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3-07-30 10:18:04

导语: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1篇

一、“形”与“神”结合

企业文化落地依赖于内容,离不开形(仪)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国有军工企业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并由于创业初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及所承担的特殊任务要求,大多拥有一定的、具有鲜明企业个性特征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多因融入了员工情感、为员工认同、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等原因而得到较好的传承。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应注意对企业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并根据不同时代、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及时完善、丰富其内涵或变更其内容。应着眼于建设自己的“本质文化”,同时也根据需要兼容并蓄,吸收、借鉴先进的“体外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内容才可能具备员工持续认同的基础,才能真正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传播顺序可按企业高管层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党支部委员、党小组成员、分工会委员、班组长、团支部/青年委员等不同层面,分阶段、有计划地立体交叉、整体推进,培养一支传播企业文化的骨干队伍,使其发挥辐射效应,提高企业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传播方式应为员工喜闻乐见,要不断进行载体和形式创新。比如对理念进行释义、组织员工撰写解读文章;编写典型的案例集、企业小故事、企业群英谱等;把抽象的理念与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举办专题培训、员工座谈会、企业文化骨干研讨会等及举行升旗仪式、表彰仪式等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寓理于趣、寓教于情。

二、行为“刚性约束”与“柔性约束”结合

企业文化落地来源于员工认同价值观后的行为自律,更离不开制度约束下的行为“他律”。前者是正向引导,违背会引起内心不安,是柔性约束;后者是底线,触及即受到惩诫,是刚性约束。必须坚持双管齐下。

相对于制度来说,道德的力量更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作用亦更持久。可组织、发动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员工守则、文明公约、质量荣辱观、安全荣辱观等,倡导修德养身、做品德高尚的人。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要从制度设计源头抓起,建立制度编制--评审――执行等程序,并对制度的状态进行有效地管理,确保制度设计科学、有效适用。要开展制度培训,要求、帮助相关人员知悉制度内容,具备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效能监察,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三、“正向激励”和“负面警示”结合

正面典型系企业所倡导理念的立体、鲜活的诠释,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易于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同时员工的关注也会促使典型人物进一步自我改进,正面典型示范主要让员工获知“应该如何做”。负面典型代表与工厂价值取向相悖的行为,系“禁止通行线”,主要让员工获知“不能如何做”。二者因时因事采用,不可失之偏废。

比如,可树立“安全之星”、“质量免检职工”、“先锋党员”等先进典型,在获得荣誉称号的员工岗位上放置醒目的标识牌,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经验或事迹,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倡导员工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同时可抓一些典型的违背安全、质量、设备等操作规程的现象或人,剖析原因、或进行曝光,激发员工的荣辱意识。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结合

注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国有企业的传统和优势。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具有共性,都是以企业中的“人”――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保证,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发挥作用提供落脚点。

国有军工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运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发挥好党、工、团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让企业中的党员、工会会员、团员成为参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2篇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提及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需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其具体可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将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而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极为鲜明,如传统的民族习俗、服饰特色、忠孝观念以及民间传唱等。许多民族文化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可能昙花一现,或固化为明日黄花,也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被不断革新。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能够影响现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我国文化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精神财富的创造无法脱离广大群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单纯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远远不够,应注重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使其满足时展要求。而能够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途径便需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从我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倡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便能说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建设中能够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如前文所述,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时,自身也保持独立的特征,即使传统经济体制消亡的情况下,民族历史文化依然得以流传。因此群众文化发展中要求尊重民族历史,避免与历史割断。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仅包括民族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包括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从群众文化发展内容角度,需将对劳动的赞美、纯真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思想等融于其中,并保持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充实。而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角度,许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如古诗、戏剧等都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即使传承至今也未在体裁上发生明显的改变。另外其他许多群众文化形式也仍以原有面貌存在如挂彩灯、舞龙舞狮或杂耍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受喜爱的重要内容。但也需注意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包含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如宗教迷信或传统道德规范等,应对其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方式。而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也需汲取优秀成分,这样才可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创新。通过除旧布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在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方面,以舞龙舞狮为电表,其传统文化思想代表祭祀神灵并将邪恶驱除,是封建迷信活动的重要体现,而现今的舞龙舞狮寓意为吉祥如意或对丰收的喜悦。因此,创新过程中应将继承作为基础,而继承需以创新作为目标,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的发展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以人为本;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我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佛为主,其中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法、佛形成互补之势。实际上历代皇朝交替使用道家、儒家、法家、佛的治国思想。一个新的皇朝建立时,为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往往采用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当皇朝已经稳定,经济已经恢复,皇帝便转向儒家,兼用佛家、法家,以此来巩固政权、巩固已经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皇朝末期,矛盾重重,社会大乱,皇帝更多倚重法家,想用严刑峻法来挽回危局。这种互补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基础。

