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1:03
导语:在陶行知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夯实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定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把目标定在基础上,如前所述,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绝对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2、还学生以自由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章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开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的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案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地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帝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4、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关键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七八年,其实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能得到进步。陶行知理论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正是这样吗?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会用学习到的知识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学习《画汽车》一课时,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课堂,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车,并一起观察汽车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车的功能。有的同学家里有汽车就说的津津有味,不了解地同学也听的很专注,同学们说着,讨论着,最终老师将话题引向高科技的汽车,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拥有了汽车,你最希望你的汽车是什么造型?什么颜色?具有什么样特殊的功能?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学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让学生感到确实是“学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在后来的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办学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对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不乏现实指导意义。如何利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推进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树立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他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而行之。在他看来,学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生活需要做,学习同样如此。“事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2006.82)。“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语文教材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注重突出交际性。因此,当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生学是息息相通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对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放在同一层次上,把语文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培训,而不是当成技巧培训,从而培养了很多小“书呆子”。
陶行知反对只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极力推荐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扩大教育的内涵,使得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谛和趣味。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追求一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他的实践路径就是“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幽默地说道:“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那么,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呢?关于这一点,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在班级中创造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范围,要注意结合中学生好动、爱说、爱唱,善于模仿等特点,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经常对材料的主旨大意、作者的意图与态度、人物的性格、文中暗含的意义等巧设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改变以往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做法,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结合现实生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必须相应地变化。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大众的生活相适应。因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与此相关的,“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不止一次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结合现实生活,增添语文教学中的生活气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善于创设教学场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其次,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深切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培养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最终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总之,让语文的运用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语文水平肯定会有飞跃和突破。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只有把语文当作一种交际工具来教、来学,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校内外甚至省内外同行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
无论是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育教学,还是高二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抑或是高一起始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全都围绕着高考知识点进行,大多数语文课几乎成了高考考点知识讲授课或考点知识训练课,却缺乏必要的文本内容的解读和感悟,更缺乏引领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增强生存智慧和培养生活信仰的内容。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真正在培养人、教育人,而是在培养解题的机器。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提高的只是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没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存的智慧和培养生活的信仰,不能为学生后续的持续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是不相吻合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则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
我们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学科。
从实用角度来讲,语文是工具,学了要有用,更要会用;从精神层面讲,语文是审美享受,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汲取人类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享受生活的美。
