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工程与建筑设计

时间:2023-07-30 10:18:07

导语:在建筑工程与建筑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更新;建筑行业

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对能源和环境,都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依据是重点解决的问题。然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实是指:在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的同时,对周围的绿化和自然资源,进行喝了、科学的规划,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其实,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应用,也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对各项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以此在最大程度上环节了我国能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绿色建筑设计在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从规划的角度入手,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朝向、楼间、层高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工作人员在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1.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空调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面积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尽量采用护结构的形式,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冷负荷的能源。

2.对建筑朝向的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的朝向是非常重要。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通常建筑工程内部结构长宽比例为4:1。但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一般以南北朝向为主,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冷负荷的能源消耗。

3.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自然风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可以利用敞开的形式,或者将室内窗户的面积扩大,从而室内自然通风的效果。另外,在建筑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室内的布局相对布置紧密一些,这样可以相对减少窗户的面积,增加了自然空气的流程,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消耗。

二、墙体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1.在现代化建筑中,混凝土小型空心砖成为绿色建筑墙体设计中的主要形式,这样对于传统的粘土红砖而言,其能源消耗会相对较小,并且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混凝土小型空心砖作为工程技术更新的主要形式,为整个施工过程中,也提供了相对便捷的条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抗震性能。

2.利用砂浆的形式,对墙体进行保温。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多利用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混合和搅拌,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添加一些添加剂,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的了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同时对其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三、门窗工程技术应用形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门窗一般会占很大的面积,大约在30%左右,然而其消耗能源为60%-70%之间。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应当将门窗的设计和施工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重点,并且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经室内的采光、日照、通风等各个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门窗的数量,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合理、科学的规划,以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大量的消耗。

2.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对季节的变化,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就以夏季来说,室外的空气和相对较为充足。因此,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特点,利用先进的设备对阳光进行采集,并且进行全面的转化,这样可以有效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展现。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利用一些遮光板,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阳光通过窗户照进屋内,从而降低了室内空调的冷能源。

3.在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不断加强门、窗之间的紧密性。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门、窗之间,添加一些密封条,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门、窗之间的紧密性,避免因为外面的空气流动,带走室内的能量。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工程不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建筑行业进行全面的管控,加强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应形式,对工程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并且进行有效的应用。本文就以绿色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的角度出发,并且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以此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作者:杨敬淇 张蕾 单位:天津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浩源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林边,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04:470-473.

[2]赵建修.浅谈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44.

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设计;应用

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前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不够智能化。而在建筑领域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需求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我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找寻一条最为合适的发展道路,进而确保建筑工程电力设备有序运转。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内涵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将电磁感应定律以及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一系列电力理论作为参考依据,对电能产生问题和电能传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分析。其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其特点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强弱电结合。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指将电力理论作为基础、电力控制理论作为前提条件、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开发和电力管理等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节约社会能源。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一)电气接地系统的应用

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电气接地系统为TN-S和TN-C-S。TN-S和TN-C-S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频率较高,实现中性线与保护线的分离是TN-S接地系统的最大优势。在整个电力系统变压器中,需要运用不导电的EP线、导电的中性线,并将两者相连,实现保障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现阶段,建筑工程和建筑设计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相较于TN-S而言,TN-C-S的连接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在保护线与中性线之间设置一个界面,用户进入界面之后,需要自行设施TN-C密码。并依据用户需要分别设置TN-S系统、TN-C系统。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想进一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采用接地引线方式实现这一目的。

(二)检测系统的应用

在设计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中,其重难点是电力系统设备的智能化管理与维护。依据电气理论和传统设计模式具有明显的缺点,即时间浪费现象严重、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在信息化时代,在线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且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在线监测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设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在较短时间内发现电气设备异常现象,并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促使电气检测系统更加智能化和功能化的实现。在线监测设备主要包括绝缘检测设备、反馈智能设备等。绝缘检测设备在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起保障电气设备稳定运行的作用。雷击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检测暴雷天气,其目的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在建筑工程中,因暴雨天气或者雷雨天气损害电机或者电气设备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就需要积极引入雷击检测设备,能够最大程度保障电能的供应。

