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时间:2023-07-31 17:01:02

导语:在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第1篇

1.集约和优化现有的农业资源。集约资源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通过整合农业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业企业或农户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浪费。这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

2.实现农业物资的绿色运输。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其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污染必然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实现农业物资的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农资的绿色运输还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提倡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研究能有效改善环境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交通运输技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辟环保、节约、顺畅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绿色通道。

3.改进农业物资的绿色仓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使用和生产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平衡供需,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行科学的仓储是非常重要的。绿色仓储可根据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不同特性,采用不同设施条件的仓库分类保管,做好防潮、防腐、防漏等工作,积极采用现代储藏保养技术,加强科学养护,如塑料薄膜封闭技术、低压保鲜储藏技术、采用“生物霉”技术等来延长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储藏期和保鲜期。

4.强化农业物资的绿色包装。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引起的,这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大公害。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发展农业物资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制度。在我国,逆向物流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只是局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二、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加入世界观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出口的门坎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生产的限制因素越来越多,我国涉及农业的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2.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我国现代农业正处在建设与发展之中,选择绿色物流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

3.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是无可估量的。

三、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措施

1.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施绿色物流的策略对于政府来说,要发挥政府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把现代农业经济全过程的绿色环保作为施政的基本策略,不能只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绿色化,而忽视物流的绿色化。政府在物流绿色化刚起步阶段,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采取措施全面引导,使物流企业绿色化能顺利进行。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除了控制之外,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一是发展农村经纪人合作社。由农民挑选出的经纪人收集各种信息并将其整合,帮助农民实现“买难卖难”的问题,并可利用所获得的信息为开展共同配送提供可能。二是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在农村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并与农户签订协议,形成“基地+配送中心+连锁店”或“基地+批发市场+连锁店”的产业链。三是面对全球市场,培养第三方绿色物流企业,利用这些企业的优势可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附加价值,带动农民开展绿色物流,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开拓市场,选用优良农业资料,打造一流质量的农产品,开发一流的市场。

3.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公众支持。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要通过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召开研讨会、培训、宣传等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经营和服务意识。开展消费者绿色消费教育,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科学消费。通过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并通过在消费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绿色消费意识。同时,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4.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绿色物流的发展中应注意培养和吸纳一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需要共同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培养造就大批熟悉绿色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并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和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第3篇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p#分页标题#e#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第4篇

农业经济是我国立国的根本,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快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化、现代化以及技术化发展。

 

一、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整体的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意识时,可通过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等形式,指导农民群众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积极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

 

首先,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一要制定有利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划好生态建设、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的补助方案,同时减免相应的税费,提高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补贴;二要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进行投资,以此来保障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三是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制定优惠的生态循环农业信贷政策,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在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激励体系以及奖惩机制,要积极倡导、鼓励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加大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的投入。

 

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农业部门要综合分析、研究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来有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的使用,加强有机肥、无毒性生物肥料的引进和施用力度,进而有效降低各类农业生产污染源,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此外,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职能,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故此,应当建立健全引领机制,有效指导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有效配置及重新组合城乡资源,并不断进行改进与优化,全力扶持与鼓励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具体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并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资金的投资渠道。另外,各地政府要设置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业机构并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工作。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力度并加以支持,有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各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和研发上,逐步形成投资与收益相挂钩的新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基础。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要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二是加强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秸秆还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工程,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以及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生产养殖模式,扩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达到资源循环发展以及节约的目标。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种植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已十分成熟和丰富,因此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应在充分汲收传统农业技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但现代社会是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部分发达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已开始广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有效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以及标准化生产,这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农业资源不断紧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的现阶段,加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农业发展支持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5篇

玉溪市将建50个农业庄园,褚橙庄园争创省级精品。“十二五”期间,玉溪市实现了褚橙庄园、澄江蓝莓庄园、峨山高香茶庄、玉溪神农葡萄庄园等16个农业庄园的争创省级精品农业庄园,并引进现代农业招商项目9项。“十三五” 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将成为玉溪市高原特色农业知名品牌的阵地、产业发展的标杆、特色产品展示的窗口、科技研发的基地。力争到2017年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庄园50个,发展20个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体验、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已有49家企业开始启动发展农业庄园,涵盖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多种类型。

