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30 10:17:58

导语: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第1篇

(一)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及秋收工作。当前正值农作物病虫害高发期,为达到“稳产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做好汛期防灾减灾,提前谋划,积极调配秋收所需物资,做好秋收工作,确保今年粮食产量较去年要有所增长。

(二)加强畜牧业生产管理。一是狠抓《县牲畜出栏管理办法》的落地落实。根据牲畜存栏数量,核定出栏任务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积极引导、鼓励牧民出栏牲畜,年底牲畜出栏数较去年要有显著增长。二是结合州级下达畜禽改良及本品种选育1万头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剩余2500头畜禽改良及本品种选育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目标任务。三是总结春季防疫经验,提前调配秋季防疫物资,扎实抓好今秋防疫和包虫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出现重大疫情。

(三)加强对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管理。一是加强对续建项目工程质量及进度的管理工作,明确要在今年完工的项目,必须要完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做好项目收尾、审计等后续管理工作。二是抓好新建项目的工程进度,把好质量关,要按照年度既定建设计划,完成当年建设内容。三是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抓紧拨付建设资金,确保支付进度。四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衔接,做好2020年度--2021年新建项目申报工作。

(四)落实农牧民补奖政策。2019年草补政策实施禁牧补助627万亩,实施草畜平衡603万亩,按照省州安排,及时兑付两项直补资金共6210万元。截止5月底,已完成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工作;在7月中旬之前完成农牧民补奖信息核及公示,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农牧民补奖政策资金兑付工作。

(五)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一是做好农畜产品供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中小学食堂农畜产品的质量管理,确保不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故。二是积极推进农机尤其是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考证及拖拉机年审工作,在下半年要开展1次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在农事繁忙季节组织开展1次行业内综合性安全生产大检查。三是按照中央、省州非洲猪瘟防控要求,加强对生猪及生猪产品的调运管理检验检疫,确保我县不出现疫区的生猪及生猪产品,确保我县生猪市场和生猪产品的绝对安全。四是加强对项目施工安全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不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提前谋划,要求施工企业做好民工工资兑付等工作。五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一要继续做好汛期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工作,二要提前调运应急饲草料,做好打贮草基地饲草料收贮工作,应对重大雪灾的发生,确保今冬明春牲畜顺利过冬。六是对种养殖大户、集体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

(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按照年初既定的扶贫专项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序时进度,按时完成“农牧产业扶贫专项”所有工作任务。二是抓实抓深抓细“五个一”帮扶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农技员驻村帮扶工作,严格按照县驻村办每月下发的帮扶工作任务清单要求,按月做好当月的农机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工作痕迹管理。三是配合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泥朵镇做好脱贫攻坚大普查相关工作,全力做好年底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相关工作,实现脱贫攻坚圆满交账。

(七)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农村深改工作任务。下半年要集中精力全力抓好农业农村深改任务的牵头抓总,及时与涉改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全面了解掌握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收集改革信息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争取全州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先进县的荣誉。

第2篇

但是,克旗是在低起点上的高增长,发展不足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同时,克旗民生问题历史欠账较多,群众收入增速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特别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克旗将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旗为目标,以科学发展、富民强旗为中心,坚持富民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民增收致富作为工作重心和指挥棒,坚持“四个并重”,加快建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幸福克旗。

一、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加快提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以发展保民生。一是经济社会向协调发展转变,推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化。强化富民优先的工作导向,把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提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民生支撑保障能力,加大并优先保证民生投入,推动城乡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让城乡群众均衡普惠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赤峰市前列、自治区平均水平。

