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12:12:22
导语:在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负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要负责输出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这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征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出了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新特征
1.生源素质新特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生源有以下特征:生源本地化、录取分数降低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具体来说,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本地招生较多,同时生源多样化,如普通高考、春季高考(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生高职(五连专)。随着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缩减的现实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逐年降低,90后学生的时代特性、心理特征等都是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2.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诚信意识淡薄,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恶意欠缴学费、虚构简历、助学贷款到期不还、考试作弊等;其次是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当自觉维护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公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众场合抽烟等;第三是价值观扭曲,没有社会责任感,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非常消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利益,忽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政治选择方面存在功利化倾向,政治心态不够成熟。一些学生把入党、评奖评优作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并没有起到榜样作用,自我中心心态极其严重。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有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是可以存在的,42%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他人不必太在意,仅有11%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更高的信仰和价值追求。
(二)学生管理者的新特征
1.学生管理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普遍呈年轻化趋势。以笔者所在厦门市某高职院校为例,在院领导带领下的三级学生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共46人,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之间6人,30-40岁之间15人,30岁以下24人。这些年轻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多数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开始担任学生辅导员。
2.学生管理者队伍不稳定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中最繁琐、最累心的工作,同时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总是处于一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学生问题,所以学生管理者以年轻人为主;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单位改革,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人员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教育改革缩减了人员编制以及高职院校扩招等,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编制多数用于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任制人员,这样很多学生管理人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成一个临时跳板,当成工作经验的积累。一方面,他们只是在应付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用心管理、教育、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绝大多数人整日忙于考研、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转行,没有把学生管理当成事业去做。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常有人离职,队伍建设困难重重。
3.学生管理者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无法达到1︰200的配置要求;其次,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人员时,应聘者以本科生为主,他们专业背景复杂,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较少,当他们走上学生管理工作岗位后,在思想、心理上对学生的辅导不具有专业性,指导效果不佳;再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刚踏入社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原则的把握、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首先,从宏观经济大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职学生,面临着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择业观上存在误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不少本科生、研究生选择应聘到国有企业、考取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很少选择到一线的生产企业。高职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方面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就业面比较狭窄,只能到一线的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据调查统计,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66%在私企就业,仅15%在国企就业,而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则少之又少。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于一线非公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就业渠道较少。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教育薄弱
总体来说,大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就业上投入精力较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缺少系统规划,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专任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去教育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生工作处、团委、辅导员的事情,教师未形成“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感加重,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诸如自卑、嫉妒、恐惧、猜疑和自我封闭等心理和行为,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要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爆炸的形势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西方国家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冲击,给学生管理者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
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结构成员,有自身的内在需要,也有客观的培养规律,而多数学生管理者强制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来完成各项任务,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自由。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培养模式导致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似乎无所不管、时刻在管,却疲于应付、效果不佳,不能主动地研究学生管理的普遍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学生管理者只有空洞的说教,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沟通,易导致学生故意违反规定、对抗制度。这种缺少对话和沟通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势必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阻碍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从宏观来讲,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已与经济新常态下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一些老牌专业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跟市场规律严重脱节,而一些新设置的专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考虑需求,部分专业甚至照搬本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这些相关部门工作者日常要负责大量的行政工作,很难承担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并且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辅导员讲授的,辅导员对当前的就业政策相对了解较多,能够及时普及一些基本的就业政策信息,但辅导员毕竟不是就业领域的专家,对就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掌握得并不充分,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掌握和形成基本的就业方法与思维,在就业时无法从容面对激烈的竞争。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针对上文提及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四种途径展开。首先,采用辅导员谈话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低,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开展“两课”教育,即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再次,采用院校党课理论学习的方式,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党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党课的理论学习;最后,开展以团委、学生会为主的学生自治管理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精神,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当今我国社会分工仍存在只认等级、不认职业的现象,职业化程度偏低,仍存在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低层次教育的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要端正教育态度,注重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能只强调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专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要讲宏观上的职业精神,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又要细化到专业培养方案,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加强学生管理者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对这九大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技能作了详细的说明。学生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符合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工作者时要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以及学历和能力要求,保证学工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第二,按要求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人员体系,严格按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配置辅导员,同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学工队伍的岗前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者要突出“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从提升服务学生质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出发,将教育、服务、管理有机统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环境。强化“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让服务学生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三)就业指导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从宏观上讲,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做好深入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各个专业要制订合理学校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深入企业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训,使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当前产业经济紧密结合。从细节处考虑,高职院校要细化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普及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政策。首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引进就业方面的专家或企业一线的精英来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的就业政策和规定,让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各自就业的方向,掌握就业的核心技能;其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新常态、就业市场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必须遵守诚实守信原则,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去,贯穿于高职三年教育的始终,把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第三,发挥互联网信息优势,指导学生面试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企业的需求和招聘岗位信息,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搭建企业与毕业生的桥梁,为就业生的面试做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可以开展校园“非你莫属”求职大赛,不仅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面试场景,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也扩大了就业宣传。从学生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职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要有“先生存,再发展”的理性认识以及“先就业,再择业”的积极心态,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理性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合理定位求职目标,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生产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中,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石宗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4(1).
