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6 11:10:28
导语:在初中生劳动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动机 调查研究 培养策略
教育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所处的特殊学习阶段,其学习动机表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长期性与波动性共生,感性和理性同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要求初中生树立正确、积极、高尚的学习动机。初中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学习动机树立的深远意义,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现情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发现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既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又表现出消极应付的一面。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初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及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明晰的前进目标、追赶的学习标杆,片面的将学习活动作为应付式的劳动实践,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能结合自身目标理想,进行深入细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知、思维探索等实践活动,学习动机上方向性不够,纯洁性不够。如很多初中生数学学习实践活动,是在家长殷切要求和巨大压力下开展和实施。二是主动学习探知能动性不强。部分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不能保持积极探知、能动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过分“依赖”教师或其他学生,习惯于“吃现成饭”,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析,从而导致其学习探知活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三是探究研习深刻性不强。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深入贯彻和落实能力培养要求,导致初中生未能深入认识和理解学习能力锻炼和树立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导致部分初中生学习探究出发点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对知识点深刻内涵和数学案例深刻意义不能深入探索和研析,导致其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二、培养良好数学学习动机方法策略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行动的主导,是实践探索的“明灯”。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对象良好学习动机的树立,需要正确的学习目标“指引”。初中生作为特殊学习群体,心理上的特殊性和情感上的波动性,更加需要明晰、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在每节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恰当、适宜的目标“任务”或追赶“对象”,使学生学习上有目标,追求上有对象,行动上有“动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知教学中,教师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课教学目标要求,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学习实际,设置“学生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理解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割的三角形的面积周长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的学习要求,同时,鼓励中下等类型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把中上等学习群体作为“追赶”的“目标”,保证其学习动机更加明晰,更加主动。
二是培树学生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学习情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源动力”。良好的学习情感能够催生出学习对象更加正确和纯洁的学习动机。笔者以为,正确的学习动力,需要良好、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进行“支撑”。因此,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力进程中,要注重学习对象积极能动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善于利用新改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生动的情感素材,为初中生提供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学习情感与教学情景产生“共鸣”,碰出“火花”,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特性,通过向学生讲解我国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果,并展示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提出的“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探知相关内容。又如在“相似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器材,根据该节课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某兴趣小组测量旗杆高度”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直观、形象的教学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深入探知其知识点内容和案例问题。
三是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载体。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环节。教师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时,要注重实践锻炼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思维活动中,形成和树立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素养,使学生在感受劳动“意义”的过程中,树立起更加积极、科学、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点D和点E分别边BC、AB上的点,如果ABD与ACD以及CAE与CBE之间周长分别相等。假如BC、AC、AB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a,b,c。试求出AE和BD的长度。
案例中,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结合案例条件内容以及解题要求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一致认为:“根据ABD与ACD周长相等条件内容,可以得到AB+BD=AC+CD,等式的左右边正好是三角形ABC周长的一半,由AB,AC的值,即可求出BD和AE的长”。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合作探析所得解题思路,开展自主解题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分析、判断、总结,认为:“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等量转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解题活动进行“回头看”,学生在获取解题技能的过程,思想上也产生了对实践思维活动的深刻体悟,学习动机更加明确。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心理 心理障碍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
写作过程是一个完整有序而又交错复杂的写作心理流程。初中生的写作与他们的心理息息相关,他们写作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将会严重制约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张蕾主编的《写作心理学》中指出:“写作活动包括着双重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从积累生活、拟写提纲、文字表达到美饰修改的外部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从心理积累、心理萌动、心理孕育、心理物化到心理完善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外部流程由一个步骤走向另一个步骤时,内在心理流程也由相应的环节推向另一个环节。”因此在探究中学生写作心理特征时,我们一般把写作过程分成五个阶段来分析。
针对目前初中生写作现状,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初中生写作积累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初中生写作积累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写作的心理储备――积累阶段:惰性让学生的题材库“长期亏空”
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现在观察惰性和思维惰性两个方面。
许多中学生由于害怕观察的艰辛和浪费时间,不愿意付出劳动,或者是长期性的无意识观察身边的世界,于是便形成一种观察的惰性心理。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生活面太窄,学校和家庭构成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自已提起笔来,便感觉“无话可说”。虽然这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事实上中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生活在一种“题材环境”中,日常琐事是写作的题材,小巷轶事是作文的源泉,甚至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信息等都遍布写作的材料,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是因为观察情性的作祟才使学生有“没啥写”的处境。
另外,有些学生虽然通过观察收集到一些感性材料,但又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不愿去动脑筋,努力思考,不愿去分析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内涵、价值和规律。只是随便把客观事物与现象往脑子里一装了事,缺乏一个理性的积累,散乱的材料很快便成过眼烟云。结果在需要写作材料时,便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难堪局面。