(三)检修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功能的家电设备运用而生,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但是站在维修角度来讲,电气设备的检修难度系数增加。在信息化时代下,设备检修成为电力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保障电力正常运作的关键要素。设备检修系统的形成是基于通信、计算和传感等多个自动化技术基础之上。将传感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检修系统中,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电气设备的相关信息,传感设备能够定期传回设备的信息。一旦在传递信息中发现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及时找出故障源,并依据故障数据准确排查设备。当多台电气设备同时运转时,多台传感设备同时工作会出现信号扰这一情况,这是需要引入通信系统,充分发挥通信系统应用的功能与作用。在良好通信系统保障下,内部信息资料可以实现顺畅传递。在信息资料传递之前,设置计算机程序,对传感器设备传输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由此可见,安装检修设备之前,需要及时优化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保障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

(四)楼宇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控制中,所需的主要设备为计算机技术设备,采用计算机技术设备展开楼宇自动化控制。直接数字控制器被用作分散控制器,借助计算机实现主机屏幕的监控与管理。其主要手段为动画、曲线、数据库、各种专用控件等。楼宇自动化系统较为复杂、包含范围较广。比如既包括通风监控系统与照明系统,又包括空调监控系统和消防控制系统等。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之前,应分析各项机电设备信息,并将其分类,从而为实现集中化管理与监控,进而保障各项系统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进一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高效运行、促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需要科学合理计划各系统的造价、节省能源与管理费用,在保证各系统发挥功能与作用的同时提升智能楼宇管理与服务质量。

三、未来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发展逐步向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逐渐提升,信息网络技术与建筑电子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样既可以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又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电子自动化操控水平。同时,IT平台为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为基础,实现节约能源和节约造价成本的目的。进而促使未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在增加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收益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促使建筑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设备造价成本,又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实现节约时间的目的,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当前信息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是未来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电气设备使用效率,还可以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促使电气技术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灵耀.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未来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及其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8):110.

[2]化鹏.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8):50-51.

[3]刘伟国.浅谈建筑设计领域中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J].门窗,2014,(08):204.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地震是地壳构造急剧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难以抵御的冲击,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等。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抗震性能,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三、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这是由于地震发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 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

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四、结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因此,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陆文强,陈瑛;几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

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应用;优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96

1 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的应用

1.1 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建筑给排水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参考国外典型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建筑给排水设计做好。需要进一步完善给排水设计体系,借鉴外国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在符合我国建筑给排水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水平。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较多,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十分重要。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构建科学的设计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多应用先进的技术,发挥人才自身的创造性,完善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体系。

1.2 规范设计标准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系统越来越智能化。为了节约土地,我国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大,在建筑设计中应强化防火方面的设计,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完善规范设计标准,将建筑设计的各环节做好。建筑管理与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给排水设计规范做好防火设计,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我国建筑排水设施中地漏是一个经常出现问题的位置,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应将加强建筑生活给排水设计,针对用户的使用要求,在符合地漏设计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地漏设计工作。在地漏设计时还应对管线的沉积性进行检验,避免有毒有害气体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我国建筑设计时,对地漏的设计都不够重视,地漏设计不当时,水会渗入地板,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还应对管线布置进行合理设计,管线位置的确定应符合实际情况,保证管线的设计符合规范。同时选择适合的管材,防止管壁过薄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居民的日常休息。

2 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优化与应用

2.1 建筑给水设计的方案优化与应用

建筑给水系统包括给水管道和民用消防系统等。对于建筑面积较大的住宅通常设计为多个卫生间,通常的建筑设计上会将卫生间设计在远离厨房的位置,但这种设会增加给水管道的长度。管线长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就是管线末端会发出噪声,对居民的日常休息带来不利的影响,还可能使供水管道压力增加,一旦超过管道的符合,管道将丧失稳定性,出现管道震动的情况,影响居民生活。在建筑给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居民的影响,在管道材料的选择上应选噪音较低的给水管道,并合理设计建筑的大小和比例,尽可能缩短给水管道的长度,防止出现给水压力过大产生一系列问题。

居民在使用建筑消防系统时,要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在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对消防用水系统和给水管道系统进行合理设计。目前民用建筑给水系统采用的供水方式是分组供水,如发生火灾时分组供水系统可以提高灭火效率,控制火情;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在给水设计时可设置安全阀装置,居民住宅中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造成压力增加,如果压力超过限制可能发生爆炸;安全阀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控制管道和容器的压力,保证居民生活的安全。此外,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给水压力,增加管道承压能力,提高建筑给水管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管道排水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应用

