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05
导语: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自媒体;国有企业;声誉管理
声誉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声誉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在私人企业中,声誉通常被置于企业运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往往设置有专门的声誉管理部门。在长久以来,国有企业因为有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作为担保,自身的声誉管理并未被充分重视,尤其在大型国企的地方分支部门,声誉管理甚至仅仅由客户服务部门兼营。国有企业不重视声誉管理有其原因。其一,国有企业通常在某一领域形成垄断,声誉的好还不能直接体现于其产品的销售中。例如电信、石油、电力等垄断性国企,民众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其二,国企的声誉与政府的声誉相联结,国企认为政府才有责任维护自身的声誉,继而国企便能自动享有这种声誉。其三,传统媒体时代,政府控制的媒体并不会对国企进行声誉的破坏性的报道,这一方面由于媒体因自身“国有”属性的身份认同而进行的自我审查,另一方面也由于媒体的管理机构会及时对可能造成国企声誉影响的报道进行干预。但是在社交网络组成的自媒体时代,声誉管理对于国企而言,将变得更加棘手,那些过去的优势也需要重新审视。
一、国企的声誉弱点
1.认为国企“与民争利”。在传统认识上,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总体来说,国有企业被认为带有鲜明的政府印记的具有公益或者公共服务职能的经济实体。如今,对于国企的认识,不管是在学界还是在民间均有了变化。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国进民退”这个词被多次提到。学界普遍认为,国有经济过多的侵入原本应该由民营经济运营的领域,这是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倒退。
2.质疑国企的利润与垄断。经济形势越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越位明显,这种干预的一个重要形式就增加投入。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更是激化了民众对国企高利润和垄断的认识。因为毫无疑问,相比民营企业,国企更加容易获得这些投资的项目。在对国企的利润和垄断的抨击上,中石油、电信等企业是首当其冲的靶子。
3.质疑国企“福利过高”。国企的福利条件有受到误解的可能,但是这并不妨碍民众对国企的无差别的指责。2011年,湖北恩施电力公司职工集资成立的富源公司被央企国电集团收购,按照规定电力企业职工持股的必须退股,因此原本入股的大部分职工都获得了近百万的退股收入。在网络上,这一事件被描述为“湖北恩施电力总公司分红6亿元人民币,400多人一跃为百万富翁,多者达千万元”。事实上,与政府一样,国企受到的员工福利过高的质疑从未停止。尽管从实际情况看,这与具体企业的盈利水平有一定关系,但不妨碍民众进行集体批评。因为国企被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但普通民众认为并未享受国企带来的利润。
4.质疑国企“内部繁殖”。普通民众认为并未享受国企带来的好处之一便是国企中大量的内部子弟职工。一方面,民众承认国企待遇好,而另一方面,不少国企早人员招聘时确实录用了部分职工子弟,这为民众所诟病。从现实中看,许多内部子弟员工并未有良好程度的教育,仅因为其父母是国企员工而享受录用时的优先权,甚至有的国企因此便有了家族化的趋势。
二、自媒体时代的新挑战
60年来,除了与民争利一点,其他国企在声誉维护中存在的弱点几乎都存在。但在自媒体的社交网络中,个案被放大和传播。相比原本传统媒体,后者即使给予报道,也相对客观和温和,言语更加中立,也有许多潜在的禁忌。但是社交媒体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传播更加透彻和无所顾忌。从传播的特点看,国企的声誉在自媒体有这些新挑战:
1.个人化和个性化传播。自媒体的者不用对媒体机构负责,加上者通常匿名,其尺度和深度远非传统媒体时代可以相比。在的内容上,自媒体带有更多的个性色彩,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和煽动性,情绪化的语言加上图片和视频的配合,比起传统媒体上平实的报道具有口碑传播的先天优势。
2.去中性化传播难以控制。自媒体通常利用微博等具有去中心化传播特点的社交媒体内容。所谓去中心化,即内容的没有一个中心可言,任何外在的点都可以成为引爆传播的原点。国有企业的负面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将难以干涉。传统媒体时代,控制传播的源头——媒体,便可控制信息的发散,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则是另一个局面。在国有企业利用自身的政治资源干涉自媒体内容时,其内容已经通过网状的传播路径四散开去。
3.社交网络是信息的“中央集权”。在传统媒体时代,国有企业凭借其在政府机构的关系能够较容易地干涉媒体的内容。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控制权并不在地方或者某家媒体手上,而在于社交网络运营商。当前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运营商集中在北京,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上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和各地的国有企业不得不在信息控制上求助于中央媒体管理机构和运营商,这对于国企干涉负面信息将带来更大的成本。
三、自媒体时代如何管理声誉
1.企业树立社交网络的声誉意识。很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是不同社交网络的,或者只是略微听说微博。要建立社交网络网络时代企业的声誉维护制度,从企业负责人到具体负责宣传或者媒体公关的人员必须熟知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规律,做好自媒体时代危机应对的充分准备。
2.建立社交网络预警系统。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团队来监测网络信息,包括流言、竞争对手的中伤、媒体的负面报道等,第一时间商讨对策进行应对。在平时,这个互联网团队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和口碑传播,确保企业的形象能够在社交媒体中有所覆盖。
3.指定符合社交网络特性的危机管理方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的公关危机管理可以防止危机的出现或改变危机发生的过程。检查所有可能造成公司与社会发生摩擦的问题和趋势;确定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估计这些问题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在威胁;确定公司对各种问题的应付态度;决定对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的行动方针;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
四、结语
在由微博等社交网络构成的自媒体时代中,国有企业原先的依靠者政府机构自身的声誉正在接受社交网络的拷问和挑战。政府机构从宽松的依靠其控制的媒体维持和谐共处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疲于应付对其行政效率、腐败等积弊的质疑。在这种状态下,国有企业如继续奢求政府机构能够给自己带来声誉上的哺育则不现实。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和呈现网状传播的社交网络值得国有企业重新重视企业声誉管理,因为,不仅国企需要声誉来维护企业形象,而且政府也需要国企以良好的声誉运行。事实上,在社交媒体时代,国企的声誉和政府的声誉成为一个整体。
参 考 文 献
[1]徐金发,刘靓.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9)
[2]王红茹.国进民退成体制之争.《中国经济周刊》.2010(3)
关键词:传统;电子商务;新媒体;嵌入
我国电商发展从萌芽初期到目前为止已历时20余年,传统电子商务体系和盈利模式已经接近成熟,现如今访问电商平台的新用户以及用户平均消费额增加缓慢,电商企业单靠以人口红利堆积起的成交量难以继续实现业绩的稳健增长。近几年,新媒体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并迅速吸引用户,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使传统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受到明显冲击,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快速发展并迅速吸引用户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注意力转至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改变其商业运营模式。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增加了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从大的方面来看,新媒体社交平台与传统电子商务的结合,很好地实现了大数据与传统电商的整合,这种结合既是日前比较新颖的商业模式,也是促进传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突破瓶颈期的重要模式。传统电子商务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拉近了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传统电子商务相关商家和企业对市场更深层次的分析,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小的方面来看,新媒体社交平台与传统电子商务的结合,可以改进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使得电子商务发展多元化,使得厂家销售、顾客集合为一个整体,实现精准营销。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融合成为必然,两者的结合是一个互利的过程。但是从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结合到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应用,使电子商务的市场开辟得到推进,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模式
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去了机会,传统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嵌入进行引流实现精准营销,新媒体社交平台也可借助传统电子商务的嵌入实现变现。目前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模式总体可以分为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和自建小店两种模式。(一)自建小店。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的结合是个互利的过程,早先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实现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变现以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比如:抖音、快手等,更是给两者的结合带去了机会。受众广泛、社会化特征明显以及精准推送等特点,使得传统电子商务商家纷纷转战新媒体社交平台,而新媒体社交平台也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嵌入提供了可能和渠道,像设置平台开店渠道,设定开店规则和条件,推出相应的开店教学和专业扶持,比如抖音上的新人培训、抖音电商大学等,里面有详细的开店流程、扶持政策、引流技巧等,这些给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提供了支持,给商家提供了方向。可以看出,最初的嵌入模式,大部分商家都选择在新媒体社交平台自建小店,满足开通小店的资格后,商家即可开通小店,在平台上进行商品的营销。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以及平台内容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平台从最初的分享式、交流式的社交性平台到传统电子商务嵌入后的变化。目前,新媒体社交平台对于平台本身的店铺缺乏比较规范的监督机制,还是处于边发展边完善的阶段。对于已经开通小店的一些商家还是缺少相应的经验,而且不难发现,相比于传统的网上店铺,比如淘宝、京东,一部分小店营销的商品种类太多,从食品到衣服,从鞋子到饰品,这也归咎于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中的网红效应,积累一定量的人气的博主普遍选择大量带货,所以小店里的商品更新太快,从上架到下架可能就经过一天,所以消费者没有可以参考的买家评论,加上小店商家的售前、售后服务保障也是个问号,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选择小店购买的原因。(二)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相比于自建小店,链接第三方购物平台相对来说可靠性以及大众的接受性更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来说也能快速适应,因为相比于自建小店,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已经拥有了相应的经验和资质,直接通过链接直接将消费者引流进行变现,成本更低。而传统电商的店铺信息以及以往商品评价也可以给消费者作为参考,提高变现效率,而线上购物平台,比如淘宝、京东等,不管是从商品、平台监管还是物流配送等方面,都趋于成熟,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给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带去冲击的同时也带去了机会。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广以及精准营销等特点,促使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家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新媒体社交平台上来。传统电子商务的成熟加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崛起,使得两者结合成为必然,如果两者撇开任何一者可能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新媒体社交平台从最初的社交性分享平台到给传统线上店铺提供嵌入渠道也证明了两者融合的必然性。新媒体社交平台给第三方购平台的嵌入提供了具体的途径,从新媒体社交平台中可以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的商品直接添加到平台的商品橱窗中进行营销。营销过程中的商品链接可以直接将消费者引入店铺,比如淘宝、京东店铺,商家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直接链接到店铺,由此消费者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店铺的信誉和相关商品的买家评论,帮助消费者作出判断,实现流量的变现。比如抖音、快手短视频中的“视频同款”“商品链接”,点击链接即可跳转到相应的第三方店铺。
