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时间:2023-07-30 10:17:55

导语: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研 问题 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所谓的原则,通常是指"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我认为语文教学原则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做精雕细刻的揣摩,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第二,课堂上要把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思维训练等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熔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条原则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时刻伴随,而且很有成效。

(二)坚持思维创新原则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尤其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三)坚持素质教育原则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教育。为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繁多,身陷各种检查研究

在小学中,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学期之初大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但教师认为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根本就没把其当成一回事,公开课讲的多了,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实在觉得心烦:倘使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学校,教师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8节以上,既要各课、上课,又要管理班务,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报表等,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即使勉强为之,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因为不抄就无法完成,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压力,实在是不堪重负。

(二)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许多学校为了把教研活动搞的热热闹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一线教师都知道,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是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搞教研必须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在教学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注重研究形式而忽视过程,终究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三)信息渠道落后,教研资源不足

一方面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研的策略

(一)课例研究

学校应重视常态课的课例研究。以小学级组为单位先进行单元备课,中心发言人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选取重点课文展开进一步研讨。执教教师对所选课文进行深入地钻研,搜集有关资料,撰写教学设计。执教后,级组内进行评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讨论、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

(二)专家引领

尽管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但它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否则,校本教研的研究很难有大的提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专家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谈话、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示范、课题引领等形式指导小学语文教师的教研。

(三)网络互动

为了提高研讨的互动性,可以利用QQ群。老师们在群上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充分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使问题困惑及时得到解答。更重要的是,在听完课后,可以充分展开评课。除此,教师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博客的作用,把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公开发表。老师们听完课后以跟贴的形式发表评课意见。只要在网络环境下,老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可以随时提交意见,可以随时补充意见,可以随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样的评课方式更加人性化,受到了广大老师的欢迎。跨越时空的网络下的教研模式促使教研活动的参与面更广,参与积极性更高,教研活动更富有效益。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达到一种更高的学术层次,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国家级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教研的人员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当议》

[2]《二十一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第2篇

语文

一、指导思想

在区教体局和教研室整体工作思路的引领下,结合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工作重点,小学语文学科将进一步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研制度,强化主阵地作用,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全力提升小学语文教研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以一线教学调研为抓手,深化基层学校教育教学

1.研究本学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生发展性评价等方面,构建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系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采取集体调研和学科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听课、反思、座谈、交流等形式,将教研重点下移至一线课堂,特别是偏远薄区域和学校。

3.实施“菜单式”教研服务,为城乡、区域、校际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提供菜单式的专题讲座、优质课例、经验交流等项目,实现精准研究、补弱扩优。

(二)以语文素养提升为核心,强化常规管理

1.继续加强写字教学,规范书写习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

2.继续加强阅读教学,深化“读书无边界”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由个体阅读转向合作阅读,将阅读活动由校园拓展至家庭,实现全员阅读、伙伴阅读、流动阅读,创新多元的阅读活动机制。

3.深入研究小组合学,提升学科质量。挖掘生本教育内涵,深入实施小组合学,在探索与实践中找准切入点与契合点,丰富语文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微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新教材研究

1.以部编新教材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点,进一步加强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新教材的培训。在省市级课程标准细化研究和新教材培训基础上,推进区级研究工作,对接好新教材的使用。

2. 积极倡导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考得较多的、需要解决的、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着力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个人研究能力及专业素养,使语文教学从基础实践上升到理论支持。

3.结合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研究各学段各课型,特别是突出策略单元、习作单元(一般习作单元)、专题单元、古诗文般以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专题,同时融合德育课例、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等策略。选择有效路径进行落实,使教学紧扣语文要素,学有目标;关注能力序列,学有增量;立足学生学情,学有取舍;承载衔接任务,落实能力,努力形成有质量、有成效、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以专业性为价值追求,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1.确立梯队建设制度,实行滚动发展模式。在已有骨干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加大语文教师梯队的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形式开展活动,按照学段及不同课型要求,滚动教研培训。实施定向培养,出课、评优评先进行倾斜,重点打造,尤其是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充分搭建平台,助其发展,在本区域内引领语文教学发展,全方位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实现“一师一课一教案”“名师名课名教法”。以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学年为周期,通过集备、征集等形式,积累形成精品教案集。同时总结归纳骨干教师有成效、有特色的教学法,最终实现“名师名课名教法” 引领全区小学语文专业发展。