建筑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和地漏等。目前排水管道所选用的管道材质主要是铸铁,但铸铁排水管道的缺点是容易生锈,因此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通常采用塑料排水管道,避免管道生锈的问题,这种新型排水管道目前应用较广泛。但这种管道的缺点是噪音较大,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塑料管道跟其他管道相比更易产生噪音,因此设计人员应对塑料管道设置进行优化,再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排水管道设计在距离卧室较远的位置,并安装消声装置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有排水需要的房间应设置地漏,这种设施是为了防止用水量较大的厨房、浴室等发生流水故障给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和不便,因此地漏的设置也应合理。建筑物设计需要优化地漏,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合理设计。对于淋浴间建筑排水设计应采用特殊型号的地漏,提高美观的同时有效的控制水封深度。排水管材选择应符合实际情况,选择隔音材料和减压阀,防止共振噪声,保障居民日常休息不受影响。

2.3 节能设计的应用

建筑设计时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并严格遵守规范标准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目前太阳能环保系统的应用增加了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利用更加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的经济效益。节能型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消耗,还极大的减少居民的经济支出。目前新建的住宅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能循环泵供水对贮水箱的自来水进行加热,并储存到水箱中,并通过太阳能系统对水恒温。

3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应在符合国家相应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有效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们应将协调好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各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体系,使建筑给排水设计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吴亚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江西建材, 2015(03).

[2]何辉.浅谈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 2013(24).

[3]黄玉珠,王峰.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的应用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2(10).

[4]张力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路桥工程;设计;工程造价

Abstract: to effectively contro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give cost control to design phase transfer and construction stages are up, forming process control, cost control is the whole project cost control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project cost control in plays a vital role. It also analyzes the design phase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affected the project cost, put forward the civil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Bridge project; Design; Project cos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诸多方面。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设计阶段影响工程费用的程度为86%;我国由设计而引起的工程事故约占总数的45.8%。建筑工程质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各项活动决定的,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是将项目决策阶段所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具体化的过程,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因此,所以无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还是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人员只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合理”的原则,精心设计,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是可以实现降低工程造价取得经济效果的目的。

二、建筑工程各阶段的设计管理

工程项目通常可以分为项目构思、设计和计划、施工、项目结束等四大阶段,其中设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根据设计工作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管理可以分为需求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的设计配合等几个阶段。

三、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优化

目前在设计院所出的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不深入了解业主的意图,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大、豪、多造成的。因此,设计管理者就应当对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优化。设计文件的优化主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方案设计阶段,因此,在初步设计和方案设计阶段就应严格把关控制各项指标去粗取精,对一些不该建的项目,装饰豪华,业主难以承受的标准坚决优化掉,从而减少施工图阶段的设计修改,使工程设计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

四、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侧

在土木建筑设计阶段,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多专业工种。在设计过程中,每个专业各自独立进行设计,势必产生各个专业设计的相互协调问题。通过实施价值工程,不仅可以保证各专业的设计符合国家和用户的要求,而且可以解决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协调问题,得到全局合理优良的方案;另一方面,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工程设计往往也是一次性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利用价值工程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得到最佳设计方案,从而更加有效的工程造价。

五、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采取的有效措施

1.加快推广设计监理制度:推广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我约束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管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引进、培训、考核和注册工作,制定设汁监理工作的职责、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推广力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市场化提供有利条件。

2.推行设计标准化:采用标准化设计有益于较大幅度地降低工程造价,这主要体现在:大大加快设计速度,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费用;生产标准化构件,有利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可以使施工准备工作和定制预制构件等工作提前,能使施工速度大大加快,既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建安工程程费用;标准设计是按通用条件编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可以大量重复便用。

3.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所谓工程设计招投标是指招标单位就拟建工程的设计任务招标公告,以吸引设计单位参加竞争。经招标单位审查符合投标资格的设计单位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单位城报投标文件,招标单位从而择优确定中标设计单位来完成工程设计任务的活动称之为工程设计招投标其目的是鼓励竞争,促使设计单位改进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其优点是有利于设计多方案的选择和竞争从而择优确定最佳方案,达到优化设计方案之目的,有利于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加快设计进度,提高设计质,降低设计费用。