二是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六大产业”(矿产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做好“四篇文章”(循环经济、绿色矿山、洁净能源、产业承接),建设“四大基地”(国家战略性煤基新兴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蒙东地区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东北新能源产业基地、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大力引进和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工业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园区化、循环化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中的引擎作用,在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方面的平台作用,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三是传统农牧业向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牧业转变,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大力转变分散经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挖掘农牧业增值增效增收潜力,发挥好农牧业在促进农牧民增收上的主渠道作用。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发展避灾、节水农牧业,加快推进百万只优质肉羊、十万头优质肉牛、四十万亩优质马铃薯、十万亩胡萝卜、四十万亩饲草基地等优势主导产业和西拉沐沦沿河产业带建设,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推进规模经营,探索农牧民以土地、草牧场等作价入股的形式,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稳定共同体,实现分红增收。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加快引进胡萝卜、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自治区级、国家级名优特地理标识品牌,以龙头连市场、带基地、创品牌、提效益、促增收。

四是旅游业由观光富民型向高端、富民强旗型转变,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化。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高端策划、高端开发,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强旗的支柱产业,推动第三产业总量扩张、比重提升。

五是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构建交通互联、产业互动、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统筹城镇、园区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积极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按照“布局合理、适度集中、功能互补、均衡发展”的原则,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域性中心城镇和重点镇适度集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辐射延伸,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坚持富民与强旗并重,像抓强旗一样抓富民,扎实推进新时期民生重点工作。一是以促民增收为核心,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每年实施一批“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工程”、“千户低收入家庭脱贫增收工程”、“百名致富带头人引领工程”、“百家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具体措施是:实施120多个机关单位1500多名干部下基层工程,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在促进增收中的组织推动作用;每年对1000多户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实施脱贫致富帮扶,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000到6000人;在全旗114 个嘎查村每年每个嘎查村至少培育1名致富带头人,发挥好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每年培育100个以上成长性强、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确保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通过实施“双千双百”工程,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赤峰市和自治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赤峰市平均水平、与自治区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第3篇

昌都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其气候的显著特点为:气温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旱雨季节分明;由于水热条件的地理性和地形变化大,气候类型众多,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年平均气温7.6℃,气温呈南高北低趋势;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无霜期38―161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139―2776小时;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降水量由东南向北逐渐增多,且多集中于6、7、8三个月,具有旱季时间长,雨季分明的特点。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依靠科技农牧业生产连续六年丰收,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牧业是昌都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认真做好林业工作,使昌都林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昌都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连续6年丰收

1994年以前,昌都粮食生产一直徘徊在2亿斤以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每年以2000多万斤的速度递增。单产由300斤上下提高到420斤,但是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增幅不大,仅从1995年的人均占有357.9斤提高到1999年底的490斤。 这几年粮食产量增幅较快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

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种子工程增产效果显著,在同等条件下,良种增产幅度在30%以上,甚至一倍;三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冬今春全地区维修水渠5899条,水塘1967座,新修大小水渠112条、水塘42座,增加灌溉面积1.28万亩,基本保证了生产用水;四是强化基础地位,加强领导;五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大力推广良种、化肥深施、增肥节种、病虫草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了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培训。

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行农牧结合,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饲料种植面积。根据建设生态农业,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和各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还草还林,对各种气候条件保证率不到50%的海拔在3900米以上的耕地全面还草,将耕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根据这一思路,三江两岸和三江的一、二级支流两岸的台地化为粮食主产区。该地区耕地面积达到40万亩,粮食产量占到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全面改造,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高质量的稳产田。到2005年,这一区域平均单产达到700斤,生产粮食2.8亿斤,同时将这里建成饲料、饲草生产基地,成为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高产优质高效农牧经济发展的腹心地。

畜牧业发展的4项措施

畜牧业是昌都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畜牧业又基本上是以天然草地为支柱的粗放型牧业,牲畜终年在天然草地放养,仅在冬春才有极少量的补饲。截止1999年底全地区各类牲畜存栏达345万头(只匹),肉类产量达到45219吨,奶类产量达到50261吨,毛绒总产量达到1079吨。人均占有肉奶分别为156.4斤和169.7斤。

近年来,畜牧业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草场的责、权、利、建、管、用,彻底打破草场大锅饭;