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建议
。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精准营销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不能简单地相加即可,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实现有效的嵌入是传统电子商务相关商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清楚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运作机制之后,传统电子商务商家要合理利用好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广泛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深挖多元化的用户需求,而不是还把注意力放在用户增长、人口红利上,要实现将注意力从提升用户增量到存量的转变。目前,互联网市场的马太效应明显,大部分的市场都被互联网巨头划分,用户下沉或将成为新一轮发展趋势,传统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要转变营销理念,由流量为王向经营用户转换。有效利用新媒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按消费者需求进行营销信息的精准投放。精准营销不仅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顾客忠诚度,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节省资源,节约营销成本,实现双赢。(二)做好产品口碑,完善服务。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传统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但是嵌入的过程不是仅将新媒体社交平台作为流量的引入口。嵌入的初期,新媒体社交平台相应的规范以及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很多商家没有立足根本,比如主播带货,不严格筛选产品,不把控产品质量,只要厂家给相应的费用,就进行直播带货。结果可想而知,只能获取短期的利润,失去的却是消费者的信任。嵌入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作为商家更应该做好产品口碑,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利用平台社会性的特点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完善相应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给消费者提供反映问题的渠道,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合理地解决。相较于传统的电商发展,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增强了交互性,还原产品的实际情况的同时,实现商家和消费者同步交流,信息沟通及时、深入、有效。利用好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交互性和裂变性,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才能实现顾客满意,提高顾客忠诚度。做好产品口碑,树立商家鲜明形象,实现裂变式传播,根据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三)建立平台监督机制,实施监管。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尤其是传统电子商务嵌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平台也在寻找建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机制。平台本身对于传统电子商务商家的嵌入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虽然低门槛造就了不错的成绩,给一些商家提供了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假货”“不合格品”等问题。长时间如此会导致消费者对平台的不信任,那么嵌入也没办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平台应建立相应的审核和监督机制,对于一些违规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严厉打击。比如对商家进行资格审核、对于一些小的商家设置考察期等。同时设置有效的投诉渠道,对于消费者的投诉积极核实并处理。
从早期微信和电商结合的这种社交平台加电商的模式,到现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电子商务的快速嵌入,社交加电商的模式屡试不爽。低门槛、易操作、社交性等特点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添加了动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而对于传统电子商务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嵌入,对于传统电子商务来说是实现从人口红利到经用户转变的好机会。对于新媒体社交平台来说,是实现流量变现的好渠道。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但是从结合到相融两者需要做的改变还有很多。立足于根本,深挖消费者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平台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机制才能使得两者长久发展。通讯作者:张帅兵。
参考文献
[1]宋丽芳.新媒体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战略[J].财富时代,2020(10):29-30.
[2]卫伟.新媒体环境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20,12(11):138-139.
[3]徐敏,王映.新媒体环境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20(15):41-42.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站的发展在将来会进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并将由此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分众化 社交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动态概念,“它指在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1]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代表,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全面分众化的时代。
一、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来临的动因
分众化传播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大众传播概念而言的,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2]在笔者看来,网络迎来一个全面分众化的时代,存在着几个内外动因。
首先,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随之日益显著,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也会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差异性也会随之越来越明显,虽然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总体需求在面与量上会不断增长。同时,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致使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有限时间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众个体对信息的需求范围会越来越专,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以期更有效率地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体同样应顺应时势,加强分众传播意识,提升传播内容的专业性。
其次,网络媒体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其宽广的平台能提供几乎无限量的多样态信息空间。这一技术优势,既是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时代的前提,也是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对媒介平台提出的要求。信息传播走向分众化时代,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为信息的足量乃至过量。若没有能够容纳及传播足量信息的平台,那么进行分众传播也就无从谈起了。网络在信息容纳与传播上的优势,无疑能为分众传播理念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而成熟的分众化传播理念,势必也对传播平台的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分众化传播会缩小传者的传播内容范围。为吸引更多受众,提高信息质量势在必行。提高信息质量,需做到扩大相关信息量、提升信息专业性与提高信息时效性。信息专业性的提高,更多地需要依靠传者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在扩大相关信息量与提高信息时效性方面,网络也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此,新媒体与分众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在共同发展时,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如搜索引擎、信息定制与推送等功能的出现,也预示着网络媒体走向分众化是符合受众普遍需求的。分众化传播理念的逻辑,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有着共通性,即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传播目的,是二者共同的理念。搜索引擎诞生的理念即为基于使用者兴趣与需要的搜索。而这一理念,正与分众传播根据受众的兴趣与需要而传播的理念相合。此外,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野进行考察,还可将搜索引擎视为受众主动从信息仓库中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获取行为。这种信息提取方式,是网络受众主体意识更强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对信息进行自主分类的一种手段。
从搜索引擎获得成功的理念中可以发现,对传者而言,将受众的需要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放在中心,对信息更有效的分类汇总,是符合网络受众需求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信息定制与推送功能。RSS(即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与邮件订阅功能的日渐成熟,标志着信息定制与推送的可实现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这些功能的运用,不仅使大面积点对点式传播成为现实,也意味着个性化传播成为可能。这些传播手段的运用,正是网络传播者在实践中顺应受众需求,逐步践行分众传播理念的表现。
那么,在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络媒体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各类网站又如何适应新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呢?