[2]邵龙宝.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1997(4).
[3]崔俊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连海事大学,2014.
[4]孙海涛.构建高效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N].贵州政协报,2008-08-22.
[5]黄颢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关键词 大学生 管理工作 措施
学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本体,学生的素质依赖于高校的管理水平。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让人难以琢磨,这就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具备很广的知识面,很高的智商,能够为祖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过于理想化,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地方,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才能彻底解决大学生“管理难”的问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1 强个性,弱心理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能够勇于批判一些事物,能够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保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更喜欢创新的模式,不喜欢教条的思路,死板的教育方法在他们看来就是扼杀他们的聪明才智。但是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创新工作来说,很困难的一个点是他们的心理抗挫能力不足,要想提高其心理素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能够在思想、组织、管理、教育等多方面进行谋划。
1.2 强主体,弱合作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办法用最快的途径融入集体之中。因此对于大学生,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将根据他们的特点与喜好将课堂从校内移到校外,将传统的学习方式改为实地参观,彻底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这些独生子女了解和服务社会,了解团队意识,这样更利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1.3 强时代感,弱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都亲身体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化过程,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不易,因此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能够做到爱憎分明,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都是高校的管理工作的优势。但是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面前,他们却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比富贵,而不是比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高校的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
2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2.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人才素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而这些素质中的基础就是心理素质,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没有办法完成学业,在未来更没有办法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说心理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关系着高校能否完成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应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作是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重心,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建设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络专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校园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高校只有牢牢把握住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针对特定的网络行为,制定教育对策,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2.2 利用好网络平台
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利用微博或是QQ等新型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了解。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更多的是接触网络,因此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了解这样的一个动态,通过这些手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不能缺少多媒体技术,它有很多优势,能够展示更加全面的信息。在管理工作中,适当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思想的动态,激发他们的兴趣。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这样能够让大学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网络行为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高校通过建设网站,加强对学生对网络不良行为的控制,对于校内共建网络要加强管理,不能任由处置。通过一些网络的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新的网络平台,为他们寻找网络的真实用途,通过这样的一个制度的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以及高效的服务。让大学生真正喜欢校园网络,并正确使用它,让网络成为自己最重要的工具,这也是高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思考的地方。
2.3 综合考虑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这就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能够让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当前大学生面对着不同的社会、家庭和成长环境,而且在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会导致学生出现很大的压力和误区。近年来,大学生会由于一些心理问题而出现休学或是退学的状况,而且导致突发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出现。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要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以最大的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的学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以均衡提升,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与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健康成长。当前形势下,选择学校不仅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继续深造,更是为了毕业后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的关键选择。而在学生就业的时候,企业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2.4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微博 教育管理 思路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5-01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备受大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微博这种他们喜欢的方法来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一 微博环境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微博平台丰富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微博已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道重要桥梁。大学生喜欢用微博在朋友中间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关注点入手,引导学生过好大学生活。例如,任课教师可以开通微博,丰富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和内容;高职院校也可以开通微博,及时更新高职院校的各种信息,增加粉丝数量。另外,各大社团也可以开通微博,为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
2.微博平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3.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 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园微博的良好运行
