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1:10
导语:在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区经济;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城市社区干部对社区经济良好发展促进社区建设的影响作用认识不深刻,对社区经济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只有模糊的认识。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干部只重视社区服务,忽视社区经济发展,故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
城市社区内缺乏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发展不了解,不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居民有何影响,故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率低,居民参与度不够,使得城市社区干部在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遇到很大的阻力,无法动员群众力量为社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三)城市社区发展缺乏独立自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而且,大多是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基层社区对社区管理并没有独立经营管理权力,这样就造成社区经济发展缺乏独立自,无权对社区经济收入进行分配,如此便不利于社区经济发展。
(四)城市社区干部人员工作量大
城市社区经济既有社区兴办,也有个人兴办,还有街道兴办。城市社区干部要管理如此多不同性质的社区经济发展,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负担重,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合理的,将阻碍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社区干部要重视城市社区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社区干部要从思想上重视社区经济的发展,从科学上了解社区经济发展,从战略上合理规划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城市社区干部要与时俱进,多多通过阅读相关经济书籍,走访社区经济发展良好的社区,实地考察社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和实际案例上全面的认识社区经济发展,为搞好社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城市社区干部经过考察后,要开展研讨会议,交流到实地社区考察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商讨本社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定好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加大社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
“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发展好城市社区经济,就必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队伍中来,为社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携手共创繁荣的社区经济。因此,城市社区干部要加大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在社区的宣传栏内粘贴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影响作用的海报,让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建设,同时,也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有报刊零售点、小工艺坊、便利商店、维修店铺、药店、老人娱乐所等等。其次,组织有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活动,让大家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的好处。通过大力宣传社区经济发展建设,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充分合理地运用社区资源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建设,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城市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
目前,城市社区组织发展还不够完善,社区经济实体店都是街道管理经营,加之,社区经济收入都要先上缴街道,再由街道进行分配管理。如此的组织管理不利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对此,政府可以成立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社区经济发展公司”,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管理,同时,也可以安排社区居民来“社区经济发展公司”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四)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做义工
社区的工作是很繁杂、包罗万象的。对此,社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如周末无偿志愿参加社区卫生打扫工作,志愿为老年活动中心做义工,志愿参与社区宣传栏海报工作等等。同时,还可以成立社区委员会,由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各项工作的宣传及通知任务,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一般性活动的商讨会议。城市社区干部充分动员、合理运用社区居民这一强大的群体力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情感上,社区居民会有一种“大家庭”的温馨感,因为社区中的工作都有社区居民出的一份力,社区的建设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携手共创美好整洁的社区。
三、小结
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战略上做好社区经济建设规划,从战术上做好社区组织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队伍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社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姬超,颜玮.动态视角下的社区经济及其转型的制度需求[J].税务与经济,2013(01).
[2]娄艳红.关于加快发展社区经济的研究与思考[J].华章,2013(25).
[3]丁亮.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经济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6).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转变;财政税收政策
一、财政税收政策对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协调稳定且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就是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类微观主体对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政府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以完善,并不断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配合城市经济增长额转变。为了引导我国城市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可以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方面入手。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是财政税收政策,不仅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财政税收政策以及进行的适当调整,来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的经济活动等,引领社会资本投向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进行,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我国城市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实施的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和优化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等,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转变。
二、分析城市经济增长转变和财政税收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研究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十一五”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还面临很多困难。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旧是粗放型,很多地方过于重视税收和GDP的增长,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其次,依旧受到节能减排问题的困扰。虽然我国在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保护措施,但是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出现了不协调情况,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还会制约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型。再次,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国服务业从总体上来看,服务水平较低,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国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以科技和创新为主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2.财政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我国财政税收相关管理人的责任意识不高。现如今,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对于税收管理体制还是缺少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加平时管理人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少责任心,导致违法乱纪行为经常出现。其次,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虽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却出现了削弱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力量的现象,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最后,相关的财政体制机制不健全,改革内容存在明显的过渡性。综上所述,这些财政税收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产生了制约影响。
三、探究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发展措施
1.改革和完善现有税收制度
从目前来看,我国实施的税收制度主要是以间接税为主,并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相关联,而这些税种又会影响生产规模,从而推进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不利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税收体制要从间接税变为以直接税为主,不仅可以加强各级政府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向集约式和效益型准变。在这一过程中,要减少间接税的比重,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不断深入改革税收体制,优化税收类型的格局,合理安排税负结构等。还要积极推进增值税的改革,并适当的调整增值税税率和消费税税率,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增值税和消费税税率都存在下调的空间。一方面,在我国现在的增值税基本税率17%上,再下调2个百分点,保持在15%税率的水平。另一方面,适当降低个别消费品的税率。具体而言,首先,对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增值税税率基本是在15%水平以内,而我国内地的法定增值税税率基本为17%,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高,所以下调2个百分点是可行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相应的税收体制也随之得到改革与完善,选择税基相对来说不宽的消费型增值税,不会过于影响我国财政的收入。例如,以我国东北为试点,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增值税转型政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新设备的投入力度,促进机器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东北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产业政策和增值税转型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投资规模,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降低增值税税率不会对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我国辽宁省在04年减少了增值税收入,促进了增值税的转型,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7.9亿元。通过下调增值税和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会不断减少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提升直接税在税收中所占的比重,推动增值税的转型,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型。