2.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3.重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则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尤其是深受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经世思潮的影响。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实践理性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深得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践中的积极效应。据考证,实事求是原意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它所奉行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信条对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统的重经验的思维方式,影响和阻碍了中国人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4.厚德载物的文化兼容精神与强大的生命力。“兼收并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中也讲“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意即要人们以大地般宽广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以汉族文明为主,吸收本国各民族文明以及外国文明而形成的。汉唐时汲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十分博大,显现出强大的汉唐雄风。近代中国在中西方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将西学中的优秀成分加以吸纳、摄取、涵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1919年的以后,经过对多种思潮的百家争鸣,推求比较,中国革命选择了指导思想,仅仅二三十年时间,中国人就走完了欧洲花了三四百年时间才走完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历程。从而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既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又能从别的民族的文化中选择、吸收其优秀的部分而极富生命力,历经5000年不衰。

5.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以大一统为社会理想状态,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知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多少志士仁人!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格言至今仍闪烁熠熠光华,无一不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前高校教师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落不应只归因于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归因于社会因素。由于传统文化一般很难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与一些应用性强的知识相比,传统文化知识看似无用,因此也容易被冷落。另外,社会知识体系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只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让他们认识其重要性,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民族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他们所看重的就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从哪里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通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显然哲学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不同的哲学体系,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也曾说“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好好学习它,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并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高校美术教学;传承;融合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扩招趋势发展良好,有效地提升了国民的综合素质。审美素质是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校美术教学可以实现提高国民审美素养的目标。当前,一些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一部分原因是一些教师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渗透,民族文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人才审美意识的提升。因此,加强对民族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高美术人才的审美素养,还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高校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还能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从某种层面上说,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具有丰富性、多元性等特点。高校美术教学能够兼容多种民族文化与不同地域的文化,为美术创作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同时,民族文化的渗透还能够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处于尴尬的境地中,无人可传成为阻碍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受多元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年产生了拜金等不良的价值观,削弱了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加之一些高校美术教育职责缺失,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未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全面性、系统性认知,民族文化与当今教育体系的联系日渐减少,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初衷。民族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无论是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美术教育深化民族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还能够有效地继承与发挥民族文化,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传承与融合民族文化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

传统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具有内容、形式多元的特点,并且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格。不仅如此,民族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有的民间美术文化有印染艺术、剪纸艺术与民间刺绣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些美术源于人类的劳动,是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反映。经过世代传承,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表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品德。如,在节假日与婚嫁等活动中,花灯、年画等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可见,民族文化兼顾实用与审美双重目标,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2.提高文化实践性

新经济环境下,社会对美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要结合人文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本土文化,重新建构美术教学内容,调整并优化美术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能够为鉴赏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美术文化,并定期开展一些弘扬民间美术的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美术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

3.深化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民族美术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一些民间美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民族美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选择身边常见的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精美的美术作品。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元途径还原民族文化的立体形象,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文化,梳理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师可系统讲解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等,通过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特点等,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物化价值观念。

