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10:43:06
导语: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目的意义
以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为遵循,围绕“绿色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村庄”的绿色体系建设,创新示范村发展模式,通过打造“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即:一村一社、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网,促进全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二、目标任务
全力打造“五个一”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利用三年时间,使全镇6个行政村均达到“五个一”示范村建设标准。具体是2021年完成2个村;2022年完成2个村;2023年,完成2个村。
三、工作思路
以绿色崛起、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一谷一城”建设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三产融合,统筹推进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加工、绿色旅游协调发展,把镇建设成为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示范乡镇。
四、工作内容
(一)村、村:
(二)村、鸡冠砬子村:
(三)村:
(四)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绿色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示范村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调度、监督、考核等工作。
(二)抓基层打基础。加强民主管理,保障群众对建设绿色有机产业示范村建设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尤其是示范村建设要在村“两委”领导下,做好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三)广泛宣传发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示范村建设宣传力度,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提升建成的示范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投融资公司转型的支持力度
县级政府投融资公司因政策而生,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天然具有地方政府治理工具与市场经营主体的双重属性,形成了乡村振兴资金供求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县级投融资客户是农发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资金投放渠道,是农发行客户结构中的“基本盘”。据统计,安徽省分行2020年末县级政府投融资客户共476户,贷款余额1818亿元,分别占全部国有投融资客户81.5%、68%。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客户目前也面临内外部多重压力。从外部环境看,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逐渐规范,原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财政输血式”的传统融资模式已不再适用,政府投融资公司的生存压力陡增;从内部经营看,一般的县级投融资公司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弱、依赖政府补贴,筹资渠道有限、偿债压力大,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规范。很多地方意识到,规范发展县级投融资公司对服务乡村振兴十分必要、十分重要,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投融资公司转型的支持力度。
二、安东集团转型的实践
安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东集团”)座落于皖南的东至县,该县无论是人口红利、还是经济实力在安徽省104个县(区)中并不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需要的钱从哪里来?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培育市场主体。安东集团从2017年起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度融资、超前建设”的工作思路,通过3年多的时间,依托政府信用,立足自身发展,开发内生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在市场化经营和实现政府战略意图之间做到有效平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县级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截至2021年9月末,安东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232亿元、102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95亿元、3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29%、24%,资产负债率56%。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上缴税费分别由2017年的163万元、0.31亿元、0.15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1.98亿元,2.56亿元、1.7亿元。安东集团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营、多元化展业成效明显,成为全县最大的纳税企业。(一)政府扶持,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建章立制,提升运营能力。东至县明确安东集团作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融资、建设、运营主体,将原属政府各有关部门实施的项目全部划归安东集团,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只履行监督、指导职能,实现彻底的政企分离。科学设置经营考核指标,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额、企业信用等级、利润总额、债务偿还履约率、税收入库等方面对其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增资减负,壮大资本实力。东至县将政府投资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国有山林场、国有湖泊等优质资源划转集团公司。同时又授予安东集团工业固废处理、天然气配输和参与城乡垃圾、城乡污水等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进一步充实了集团资产实力。另外,对原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进行分类甄别,对重组前的所有公司承担的政府性债务进行剥离。安东集团后续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集团的新增举债与政府无关。三是选好团队,激发经营活力。组建时的集团高管层均从县直部门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中选拔。高管须辞去公职后才能上岗,既符合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职的要求,又让集团高管从思想上“釜底抽薪,自断退路”。同时,根据现代企业委托制度,充分授权高管层做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建立与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基本年薪由企业按月等额发放,绩效薪酬与年度(任期)考核结果挂钩。(二)企业自强,参与市场竞争。一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围绕“一个体系,两个系列,三个层级,十一类基础类”制度体系目标,制定出台了7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成立财务中心、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等16个职能机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二是根据东至县资源禀赋,选择合适产业开展实体化运作。逐步确立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新兴产业投资引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金融服务四大职能定位,经营领域涉及保安服务、港口服务、旅游开发、环境工程、自来水供应、交通、教育、建筑材料、污水处理、矿业、智慧城市、生态农业、健康产业、新能源、融资担保等多个行业,拥有全资子公司36家、控股子公司7家、参股公司9家。目前东至县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袜业产业生产基地,拥有世界先进的全电脑数控袜机1000余台套,年产量达1亿双。(三)银行参与,适度融资发展。为了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完成政府战略目标任务,安东集团自成立以来,按照市场化方式,打通融资渠道,由原来单一依靠银行贷款,转变为多元化融资。近三年来,累计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非标债融资等方式融通各类资金52亿元,其中农发行中长期项目贷款20亿元。如农发行支持的东至县汽车客运中心站及道路工程PPP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汽车客运中心站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县城区路网及市政工程等三个子项,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经营性资产12亿元,在运营期内每年可获得PPP合同政府付费款1.1亿元,使得安东集团资产实力进一步壮大,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路径探讨
一、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效。完成农作物播面123500亩,其中:粮食作物完成75400亩(青稞30140亩、小麦16460亩、豆类3500亩、马铃薯25300亩);完成经济作物53800亩(油菜26000亩、蔬菜15000亩、药材7100亩、食用菌700亩、水果5000亩)。