微博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完善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为保障。高职院校应针对现行微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积极收集和整理来自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校园微博管理制度的细化和深化。
在微博管理制度中明确开设微博的主要宗旨,以及微博内容、微博规范及程序等相关信息,同时应注意微博平台的安全管理,防止因微博帐号丢失而导致重要信息泄漏等。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微博管理和监督办公室,一方面保证微博及时更新,宣传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反馈力度,促进校园微博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管理工作
教师热爱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遵守行为规范,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情操,设定教学管理目标,向着稳定的方向上恒久地发展,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自力更生,锻炼出坚实的体魄,塑造出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百折不挠,经得住千锤百炼,这样才能探索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对学生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做到善于引导,春风化雨。
二、创新是改变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迫切需要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是一项不能摆于眼前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忽略其工作的重要性和繁重性,工作量之大、范围之广及强度之大等。这样,教师不仅仅是要在时间上加大投入,并且在效率上也要追求。在教育学生的前期,要做到事无巨细,逐步了解学生所想,适当的调研、咨询等是可行的,不能被动地关注学生,要主动地靠近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调整思想,时刻转变工作思路,将最细致、最全面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生理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工作。但是这样完成工作,仅仅是完成,而没有什么创新而言,所以学生管理者要及时记录自身的问题,做好汇报和总结,开创出工作的新思路,找到工作的新突破。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是从事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处理与学生有关的日常事务。确定学生工作的范围和职能,是管理和教育的融合。除了满足学校的要求,也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完美切合性。教师在教育学生上依靠自身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日益复杂和成熟,对付学生的这种成熟成长,要有根本性的工作思路转变就要与时俱进。第一,加强制度的创新,转变管理的观念。设定制度是把握工作的方向,而根本是要转变工作的旧思路,开发新观念,要让制度的实现有突破口,例如在工作中设定短时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达到短时目的,才能够逐步迈着大方向的步伐稳健地行走。第二,加强学生素质的养成。学生的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管理工作要将此项工作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依据学生特点,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艺术活动,给予每位同学一个展示自我机会。例如举办化妆晚会、新年晚会、唱歌大赛、篮球联赛、足球赛、知识竞答、书法和征文比赛以及各类象棋比赛等等,学生们广泛参与,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系列活动,这种形式不仅仅要出现在第二课堂,也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等,这样才能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都会对社会充满幻想,所以才在日后进入社会后,发现理想与现实是截然不同的版本,才会出现社会上很多负面的新闻,而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将某些现实问题通过某种形式传达给学生,给予学生正能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模拟生活,学生彰显主人翁意识,如何看待社会,怎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些现实的问题都能够正面的接触,学生管理者作为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良好桥梁,积极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而更好地确定学生的理想,更好地生活。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是持久的,是长期的,学生管理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学习的精神,在工作实际中,学生管理工作只要进行科学地管理,积极地创新,经过认真地实践,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目的。
作者:孙红妹宋志玉单位: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关键词:独立学院;素质导师制;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张亮(1983-),男,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研究和学生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独立学院学生工作模式研究”(编号:2007B12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83-02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几乎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到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有效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更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新型学校,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学生特点相对突出,学生工作实行素质导师制,力图在学生工作上有所突破,从这几年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看,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许多的方法,思想上也有了一些想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严格规范和普遍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工作思路。从辅导员到素质导师的转变,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更应该从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1]。
一、素质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目标
(一)独立学院学生具有的特点
1.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点。独立学院学生优点突出,多数学生思维特别的活跃,兴趣爱好也十分的广泛。相当一部分同学多才多艺,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较强,且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强烈,喜欢表现自我并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由,往往在学院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中能脱颖而出[2]。
2.独立学院学生的弱点。由于在“三本”里招生,独立学院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自信心不足,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尤其是自律意识较弱,逆反心理较为普遍。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刻苦努力的精神,心浮气躁,受挫能力弱,遇到困难就萎缩不前得过且过,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素质导师对学生培养和塑造目标具有的特点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素质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目标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选择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切实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3]。
第一,培养学生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就是树人,成才需要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如果一个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和传声器,不可能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做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进而为社会服务。具体的说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集体意识,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增强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抗挫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素质导师的工作中必须要以树人为首要任务。
