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药学的基础

时间:2023-07-31 17:01:05

导语:在中药学的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药学的基础

第1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培养;兴趣

1 引言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对计算机等信息设施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深入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从几个方面对此展开探讨。

2 多角度入手,培养创新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必须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过程中,插入图片后故意将图片工具关闭。使图片不能设置,学生在操作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装做不会操作。请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在以前老师讲过,如果格式工具栏没有了怎么办,就在菜单栏、常用工具栏任意位置右击,在出现的菜单中将所需要的工具单击选中就可以。同学们操作,果然找到了图片工具栏。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效果更好。

设疑启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上机座位的安排。在具体教学中,公布活动任务后,进行作业设计过程,我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技能,在完成同样的任务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务设计初期,我就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也更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4 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参与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让学生学习新知。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我们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例如,在进行鼠标的使用教学中采取以任务先导的方式。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如:讲鼠标的常见图案以及它的含义时,我采取了这种形式。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许多知识,在使用鼠标操作时,你们有没有发现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鼠标的图案是不同的,……”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表示:“对!不一样!”“这节课就由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找一找鼠标都有哪些图案,并且想想这些图案的含义!”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上机寻找了,只怕自己比别人少找一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窗口知识积极上机寻找鼠标的各种图案,通过总结,学生找出了鼠标的六种常见图案:箭头、沙漏、多向箭头型图案、小手和“I”等,并且一一说出了他们的含义。通过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要使其知之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以“鱼”而是教会学生去“渔”。

5 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多操作少理论的特点,学生上课非常有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感染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骤增,思维异常活跃,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教育;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19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中学教育实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初中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压力压在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变得更加灵活。但是新课标教育虽然已实行多年,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相应的优化,其学习方式依然比较传统、死板。因此,浅要讨论几种初中物理学习必会的方法,使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灵活多变,更快更好地解决物理难题显得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方法,概念、原理理解混淆不清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力学、电磁学两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对概念和原理清晰掌握。有的甚至没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这些基本的概念,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相关定理也相互混淆。在电磁学学习中,有些学生懒于思考、动手,不认真画电路图,之后反映电磁学难,不深入的理解、主动学习。多日之后,便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不善于归纳、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死板的学习,做完一道题,正确的就不管了,错误的看一眼也不去细细思考,他们不善于思考、总结、归纳自己的错误,不善于将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纳分类,更不善于归纳整理自己存在缺陷的学习方法,这样很大程度阻碍了他们物理的学习发展。

(三)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的需要,新课标下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应有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但有些学生并不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思进取,不善于开发自己的思维,他们墨守成规,并不会亲自研讨,只等教师来讲解,并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快乐的喜悦,不注重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三、初中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1.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物理学习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一些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要性:控制变量法是在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的一个必会中重要方法,其在物理学习中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作用这个方法,可以巧妙的探究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理想倾斜试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等很多问题。

3.应用实例:在探究位移与速度、时间的关系时,s=vt 这个公式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我们可以让一辆小汽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先控制时间不变,以4m/s的速度行驶3秒,记下位移12m;接着以10m/s的速度行驶3秒,记下位移30m,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时间里,速度增长了几倍位移就跟着增长几倍,因此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再用同样的方式探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二)转换法

1.定义: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2.重要性:掌握转换法及其应用,有助于体会物理等效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提高考生的科学素养,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终身的学习、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实例:例如我们通过马德保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利用雾的出现通过转换思想可以得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结论,利用指南针的南北指向可以得出地球存在磁场等。

(三)画图法

1.定义:画图法即作图法,是指在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画图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现象,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帮助的方法。

2.重要性:画图法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化、简明化,使学生们更轻易地接收、理解所学的知识;画图法在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变得一目了然,使学生们的做题效率,做题准确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方法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是一种具有极大帮助的方法。