二、加强草场建设。全地区共完成草原三灭30万亩,草场围栏18万亩,草原施肥150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

三、高度重视抗灾工作。目前成畜死亡94887头(只匹),死亡率2.7%,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减少0.3%,新生仔畜成活810429头(只匹),成活率90.4%,比去年下降0.5%;

四、加强疫病监控和对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昌都畜牧生产区主要集中于丁青、类乌齐、江达、边坝和39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将这一区域建成夏秋架子牛羊放养基地,冬春将架子牛转移到气候相对较好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现改放养为圈养,改零散养殖为规模化养殖,加快牲畜生长,加快出栏,加快周转速度,提高商品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天然林保护和林副产品开发

昌都地区是第二大林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123.4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21.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36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31.71%。金沙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是构成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绿色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昌都地区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如下:

一、“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高原宽谷区。该地区地貌为高原宽谷类型,气候属高原温带湿润――半干旱类型,基本特点是冬寒夏凉,冬春干旱,霜期长,降水量相对其他地区要多,且集中于夏季。本区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荒山封育和营造多功能防护林;

二、“三江”中游山地区。该地区属于山地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森林主要分布在“三江”及其支流两岸海拔3000――4400米的山地。本区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种植经济林木和发展森林旅游;

第4篇

一、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处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和以呼包鄂为核心的“小三角”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显著。这里交通发达,通讯畅通,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独特沙生植物资源,黄河流经该区域85公里,地下水资源较富集,适宜进行生态开发建设,发展以独特植物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农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和观光旅游业。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顺时之为、强盟之举、利民之措。

(一)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国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指出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出要实施阿拉善生态绿洲保护与治理工程。由于阿拉善自然条件差、地域广阔、干旱缺水、自有财力有限,投入严重不足,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南扩东移,黄沙侵河的趋势仍在不断蔓延,对黄河东西两岸的阿拉善盟和乌海市,对黄河及其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京藏高速、包兰铁路和贺兰山保护区,对河套平原、呼包鄂经济区均构成危害。实施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沿黄河西岸建立防护林网和种植沙生植物,可以有效遏制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输入泥沙,防止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二)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抓住利好机遇,主动融入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需要。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阿拉善黄河西岸地区一块尚未开发的宝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沿黄沿线经济带的一部分,阿拉善盟抓住自治区实施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重点打造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土地、黄河水系、沙漠旅游、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着力发展生态沙草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国家粮食产业,对于推动全盟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提升阿拉善综合经济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示范区建成后将成为呼包鄂经济区“小三角”地区的产业接续发展基地,成为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聚集作用。

(三)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从阿拉善盟实际出发,盟委行署提出,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巩固调整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改变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实现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主要由沙漠、河滩、湿地和林草地构成,土地、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沙生植物和农作物,可以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基地建设和沙地葡萄、文冠果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加工,发展以沙产业为主的现代特色农牧业。同时,依托特色农牧业的发展,围绕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新区,促进商服、流通、旅游等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为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四)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是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妥善安置农牧民重新就业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阿拉善盟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意见》,对全盟2.75亿亩草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需要转移安置农牧民2万人。实施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坚持从农牧民、农牧业和农牧区实际出发,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把农牧民转移就业与发展沙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农牧民转移不转产、离土不离乡,真正做到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既能够达到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以满足搬迁农牧民转移发展和重新就业的需要,从而促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实现草原生态的显著改善和农牧民收入的显著提高。

二、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需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定位。打造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首先要做好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工作,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安置;立足长远的角度,综合设计当前与长远,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把握科学的原则,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体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目前,示范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项目区总体规划中期成果已设计完成,形成了以缘起与路线、目标与战略、背景与前提、空间与形态四部分内容组成的规划设计。组织筹办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借助区内外学者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审核项目工程规划,研究产业发展大计,高质量完成科学编制项目区总体规划工作。