二、写作的储备时期,怎样解决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
作文需要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没有米也是无法做饭的。一个文采再好,没有材料,文章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段落层次……一切也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探索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解决学生积累素材时的惰性心理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经过长期的摸索,解决学生积累素材时的惰性心理其实也不难。
1.使用摘抄本
顾名思义,摘抄本就是读完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或文章后,摘抄里面的好词好句。如此积累,时间长了,再对摘抄的成品加工编辑美化一下,最后把它汇编成册。闲暇时翻阅一下。不但是一种美与成功的享受,更是可以收获良多,丰富积累。
2.灵活应用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生生活积累太少,学识见闻太贫乏,作文空洞乏味,很难收集到新鲜感人的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并且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再加上学生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大面积,大范围内的去收集、积累材料有时成了奢望。于是顺应学生心理学会从现有积累的材料中找突破点便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从熟悉的材料中或事件中,从现有积累的材料中寻找新的东西,挖掘新的内涵。
3.利用好语文教材
初中生还有这样一个心理:他们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应理所当然的掌握好,而对课本外的内容则当作是额外的负担,心理上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会有一种排斥,缺乏一种积累的自觉性。这种对课外积累的排斥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种写作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教师可利用初中生重课内、轻课外的这种心理,不必急于求成,非要逼着去阅读课外知识,可尝试利用语文教材中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4.巧用流行歌曲
初中生喜欢流行歌曲,他们往往又是流行歌曲最快速的传播者,流行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大多数歌曲旋律简单,通俗易懂,容易上口,听着听着也就会了。所以他们对歌词的记忆速度超过任何一个学科的内容。另外,走在大街上放的是流行音乐,电视里放的也是流行音乐,学生们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比什么都频繁,比什么都方便。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倡导学生在作文中用歌词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巧妙的利用初中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心理而达到积累,并且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积累的目的。
5.置作文教学于生活的大课堂中,把课堂向校内,校外延伸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针对中学生易动求新的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把课堂向校内、校外延伸,置作文教学于生活的大课堂中。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问题的选择和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的主动性[1]。对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课进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形式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的关系来实现教学,才能保证综合实践课对初中生成长发挥起积极作用。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要点释义
初中综合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教育内容[2]。其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主要指初中教师引导和帮助初中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来获取社会知识,增长社会技能,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初中生现代化技术学习的完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方便;最后,劳动技术教育指的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
从以上课程元素中可以看出,初中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校以外的整个社会范围,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技能更加丰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二、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析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社会对综合实践课不够重视
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有所偏差,社会对其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认为在课业繁重的初中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是“多此一举”的,导致综合实践课在初中阶段的开展面临很大威胁。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低
受传统教育影响,还有很多初中教师接受不了开放自由的课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或者,即使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力不从心,而导致学生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获得什么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完全以理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使综合实践教学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3、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生机活力不足
初中综合实践课中的教学资源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狭窄,教学模式的制约建立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就远远不足以实现这门课程可以达到的效果,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原本丰富多彩的课程就变得枯燥乏味,实践活动毫无生机。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难以达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首先初中综合实践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传统的评价机制很难按照其教学特点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学校和社会对综合能力培养意识的欠缺,对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个改善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成绩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评价范围中[3],所以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参与性也不是很乐观。
三、提高综合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策略切入点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生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因材施教。当然,综合实践课的任课教师也要清楚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原则,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次要热情的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互动,让家长知道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资源,合理安排资源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中,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状况,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即安排符合实际、贴近生活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个体,教师和学生还要有所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保证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方向的正确性。
3、完善综合实践课的评价机制,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评价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这门科目的评价体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课这门科目的特殊性,这项课程有着较为强烈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具体和具有总结性等,是学生对社会活动和技能的学习不会浅尝辄止,可以从实际的操作和感受中体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必须热衷于观察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光亮.应重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J].安徽教育.2012,45(04):56-57.