六、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制定先进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定期进行工程造价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严格控制材料价格,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严把材料价格关,力争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水平上。每个工程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案,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降低工程造价。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规范设计变更程序,对必须变更的工程要先做出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建设单位同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发出变更通知,调整原合同确定的工程造价。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签证,从专业技术需要的角度,提出合理化方案,供业主选择。施工过程中,派技术人员不定期进驻现场,对隐蔽工程、材料货真价实、建筑细部构造层次、变更工程等及时办理签证记录,杜绝事后扯皮的现象。在建设单位的统一组织下,办理中间结算和单体结算等。

七、结束语

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它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控制只是其中间环节,但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非常必要,希望通过上面阐述提高人们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彭尚银,王继才.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工程;暖通设计

1 暖通设计方案合理的意义

房屋建筑工程暖通设计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居民入住以后的舒适度,关系到建筑的宜居性,在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北方,房屋建筑的暖通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冬季时的室内温度;作为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最大的部分,建筑的采暖系统设计合理,可以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使建筑的节能效果能够达到当地规定的节能标准。

确定工程的暖通方案,就是确定建筑的供暖空调标准,需要在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设计时就要确定,合理的暖通设计方案可以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同时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根据不同地点的气候习惯以及居住习惯,建筑的暖通设计方案也有较多的不同,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而制定的暖通设计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性能,标准所采用的室内设计温度决定着暖通工程的投资。

在工程建设时,建筑的采暖系统选择市政供热的方式起始报装费用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工作则相对轻松;以自备锅炉房进行供暖的方法,建设时的投入相对较小,但增加了建筑的物业管理负担且将对整个建筑圈内的居住环境有所影响。因此在进行暖通设计之初,就要确定整个建筑的供热方式,以方便根据供热方式的不同进行整体管网的设计,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

2 暖通设计方案遵循的原则

2.1 符合建筑用途以及使用要求

暖通工程的设计应根据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日常居住的建筑,其暖通设计与大空间人员密集处的暖通设计肯定会有所不同。根据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暖通设计的方案应注重其合理性。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情况以及能源情况,暖通设计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注意与相关的技术专业配合,使暖通工程的设计合理化。

2.2 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维护成本

暖通工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运行故障,如目前位于地下室的配电所,若通风不畅会导致建筑群整体断电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暖通工程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系统的维护成本。在布置暖通工程的设备以及管道时,应为后续的安装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同一工程中使用的设备,应尽量选择统一的型号,以方便后续维护工作的进行。

2.3 考虑到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

在目前化石能源日益紧张的大形势下,暖通工程作为建筑耗能的主要环节,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在进行暖通工程的设计时,应考虑到系统的节能效果,包括施工过程中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两个方面。暖通工程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在进行空调系统的设计时,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节能效果,在热工要求合理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3 暖通设计的合理有效方法

3.1 空调设计注意的问题

暖通设计工程中的制冷环节一般由空调完成,在部分地方空调也承担着冬季取暖的任务,因此在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冷热源的选择,根据工程的概况进行合理的选型,既要符合现行的节能标准,又要满足建筑的制冷和取暖需要。空调的水管在建筑的伸缩缝处,应设计出膨胀节,以避免建筑受到温度以及沉降等原因的影响时,导致空调的供水管道受压变形,使系统出现漏水的现象;空调的供水系统需要做好平衡工作,根据系统中的水流量以及水压,根据系统的循环方式,以同程管道和平衡阀来使供水系统保持平衡的状态。

3.2 通风系统的合理设计

房屋建筑的通风系统决定着建筑内部的空气质量,决定着室内相关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风向和排风量,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合理的设计。为了降低工程的造价,目前建筑中的配电机房多位于地下层,对通风系统的要求较高,因此地下室的通风系统应能完成排热的任务,并且要兼顾防火设计的要求;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与配电房相似,在柴油机储油间的通风设计上,则需要一定的防爆处理,可以选择防爆风机;公共建筑中的厨房油烟管道设计中,应有防火阀,为二次深化设计打好基础。

3.3 降噪和防震动的设计

一般的民用房屋建筑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整个系统中的通风设备以及给水设备在运行时,都会有一定的噪音和震动,因暖通工程中管道众多,会导致噪音和震动的传递十分迅速,因此在进行暖通工程设计时,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一定的降噪处理和防震动设计,以避免二次施工造成的扰民和重复投资。暖通工程的降噪措施较多,如在设备外安装隔音罩,对管道内流体的露点进行控制等,或者将容易产生噪音的设备与用户隔离;减震的方法包括弹性支架以及柔性连接的方式。