二、全面分众化时代,网站格局与概况展望
各类网站如今扮演着重要的信息搜集、整合与提供者的角色,并成为网民的交流平台。目前的主流网站大致分为三大类:一为综合型门户网站,二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三为社交网站。三者之间难免有重合之处,为分析需要,笔者不再对此做进一步的区分。
1. 全面分众化时代的门户网站。中国语境下的门户网站,一般指以四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综合资讯大型网站。最早所谓门户是指网民在登录互联网时的第一入口,以提供搜索服务和目录服务为主。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门户网站先后拓宽业务,逐渐成为现在意义上的门户网站。以传播学的视野而论,门户网站无疑是大众传播理念下的产物――以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范围,辐射尽可能多的受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门户网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这类集新闻仓库、信息集纳、社区交友乃至游戏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网站,在国外并不多见。如今,各类小众网站的诞生与兴起,无疑已对大型门户网站造成了一定冲击。以“大综合”为特点的门户网站如何进行再定位,以在分众化时代吸引乃至留住受众,是迟早要面对的挑战。
综合型门户网站的人力、财力毕竟有限,很难做到无盲点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些网站也不可能经常通过切割某些板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其余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因为每一次切割处理,都可能首先导致用户量的直接减少。而一味践行全面发展的战略,更有可能造成综合型门户网站在分众化时代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因此,综合型门户网站首要的应对措施往往是在理念与操作上进行革新,以期能以差异性优势取胜。如网易提出做“有态度的门户网站”等举措,已然是在对自身进行再定位,以求寻得差异化优势的表现。然而一旦进入高度分众化的传播环境,这样的应对措施则将可能浮于浅表,门户网站的突围之道,亟待探索。
2. 分众化时代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此处所指的专业化、小众化网站,不仅指信息内容上的专业化、小众化,同样也指信息涉及范围的地域化及信息形态的专门化等。门户网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难免会遗留大量的“长尾内容”。这些门户网站忽略或较为弱势的每一个领域,都会成为专业化、小众化网站抢夺的热点。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时代的来临,对这些网站来说,更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与大型门户网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分众化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与专业化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而越是与受众个性化需求相符的小众化网站,越是能保持较高的用户忠诚度;越是能满足受众专业化要求的专业化网站,越是能保证其用户黏度。此外,网络营销理念也在逐渐“由传统的狂轰滥炸走向精确制导”,[3]营销宣传目标将由此而进一步得到细化。这种以分众传播理念为基础的营销理念,无疑会促使更多的资金投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网站,为这些网站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与资本。
3. 分众化时代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是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4]前面所说的两种类型的网站在分众化时代是以传者为主体建构分众化传播环境的,而社交网站将更可能出现以网站架构者提供平台,以用户为主体进行自我分众化的建构过程。
社交网站的分众化将会出现在两方面:一为在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受众进一步分割于不同的社交平台。
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出现大规模分众化集群圈的可能性如今已初见端倪。比较典型的是新浪微博推出的“新浪微群”。“新浪微群”于2010年11月25日进行公测,投入大范围使用。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因相同的关注点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生的交流圈。用户与微群主题相符的微博也都聚拢在这样一个平台内。在微群里,用户不光可以发微博,更可以发文件、发起活动,俨然新浪微博这样一个开放环境内的一个个独立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微群的出现,正是大型社交网站内部开始出现大规模分众趋势的表现。
此外,随着社交网站发展的日益成熟,不同群体分别在不同的社交网站活动,也可能形成社交网站之间的分众化。就此而言,豆瓣网可作为进行如此展望的现实依据。豆瓣网于2005年3月6日正式开放,早期的主要功能有藏书评书以及寻找“和你口味最像的人”等,而后又开通了电影与音乐等板块。这些极具特色的板块与网站的定位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不少爱书、爱电影、爱音乐的网民逐渐聚拢到了这个网站。而也因为这些特质,豆瓣网一度被定位为“文艺青年”的社交网站。以书评、影评为特色而逐步架构起来的社交网站豆瓣网,让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站之间出现的差异性,以及出现进一步分众化的可能性。
三、网络媒体全面分众化的进程与影响展望
1. “竞底”的风险。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竞底”一说,意指竞争参与方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以把自己或他人打到忍受底线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有人就网络发展可能出现“竞底效应”表示过担忧,并认为“面对市场,真正敢于开拓的勇气还是少一些”[5]是造成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竞底效应”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传媒界,存在不少因跟风抢热点而形成的“竞底效应”。一有某种形式的节目、某些领域的信息受到关注与追捧,就有人跟风而行,形式雷同的“山寨版本”也就随之出现。模仿者往往既无法使自身得到长远发展,又会对原创者造成受众分割的影响。
而在网络媒体走向全面分众化时,将要求参与者敢于创新,敢于专注于小众与专业市场。而模仿为主参与竞争,则依旧是把以抢夺“可见潜在受众”为目的的大众传播理念作为导向的。以跟风模仿为基础的“竞底”思路参与分众化转型时期的竞争,将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也难以实现自身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隐患:社会离心力的增大。有学者认为,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造成的社会离心趋势和向心趋势的变化将更为复杂”。[6]而网络媒体若转向全面分众化,也可能增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造成传播障碍,进而增大社会离心力。
诚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大型社交网站内部以及社交网站之间都可能在将来继续出现分众化趋势。此外,以兴趣、价值观或地域性等作为分众理念基础而建立的小众化网站,也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可能造成各个网络交流圈之间的传播隔阂,扩大社会离心趋势。受众主动选择进入一个分众信息交流圈,其动机往往源于自身意志。因此,其对于分众信息交流圈的忠诚度往往较高。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分众信息交流圈往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类似新浪微群、QQ群一类的信息交流圈,一般都能进行排他性设置。而这样的半封闭或封闭式交流圈将会在分众化时代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分众化时代的网站也可能呈现出信息传播领域更狭窄、价值观更单一的特点。
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是促进人们形成“民族主义”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概念的主要动因之一――印刷文字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障碍,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而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播的时空距离进一步被拉近,世界被紧缩成了一个“地球村”。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若走向全面分众化,却可能在其系统内形成新的传播隔阂,使人们的交流圈回转为网络系统内独立的“部落”形态,以至于增大社会离心力。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在将来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在逐步走向全面分众化之时,网络媒体自身的行业状况必将经历一些转变。同时,网络用户的交流环境,则可能随着分众化理念的深入,产生一些更加鲜明的特点。而这一切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则值得我们进行持续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原阳.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J].编辑之友,2008(1).
[2] 朱波.传媒分众化与行业报发展新机遇[J].传媒观察,2011(1).
[3] 王彦祥.小众传播下的精确制导[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4).
[4] 方倩.现代社交网站初探[J].新闻世界,2010(5).
[5] 高金国.谁是第一个被挤死的螃蟹[J].青年记者,2010(15).