易门县现代农业庄园 “六有”“六化”迈上新台阶。易门县这片“菌乡水城”,都市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庄园的快速兴起,集种养、加工、营销和观光体验于一体,带动了易门县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易门县围绕“菌乡水城”的主题,开发农林观光体验旅游项目,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六有”特征。与第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种、养、加工和观光农业一体化复合经营, 以“六化”高效化、生态化、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高端化建成5个省、市级庄园,加快推进易门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滇橙柑橘产业集团在玉溪市新平县成立 。2016年1月,由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等17家柑橘企业共同组建的云南滇橙柑橘产业集团在新平成立。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15年末,新平县累计种植柑橘69761亩,完成柑橘产量4300万公斤,实现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4.9%。仅2015年柑橘种植面积就达23673亩,完成原计划的230%,同比增加48.7%。

旅游齐发力

构建新农业

“十二五”期间,楚雄州“挖掘特色、培强主体、做长产业链” 促进发展绿色品牌战略,出台《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推动农业发展,打造冬菜、春果、夏菌、秋核桃和繁制种、山地牧业、辣木等系列特色优势产业,创建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成为楚雄州稳增长、促增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十三五”期间,楚雄州各市县抓住“二次创业”新机遇,因地制宜,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策划,突出建设产业开放型、科技研发型、休闲养身型的发展,彰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形成以集约经营,示范种植、加工为一体的新生农庄。

双柏民族村落靓丽转身,特色村庄建设显“特色” 。2016年,双柏县大庄镇大罗块村依据现状地形,建设“幸福新家园,魅力新农庄,特色产业村”为主题,结合村庄自然风光和水体、特色产业种植,形成村庄特色生态景观;法镇李方村改造建设传承李方村“大锣笙”非物质文化脉络,在材料、色调、风格上,遵循传统历史文化脉络特点,保留历史留存建筑原貌,融合民族、现代农村元素,成为民族村落靓丽转身的经典之作;安龙堡乡大村通过拆除重建,不仅还原土掌房的特色和灵韵,还彰显彝族人民对现代生活的认同和赞美;大麦地镇牛圈房村64户246人通过葡萄种植全部建成现代化的特色民居。

南华县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2016年,南华县以咪依噜风情谷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培育乡村旅游景点、完善城市旅游综合功能、发展庄园旅游,着力打造野生菌、核桃、花椒等庄园示范点,以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为主题,着力打造德茂庄园示范点,促进庄园旅游经济发展。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到2020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区域发展规划,联系我市实际,建议在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以胶河为轴的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和以夏庄为依托的北部现代农业区,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引领发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依托区域内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倾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二是着力打造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发挥胶河两岸水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花卉、林业等种植长廊,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南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三是稳妥打造北部现代农业区。围绕金针菇、杏鲍菇、韭菜、山药、甜瓜等产品优势,稳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种植园,尤其要借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召开的契机,不断提升北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第7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优化;调整

“供给侧”改革是201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县域经济着眼国家经济战略发展,谋划“十三五”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樟树作为全国百强县,扎实的工业基础、牢固的农业发展,决定了樟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大力深化农村经济发展,是樟树市“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借力供给侧改革,优化与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从“产业+产品”的目标构建,到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再到政府推动力的形成,一系列组合拳的出击,让樟树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具有樟树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2016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6.3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33.16亿元。在笔者看来,供给侧改革下优化与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内外条件的创设、发展基础的夯实,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以“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樟树是全国粮食种植大县,依托粮食产区发展潜力,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体系,一直是樟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1.67万亩,总产53.82万吨。坚持以“产业+产品”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就是要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农业农品经济效益的不断扩大,走“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路线,走“绿色发展”的产业道路,将会是盘活樟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着力点。1.制定农业经济产业发展路线。传统单一、零散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就是要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特色经济”为色调,依托农业经济发展资源,构建具有樟树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通过山林、田湖的资源优势,提高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通过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构建以休闲旅游、新型农村合作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主体,更适合当前樟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比如日益发展起来的阁山镇黄家巷三层楼农家乐和阁山的爱农湖生态主题乐园都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铺设产品价值效益化道路。农产品的价值构建,是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樟树市传统种植、养殖业的产品价值效益低端化,进而难以在市场中形成有力竞争。为此,铺设产品价值效益最大化的道路,就是要通过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的过程,提高“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提高樟树农业的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化农业产业链的效益辐射力度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全国范围内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调。但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优化与调整。樟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阁山农业两区”为核心,投资20亿,建设江枳壳农业发展项目、蓝莓有机农业发展项目、中药材植物园、广来健康有机水稻、圣果农业果园谷,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樟树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1.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纵深。传统农业产业拘囿于田间,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向纵深发展。樟树应在“农业两区”建设的推进之下,实现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全覆盖,强化农业产业价值链更好惠及农民。樟树应在粮食产量稳增长、畜牧业稳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功能,实现“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产业模式。2.深入推进农业工厂化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也着力突出工厂化农业的发展布局。当前,樟树市“阁山农业两区”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就是走工厂化农业道路,但是新兴业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将一、二、三产业发展充分融合,进而构建樟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府在农业经济优化与调整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有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樟树市在全面部署、深化发展的进程中,一是要坚持理念创新,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要“推手”的作用发挥,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1.创新管理理念。樟树市应以创新发展为主导,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思维方式,突破僵化的理念束缚,着力于构建具有樟树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从谋划部署、到政府决策推进,都应基于实际发展的需求,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强化政策的倾斜引导力,支持并鼓励农业企业的发展。2.创设良好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一是要创设宽松的农业发展环境。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政策给予扶持,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从“农业+观光”、“农业+工厂化”的发展模式着手,制定相应的农业经营制度,进而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总而言之,农业经济的优化与调整,是基于供给侧改革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樟树市在全面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紧扣鲜有农村经济体系,着力于搭建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以“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盘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强化农业产业链的效益辐射力度;三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创设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科学谋划布局、全面深化发展,建设具有樟树县域经济特色的农村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钱纯海.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皖北为例[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6(05).