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是让我们实现语文教育终极价值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以往语文教育教学的缺陷,提高语文教育教学“含金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
一、语文教育教学,首先要有生命意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我们需要的教育,要能造就会用脑指挥手、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
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造就”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是关注生命的教育活动。
关注生命,应落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性”的教育。“人为物质环境中的人,好教育必定可以给学生以能力,使他为物质环境中的主宰,去号召环境”。
笔者认为:作为高级生物的人,学校学生同其他人一样,他们有尊重的需要,有平等的需要,有认知的需要,有成功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创造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展开,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就要有生命意识,尊重学生的需要,体现“生本”教育教学思想。
但是,我们发现,在理应高度关注人的生命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往往被一些教师仅仅视为“认知体”,而不是集唯一性、多样性、一次性、终身性兼具并复合的“生命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现象就是没有生命意识的体现,就没有体现“生本”教育教学思想。
我们知道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早在产生之日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命发展的体贴和关爱。今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就更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中陶冶思想,感悟人生,并获得高尚的人格。
在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生本”思想,注意转换角色,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将所有因素都指向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坚决反对“奴性”的生命,崇尚“自由”的生命。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中,要以平等、友善、关爱、共享的态度,与学生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使他们感受到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进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二、语文教育教学,要有生活意识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四个“学会”,其实早在陶行知先生那里就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诠释。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一个侧面。陶行知先生还说:“‘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这是“学会生存”的印证。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勇敢地面对,可能会迎刃而解;如果不去勇敢面对,就会无端扩大它的困难程度,永远失败。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挖掘课本文本中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坦然地生活。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语文教育教学应该也必然要紧密结合和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是一切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转,一切围绕着学生的高考分数转,而缺乏紧密结合和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有些传统的学校,名为认真,实际是再坏无比。他们把无所谓的功课排得满满的,把时间挤得滴水不漏,使得学生对于民族前途和别的大问题一点也不能想,并且周考、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弄得大家忙个不了,再也没有一点空闲去传达文化唤起大众”。
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这种现象,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到改变,相反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至于本应对生活高度关注的语文课,现在也已经被扭曲到了过分倚重“学会认知”、“应试第一”的地步,致使学生终年累月沉溺于“书山题海”,严重脱离了语文学科的活水源头——生活。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扭转语文教育教学的不良局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朴归真,以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为指导,让语文教育教学回归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帮助学生培养生活的信仰,拥有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
三、语文教育教学,要有人文意识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显性任务,它要求语文教师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内涵的汉语语言体系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一点是硬任务,可以使用题目加以检测。现在学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主要是围绕它进行的。
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形成了语文课程的隐性任务,即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智慧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文感悟与性格的积淀,从而熏陶并内化为规范使用文辞、遵守文法、组织文句、敏捷文思、清晰文理的能力,进而提高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外化和输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审美的情趣、文雅的谈吐、文明的举止等人文综合素养。这一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很多教师就不太重视,甚至忽视它。
陶行知先生就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渗透。他说:“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陶行知先生认为祖国富厚的优秀传统精髓植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之中。他在给学生讲授“建筑人格长城”时,就向学生介绍了《后汉书》中杨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阐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慎独”精神,告诫学生要严于律己,人前人后始终如一。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理想和思维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注意引导和关注学生的理想和思维。
由于单纯的语文“工具论”思想的惯性作用,至今在我们一些教师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唯科学主义”的思潮还很流行。
语文教育教学“唯科学主义”思潮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近乎衰弱。一些教师在进行人文性和美感极强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本的教学时,仍然使用抽象的“科学”术语对课文文本进行肢解、切割和“破坏”,使其思想性和美感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思想熏陶,情操陶冶,美感享受,导致许多学生人格缺陷,精神缺失。
今天,学习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再认识,我们不能不关注语文学科中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意义。
四、语文教育教学,要有世界意识
信息时代,使地球变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已成为必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陶行知先生还说:“我要去看看世界。我所以要看看世界,为的是要认识世界。”
语文学科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而且还是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最好的途径。
让语文教育教学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是陶行知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绝对不能继续做“井底先生”,而应该积极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注意对世界多元文化精华的吸收。