(五)创新教研活动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研方式,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与集备活动,升级课堂教学手段。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把握学情、做好教学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偏远薄弱学校的教学发展。发挥“城阳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平台的学术价值和传播效能,辅助做好学科的教研工作。

三、具体安排

小学语文月工作安排

月份

内容

9月

1.各单位教研员会。

2.新教师培训。

3.2020上半年公开课展示。

4.筹备《尚书悦读》电视节目。

10月

1.薄弱、农村学校调研,特色学校调研。

2.新教材课型研讨活动。

3.(识字、阅读、习作等)教学成果项目推广活动。

4.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研讨。

11月

1.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

2.学生阅读量调研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3.习作课型研讨活动。

4.名师、名教法交流展示活动。

12月

1.学科调研。

2.命题研讨活动。

3.学科建设展示交流活动暨研修班成果汇报。

1月

1.梳理本学期教研工作。

2.研究下学期工作重点。

全学期

1.省、市组织的教学研讨及培训活动(市公开课、开放课、交流课等)。

2.新教材实施跟踪调研。

3.各学段优质教案征集与整理。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各项政策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应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四、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好“班班通”或多媒体及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是获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落实,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策略: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小学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小学语文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永琴.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第4篇

一、读写结合设计应有层次性、有梯度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表达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于低段的学生刚接触语文时间还不长,每个人的兴趣、能力、自信心,教师都要考虑到。因此在设计读写结合时,应尽可能地设计层次供学生选择,照顾到他们的不同需求。如人教版二下《画家和牧童》,我在读写结合时设计了三个层次供学生选择。第一,练习说话,在教学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出示“一……就……”,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第二,练习写话,A 例句:“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一 ,就 。

B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选择第二种: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 。 一 ,就连连拱手道谢。

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写,提高写话的兴趣,这一点在低段中尤为重要。

二、读写结合设计应有年段的视野、单元的视角

“视野决定教学的宽度,视角才可尽显教学的效度”。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我们的读写结合教学。读写结合序列化,就是要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侧重点,让学生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多层次的系统训练。如果把人教版各册的语文教材细细看一看,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年级有着相同内容的单元或课文。如三下《燕子》《翠鸟》;四上第四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五上第三组课文《鲸》《松鼠》;六上第七组《老人与海鸥》《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四个年级的教材都安排了有动物内容的单元或课文,但课文内容各有侧重:三年级侧重于一段话的动物外形描写方法――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四年级是抓住特点描写动物,侧重于动物的性格;五年级侧重于多种方法说明动物;六年级是写人和动物的故事,侧重于动物的情感。因此,教师只有用整体的视野关注教材,读写结合的设计才能切实有效,才能形成序列化。试想一下,如果只关注于单篇课文,那对于动物内容的读写结合,教师只会设计: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也来写一写吧;你和小动物之间也发生过什么事吗?请你写一写。教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理解教材,那设计的读写结合怎么会有层次性、阶段性呢?那学生的写作能力怎么会有不断发展呢?读写结合必须依据年段、单元、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视角来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以上的侧重点来设计读写结合:三下――写一写喜欢的小动物,注意仔细观察,用课文中学过的方法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外形。四上――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哪一个特点最让你感兴趣?请你用总分段式写一段话,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五上――请你写一种动物,用上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六上――动物也有感情吗?请选择你和动物之间的一个故事写下来。在这种联系与区别的整体背景下,读写结合的目标达成会更加扎实有效。试想,如果按照这样读写结合的序列进行,学生对于动物这一内容,无论是从认知、情感体验、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都会有所提高。