3.应用实例:在学习受力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应经常采用画图的方法,现对一个受力物体或一个受力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结束之后,就能很好地掌握这道题的关键所在,也就可以清晰的解答出答案。

(四)类比法

1.定义:类比法是类比推理方法的简称,指通两个对象在某些关系或者属性上相似性而推出在另一关系或属性上可能具有相似性的推理方式。

2.重要性:学生们在学习一个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新问题时,由于新知识、新问题的抽象化,不易理解。但是通过类比法,学生可以很轻易地将新的知识或问题与自己所熟悉的另一种事物或问题进行类比,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建立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问题的解答。类比法是解决初中物理乃至整个理科问题时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3.应用实例:例如学生在学习电流的时候,可以通过将电流类比为具有一定的规律运用的人流、车流等;再例如这道题:一个质量m的小虫在一个漂浮在水中的质量M的树枝上爬行,阻力不计,小虫直线爬行距离H后,虫和树枝相对水面移动的距离。学生们在解决这道题时,应该很轻易地将这道题通过类比法归类为人船模型,这样便能很好的解答。

总之,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总结归类,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解决物理难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益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与建议[J].科学咨询,2012(9).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字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85-01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更是指字词意义的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从七年级起,笔者就让班里的学生积累每课字词。每册语文课本,包括文言单元的基本字词,笔者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一册书结束时,让学生以练字的方式反复摘抄积累,作练习册上每课课前的字词练习,再把整册书的字词以试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二、研究策略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笔者认为,初中字词教学应该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而应使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走上良性 发展 的轨道。要实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在链接现实生活世界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笔者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识字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于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 教育 意义在教材、课程中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识字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中积累字词。

3、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 规律 。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句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4、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

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5、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

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

6、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作到一举两得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积累这些字词。

7、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积累记忆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一些诗词的记忆。这种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平时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字词的音、形、义和一些名篇名句随时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将这期间积累的东西进行归纳,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记忆的知识。

8、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听过很多课,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字词,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教师一上课就进行20分钟的字词大检查,学生能会吗?即使是会,那也是一种机械记忆,效果很差。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开启思维,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9、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学习“寒暄”一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去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引导学生区分这些词。“寒暄”是问寒问暖的意思,所以偏旁是“日”等。这种方法不只用于课本,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可以做这种梳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行梳理的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第4篇

关键词:课堂笔记;学习情感;活跃思维;解题要领

做学习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同一时间段内学习相同的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得多。不同学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的笔记有不同的要求,做笔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的课堂笔记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同行们探讨。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做适当的笔记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实验特别多,以文字性的结论呈现少,实验过程中重视学生动脑设计实验、通过感觉器官观察,然后动笔做笔记、归纳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的用品、步骤、注意事项、现象和结论等作出适当的笔记。例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去铁锈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只按照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进行实验,实验过后书本上没有记下有关的实验现象(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放出)和注意事项(酸要小量多次添加)的笔记,则两天后学生什么也忘光了,甚至连自己是否做过这实验都记不清,那么就失去了做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

新教材编写特点之二:对化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进行了淡化,知识的呈现相对零、散、乱,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利之处。例如分子的性质的探究学习中教材把分子的几个性质分得很散,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书本上以笔记的形式归纳出分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1.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初中化学是开设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前提下的,但同时学生是在学习七、八个学科和面临升学考试的环境中开始学习的,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科目多,对知识的遗忘率也特别高。假如不定期对知识进行复习,那么遗忘的部分知识将永远从大脑中消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定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复习的时候不可能把教材从头到尾再看一次,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的话,那么学生重点复习笔记和自己觉得掌握得不好的内容就可以了(要求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对笔记内容进行精加工),而且学生在复习自己亲笔记下的随堂笔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回忆到当时学习该内容的情境,实验中的点点滴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当时自己的思维活动情况。假如学生经常以回忆的方式来复习知识,学生不但对所学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而且学习的情感也浓厚(浓厚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2.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虽然化学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浓厚,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要学习的科目多,同时受到现今网络的引诱,相当一部分学生睡眠不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犯困等现象。如果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笔记,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效避免了上述现象的产生,同时上课做笔记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活跃思维。