关键词:初中;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监督体系;认真做好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现代初中学校需要考虑的热点问题。校本课程要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需要,在促使初中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不断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在本地的竞争力,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中的专业地位。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即使开发了校本课程,也是理论居多,对于本校的现实情况的关注也不够,使得实施校本课程的效率低下。下面,笔者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监督制度与及时做好总结三个方面,讨论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并能开发学生智力发育的内容为主。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与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家在规定校本课程内容时,主要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搜集当地资源,形成一套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校本课程,使得初中生能够接受全面、真实、有用的课程教育。比如,我校在重阳节展开了“关爱老人”的德育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搜集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与学生所在的社区合作,让学生为本社区的老人送温暖。学生可以陪着老人聊天,也可以为老人送去一些礼物,使初中生能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树立关爱老人的意识。
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很多学校虽然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将其列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之中,导致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教师的额外工作。初中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大,学生直接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考试――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而教师的主要工作便是让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帮助他们进入理想中的重点高中,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实施校本课程。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对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鞭策教师不断投身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工作之中,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我校为了促进本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展开,由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以下分设教导主任、各学科优秀教师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不仅如此,我校还鼓励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看法,如果发现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有不当行为,可以向监督小组反映。教师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与
进步。
三、及r做好总结工作
总结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这不仅包括教师所开展的基本课程教学活动,也包括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校本课程在我国发展历时较短,学校与教师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再加上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校依据本地、学校、师生等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发出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必然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因此,全校师生必须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定期探讨在实施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说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我校每月都会开展一次总结大会,并鼓励全校师生参与会议。在会议中,教师要客观评价本阶段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指出阻碍校本课程发展的问题,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方法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想法,学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是促进初中生成为独特人才、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促进学校不断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实施与管理校本课程,成为当代每个初中学校都要认真思考并落实的工作。教师要认真整合当地资源,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特色教育活动;学校要认真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保证整个校本课程的有序发展;教师与学校要定期认真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使得校本课程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据省关工委一份关于农村流失生问题的报告显示:20*年6月,九台市关工委和乡镇关工委一起调查了18个村和街道流失生的状况。对这18个村和街道他们按人头落实,应在校初中生1386人,流失生609人,流失率为43.9%。九台市关工委主任杨家哲曾当过13年教育局长,对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在龙家堡镇十一中调研,学校校长告诉他,20*年的初中生,入学时8个班,二年级6个班,毕业时只有4个班。城子街镇关工委副主任杨成良在郭家村做了调查。这个村有309户,1590口人,经济状况属于全镇中等水平。按年龄应在小学读书的135人,在校生133人,其余的2人为聋哑儿童。应在初中读书的118人,在校生58人,流失生60人,流失率为50.8%。经过工作,18个单位动员回校流失生139人,占流失生的23%;全市动员回校流失生1500人,占流失生的8.9%。