三、单元的视野,由易到难突破训练点

每一个单元,都有其主题内容和侧重的语言训练点。因此,在找准单元主题训练点的基础上,应围绕这一点由易到难地设计整个单元的有梯度的读写结合训练。如人教版三上第五组《孔子拜师》《开天地》,其中都有人物外貌的描写,课堂作业本上也有配套的小练笔,这是这个单元语言(习作)训练的重点。直接让学生写几句话描写一个熟悉人的外貌,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为这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内容的写话。因此,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四次人物外貌描写的小练笔:(1)拿一张熟悉人的照片(自己、家人或朋友),看照片写几句话描写这个人的外貌;(2)面对面观察描写(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写清楚他的外貌,不写姓名,写好后让大家猜猜是谁;(3)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把他在你头脑中的外貌形象描写出来;(4)写十五年后的一个同学,进行合理想象,把他十五年后的外貌描写出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真正实现这“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需要读写结合教学踏实有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读写结合序列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名篇.张圣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第5篇

2011版新课标中提出了各学段既相辅相成又富有梯度的识字要求,在学习动机上更强调主动识字、独立识字。倘若教师能从汉字本身的规律入手,通过“组块”开展识字教学,就能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总体特征和构形规律,从而完成由学习一个字到几个字再到一类字的点及面的过渡,以达到省时高效,激发兴趣,学生主动、独立的识字目的。

[关键词]

“组块”识字教学;省时高效;规律入手;主动识字

一、缘起

“组块教学”是薛法根老师独立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研“十五”专项课题《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薛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和标志。这个概念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经验总结中出现频繁,但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尚属首创。这一概念的提出曾在全国小语界引起过轰动。

(一)关于“组块”

“组块”来源于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本是指记忆单位。在相似论里,“组块”就是“相似块”。其实,“组块”这个概念在阅读心理学中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而我们将它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起源上说,“组块”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名词术语,可以看成是一个记忆单位、信息单位。著名心理学家福多就提出著名的“心理模块理论”。在语文学科研究中,它已经超出了本身的含义,具有更为广阔深远的教学论价值。

薛法根老师说:“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 (chunking)。”可见,“组块”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就是一个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以及意志这三个不同方面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对于学习者而言,“组块”是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很多零散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块”状单位记忆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说,“组块”是一个把一堆散乱的知识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知识体来学习掌握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中的组织、整合策略和行为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在背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古诗时,是把诗中的七个字看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就是在记忆时把这七个字当成一个“块”,所以容易记住。如果把这句诗打乱(课件)――“尽蚕死春到方丝”或是“蚕死春到方尽丝”,同样七个字,却是七个独立的意思,我们在记忆时只能当它们是七个汉字而分别记忆。这样记忆前面七个字相比于后面同样的七个字要容易得多。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组块”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用好这个学习心理过程,可以让学习的内容成倍增加,这样,就达到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功效。

(二)何谓“组块识字教学”

什么是“组块教学”?薛老师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一文中下了这样的定义:“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而后又在《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中这样写道:“‘组块教学’,从教学形式上看,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多个教学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的高效率。从教学内容上看,是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从上述的定义来看,薛老师的关于“组块”和“组块教学”的理论更多的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让笔者敏感地想到了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的识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科学的教学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第一学段强调“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进一步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的目标要求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如此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汉字,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享受汉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因此,要做到费时较少、效率较高,就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在识字过程中形成的。于是一种想法就此产生――倘若我们能从汉字本身的规律入手开展识字教学,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总体特征和构形规律,从而完成由学习一个字到几个字再到一类字的由点及面的过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组块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最初的想法。

二、定义

在中国知网中,以“组块识字教学”为关键词检索的结果为零。以“组块”为关键词检索表明:从学段来看,以初中的教学居多;从学科来看,以英语居多。与小学语文“组块”有关的只有与薛法根老师的以阅读教学为主的组块教学相关的经验总结了。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本课题研究是一个崭新的、极少人涉及的研究,就如同游戏研发者很难对游戏下一个定义一样,我们很难对“组块识字教学”做一个精确的定义。

最开始,笔者试图对“组块识字教学”下这样的定义: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以“认知组块思想”为指导,从汉字本身规律、儿童的认知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入手,提出小学“组块识字”教学的实践构想,进而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识字效率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现在看来,这更像是“组块识字教学”的实践目的或仅仅是个实践构想。