第二,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培养其成为“科研型人才”是不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素质导师应该把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人才”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模式上,减少总学时量、减少理论学时量;增强实践技能培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具有比较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
第三,把素质拓展纳入教学体系,不断为学生搭建以专业为背景的专业素质拓展平台和以各项文体活动为背景的非专业素质拓展平台,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等同于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在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基本要求并形成和谐有机的发展[4]。
二、素质导师对学生的管理思路
思想是先导,对于素质导师的工作而言,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路来对素质导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做指引,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以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再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一)素质导师工作中“导”和“管”的关系
辅导员基本是以“管”为中心,从而导致学生工作从“管”到“管制”到“管死”;而素质导师则应以“导”为中心,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素质导师都感到工作逐渐在由“导”回到“管”的老路上来。这就使素质导师产生了一些疑惑,可以说素质导师最初对工作的热情是强烈的、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是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在以“导”为中心开展工作之后,却出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学生自律性越来越差、纪律越来越涣散等,这就使得素质导师的工作方向转向,又回到“管”的老路上来。学生工作的特点决定着所有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思路,而学生的特点又决定着学生工作的特点。素质导师在学生工作中不能一味的依靠“导”,也不能走回辅导员只靠“管”的老路,在具体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以“管”为基础,以“导”为方向,“导”与“管”相结合,以“导”带“管”。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人生态度,面对学生这种现状,素质导师不去用“管”的方式就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正常的学习风气。“管”也不能采用以前那种死管、呆板的管理模式,要注重管理中的正确引导,发挥“导”的作用,营造开放有序的学生工作管理新模式。“导”可以感化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从自己内心中感到自身应该具备扎实的学业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人生态度。学生真正有这种想法和观点以后,学校的秩序也就自然好起来了,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样素质导师的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素质导师工作中“导”和“管”的体现
劝学导为主,育人德为先。实施以“管”为基础,以“导”为方向,“导”与“管”相结合,以“导”带“管”,不是句空话,在素质导师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重点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学生。独立学院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挫败和批评中成长的,他们缺少的肯定和鼓励,素质导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素质导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在学生犯错误时,素质导师不是一味的去批评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那些做法是可取的,那些做法是不可取的,以后尽量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学生才能真心实意的接受你的观点,才能真正的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2.建立健全科学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管理要公平。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正常实施教育的保证,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但是仅有此也是不够的,它还应该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既要健全和强化必要的约束机制依法治校,也应该体现对人生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建立人性化的学生工作思路,必须打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存在的单一性和僵硬性,要使管理制度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5]。另外,素质导师作为学生管理的执行者就要体现公平,对于任何一个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素质导师都应该按照纪律进行处理,做到一视同仁。在执行过程中,素质导师对学生不能只是处理了事的态度,应当在处理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导”,让其正确认识到学校的处理“严是爱,松是害”,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引导学生干部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改善管理实践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想法和活动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干部对素质导师工作思路理解和把握的不准,把素质导师的“导”认为是自己权利的集中,导致服务意识淡漠、随心所欲、态度不好,而遭到同学的反感,使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对学生管理的人文关怀,还必须关注管理实践,素质导师应该做到:尊重、关心、理解、体贴学生,素质导师工作一定要引导学生干部队伍要有良好的心态,摆正学生干部的位置,一切从维护同学们的权益出发,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服好务的思想。
4.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中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素质导师要以学生宿舍和公寓为基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宿舍和公寓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宿舍和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学生宿舍和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要求,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到学生宿舍和公寓去,并且素质导师全部入住学生宿舍和公寓,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做到导思想、导方法、导行为、导心理,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宿舍和公寓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阵地[6]。
5.注重把握“导”的方法和时机。素质导师在“导”的过程中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真正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就必须把握学生工作中“导”的方法和时机。素质导师要主动给学生创造条件或搭建素质拓展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疏导,并抓住契机真正的打入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这时“导”就会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
总之,素质导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形成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方思清,等.建设素质导师队伍推进成功素质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5(04).
[2]李萍,喻莉丹.简论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6).
[3]王静.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探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02).
[4]唐建明.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及体系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3).