2020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14.2万头(只、匹),各类牲畜出栏3.6万头(只、匹),出栏率为18%,;牲畜出售总量2.7万头(只、匹);出售率为13%,肉类总产量0.3万吨,奶产量0.55万吨。
(二)特色现代畜牧业有新发展
一是完成种畜改良4598头,其中牦牛改良1840头,黄牛改良479头,生猪改良2279头,新增养殖中蜂培育户5户,标准化养殖小区(改)扩建1个,引进优良牦牛100头。二是成立了《县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能职责。深入到尼措、八美片区开展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向各餐饮企业发放宣传传单200余份,要求餐饮企业遵守禁渔期相关规定,不销售河流流域鱼类。
(三)绿色农业发展有新成效
一是组织调运各类农用物资439吨、108件。其中:各类农作物种子3吨,肥料436吨,农药20件、乙草胺除草剂60件、三唑酮拌种剂18件、油菜专用除草剂10件。二是加强和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在协德乡下租赁土地2亩,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三是做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构建了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数据库、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类清单,编制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报告。四是强化土壤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5万亩,绿色防控20000亩,实施农牧民补助政策,完成2020年度实施禁牧补助139万亩、草畜平衡奖励422万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秸秆综合利用率89.04%,农膜残膜回收处置达到80%。
(四)脱贫攻坚实现新成就
整合资金1亿元完成美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体建设,流转土地6138亩,大力发展三青莴笋和马铃薯、春油菜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910.5万元;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新建粮油基地2000亩,建成格村苹果干、苹果酱小型加工厂、美德园区冷藏仓储农产品初加工设施2座、热瓦村马铃薯、国道350油菜科技示范基地2个,改建麻孜乡畜禽标准化养殖1个,新增农机动力335.95千瓦;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举办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培训班6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172人;通过电商平台、展销会等方式,推广紫皮马铃薯、大葱、高原菜籽油、黑青稞、黑青稞糌粑、青杠黑木耳、野生菌类、高原蜂蜜、藏香猪肉、小番茄等优质农特产品21个,销售额达812万元。对照州目督办下达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专项任务11个子项目,我县已有9项完成年度任务,其中推广农特产品和新增农机动力超额完成任务。培育运行机制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0个已完成7个、创建1个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两项按序时进度推进。
(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
一是试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完成麻孜乡菜籽坡村、德尔瓦村、韩家沟村3个村203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兑现补助资金119万元。二是投入800万元完成户厕新建及改造4027户,(其中新建户厕326户、改造3701),新建公共厕所4座、改建2座、新建旅游厕所1座;三是今年我县实施四个乡村振兴试点村,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八美镇中古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投入资金41万元在各卡乡龙普村建月牙瀑布、水沟整治、堡坎、步游道和健身设施、文化墙、忘忧草试种基地、改造户厕22户,目前完成项目工程量的95%;投入资金150万元在龙灯乡拉日村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成垃圾转运站1座、配置垃圾箱25个、建设村级污水管网,配置垃圾转运车1台,截止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100%;投入资金1250万元在甲宗镇兴岛科村建连户路1公里、新建旅游连接公路2500米、供电线路1800米、供排水管网6000米、生态停车场3000米、标识标牌、垃圾收集设施、消防系统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截止目前完成基础灌溉工程量的45%;
(五)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进一步完善科技在线平台运管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平台功能服务,清理更新专家信息员数据库,提供有效咨询服务3500条,完成目标任务的368%;完成送科技下乡活动3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50%;完成科普宣传活动3次,完成目标任务的300%;完成科技培训4场次,共计培训农牧民398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947%。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
一是全县共完成各类畜禽免疫注射62.269万(头、只、羽、次),其中重大动物疫病免疫52.77万头,犬驱虫4.189万只。驱治体内外寄生虫22.5万(头、只、匹、次),圈舍和环境消毒达到48.5万㎡,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70%,畜禽因病死亡率控制在了牛0.82%,羊0.73%,猪1.5%,禽1%。畜禽屠宰监管率100%,兽药规范化管理率100%,培训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人500次,辐射带动农牧民学科学养畜、科技致富达6000人次。二是全县产地检疫畜产品185吨,禽5万羽;产地检疫生猪500余头、牛200余头,屠宰检疫牛700余头,审核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份,审核办理兽药经营许可证一张;三是依法加强了对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的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放如何购买放心种子资料1500份。共出动执法车辆15辆车次,执法人员50余人次。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四是我们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出动小车一辆,抽派技术人员40(次),深入八美镇农贸市场、县农贸市场、城关大棚蔬菜基地、县城重点宾馆、饭店、路边饭店等进行蔬菜、水果抽样检测,全年抽检48次,共抽检样品228,检测合格225个,合格率98.6%。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申报认证工作,开展有机、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今年完成有机食品认证5个(黄瓜、辣椒、豇豆、莴笋、甘蓝);在全县范围内的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截止目前,我县5个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共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28张。
(七)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一是抓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了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数据的脱密。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数据入馆。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今年我县农业承包地流转面积共计9978.98亩,流转的方式有出租或转包。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县共有工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有142个,13个家庭农场。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目前已申报发展培育1个省级专业合作示范社及5个州级示范社。四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20个乡(镇)共128个村的农村集体改革股权量化的成员界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
(八)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力有效
在县委、政府和非洲猪瘟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今年我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6次,下发文件3个。共宣传培训4期,85人(次)。发放非洲猪瘟科普宣传册150册、挂图20份、防控知识手册70份。到各类养殖场(户)14次,排查生猪1850头次,非洲猪瘟检测送样50份(全血、脾、淋巴),发放消毒液480公斤。做好了价值17.777万元的非洲猪瘟防控应急物资贮备工作。多次出动执法人员进行督导监管,调运仔猪189头,猪肉制品102782公斤(102.782吨)。
(九)农机安全常抓不懈
