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1:01
导语: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创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数学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在课堂中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创新中获得发展。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学的先导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的前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备课,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要在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及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基础上,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设计富有创意的、适合学生的教法,让学生“吃得下,能消化”,又“吃得饱,长能力”。
例:在讲解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例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A(2,3)、B(5,1)、C(-2,4)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点。
(1)观察这些对称点并总结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特点;
(2)总结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特点或规律;
(3)(拓展):关于直线x=a和关于直线y=b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规律。
该教学方法的设计,既照顾了普通学生,又体现了对基础较好学生的高要求,做到教学的全面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三、创新师生关系――创新教学的“温床”
创新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引导“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民主、和谐、竞争、合作的教风和学风里,学生们集思广益、合作探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 听众”的旧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只有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才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想象力才能充分涌流。其次,集体探究和协作,多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竞争、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相信学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定能如期发芽并茁壮成长。
四、激发兴趣――创新教学的发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童年趣事,介绍一些经典的推理名题,展望数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细节,赏识教育,适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妄加批驳,只能把创新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之中。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设置合理的问题序列,使学生置身于新旧知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让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成为发现、创造的主体,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识,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兴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激起强烈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教学的核心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地掌握了数学,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才有了现实可能性。
初中数学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时,就是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求各种图形阴影部分面积”等问题中;在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常规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得到了很好运用,“换元法”在解分式方程(组)、无理方程、求代数式的值等问题中也可运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训练,如有关求坡比、航海、坐标方向角等应用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把问题抽象、概括为三角模型,再通过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方法去求未知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息、利润、人口、工程等问题)引导学生概括为方程、不等式、或目标函数模型。通过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训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活跃数学思维,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潜能,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创新。
六、能力训练――创新教学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结果有很多种方案: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这几种方案只要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终极目的
初中数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初中生逐步掌握优良的学习行为方式、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间断地提高对学习数学的毅力、对科学的实事求是求知态度、勇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并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最终可以终生受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具有图形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等特点。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该根据初中数学自身的特点,在传授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地探讨初中教学的方法,力求促进初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使初中生在数学的教学中成为接受固有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容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反复讲述知识重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到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做到大胆突破、不断创新的教学原则。
二、心理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实验曾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自身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而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指人类没有戒备心,确信自己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无端的责备和苛求。而所谓“心理自由”则是指人类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的束缚、框架,能够较自由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表达。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氛围的教学环境,使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进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数学这一学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论、解题的方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吸收,而会拥有各种不同的对待态度,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学习数学的内心体验。即使有些敏感的情绪不直接参与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题目的思维认知活动中,但这些心理活动会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起着推动或延迟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因为这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初中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教师对于教学成功正确的评价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好老师会使得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得到鼓舞,并且会帮助学生得到教学结果的正确评价。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愉快地、有效率地去学习,其关键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动力,进而去思考学习数学甚至学习的终极目的。
四、初中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终极目的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最终学习的主人就是学生本身,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享受刻苦学习而得到的考试成绩。教师,特别是数学老师也不应该把考试的成绩看作评定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重点关注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习本身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才算是做到了课堂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习题课;与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59-01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是一种重要课型。其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师在上习题课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编习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从“减负增效”的角度谈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以及在习题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和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成三类:
1、形成性习题课
形成性习题课是指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
2、小结性习题课
小结性习题课是指一个单元结束时,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对某些知识点认识模糊的再认识,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的习题课。
3、专题性习题课
专题性习题课是指学完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块,或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而设置的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学生自主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做到三针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
2、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会学生揭示“规律”。数学题成千上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并会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例如,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是学次函数的基础,怎样让学生牢固掌握,老师可设计习题帮助学生发现其规律并掌握之。