三、对引导学生做化学学科课堂笔记的两点体会

1.新授课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上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排版采用了阔页的形式,图文并茂,每一处插图旁边都留有较多的空位,页边距较宽,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小标题也留有较大的行距。教材的这些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书本相应的知识点旁边做笔记,避免了学生因在笔记本中做笔记时需要抄标题或者例题而耗费时间的弊端,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复习的时候对理解不透的知识的查证。

2.专题性知识复习的笔记建议要求学生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

一般教师在进行中考备考复习的后阶段都会根据考点、知识点的考法设计一些专题性知识的复习。例如,物质的鉴别、除杂质、废水处理等专题的训练。这类知识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每一类题都有各自的解题要领(解题要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归纳出来的),如果学生把笔记和解题要领写在试卷或练习书上,当学生复习的时候需要东翻试卷西查书非常不方便,而且笔记很容易丢失。相反如果学生把专题知识复习的笔记做在书本的开头或结尾页处,并在解题要领的下方贴一题该类知识的典型例题(例题从学生自己练习的试卷上剪下来)。这不仅让学生在做题时有“法”可依,还可以使学生在查看例题的同时回忆起自己在理解题目的前后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从而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总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做适当的课堂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能激发和稳定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一面向教学的取向。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第5篇

近年来,交际教学法问世并得到业界的认可。该教学法旨在于培养受教者交际能力,只注重受教者的“需要”,彻底抛开以语法等为讲解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而是以功能项目和意念为导向,教学中着重强调以受教者为主体,他们主宰整个课堂;教师则充当引导功能,引导其如何将语言应用自如。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反映出了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类型期望。

一、交际教学法与文化

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充当着文化传承的载体,而语言教学法瞬时出现百家争鸣,大概有三种主流方法:其一是强调语言使用方式,其二是强调语言使用的意念,其三是强调交际活动多样性与交际技巧的灵变性,强调强化训练交际策略。交际教学法来源于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他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进行了拓展。交际教学法的特殊作用,在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通过“交际”的形式将学习者明示的语言知识隐含化;同时使语言学习者通过面对面接触该国的语言以达到了解和掌握该国的国家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是把学习语言变成一种培养能力,体验一种新文化的手段和方式。

海姆斯(D.H.Hyms)在“交际能力”理论中指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强弱、好坏、高低,不仅在于他是否能够造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更关键在于他有没有或怎样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内容:一是语法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三是语言的得体性;四是辨认惯用语和个人手语的能力。从这四项内容不难看出,在交际教学中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所学习的语言所依附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这就可以理解为,若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交际是不可能正常进行的,就算采用这种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也无法将其优点充分发挥至极。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外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更离不开文化教育。交际教学法最大的特点一是本身的文化倾向性,二是互动性。何为互动?互动的基础是什么?首先:要做到互动就必须相互理解,然后彼此反应,而理解又依赖于双方各自的语言系统知识、背景知识和共语篇知识、这统称为“图式知识”。其中语言系统知识在语言教学中一直都处于重点和核心地位;背景知识强调交际时的场景,参与者及其身份等;共语篇知识是指知道交际的整个过程,即刚说什么,正说什么,要说什么。有了这些知识的交流,语言就有了承载文化的内容。如果教者的背景知识和共语篇知识充足,那么他对语言系统知识就依赖得少,反之他就会更多地依赖于本族的系统知识;背景知识和共语篇知识是不能脱离文化内涵而独立生存的。因此教授一门语言既是一个单独的学习事件,又是一种社会经历。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总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而进行教学,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纯粹封闭的“闭电路”,在教学法上主要强调教学结构认知,而交际教学法的不同在于强调语言是社会交际能力和使用功能;这对于从事英语等语言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