一是今年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77700亩,机播作业面积34300亩,机收作业面积49500亩,推广农机拖拉机4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台,进口约翰迪尔1台,旋耕机6台,三铧犁1台。二是进一步规范拖拉机无牌无证、黑车非驾、超速超载、违章载客等现象。全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4台,开展现场宣传咨询活动5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开展各类农机安全大检查6次,现场整改农机安全隐患3次,查处违章50起现场批评教育50起,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19份;签订农机安全生产承诺书600余份,截止目前全县无农机安全事故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实施必须按照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施工期短,按照程序实施拖延时间较长,加之受地理、气候影响,这就导致部分项目启动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项目建设进度,部分项目虽然启动,但建设进度迟后;部分项目实施乡镇配合不力,导致项目难以落实,收集基础资料时间长,这就拖延了项目实施工期;二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
三、2021年工作思路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抓提升。一是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凝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订单式”生产,产品销售到北上广等市场,产品的经济价值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完善物流、实验、展销、孵化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嫁接,带来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数效益。
(二)抓优化。一是种植业优化品种出特色。着力稳定面积、优品种、出特色,提升粮食、蔬、菌品质。结合市场效益、技术程度和土地种养结合等实际需要,确定高原三青莴笋、马铃薯、高原春油菜三种主导产业,力争种植规模万亩以上。按照以销定产模式,将产品销售到北、上、广、昌都等11个城市的学校、大型超市,稳定的销售渠道。二是养殖业优化结构找增量。着力强治理、优结构,找增量,控制各类牲畜出栏总量在4万头以内,做强家禽产业,加快发展草食动物。
(三)抓创建。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构建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求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一、组织保障
(一)加强脱贫攻坚领导组。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明确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班子成员调研指导。局班子成员多次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人员保障、计划安排、项目支持、资金落实和检查督办等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要负责人到村调研指导共4次,班子成员到村调研指导30余次,我局党委每两个月听取一次驻村工作组的情况汇报,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5个。
(三)强化干部驻村工作。继续选派担任村“第一书记”,为驻村工作队员,明确办公室主任担任联络员。今年,多次全覆盖走访贫困户,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对农户住房、生活生产设施、家庭成员情况及人均年纯收入等进一步了解,摸清家底,配合镇、村因户施策,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具体责任,实施帮扶项目。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帮扶计划。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为进一步推进帮扶对口单位的脱贫工作,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结合交通实际,制定《交通运输局2020年脱贫攻坚定点帮扶计划》,对帮扶人员、帮扶资金、帮扶措施、帮扶要求作了详细安排部署。
(二)建立结对帮扶。一是按照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机制,将村、文武村的149户贫困户分别落实对口联系帮扶责任人,制定“定点扶贫一对一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按照一对二、一对三的方式进行定点帮扶,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做好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二是与结对帮扶户交心谈心,了解帮扶村及村民的基本情况,实现了交通运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出谋划策。
(三)坚持定期走访。干部职工要定期走访结对帮扶联系户,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情况,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入户调查贫困户享受政策的情况,填写季度对账卡,帮助结对帮扶联系户分析原因,理清扶贫帮困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并及时进行沟通协调,宣传解释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帮扶干部人均走访达12次以上。
(四)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开展种植养殖帮扶。在入户摸查的基础上,针对各户的实际情况和各户脱贫发展计划,切实为有关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帮扶。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解决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问题;二是支持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户咨询房屋改造、种植、养殖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与农业、林业、畜牧部门协调,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在公路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做好与乡镇的协调配合,为贫困户提供致富信息、政策咨询帮助、就业机会,农村公路养护岗位可优先安排贫困人员。
(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充分利用院坝会、座谈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政策;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普惠政策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给村内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年交通大会战等利民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加强与非贫困户的互动交流,积极搞好现场答疑,及时反馈个别特殊疑难问题,切实化解各类矛盾。
三、工作成效
盐津,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雄奇。人文资源有:豆沙关唐袁兹摩崖、秦开五尺道、隋古城堡、夷都山乌蒙王遗址、僰人悬棺、东汉岩墓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草龙、独具匠心的牛灯、扣人心弦的高杆狮舞、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等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雄镇滇川的石门关、巍峨俊美的老黎山、百态千姿的长胜溶洞、飞流直下的三股水瀑布、古树参天的大佛山、延绵百里的方竹等奇观绝景。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桢楠之乡”、“云南旅游强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等称号。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融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盐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两核引爆、一带延伸、四片联动、一环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近三年目标确定了豆沙特色小镇、牛寨田园综合体和黄草美食小镇项目。统筹编制完善豆沙关5A级景区、落雁龙塘峡谷湿地4A级景区、夷都山乌蒙迷城景区、安农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县、乡、村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促融合。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成果化的“四化”管理要求。结合盐津县育好“黑凤凰”、养好“致富牛”、种好“摇钱竹”的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加上沿河沿路种植槐花,竹子套种槐花等项目,最终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在产业发展中讲好文化故事,做好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围绕“两核引爆”,用“第一景区”的理念重点打造水田新区和豆沙关旅游特色小镇;围绕“一带延伸”,以乌蒙峡国家地质公园为引领,以大佛山、夷都山文化体验带作为补充进行整体打造进行延展;围绕“四片联动”,以特色集镇、特色村庄,并结合优势产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动打造,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围绕“一环串联”,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主干线,着力提升全县景区品质;在景观节点打造中挖掘好文化资源,全面做好全域旅游点上的工作。