3、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 (x+2)(x-2) (2) (1+3a)(1-3a)
(3) (x+5y)(x-5y) (4) (y+2z)(y-2z)
B组:(1) (-a+b)(-a-b) (1) (-m+5n)(m+5n)
C组:(1)4(a-b)2-9(a+b)2 (2) (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注重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同时,尊重学生,允许学生不同看法与独特思维,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主体意识。另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机会,以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探究精神。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1.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又如,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都用到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活。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与观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更有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其蕴含的数学原理、背景资料,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关注生活,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成新知:(课件呈现下图)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测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然而人不可以进入围墙,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呢?说明几何原理。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可唤起学生探知欲望,使其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生成新知,形象感知对顶角的位置特点,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源自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如学习"轴对称"知识后,设计实践性作业:请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剪纸图案,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一款剪纸,要蕴含一定的含义,可在家长协作下完成,并用简洁地话说说该剪纸的意义。
3.课前加强预
课前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4.认真听课,注重听课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针对旧知识要学生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课堂上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
5.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6.帮助学生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
现代数学是构造数学。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的数学模型就难以掌握好数学知识。同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也难以有章可循,做到学有一定之规,思有一定之法。关于解应用题,代数比算术高明,它提供了用列解方程的方法,不仅解法更简捷,而县城方程思想遍及数学各领域。在数学中,很多数学思维模型经常起作用。如抓住"归纳DD猜想DD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模式,很多规律得以发现并论证。抓住思维活动五个阶段(直观思考DD联想思考DD兴趣思考DD创造思考),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兴趣思考时适时点拨,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真才实学,潜能必将得以充分发挥。
7.教会学生进行辩证思维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大胆竞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还要关注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问题情景的创设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统计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看我们学生中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要过生日,再进一步,找一找是否有同月同日过生日的学生,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有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统计的方法,有学生宣布统计结果。最后学生惊奇的发现,有好几位同学的生日是同月同日,他们都非常兴奋。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有关统计的知识。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多动手,我们现在的教材都适当设置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如:观察、思考、实验,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和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更好地“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我们在游戏中感知了“轴对称图形”,使空洞的教学变成了趣味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体验也比较深刻。
四、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再创造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需要有创造性德想象力”。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敢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教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心的教学知识。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兴趣;激发;教学;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兴趣教学打好基础
都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才会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情感发育与理性思维发育仍不成熟,对于人或事的看法处于感性阶段,同时对于事物也比较敏感,教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放下身段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他们一起讨论生活、一起探讨学习,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远离父母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弥补他们内心的情感空缺。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善自身的教学风格,采取学生喜欢的幽默风趣型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愿意和教师的亲近,为他们的兴趣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
二、注重课堂的情境创设,为兴趣教学做好执行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感知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发育不成熟,自身的基础知识结构仍不完善,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感知仍不全面。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根据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在提升他们学习感知度的提示也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班上一块玻璃破了一个角,需要重新去买一块相等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该如何测量购买?”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的情境来进行知识的探讨与学习,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让他们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认知,根据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学生就能够发现:
1、只要三条边都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2、各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的长度都对应地相等,且两条边夹着的角都对应地相等的话,该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3、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两个角夹着的边都对应地相等的话,该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4、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都对应地相等,且对应相等的角所对应的边对应相等的话,该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5、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都对应相等,该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以及自身的思考、实践来提升对于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也能够很好的丰富他们的学习感知,提升他们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兴趣教学做好保障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能够不断的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他们对于知识更好的掌握与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会降低,也能够很好的保障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代数式的时候,笔者就创设了一个“我测我身高”的课堂活动,只要学生知道父母的身高,就能够预测出自己的未来身高,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提到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情景,很好的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代数知识的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的课下学习,为兴趣教学做好巩固
近些年来随着对于学生减负呼声的高涨,课下作业的布置也越来越少。但是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足,不能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就导致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富有创新性的作业,让他们将学习的知识有效的进行运用,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与学习感知度,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怎么测量某棵大树的高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趣味化的课下活动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实践技能,更好的实现学生教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另外也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初中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是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大力实施和推进下的必然趋势。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广泛地接受新信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同数学有联系的生活乐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特长。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以及实践技能提升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创造性;观念