在教学活动中,“交际”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国家语言教学大纲中早已明确提出:教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和语法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就现实而言,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确注意了调整教育方法,可是交际教学法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们广大的语言教学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文化教学方面仍然不够重视,以至于无法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当前,英语教学大部分都是在仿真语言环境下进行,缺乏对所授语言文化的真实了解,同时教者一般都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语言知识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完全地分开,凡属涉及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通通一笔带过,从而造成对所授语言文化学习的漠视。这样难免造成语用失误。为什么会造成语用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因素教学;也就是说一旦身处交际实践中,书本知识现实实践反差相关甚远,因而难免产生语言休克(languageshock)和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越是慌张越没有信心;越没信心,交际越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忽视文化因素,交际教学法本身所具有的潜能将难以充分发挥。甚至说,文化因素是制约我们顺利开展有效交际的拦路虎,它使语言教学形成恶性循环。其后果是我们虽然在课堂内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但学生们仍然还是只能够说一些流行的句子,却说不出得体适宜的句子。但是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交际角色越发重要,如果交际中我们能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创造一种平等、愉快的交流氛围,那么无论是在政治、商业潮流,还是私人友谊,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反之,轻则造成对方不愉快,交际中断,重则会导致一些重要谈判的失败或关系的决裂。所以,虽然交际教学法是一门独具特色的适合于当前形势的,并能造就满足当前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法,但是它这种独特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底蕴。

三、文化因素在交际教学法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政策提倡英语教学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英语交际教学法为我国英语教学者所采用。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已势在必行,尤其是听、说方面;这种交际能力以便于口头交际,更能够适应生活和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尽管教者和授者双方都认可交际法是使英语教学产生成果的特效药,但是这种特效药往往很多时候无用武之地。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基础差,没有语感,另外师资培训缺乏以及课堂人数较多等。学生们自身的条件差异性大,原来的英语教学条件落后,这类学生的外语从一开始就没有经过扎实的训练,却又只注重升学率。此外,在这些地区外语师资培训缺乏,受硬性条件的限制,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另外,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看,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在外语教学上普遍采取大班上课,交际教学法在这种场合是很难实施的,班级人数超过四十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有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口头交际。这些都是受权力文化因素以及地方经济条件制约的地方文化因素影响造成的。

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儒家文化认为:教育在于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这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因此,为什么人要读书?因为读书后有望改变自己人生和社会处境,这种观念成了中国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和强大推动力。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牵制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如在外语课堂上,始终是由老师主导,学生配合,只要维护良好的秩序就是教学成功;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当众出丑,把面子看成最重要的东西;只学习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填鸭式的应试教学为主,凡属能激发兴趣的活动就会被老师视为浪费时间等等。传统文化影响和拘谨的行为习惯控制着学生的交流思想。另一方面,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自愿发言,更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们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但是传统文化理念认为自愿发言是出风头,就是要被扼杀的苗头,就是打断老师讲课对师者不尊。因此,想自愿发言的学生往往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变得不敢和不为,使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交际难以开展,交际教学法得不到实施。

第6篇

1、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解到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可能就没有碰过电脑。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等于比前者多学了4年电脑,那么差异可想而知了。

2、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成为了一个“电脑小专家”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兴趣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兴趣,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恐惧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 想到了分层教学。

2 分层教学的概念

1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3 分层教学的实验

首先, 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 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

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 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二)、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课堂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 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四)、测验分层

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识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

(五)、教学评价的分层

第7篇

1.前言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基础化学实验课作为中学生或大学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性能的理解,对化合物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的掌握,逐步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及处理数据,以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进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化学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看来,如何使学生在基础化学实验中逐步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显得非常重要。