通过推进豆沙关景区、水淹池花乡酒谷、云药花乡小镇、盐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兴隆万亩茶花等骨架支撑性景区建设。相继建成豆沙关3A级国家旅游景区1处及南丝路特色小镇1个,花乡酒谷3A级景区1个,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和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豆沙万古、中和上村),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处(兴隆大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处(滩头生基),三星级旅游酒店1个,二星级旅游酒店2个,县级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1家,旅游要素企业43家,旅游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
(三)抓资本促融合。全县旅游发展在一张蓝图描绘,多项规划融合,项目全面布局下。为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配置资源辅助,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分节点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逐一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在与昭通航旅集团进行合作将豆沙关提挡升级。
(四)抓产品促融合。深入挖掘全县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实施“旅游+”“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于文创产品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金丽剪纸、王青烙画创意产品,编排《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雄关倩影》等一批反映盐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其中《背山的女人》获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并在省内巡回演出,《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还参加CCTV-3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展演。二是着力于活动品牌打造。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积极打造盐津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先后组织开展“五尺道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牛寨玫瑰花文化旅游节、兴隆茶花文化旅游节、豆沙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盐津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着力于特色产品开发。立足于盐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茶叶、乌骨鸡、竹笋、白酒、石门三粑等文化旅游商品,召开旅游商品推介认定会议,认定旅游商品11种。着眼于盐津特色饮食文化,举办盐津厨艺大赛,评选出花生豆花、清炖乌骨鸡、酸菜米豆汤等“盐津十大名菜”。
(五)抓服务促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景区景点,加大停车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旅游厕所、书店(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在建设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建成景区停车场4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个(在建4个)、旅游厕所24个、书店32个、豆沙乡愁书院1个,文化活动广场20余个。二是统筹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开通“盐津旅游”微信公众号、“盐津全域旅游”微博公众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推介“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服务平台,上线百度地图APP旅游厕所24个,旅游特色商品店4家。
(六)抓管理促融合。县委政府按照“三个一”工作法,在全县一盘棋布局,一根指挥棒指挥下,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挥。坚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推动市场执法队伍整合。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整合成立盐津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落实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二是推动市场主体联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推动市场监管融合。加大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上传涉旅企业诚信评价500余家,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12315”举报电话,积极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一并考虑、一并研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服务基础薄弱。全县旅游公路数量不足、等级不高,通达条件较差,在建旅游公路推进缓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示牌匾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免费WIFI覆盖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迟缓,缺乏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网上咨询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不健全。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物流规划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它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西部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西部地区的86.5%,余下部分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西部大开发的十年,给民族地区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区域特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大都位于边疆,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现代物流,如何建设符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物流平台,成了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布局现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规划不能脱离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布局。在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国提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规划了一些重点发展地区,这些重点地区就成为“西部开发战略高地”,目前包括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城市群,它们被称为“大西三角经济圈”,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40%,是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合作、联运并进的纽带和桥梁。
在国家政策上:2009年,国家发改委《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九大物流区域,西部占了2个,分别是: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中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关的包括: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陕西、新疆、内蒙、宁夏),进出口物流通道。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中: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6个城市入选。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中:包头、呼和浩特、昆明、贵阳、西宁、银川、拉萨共7个城市入选。
在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运输和仓储能力明显改善;社会物流总量显著增加,工业企业物流需求持续增长;物流产业初具规模,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区域物流中心开始形成。然而和东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物流较为完善的地区相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业存在现代物流意识不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物流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公路运营比重过大,集装箱等高等级运输车辆比重过小,车辆返程空载率高,信息渠道的不通畅,造成“车找货,货找车”都不方便。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基本原则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应当服务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围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围绕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城市、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生产基地集中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实现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经济条件较弱的地区,在积极加强物流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