2.优化绩效考核系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方面,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财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方式,以此来发挥财政税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绩效考核方式,所以需要在现有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国内外很多成功经验,从而使财政部门形成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约束机制,对于具体情况还要展开深入的调查。不仅要分析财政税收的工作内容,还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充分了解,并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对考评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此同时,要在考核财政税收政策的时候,充分运用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知识进行系统考评,促进考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了更加有效发挥考评结果的作用,还要建立建立绩效评价公示制度,提高考评的公正性。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面对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不仅可以保持经济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等,还能切实的保障民生,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在2009年,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全部财政收入计划为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为了有效解决全市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石家庄市采取了集中财力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本市经济的稳健增长。与此同时,石家庄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有44.5亿元,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专项基金有1.3亿元。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致力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祥和稳定,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提高财政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的投入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财政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力度,并提高对服务业的投入与支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分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科技含量为多少。科技水平不高的产业,会提高能源资源的消耗量,降低产品的质量。相反,科技水平高的产业,则会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由此看来,依靠占用资源和高消耗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是可取的,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以及合理利用等才是健康持续的发展方式。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政府试图通过市场来发展技术,然而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扩大规模,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的目标。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低于其它项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从目前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属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综合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制度与体系等不完善,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从而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采取财政手段来大力支持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发,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财政金融支持方式、优惠相关活动的税收、大力培养技术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种政策法规,以此促进人才的开发和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协调企业与政府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联系,互动合作,为我国技术的研发提供结实保障,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最后,政府与企业等还要提高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在我国形成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技术型产业的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关键词: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7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现代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旅游作为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同时,伴随着创意经济、品牌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城市旅游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品牌化道路,做好品牌管理工作,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重点发掘该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城市服务等内容的一种独特旅游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城市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作为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城市旅游既是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目前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城市旅游作为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城市旅游要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积极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而带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求,走品牌化城市旅游道路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塑造城市旅游品牌的目的就是推广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旅游品质,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要想更好的符合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走城市旅游品牌化道路过程中,加强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管理,对挖掘城市特色文化、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做好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城市旅游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将本城市的特色文化传扬出去,才能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旅游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城市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城市旅游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性,并纷纷开拓属于符合各城市发展的城市旅游品牌道路,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进而造成城市旅游在品牌塑造与管理中面临着着一些问题,进而制约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干预过大
城市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致力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然而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城市旅游在走品牌化道路过程中,城市旅游的塑造与管理受政府的干预较大。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措施来对城市旅游进行干预,虽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但是政府的过大干预也会给城市旅游的发展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首先,政府的过大干预会让城市旅游失去其自身的特色,使政府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唯一依靠,进而不利于城市旅游的创新发展。其次,当代外来文化被带入到城市旅游当中,会给该城市的旅游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造成城市旅游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不利于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再者,在城市旅游品牌发展过程中,如果政府一度掌握城市旅游品牌发展的主动权,就会很容易造成地方性保护主义,政府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从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把自己意愿强加给企业,造成旅游业不合理的发展。
(二)人才匮乏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就我国当前城市旅游的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中,专业的人才比较匮乏。首先,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涉及到旅游、经济、管理、法律、地理等多个学科,不仅要求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必须具备管理能力。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不能就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地解决。其次,创新型人才稀少,在我国现代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中,有的只具备专业的知识,有的只具备管理能力,然而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工作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种单一的人才很难满足我国现代城市旅游发展品牌的需求。
(三)环境的缺失
首先,我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环境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一些恶性竞争行为,会扰乱城市旅游市场秩序,不利于城市旅游品牌的健康发展。其次,自我国实行对外改开政策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城市旅游品牌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会给我国城市旅游文化产生冲击,如果城市旅游文化缺乏竞争力,就会被外来文化同化,进而失去我国城市旅游文化特色,不利于我国城市旅游的稳定发展。