三、高校美术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措施

1.革新教学观念,正视民族文化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驱动力,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美术教学和民族文化的整合,革新教学观念是必经之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在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难以将其与美术设计融合在一起。因此,美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将正确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采取多元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文化,逐渐拉近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学生之间的距离,传递民族文化精神,从本质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合民族文化,为日后深入学习美术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课程建设,为融合奠定基础

课程建设在整个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的目标之一是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族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一,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设置民间美术赏析课程。赏析是普及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容易使民族文化内化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为实践提供指导。其二,引导学生认识并感受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美术教学题材,为构建美术专业课程提供支持。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在实际学习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如,河南地区的高校可以将河南年画图案、开封汴绣图案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借鉴和学习民族文化,教师还应明确民族文化与美术学习融合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民族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创作质量。其三,编写专门教材。高校带头,与民间美术创作者形成合力,组建教材编写团队,以此推广以当地民间艺术为核心的融合现代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教材,使学生学会利用传统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规律与文化脉络的认识。如,在专题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民间美术文化,还可以在艺术实践中组织学生针对一种民间美术形式进行专项调查,掌握其起源、发展与特点等,为以后的创作积累充足的素材,提高创作质量与创作效率。民族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单纯依靠课堂进行渗透远远不够,还需要向外延伸。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考察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3.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融合实效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应明确认识到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对于民族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多数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都是专业的人才,学历较高,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些教师在学习中并未充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创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和完善自我,积极学习民族文化并将之与创作实践整合,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应格外重视教师培训,要结合本校美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美术教师“走出去”。如,认真、详细地考察某一项民族文化;到专业创作机构学习;等等。同时,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一些民族文化传承者到学校开展讲座,进行示范或者指导,从多个层面启发师生。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还能够确保民族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融合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重视实践研究,实现深度融合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美术教学,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这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就应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和辅助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应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构建校内美术基地。高校应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广泛收集优秀的民间资源,成立专门的工作室作为开展传统美术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可以借此初步认识传统文化。为了保持美术展览馆的生命力,学校还应展览学生的作品,在调动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在作品中渗透的重要意义。如,河南省的高校可以建立年画、雕塑等工作室,由美术教师管理工作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并通过美术创作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确保工作室持续运转。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可以与周边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考察的机会,推荐优秀的学生到基地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越来越多的美术专业人才从事该行业,能够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在美术创作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

5.融合成为国际化教育的趋势

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融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传承的研究较晚,且缺少丰富的研究成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性的特点,将其与高校美术进行融合势在必行。这不仅能够进一步细化现代美术教育的分支,还能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并存的优势,为学生深入认识民族文化精髓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其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突出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关教育者不能松懈,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后续保障。结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这要求我们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重要的文化财富。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民族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美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应顺应时展潮流,充分研究民族美术,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美术人才。

作者:宫清泉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建.浅析中西部高校美术教学引入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以苗族服饰图案研究为例谈其对高校美术课应用的意义.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2]皇甫娟.中原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宏观思考.艺术教育,2015(2).

[3]王艳艳.略论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美术教育研究,2015(8).

[4]黄谦.论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合——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艺术科技,2014(1).

[5]王燕珍,包蓉.浅析云南民族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

[6]王怀儒.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7]包双梅.民族民间美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第5篇

记得在《中华诗词大会》中一位外卖小哥雷海为竟然在决赛中打败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此结果或许令人大跌眼镜,但此事件的关注点,不应在两人的输赢成败与追溯原因,而应认识到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有对诗和远方的追求,精神的智慧,源泉便会在心中缓缓流淌滋养心灵。

诚然,一个人的人生境遇与所受经历会影响其发展,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在自己的内心。雷海为虽然是一名外卖小哥,但他追求精神与文化的热忱之心,丝毫不亚于文学硕士。物质的贫乏不能作为不追求远方的借口。

稻盛和夫曾说过:“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回顾漫漫历史长河,陶渊明一生清贫,物资贫乏,也不会为五斗米折腰,追求内心的田园风光;福楼拜简洁质朴,拒人于门外,却坚持眺望朝阳与清露;一生投身于革命,环境艰心,却阅览群书。,撰写文章。对于伟人的行为与品质,作为青年的我们是否能从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呢?