[2]赵川.乡村文化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5(13).

[3]朱锡明.大力推动转型发展支持供给侧改革[J].新金融,2016(13).

第8篇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判断,客观而精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人间奇迹”,农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与农民要富裕、农村要繁荣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重大责任相对照,农业仍然是一条薄弱的“软肋”。审视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难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对资源投入过度依赖,“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地位虽然显赫、实力依然单薄”,这是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让农业走出困境、迈向强大,让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山东是农业强省,优势地位无可争议。山东农业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竞相发展大潮中形成优势地位,得益于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得益于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赢得先机。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对改造传统农业、开辟农业发展新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进入突破传统瓶颈、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时期,彻底摆脱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再造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新的历史阶段再创山东农业新辉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部署,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山东农业发展实际,拿出有效举措,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省农业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山东是农业大省,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一个“大头”,农业上去了,才能有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就地方论地方、就农业论农业的狭隘思维方式,始终胸怀大局意识、率先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为维护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意义;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8-1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是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绿色食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绿色农业”这一概念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提出的,2003年10月召开了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提出了开展“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及“绿色农业”运动,建立适合亚太地区发展现状的“绿色农业体系”,建立区域性组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以更好地推动亚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与会各国代表和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赞同。这是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

绿色农业是根据我国国力、农业生产状况、发展前景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提出来的,是在总结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各国农业的成功经验和弊端的基础上,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产地的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生产出安全、优质产品,保障人体健康,同时,兼顾稳产、高产,改善农业整体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2 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意义

2.1 发展“绿色农业”能有效促进“农业安全”

农业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三项主要内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既包括数量上的满足又包括质量上的保证。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不能大量进口粮食。并且,由于大国效应,我国进口多的产品,世界价格必然大涨,仅仅是这一因素就足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供给,在数量上一定要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绿色农业作为一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生产模式,它具有生产力高的特点,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这也就是绿色农业的基本理念。为了实现人体健康的目标,在质量上要严把关。生态安全就是要实现生态平衡,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牺牲了生态环境,彻底消灭农业的“生态赤字”。“绿色农业”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使粮食和食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零公害、零污染、零废弃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2.2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已经进入WTO,在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各种绿色壁垒花样百出,因此,绿色农业的提出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才是我们的出路,与此同时,要大量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绿色农业的成功经验,这样我国农业才能在国际农业舞台展现光彩。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大大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以绿色农业为前提,不能是用资源与环境换取的“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就是要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不仅仅是生产初级产品,而是要通过附加值增加产值,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加效益,同时能够吸纳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发展绿色农业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兴办绿色农业加工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立绿色农业物流体系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和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绿色农业”主要突出“绿色”,即“绿色”生产模式和“绿色”的消费观念,用现念引导农民,用现代文明影响农民,培育了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和民主意识,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决策群众监督的机制;培养了知识型农民、技能型农民、管理型农民。这些也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而是希望整个农村的全方位提升,因此,人员素质的提高就尤为重要。

3 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3.1 提高人们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办法,大力提高人们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创造一个“绿色”社会环境。在我国,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不够,其中不乏一些领导者、管理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甚者一些技术人员。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进行物质生产,而更应该提倡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3.2 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生产

绿色农业必须抓好全程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有:产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加工产地的环境;产品,初级产品和最终的加工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产品包装、运输和销售的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和终端的副产品、废弃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再利用。

3.3 组建农村科技服务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