(四)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发展城市旅游已成为满足当代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城市旅游注重的是打造属于城市旅游特色的文化符号,然后通过有效的手段对这种特色文化符号进行销售,进而将城市的特色传扬出去,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中,受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城市旅游品牌发展速度较缓慢,不能保障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时,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需要依靠一定的资金为依靠,而我国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大都是依靠政府投资,随着城市旅游品牌的发展,单纯的依靠政府投资已经很难促进我国城市旅游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三、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外联系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一味的发展闭塞经济的结果就是被这个社会给淘汰。而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作为我国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积极的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在与对外互联的过程中,不断吸引外资,将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展现给外来投资者,进而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为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1]同时,加强对外联系也是提高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降低政府过大干预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另外,政府作为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调节者,政府应该认清自己在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在对外联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避免外来文化对城市旅游品牌的特色文化产生过大的冲击。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当前,社会竞争已经演变为人才与科技之间的较量,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作为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打造城市品牌道路的过程中,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对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为了满足当代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的需求,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2]首先,我国政府要给予政政策扶植,加大教育力度,设立相应的专业学校,进而为我国现代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加强现有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不仅要注重旅游品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才能不断提高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品牌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开拓文化创意旅游市场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当代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中,要不断加大创新,不断开拓城市旅游品牌市场。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创意营销的竞争。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应该积极开拓文化创意旅游市场,有效的将我国当前社会各种力量集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造成声势,打出知名度。[3-4]除了用好传统的旅游营销形式外,还应注重由创意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而衍生出的许多新颖独特的营销方式,从而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市场环境
环境是我国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市场环境对我国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我国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我国城市旅游市场。另外,政府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立足市场,不断提高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文化价值,将文化创意融入到城市旅游当中,提高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的空间。其次,我国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提供保障和依据,将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纳入到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来。再者,在这个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要认清形势,积极的应对国际考验,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与管理工作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实行一些优惠政策来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5-6]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扶植,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推动城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减免税收、鼓励创业等措施。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成立专项基金来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植,通过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符合区域发展定位及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从而推动我国城市旅游产业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强势品牌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旅游企业在以城市旅游品牌为依托发展的同时,对城市自身的特色也越来越看重。城市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旅游品牌的主流。为此,我国城市旅游业要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打造属于自身的旅游特色,塑造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7-8]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要深度剖析城市地域文化,全面掌握城市特色及亮点,运用全新的媒体传播视角与包装手段,全景式展现城市风采,塑造城市形象,为城市旅游品牌的招商引资摇旗呐喊,进而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六)建立信息化监控系统
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需要依靠一定的法治手段来给以保护,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各种品牌旅游产品、文化是提供服务性的。为了提高城市旅游品牌建设效率,在城市旅游品牌塑造过程中,建立高效的信息监测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9-10]利用信息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搜集到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出城市旅游品牌塑造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品牌的竞争力。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面临着的较大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已成为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大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加强城市旅游品牌的管理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旅游的发展,提高城市形象,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夫妮.论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与管理[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2] 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 仇月普.基于休闲文化的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4] 吴小天.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5] 周媛媛,张金成.城市旅游服务品牌及其塑造[J].旅游论坛,2009(5):690-694.
[6] 王建军,吕拉昌.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J].价格月刊,2011(3):65-67,77.
[7] 张 春,王淑华,赵小远.基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开封旅游品牌 提升策略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4-47.
[8] 李 娇.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由于烟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与落实,有利地推动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2010年,烟台五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12亿元,约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3.8%。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1.6%。市区国税、地税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占到全市的56.2%、73%和51.9%①。
烟台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烟台的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就,但与省内城市经济发达的青岛相比,烟台中心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还不够强,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烟台中心城市经济综合势力较弱
一是中心城市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而济南、青岛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二是中心区作用不明显。2010年,作为烟台中心区的芝罘区,完成的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②;青岛中心区的市南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已突破69.62亿元③。三是城市人口聚集度不高。2010年,烟台中心城市人口为180万人,全市总人口为652万,所占比例为27.6%;不到三分之一。2010年,烟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9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80万人。目前,中心城市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7.6%④。青岛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32%⑤。
2第三产业比重低,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弱
2010年,在城市经济总量中,烟台中心城市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6%⑥,比青岛低10多个百分点。2010年,芝罘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2.52%⑦;青岛市南区则是86.1%⑧,芝罘区比市南区低23.6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领域,商贸、餐饮、旅游、物流等方面,烟台虽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看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品牌不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相对薄弱。同时,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等软件服务功能也不很强,制约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经济特色不突出,产业结构趋势同化
从产业结构看,烟台中心城市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方面,与县市的存在“雷同”,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有序的发展格局,难以辐射带动农村,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尽管烟台中心城市,确立了“五区六大组团”的发展规划,每一个区也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定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为了GDP的增长,每一个区并没有走出“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五区之间,出现了一种“缺乏分工合作、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发展状况,每个区都建有工业园,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甚至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建批发市场,但是,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并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
4城市资源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与青岛市相比,烟台中心城市也有港口、航空、铁路等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与拉动力,与青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港口方面:2010年烟台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4.1万标箱,分别是青岛港的1/2和1/8;机场方面:莱山机场,每周航班200个,全年客运量200多万人次,而青岛流亭机场则是1000多个和1100万人次。由于陆海空交通运输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烟台人流、物流、商流的集聚,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同时,烟台市区有旅游资源,但景点分布在各区,缺乏统一开发、包装与营销,没有形成能代表烟台形象的旅游品牌,城市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5统筹发展意识差,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由于受财税体制、投入机制等因素影响,烟台中心城市五区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共享、产业布局等方面,各自为政。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各区都在谋求建设“小而全”的基础设施网络,这种发展现状,既占用了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又造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分散,影响了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