舒兰市一位偏远地区的某中学教师对记者说:“农村初中生1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做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一位教师说:《义务教育法》在这里也无能为力。学校和教师已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现在不是学生来学校求学,而是老师“求”学生不要辍学。
该中学本该念初二的李小林(化名),今年5月离开了学校。他告诉记者:“我就是自己不想念了,学习不好,什么都不会,上课就是睡觉,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煎熬。而且,就算我来学习,我们学校升学率那么低,不可能考上高中,还不如早点退学,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小林的父亲对记者说:“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做家长的还是希望他能把初中念完,但是家里和学校怎么劝,他也不听,我们也没办法。现在既然已经退学了,我会想办法给他找点事做,总比呆着好。”
该中学一名叫陈平(化名)的初三女生告诉记者:“我在初二的时候已经辍过学了,我家里条件不好,一年收入还不到5000元;上学费用加到一起,一年就得2000多元。辍学后,我的班主任还有校长都来我家动员,学校给我免了3年的学杂费,我就又来上学了。可我们学校要考上高中,至少得排年级前10名,我现在排50多名,考高中是没什么希望了,一想到家里那么困难,真不想念了。”
[关键词]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让学生互改作文,倡导已久,但能坚持不懈地实行的教师人数不多。原因之一是刚开始尝试时,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尚未形成,教师们除了阅读学生的习作外,还要查阅其他学生的评语,工作量较以往大大增加,但效果还不明显。“高投入低收益”让很多教师宁愿走回“老路”亲自批改作文。笔者在广泛吸收各家互评作文方式的基础上,融汇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效果反馈,总结出“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操作要点,证实了“磨刀不误砍柴功”,长期坚持让学生互改,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一、 作文批改的现状。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作文课一般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教师绞尽脑汁旁批、总批、面批,等作文发到学生手上,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是重视分数多于评语,对评语往往是一笑置之,很少会有根据教师评语进行修改的。因此,哪怕教师在批改作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但最终收获甚微,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但如果教师不全批全改,只是抽查,学生就更加不会认真写,只是马虎应付了事。
叶圣陶先生有云:“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假如重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就处于主动地位了。”[1]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在广泛吸收同行们互评作文方式的基础上,融汇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二、分阶段培养学生互改作文能力的具体做法。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培养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也是贵在坚持,它应该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套科学、合理且能长期坚持的方法。
(一)互改准备阶段。
1.明确中考作文评价标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方法是关键,首先,先向学生明确中考作文改卷标准,然后通过不断强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
2.教师示范批改。
教师先挑选优、中、差三类作文,根据中考评分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在全班面前示范如何批改、互改。
(1)明确用什么符号评价。
(2)要实事求是地批改,批改的语言不能有攻击、侮辱的成分。
(3)全文有四处以上旁批和一处总批(总批要在100字左右),并在总批后署上姓名。
旁批要求:
①看格式是否正确(如标题位置,首尾行数,段落开头,段落数目,全文字数等)。
②看标点符号使用,发现错误的地方,要给予改正。
③看错别字: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
④看病句:找出作文中的病句,在下面划上横线,在旁批处或原句处给予纠正。
总批要求先指出文章的优点(至少3个方面),然后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希望改正的方面或鼓励性的话语。
①评论文章的中心:看文章中心突不突出,有没有离题。
②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③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④看文章的语言:主要看是否简练、通顺、准确、词汇丰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句式多样,修辞新颖,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语言不简练,重复、不通顺等要指出来。
⑤看卷面是否整洁。
(二)学生互改阶段。
1.学生自评阶段。
让学生按照以上标准先对自己的文章自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实践证明,一开始时,很多学生经过自评后,都发现自己的文章存在的问题太多,经常要求教师给出时间让他重新写,这样学生重写作文的主动性就得到了有效地调动,不是教师要求重写,而是自己申请重写,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学生互评阶段。
(1)学生独立评改其他同学文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小组成员间互改作文阶段。等到学生互改水平提高,阅读和评价的速度增快后,可以循序渐进,发展到小组间互改作文。
(3)各小组举荐好文章,在班上交流。
(4)小组长总结阶段,小组长根据本组作文情况,指出本组同学作文写作上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课堂时间不足,则可以采用书面汇报形式,课后反馈给教师。
3.教师总结阶段。教师综合各小组习作的情况,在班上做一个总结。在学生互改能力未养成前,还有一个教师全批全改阶段。教师要把全部作文收回来,全批全改,不仅要看学生所写的作文,还要一个个查看学生所写的评语,并根据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面批指导,直到每一位学生较好地掌握批改作文的标准和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放手给学生,把互改作文这一工作放到课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互改,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教师只需查看组长的总结报告或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和评语。
(三)课外拓展延伸阶段。