(二)多方积极争取,将示范区纳入国家、自治区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大盘子。从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全局出发,积极申请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或自治区级重点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的大盘子,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措施、项目审批和资金投入方面更多的支持,特别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分配和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有效解决示范区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合作开发,在沙生植物研究上与中科院等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取得突破。一个地区发展提速、总量提升、质量提高,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沙草产业的提质提效关键也在科技创新。阿拉善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阿拉善盟首届专家顾问团,聘请了国内著名院校的24位院士专家。借助与中科院等科研力量合作的良好机遇,深度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力争在沙生植物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中提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植物元素,通过试验程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和广泛市场前景的产品。依托企业和市场机制,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积极争取对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科技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科技资源投放到沙产业示范区,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沙产业示范区,为沙产业示范区培养输送更多的各类人才,逐步完善沙产业示范区的产学研体系,从而增强沙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四)建立健全机构,为推动示范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阿拉善盟十分重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了盟委行署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成立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规划项目组、产业推进组和基础设施建设组三个工作组,从各旗(区)和盟直有关部门抽调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勤于钻研、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参加筹备和建设。目前,领导小组及各工作组正在有序开展前期调研、规划编制、项目推介等相关工作。各项目管理具体实行目标负责制、工程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项工程公开招标,工程监理贯穿始终,做到完善制度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层层抓好落实,从而构筑起示范区工程建设组织机构体系,为推动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基础建设先行,为企业入驻提供条件。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各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协调相关旗区开展项目区人、财、物实物量调查及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工作。组织建立国有独资公司,负责沙产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项目区土地、城建、开发等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协调交通、水务、电力、通讯等部门,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区域联系道路、滨水交通、新区内部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利用沿黄河打井取水、海勃湾黄河大坝水库引水和北部滞洪区地表水,建立以农业、城镇、景观用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为企业入驻提供优质的公共资源和基础服务。

(六)以核心区建设为龙头,实现优势生产要素的先期聚集。实现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优势生产要素的积累和集聚。示范区将设计规划的500万亩粮食基地储备、150万亩生态治理区、15万亩生态新区和1.65万亩控制性规划区作为核心区,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做到基础设施“三通一平”,功能区划分清晰到位。以核心区建设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境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创业,以此带动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优势生产要素向沙产业种植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沙区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沙漠高端旅游基地、沙漠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沙漠创新服务基地和沙漠基础服务中心等七大产业聚集,为全面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创造条件。

(七)扩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规模性工程。统筹建设各项生态功能区,配套发展相关产业集群,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撑。盟委行署紧紧抓住阿拉善盟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多层次、多渠道召开项目推介签约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具有投资实力的大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项目。同时,在土地审批、税收优惠、配套设施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争取上级部门更多支持,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目前,示范区已经与内蒙古、江苏、深圳、香港等地的14家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投资金额达到573亿元。

三、打造阿拉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一)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探索荒漠化地区发展新模式。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为示范单元,实现以小流域治理带动大面积生态恢复。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农业耕作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实现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发展新模式。一是形成沙漠特色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按照钱学森院士的理论和设想,以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为依托,充分发挥乌兰布和地区具有的丰富沙草资源优势、水利土地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大投入,引进大企业,借助大宣传,努力建设沙草林产业基地。同时,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创新技术为支撑,把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以特色资源深加工和节能环保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形成沙漠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发展符合沙漠地区特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节水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牧业,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依托沙草林产业及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以沙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农业景观、自然空间和便捷的城郊优势吸引游客,形成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和乡村度假游相互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产业。

(二)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链,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利用现代生物、化学等科技成就,固定转化风能和太阳能,深层挖掘高附加值产业链,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体系,将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打造成阿拉善盟高科技农业产业园。推动沙地葡萄、有机绿色设施农业、梭梭肉苁蓉、文冠果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产业。依托种植区的发展,开发建设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和生态农业旅游等产业,形成以绿色种植、特色畜牧养殖、沙区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沙漠高端旅游、清洁能源、创新服务和基础服务为一体的高附加值产业链体系,提高农牧林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形成阿拉善盟又一经济增长点。预计到2015年,示范区将实现总产值50亿元;到2020年,将实现总产值100亿元。