2."量"的概念

量,从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数的多少,如数量、质量等。

根据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1954年)和第十四届计量大会(1971年)的决议,将长度p质量p时间p电流强度p热力学温度p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这七个量定义为基本量,并采用这七个量的单位为"实用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这七个单位分别是:米p千克p秒p安培p开尔文p摩尔和坎德拉,它们在量纲上是彼此独立的,将这七个国际单位称为基本单位。

在化学实验中,"量"不仅表示了"容量""质量",还表达了这个量的精度。

3.基础化学实验中如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基础化学实验中,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是化学实验获得成功、实验效率得以提高、节约试剂(药品)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如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化学实验中,细心、认真是相当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什么情况下要准确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近似操作,即"该粗则粗,该细则细"。具体可以呈现在以下几点原则中:

(1)称量物质和量取液体称量时,如准确度要求0. 1g ,可用台称。在称取基准物质(硼砂、无水Na2CO3) 时,准确度要求0. 0001g ,可用分析天平,一定要称准。可以先粗称,然后准确称量,以节约时间。

在量取液体时,粗略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可用量筒或量杯;如需准确量取或移取溶液,应用移液管、吸量管或滴定管,此时要特别注意准确量取。

另外,一般从有效数字上也可以对称量药品或量取液体的"量"的准确度作出判断。如:称取2g NaOH ,用台称粗称即可,而称量0. 5000g K2Cr2O7 ,就需要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量取20mL 水或10mL pH = 10 的HAc2NaAc 缓冲溶液,用量筒粗略量取即可;而量取25. 00mL 标准溶液,需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2)配制溶液。一般配制(如0. 1mol/ L NaOH溶液) 不需要十分准确,配制时固体试剂用台称称量,称量的器皿通常用表面皿或烧杯,液体试剂及溶剂用量筒量取。

配制基准物质(如硼砂标准溶液) 要用分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基准试剂,溶于适量水中,再定量转移到容量瓶中,用水准确稀释至刻度。

(3)滴定。开始滴定时,速度可稍快,速度约为10mL/ min ,即3~4 滴/ s。接近终点时,速度放慢,逐滴加入,每加一滴摇一下,最后是每加半滴摇一下锥瓶,直至溶液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为止。

根据反应进程,不断控制滴入量的大小。

总之,在基础化学实验中,从称量、配制、量取、转移溶液到溶液滴定,随时会遇到"量"的处理问题,如果能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即该"粗"则"粗",该"细"则"细",将上述原则熟练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就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时间,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忽略准确的"量"的概念所带来的后果

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如果没有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一方面,这样很容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另一方面,使得实验效率无法提升,另外,还造成了化学药品浪费,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危险,以下将对这几个方面一一进行阐述。

4.1 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在有些实验中,如果忽略"量"的存在且没有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方法来进行,那么实验结果将会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例如有一个实验:

"在5滴0.1 mol/L 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2O3溶液直至过量。根据上述实验,说明Na2S2O3的性质。"

此实验关键步骤有两点:一是取好AgNO3溶液后一定要一滴一滴地加入Na2S2O3溶液;二是每加入一滴Na2S2O3溶液后一定要振荡试管,使其反应充分。应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加入1滴Na2S2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随着Na2S2O3溶液的加入沉淀溶解呈无色溶液。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这两点去做,那么只能得到"加入Na2S2O3溶液后溶液没有发生变化"的结论。

4.2 使得实验效率无法提升。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基础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求具备认真的态度是相当必要的,但有些人由于没有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什么时候应准确操作,什么情况下可近似操作,心中无数,以至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个步骤均心翼翼地准确操作,不敢相差毫厘,结果造成实验时间拖得很长、效率低下,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按时完成实验任务,进而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其实,由于各种分析方法所能达到的准确度不同,使用各种不同精度的仪器所带来的误差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要求,设法使分析结果达到一定的准确度,而又能满足其允许误差范围内即可。