[6] 靖鸣,臧诚.媒介融合时代信息流动模式、分众化传播及媒体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关键词】社交媒体;运用;大学生;影响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是在新媒体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连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互联系建立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同时也可以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媒介。严格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就是利用包括互联网媒体、移动客户端媒体、数字化终端媒体等形式,区别于传统社交形式而形成的网络平台。
一、社交媒体运用的特点
社交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社交媒体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体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特有的价值体现,运用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现
社交媒体是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价值在于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时间、传递条件、受众群体关注的心理反应等,而运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提供载体、传播以及反馈这样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效益,这就是运用社交媒体潜在的价值体现,而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运用社交媒体的基本价值。
2.个性体现
个性化体现是通过社交媒体所特有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环境设定个性化的平台、界面、空间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检索模式、链接模式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使得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但具备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传播手段,而且也体现了特有的个性化。
3.效应体现
运用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设定结果的。社交媒体具备辐射面广、选择性强等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影响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如接收时间、接收内容、选择结果等方面,受众群体也会因为这种效应产生变化。社交媒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的时机和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导效应。
4.生命力体现
社交媒体一出现就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平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果丰厚。由于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各类细分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种平台嫁接层出不穷,这也显示出社交媒体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同时另一个层面的生命力也体现在社交媒体运用的模式和概念上,这种新环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将会使社交媒体不断延续下去,并得到创新发展,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社交媒体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在针对社交媒体网民学历结构调查中,发现大中专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比例接近饱和,占网民总数的55%左右,其中大学生一直在网民总数中处于主导地位,占网民总数的25.5%。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益”群体就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龄3―5年的和网龄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普及性。另外对于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上网时间的调查,每天少于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11.3%,3―5小时的所占比例为20.5%,5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6.5%,这再一次显示了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依赖性。
运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跃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占42.5%,而利用传统的报纸传媒和电视传媒分别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见,运用新型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绝对的优势。
关于社交媒体运用目的和内容的调研显示,大学生选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料的占17.7%,用来获取资讯的占15.2%,用来即时通信和联络的占45.9%,影音和网络购物的占14.6%,其余用来游戏的只占到6.6%。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内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关注、社会时讯、交友平台、QQ、微信实时通信,以及亲朋、好友、师生、同学之间的朋友圈互动,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交媒体运用的多种社交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要的交友和联系工具。
三、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运用社交媒体目的多样化
调查显示:“结交了更多朋友,丰富了大学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这一答案。然而调研人员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介入,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选择的目的上也趋于多样化。其中18%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首要运用目的,还有30%的大学生选择“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为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目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年级和系别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人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多选择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大学生都会运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建自己的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媒体平台,其中不乏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或者是运用社交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更早地服务社会。这些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了解到了即时的资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目的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二)运用社交媒体转变社交方式
在调查中,约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果、最有现实价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传统“面对面”社交。然而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运用社交媒体形式的网络论坛、微博来获取资讯,运用QQ、微信作为联系工具的两类人群分别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大学生“寝室好朋友”为主的传统“面对面”社交。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运用转变了社交观念,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网络,通过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纳并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确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1.时效性强
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式各样的资讯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种内容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这些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简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时效。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提供讨论、对话、提问、交流,把相关人员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经营自己,更早地建立社会关系网,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量大
运用社交媒体获得的资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新的数字技术引起工业化革命,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掌握全球的资讯。例如了解国内外各高校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还可以下载专业书籍和教学文件,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
3.传播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传统社交的“点对点”形式转变成“点对面”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将是成倍扩展,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领域。
4.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多样化的服务平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友平台、购物平台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通过运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种客户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聊天交友、关注新闻、选择购物等,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社会活动扩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灵活
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建立联系,平均只需经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平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个平台就是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只要在网站上注册,通过相关资料就可以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学同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办到的。同时随着QQ和微信的运用,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两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对话,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灵活度。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关注话题,也可以随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我们也要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运用社交媒体带给当代大学生新的体验和变化,但是也会带来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
1.沉溺网络,脱离现实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学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客户端,极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经过调查,在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34.6%,而在不经常使用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7.6%;另外调查还显示: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在不上网时经常会惦记上网的比例达到60%,而在很少上网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见,过度关注和运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网瘾”,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平台的时间多了,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类大学生忙于经营自己的网络社交平台,却疏于与亲朋好友建立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毕竟还是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形式,虽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但是依然是无法代替现实社交活动的,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台上的好友动辄上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这里面很多都是兴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的朋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讨论的话题大多是兴趣观点、生活琐事、网络动态等,喜欢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内容,晒出自己的生活和动态,从而吸引朋友们的关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弥补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难形成深层次的互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运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性强,使得社交本身就掺杂了很多不可靠因素,尽管很多社交平台是采用实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这始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可靠,所以交流的话题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时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更新快、随机性强,使得很多话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新的话题覆盖了。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虽然追求个性自由,但仍有内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上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很少会敞开心扉真实面对,也很少触及深入的话题。于是导致热衷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轻松,无须牵挂与担心,更不用承担责任,只要退出社交网络平台就能全身而退。这样一来,有些大学生甚至将这种错误的社交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诺感降低、随意性增强,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不良信息侵蚀,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这就给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可乘之机。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思潮和言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时部分大学生以“恶搞”为乐趣、以“戏谑”为时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为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交媒体平台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出现失衡,产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讲诚信、散播流言、恶意诽谤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与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
大学生面对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无论怎么运用社交媒体去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获取信息,它们都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交媒体的运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广、更新快等特点,而传统社交真实可靠,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对方,情感互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又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网络的优势,从中获益。对于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应该对他们深入了解、耐心引导,找出其依赖网络的原因,并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运用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培养,首先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网络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开始,要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辨识能力,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另外,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坚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深化到自己的媒体社交行为中。
(三)将社交媒体运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并将其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保持与时俱进的需要。同时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之间的平台和纽带,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和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另外,还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变化,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媒体平台技术,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社交媒体的发展需要。
六、结语
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并不是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恰恰相反,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作为中国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社交媒体在中国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进步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在当今社会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的运用将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也肯定社交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参考文献:
[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2).