第6篇

一、我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以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市”为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加以推动,并在领导、机构、制度、设施、经费、活动、管理、产业等几个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和扶持,并紧紧抓住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文化设施,尤其是镇级文化设施滞后的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对镇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求镇一级政府在对城镇进行规划和旧村改造时,同时考虑文化设施的用地规划和建设,并抓紧市文化广场的规划建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进程。

今年,经文化部表彰,我市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二)文化工作摆上市、镇(场)两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文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本届市委有丁聪枝副书记、陈建倩常委,市政府有颜子鸿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各镇(场)党委、政府都有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每年专门召开听取文化工作的汇报或专题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分别不少于二次或三次。市人大、政协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文化工作汇报,并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工作调研、考察活动。在这些会议上,都能确实为文化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文化工作列入市、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任期责任目标,并作为其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每年均进行考核,都取得合格。

(四)市财政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平均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1%以上。正常经费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行全额拨款,经予经费上的保障。此外,

还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海外同胞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兴办文化事业,建成了延奎图书楼、祖昌体育馆、溜江儿童文化园、深沪文化中心、高

湖文化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大批文化设施。

二、我市基层文化的现状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基础,四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农村文化工作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奔小康建新村工作,与宣传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青阳镇、陈埭镇、英林镇、深沪镇均建成面积达3000—400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楼。东石、永和、金井、龙湖、池店、安海等镇新的文化活动中心已确定用地并投入设计。村一级利用侨资建成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村级文化设施。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新建县级公共图书馆4700多平方米、大剧院1.3万平方米、博物馆1.6万平方米,投资逾亿元。我市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短短的4—5年时间,就超过了建国

50周年的发展速度。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省定一级馆)、图

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剧团,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5个镇(场)都有文化站(其中安海文化站是省百强文化站);74%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还颇具规模,活动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市还根据文化

水平、家藏书量等评选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初步形成了市、镇、村、家庭四级文化网络,基本适应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晋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首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给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厚实的人文基础和发展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整理、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获各级各类比赛的大奖。如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获文化部文华奖,舞蹈《风采侨乡女》、歌词《春暖闽南》、论文《文化馆学论稿》、小品《看家》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的金、银奖。另外,全市农民绘画成名作者有20多人,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多次获全省农民画一等奖,还参加全国展出;农民书法家有上百人,多次晋京展出,有的作品还被中国书法协会收藏。目前,我市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磁灶钱坡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

色艺术之乡”(书法艺术)。以民间艺术之乡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已在我市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所在,是农村文化繁荣的直接体现,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空前空涨,长期坚持举办戏剧展演节、南音会唱、灯谜展猜、广场文化艺术节、诗词吟

唱会、书画展览、文学笔会、文艺晚会、卡拉OK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活动,以及各种文化与经贸结合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大力实施“芳草计划”和“福建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规划以来,扩大了芳草计划示范点,壮大了民间社团。目前,全市有各类芳草示范点10多处,文化信息网点3处,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新的文化传播渠道,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使农村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和农民思想生活的实际,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

腐朽思想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提高了广大农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有些镇(场)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的推动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镇文体站阵地流失,常规性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一些全国、全省的农村文化典型,也失去昔日的辉煌,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基层文化站干部和民间艺术工

作者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在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鱼龙混杂、相互并存。一些乡村群众生活富裕了,却花巨资修缮或重建各类宫堂庙宇,导致负面文化抬头,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今后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极大的鼓舞了我市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干劲。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密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的实

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

(一)多管齐下,抓好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再一次掀起基层文化建设的新。要对照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2005年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每个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础上再迈一大步。

