生产的多样性,注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是一种模式所能包纳的,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推进在线网络课程建设,适应学生与新型职业农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需求,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打造升级版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38.
[2]吴雪芬,周英,李寿田,等.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2):5-10.
[3]张淑贞.对高职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1):28-29.
[关键词] 山东省;现代农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层次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0—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268.6亿元增加到2509.1亿元,年均增长4.7%;粮食总产量由3837.7万吨增加到4105.7万吨,年均增长1.0%。2007年全省亩均农业产值达2670元,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14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5.3元。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三是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提高。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见图1)。
波特钻石模型中所指的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存在以下问题: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率低,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水利化发展仍然存在欠缺;农业电气化发展有待改进;文化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是指行业的上游、下游或相关行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山东省的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山东省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
三、基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层次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层面来源
产业是指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由企业集合而成,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竞争力上来,缺乏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就失去了根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与质量、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
1.质量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现实中,农产品出口屡屡遇阻,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时经媒体曝光,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警示我们农产品品质由于自身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尽管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3.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据测算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4.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深加工落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难以实现。
(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
产业间的融合与互补也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三个因素。
1.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还较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产业集群。由于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分散经营、土地使用权自主,影响规模化生产,并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不力。
3.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支撑保护机制缺乏。农业基础薄弱,农户积累能力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落实。
四、提升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创造和完善高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按照指导思想为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农产品品质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区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农业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转出上要有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新突破;农业政策与财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二)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不同产品的区域布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一方面,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真正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1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组织+农户”。
(五)推进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中试转化、推广应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探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
[2]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
关键词:现代农业;存在问题;未来方向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
(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
(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浙江实践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柳金平.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08-2
1 现代农业的主要体现
一是体现在对资金和农业科技的集中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明显体现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土地以及水和其他资源的产出率,特别是在将资金与技术的集中投入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农业独特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特点。二是体现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诸因素中,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关键和主导作用。三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务工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四是体现在农业产业经营的高度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供销服务的社会化,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 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设施的装备逐步得到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管理形式和现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 加强山东现代农业建设应把握的要点
山东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当继续遵循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紧紧围绕一下三个要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合理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这个要点,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有机构成比率。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紧紧围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要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应着力推广良种、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深化现行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新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努力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要点,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科学管理形式。重点是发挥产业优势,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心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完整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紧紧抓住转变发展观念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用现展观念指导农业的水平。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树立和运用提升城市的理念提升农村、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用培养产业工人的理念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实现形式
加快山东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以下七种有效实现形式:
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最有效手段。设施农业的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重视和投资建设,围绕区域名优农产品大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大棚菜、设施池藕及设施林果等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质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对粮食、蔬菜、果品及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抗风险、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农业。品牌农业事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要重视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大力提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努力争创国家级,甚至世界级驰名品牌,进一步提升山东农业的地位,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循环农业。要重视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提高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把发展循环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建设循环经济户、循环经济村、循环经济乡镇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继续抓好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的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制止秸秆露天焚烧,变废为宝,开发形成新的产业。
观光旅游农业。山东观光旅游农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蔬菜之乡”寿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上大作文章,突出体现田园菜香和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出了 “蔬菜之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今后要进一步结合各地区域优势,大力整合观光旅游农业资源,集中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观光旅游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山东的知名度。
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前提。要注重吸纳外资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同时优化农产品出口创汇的税收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和壮大出口创汇企业的实力,膨胀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目前山东已拥有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今后要继续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继续扶持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5 因地制宜,强化措施,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的上述思想是从全国和山东全省范围内讲的,三个关键要点是现代农业的内涵,具有普遍性,七种有效实现形式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强求一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快一些,某些行业、产品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围绕上述思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优势发展战略,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带。大力调整蔬菜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菜、果、菌设施栽培优势产业带和蔬菜出口创汇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强化扶持力度,大力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用在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上,同时积极改进和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方式,积极奖励农产品创优和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支持多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的扶持范围,逐步形成运作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富民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先进技术的入户率,增强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山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向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延伸,积极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A].人民日报,2006-04-7.
[2]李娅,刘慧.基于效率的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国土资源情报,2007,(5):47-49.
[3]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4):467-471.
[4]高万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论坛,2007,(8):104-108.
一、现状
如东县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一百余万人,140万亩耕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1.高效农业建设得以加快
在种植业生产上,一是形成以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生产板块。分别为15万亩“四青”作物和出口蔬菜生产区;15万亩西瓜、冬瓜生产区;1万亩水生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2.5万亩果品生产区和6万亩蚕桑生产区。二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新增高效规模设施种植项目17个,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370亩,总投入达4460万元,其中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设施种植园区7个,总面积2185亩。三是高效农业总体水平有了提升。2009年新增亩收益2000元高效农田面积5.6万亩,全县高效农田总面积达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2.质量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上升,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85.6%上升到2008年的99.8%;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已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0个,覆盖种植面积41.5万亩,畜禽近800万头(羽)。品牌农产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项目农业建设一直是农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资金数量取得突破。近五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2000万元。二是争取项目层次得到提升。数量上从2007年的不足20项到2011年超过40项。
4.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
一是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绿化造林工程。2010年,全县林木面积达4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38%。二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到2008年底,全县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85户、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26处。同时,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并实施秸秆发电项目,基本消除室外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实施“三清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县创建。
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技术人员编制不足,高效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员紧张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着它用,专业人员比例下降;其次因费用等因素制约,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无法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加之新生技术力量难以进编,农技服务后备乏力,村级农技员几乎名存实亡,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低。
2.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数量减少素质低下
年龄较青、文化较高的能转移的基本都已转移,留下来的基本是年龄大、能力差、素质低,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根本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80%的农户一户3-5人,2个劳动力,基本上都以出去打长工或在家附近打短工为主,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大多年龄老化,且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很难适应新技术的推广。
3.土地流转已成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
目前,我县户均承包耕地4亩左右。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仅15%左右,应该说,土地收益对农民影响很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依存度也很低。但是土地流转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守意识浓。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能否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看得很重,多数在其它产业就业的农民即是完全请人耕种也不愿将田地交给别人去经营。二是嫉富心理重。相当部分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对别人在田地经营上获得成效心理上难以平衡,行动上也很少给予任何支持,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田地的收益也不愿将田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大部分农民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怕一旦转让出去很难再收回。导致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比颁布实施前流转规模反而减少的局面。因此,土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4.环境改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畜禽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给环境保护增添新的压力。近年来,由于生猪价格高,养猪业出现暴利时代,办一个猪场只需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的范例比比皆是,从而吸引了许多跨行业的“老板”投资于养猪业。随着上海和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上海近郊、苏南太湖沿岸已清除畜禽养殖场,远郊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介于上述原因,上海及苏南的养殖企业把南通作为首选发展空间。这给南通发展畜禽规模生产带来机遇,但处理不当,也会给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只占30%,而家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处于空白。同时,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原有工业企业“三废”没有得到遏制,新增工业企业又未按“三到位”及时上马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环境雪上加霜。在农业内部,由于秋季治虫和养蚕季节重叠,再加上治虫方法由手工喷雾器变成机动弥雾机,蚕儿中毒事件也是防不胜防。高效规模生产难得一方净土。
三、对策
1.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開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农业结构良性循环。二要发展品牌农业。以农产品质量为中心,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大扶新,扶优扶强,引导企业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逐步向资本经营转变。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引导企业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研究和開发转变,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開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3.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開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内在动力。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提升种子种苗业,加快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4.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一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志青年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干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二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開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等进农村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对专业农户、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创业者,通过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进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积极開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培训。积极引导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開展岗位培训等活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