[2]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几个重点: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协同;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关键词】媒体;社交;传统;新兴;移动互联网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美国帕帕斯机构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推特(Twitter)用户在2012年夏季已超过5亿,2008年仅为600万;脸书(Facebook)用户从4年前的1亿增长到9亿;奥运期间优兔(YouTube)视频内容日访问量从2008年的1.33亿次猛增到2012年的40亿次。推特上有关伦敦奥运会的信息为1.5亿条。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相关话题总讨论量达3.93亿条,其中2.24亿条来自移动终端,1.69亿条来自网页终端;新浪奥运视频平均播放量为平时体育视频播放量的3倍。拥有伦敦奥运会北美地区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奥运期间黄金时段电视收视率提高了12%,已有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强力推升了电视收视率。NBC在伦敦奥运会之前宣布与脸书和推特的合作伙伴关系。数据显示,NBC观众中五分之一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的同时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网进行社交活动。NBC在其网站提供所有奥运比赛的现场直播,网络直播下载量达6310万次,远远超过北京奥运会期间的1400万次,直播和非直播节目下载量为1.54亿次,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两倍。脸书商业伙伴和运营总监贾斯汀・奥索夫斯基说:“体育赛事天然具有社交性。体育爱好者很少独自欣赏比赛,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庆祝,分享欢欣或忧伤。”
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观察对象,社交媒体在过去四年的奥运周期里显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影响力急剧扩大。全球最广泛人群使用的社交工具,如推特、脸书、优兔、谷歌社交(Google+)、邻客音(LinkedIn),无一不是成功地颠覆既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对实名或准实名用户的有效抵达,并在自主掌控渠道和实现有效抵达的前提下,不断推出既“好玩”又“有用”的创新服务。同时,通过传统或非传统的营销策略寻求赢利,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的黏性,提升品牌忠诚度与核心价值。
一、社交网络的价值理解
199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提出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信息高速公路”也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缩写为NII),在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首先实践并迅速扩散到全世界,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完成了早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后,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呈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驱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嬉皮士运动提倡的自治和民主精神深刻影响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方向,也造就了包括斯蒂夫・乔布斯在内的一大批利用新技术追求自由理念并热衷于创业的创新者。美国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名言“信息理应免费(自由)”被许多创新者奉为信条。布兰德说:“一方面,信息理应收费,因为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信息理应免费(自由),因为获取信息的成本总会越来越低。”大型计算机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集权控制的化身,技术领域的嬉皮士通常自称为黑客,他们意识到并利用计算机极大的潜能,将其转变为实现自由的工具。无论是发明小型化个人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应用蔚为大观,无不体现出自由、开放、免费的内在逻辑。
21世纪头十年,建立在信息自由交换基础上的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其中最成功的脸书和推特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爆发性增长。
脸书的名称来自美国高校通行的入学新生名册,一般带有照片、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网上学生名册并于2004年2月上线,起初在哈佛大学内部流行,后来向其他学校开放,用户需使用以代表教育机构缩写edu结尾的电子信箱进行注册,实际上确保了用户的真实性。这是脸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帮助社交网络实现媒体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脸书充分呈现了“好玩”的特点,注册用户可以与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互发信息,互送礼物,分享视像,了解联系人的行踪。但如何实现“有用”进而获利呢?刚开始只是学生之间嬉笑逗弄的网络工具,在用户数量持续扩张、用户平均访问时间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站黏性因为“好玩”而不断提高,终于带来了“有用”――毕业后仍习惯于使用脸书的联系人不但交流个人感受和朋友信息,也用来沟通工作信息、传播即时新闻、评论热点话题,在同质性较强的朋友圈中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不同朋友圈的交集成为朋友圈有效扩大的纽带。“好玩”有利于扩大用户群,“有用”造就了社交网络的核心价值。脸书对于广告业界而言的巨大价值,正是朋友圈的“口碑效应”和实名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挖掘使精准投放广告成为可能。2012年10月,脸书宣称其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它的发展带来的启示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移植到网络上,不仅节省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能将现实生活中基于人际交往而产生的赢利机会移植到虚拟空间。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2011年2月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站的特性总结为社会化(Social)、本地化(Local)、移动化(Mobile),各取三个词开头两个字母生造了一个新词SoLoMo。2009年3月上线的四方网(Foursquare)较好地体现了以上三种特性。四方网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确定手机用户地理位置信息,并鼓励手机用户与他人分享其所在位置信息。利用四方网的服务,手机用户可“检入”餐厅、商场、学校等全球任何一个地点,用户完成“检入”后,网站根据用户的位置提供该地点附近的相关信息。这实际上蕴含着极大的商机:商家长期以来非常想了解并研究潜在客户群的组成情况、日常行为及常客的具体信息。四方网依靠真实世界的社群游戏吸引并集聚用户的同时,实现新的赢利机会:一是为购物优惠券、商业关注度排行榜、赞助商等提供广告空间;二是为商家提供用户流量分析工具,手机用户分享的地理位置信息越多,商家越有可能了解用户的行动与购物习惯。
正是因为“嗅”到了这项新的技术应用背后巨大的商机,脸书在2012年5月收购了创业不久的移动定位服务网站Glancee。这个网站的服务比四方网更“可怖”――不需要移动用户同意并执行“检入”操作,只要开启GPS定位功能,就自动发送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寻找位置附近的所有社交关联。
诞生于2006年6月的推特因使用便捷、传播迅速而很快受到用户追捧,全球注册用户目前已超过5亿,其中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Twitter是鸟叫的象声词,创始人认为短、频、快的鸟叫符合网站内涵。作为社交网络的推特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用户将最新动态或感想以类似于短信息的形式发送到网站,而不针对特定个人。推特已成为用户直接信息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是其他社交网站所无法比拟的。推特在2008年美国大选时初露锋芒,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在全球声名鹊起。2009年1月15日美航客机坠落纽约哈德逊河后,有人第一时间在推特上更新信息和现场目击景象,时效远远超过主流新闻媒体或新闻网站。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及中国人与西方用户不同的网络行为习惯,上述西方流行社交网站在中国要么发展受限,要么不为用户广泛所接受。腾讯旗下的微信产品,目前在国内发展较好。依靠网络即时通信工具QQ占据中国7亿以上用户市场的腾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份额近年来迅速扩张的态势,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下载微信的智能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也可多人群聊。下载应用软件和使用所有功能都不收费,下载和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则由网络运营商或移动运营商收取,与基本由移动运营商垄断的语音通话或短信的收费相比,实质性地降低了信息交换的费用。腾讯宣布,微信注册用户在2012年3月突破1亿大关。腾讯既允许微信用户通过腾讯既有的QQ用户名注册,也极具战略眼光地将用户群指向各个运营商拥有的智能手机用户,他们只需用手机号码注册,就可把手机上存储的联络人名单自动发展成潜在的微信好友。腾讯研发微信产品的意图起初是“有用”,即用户可通过微信免费发送文本和语音信息,从而规避移动运营商收取的单条价格虽低但累计数额不少的手机短信息费用。在拥有的用户群不断扩大后,微信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通信工具――通过“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等具有社交特色的功能,把“有用”的产品变得“好玩”。掌握了渠道和抵达终端用户的手段,微信又开始传播“腾讯新闻”,这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已构成直接威胁。
谷歌(Google)、苹果(Apple)、脸书等信息产业巨头已开始显现出包揽硬件制造、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开发、渠道控制、互联网应用、数据存储和挖掘、增值服务等“包打天下”的势头。脸书、推特、微信等用户群的急速扩张已开始对传统新闻媒体构成极大的威胁。目前,传统新闻媒体很大程度上仍在生产内容而非运营内容。社交网络天然具有传播信息的特性,信息技术进步又为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的多媒体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社交网络爆发式增长并将其势力范围越扩越大,侵入传统新闻媒体的固有领地将易如反掌。假如传统新闻媒体固守价值链中的内容生产,而把内容运营、传播渠道、用户抵达拱手相让,就将在新闻传播业分工中落入极其不利的境地:既承担了投入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内容采集与制作,又因渠道受制于人而难以掌控内容产品的定价权。信息产业的发展总体上印证了摩尔定律,互联网经济时代价值观的理解应有异于传统观念。在纯粹的信息技术成本和互联网应用的价格越来越低的条件下,任何创新思想、技术、产品、服务的真正价值将越来越不附着在外在设备或劳务上,而更加依赖与用户建立并长期保持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媒体的对策
即时性、参与性、交互性、开放性、延展性、多媒体是全球主流社交网站的主要特点,移动、定位、社交是其主要功能。社交,根本上是人的活动,网络社交实质上是人与人真实关系的数字化呈现,体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性。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及“类新闻”传播者的挑战,新华社在深入思考自身优势后,提出“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三个“拓展”中最根本性的变革是将过去以服务机构用户为主要目标发展成为机构用户和个体受众并重,直接抵达终端受众。新华社发展新兴媒体的根本目标,是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尽快形成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借鉴社交网站的成功经验,通过掌控渠道实现新兴媒体产品和项目的赢利。
中国新闻的国际传播是新华社的“拳头产品”之一。可是,开发以国际传播为目的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并掌控传播渠道,当前还存在许多困惑、制约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化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既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带来机遇,又对我们长期形成的外宣思维形成重大挑战。国际主流媒体现在对中国的关注已从以往政治外交等个别领域以及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扩展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不再局限于负面新闻。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叙事方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固有模式――通常以一个具象的故事或人物描写开头,通过重点描写试图呈现一类带有普遍性的主题,常常设计并安排人物的引语,穿插介绍社会和时代背景,把“文以载道”的目的曲折且若隐若现地贯穿在内容编排之中。这种一度被评价为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形象的较好模式,在当今时代已然失去了以往的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海外市场对于这类稿件的需求急剧萎缩。这种固有模式是在中国隔绝于外部世界的年代形成的,这样的写法、主题的选择相较于以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重大题材刻板保守的传播方式而言,确曾引起一定程度的好感。但在外国记者、游客可以在中国自由活动的今天,再固守这样的操作手法,发展空间必定会越来越窄。中国新闻新兴媒体产品应该突出“中国视角”,重点提供新闻性、原创性较强,个性鲜明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产品,同时加强与终端用户的互动。在题材选择上,加强对政治、经济、商业、财经等重要领域的深度报道,重点研究终端用户对中国经济发展、投资贸易、市场研判等方面的新需求,开发高端经济新闻信息产品。在彰显个性方面,应做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意见和言论品牌,在重大涉华事件发生和重大涉华舆情出现时,尽快“靶点”准确的评论和专栏文章,发出“中国声音”。