【关键词】外语院校 学生管理 挑战 思路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88-02
外语类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外语院校虽然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但办学资源相对有限、理念相对单一,学生在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特点。这必然对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影响。深入分析外语院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找出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和挑战,并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寻求适合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路径,是当前外语院校学生管理的首要工作。
一 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当前形势带来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对应的是,高校的师资建设、校园环境、生活设施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外语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办学规模较小、人才培养小班授课等因素,使得这一挑战显得尤为突出。
2.信息网络价值观念带来挑战
当前,网络信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更为广泛。外语院校的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较多,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了解多,这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方法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3.就业压力个人发展带来挑战
随着高校扩招,一方面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但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盲目设置专业,使某一方面的人才大量涌现。如多数综合类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体育、艺术类专业,不仅造成人才大量剩余,教育资源浪费,更使得英语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给外语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冲击,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4.外语院校自身特色带来挑战
外语院校作为学科性和专业性都较强的特殊群体,在自身专业发展上优势明显,但在综合发展方面,明显不能与综合类大学相提并论,由此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外语院校女生多、男生少也是一个长期的特殊现象,面对性别比例大的现状,如何引导、教育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培养和发展,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5.国际合作学生留学带来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走国际化战略。外语院校因其自身的专业性,必然更加注重国际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国留学,在外语院校,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出国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留学时间也不一而同,因此,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思路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必须高度重视。面对当前的各种挑战,外语院校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时,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人为本
不论是外语院校,还是综合院校,都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把学生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管理工作不仅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做到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
2.与时俱进
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办法、载体、制度等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拓宽途径,健全制度,既要确保管理方式方法的有效,增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又要保证管理制度的连续性、持久性,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
3.积极服务
学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机构,应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教学、活动、生活的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
4.发扬民主
随着学生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利益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必须强化学生管理中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强调人文管理,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共建,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权利。
三 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通过对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挑战的分析和工作思路的厘清,笔者认为,当前外语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让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协调一致,取得良好的成效。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
外语院校的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接触较多的多元价值观念、多样文化氛围,因此,外语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正确的思想基础。学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自觉抵制功利化、物质化和各种不良思潮。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要在管理工作中确立全面的、系统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案可查、有法可依,尤其要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使新生一入学就能严格按校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度一旦制定要从严要求,对学生敢于管理,一视同仁。制度完善后,还要进行具体落实,通过具体的实事,让制度得到贯彻。 3.畅通管理工作渠道
学生管理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渠道畅通是关键。学校要建立起灵敏、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网络,做到对学生底子清、情况明、动态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畅通的管理渠道,让学生有困难或出现思想矛盾等问题时,可以及时疏导、及时解决,以免小事拖大、矛盾激化。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包括教师、职工和专职辅导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长,沟通互动多,是学生愿意仿效和学习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影响大。专职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要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管理好职工队伍,为学生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要重视专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三支队伍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5.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冲击,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手段。高校门户网站、校园BBS论坛、QQ、博客、微博、邮件等都是可利用的工具。尤其面对出国留学的学生,网络工具是最理想的管理手段。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提高主流文化传播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加强网络和新兴媒体阵地建设,充分利用这一工作新手段,搭建学生管理工作新平台,拓展新领域,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克勇.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外语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关键词:高职学生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职的招生人数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从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人格基础,普遍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进程中予以正视并加以解决。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问题
(一)学生来源的多渠道,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等教育。它的生源类别形形,既有应届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曾经在社会上工作过的青年。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社会阅历的不同,相对普通高校生而言,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生活习惯、辨别能力、思想观念等更为复杂。
(二)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困惑
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大学受社会认可程度低,不同程度地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现象。
(三)学校管理体制落后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忽视了对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盲目效仿综合性大学完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学生放任自流.导致学风每况愈下,打架、斗殴、恋爱、上网等不良现象不时发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探索
(一)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信心
社会上所谓的“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高职学生不是大学生的说法负面影响比较大,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陷入观念上的误区而无法自拔。为此,应该向学生宣传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鼓励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出对高职教育认识的误区,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敢于面对现实,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底,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学生党员、系团总支、学生会、部、各个班级的班团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老师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生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对其他同学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培养一支品学兼优、积极肯干的学牛骨干队伍。
(三)倡导学风优良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针对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弘扬主旋律,起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其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文体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社会、文化视野,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要广泛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机制.经常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和技术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和论坛.及时解答学生关于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困惑。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不定期地以见习、实习或社会实践等形式主动把学生送到对口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使之感受企业的浓厚文化氛围。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课程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对大一学生侧重定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把学生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各个部门都应大力协助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紧密配合、统一步调去完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学院应着力开展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机构的建设并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首先,应明确学生系统各个部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并且能够彼此配合,相互协调,使具体工作能够达到高效率、高质量、无遗漏的完成。第二,与学分制相适应,应分专业、分年级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学院要强化以专业为单位的年级辅导员制度,并且通过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进一步增强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六)加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和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就要要求辅导员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教育说服力,同时辅助于心理教育,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此外,我们应该建立相关机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实现校际、区际乃至全国性高职院校管理经验的共享,共同探索做好高职学生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管理模式 思路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2010年6月下旬,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举办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思考的专题研讨会。会上,各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积极探讨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深入思考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问题,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情况概述