建立班级邮箱或班级Q群,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文章上传到班级邮箱共享,也可以让学生在群上共同磋商作文修改方法,在思想上多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三、实践后的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进步也是令人欣喜的。互改作文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从互改作中悟出的写作技巧,比教师传授的写作理论知识来得更为真切,也记得更牢固,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其次,在互评前先让学生自评,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自己作文自己修改的良好习惯,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学生在认真审视他人文章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细致周到、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克服初中生草率马虎、粗心浮躁的通病,而学生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修改出来的“完美之作”被同伴提出无数修改意见,要面对这种现实是需要勇气的,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益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课外阅读 现状 教学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背景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上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而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开展课外阅读,优化学生课外阅读状态更是刻不容缓。
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等。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可见,良好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数量远远不够,二是阅读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笔者曾采用随
机抽样的方式对本校600名学生(每个年级200名)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部分调查情况列表如下:
部分名著阅读情况:
《西游记》《三国演义》,看过的约占10%。《水浒传》,看过的约占5%~8%。
《红楼梦》,看过的几乎为0。一本诗集或剧本,都未接触过的约占16%。
课外阅读兴趣,无兴趣的学生约占43.5%,有原因进行阅读的约占61%。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笔者觉得困扰我们当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原因众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
据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初中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2.家庭重视不够。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
3.被其他信息渠道抢占。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赚钱,致使家庭教育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4.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
5.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
6.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
(二)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
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生对生活情趣类书籍的选择为37.9%,比选择科技、科幻类的图书高出12.2个百分点;男性学生是以科技、科幻类图书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女性学生却是以童话类图书为第一选择;学习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学生都把科技、科幻类图书列为第一喜欢阅读的书籍,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却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笔者认为造成课外读物选择错位大致有如下原因:
1.农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学段差异、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学习成绩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差异对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最大。心理学显示,青少年中低段学生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增长抽象理性思维才会逐渐占据大脑思维的份额,所以绝大部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会产生重读图、轻读文的现象。
2.农村初中学生审美品位不高,导致不良信息读物的介入。现在,除了图书,各种传播媒体如洪水猛兽,铺天盖地,防不胜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等,其中不健康的信息资料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他们心态扭曲,产生早恋、烦躁、暴力、厌世、玩世不恭等心理,给将来的社会、家庭埋下了定时炸弹。
(三)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八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技法系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庄松辉主编.《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马笑霞主编.《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2001年版.
[4]惠丹主编.《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5]《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
[6]《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抓好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2002年12月.
[7]《语文教学与研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2003年12月.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的行为现状
学习方面:考试焦虑、厌学、辍学、缺乏主动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就行,多一点也不做、故意做出错事以引起老师注意.
生活方面:宿舍内务收拾不好、不遵守宿舍规定,熄灯后继续说话,以至于影响第二天的上学、攀比、不愿吃学校的饭、乱用零花钱.