第5篇

召开全州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全州经济工作会议、全州农牧村工作会议开过不久。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刚才杨保祥同志作了工作演讲,对去年的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推进农牧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活跃农牧村商品流通,发展现代农牧业,拉动农牧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州各级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决策安排,紧紧围绕“三农(牧)工作大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各项主营业务经营指标实现了稳步增长,新网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恢复改造、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项目建设效果明显,供销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不时增强,为农牧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为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临时积累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全州供销社系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经营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需要强化,经营方式需要创新,经济实力需要增强。特别是历史性包袱短期内难以化解,恢复重建基层社的任务重、资金缺乏,不少社属企业机制不活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分析研判,下一步的工作中逐步予以解决。

州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当前。农牧村正在发生深刻革新。发展现代农牧业,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组织体系完整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广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大力开展农牧村社区综合服务,不时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国内需求,要求供销合作社发挥流通网络覆盖城乡的优势,加快推进新农牧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牧村消费环境,开拓农牧村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州供销社系统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实施意见》和州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文件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国家、省上和州上一系列支持政策,切实增强加快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开拓创新,全力抓好落实,推动全州供销合作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步伐

有扶持农牧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网络优势,供销社有比较充备的流通网络。健全农牧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牧村市场体系和发展农牧村合作经济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州的供销工作,要紧紧围绕州政府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突出以下重点:

要把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新网工程”建设上来。扩大内需是国经济发展的临时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第一。农牧村潜力巨大。今年国家在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继续实施一系列扩大农牧村消费的措施,支持供销社等市场主体开拓农牧村市场。要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网络龙头”发展配送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专业合作社、协会和交易市场,加快构筑“网络体系”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镇小超市和连锁店、村级综合服务社和便民店,加快延伸“网络终端”逐步形成完善的农牧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改善农牧村消费环境。要紧抓机遇,努力在健全网络、改善设施、提升服务上下功夫,扩大农牧村消费中不时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要把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保证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上。近年来农资流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第二。国家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资流通领域。供销合作社作为农资供应的激进主渠道,既面临新挑战,又具有组织、网络、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必需坚守农牧资供应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农牧资供应的主导作用。当前,州春耕农业生产已经全面展开,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把春耕农资供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商品的推销供应,抓紧产销衔接,保证货源,确保主要农资商品质量和价格稳定。要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综合服务店,有条件的还要从事种子、农机具、废品油等商品经营,不时提高供销合作社农牧资市场的占有率,继续为农牧民搞好各种服务。

要把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为农牧服务水平上。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第三。积极参与全州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建设,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不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一要加强农牧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足我州丰富优质的畜牧业资源和藏中药材、山野珍品、小杂粮等特色产品,发挥网络优势,积极组织、联合、引导农牧民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围绕区域产业布局,重点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带动力强、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的示范性专业合作,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协助农牧民开展信息、技术、农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搭建农牧服务的平台。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农牧村建设试点村和整村推进村上。积极组建行业、专业协会,利用协会规范行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搞好行业服务,推动行业资源整合,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二要强化农牧村综合服务。抓好农牧民经纪人培训和农牧民技能培训、鉴定、及认证工作。强化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恢复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依照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积极参与农牧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搞好农资、农副畜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劳动就业等服务,强化服务中形成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推进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的闲置资产优势和区位优势,要在县城和交通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完善一批农副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建立完善一批酥油、曲拉、牛羊毛等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饲料、牲畜用盐等生产资料市场,逐步提高为农牧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把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体制机制创新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当前,第四。供销合作社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重要阶段,必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添发展活力。一要推进组织创新。坚持开放办社,广泛发展同农牧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牧民经纪人、私营个体企业、涉农部门等各方面的合作,把供销社办成群众基础牢固,合作力量众多的为农牧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二要加大推进县市级供销联社的改革力度。加快转变职能,明确职能定位,尽快实现由单一管理型向经营、管理、服务转变,重点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全面组织实施“新网工程”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切实行使出资人职责,落实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组建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强化基层组织指导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三要加大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重组改造力度。依照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基层社建设,通过参股、兼并、托管、加盟、租赁等方式,加快发展市场化运作和产权多元化的新型基层供销社。四要加大社属企业的改革重组力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社属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引导社有资本向优势领域集中,加大开放办社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中大型流通、加工企业改造供销合作社的经营网络、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社属企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组建甘南供销集团,着力培育骨干,打造供销合作社核心竞争力。

