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3-07-31 17:01:06

导语:在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1篇

    论文摘要: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和校园音乐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资源利用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等。 

1.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自我意识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我,即能够欣赏和接纳自己;具有开放的自我结构,当经验发生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处处受阻,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感情移入的训练和避免人际冲突的心理教育,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际环境和活动,通过校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环境和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主动打开心扉,排除心理的闭锁性,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观的教育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儿童青少年也在所难免。虽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挫折对于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挫折,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能够冷静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性情绪,变挫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甚至对挫折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积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有利于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破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多种心理疾患。在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现象比较严重,而学校的一些正规课程也很难涉及到在这方面的教育,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挫折观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力,沉着、稳定、轻松地面对各种重大学习任务的自我控制力,善于与他人共事、交往相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则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更重要,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教学环境中能力、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阵地。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入手,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促进健康个性、情感、态度、挫折观、价值观等对教学过程的渗透,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进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爱心和对学生的尊重去赢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应该把教师本人的、品德、行为、意志、情感、态度以及需要、动机、理想、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潜在课程教育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做到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个性修养,培养利他意识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隐藏着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学习学科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是使这些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隐藏着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潜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一种亚文化面貌出现,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它是层次最高的一种,它以其独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尊师重学的风尚,优美和谐的校园场所,这是靠纯理论说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园绿化和建筑物的设计,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寝室的陈设和装饰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调节情绪的功效。优美的校园环境,再配以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3.校园活动 

课堂教学虽然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但它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课堂内容的限制,不够广泛全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大自然摄影展、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有奖征文,开展演讲赛、书法和美术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竞技活动,组织旅游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活动。这些活动本身蕴涵着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人际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4.音乐活动 

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也是人们心灵跳动的声音。音乐可以用独特的旋律,唤起人们的思维与联想,进而在其意识中再现生活的具体形象。在临床心理学上,音乐治疗已作为一个独立的治疗手段而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能够对人的混乱无序的身心起到调节作用。音乐的次序和结构,特别是节奏因素会帮助一个人重新组织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儿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内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乱的,音乐有序的结构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从混乱中解放出来。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训练个人的社会合作、协同能力。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音乐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的桥梁。当疾病使人与外界的正常联系减少,产生孤独感的时候,音乐是弥补这种情感需要的一种良好的手段。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感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复了心理健康。音乐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音乐是直接抒感的艺术。由于音乐发自于心,所以能动之以情,音乐通过人的听觉让人感知,它的优美的旋律容易激发人的深切的情感。当一个人处于悲伤、不满、压抑、痛苦中时,利用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缓解,解开心中的情结,从而抒怀,净化心灵,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第3篇

通过争创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树立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典型,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规范我州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阵地,继续丰富课程内容,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争创对象

全州中小学校。

三、争创时间、内容和步骤

1.启动我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2015年7月)。

根据省教育厅下发的“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指标体系”,制定我州特色学校争创工作方案,正式启动我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

2.集中开展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2015年8月—2015年11月)。

各中小学校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指标体系的相关标准开展第一批特色校争创工作,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州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室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学校争创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州教育局将组成巡视组适时对各县、市争创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和指导。

3.开展第一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评选(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开展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校评选。评选分为县、市评选和州级评选,由各县、市对本地所有学校进行初评,择优向州里推荐参加州级评选。州里将组织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行政领导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各县、市上报学校进行评审,择优向省里推荐3所参加省级评选(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各县、市要对拟推荐学校在本县、市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结束后,各推荐学校要填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申报表》并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盖章后上报至州教育局。

四、相关要求

1.全州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争创工作。各县、市教育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将此次争创工作作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开展。

第4篇

一、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性健康教育问题,相关教育专家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做过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的结论是应该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进行性健康教育,而且很有必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社会意识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多元化,有关性健康教育话题的争论此起彼伏,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在小学性健康教育中,虽然有的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相当多的地方却不尽如人意或者干脆不开展性健康教育。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没有对性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理性的认识;不好意思讲有关性生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害怕对学生进行了这类教育后,学生会因为好奇而带来不良后果等。上述原因表明,缺乏性教育的不仅是学生,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必要。