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产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发达城市,其先进水平,不异与东中都发达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业比较落后。由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西部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远不如东中部地区。因此,物流平台的建设要分层次,分类别。既要考虑好物流中心节点的建设,也要考虑好西部广大偏远乡村的物流需求。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建设要符合国家战略规划
2009年国家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发展提到:“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要想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差距,物流平台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在平台的建设中需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配置资源,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政府积极营造优越环境。做好引导、组织、协调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和五化并举的战略决策。《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九大重点工程中详细提出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一个现代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也是符合国家战略,实现两化融合的最好的突破口之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中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缓解该地区大部分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网络分散等难题,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物流网络发展对资产的收购、兼并等方式的依赖程度,通过树立“大物流”理念,推动物流企业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减少物流支出,降低运营成本。此外,通过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企业,吸收和固化先进规范的管理和流程,提高决策水平,能动地对市场做出积极反应,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创造新的利润源。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总体结构规划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总体结构所涉及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两个基础平台、一个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及一个企业运作群体。其中三个层次指的是:中心物流节点、区域物流节点(含周边县、镇物流建设)、农村物流(以自然村为主体);两个基础平台分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区域经济和功能地位,相关扶植政策,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规范等;企业运作群体,既包含现代化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也包括传统企业中的独立物流部门。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心物流节点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西部6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加上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中心物流节点之间通过跨区域物流通道连接。可以是本区域内很强的直接联系,也可以是弱联系,或者是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外的区域间的联系。例如,重庆、成都、西安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相对较弱,却都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比较密切。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节点城市,指的是各省、自治区除省会以外的二、三线城市,区域物流节点建设包括城市周边县、镇级的物流节点建设。一般情况下,区域物流节点与本地区中心物流节点有着较强的联系。例如,内江与贵阳、绵阳与西安以及广元、攀枝花与昆明。目前,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经济带各自内部的城市之间联系强度高。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环境情况分析,中心物流节点与区域物流节点建设,除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外,还可以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来辅助。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采用标准化的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开放系统平台间的建设接口,提供公用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二是提供政府各职能部门“一站式”服务的集成环境;三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专业工具,实现统一标准下快速构建系统。
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村为主体的农村物流平台建设,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目前,一般物流企业只布局到县、镇级。农村物流需求由于相对分散,不方便和上两层物流节点一样大面积展开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逐步完善物理网点建设,在基础条件稍好的地方,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努力重构农村合作社体系,针对农村物流中的“非常态物流”,建立以市场机遇为纽带的农村物流动态联盟。
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构建的难点
(一)信息平台构建主体间的协调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参与主体众多,协调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困难。可以由国家层面牵头,西部区域的信息产业局参与,根据国际现行标准,定信息共享协议和标准,统一数据接口规范,实现不同物流系统信息的顺利交换。选择性的和政府、海关、港口、空港、交通、公路、铁路运输、工商业等相关部门联系,构建西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基础,总体框架和基本功能。以地方物流园为中心,利用统一的标准,建立地方物流数据抽取信息系统、地方货物跟踪信息系统、车辆调度跟踪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的信息汇总、融合、中转、在线交易、决策支持等功能。随着建设的逐步深入,今后还可以在该平台上建立相关的专用信息平台,例如,由地区的信息产业局与交委合作,完善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与银行、财政、税务、物流企业、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发、建立财务结算支持平台等。
(二)平台规划“前瞻性”的尺度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流平台的规划,不应局限于区域物流业现状和未来几年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应当着眼于区域及其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规划目标及工作思路。然而规划“前瞻性”的尺度上要着重把握好。对于基础物流平台,大型道路、铁路、货场等安排由国家统一规划,而物流中心园区的规划基本都由地方政府推动。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以GDP增长为导向的项目冲动,园区建设要符合当地经济情况,围绕特色产业,以市场为主体。部分地区的开发区内的物流园也要在考虑范围内,避免重复建设。对于信息平台建设规划,西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前瞻性”应当着眼于区域内外物流节点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对更大区域各类物流信息的共享。有步骤地扩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相关功能,逐步整合企业业务交易支持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物流信息平台。总之,由于规划后的应用期较长,加之物流业的复杂性,平台的构建及发展规划“前瞻性”尺度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进行调整完善,以免造成大的失误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奕凌.区域可持续发展下西部物流业实现途径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2).
2、刘俊华,王昕,郭俐.西部物流实践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物流技术,2009(1).
3、刘贵生.中国西部物流发展战略简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7(6).