3.4 采暖系统的设计重点

目前的房屋建筑的采暖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板辐射,一种是暖气片散热,这两种系统各有优劣,在选择上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为了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宜居度,地板辐射的采暖方式应用得比较广泛。在设计建筑的采暖系统时,可以选择化整为零的方式,改变传统的集中供暖的方式,以单元为单位建立独立的小型供暖系统,改善进水和回水的效率,有效促进水的循环流动,保证采暖的效果;热水供暖的方式可以采用上行下给的单管方式,既减少了管材的耗费,也方便了后续的维修;应注意地板辐射的采暖方式循环水的温度不能超过60°,以免因长期辐射散热降低地板的使用寿命,燥热的室内环境也会影响住户的身体健康。

3.5 大空间内的设计思路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大空间建筑也越来越多,对大空间的暖通工程的设计区别于一般的房屋建筑,需要根据大空间内部的空间特点,进行专门的设计。大空间的室内空间高度因功能不同可能有所区别,高层建筑的中庭高度可达100m左右容易形成温度阶梯;根据空间内部的居留特点,人群往往比较密集,但因人均空间体积较大,对换气次数的要求并不高。具有高大空间的建筑一般采用单独热源的方式进行取暖,室内的空调系统的设计要注意送风系统的合理性,考虑到室内温度阶梯的存在,可以采用上送下回的方式进行送风,并且注意对风量和射程进行控制,在冬季应适当提高送风的速度。

4 结 语

暖通工程是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建筑的宜居性,使建筑工程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同时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进行建筑的暖通工程进行设计时,应本着经济性与实用性的原则,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和用途进行暖通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商业建筑;消防工程;存在的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项目占地21778.92平方米,其中包括可建设用地面积19953.59平方米,代征绿地面积1825.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9万平方米,地上10层,地下3层,高度为48.65米,分为办公和商业两部分。

本项目由三层裙房、两座塔楼组成,其中裙房一层设置办公大堂、商业等用房,裙房二层设置商业,裙房三层设置商业、会议和食堂等相关配套辅助用房,地下一层设商业,餐饮等.东西侧塔楼4至10层均为办公空间,东西两侧呈围合布置。

2.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防火隔离设计。在商业建筑中庭要求视觉上尽量通透,采用防火墙分隔不利于使用;采用水幕代替联片的防火墙时,防火分区的分隔长度达几十米到上百米,水量的供应和排放都是难以解决的工程问题。

2.2人员疏散设计。人员安全疏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商业建筑的建筑形式、经营形式多样,有一些大型商业建筑“体量大、跨度大”,位于建筑中部的疏散楼梯在首层往往不能直通室外,从而无法为人员疏散提供有效的安全通道。另外,若在中庭处设置防火卷帘,则等于阻断了人员逃生最直接的线路,原来通畅的公共走道和开阔的中庭空间被众多的卷帘分隔,人们无法找到原路,无法通过中庭看到发生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被卷帘围困的恐慌感。

2.3地下商业建筑内部格局复杂,使购物、娱乐人员经常摸不清方向,特别是环型地下商城,给购物人员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为严重。通道和出口设计为单向或尽端型,甚至在有些不该设置柜台的地方增设柜台或设临时促销货架,挤占通道或出口,严重影响安全疏散。

该工程周边市政复杂,功能多,内外人流,车流,物流等对电气消防设计要有更高的要求。3.系统设计

3.1系统供电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子系统是消防用电设备。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本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了双电源末端互换并备有直流备用电源。

火灾报警系统的CRT显示器,消防通讯设备等电源由UPS装置供电。消防报警控制器系统电源的保护开关不许采用漏电开关。

3.2接地设计。消防报警控制器属于电子信息设备。系统接地对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保证人身安全十分重要,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Ω。设有专用接地干线。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专用接地线从消防控制室,引至接地体。接地线采用铜芯绝缘导线BV-1X25mm2)PC40管,埋地引至接地体。由消防控制室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采用BV-1X16mm2.对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均做保护接地,接地线与电气保护接地线(PE线)相连接。

3.3消防联动系统设计。消防联动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执行部件,消防控制室接收火灾信息后能自动或手动启动相应的消防联动设备。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息,消防联动控制器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并在消防控制室设有手动,直接启动。相应的消防联动设备,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息,消防联动器接收报警信息并发出联动信号,启动有关消防设备,实施防火灭火。