二、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切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教学,紧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构造、功能和生理特点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有一些简要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树立自尊、自知、自理、自爱、自强和自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从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理念出发,引导他(她)们正确应对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三、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行小学《卫生与保健》教材第十册第5、6、7节中,涉及一些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二是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及保健;三是青春期的心理保健。在这些内容中,教材围绕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变化,特别是体形、机能的显著变化,介绍了在营养、锻炼和卫生等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在青春期应该了解哪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心理上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等等。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教材内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针对男女第二性征的表现及其影响,以及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带来的各种性心理现象,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进行讲解,科学合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应对自身的各类行为。

另外,由于少年儿童社会认知能力不高,对各种不良诱惑的“免疫能力”差,容易出现孤僻、困惑、好奇、惶恐不安、烦躁、性暴力等情况,教师、家长或长辈应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多读一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科普读物以及名人名家的励志读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生理变化,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担忧和疑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不良社会现象的免疫力。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做到“四不”和“四勤”。“四不”:不看少儿不宜的电影、电视和光碟;不看少儿不宜的书籍和图片;不听少儿不宜的荤段子;不早恋。“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劳动、勤锻炼。同时,鼓励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或科技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性健康教育课程,是青春期少年儿童的必修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课外等多种途径,给予学生科学客观的引导,弥补他们对性生理和心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使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获得良性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对小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当中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本班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一、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帮助心理异常的小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障碍,不再扰乱班级秩序,在使学生获得健康心理的同时为班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及时消除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防止心理问题的累积,避免学生因过度压抑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第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推动班级的进步。第四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教师心理素质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也可大大提高。

二、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 情感教育

农村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大,情绪比较脆弱,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心态始终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使小学生在各种活动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等高级情感;提升小学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二) 学习心理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学生也最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学习心理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组成。在进行学习心理教育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然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再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消除学生因学习方法不正确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还有就是改变学生恐惧、对抗、畏难的考试心理。

(三) 自我认知教育

自我认知教育也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多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导致的。自我认知教育应该达成的目标包括:形成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人;正确认识到自身优点,凭借自己的长处来帮助同学,为班级贡献力量;能理性看待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 集体式教育与个别式教育相结合

农村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关怀,对他们的心理机能进行调节,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良好发展,同时还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明确小学生虽然有相似的发展特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会遇到不同的困惑与问题,因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将集体式教育与个别式教育结合起来。

(二)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每周拿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勇敢说出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们共同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还能使其他学生在献计献策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自觉规避心理问题。作为教师除了给学生充分的建议自由外,还要注意对心理健康课堂的把握,从更高层面给学生提供心理建议,使学生在纠正心理问题时有更正确、更科学的导向。

(三) 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

在班级管理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能够拔高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心智水平。德育和心育是相互补充的,德育能够为心育创设目标,而心育又能为德育的落实提供基础。在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来改变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会有自私自利的心态,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利益,不顾及他人感受,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讲一些伟大人物无私奉献的故事,使学生们通过德育受到感化,进而改变自己的自私心理。

(四) 利用学科渗透进行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深入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学科渗透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小学的学科内容设定都是具有正确导向的,因而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起学科优势,对知识中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当学到《骄傲的孔雀》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文章的思想进行分析,让学生们看到"骄傲"这种心理的坏处,引导学生们规避骄傲情绪,形成正确的心态,用平和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

(五) 利用板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出黑板板报是班级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教师内的板报充分利用起来,用灵活的形式,丰富的画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将小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用问答的形式展现到板报上。这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方便快捷,学生们常常会被多彩的板报吸引,自觉阅读板报上的内容,找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板报上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使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应有功效。