传媒业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要求我们重新界定中国新闻国际传播的战略与重点、目标受众与抵达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兴媒体产品。在构建直抵终端用户的传播渠道时,要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的“无疆界”性,妥善把握抵达海外终端用户与境内涉外用户(在华经商、学习、旅行的海外人士)的辩证关系,按照不同目标受众的差异化要求,实现中、外文语种的协同配合。在新兴媒体传播平台上尤其要重视采访原创内容产品与编辑整合内容产品的合理配比,为终端用户提供区分普通产品、协同产品、增值产品、高端产品、点题定制产品的差异化服务。与此同时,内容、技术、市场团队要协同提高新闻产品生产和运营能力,通过挖掘并分析相关核心数据,包括新兴媒体产品的下载量和下载地区分布、内容选择、浏览时间、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用户行为等,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重点、数量、配比,实现针对海外用户的真正“精准报道”。
三、探索新兴渠道传播
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上演着颠覆既有技术和市场的破坏性创新。观察移动通信的发展不难发现,移动运营商用移动通信和数据服务颠覆以语音通信为全部内容的固定电话网络。固话和移动运营商都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而网络服务商则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免费等特点实现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颠覆,以苹果为代表的应用商实质上也是网络服务商,但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移动互联网上。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苹果和安卓系统,颠覆了移动运营商通过类似会员制的方式构建的内向、封闭的移动通信服务网络――只要拥有移动智能终端,就可跨过移动运营商进行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的数据交换。开发新兴媒体业务,既要重视控制渠道制高点,如移动操作系统,也要重视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以及通过开放、免费的网络应用商店下载,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还不能忽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通过技术进步构建的网络渠道进行的非对称竞争,如能掌控智能终端设备的制造与销售环节,就可通过在智能终端上预装应用程序的方式实现新媒体产品的渗透。这种渗透可以突破移动运营商、网络应用商店、移动终端品牌的渠道控制,但用户是否使用预装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程序,还得取决于新媒体产品的品牌、质量、用户感受及相关的营销策略。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一)用集聚平台集中资源和优势,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
尽快抢占技术制高点,采用国际标准尚在制订中的HTML5技术开发集聚式的移动客户端,摆脱目前由苹果和谷歌控制的应用程序下载渠道,不仅有可能获得更有前景的赢利空间,还可不依赖任何渠道独立掌握对后续发展极端重要的用户数据。HTML5是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Hyper TextMarkupLanguage),现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浏览器目前已支持HTML5技术。这项技术能提供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尤其是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今后必将被大量应用于多媒体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网络游戏等。对于多媒体呈现占主导地位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言,HTML5技术可以使嵌入到动画中的内容被搜索引擎读取并索引,这个特点将使网站或应用程序获得更多点击量,从而带来潜在效益。同时,传统媒体应以适合新兴媒体传播的多媒体原创产品为主体,以意见言论等个性化内容为特点,研究特定用户的需求,结合多媒体数据库产品的商业化应用,用定制服务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兼具展示、点题、互动、交易等多种功能的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订单式新闻信息内容服务和定向广告服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消息源越来越透明且准入平等,加上大同小异的编辑处理方式,独家新闻实难一见。绝大多数内容虽可被复制,但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依然大有可为,如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等内容,完全可以以追求动感、视觉、呈现、互动等方面的极致效果而令产品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潮流,借助最适合的技术、设备与传播介质、材料,依靠高端精致的制作引导用户发现需求,进而创造新的细分市场。
(二)寻找适合传统媒体的社交平台雏形
要实现传播平台的社交属性,根本要求就是“有用”且“好玩”。社交网站的实名或准实名、黏性高等特点都将为新闻信息的内容传播及未来实现赢利创造有利条件。技术上不占优势、市场感知(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感知)能力不足,限制了传统媒体开发社交产品的可行性。然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也构建了一些与用户较为松散的联系,这种弱联系若能按照社交网站的特性进一步发展,未必不能构建起独特的社交网络。传统媒体应在旗下所有产品和业务中仔细筛选出用户群庞大且忠诚、实名或准实名、用户关键需求明确、用户间有沟通或互动需求、现实关系网络化虚拟化可行且成本可控、易于向主流社交平台扩展、细分市场门槛较高、与整体品牌和机构形象契合度较高的项目,以此为雏形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平台,继而衍生出“有用”且“好玩”的网络社区。
(三)将公民媒体新闻采集手段融合到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互动体系中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采集并传播新闻,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第一手新闻报道,催生了公民新闻和公民媒体。传统媒体在设计构建新闻信息移动采编系统时,不应只针对本机构采编人员或仅扩展至社会上其他专业人员,也应为蓬勃发展的公民媒体乃至网民个体提供开放、友好的互通界面,最大限度地利用公民媒体等新闻信息采集手段。
(四)将新兴媒体建设与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协同
传统媒体应在传统渠道和社交网站上同时塑造更为强势的整合平台,加强重大新闻、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在舆论引导方面,可尝试通过新媒体进行议程设置,但须强调贴近网络传播实际的因势利导。在国际传播方面,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在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培育国际传播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人群。
(五)探索清晰模式,实现持续赢利
新兴传播渠道的兴盛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开阔了思路。在先进技术引领下的新媒体产品将会实现较高的利润。传统媒体运营新媒体产品,不应只将传统的内容整体平移到新的传播载体上,但新媒体产品归根结底还是会受到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巨大作用。新兴渠道的传播与消费方式未来可能层出不穷,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传统媒体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传统媒体在考虑新媒体营销策略时,需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的方案,如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非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跨国公司、本地企业等,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传统媒体应以实现新媒体产品赢利为重要指向,不断提高内容质量,通过战略伙伴关系或市场机制与先进研发机构及私营企业开展合作,开发并自主掌控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产品品牌,通过反向营销、事件营销、广告、与运营商流量分成、定制服务等多种手段,形成可持续的赢利。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逐渐在社会当中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社交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在营销中的作用,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行为也逐渐变得火热起来,例如,最近几年的微商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营销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营销方式。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社交媒体营销实现课程改革,与市场发展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在现阶段的市场营销行为当中,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内容,而在网络营销当中社交媒体营销则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同时也是网络营销行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现阶段的市场行为当中社交网络营销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合社交网络营销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社交网络营销都并不是非常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当中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社交网络开展营销工作。(二)实践教学力度不足。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社交网络营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社交网络营销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定位分析能力、产品价格管理能力、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渠道管理能力、促销策略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并无法在日常的理论当中获得,只有学生深入销售一线,通过经验的不断累积,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但是目前阶段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当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并不会为学生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实践能力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三、基于社交网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增强与时代的衔接性,更新教学内容。由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针对社交网络平台营销开设专门的课程。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必须建构社交网络营销的具体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交网络营销的特点,在社交媒体当中,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客户对信息的感知与反馈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必须明确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2)加强社交网络销售渠道拓展的教学,社交媒体渠道拓展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同时需要遵循其特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与传统营销行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加强社交网络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在任何销售活动当中,营销策划能力都是营销销售成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为学生提供针对社交媒体的营销策划能力培养。(二)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营销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行为,学生即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无法将自己在课堂当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那么任何理论教学都是无意义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条件。而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学生在平时可以在学校当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在周末或者寒暑假学校则组织学生进入专业的网络销售公司中实习,让学生深入销售一线当中学习社交网络营销的具体技术,通过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社交网络营销能力,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在上文当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交媒体的大环境当中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徐明成,安静.基于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215-217.