俗话说:纲举目张。我们语文教育教学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前提下,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其在育人方面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育教学要树立“生命意识”、“生活意识”、“人文意识”和“世界意识”,要抓住“育人”这个纲,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灵魂,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有责任的人,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含金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生活教育》杂志,2009年1月~2012年5月.
[4]《中小学校长》杂志,2009年1月~2012年5月.
关键词 语文教学;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堪称‘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从生活中获知,在大自然及社会中受到各种知识的陶冶,增长才干,培养手脑并用、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陶行知的这些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完善和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得好,学生有可能学得好;教师教得不好,学生未必觉得不好。学生想学,有好教师教,他会学得更好;学生不想学,有好老师教,他照样觉得学不好。学生学不好的关键不在老师而在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陶行知先生一向反对死教、死学、死考。他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应该“教学做合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把陶行知思想与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坚持“教学做合一”原理,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实践型,创新型、研究型的教师。
陶行知强调,“真正的教育确实应该帮助造就手脑都会用的人。我们需要的一种教育,是造就脑子指挥双手、双手锻炼脑子的手脑健全的人。”否则,“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读书死’。充其量只是做一个活书橱,贩卖知识而已……”语文教学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只有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并且做好,才有资格去“教”学生。“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如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语文教师应率先实践并做好垂范。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学做合一”模式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从而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教育的模式。确实,创新精神应该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的教师,才能有不断创新的学生。
语文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达最佳水平,以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语文教师。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延伸到大自然和社会的每个方面去。生活是一部特殊的“书”,是永远向每个人打开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用好生活这部书。比如在学校中的一次“告别错别字“的活动中,学生们靠死记很难改掉一些错别字现象。我就要求他们平时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在街头巷尾,家庭生活中,遇到错别字,及时记下来,并及时改正,到活动结束时竟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经常给学生留看电视作业,可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对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内容写出提要并把自己看完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这样无形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认识现实的能力。还可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唇枪舌剑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在每一课的教学时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生活当中的影子,因为脱离实际的知识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三、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一、生活教育
所谓文学的基础,都来源于生活的。让语文的教育充分的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找到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二、重点教育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首先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仅仅为了赶进度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关系,使学生学懂学深学透,掌握真知识。在教学上把握住重点和难点,精讲多练。教不在多而在精,容易的知识可以给学生自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不可忽视,把握住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教而学?之先生要在,学?中变成小孩。变成小孩?既是学的基点,又是学的最高境界。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处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出现。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使我们因材施教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祖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陶行知先生更加具体地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针灸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四、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还对“教学合一”下了个定义:“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陶行知先生实质上把教师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离开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么你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合一到学生,从学生那里得到验证,这样才能教有所成。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冲破束缚,大胆的想;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摆脱繁重的课业负担,去思考人生,着意创造。
五、解放教育
在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大脑和眼睛,让他们自己去自由地观察、思考,而不是一切都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是非常不容易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的人,独立的人,有自己思考的人。在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嘴巴和双手,鼓励儿童大胆地说话、评论、交往,正是改革传统教学的突破口。我校李老师和史老师在上课时,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做出标准的范例,也没有限制应该怎样说,不应该怎样说,只是创设一个交际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介绍自己。老师既担心学生受拘束,课堂不活跃,又担心学生太随便,说起来无边际。结果却不是这样,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图,纷纷上台发言,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解放儿童的时空,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天地,让他们去展示、锻炼自己,把封闭、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真实,在那里懂得“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六、小结