第6篇

兴安盟是我区农业大盟,有可耕地1200多万亩,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燕麦、杂粮杂豆、油料等多种农作物。这里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交通通讯便捷。被称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净土”,是全区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全盟粮食年生产综合能力达20多亿公斤,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

兴安盟农研所肩负着全盟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建所46年来,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盟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兴安盟农研所现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7人,围绕全盟农业、农村、农民之需要,着眼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自治区、兴安盟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杂豆新品种选育工作,并设立燕麦、大麦、卜留克、向日葵、油菜等10个课题组,自2000年以来,取得科研成果25项,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2.2亿元。

为物化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近年来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建立起国家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国家优质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基地以及自治区优质水稻繁育基地。通过项目建设,马铃薯、大豆、水稻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良种覆盖面积达500万亩以上;新建了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组培车间、综合实验室、种子资源库、种薯窖、凉晒场、机电井等科研设施。2009年,他们对试验地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与高标准改造,布局设置了新品种选育区、设施园艺区、成果示范区、旱作农业区。近一步发挥了科学研究、科技示范与科技引导作用。

在带领记者参观品种资源库和马铃薯组培室期间,朝所长对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水稻优质米选育,是农研所工作的重中之重,育成的新品种“兴粳3号”、“兴粳4号”已成为全盟水稻产区主推品种,水稻学术带头人田淑华2008年荣获兴安盟科技人员突出贡献奖;大豆以培育高油、高抗孢囊线虫为育种目标,育成兴豆4号、兴抗线1号、丰豆2号、兴豆5号新品种,在内蒙古东北区广泛推广应用,增产幅度在4.4%至10.4%;玉米注重特色玉米培育和粘玉米标准化生产,育成赖氨酸含量高达0.41%的玉米新品种“高赖145”,制定出粘玉米生产加工的地方标准;经济作物研究从全盟优势特色作物马铃薯、绿豆人手,开展早熟、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脱毒组培快繁与微型薯生产技术、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以绿豆为主的杂豆种质资源利用和常规育种等研究,育成马铃薯新品种“兴薯1号”和绿豆新品种“兴绿1号”;生态研究室侧重研究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等课题,主要开展生态园区建设、观光设施农业发展、荒漠化沙化治理等项目,在全区开启了农业研究所生态研究的先河。目前全所承担着“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卜留克种质资源开发技术研究示范”、“玉米新品种高赖145繁育与推广”3个自治区科技项目;大豆、马铃薯、燕麦、大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验任务;绿豆、芸豆、大豆国家区域试验;马铃薯、高粱、大豆、大麦自治区区域试验以及盟级、自选、储备项目共计42项。

谈到未来的发展,朝所长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他说,我来农研所有两个年头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促发展,路修了,田改了,科技队伍也在发展壮大,与一些科研院所、大学的关系也相继建立,三年就得上水平了。为促发展,我们正理顺思路、科学策划,目前已有一些规划和争取的项目,如:国家燕麦产业体系综合实验站等。若申报成功,将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不仅能加快我所燕麦科研的发展。也将推动燕麦这一健康绿色产业在兴安盟的快速崛起。