对消防水泵、排烟风机、正压送风机等消防联动设备采用总线编码模块控制,并在消防控制室设有手动直接启动,停止装置。消防水泵、喷淋泵的运行、防烟、排烟风机的工作及故障状态。消防控制室均布显示,并能显示水流指示器。报警阀,安全信号阀的工作故障状态。

3.4系统布线设计。火灾报警系统的布线是应符合一般建筑电气系统布线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当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本工程设计如下:

①火灾自动报警线路,采用阻燃型铜芯绝缘电线ZR-RVS-0.45/0.75KV2X1.5穿钢管敷设。

②消防联动控制线采用耐火型铜芯控制电缆NH-kvv-nx1.5-0.45/0.75KV穿钢管敷设。

③火灾事故广播线路采用耐火型铜芯电线NH-RVS-2×1.0穿钢管敷设。

④消防电话线路采用阻燃型铜芯电线ZR-RVVP-2×1.0穿钢管敷设。

⑤消防电力设备线路采用耐火型铜芯电缆或电线NH-YJV-0.6/1KV在金属线槽敷设或钢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系统是该工程防火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特别是早期预报系统技术性能的优劣是重要的。

4.把好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设计审核关、施工监督关、竣工验收关

4.1首先是抓好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设计审核。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设计图纸,是建筑物中自动消防设施一次全面系统的集中展示,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功能,甚至影响到建筑物在火灾中的安全性能。

4.2 其次是抓好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施工监督。施工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影响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功能的错误之处,同时,也是对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设计的一次再监督。消防监督部门要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有关规范要求严格按图施工,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设计而言,其设计的重点就在结构设计上,如何使结构设计更加的安全、适用、合理、经济是我们设计的关键。但是在我们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由于房屋高度、高度和宽度比超过一定的范围

根据《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规程》所提供的建筑最大适用高度和宽度比值,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高度、高宽比超过了这种限制。例如:水景帝岸小区附近的某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高度和宽度比这种限制,更甚的是个别建筑群的平均建筑高度,超过了这个比值限制,这样的结果是由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不规范造成的,一旦发生类似与地震的自然灾害,这种类型的建筑势必会由于地震引起相当大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最容易被忽视之处在于,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仅与传统的抗震和高度宽度比有关,而且与地基类型和其相关的结构规程、场地类别有关。例如当建筑的结构位于IV类场地时,此时对应的最大使用高度应该适当的进行降低,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按照原先标准设计的80%进行,当结构位于竖向布置不均匀时,这种情况应该也进行降低其相应的高度。例如:当我们的高层建筑为29层,其相应的高度为104.3米,其结构为框架剪力结构,其对应的场地为IV型,根据相关的标准其对应的使用高度可以设置为110米,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这种房屋建造在IV型场地上,其已经超过了相关的限制,按照标准,其高度应该控制在88米以下。

二、结构布局不合理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首要的重点就是对其进行结构布局,因为其结构布局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因此而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其结构应该更加的“规整”。对于造成结构布局不合理的因素有很多种,特别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繁琐度的建筑结构,其不规则程度很难将其成功的划分,同时相关规定对于复杂建筑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复杂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型规则不合理、不利于防震抗风的建筑结构。

首先:平面属于不规则图形。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地形、所处位置的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限制,例如:出现的类似于哑铃的建筑类型,这些建筑类型其中间位置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在地震等自然灾害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伤害,尤其对于其正处于凹处位置,这个位置在地震中非常容易由于应力点的原因对楼板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

其次:平面不规则造成的扭转。由于其受到位置的限制,其平面所处的位置不规则,这就会造成建筑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其抗扭转性太弱,所造成的危害是一旦发生地震其由于扭转性的问题造成的大量的伤害,这种伤害是相对比较彻底的、其危害程度应该是最大的。对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让其结构更加的均匀分布,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其扭转造成的严重损害。同时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相对不规则的结构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控制和分析。第一:对扭转变形的计算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考虑其偏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偏心带来的扭转现象;第二:对于结构设计而言应该选取相对较大的抗扭刚度,对于其控制结构而言,扭转为主和平动为主的第一自震周期之比应该小于0.9。