小学语文要想在新世纪的改革大潮中不落人后,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来看,主要是以上五个方面,在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我想只要能够做到上诉五点,那么小学语文就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许多教育主张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尤其是“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深的嵌入了每一个教者的心中。本文立足小语课堂,探索如何让生活与课堂牵手,还教育以真实的面目,给学生以生活化阅读,让我们语文教育在奋勇向前的同时,不忘初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教育 陶行知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主张的核心理念,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的,他提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然而,随着课堂形式主义之风的盛行,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而不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犹如盲人摸象,沙地建楼,留给学生的不过是美丽的幻影罢了。因此,回归生活,唤醒体验,不仅是为了找回大师的主张,更是为了给当前语文教育一个突破的出口。
一、亲近生活,让课堂丰富多彩
陶行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即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投入到言语教育之中,在生活中感知语言,观察事物,表达情感。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让稚嫩的童心丰盈起来,教师可以从生活化情境入手,让孩子们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点滴的观察和思考中构建自己的生活教育结构,从而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母亲的恩情》一课教学,教师赋予了课堂以生活环境,唤醒孩子们的心灵,师:母亲,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啊!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有哪些叫法呢?生:妈妈!生:妈咪!生:还可以叫娘。从生活切入果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师:对母亲的称呼可以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孩子无私的爱。此刻,孩子们的眼光中饱含了深情。师:谁来说一说你心目中,母亲是怎样的呢?又一次从生活着手,打开孩子的心扉,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说着:“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和蔼可亲”“美丽”“温柔”……师:孩子们,你们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美丽词语都用在母亲身上,因为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文章,一起来读课题……
教育核心是心灵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激发、诱导出生命潜在的力量。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生活中对母亲的感情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母亲感悟,情之浓浓,意之切切,让孩子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文本,课堂上便酿出情感的芳醇。
二、体验生活,让课堂貌美如花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参与的教育都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参与的学校是死的学校。”事实如此,生活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这就意味着只要将生活融入教育,教育资源就会源源不断,永不枯竭。回顾传统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学习,生活里的事儿要在生活中去处理,这种思想无疑将学生的思维空间“困”在了课堂上,积极性和创造力都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多彩起来,必须让生活牵手课堂,将生活情境安插到语文课堂中来,增强学生体验,让语文课在孩子们的心灵里貌美如花。
小学语文《花瓣飘香》一课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特意从花店里买来几朵玫瑰花。还没有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围拢了过来,生:老师,你怎么拿着花啊?生:老师,你的花是送给谁的啊?生:我知道,老师一定是让我们写关于“花”的作文。生:不是,不是,一定是老师奖励给我们的。教师微笑着,对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充满赞许:大家猜对了,这些花儿确实是送给你们的,奖励你们作业认真,奖励你们上课进步。教师边说边将一些整理时掉落的花瓣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将花瓣捧在手中,放到鼻子前闻了闻,甜甜的笑容便荡漾在脸上……在接下来学习《花瓣飘香》的过程中,孩子们伴随着课堂上花瓣的香感受“小女孩”手里的花瓣香,互相辉映,情感也随之升腾……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高的分数,而在于拥有多少的诗意。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是幸福的,当她手捧着花儿带给孩子生活化的体验的时候,她享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甜蜜;学生也是幸福的,花儿的香甜增强了他们的生活体验,热乎乎,美滋滋,幸福的味道便盈满了心田。
三、链接生活,让课堂神采飞扬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这本书内涵丰富,意蕴隽永,语文教学一旦与这本书连接,就会发掘出丰富的阅读宝库。因此,让小学语文课堂鲜活起来,可以让生活牵手课堂,创造适宜的生活氛围,带领学生去生活中发现文本,体验文本,通过“教学做合一”将阅读融入生活,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小学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教学,教师布置前置性任务,首先要求大队部组织“小伙伴”记者团的小编辑和小主持人成立一支“绿色行动”小分队,举行暑期夏令营活动――杭州三日游。同时,队员自己制作队旗、队标,并设计“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旅游方案。另外,队员还要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进而了解杭州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孩子们对活动兴趣十足,课堂反馈环节中,“荡舟西湖,尽情抒怀”“漫游花丛,播种理想”“溪中漂流,放飞童心”,每一个活动都彰显了自然的气息,都喷薄着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真正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和青山绿水相聚,与鸟禽和鸣,对自然的亲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无需多言,点点滴滴浓缩在每一句反馈中……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考虑到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可以为儿童提供大量的素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空,于是,巧妙布局,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在自然中成长,孩子们不仅领悟自然的妙趣,更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主张,将教育和生活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只管教育”“生活只管生活”的局面。作为小语教者,必须领会其中的意旨,结合生活,牵手课堂;放飞课堂,开辟生活,让孩子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尽享受语文学习的美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体验式 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得到了应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对于今天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的教改,能够提供启发和借鉴;而对于身处教改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着参考与对照的作用。
1、坚持教师的生活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一方面,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是由于生活的需要才得以诞生的;另一方面,语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人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强调语文特点,就是强调独立的学科性;而强调生活化,则是淡化这种学科性,将语文学科边缘化。偏偏这又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必经途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引导,将课文与学生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入课文情景,那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就总是隔着一层膜,甚至是一堵墙,这是由于教师对生活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那么如何才算是深刻的生活化理念?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尽量让语文走进生活,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经常布置一些“放学路上找朋友”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寻找自己学过的字,并记下来。因为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这种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字在生活中立竿见影就能够用上,效果远比要求学生“每个字抄一行,最后组词并注音”的方式要生动得多,给学生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每次都让学生抄字,是教师最省事的做法,也是制造识字机器的做法。在学过了第三册四单元的童话之后,可以布置学生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写下自己对其中某个童话某个人物的评价,这是对课文生活化的拓展。清楚地预见自己所使用的生活化的教法,能够在什么样的学生身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教师具有深刻生活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知是行之成”教育能否来源于生活,又能否服务与生活,全看教师是否有同样的理念并贯彻于教育,因为理念指导着行动。