(二)立足长远、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小康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

的基层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制定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适当提高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生活待遇,解决各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稳定的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严把进人关,对进入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有严格的素质要求。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方式。

要在文化活动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功能的扩展,延伸上下功能。

要主动面向社会,搞好服务。围绕服务,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家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基层文化活动方式,倡导和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结合节日庆典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配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文艺宣传,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和老年文化活动,以及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宣传计划生育、开展文体活动等。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活动方式。寻求文化与企业联营、文化与其他行业和部门共建以及社会甚至个体对经营性文化投资的路子,使基层文化活动方式更灵活,道路更宽广。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眼于为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加强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使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广大城镇和乡村移风易俗、铲除封建迷信和“黄、赌、

毒”等丑恶现象、文明奔小康的助推器。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

第7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职校园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14-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护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因此,在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医护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格局[1]。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一方面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增添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给部分师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政治上出现信仰危机,部分师生对的指导地位持有不同程度的怀疑与否定态度;学习上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考证或从事社会活动,无暇顾及学业,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学风日下的现象;缺乏理想,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大学生中拜金主义、高消费等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颇为流行。不遵守校规校纪,迟到、旷课,随地吐痰、浪费粮食等现象不在少数。这些充分表明,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 围绕学院跨越式发展建设多元校园文化

2.1 校园多元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校园多元文化环境,包括构建理念文化、环境文化、教学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全面实施人文关怀,最好地发挥学生和教师主体的能动性,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2.2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

为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友谊,逐步提高校园凝聚力,学院可举行一系列的师生文艺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周末沙龙、拔河比赛、迎新生文艺活动、新春联谊会等这些广大师生喜爱的文艺活动,既增进了友谊,又活跃了校园文化。

2.3 大力支持学生多种形式的社团建设

在学院学生会、校团委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学院的社团工作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发展起来,但还没有得到壮大。目前学院的社团有文学社、舞蹈社、棋艺社、篮球社、音乐社等,这些社团也分别举办过各自的活动,学生反映良好。应该在此基础上组织一个社团联合会,有专门部门或校领导主管,然后下设分类不同的社团,如,有体育方面的精武社、跆拳道社等;舞蹈方面的有街舞社、拉丁舞社、瑜伽社和国标舞社等;文艺方面的有吉他社、各种器乐社等;书法社;英语口语社;雷锋社;辩论社;蓝天剧社等。这样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2.4 学院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按照学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学理念,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外,还要经常举办一些知识竞赛和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辩论赛、临床综合知识竞赛、临床各科技能竞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各种球赛等,让一些有这类爱好的学生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在此基础上可以培养一批这类竞技的后备人才,以备和外校联谊时有用武之地,还可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2.5 注重校园的安全教育

要时刻提高警惕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的安全管理,加大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创造一个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使学生在这个校园内能感到温馨、和谐、安全。

2.6 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

高校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地,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地。现在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从礼仪举止各方面都还达不到文明礼貌的要求。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话不文明、举止、服饰不文明现象等等。学院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校园精神文明月”活动,从校园卫生、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宿舍环境、仪表着装、言行举止等各方面进行考评,并对考评好的给予表彰并计入学生管理档案,对考评不好的给予批评也一并计入管理档案,这样就避免了只批评没行动,屡禁不止的现象。通过这项活动,就可以营造一个“翰墨飘香、文明博雅”的校园环境。

3 多元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带来的机遇

3.1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和发展

高校师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爱校、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3.2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爱校爱班,切实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主题创建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校园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

3.3 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意味着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掌握跨文化护理知识,即研究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护理要求、健康―疾病的观念、信仰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便向病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有意义的护理服务[2]。高职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及医学生誓言作为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跨国界的多元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建设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保持企业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就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做出精辟的阐述:“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目前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建立了优秀或良好的企业文化,在国内,有的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企业文化可言,而多数企业尽管有企业文化,但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总的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