4、顾华详.深化民族地区物流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一、锁定目标,转变工作思路抓扶贫
今年以来,兴国县围绕“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2020年同步奔小康”总体目标,全面打响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正在实现“四个转变”:
1、扶贫理念变“就扶贫抓扶贫”为“城乡统筹扶贫”。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高标准编制了《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兴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兴国县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规划布局了“以县城为一级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城岗乡、古龙岗镇为二级重点城镇(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城镇”的三级城镇网络体系,积极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高标准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205个,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扶贫对象变“见缝插针扶贫”为“整村连片扶贫”。在坚持以建卡贫困户为单元实施扶贫的同时,实行“以群众为主、社会帮扶、资源整合、以点带面”的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扶贫新模式,着力对165个省级扶持重点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并坚持重点贫困村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今年计划改造危旧房10760户,高标准规划集中建设点54个。同时,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启动实施了20座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建设;苏区大道改造和兴莲至新开岭段等一批交通设施建设;农网改造升级35千伏及以下工程等一批电力设施建设。
3、扶贫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培训,今年新增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8856人,全力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启动了投资2272万元、总面积达20690万平方米的26个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项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出台系列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洽谈江珠景观股份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投资发展油茶、花卉苗木、灰鹅、脐橙等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产值达9.8亿元,同比增长10.9%。
4、扶贫格局变“政府推动扶贫”为“三位一体扶贫”。变过去仅靠政府扶贫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积极向上争取,争取落实了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和中央苏区烈士陵园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全力向外招商,通过举办2012兴国(深圳)招商投资环境推介会,引进香港亚太矿业钾长石及高岭土深加工、深圳华讯方舟通讯电子等超10亿元项目5个。加强帮扶支持,组织各县直单位、有实力的企业主动与挂点帮扶贫困村的联系帮扶,在资金、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帮助,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二、科学研判,立足县情实际看扶贫
通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兴国县区域贫困状况有所缓解。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观察和判断,当前贫穷落后面貌仍未根本改变,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0.4947万人,主要表现为四个“不”:一是产业发展不发达。工业产业技术含量较低,工业企业税收过千万的仅5家、过百万的仅14家;农业产业总体规模小、管理粗放、效益较差;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近乎空白,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基础条件不完善。全县仍有645公里四级以下等外公路、215座四五类危桥亟待升级改造;仍有6450座“七小水利工程”亟需改造完善、24.55万群众饮水不安全;电力、通信、城市功能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社会事业不繁荣。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缺口29.04万平方米;卫生保障体系弱,每千人病床数、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只有1.6张、0.7人和0.72人,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9%、39.1%和47.4%。四是发展能力不充足。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6%,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9.4%,直接影响其农业经营效益和竞争收入较高非农就业岗位的能力。
三、民生优先,着眼发展全局谋扶贫
兴国县将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四个转变”的思路,优先启动、优先关注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全面实施“五大工程”,把兴国建设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县”。
1、全面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是落实中央关怀、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是拉动内需、扩大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契机。为此,坚持把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着力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分类分批、统筹推进,规范程序、阳光操作,合理选择改造建设方式,优先解决最危险、最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十二五”期间,力争全面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村庄的环境、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完成1.25万名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搬迁,努力建成一批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和谐秀美乡村。
2、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建设一批交通、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一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兴国至赣县茅店高速公路、南昌一兴国一赣州一深圳客专并设站兴国;优先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兴国加快实施县乡村公路和危桥改建工程,全面提升公路通行运输能力,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公路交通体系。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新建和改造“七小”水利工程,到2015年,实施土地自然资源综合治理与中低产农田改造10.12万亩,解决24.5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着力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力争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电网建设水平低、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问题,提高贫困乡村电网供电能力。
3、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坚持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减少贫困人口10.7万人。一是壮大工业产业。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倾斜,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领军型、航舰型企业,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30亿、15亿、10亿元的企业方阵。二是培育农业产业。围绕打造“绿化生态示范县、高产油茶重点县、花卉苗木大县”目标,推行“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脐橙、烟叶、制种、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灰鹅等农业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0万亩高产优质油菜基地、15万亩水果种植基地、1.5万亩水稻制种基地、1000万羽灰鹅养殖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5万亩烟叶种植基地”六大农产品产业基地。三是繁荣第三产业。围绕“将军故里、军工摇篮、山歌之乡、堪舆圣地”的总体定位,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建设以兴国经济开发区物流园为主体,以若干个内部物流园为辅的专业化物流仓储基地,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县委、县政府就立即召开全县工业发展大会,全区工业发展大会刚结束。主要目的县进一步形成抓好工业经济的共识,坚定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刚才,元平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全面论述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勾画了县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整个讲话总揽全局,深入浅出,思路明晰,重点突出,县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贯彻落实好元平书记的讲话精神,抓好全县工业经济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自2006年。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辛努力,煤电工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践标明,工业强县战略,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导战略之一,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异的必经路径和正确选择。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61.44亿元,比2005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7.1%其中工业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45.0%拉动经济增长39.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达19.65亿元,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30.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3.6个百分点。2006年至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9.82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85亿元,占总投资的53.7%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中有69.3%来自工业行业,比2005年上升37.8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15.4%2009年底达8101人。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而易见。