第6篇

目前,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真正把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 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健康医生角色溶为一体。以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方法为指导, 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 建立“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来协调各方教育力量, 培育良好班集体, 塑造学生完整人格。一、渗透式教育基本概况渗透式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小学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融入到班主任的一切工作中。在进行常规教育教学活动, 班级管理、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 自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它不以直接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为目的, 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 塑造其心理品质, 影响其心灵的成长。培养出一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的小学班主任后, 对于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对于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对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发展, 原有的德育结构己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要求。小学班主任应自觉地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现己成为小学班主任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为小学班主任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同时还为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成效提供了新途径。2、更新了小学班主任的观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新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作用。小学班主任传统的教育方式多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等方法, 一般倾向于“我说你听, 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为小学班主任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 同时还为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成效提供了新途径。2、更新了小学班主任的观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新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 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作用。小学班主任传统的教育方式多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等方法, 一般倾向于“我说你听, 我决定你执行”, 习惯于以自己的要求去规范小学生的思想言行。而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小学班主任转变观念, 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班主任从一种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3、促进了小学班主任工作重点的转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班主任的教育功能来说, 班主任不应该仅仅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者, 或者是小学生学业成长的管理者而己, 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 既面对一群涉世经验几乎为零的儿童, 他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使其视角转向为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成为小学生个性成长的促进者。4、提高了小学班主任的个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小学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肩负着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深造, 使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 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同时, 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 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得到巩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的要求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修养, 还要能巧妙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班主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1、展现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现示范性的渗透原则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 而班主任是他们的天然榜样。一个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自我意识等。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每一个小学班主任都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足够地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 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 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2、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 体现潜隐性的渗透原则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环境, 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心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良好的心境能促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良的心境则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阻碍人才的成长。在班级管理中要形成宽松的环境, 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求“润物细无声”。班级人文环境的创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而人性化的教育则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发展、完善着学生的人格。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基础性的渗透原则小学班主任一般都至少担任着一门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 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 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辅导,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4、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体现主导性的渗透原则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专门的过程。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是一项前瞻性的活动, 是构建良好心理场的的基础作。小学班主任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要积极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要领, 使课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加趋近学生的心理需求, 满足学生的发展渴望。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体现活动性的渗透原则研究与实践证明,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小学班主任应注重实践, 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6、建立三维教育网络, 体现整体性的渗透原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对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

第7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在国务院、教育部等的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的指导下,经过短短三十年的快速成长,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萌芽期、探索期、过渡期走入全面发展期。

但是由于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匮乏,尚未形成固定的教育体系和成熟的教育理念,以至于大多数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足:偏重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忽视对团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重视对心理问题的矫治性心理咨询,忽视对心理困惑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关注少数学生的问题,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等。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光顾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层面,因而看轻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辅导室望而生畏。这样的培养目标最终会导致存在心理偏差的一部分中小学生碍于他人的眼光和言论,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而想要寻求自我发展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方向指引。

那么,有没有一种心理学理念可以运用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重新定位教育各要素的内涵,使教育包含着“积极”的意蕴,充满生机与活力,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积极力量,实现每个学生主观幸福的发展呢?

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Seligman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属于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该理论利用心理学有效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已经扩展到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与积极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道路。

(一)目标上的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工作方式,这是由其理论基础的性质决定的。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向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比较重视学生将来的发展,而非只关注现在,并且关注的是人而非问题本身。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目标上的创新。心灵伙伴也正是在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深刻认识上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融多种平台于一体,将大数据、在线课程、实时交流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软硬件整合,为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内容上的创新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具体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第二是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各种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作用。

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灌输,如什么是应激等书本知识,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心理知识的解读、心理问题的阐释上,这种做法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效果不佳,而积极心理学在强调研究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且采用积极的指标去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内容上丰富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扭转了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有病”的观念。

(三)形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授课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即满堂灌的形式。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多种多样丰富的形式,比如音乐冥想、艺术涂鸦与创作、沙盘、房树人、宣泄、倾诉等,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获得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家、校、生三者关系上的创新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带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家长则完全以局外人、旁观者的姿态存在。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让教师的角色从“领路人”变成了“陪伴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自助式教育,包括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认知行为训练系统就是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学生需要调整的认知,学生自主训练来完成对错误行为的认知调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同时,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创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使得家庭、学校、学生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而有效地落实。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从以上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贡献。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成熟、实践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一)突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进行了二三十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在没有相对确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形下进行的。它一会儿以精神分析为主导,一会儿又采用人本主义理论学说;一段时间是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一段时间又是以认知心理学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游走在各种理论之间,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虽然“百家争鸣”,但终究显得零散且随波逐流。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运用表明,该理论可以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自己的研究w系,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在未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覆盖领域