企业文化能够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独特性。当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是它所代表的企业独有的特征。我国大多数企业文化似曾相识,具有鲜明个性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盲目照搬照抄;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未建立在对企业现有状况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例如当前很多的国有企业都呈现出一种“宣传部”式企业文化。这种企业因为管理层变动比较频繁,为了突出政治,凑形势,不断突出各种时事政策,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热点很多,重点没有。另外还有企业文化内容政治化,突出表现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混为一谈,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全盘替代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家并不明白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建设置于企业经营的战略高度,仅仅是为了装扮门面,或为了赶时髦,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提出几个口号,张贴几条标语,定个条例,写一曲厂歌,定一个标志,统一公司服装,再搞一些文艺体育活动,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将在市场条件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竞争文化作为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仅仅作为一种面纱来对待。这就是相当多企业文化建设形式上热火,收效却甚微的主要原因。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义,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完全等同;有的则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凡此种种,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狭隘理解,偏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

3.企业文化不被广大员工所认同

企业文化应该是被整个企业,上到企业家,下到普通员工乃至企业临时聘用人员所接受的文化。但在当时很多企业里,企业文化都是“老板式”的企业文化。这里的“老板”不仅仅特指私营或民营企业业主,也泛指集体或国有企业中的“灵魂人物”,这些老板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作用突出,由此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症状,诸如老板的个性即企业的个性,老板的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有的企业文化构建适应的对象是老板的意志而非市场的意志。这样就扭曲了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使企业文化建设既缺乏稳定性也缺乏系统性。这些企业文化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人治”色彩。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强做大。只有员工都热爱自己的企业,认为只有自己的企业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智慧,实现员工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强调人本管理,其根本性的意义在于确定人的中心地位,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从而达到人企合一的最高境界。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都会通过企业中的人表现出来,因此,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价值已成为衡量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建设一种环境,使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以依靠人、关心人、塑造人、激活人为核心的人本文化范围,培养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树立大企业文化观念,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

要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要注重营造氛围,自觉培养企业文化繁殖的沃土,把员工培训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把培养人才视作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提出培训是企业员工最大的福利。人的知识和才能来自于两个方面:学习和实践。企业既是实践的舞台,又是学习的课堂,是磨练和培养人才最好的学校。

3.企业管理者要做企业文化发展的表率

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讲到:企业家这个称呼不是职务,而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一种阳光、胆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推动者和模范者,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质的文化,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企业家就要求具备优秀的品质,这包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管理才能、决策技能和首创精神,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具有相应的业务技能。在这些能力中,特别强调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4.要利用各种传媒和手段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载体,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传媒和手段,加速企业文化的创造、传播和发展。下列手段是非常有效果的:(1)提出口号、传播故事。文化不能只是抽象的理论,应该是由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故事组成的。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故事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许多故事、雷锋和焦裕禄的英雄事迹等,告诉我们什么是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故事来完成的。所有企业都有他们自己的英雄人物、优秀事迹和传说。宣传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传递“什么是重要的”这一信息的一种快速而生动的方式。有关坚持不懈和努力创新的故事,都有效地传播了关于行为标准和绩效标准的信息。在转折期中,经理们需要树立新的模范,挖掘新的事迹,以阐述在事业发展方向和衡量标准上的变化。例如,海尔以产品的高质量著称于世。早在1985年,张瑞敏带领员工砸碎了72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这件事情不但企业内部尽人皆知,更是传播到全国人民。在海尔的“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质量观念的建立过程中,这种故事的传播和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制造情景、烘托气氛。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受环境和气氛的影响相当大。一些企业在企业显眼的位置和车间内部悬挂标语、横幅、墙壁口号等,可以使得职工置身于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一些企业在典礼、仪式等场合制造一种传播企业文化的场景,也有利于推广企业文化。(3)提炼材料、宣传教育。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纯的言传身教已经不能满足思想传播的要求,必须采取更加系统的方式,使职工具备战略所要求的思想。企业要注意将企业文化总结成系统的材料写入企业的培训章程,在新职工进入企业的时候,进行岗前培训。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报纸和刊物,将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写成文章和报道,传播到企业的所有职工。在惠普公司,企业要求经理人员经常对手下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时就是多讲、勤讲各种体现惠普价值观的例子。

参考文献:

[1]徐艳华:家族企业文化的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8,(2).