4.3 其它后果。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很多化学药品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例如一些实验非常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钠和水反应要求取用一粒绿豆大的钠投入水中,不可违反。再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用量太大,产生气体压强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或者其它身体部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有"量"的概念,一定严格控制药品用量,宁少勿多。

第8篇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全国的艺术设计院校或者开设艺术设计的综合大学中来看,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创作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并达到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培养出的人才还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否则,就算是会再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可以说,所谓的艺术设计,重点还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所谓的将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书呆子”,相信企业也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因此,尽管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不被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仍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美术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美术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美术基础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从事美术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师生观念、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师生观念上来说,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反应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应把美术基础训练当作跨入大学的敲门砖,而是将其作为美术工作者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增强艺术语言感染力的重要积淀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对我国美术基础教学的影响深远,具象、再现以及完整呈现似乎成了一层不变的标准。但在今天看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虽然不外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内容,但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如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偏重造型能力、速写线描表现能力的教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进行空间界面和空间中各种物体之间的视觉关系表达能力的教学,综合应用平面、色彩、立体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

3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生作用及影响

3.1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可以说,美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让学生长期在美术基础方面进行学习,那么就会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不但如此,还会使得学生们变得更加喜爱美术这一类艺术门类,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美术基础,对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加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当然我们也足够相信,学生们能够凭借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赶超一些在他们前面的人,使得他们自身得以提升,让自己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美术基础并不仅仅是基础课程,而且还是我们从事美术道路上的垫脚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重要性

1 引言

我们正跨入一个亟需创造精神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

2 提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新欲望和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了教学体系的不稳定和教学内容的高淘汰性,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技术进步这个时代的脉搏,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于是,我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信息技术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另外,利用实际现象讲解,这样会更直观。

3 与创新能力的亲密接触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育工作过程中,对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强化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仅仅有了知识而不会应用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世界千变万化,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更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新一代学生必须要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否则就要被淘汰。所以说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本中有这样一道考题。

打开考生文件夹下的演示文稿yswg2.ppt,按下列要求完成对此文稿的修饰并保存。

第一将最后一张幻灯片向前移动,作为演示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并且在副标题处键入“领先同行业的技术”文字;字体设置成宋体、加粗、倾斜、44磅;将最后一张幻灯片的版式更换为“垂直排列标题与文本”。

第二使用“场景型模板”的演示文稿设计模板修饰全文;全文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为“从左下抽出”;第二张幻灯片的文本部分的动画设置为“底部飞入”。

针对这道题来说,只是训练了学生们对于幻灯片的基本操作,这些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世界的需求了,应该要求学生们学会创新,比如要求他们用幻灯片做一张贺年卡。在这张贺年卡中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运用进去。要插入FLASH视频、自己的声音等。这一切完全没有限制,幻灯片的格式和色调全都由学生们自己选择。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4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

信息技术在学校里是一个和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同等的学习对象,首先要掌握它的外部设备、功能种类、工作原理、操作命令等。

在许多操作课程中,注重教学质量,采取少讲多练习,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它还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作为一个对计算机不很精通的中学生来说,可以运用文字处理系软件写文章,运用统计软件处理物理、化学的实验数据。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学生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尽量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写作文,通过网络进行发表,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查看新闻等,还能在网络上获得各种教学软件,得到实时的或异步的答疑和指导,尽可能的将计算机的功能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统一协调起来,确实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学校去年举行的期中考试中,我校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帮助我们老师处理了大量的分数、表格,使学生的成绩更清楚,比较更明显,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5 教会科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创新

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学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接受学习与创新学习。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则强调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

5.1 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即学习过程呈现自主、主动、创新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信息技术课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就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管理计算机、制作应用文选、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等等,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自学。在学生自学产生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小组来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用掌握的方法未完成新的任务。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5.2 问题学习法,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有疑问很正常,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规范使用计算机》一课中的计算机病毒知识,就可以采用问题学习来解决。教师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一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病毒会伤害人吗?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后,归纳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