如果再次给”组块识字教学”下一个定义的话,笔者会这样下: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零散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汉字(或笔画、偏旁)有意识地整合成一个个便于记忆的“块”状单位进行教学的过程。

三、践行

(一)寻求“组块识字教学”的足迹

1.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组块”识字因素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编排了单独的识字课。其中单独的识字课编排得新颖独特,很有意思。首先,呈现在课本中的位置别出心裁,8篇单独的识字课分别设置在8个主题单元的最前面,用识字统领一个主题;其次,识字课的形式翻陈出新,分别运用了对对子、三字经、谚语、儿歌、词组串、谜语等,使古老的语言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识字课的内容意蕴深远,一组词就是一幅图,一句话就是一首诗。这种新的富含张力和活力的识字编排方式,隐藏着一种新的识字教学方式,预示着一种识字教学的新趋势。

2.学习名师课堂中的“组块”识字策略

斯霞老师是当代初等教育的专家。上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在这里,词和句都可以看成是识字教学的“块”。

再来看看薛法根老师在教“鹬”字时是怎么教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谁会念?

生:yù。

师: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擦去“鸟”,留下“”),念什么?

生:yù。

生:“鹬”是个形声字,所以,这个字念yù。

师:真了不起!你能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去掉“矛”字头(擦去“矛”,留下“住保,这个字又念什么?

生:(齐)jiǒng。

生:看过一部电影《泰住罚里面就有这个字。

师:处处留心皆语文,看电影也能识汉字。(擦去“住弊郑詹诺摹梆帧弊只辜堑寐穑

(生书写“鹬”)

师: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构造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

……

我们可以看到薛老师的识字教学经历由拆到合的过程,在拆的过程中,学生对“鹬”的各个部件都已经熟记于心,因此,当所有部件擦去时,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较小的信息单元再次整合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单元(即我们所说的“块”),成功地记住了一个字。

(二)尝试“组块识字教学”的方法

薛老师提出:“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思想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从汉字的结构上、意义上、读音上看,也都存在着其“相似块”。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这一特性来进行组块教学的设计。

1.巧用字族规律进行“组块”教学

字族:同从一个声符的字,有的只起表音作用,有的不仅表音,还兼表义。表音兼表义的归纳在一起,称为字族,“族”是族类的意思。如:①工、功、攻(有攻治义);②空、腔、控、拢ㄓ兄锌找澹;③非、扉、排、W、辈(有排列和分列义);④绯、翡、痱(有红色义)。

我们教到“准”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包含有“隹”的其他字族。将其形成一个可以作对比、辨别的“块”,或是请学生组词,或是编个儿歌。比如:有土小土堆,用手来推推,两点来准备,又遇困难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识字变得更加有趣生动,而且扩大了识字的面;不仅加深学生对新字的印象,还能巩固熟字。

2.集中相同部首进行“组块”教学

在新华字典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为方便读者检索,将同部首的字集中在一起。找到了一个部首,就可以找到包含这个部首的其他字。在语文书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称赞》这一课的“我会写”中有“板、椅、但、傍、清、消”这些生字,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属于“木”字旁的“板、椅”,同是单立人的“但、傍”,以及同是三点水的“清、消”各当成一个“块”呈现出来,请学生找出共同的外形特点和共同的书写特点,然后同时教学,这样使写字教学的时间省去了不少。

3.对比音近(音同)进行“组块”教学

音近字、同音字的识记和运用,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最容易混淆,区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做――作”“座――坐”“那――哪”等词的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们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寻找异同,可以简化识记组块,提高识字效率。再如,教《我们成功了》一课中的“洋”“扬”时,我们可以同时出示两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的“块”,对比其字形上的异同,再通过组词或者选字填空的形式来加深对两个字意义的理解。