人际关系方面:
1、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拉帮结派、暗恋、早恋、打架、欺负同学。
2、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不愿与父母交流,感觉没法沟通,宁愿给同学听。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压抑心理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校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有什么特点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现状及特点
近四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平日观察、班主任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发现,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在入校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具有复杂的心理特点,大多表现为:
(1)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而同时又生活上又高度依赖父母,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容易;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
(4)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目标不明确;
(5)对立心理。现在农场初中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老师和同学,家长和子女处于敌对状态,表现在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总认为老师、家长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6)他们花钱很大方,零食一买一大把,只知道享乐;他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在处事时却又非常自私;
(7)思想上很开放,什么样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什么样的衣服头饰都能穿戴。他们开始较强烈的关注自己的相貌、地位,并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式和目标;他们极力想表现出自己的成熟,总想表现出对什么事和无所谓,其实有很脆弱,对什么事又都有所谓,一旦遭受挫折失败,受到委屈,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个别甚至离家出走。
(8)由于身体极具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利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成人来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和容易自以为是。以上特有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
由此可见,我校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的形成原因
1、青春期的影响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和生理 骤然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初中生往往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动摇时期,意识上要求独立,行动上又免不了依赖。一方面,表现出朝气蓬勃,表现出对友谊、人生和未来的憧憬和思考;另一方面,对性的觉醒与萌动,对情感的需要与体验,以及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又会产生种种成长的烦恼与困惑,表现出迷茫与恐慌。这种心理与生理的不同步给初中生带来诸多矛盾,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2、来自父母与学校的升学压力
每位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愿很强烈,期望孩子成绩好,将来考上重点大学有一个舒适、安逸、稳定的工作;学校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立足于社会;学校以学生成绩给教师排名,所有这些都给了初中生强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那些本来心理承受力不强的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农村爷爷奶奶往往更疼隔辈人,所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得到双亲和长辈的溺爱与浇灌,形成他们任性、脆弱、自私等不良性格特征,给他们心理健康蒙上了阴影。
农村贫困生的住宿生却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人的病故、车祸等家庭突发事件,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孤独、虚荣乃至偏激和封闭等心理,更给他们的住宿生活增加了困难。
(2)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不仅开拓了初中生的视野,给他们输入了大量信息,同时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传输给青少年,对他们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是河北百强县,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辍学后学生很容易挣到2000――3000元。于此对应的是现在许多本科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仍然回来织布,“上学无用论”对学生现在的上学起了负面影响。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做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如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完整个体的成长。因此,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中学生心理将看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指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生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道路,促进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农村学生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打造利于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必不可少。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由4~6名学生组成;其次,为各单元赋予一个响亮而有乡村屯寨特色的名字,如“,某某村”“某某寨”“某某屯”,从命名开始唤醒学生的思乡情感,刺激感官兴奋点,为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建立竞争意识、交流思想做准备。
2.合理分配时段,最大化提高时间效率
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需要,我们将一节课设计为五时段,即第一时段为自主学习和研究;第二时段共同探寻解决方法或思路,收集问题症结;第三时段实施“农忙双抢”:抢种抢收大战略,即突破问题;第四时段精确点评、总结归纳;第五时段布置下节预习内容。每时段的时间按7:7:15:6:5分配。严格遵守时间计划,是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如学习时间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层次不清,必然造成课堂结构松散,拖堂也就在所难免,不仅学生的情绪会受很大影响,而且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严格的时间计划安排是必要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达到时间效率最大化的必然保证。
3.创设特色教学情境,实施“农忙双抢”战略
在五时段教学安排中每时段的任务各不相同:
第一时段为预习阶段,主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培养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二时段为单元内共同研究、探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形式不拘、言论自由,充分民主。并将“症结问题”和解决思路、方法做好简要记录;
第三时段为“农忙双抢”战略,首先,确定“抢种“”抢收”阵营,即凡抛出问题的都被定为“抢种”方,其余定为“抢收”方,采取一方“抢种”,多方“抢收”形式。其次,遵循“双抢”秩序。“抢种”方由“村”“寨”“屯”轮流充当,抢种的“作物”就是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抢收“村”“寨”凭“劳动力”收获成果(即答案、思路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