2、倡导体验式语文教学方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营造接近真实的氛围、设计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主题活动,或者直接带学生走入现实生活,以使他们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感感受,发现隐藏的、抽象的知识,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形成长久的学习经验。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他们需要图画、音乐、视频、真实的生活场景等,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寻找或者构建出适合孩子们思维的体验环境,其教学效果比常规教学要好很多,即使同为体验式教学,也会有体验的深浅之分。
《乡下孩子》是一首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乡下孩子美好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内容距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如果按照常规教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课文)、分析课文(用多媒体播放乡下孩子的生活、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总结全文——这还是难以让城里孩子走进农村生活,真切体会乡下孩子“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开放式的生活化的答案,让孩子们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给予的爱,自己平时生活的幸福,这正是在生活教育理念主导下的语文教法。
两种体验式教法一比即现高下,因此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在实际的运用中,不仅是把课文中的内容以形象的视频、画面等方式展现给学生以帮助理解,而且要将课文内容以直线或曲线的方式拉近学生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借助外部环境,来引发学生心底的感受,以达到打动他们心灵的目的。
3、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这些都是个人与社会接触时所使用到的交流方式,因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而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所以这些课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实践。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在教学中会非常注意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识字3公园》教学时,我们在教室学习的基础上,又去到公园实地学习,将卡片上的字与实物一一对应;上《母亲的恩情》时,我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自己觉得最能体现感恩之心的事;上《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到学校微机室打开电脑逐一体会其中的神奇之处:发送邮件到美国、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进入聊天室聊天、查资料、逛商场等等,原来他们也有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但一般都是玩游戏,很少用到其他功能,这次学习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国际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方便与快捷。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本来就是为服务于生活而产生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一度脱离了实际的生产生活,结果造就了孔乙己、范进式的人物。而今的回归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今天教育归真的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获得了强大的社会生活的支撑,使学生们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获得了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先生认为,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他在晓庄学校时就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来自勉,后来又把这十六字写进了育才学校校歌。这十六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宗旨、任务,已成为教育的至理名言和核心价值,被广为传颂,还被刻在了陶行知先生的墓碑上。
这句名言中,关于“真”有两个关键词:求真、真人。其中,“求真”是手段,“真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人是什么人?真人就是既保持本真、为人正直、真诚可靠,又知晓真理、追求真理、有真本领、有真才实学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可以把“真人”的这些特质分为两大系列:真情和真理。“求真”就是追求真情和真理,目的是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情和真理。有真情和真理的人,才称得上真人。
因此,真语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也大致可以分别对应情商与智商、做人与做事。完整的教育包括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两部分。这是教育的两大职能: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人;教学生学会做事,成为才。合言之,教育培养人才。这也是教师的两大天职:育人,使学生成为人;教书,使学生成为才。合言之,教师培养人才。[1]具体到语文教学:做事,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才,就是成“文”,成就语文之才。“真语文”讲真情以成“人”,求真理以成“文”,这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一、人文性层面(即做人层面):讲真情以成“人”
从做人的层面上讲,真就是真诚、认真、本真、纯真,求真就是追求真诚、认真、本真、纯真。这些大致都是人的情感,归结为讲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讲真情,重真情,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追求真诚,为人真诚
人们对真有着特别的感情。真好,真才好;真美,真才美;真贵,真才贵;真舒服,真才舒服。真,包含真实、真心、真切;诚,包含诚信、忠诚、忠贞。陶行知先生痛恨虚伪的人,并写过一首讽刺诗:“假朋友,交情肉与酒;酒肉吃光了,到处丢你丑。”陶行知先生就是真诚的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心诚意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像陶行知那样真心诚意教语文,“以真诚育真诚”。其一,真诚对语文。要学生热爱语文,爱学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就要首先爱语文、爱课堂、爱读书,对语文、对课堂、对阅读饱含真情。其二,真诚对课堂。真诚的反义词是虚假。真语文反对虚假,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装,不演,不做作,不作秀,不虚华。其三,真诚对学生。贾志敏老师强调,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而要真心诚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2.追求认真,做事认真
做事认真,即严肃对待,严格要求,认真负责,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绝不马虎。认真的人,做人讲原则,做事讲规则,对人对己有分寸;认真的人,刚正不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对不公平的事,敢较真、追究;认真的人,做人做事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推诿,不马虎。认真,是很好的习惯、态度、品质、境界。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认认真真教语文,“以认真育认真”。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将做人与学文(语文)结合,在语文训练同时培养认真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关于“认真”的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认真写好汉字。可见,认真既是做人的态度,又是语文的品质。