4.分析结构特点进行“组块”教学

汉字中的合体字的构成就如同搭积木一般,形成各种不同的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不同进行组块教学。比如,《雷雨》一课中会写的生字有垂、乱、沉、压、逃、越、阵、彩虹、蝉、蜘蛛等,如果我们孤立地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读准读音、分析字形、背诵笔顺、练习书写的话,势必造成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因此,从字的结构特点入手进行组块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将所有生字分两个课时来教的话,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先重点指导独体结构的字“垂“,然后教”压、逃、越”3个半包围的字,最后请孩子们自己说说“乱”“沉”这两个字怎么写。第二课时则教4个“虫”字旁的字和两个半包围的字。

5.根据功能不同进行“组块”教学

反义词、近义词的出现频率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还是比较高的,把它们集中教学,让学生以对对子的方法学习、吟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字义的理解,还可以缩短记忆所需的时间,增大识字量。同样,我们还可以将表示颜色的、表示方位的、表示数量的生字加以组块进行教学,一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词句紧密结合进行“组块”教学

词句组块教学的灵感最早来自于斯霞老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思想,指的是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并不是将生字逐一出示,而是将含有生字的词或句直接出示,然后再进行教学。周淑珍老师执教的《清澈的湖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从单个的汉字来看,其意义远不比在具体的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来得明确。以《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为例,要认的字包含“幕、临、烁、辉、煌、夺、幢、伟、犹、焕、府、绚、繁、扮、宫“这15个字,取其中一个字“繁”,将这个字放在“繁华“一词中,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个字的读音。

四、感想

“组块”识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手段。它的研究还只是处在研究、探索的阶段,它实用而高效但还有待更深入地发现和实践。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种万能的识字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识字的教学环节,也不认为它可以取代任何一种识字方法,而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识字方法。它和其他识字方法如形象记忆法、猜谜识字法、顺口溜识字法等一样同属于语文课堂,在需要的时候才用它,在合适的环节才用它,在适当的课例中才用它。

[参 考 文 献]

[1]薛法根.组块阅读教学策略(上)[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1).

[2]薛法根.组块阅读教学策略(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2).

[3]顾丽芬.组块识字教学法的有益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分析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让其能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提高兴趣,就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好阅读教学。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是不仅要重视语文课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文化教养功能;不但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不仅要重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换句话说,阅读教学必须把握住语文知识与学生能力这两个方面,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为分数而教,学生要避免为学习而学,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人文光芒。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标》指出,阅读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让学生在主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得出真实的感悟,获得情感熏陶,享受阅读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素材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通过自主思考来推敲出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这都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

二、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的途径

2.1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让书本中死的知识点呈现出鲜活的状态。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让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书本中的知识更加鲜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画面,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文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活化文本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体验课文,让语文阅读教学在语言和精神中展现出恬美的情趣,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本中的情境。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联系文章的情境来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学生能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阅读教学的效率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2.2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同时也是我国的母语教育课。语文教学资源与实践机会无时不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出这些理念,新《课标》提出了关于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拓展性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得到拓展。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打破了过去阅读教学的束缚,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2.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拥有课前主动预习课文的阅读习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包含不同的内容性质的文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记录在脑海中,对于重难点部分有个大概的把握,将自己不会的地方留个记号,可以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时注意听讲并及时掌握,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提及,则可以在课堂过后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把握阅读的主动权,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才想着去阅读,让阅读带着思维走。让学生多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很多的感悟和常识性的东西就能够把握得住,而且也不会难以理解。阅读中出现疑难词汇生僻词汇,就应该养成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独立正确使用工具书,可以丰富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好的阅读方法是成功阅读的一半,同志在阅读《二十四史》时曾经做了无数的批注,密密麻麻满是自己的观点看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努力培养阅读中圈点注批的习惯,可以边阅读边思考,提高效率而且不易遗忘。阅读后适时做一些小读书笔记或者练笔随笔,可以成为作文里面的素材积累,所摘抄的优秀精美语句,能够丰富学生作文中的文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问题就大胆提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教师从旁指导。

2.4改革原来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表现为:从基础到高级,先学习生字、生词,其次是句子与段落、篇章,本着这样的顺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他并不符合学生接受与认知语言的规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从这篇材料的创作过程,作者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暂时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也就是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只要学生的整体方向感没有错,整个的阅读学习就问题不大,相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部分,如:字、词、句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使学生忽视文章的整体思想,对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十分不利。

例如:对于一些阅读题目,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要降低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单纯掌握一些死板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就是强调的这一点,通过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从整体把握文章,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有限锻炼,学生具备了语言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行理解与推敲一些意思,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教师要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阅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进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云凤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2).