三、结构缝设置相对不合理

对于相对较长的建筑物来说,温度是影响其变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其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温度对其结构设计造成的影响,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设置其缩缝。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的是后浇带代替传统的伸缩缝,在这儿我个人认为这些做法并不是完全科学有效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后浇带是一种仅仅能够减少混凝土材料对于干缩的影响。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我们需要解决温度对于相对较长建筑的影响,后浇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当混凝土封闭之后,当结构再次受到温度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时的后浇带的作用几乎为零。因此而言,我们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除了采取相应的加护措施,例如在构造过程中适当的对于屋顶和屋面采取一定的保温材料,尽可能的使其温度变化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对于那些交易受到温度影响的部位,我们适当的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进行处理,采用那些相对直径小、其相对间接比较密的温度筋,与此同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选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类型即可。

对于那些包含有地下室的结构类型,我们在构造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对其设置结构缝。在我们常见问题中,个别的没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按照通常的设计标准对其进行设置,这样设置是不合理的。例如:个别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常常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位置处对其设置沉降缝,虽然在理论上这些沉降缝可以有效的解决沉降之间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仅仅只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沉降缝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问题,例如一旦设置沉降缝地下室与裙房之间很容易出现漏水渗水的问题,此外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沉降缝设置问题处理起来非常复杂,对于施工过程来说带来许多不便之处。个人观点,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应该采取其他解决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在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留设施工后浇带,在整体竣工之后再进行链接;其次可以采取桩基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最佳选择,因为他可以在保证地下室与裙房之间的沉降降低在许可范围之内,而且保证其不发生渗水的现象。

四、地基基础设计

我们在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在对地基基础的选址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其施工条件考虑的不充分。这就为后续的施工埋下隐患,其次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高层建筑的有效埋置深度很难达到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在建设具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时,应该从地下室以下算我们的基础深埋深度,而不应该从地面以下开始算起。在对单桩承载力进行取值时,我们应该明确考虑一下几个问题,首先因其成桩的工艺的不同,其对应的承载力应该是不同的;其次,对承载力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庄身的抗压、抗裂系数;再者,对于有地下室的房屋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静载实验的结果确定和分析单桩承载力。

五、结论

我们主要从房屋高度,高宽比的范围、结构布局不合理、结构缝设置、地基基础设计四个方面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予了一定作者自己的解决途径、意见和看法,希望这些意见和看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应该广泛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我们大量的实践,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建筑的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谭仲毅.浅谈超限高层的抗震设防措施——以广东惠州富力丽港中心酒店为例[J].科技资讯.2009(17)

[2]洪建华,应有通,朱家棣.住宅建筑地下室主体结构防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J].住宅科技.2012(06)

[3]崔善仁.从汶川地震看建筑抗震概念设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第9篇

【关键词】: 地下建筑 消防设计 耐火性能防火分区防烟分区 地面建筑 自动喷水系统疏散出口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利用地下建筑的势头是非常繁忙的,地下建筑火灾已经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地下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如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旅馆,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网吧等地犹如雨后春笋,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地下建筑已开发利用三种类型:

第一,原来的地下战备建设的防空洞,隧道。

第二,原有的地下建筑。

第三,在新的高层建筑的地下室。

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的消防安全,存在更大的火灾危险性。相同的地面建筑,内部可燃物多材料,而且用火,用电频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火灾。如在1992年,浙江省人防工程安全检查不完全统计,该省已开发利用的地下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其中杭州市投入使用的七十多个,居浙江省发展之首。尤其是像宝石大型地下工程施工,这整个大面积在国家都是是数一数二的。与地面建设有区别的是地下建筑只存在内部空间,没有外部空间。所以在发生火灾时,大量的热量不能够透过窗户和别的空隙排出建筑并且吸收进新的空气以降低温度。因而,地下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比在地面上的建筑火灾疏散更困难,扑救难度更大,时间更长了,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从国内外多次火灾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皇十字”地铁车站火灾,死30人,伤10人;1988年9月巧日,南昌市福山地下贺易中心发生特大火灾,扑救了17个小时,直接经济损失148万余元;1987年4月14日,湖州市城南人防工程因违章存放电石而发生爆炸,死3人,伤4人,损失30万元。我国人防工程消防安全检查情况表明,目前国家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符合国家有关消防规范要求的仅占少数。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问题有:一是内部装饰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大部分地下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对外营业的餐厅、歌舞厅、商城都采用大量的可燃材料进行装修,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杂,大大增加了地下建筑的火灾因素。二是安全疏散出口少、距离长,且无应急疏散的指示。一些地下公共娱乐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日。如某市一个地下歌舞厅,花了近二百万元作了装修,室内吊顶、墙壁采用木料装饰,地面铺设晴纶地毯,舞池周围均用了三夹板分隔包厢,占地2田多平方米,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通向室外的长达100多米的走道上也没有设置安全疏散指示灯.三是没有防火分区。一些地下建筑不仅延伸距离长于1《X助米,且面积大于80以)平方米,加上内部又是由一个个小空间相连、没有防火分区;有的虽名义上作了一些防火分隔,但分隔物的耐火性能差,一旦着火,也很难控制火势的蔓延。四是电力线路敷设不规范,消防电源没有可靠保证。一些地下建筑的照明电源不落实,电线乱接乱拉,部份潮湿场所选用的电线及敷设方法不符合防火要求,极易发生电器火灾。五是防排烟设施不配套,自救能力十分薄弱。现使用的地下建筑大都仅有空气调节的通气系统,防排烟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一些新开发的地下建筑,使用大量的塑料泡沫墙纸、墙布和晴纶、羊毛等装饰面料,火灾时的发烟量及毒性会明显增加,加之多数地下建筑没有设置和固定灭火系统,一且发生火灾很难扑救处理。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下建筑在设计、改造、施工中没有按照《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执行,没有严格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对此,对地下建筑进行消防安全设计十分有必要。