[2]王传芸,章炳林.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9-180.
[3]唐旖聃.市场营销专业订单式人才的全程追踪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22):205-206,208.
在我国新时代社会媒体中,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处都充满着互联网的身影,传媒形式从传统的单一到现在的多元化转变,其中在最早期出现的网站是中华网,到后来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出现,再到现如今的微信、微博等诸多社交网站平台,社会中各大企业单位也开始运用新媒体来宣传自身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企业形象等,运用名人效应带动营销逐渐和消费者建立互相取利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扩宽企业单位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为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社会化媒体是基于互联网Web技术与移动技术的运用将两者沟通形式转变为互动传播的新形式的媒体。社会媒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又被覆盖上一层新的定义那就是社交网站,为了能满足广大的网络用户来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或者学习知识等,社交网站所承载的就是大众文化的交流是一种平台。现如今被大众所熟知的社交媒体主要有微信、微博、博客、知乎、论坛等一系列社交媒体。跟随者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后又出现以视觉为主的社交媒体主要有优酷、腾讯、爱奇艺等诸多视觉社交媒体,这些新交流媒体的出现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互联网品牌传播的时代,社会媒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网络用户传播、创造知识等,用此来形成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广泛流动性。社会化媒体的开放性是指大多数网站平台针对用户都是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且其操作是相对简单的,适合网络用户去使用。与此同时,开放性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其内容也都是积极的,增加网络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自身的所见所闻,还有就是开放性所传播社交信息的渠道也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社会化媒体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所创建的社交媒体网站上使网络用户能积极参与,自发的去分享所见所闻,并在分享过程中取得大众群体的认识,甚至会出现被很多大众人群所熟知从而变为名人,若自身有足够的粉丝量,那么其影响力都不会低于小型的社交媒体平台,社会化媒体时效性具体表现在新闻资讯传播等方面,因为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下的智能化电子信息技术时代,我国所占有的智能化手机设备比2016年提升了30%,因此,社会化媒体自身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了,网络用户可以不受限制的分享和创新视觉等社交内容。从而使得社会化媒体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现。社会化媒体的关联性优质具体表现为其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还可以在传统传媒之间相互影响传播,这样会有效扩宽了社交媒体的传播区域。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网络用户还可以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对自身周边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关联,比如,自己朋友的亲人,朋友的知己等人群进行规范的关联,这也是在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媒体社交圈的扩大,可以有效增加网络用户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加社会化媒体在实际中的使用效果。
2 企业品牌传播理论
企业品牌传播指的是企业用自身的品牌价值为传播基础,在品牌种类整体架构下,与社会现状发展相结合,运用社交网络进行传播的方式,将企业自身品牌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知,以此来达到树立品牌的影响力,扩宽企业产品售货渠道,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都是以自身品牌传播为销售核心,企业品牌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可,从心理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增加企业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传统的企业品牌传播方式是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宣传,是当时主要传播的途径,然而在互联网不断发展今天,媒体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繁多,越来越独特,企业为了结合更多的新形式,都不是以直接传播为企业品牌主要目的,而在运用有效的手法,挖掘自身品牌的潜在消费者,用现如今最火爆的社交平台作为传播载体,对消费者做到随时宣传的效果,这样就能快速提高企业品牌的形象以及其影响力,增加企业品牌知名度和企业的公众信力。
3 社会化媒体企业品牌传播现状
3.1 企业品牌缺少创新方式
企业品牌的创新方案是一个企业品牌传播的重点,优质的品牌不仅能带给企业自身的营销额还能有效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从现阶段来看,企业品牌在进行创新方案策划时,并没有将产品诸多特点以及消费者心理作为重点,我国较大部分企业在宣传品牌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盲目跟风,其主要是想跟随时代潮流并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营销额,企业品牌宣传缺少实用性的内容,没有亮点,这样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果长时间这样那么在消费者心理就会产生对企业品牌的信耐感降低,减少其购买欲望,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媒体中凝聚着诸多社交网络形式,随着这些火爆社交平台的发展,其市场有大批的年轻大众,他们自身的性格开放,思想靠前,没有什么拘束。因此,企业品牌想要得到更好的效益就必须要针对这些社交平台展开有效的策划方案,要抓住这批年轻群众,要让企业品牌吸引到他们的关注。
3.2 企业品牌宣传缺少互动,太过形式化
社会化媒体只是一个网络用户交流的平台,有大多数企业只依靠社会媒体来吸引人群,来增强企业品牌支持率,排除不利于企业品牌的负面影响等,并没有从中发挥出品牌宣传所带来的实质性价值,我国目前大多企业在品牌宣传上都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把关注度放在营销和利益上面,没有一个有效的方式和消费者建立交流形式,社会化媒体营销若只是单一的为了销售产品,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自身利益,那么企业品牌就很难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容易使消费者忽略企业品牌宣传的最终目的。
3.3 企业品牌线上线下脱节情况较严重
我国有很多企业品牌宣传在运用社会化媒体宣传营销时都会遭受很多的问题,在品牌宣传中只有宣传产品内容,却不知道怎样从基础来增加企业品牌产品的营销额。因此,对这种情况,社会企业都在传言网络销售的空洞以及很多负面言论,让大众对网络营销产生很多误解。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并不是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或者网络销售方式没有对企业品牌宣传作用,而是企业自身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自己葬送了产品线上线下的有关促销活动,没有将两者相结合,有很多的企业重视线上活动却忽略了线下活动,想运用线上活动来带领线下活动增加宣传效果,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想要企业品牌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并不是只关注其中一方面。
4 企业品牌粉丝代言策略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会运用到的营销策略就是利用粉丝去代言品牌产品的方式,鼓励粉丝主要以企业品牌的口碑去进行宣传传播,企业自身要做的就是为支持企业品牌和关注企业品牌的人群提供帮助。企业品牌代言对于粉丝自身而言,自己所支持代言的企业品牌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标签,他们对于品牌产品的服务,质量都会表示认同,可以简单的说这样就和追星差不多了,对企业品牌有一颗认定的心。所以,粉丝会自主的在社交网络以及媒体平台企业一些关于企业品牌的正面言论。这样就让企业品牌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增加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和企业请名人来代言完全是两回事,这样利用粉丝来代言企业品牌会降低成本,宣传效果不一定比名人代言差,利用企业品牌粉丝来进行品牌宣传,可以有效增加大众人群的关注亮点,让每一位喜欢企业品牌的人群都能获得为品牌代言的时机。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有效促使企业品牌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体融合了Web2.0和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传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学术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方便地进行学术信息转发、交流分享思想观点、获取文献原文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参与学术活动,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一、社交媒体及其发展现状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虚拟化W络通讯工具和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BBS时代、社交网站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发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为代表,另有百度贴吧、人人网、朋友网、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区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络社交应用平台。按照社交媒体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归为创作发表型、协同编辑型、资源共享型、社交服务型、即时通讯型五大类型。
目前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占比分别为46%和40%。据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依然作为最典型的网络社交应用排名前三,应用率分别为85.8%、67.8%、37.1%。可见,具有即时通信功能的社交媒体最易成为社群型网络媒体。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学术知识转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可随时张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网站。目前,有许多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随时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信息、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通常被称为学术博客。学术博客使学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学术期刊、专家报告等传统型学术交流模式,进而转向开放、随时随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学术博客平台既可以是知识的生产源,也可以是知识的传播源;既可以是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后的正式出版类学术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储于专家大脑中经过显性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学术博客相互之间通过博主的转载分享、评价交流,实现各知识节点的相互转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与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的即时性、快捷性。微博用户群因拥有大量专家学者、学术机构,使关注用户能够及时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的知识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层次学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个人创新观点。