根据校情、校区和学生分布等情况的不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
1.单一辅导员模式
不设置班主任岗位,而直接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辅导员全天行政坐班和夜间轮流值班制度。采用这种全天候的学生管理模式,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对远离市区的校区及其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学校对事态的控制和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这种单一的辅导员模式为有效地维护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模式
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专职教师兼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采用这种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对解决辅导员管理班级多,难以深入细微地了解关心学生,特别对于解决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问题起到起积极作用。
3.“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仅需少量专职辅导员,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专任教师承担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认为作为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更加到位,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责任心能起到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与成效
1.辅导员队伍年轻,有战斗力,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进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都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21-30岁之间,所学专业近半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行政管理等专业,有一部分与所在院系教学专业相关。他们大都各有专长,如歌舞、体育、英语、写作等。这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大都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能克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辅导员还体现出年轻人的特点,即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
2.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遍存在多校区管理问题,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日益繁重,以至于原有由专任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维系,专业教师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已力不从心,工作难以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建立了以“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其特点除了由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吸收了学校部分优秀专职教师或从相关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当兼职班主任(或专业导师、德育辅导员),配合专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充分发挥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各自专长,赋予其相关教育管理责任,符合“全员育人”的理念,有利于形成学生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战斗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沿,承担着教育管理学生的繁重任务,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快,学校编制跟不上发展需要,特别是学校扩招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配备速度普遍跟不上国家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要求。二是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够理想。从年龄结构来看,辅导员过于年轻化,基本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年龄集中在 21~30岁之间;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不长,工作1~4年占了80%以上;专业结构也不够理想,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管理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不足半数,其余多为理工类专业背景。由于辅导员队伍年轻,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工作的底蕴不深,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有时不够果断,或者是处理方式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使辅导员泛化为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2)职责定位不够明确,事务性工作繁重,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辅导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生日常管理,主要以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随着队伍的壮大而得到加强。在实际工作中,事无巨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辅导员都要参与,众多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致使他们疲于应对各种琐事杂事;此外,有些学校的辅导员还要承担院系教学秘书、办公室日常事务、考证考务等工作,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据统计,事务性工作已占据了辅导员全部工作的70%,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放在首要,不能很好地引导、教育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政治思想、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作用。
(3)工作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完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辅导员发展后劲不足
从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看,辅导员是从高校教师或管理干部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特定职业身份和职业技能,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门职业。它有自身特定的工作规律、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处在前期探索阶段,工作关系还不是很顺畅,学校对辅导员岗位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对辅导员工作要求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学校还没有健全工作体系,所以,目前各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做到从根本上抓住学生工作主线、重点,整合资源,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而是仍然被大量的繁琐的日常工作包围着,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一时难以体现,工作鲜有成就感,自我认同感不强,加之辅导员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以致于辅导员很难安心做好工作,长期以往,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成长。
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开展的。高职院校要建立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和作法,更需要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中积极探索。
(1)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理清工作思路,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其工作重点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自觉行为。他们对学生学业提高,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像培养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一样,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发展规划之中,做到在政治上关怀,在工作上支持,在待遇上倾斜,理清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精干工作队伍,落实工任务,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
(2)加强培养,强化管理,发挥辅导员队伍整体功能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发挥其整体功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设立辅导员专项培养经费,做好辅导员专业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的同时深化培训内容,探索出符合各校实际的辅导员培训方式,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及使命感;与此同时,创造条件,为其搭建发展平台,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或与工作相关的第二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辅导员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二是为辅导员创造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机会,让其融入到系部教学和管理中,有更多的机会深度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以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从而增强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归属感,避免辅导员工作边缘化;三是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与职业晋升纳入到学校人才强校的发展规划中,从制度安排上解决辅导员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方面问题,同时考虑建立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设置梯级问题;四是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适当提高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待遇,通过种种利益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激发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提升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为此,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责及隶属关系,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规范管理,加强协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改变辅导员孤军作战的局面;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经验及做法。
(3)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兼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not just the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but also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and change the value of the collision, the object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world view and values are shaped during the student. Status of student management must recognize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in the management of new scientific ideas and methods.