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太小。2009年,但是深入分析我县工业经济状况。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7亿元,全省排第23位,全区排第4位,这一指标总量只有毕节市的59.8%金沙县的55.0%二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99.0%轻工业仅为1.0%三是内部结构单一。200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中,煤电工业占比高达72.9%制造业占比仅为23.4%四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差。目前,工业仍处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不合理的内部结构,导致全县经济过分依赖煤电工业,煤电供需市场的起伏肯定对经济的稳定性发生影响。
全省、全区都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不动摇,当前。解决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两个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各县市也呈现了一个积极谋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大趋势。可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全县上下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查找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比较优势,坚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信心和决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加速工业发展进程,以强有力的措施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先行先试、增比进位、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主基调,十二五”期间。依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抓园区、全力抓项目、关键抓环境”工作思路,全力把我县工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以上的目标。为此,务必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思想认识
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且深入分析了贵州贫穷的根本原因和反贫路径,强调贵州的贫穷,表示在农村,根子在乡村,解决“三农”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实践反复证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其在国民经济中发展的地位,其他任何产业代替不了贵州发展的差异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对工业加速发展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慢不起,等不起,坐不住。一定要真正想通无工不富,无工不强的道理,把思想统一到工业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工业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工业发展上来。大家想一想,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是不是鱼米之乡建工厂,荒山野岭大种粮”又想一想,国有多少地区是绕开工业文明而直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全国生态文明乡村有哪一个是工业经济欠发展的再想一想,这几年经济增速达到17%而超过全国、全省、全区平均水平难道不是三水一火”和煤炭工业的贡献吗?不难理解,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强则综合实力强。加速工业发展上,没有任何理由再折腾,再犹豫,再懈怠。
(二)强化科学规划
不能不动,发展工业经济。也不能盲动,必需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这次会议,印发了县工业产业振兴规划,并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符合我县比较优势实际。与此同时,还编制了33平方公里的毕节试验区(衔接产业转移工业基地规划和17平方公里的县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目标是十二五”期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40%以上;工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工业产业总投资330亿元以上,为“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的4.9倍。规划的产业重点是电力产业,煤炭产业,化工产业,能源准备制造业,建材产业,食品药品饮料产业,服装及旅游商品产业,新兴产业。工作中,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根据工业产业总体规划,尽快梳理、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二是根据基地(园区)总体规划,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编制基地(园区)修建性祥规,用以指导基地(园区)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产业重点
实现总产值100亿元,1.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依照到2015年全县煤炭产量达1700万吨以上。电力总装机达350万千瓦,总产值达50亿元的目标。要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十二五”期间,建设矿井17处,组建2个年产400万吨、5个以上年产2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协调火电厂二期工程、野济河流域等小水电梯级开发。
优化结构,依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合理布局,积极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相对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煤化工产业,重点做好永贵集团在县投资的乙二醇化工项目,力争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20亿元。
县计划建成3-5个能矿产业装备制造项目,2.加快发展能矿装备制造业。2015年前。围绕实现总产值12亿元的目标,打造能矿产业装备制造、装置、维修及研发基地。加强与河南永煤集团、山东新汶集团、川煤集团、重庆联安科技等企业的合作,重点发展能矿产业相关装备制造。力争到2015年前建成永贵煤机制修厂、河南永煤光大煤机厂,阳光电器厂、贵州联创安泰电器厂等能矿产业装备制造项目,产品覆盖液压支架、采煤机、采掘设备、填充设备、矿用电器、物料输送设备、综机设备大修等。
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资料,3.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建材。支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资料,建成一批新型清洁环保墙体资料、装饰资料项目。重点扶持以消纳大宗工业废渣为主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力争到2015年,累计投资完成6亿元,总产值实现15亿元以上。水泥产量达460万吨,粉煤灰多孔砖产量达6亿块以上,预拌混凝土产量达50万立方米,装饰资料产量达40万立方米,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达100万吨以上。
力争实现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总产值10亿元的目标。一是要结合我县“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及10万亩优质魔芋基地建设,4.努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二是要大力发展以特色黄粑、辣椒加工为代表的企业,建设辣椒加工产业聚集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名优茶、有机茶等为重点建设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精制茶、茶饮料、茶叶籽油等产品;优化植物油、调味品、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培植环保型、有机型、生态型和原产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开展畜禽产品、肉制品系列加工,加快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提升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生产规模,力争建成3-5家食品饮料企业。三是依托我县20万亩药茶基地的建立,引进先进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民族制药业,加快发展以“贵州林酒”为代表的白酒业。
大力发展非煤产业,5.大力推进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积极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结构相对优化、品种齐全、产业链较长和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轻工业。二是大力扶持鞋厂技改扩能和森仕集团服装厂等制造业。三是加快推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多晶硅、镁合金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新兴产业。四是依托我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和推出一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强化园区建设