1、控制可燃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耐火性能。地下建筑从本身结构而言,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一般能够满足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的要求,但人为的大量可燃物装饰直接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耐火性能。

2、有阻火措施的,也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

3、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

4、设置有效的防排烟设施。烟具有使人中毒、缺氧、高温灼伤、降低视线等危害,是火灾中致人死亡的主要因素,试验表明,木材在3的度时,其发烟量为较高。地下建筑中可燃物平均重量多达2(X)千克/平方米以上,而本身的排烟能力又很差,因此防排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限制可燃材料数量的同时,严禁采用燃烧时发烟量大、毒性大、氧指数低的材料;二是要根据使用面积,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或利用工程通风及空调系统进行排烟;三是要提高建筑筑的消防安全由此可见,内部可燃材料装修增多,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出口及路线。首先要保证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经常有人的场所,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一些地下电影院虽有多个疏散门,但疏散出来的人员只有从一个走道通向室外,这是不妥的.其次,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要保证,并禁止在通道上设置镜子玻璃等,以免受热破裂伤人。三是要提高疏散路线的安全系数。路线应尽量短捷,设置避难通道的位置、避难引导系统以及事故的照明、疏散指示。时.

5、严格防火防烟分区。除影剧院、丙类以下的库房其防火分区有特殊规定外,一般地下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中以)平方米,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可扩大一倍。一些地下建筑内大空间连通几个小空间的,应视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分隔物耐火极限达不到要求或穿越防火分区的通风系统没结构、构造及设施的防排烟效果,准确计算排烟量。

6、提高地下建筑的自救能力。根据规范要求,使用面积大于3的平方米的商场、旅馆、医院等场所应设置室内消火栓,使用面积超过1平方米的应分别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城区中的地下建筑消防给水可直接利用市政给水管网,但水压应满足建筑中最不利点,消火栓充实水柱不少于10米,否则要增设临时加压设备。室内消防用水流量计算应为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及水幕系统的流量之和.按每个10一15升/秒流量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火灾自动报替系统的选型应适应不同的场所,尤其要注意地下防潮的要求,一般宜选用离子感烟或光电感烟探测器。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地下建筑的使用性质和可嫩的类别,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在不同部位配置轻便灭火器,以满足扑灭初起火灾的需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过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越来越少,城市建设者已经把目光转向地下空间开发,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复杂的地下公共建筑,通风不畅,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决定了火灾发生时很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消防安全系统并且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对地下建筑火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地下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制定方面发展的比较缓慢,现行规范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各类地下建筑的迅速发展。在目前形势下,我们的文献记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地下建筑实际需要的许多功能,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建立我们系统的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设计规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建筑设计人员会采取更科学合理,并符合成本效益的消防安全战略,更有利的保证了地下工程施工和消防安全,从而更加有力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自己的工作要求,作为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建筑消防设计上的困难,研究更好的防火设计,因为地下建筑火灾的安全设计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党的思想,而对人员的安全的漠视。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努力的基础上的规范,良好的设计,设计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曹登峰,浅谈商住楼的消防安全设计,《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