[2]曲绍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04).

第7篇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第8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小学 农村 教学方法

作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正日益得到重视并体现于日常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口语交际课也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口语交际课正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薄弱点,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水平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难点。下面,我就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谈几点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

一、全员参与,创设互动平台

农村孩子在与人交往时,不同于城市小孩子的外向和开朗,而是大多数都表现为害羞、淳朴、拘谨、畏缩,不敢开口说话或扭扭捏捏。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中,要注重创设互动平台,给内向的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让师生间的说、问、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或者某个学生的独角戏,或是教师与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应该是所有学生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快乐舞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口语交际课。如教学《走,我们去春游》,由于经济因素限制,农村小学生出外游玩机会少,春游话题特别能激发学生兴趣。我抓住此良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商量,制定春游方案,让每位学生出谋献策,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请求解答,师生参与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每位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考、质疑和演讲。

创设学生口语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是唤起学生们内心深处表达欲望的源泉,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机会。让他们动情动心,感觉不吐不快。此时教师应给尽可能多学生的表达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口才。锻炼在同学们面前展现自我的能力。拨动了学生开口的那根“弦”,也就自然而然地“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整合教材,开辟交际新渠

首先,“九年义务制”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配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题,但是其中内容仍存在一些不适合农村学生的实际话题。例如在教学《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请吃饭好与不好的理由。但是,农村孩子有的不怎么注重过生日,即使有也只是一碗寿面加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时大办宴席。学生都没有过生日请客吃饭的经历,怎么能切身地谈好与不好的理由呢?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婚庆、佛事习俗好不好。由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亲身体会过,更积极地观察生活,主动了解大人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到课堂讨论时,学生就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结合当地资源,达到口语交际的“因材施教”。

其次,语文教材插图新颖,内容生动,有浓厚的情景因素。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其他非正式口语训练、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因素展开教学。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一边观察插图一边复述课文,又如教学《穷人》时,让学生抓住课文末尾空白联想续说等。通过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为口语交际开辟新的渠道。

三、延伸课外,拓展交流空间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来自外来工子女的学生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多来自周边八县或省外偏远农村地区,土话方言特别严重,语言表达不规范,经常词不达意,说话没有条理性,言谈举止缺乏文明礼貌,很难像城市里学生那样落落大方、声音响亮,所以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但是一些教师误以为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园地后的一个练习板块,只是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仅用一节或半节进行一些表达训练,这样做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的教学路子。教师应该挖掘课堂外其他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因素展开教学。

1、充分利用晨间5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同桌或周围学生相互间畅谈前一天的收获、路上见闻、精彩的节目、有趣的事情等。这样随意地交流,学生很放松,说话的胆量慢慢就会大起来,敢于说话。在交际时教师不断鼓励和表扬他们,增强学生交际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活动之后话活动。如跳绳、踢毽子、广播操比赛等活动之后,学生们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这个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组织叙谈会,让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对口语交际一定兴趣盎然。教师参与其中。再相机点拨。学生的口语表达就能形成连贯性、逻辑性、条理性。

第9篇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正确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照实验稿,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所占篇幅更大,表述更为具体,条理也更加清晰。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期末测试的命题工作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期我刊特邀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部分地市教研室的专家就这个问题提出观点,展示实例,以供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员借鉴。

分析近年我省小学语文期终测试试卷,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命题的目的出现偏差,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及课程基本理念,对语文课程有效实施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命题的内容偏向识记语文知识,不仅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而且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命题走“套路”,凭个人经验,缺乏科学的命题论证与设计,不能较好地把握测试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期终纸笔测试命题的相关问题与同行共商榷。

一、测试命题的目的

语文期终测试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减轻课业负担;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其命题应指向语文课程、指向教师教学、指向学生学习。