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承载区、工业发展的集中区、财政收入的产出区、剩余劳动力安排区。加快毕节试验区(衔接产业转移工业基地、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管理有序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一是要加强基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对接央企、省内外企业,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扶商、敬商的良好氛围,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依照谋划十年、规划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三是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导向。全力推进项目库建设,建立一批适合外地实际、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项目,认真组织实施永贵煤化工项目,强力推进火电厂二期工程、建成永贵煤机制造厂、永煤光大集团矿山机械制造厂、阳光电器厂、贵州联创安泰电器厂等重点项目。
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四是要加强基地和园区管理。成立基地、园区管委会。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科学调度工业项目用地,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共同促进园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制定项目投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组建县国有资产投资开发营运公司、杜鹃花都担保公司和汇财贷款担保公司,作为基地(园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投资者提供从咨询到投产运营过程中全方位、高效、优质的服务。建立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机制,五是要着力改善环境。要建立健全投资审批“一条龙”制度。切实加快工业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积极发明条件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简化办事顺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设立2000万元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资本金注入、补助、贴息以及奖励,用于重点产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企业技术创新等,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
三、抓好当前工业生产工作
原煤产量370万吨,今年全县工业经济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亿元。发电量100亿度,水泥产量40万吨。截止10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7.5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9%目标完成率69.0%原煤产量累计330万吨,增长45.6%目标完成率89.2%发电量累计70.04亿度,下降10.5%目标完成率70.0%水泥产量累计37.06万吨,增长27.9%目标完成率92.6%从7月份以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已经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
临危受命
1996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通川区农村信用社正式与农业银行脱钩,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但受信用社管理机制不完善、长期处于农行代管等因素影响,通川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举步维艰。到2002年末,通川区农村信用社连续7年亏损,存款余额仅4.67亿元,贷款余额3.48亿元,资不抵债高达9000余万元,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通川区农村信用社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人预言,通川区农村信用社恐难以翻身。
2003年5月,顶着巨大的压力,付怀荣出任通川区联社理事长,开始了通川区联社的振兴之路。
上任伊始,付怀荣便用全新的工作思路,让全区员工眼前一亮。针对联社人心涣散、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吃大锅饭”等顽疾和历史包袱沉重、业务发展缓慢等现实情况,他坚持改革、发展“两手抓”,仅用半年时间,到2003年底联社便一举摘掉了连续7年亏损的帽子,实现了扭亏增盈。
通过半年的时间,全区员工对付怀荣也有了新的认识,外表儒雅的他,有着大将的气度、坚定的决心、无畏的精神和经营的智慧。在他的带领下,全区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焕然一新。
锐意改革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招数,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蕴藏着机遇。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加快发展才能战胜困难!”这是付怀荣鼓励员工时经常说的话。在工作中,正是他这种迎难而上、不断深化改革、谋求联社发展的新思路,才取得了通川区联社的辉煌。
从2003年开始,付怀荣抡起改革的“三板斧”,在通川区联社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他首先改革薪酬分配机制,打破“大锅饭”。针对员工惰性思维蔓延、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他推行薪酬按劳分配机制,将员工收入与对单位的贡献直接挂钩,实行了员工薪酬能高能低,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其次,改革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他在联社推行良性竞争机制,在全区实行人才流动,以业绩论英雄,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最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管理模式。他高瞻远瞩,以打造流程化、科学化、制度化银行为目标进行改革,健全和完善了“三会一层”的职能职责,并于2007年成功实现以区为单位统一法人。
在加快发展方面,付怀荣提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两项发展思路。首先,他从实际出发,根据通川区地处达州市中心,商贸发达,经济活跃,信贷需求旺盛而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负债经营和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思路。先后向资金富裕的联社拆入资金约2亿元,既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通川区信用社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造就了“川珍”灯影牛肉加工、蒲家无公害生产基地、好一新批发市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其次,他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求发展。一是创新业务品种,他多次深入民营企业、个体商户进行调研,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推出了“创业通”、“兴业乐”两款金融产品。二是创新服务方式,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倾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创新营销手段,推出了特色营销、全员综合营销、重点营销、链式营销、访客制营销等灵活多样的营销方法,在全市金融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四是打造精品网点,按照现代银行的发展趋势和省市联社的要求,对辖内的营业网点开展精品化打造,大力提升了网点的社会形象和功能。
付怀荣深知,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做好,发展既要讲速度,更要重质量。从严管理才能加快发展,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才是联社迅速展现生机的重要一环。因此,他按照求真务实的要求,加快完善科学管理的流程。
在信贷管理方面,付怀荣组织编写了《通川区信用社贷款制度汇编》,成为达州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的样本书。按照制度汇编,联社推行了审贷部门分离、实施信贷进退为重点的信贷管理机制,促进了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有机结合。在财务管理方面,他整合财务资源,按“效益第一,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量化考核,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基层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确定不同考核指标和不同权重比分,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效益工资制、计件工资制,不同人员逐步实现不同标准的收入分配。在制度管理方面,他亲自带头修订完善了124项规章制度,为业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风险防范方面,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依法治行,用制度管人,防范了风险,实现连续十一年零案件的佳绩。
以人为本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付怀荣以打造企业文化和提高员工素质为手段,初步打造出了通川区联社的“学习力”和“文化力”,为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为着力打造通川区联社的独特企业文化,树立联社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付怀荣根据通川区联社50余年的发展历程,将联社的企业精神浓缩为“勤勉、忠诚、奋进、卓越”,作为全体员工共同的经营理念、理想追求、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在员工队伍建设上,付怀荣以学习型人才为标准,打造学习型组织。在他的倡导和带领下,通川区联社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建立了调研学习会制度,针对发展中的问题,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学习会,做到系统思考,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使联社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学习风气。
在对待员工上,付怀荣坚持严谨、公正、平实的工作作风。他长期在联社食堂就餐,与员工打成一片,体察员工冷暖,解决员工疾苦。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每年他都会拿出一部分工资来慰问困难职工和帮扶农户,被帮扶对象誉为“心中的老大哥”。汶川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员工进行捐款捐物,并亲自深入灾区抗震救灾。在他的以身作则下,联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