第8篇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93 R 5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08-0906-03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病毒,2009年3月开始流行于世界范围内的208个城市地区,造成全世界至少13 554人死亡。据2009年国外一项研究显示,甲型H1N1流感在小学生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小学生因生活聚集性高,获得相关知识及其途径相对匮乏,加之身体抵抗力较弱,已成为最易感人群之一。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改变群体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遏止传染病的流行。为了应对广州市可能暴发的疫情,有效教育小学生防控甲型H1N1流感,笔者针对小学生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并进行评价,为学校预防甲型H1N1流感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广州市越秀区2所小学,从三~六年级学生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30个班级的小学生共1032名,作为本次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价的研究对象。在健康教育之前开展甲型H1N1流感知信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032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占52.1%,女生占47.9%。健康教育后,回收有效问卷1 021份,回收率98.93%,男生占52。2%,女生占47.8%。

1.2 方法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健康教育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次调查相隔1个月。调查的内容包括:(1)对甲型H1Nl流感的认知情况(患者症状、传染性、易感人群、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感染后的处理措施);(2)对甲型H1N1流感的信念(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了解欲望、觉得甲型H1N1流感是否可预防、是否担心感染甲型H1N1流感);(3)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行为情况。积极的健康行为有经常锻炼、正确选择带口罩时机;危害健康行为有经常用手摸鼻子、嘴巴等)。将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认知状况的评定,问卷中设置的标准答案共有27项正确,选对一项得一分,再换算成100分制。

调查前对所有发问卷的在校临床及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以班为单位,向学生具体说明调查目的和问卷填写方法,由学生自行填写,现场收回。根据健康教育前基线调查结果,结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健康教育方式以卡片、动画教育短片及对WHO倡导的科学洗手步骤_现场比赛为主;五、六年级则以宣传画、幻灯片讲解及现场有奖问答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为使健康教育效果持久,大学生志愿者联合校医及在校教师开展每周1次的甲型H1N1流感健康教育活动。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学生得分的差异,用x2。检验对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信念行为改变情况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认知改变情况 甲型H1N1流感知识整体得分由健康教育前的66.67分,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85.19分(P

2.2 健康教育前后态度改变情况 小学生对于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愿望及其是否可预防的问题,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对于流感的认知渴望度已很高,达到87.1%(899/1 032)。

2.3 健康教育前后行为改变情况 在“现在经常参加除体育课外的锻炼活动”方面,由健康教育前的74%提高到健康教育后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92,P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健康教育使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认知知晓率显著提高,尤其是有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显著改善。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在小学生中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调查在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态度及健康行为建立方面效果不太明显,分析原因如下:小学生在教育前已显示出积极的态度,故健康教育后提高空间有限;另外,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仅1个月,因行为的改变是获得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的连续过程,同时,行为养成和巩固与家庭教育有关,故建立健康行为需要长期的学校及家庭的健康教育。由此说明健康教育应积极倡导持续性和连贯性,才可能实现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此外,本课题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也存在局限性,对态度及行为评价只选取五题,所以在反映健康教育的效果方面可能不够理想。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2―01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化,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为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新时期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小学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角色、知心朋友角色及心理健康医生角色高度融合起来,协调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学生以及其他各方教育力量,完善以小学班主任为主体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缓解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生活、学习、交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乐观心态,养成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并预防和消除自闭症、多动症及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现象。

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教学工作,在进行常规教学活动时将心理教育贯穿其中,通过学校情景生活和课堂交流以及学生兴趣小组,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反应,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授心理知识,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品格,引导学生茁壮成长。

2. 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原有教育教学过程矛盾冲突较小,与原有教学计划、任务、内容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原有教学科目、教育结构和教育载体中渗入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小学班主任主导作用,可以实现固有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且从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来看,渗入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前景乐观。

首先,班主任工作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班主任可以根据本地学校教学特点、专业化程度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心理健康级别进行专业途径和非专业途径的划分。小学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素质、教学能力,从非专业途径开展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推进者。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主要由本科毕业生构成,具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求知欲望,能够快速学习国内外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可以在学生普遍信任班主任的良好基础之上,汲取专业心理学知识,全面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程度、交友状况、家庭条件及情况等,切实推进小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发展。

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