推动科研上水平,离不开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所里那些不避寒暑、默默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朝所长深以他们为荣,他正在策划一个既能为科技人员办实事,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示范、增效益的大项目:这就是盟农研所辖区内建设农研示范新村。他说,我们所五年大变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建设农业科研示范新村。该新村将通过立项、招商、集资、土地置换等办法吸纳资金,建设100栋标准化温室。园区建设实行科学规划、高质量建设和统一管理,运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实现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典型示范和科技引导作用。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这风光秀丽、赏心悦目日子里,我们*****食品有限公司,很荣幸能够被邀请到推介会上与各位朋友在这里聚首:共同探讨、了解公司最新产品的优势及特点。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食品有限公司全体员工向莅临本次推介会的各级领导、各位嘉宾和新老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敬意!

首先我代表*****食品有限公司向各位领导和朋友介绍我企业的发展历程;*****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2005年7月,是由****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和**市**畜牧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座落于***市**工业园区。隶属民营企业,所属行业为食品加工业;公司注册资金****万元,企业占地面积186亩,总投资为11606.02万元,经过8年来企业生产运营,目前已发展成种畜繁育及肉牛、驴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优良种牛驴繁育,饲料生产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清真肉牛加工的现代化企业。

**食品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秉持诚信,追求创新,弘扬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成为“产、供、销”一体的肉牛肉羊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实现以人为本。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生产技术部、设备动力部、品控研发室、采购部、销售部、行政部、财务部,公司现有庞大的人才队伍,其中管理 30人、技术人员14 人、销售人员 20 人,安置当地农民就业300多人;发展肉牛养殖示范大户300多户,解决了当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公司建立一整套先进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并通过了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专项技术要求GB/T27301-2008,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QS认证,出口卫生注册等,有效的保证了食品安全,建立了有效的产品追溯体系。

2009年被赤峰市评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被***自治区认定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

近年来,随着与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合作项目的启动,先后从以上国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PEA屠宰生产线,使公司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从德国比泽尔公司和丹麦GRAM公司引进的排酸和速冻冷藏设备,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引进的先进真空包装和金属探测等设备,使公司的产品品质得到了有效的保证,目前公司建成年屠宰肉牛5万头,肉驴10万头生产车间各一处,已经形成年产数万吨冷鲜牛、驴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其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各主要市场并已将产品出口到约旦、科威特、阿联酋、沙特等国家,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公司现已成功开发了系列共200多个品种产品,每年都有10余种新产品开发进入市场,可满足商业需求和市场的竞争能力。

展望未来 “十二五”期间公司发展的总目标为,年产值达到10亿元创新产品品种每年增幅为10%,主要开发生物制药,驴肉产业,肉类熟食产业,每年上一个新台阶,预计2014年产值达4亿元,2015年产值达6亿元,2016年产值达10亿元。为实现年度目标,公司将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的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计划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营机制不断完善,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企业创新文化等方面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完善国内营销网络体系,形成以**产专卖店为核心,以大型零售终端和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多元化营销体系,同时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品种和销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全球化营销网络体系。强化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积极奉行“以保证满足客户需求和满意为各项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经营理念,诚心诚意为客户服务,努力营“诚信双赢”的营销环境,搭建起与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广大经销商的真诚合作平台,携手共同开拓肉牛、肉羊循环经济模式,在展示民族特色打造**品牌的征途,谋大业,求发展*****食品有限公司将不断追求卓越品质,安全、绿色、美味的高质量牛羊肉产品为大众奉献健康,回报社会的关爱。

各位朋友,今天,能与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畅叙友谊、共谋发展,是我们**寻求发展、争取发展的好机会和大喜事,我们真诚希望通过今天的推介会,能够推介**的真情厚谊,能够促进双方的全面合作,能够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垂青**、投资**、扎根**。在此,我们真诚地告诉各位,友谊与合作的大门永远为各位朋友敞开着!我们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签约就是明天成功合作的开始,**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强大。

谢谢大家!!!!