1.教学中做好角色转换,更新观念。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如七年级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最后由兴趣小组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并展示评奖,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拼出了名为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蜜蜂”“二零零八”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积极参与,迭起,真正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激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如八年级函数部分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于是在《实践与探索》中,我借助多媒体,从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故事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以量筒代替玻璃瓶,以玻璃球代替小石子,探讨数量关系,并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教师创造和加工的对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加工,选取更好的更贴近于学生生活素材,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时代色彩,符合学生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教学中更新评价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同的机会,增设了许多弹性内容,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3.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3.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如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结合具体情况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等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新课改要求当前中学生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授业解惑,而应从培养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个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也已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潮流,通过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合作性等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欲,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美,从而让数学更好地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现阶段,我校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采取了思维多元化教学方法,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思维多元化教学的内涵,然后就如何践行初中数学思维多元化教学进行论述。
一、思维多元化教学内涵
应试教育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时间花费在题海战术、背题型和记公式上面,忽略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背死书,而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联系以来。传统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了改善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新型教育理念即思维多元化教学应运而生。思维多元化教学是指教师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出发,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角度和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习惯,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多元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地位,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的角色,最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体验学习乐趣。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多元化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兴趣是引导其学习的老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进行思维多元化教学的基础。初中生思维多比较直观,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有强烈的探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具、教具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可采用骰子、木棒等让学生自行搭建三角形,让学生自己观察搭建三角形的类型,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理解三角形及其三边关系,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转向形象思维。另外,初中生活泼好动,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可让学生活动肢体,从而促使思维活跃,设法让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让学生有我要学的欲望。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时,可事先将学生分组预习讨论本节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小组成员可进行抢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的最后,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概括课堂知识要点。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知识记忆程度,效果令人满意。
2.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多元化教学实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同题多变、同题多解、逆向思维以及异题同解等发掘学生思维。下面通过几个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如同题多解,讲授二次函数后,可出这样一道题:已知y=x2+px+q图象和x轴仅有一个交点(-1,0),求解p和q的值。让学生自由讨论给出四种解题方法,解法一:这个二次函数决定了一条曲线是抛物线,已知存在一个交点(-1,0),可得这个交点是这条抛物线定点,代入抛物线顶点坐标公式,即可得出p和q值;解法二:已知这个交点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设抛物线解析式y=(x-m)2+n,m=-1,n=0,即y=(x+1)2,即可得出p和q值;解法三:已知这个交点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设抛物线解析式y=(x-x1)(x-x2),x1=x2=
-1,即可求得p和q值;解法四:y=x2+px+q图象和x轴交点横坐标为-1,是x2+px+q=0的解,由x1=x2=-1以及根和系数的关系可以得出p和q值。
比如逆向思维,从相反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将其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解答更为简便。比如,一颗球放在A、B、C、D四个盒子中,A盒中没有放球的概率有多大?常规的计算思维是,首先计算另外三个盒子放入球的概率是1/4+1/4+1/4=3/4,进而得知A盒中没有放球的概率为3/4,这种计算方法很容易出错。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的话,A盒放入球的概率是1/4,那么A盒中没有放球的概率为3/4。这种由结论反推条件的方法比正向解题更准确,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结语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一、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仍滞后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教学理念滞后的现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仍然以提高升学率作为他们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普遍存在。学生仍然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够高,从而造成学习上的惰性,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另外,采取的评价指标也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为学生贴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2.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环节
数学教学过程是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内化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了解彼此的想法,就难以使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已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有回答,没有质疑,只有动手,没有动脑,学生学得消极,学习兴趣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性。
二、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进教学手段,趣味设置课堂环节
在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改善自身的教学。由于初中生尚未成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设置一些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融洽且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中,并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2.灵活布置作业,巩固数学学习基础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为学生布置高强度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殊不知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已经使学生对于作业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学生面对高强度的作业,有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高强度的作业也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批改作业、讲作业,导致效率低下。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布置作业的原则,从重视作业的数量转变为重视作业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似的学生分成一组,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且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作业。这样做,既适应了分层教学,同时也能帮助每一名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下有一个较为显著的提高。
3.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水平
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道数学题,适当变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仔细钻研,合作交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这一类题型的思考方法,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水平才会大大提高,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通过以上对于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阐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当下的发展,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由以往的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霞.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