关键词:学生工作 理念 实际 科学 辅导员
Key words: Students work ethic actual scientific counselor
80后出生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较好,信息开放,部分父母溺爱现象严重。这些学生思想活跃,观念超前,易接受新事物,重义气,讲原则。同时这些学生素质相对低,礼仪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意识强,意志力与控制力差,逆反心理强,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足。落后就是淘汰,陈旧必须破除,我们的教育应该与这个时代学生特色相吻合,否则高校将面临的发展危机与挑战。
一、 注重理念引领
学生工作的理念是对学生工作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是学生工作之魂。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理念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思路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出路。思路正确,事半功倍;反之,“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正确思路源于正确理论的指导,丰富实践的总结、典型经验的提升。凡事不能就事论事,那是空中楼阁,凡事没有理念的支持,我们就永远停留在先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循环中,学生管理工作要走出这样的怪圈必须注重理念引领,善于思考,悟其要义、见其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的理念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内容,注重管放交加多元化的管理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力重点集中在课堂的出勤率上,高校管理部门以完成出勤率为考核标准。而事实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出勤率高的学生是否又得到应社会承认呢?我们学院的学生真正需要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生活态度,教育的本质是转变与提升,提升就是进步,进步就是一百分,如果学生观念与态度得到优化,那么我们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只要我们在理念层面上存机统一,同频共振。让爱的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让成人成才的教育引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有时候方向比勤奋更努力。
二、 注重联系实际
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理论无实践,那是纸上谈兵,教条主义;有实践无理论那是经验主义;理念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也只有把我们的管理工作理念与我们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谋划出适合我们学生的工作思路,推动我们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我们不能按照单一自己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模式来评价他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某些价值取向时难以被我们接受而否定他们,更不能由于他们有许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弱点让而担忧他们。辅导员的嘴里经常会冒出这样的字眼:我们那时候读大学是怎么样,怎么样;某某学校的学生是怎么样怎么样。我们总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这种矛盾心情的产生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发,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出发。注重实际,就是注重效果。我们总喜欢让学生按照我们设定的固定模式来前进。这种圈养式的管理方式可能给学生照成一定压抑性,影响到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
三、 注重科学管理
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科学管理强调不仅需要理性与制度这样的“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与美感的“软”因素。,管理与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是指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是指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妙的方法 。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科学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的辅导员。同时也是各部门管理模式与思维能力的问题。科学管理、理性管理、规范管理是一个部门成熟的表现。办法可以多一点,但想法可以少一点;理性可以多一点,但性格可以少一点。工作的计划性与灵活融渗透,有情、有理、有效的工作。就像组织学生活动那样,从时间上讲,要有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结束阶段转,从空间上讲要有活动的实施方案与分工内容,空间与时间的结合,有计划有程序的开展工作。由于辅导员长期木偶式的工作,使我们产生了很大工作倦怠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 注重学习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要树立超前思维的意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新思维来研究学生工作新情况,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解决学生工作新问题。考虑学生工作问题,作出学生工作决策,不能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要树立开放的意识,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学生工作发展的新路子,用新思维、新方法破解学生工作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终身学习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口号,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与观念,我们很快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果始终在学院办公室里面工作,那是原地踏步,而不是进步。我们要走出去,多与成熟的兄弟院校甚至国外院校建立联谊与合作关系!学习兄弟院校的比较成熟而且先进的工作经验,从而推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多看看一些教育学者的文章,开阔我们的视眼,更新我们知识,弥补我们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
创新有时是对原有模式的升级,有时则是对原有模式的背叛。创新的关键是灵活与变通。改变原有的“流水式”教育方式是一种背叛;对原有良好模式的保存也是一种创新。
五、 注重人才的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学生管理工作特别需要人才,而且必须是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也是我们表现对主体的一种态度与方式,是人类自我价值的认可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阐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教育引导人,以情感人,切实把人文关怀的价值情怀落到实处。首先规范辅导员准入制度,建立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与选聘程序,采用个性化与群体化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小组讨论,考察人员综合能力。
其次,要完善培训与培养机制。岗前培训与岗后培训是系统的传授科研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辅导员的特长与在专长,拓展辅导员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辅导员自身职业规划的指导与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
最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注重宽与专的结合,向T字型人才发展。既要有广阔的历史与哲学功底,对高校教育发展规律的掌握等,还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升化与研究,以达到纵向做宽做广,横面做精做深。同时辅导员人格魅力,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人格的魅力是辅导员制胜的法宝,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要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要用务实的作风来推进,要用科学的管理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