第8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copen”为你整理了这篇养殖协会助力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19年,石哈河镇党委政府组织镇域范围养牛大户50人成立了石哈河镇肉牛养殖协会,由贫困人口较多的村集体申请产业扶贫资金250万元,协会组织注入专业合作社,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引领全镇肉牛产业快速发展。让广大群众真正实现了“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的愿望,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石哈河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发展思路,为农民增信心。为充分发挥石哈河农牧结合优势,立足以农养牧做文章,加大“减羊增牛增特”力度,镇党委、政府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树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打造绿色肉牛养殖特色小镇为目标,走“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能人大户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的肉牛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种养体系、标准化养殖体系、利益联结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全面推行“政府项目扶持、协会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金融机构放贷、业务部门服务、合作社农户养殖”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第9篇

质量是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我市把实施质量兴市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名牌产品、优质工程不断增加,全民质量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我市目前质量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产品仍然存在质量隐患。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振兴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质量兴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质量兴市的总体目标。到年,全市实现工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主要工业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服务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经过3-4年的努力,全社会质量意识增强,各类质量认证、商标注册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名牌产品销售比重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产品质量。全市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逐年提高,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要达到和超过自治区的平均水平。到年,创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国名牌产品1-2个。新增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30家以上,强制性产品认证率100%。

(三)工程质量。竣工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率达100%。

(四)服务质量。到年,交通、商贸、旅游、卫生、通讯、供电和金融、保险、公用事业、信息咨询等传统和新兴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初步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标准化。

(五)农畜牧业质量。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发展生态高效农牧业。大力实施农牧业标准化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种子工程,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实现主要农畜产品良种化。

(六)市场质量。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质量诚信体系,辖区内无假冒伪劣集散地,无重大假冒伪劣案件,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四、具体措施

(一)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1、引导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企业是质量兴市的主体。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严格标准生产,重视计量检测,加强工艺纪律,完善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依靠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点扶持骨干企业技改,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完善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质量检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内蒙古禽肉畜肉制品检测中心、内蒙古有色金属检测中心。建立和完善市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高产品质量检测能力,扩大产品质量检验覆盖面。

4、实施质量动态管理。开展企业质量状况调查,全面掌握企业质量状况,构建覆盖全面、数据准确的生产型企业质量档案库,运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分析质量动态,提出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对质量信用好的企业优先推荐各级名牌产品,对质量信用差的企业加大监管力度。

(二)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1、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切实做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选定一批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单位,加大从源头抓质量工作的力度,做到培育一批,争创一批。

2、进一步增强企业创名牌意识。引导企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名牌无形资产,保护名牌产品的合法权益,为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名牌优势,细化分工,扩大协作,延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以名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扩大名牌效应,促进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聚集,提高名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抓好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扶持和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带动全市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品牌战略实施。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强化社会质量监督。

1、完善质量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抽查通报制度,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逐步建立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2、加大打假治劣力度。集中力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对质量隐患较大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进行专项质量整顿,以抓大案要案、抓源头、端窝点、整顿市场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假工作,维护区域特色经济品牌。

3、完善重要产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食品生产准入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针对食品、建材、农药、化肥等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品的质量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实行动态监管,坚决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对危及健康安全的不合格产品实行责令企业召回制度,建立市场退出机制。

(四)建立质量兴市的长效机制。

建立质量责任考评和奖罚制度。制定和完善质量责任考评办法和考核细则,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并分解到位、落实到岗、具体到人。质量职责列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评内容,年终进行考核。健全检查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部门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给予处罚,保证质量兴市工作顺利推进和持续开展。

(五)营造质量兴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1、大力开展质量兴市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和群众团体等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质量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报道质量先进经验,宣传为质量兴市做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及时通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加大对质量问题严重特别是制假售假单位和个人的曝光力度,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氛围。加强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媒体的联系,及时宣传我市质量兴市工作取得的成效,使质量兴市活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