1.指向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特质所在,与“学习语言文字”的说法有着本质区别。作为语文终结性测试的命题,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而不单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以及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命题的关键是要创设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从以下四个选项中找出与带点词意思最接近的词,并将序号填入括号中:骄傲(?摇?摇)?摇A.娇气?摇?摇B.自大?摇?摇C.满足?摇?摇D.自信”的命题与“在括号中填写近义词:骄傲(?摇?摇?摇)”的命题相比较,前者要求对诸多意思相近词进行比较,学生需凭借自己语文实践的经验和语感进行判断和选择,这不单是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更是对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语言材料积累、语感能力等)的考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而后者只是要求学生写出“骄傲”近义词,这明显指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记,其命题并非直指语文课程性质。

2.指向教师教学。期终测试命题应对教师教学的改进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一,命题标的要单一,应有利于诊断教学问题。

题例:找出读音错的一个词,并把序号填在括号里。(三年级下期试题)

réng lòng huǎn luò

A.仍然 B.摆弄 C.缓慢 D.落后 ( )

本题主要考查字的读音,具体考查受地方音影响的声母为r、l、n、h的字的读音,命题标的单一,有利于分析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若命题标的不单一,会对分析、诊断教学问题带来困难,不利于教学改进。

第二,命题立意依课标,应有利于把握教改方向。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而并非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识记水平。例如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评价的能力,命题选取未教文本,就比要求评价课文中的人物更具有教改导向意义:前者重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和人物评价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标精神;而后者则可能导致要求学生大量背诵有关课文人物评价内容,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且阅读实践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

第三,命题与教学整合,应有利于推广教研成果。语文测试命题要体现语文教研教改的成果。例如,通过命题要考查学生书写汉字的水平,考查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考查学生阅读想象和体验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和揣摩语言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3.指向学生学习。第一,命题要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语文学习目标,懂得学语文主要应获得什么?第二,命题要倡导有效的语文学习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第三,命题要真实反映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矫正等多功能作用。

二、测试命题的内容

语文期终测试命题的内容是由语文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内容、本学期学习内容及测试目的所决定,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框架,从“积累”“阅读”“习作(写话)”三方面来架构测试内容。

1.“积累”部分。这里所提到的“积累”不是机械、单一地重复识记语文知识,而是提倡学生在语文实践(语言文字运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及其运用能力等。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包括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内涵的积淀,还包括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层面的积攒。从纸笔测试架构“积累”的命题内容主要有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考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或运用常用词语、成语;考查课文优美句段及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的识记、理解、运用等。如下表:

2.“阅读”部分。“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四个基本阅读能力。

三种情境:为了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的阅读;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

四个能力:提取信息——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形成解释——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能力;做出评价或解决问题——对文本内容或形式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如下表:

3.“习作(写话)”部分。习作(写话)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文从字顺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第一学段:能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能写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并根据需要分段表述。

三、测试命题技术

为了确保测试能准确、有效、稳定地反映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关注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关注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和信度。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属标准参照考试,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目的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关于测试效度主要指测试是否有效考查学生本学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际状况,包括测试工具和测试实施的有效性,其关键是要把好测试命题关。命题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为参照;从教材及教学要求、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基础出发,设计考试内容结构,权衡各部分内容权重比例;认真考究每道试题的立意、题型、功能、评分标准以及难度、区分度等。基于以上考虑,提出以下小学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权重分配表,供大家参考。

说明:

(1)“积累”部分的权重比例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相对下降;“习作(写话)”部分的权重比例则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相应提高。总体导向: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为了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阅读”部分的权重比例保持较高水平,这是因为阅读既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在语文水平性测试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基础知识由直接考察得分的形式逐步过渡到间接考察影响得分的形式,即在“阅读”“习作”中考查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及其运用能力。直接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则由平时的形成性检测和单元诊断性测验来承担。

关于测试信度主要涉及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如答案可猜、题量不足、难度过高或过低等都是影响试题可靠性的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若评分标准不客观、随意性大,则直接影响试题的信度。

2.难度和区分度。作为标准参照考试,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难度一般控制在0?郾8~0?郾95之间为宜,要求试卷在总体反映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的程度,为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供依据。因而,掌握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是提高命题质量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