(二)维基百科:学术知识协同生产与共享模式
维基百科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协作式写作中,每个人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是一个最大、最知名的网络知识社区。所以Wiki帮助我们在一个社会网络(SNS)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维基百科能够针对特定的领域知识或主题概念汇集大众智慧,构成网络“合作实验室”,互联各方面的专家发挥个体学科特长,形成个人能力与智慧的相互叠加,使产生的知识信息更权威可靠、更受广泛认同。通过参与维基百科的知识信息编发共享,个人的传播行为和掌握的知识、观点通过在wiki平台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终形成“共识”性概念或经典性论述。
(三)腾讯QQ、微信:学术信息传播与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属腾讯公司旗下的社交产品,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特点,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发表评论、撰写日志文章,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用户规模达到6.66亿。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是微信,其次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由于QQ、微信强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学术交流领域重要的虚拟平台。通过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进行学术信息分享或文献原文、会议资料互助传送的优越性已被大众广泛认可。网友通过建立QQ、微信学术群,使学术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识生产传播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传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由具有50余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主办,是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2007年正式上线。网站设有博客、会议、论文、项目基金、实验室等频道,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多样实用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备受学者们欢迎的科学网博客目前已在各个学科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学术会议资讯、专家报告观点、权威论文转发等学术信息极大地吸引研究人员积极加入,成为更多的信息传播“节点”,高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10年来,科学网博客已经成为上百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国内严肃媒体和境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源泉,大大促进了科学传播。
(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凭借其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和独特的产品机制,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将高质量的内容透过人的节点来成规模地生产和分享,构建高价值人际关系网络。其发展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预计完成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2017年知乎将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大型知识平台。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1850万活跃用户访问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户提出了超过600万个问题,撰写了逾2300万篇回答和151f篇文章。
(三)学术类微信公众号
微信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生活方式。目前许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视频直播。学术刊物每期的出版论文目录、论文全文、重要学术会议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推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大型学术研讨会可以将会议通知、日程安排、著名专家的报告演示文稿、报告录音、学术讨论信息等通过微信平台即时。《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科学网、现代大学周刊、爱思想网、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为首批10个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最具学术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其中MOOC公众号位列榜首。
四、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与获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赋予用户平等而个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户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更有效地挖掘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使得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同时,开放自由的和转载会很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信息冗余、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相信随着互联网管理政策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
[3]张h,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
[4]王学东,杜晓曦,石自更.面向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J].情报科学,2013,(3).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微博;记者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54-005
2010年12月,美通社的首个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记者曾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47.7%记者经常使用微博。美通社的此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最终获得2503位记者的有效回复。[1]而据2012年2月新浪的数据,新浪微博上开通的媒体人帐号超过7万个,媒体官方帐号达1.3万个。[2]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记者微博的兴起:专业媒体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
数字化时代,专业媒体受到双重挑战,一方面的挑战来自新媒体技术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体转型压力,另一方面的挑战,则表现为社会化媒体以及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的传统地位与业务模式的冲击。前一种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被专业媒体所关注,而后者,则是由于博客、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才开始逐渐受到专业媒体及媒体人的重视。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媒体)是常与Web2.0相提并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简单来说,它是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平台。社会化媒体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交。与门户网站不同的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角是网民,在这个平台上,网民同时进行社交活动与内容生产,但社会关系需求是内容生产的基础。
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也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冲击。有消息称,70%的中国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3]尽管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核实,但从现实案例来看,越来越多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披露渠道和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已经转向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大批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也就不足为奇。社会化媒体不仅是与专业媒体平行的另一个平台,也代表了未来的传播趋势。如何认识与运用社会化媒体,也成为专业媒体和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
大批专业媒体及媒体人进入微博平台的初衷,也许是开辟新的新闻渠道,但是,媒体微博与记者微博的出现,实质上是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结合的开端,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记者微博作为专业媒体人走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转折点,更是具有“试验田”的意义。
1. 与公民新闻的全方位对接
社会化媒体是公民新闻的主要孕育地,博客时代公民新闻的影响力逐渐显现,而微博平台更是把公民新闻的实践推向深入。
公民新闻不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也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起着补充、延伸和验证等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走向。当记者置身于微博等公民新闻平台时,他们可以更直接地从公民新闻资源中获得新闻线索,验证新闻要素,丰富报道内容,校准报道方向。
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业务的相互融合,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微博给了媒体人这样一个试水的机会。随着体验的深入,专业媒体和媒体人对公民新闻的理解会更全面,对公民新闻的利用也将更为深层。记者微博在某种意义上是专业媒体与公民新闻的对接平台。
2. 对社会化媒体传播特性的认识与体验
记者进入微博平台,除了直接感受公民新闻的力量,汲取公民新闻的营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深入体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性,而这对于促使他们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
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不是像传统网站那样自上而下、点对面的平台,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信息,再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传播。
微博的传播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里,人际关系网络变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新媒体平台上的大众传播越来越多地需要依赖人际传播网络来实现。这个“基础设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并非被动地传播,而是可以进行主动的筛选,它的自然淘汰机制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点对面传播的传播模式的专业媒体来说,这种新的模式不仅在削弱其传统的权力,也在挑战其固有的思维与操作模式。专业媒体和媒体人要适应未来的新媒体趋势,必须熟悉社会化媒体中全新的传播模式。记者微博正提供了这样一个体验和操练的机会。
记者微博也将专业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推向深入。点对点的零距离接触,使互动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反馈方面,而是进入到深层的意见碰撞与情感交流层次。过去媒体机构与用户之间的机械互动,在微博平台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对话思维的建立,对话技巧的演练,也是进入社会化媒体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