第9篇

摘 要 休闲体育文化是休闲体育最核心的追求与精神,其在休闲体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及以古希腊文化为中心的东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导致这两种休闲体育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哲学体系上有较大不同。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休闲体育的精神与追求,以期可帮助读者深度理解休闲体育,并促进东西方休闲体育在文化与精神方面的融合与交流。

关键词 哲学 休闲体育 精神与追求

休闲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在休闲体育物质文化中延伸出来的个性化特点及和休闲体育有关的各种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的集合,涵盖有教育观、审美观、价值观等内容。在休闲体育的多维文化中,休闲体育精神文化在休闲体育文化整个体系中决定性的、稳定性的、最深层的东西,处于整个系统的中心地位,代表着休闲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决定了休闲体育文化的层次。从哲学角度分析休闲体育的精神与追求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其文化属性的分析,目的是加深人们对休闲体育的理解程度,促进世界性休闲体育系统的形成。

一、从哲学角度认知休闲体育

哲学是从古至今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可体现民族精神的东西。从哲学视角分析休闲体育,可更为深刻、透彻地对其精神、文化进行诠释与理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借助哲学思维模式分析休闲体育,可从本质上找出古希腊文化与汉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体育休闲文化中存在差异,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精神与文化方面。(二)因为哲学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普遍具有直接指导价值,所以古希腊文化及传统文化作用下的休闲体育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和两种这些体系中存在过大差异性有关。从哲学意义方面来讲,文化指的是人和世界、人和自然等所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也涵盖有人对自身问题的思考,像人关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所以,要想全面探究东西方休闲体育在精神与文化方面存在过大差异性的哲学原因,就需要对“人生定位”、“人性认识”、“身心关系”、“人人关系”、“天人关系”这五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中国文化及古希腊文化为核心的东西方休闲体育在哲学方面的差异性如表1。

二、休闲体育对公民健康精神与追求培养中的启示

(一)拓展丰富多样的休闲体育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将健身运动作为个人休闲时间的主要内容。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有显著增多,从以往的每周18个小时提高到现在的30个小时。这就使得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正逐渐扩大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幸福感与愉悦感,并且还可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人们在休闲体育活动中,可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可在与自然、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自然地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得休闲体育逐渐成为人们传统正面思想、排遣负面情感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人们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激励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休闲体育运动中来,我们拓展更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休闲体育文化,尽可能满足多个经济层次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最终使得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生可同时享受到精神方面的愉悦。从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来看,人们从精神文化中获得的快乐远比物质带来的快乐要高雅,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休闲体育文化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二)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有研究结果显示,有良好的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人,普遍自我意识很强,有助于自身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并可在休闲体育运动中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人生价值。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形式下,有些人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却十分贫困,这种极度不均衡的状况极易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自杀、厌世、抑郁、自闭等。人们在享受必要物质条件的前提下,通常对心理情感及精神追求的需求很强烈。依照我国典型的体育休闲文化,像气功、武术、太极拳等运动项目的锻炼方式,不仅可较好地传播与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元素,而且还可引导人们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中,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实现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运动目标,进而有效降低因精神生活贫困而导致社会问题发生的状况。

总之,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可使参与者强身健体,而且还符合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并且有利于营造出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因此,休闲体育管理部门应积极从哲学角度分析其精神与追求,并努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加大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尽可能为人们营造出更为丰富与优越的休闲体育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锐,李荑.休闲体育的精神与追求――源于哲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