3.追求本真,保持本真
词语“真性”,就是本性、天性的意思;词语“真意”,就是本意的意思;成语“返璞归真”中的“璞”,就指未雕琢的玉。“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还其本质,恢复原来的自然质朴状态。保持本真,就是保持本来的、固有的、天然的样子,不为杂念困扰,不掩饰、不做作、不伪装,拒绝异化,追求真理,勇于担当。
真语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语文从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走过了一百多年,似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单独开设语文课呢?叶圣陶先生作了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训练之。”又为什么取名为“语文”呢?当时的课程名称还不叫语文,“‘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2]。从语文课和语文名的初始状态看,真语文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任务,紧扣字、词、句、段、篇,本本分分、本本、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当然,语文教学既要保持语文课的本真,又要保护做人的本真。
4.追求纯真,留住纯真
纯真是一种单纯之美。真,即纯度高,如真金(纯金)、真钢(纯钢)、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真空(没有任何事物的空间)。纯真,用来写人,形容纯洁、纯粹、纯正、单纯,没有任何杂质、杂念,天真可爱。人们向往和赞美纯真的心灵、纯真的感情、纯真的笑容。
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坚守本分教语文,“以纯真育纯真”。其一,语文课的纯真。长期以来,语文课掺杂了太多的东西,承载了来自多方面太多的期盼,以致纯度不高。数学课没呼唤上出数学味,化学课没呼唤上出化学味,语文课却呼唤上出语文味。这呼唤正说明了语文课纯度的流失。语文课必须姓语名文。其二,语文教师的纯真。教师不被私心杂念和名利左右,真诚对待学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其三,学生的纯真。学生在阅读中崇尚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追求真情实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诚对待他人,以真诚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工具性层面(即做事层面):求真理以成“文”
从科学的层面上讲,真,指客观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求真,是运用智慧探索规律,获得真理,形成知识。人们在实践中不懈地追求、发现、检验、坚持、捍卫、发展真理,在求真中成长、成才、成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做一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
1.追求真理要尊重科学
追求真理首先要敬畏科学,养成科学的意识、精神和态度。科学求真,真即规律。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其学科内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自有其规律。真理,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听说读写的规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并运用语言的科学规律(真理),教出规律,学出规律,才能成就学生“语文”。科学(真理)发展之路才是语文教学的生路、出路、希望之路。
然而,对真语文的认识,“真情”有余,“真理”不足,甚至几乎没有。一般人的认识停留在“真实”的层面。真语文肯定要真实,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尽量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教语文,但真语文不只要真实。大家谈及的真语文内涵,“真实、真切、真诚、真情、认真、本真”,也主要是从做人的角度来强调的。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学就文论文,不揭示听说读写的科学规律,更谈不上运用规律。有人说,语文教学一不科学,二靠不住。也有人说,学十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语文教学之“真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真语文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养成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生成了陶行知先生卓越的教育思想,也将生成每个人的人生智慧、语言智慧。
2.发现真理要实践思考,不断探究
求真的方法是实践探究。实践出真知。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生活实践,他由“陶知行”改名“陶行知”,并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行”,还主张“教学做合一”。行、做,可谓实践。只实践还不行,还要边实践边感悟、思考、总结、探究,才能发现奥妙所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实践包括他人的实践和自己的实践。他人的实践对于我们是案例。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陆游的言语实践,就是一个言语案例。这句话的大意是:人死了,什么都不再牵挂了,只牵挂着祖国统一;什么都不再盼望了,只盼望祖国统一。类似的言语案例还很多,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鲁迅《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我们发现了其规律(真理)——用整体突出部分。于是,我们自己也来实践:“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良心。”“教室里是多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3]真语文必须引导学生由个到类,发现并运用语文规律,成就语文能力。
3.坚持真理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求真是探索规律,求真的价值体现在运用规律。实事求是中的“是”有规律、科学、真理的意思,坚持真理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是求是的前提——掌握真实情况,重视客观事实。求是是实事的提升——科学分析,把握本质规律。办事是求是的价值——既按规律办事,又不能教条,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是对真理的坚持与完善。
真语文必须求真务实。其一,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落脚实际语境中。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语言,只有最适合的语言。我们没法说主动句好还是被动句好,这一切都由语境裁决,即说话要看对象和场合。这就是语文的真理,是语文实践的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真语文必须重视语境。其二,遵循语文课程规律,落脚实践训练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去实现求真的价值,去锻炼学生的语文才能,去形成学生的语文本事。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坚持并完善语文的真理。真语文必须重视语文实践。
4.捍卫真理要勤学知识,敢于质疑
求真的动力是勤学敢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进真理的世界,感受到真理的魅力,能更加热爱和捍卫真理。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有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质疑真理不是否定真理,而是更好地捍卫和发展真理。
真语文必须敢于质疑,捍卫真理。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的教育。然而,一般人不会想到课文的问题,更不会去修改课文。在他们心里,课文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名篇佳作,还有编辑把关,会有什么问题呢?课本的神圣权威阻止了学生追求真理的脚步。面对问题较多的课文,我们要更新观念,动摇教材的权威性。只有动摇了教材的权威性,我们才能开放地、创造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师生完全可以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去审视课文。语文教学是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审出的可能是美,也可能是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综上所述,真语文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返璞归真、求真务实。正如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所说,我们要反思语文教学弊端,追求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呼唤本真、质朴的语文教学。也正如语文报社副社长裴海安所说,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过于强势的教师主导,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但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使文质兼美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把语文课教得简单而有效,才是教师非凡素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