烟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1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
城市布局上的优势。“十一五”时期,烟台中心城市初步拉开了大市区的框图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建设了一批路网、公用事业、城市景观等项目,特别是一批具有全局意义和影响力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如火车站、国际博览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等,这些将对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公用设施方面,对电力、通讯、公交、供水、供热、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得烟台中心城区整体功能的承载力和聚合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日渐完善。城市产业上的优势。2011年,烟台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06.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三次产业形成了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已形成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四大支柱产业,汽车、电脑、手机三大产品集群,正在积极培植石化、核电、船舶、葡萄酒、特种化纤等一批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集群。
城市品牌上的优势。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一连串的荣誉,烟台市先后获得“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现“五连冠”,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说明了烟台的城市对外形象已经有了大大改善,美誉度、知名度有了显著提升,这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区位上的优势。随着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德龙烟铁路、烟大轮渡、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的交通体系的建设,中心城市将形成“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的这种区位优势,将会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日益显现出来,会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发展来看。从世界范围而言,烟台是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伴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崛起,必将带动烟台更多地参与其分工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从全国范围而言,国家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培植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烟台具有承接辐射、错位发展的巨大潜力。从全省看,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烟台都是“主战场”,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半岛城市群中,烟台的定位是环渤海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积极推进三大战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带动战略的实施,迫使我们烟台不得不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火车头和发动机,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在国内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排头兵和扩散源,如,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益,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十分显著,特别是上海城市经济对于长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可以说,烟台中心城市经济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烟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烟台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1实施“产业立市”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产业的支撑。因此,在发展城市经济中,烟台必须坚持“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制造业。烟台已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工业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制造业是中心城市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烟台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
突出发展服务业。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中,烟台中心城市要实现向多功能中心城市转变,改变依靠单纯制造业优势做实业型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中心城市产业的核心,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一是发挥烟台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日韩等国际市场需求的外向型服务业;二是发挥烟台潜在的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连结东北和华东、华南的现代物流业。三是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制造业,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生产业;四是围绕滨海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观光度假型及休闲旅游服务业;五是强化APEC博览会和果蔬博览会、葡萄酒博览会等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的会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烟台具有良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条件。目前,烟台是全国综合创新城市50强之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3处和47处;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3处。烟台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主要对四个行业: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对20家企业:氨纶集团、先声麦得津等,对十个创新项目:如荣昌“泰爱”等,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推进90个过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
2实施“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烟台要坚持“协作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芝罘区:应继续实施“服务业强区”,积极发展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科技、贸易、服务、文化中心。莱山区: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福山区:提高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档次,同时做大现代物流业。牟平区: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作用。高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3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烟台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这是烟台发展、壮大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所在。烟台要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城市经济的新亮点。突出发展港口经济。建设临港物流园区,扶持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港物流业、临港加工业,形成城市港口经济圈。突出发展滨海旅游业。发挥市区海洋自然风光、海洋历史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优势,打造沿海和海上精品旅游线路,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滨海观光、休闲、运动、度假胜地。突出特色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等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
4实施“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
经营城市,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及市场化经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好土地经营的文章。土地经营就是要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实现,实现以地生财。要在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和大工程用地;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环境配套,把生地做成熟地,保持土地升值和增值;根据城市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以战略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搞好土地储备和出让工作,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做好资产经营文章。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设施建设,有偿使用公用资源等。重点是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推动重点企业膨胀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批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好城市品牌经营文章。把烟台已获得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城市品牌开发、利用好,把品牌效应转化成经济效应。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因素。各区要进一步结合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利力的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路网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完善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形成市内微循环、市郊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交通格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坚持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统筹建设的原则,建设公共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科学规划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6理顺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要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烟台必须按照“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思路,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的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理顺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激发市区两级发展城市经济的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烟台城市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完善城市建设体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思路,将市、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确保各项设施布局、等级、规模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目标,合理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事权,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市管理体制。
一、目前促进城市经济增长阶段常见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属于一种粗放型模式,这表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而且资金紧缺,更加无法支撑经济稳定运营,进而影响着城镇化进度。通常情况下,粗放式的经济结构只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最终对城市所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污染及资源耗费,令环境绿化削减,生态自然变得越来越脆弱①。首先,集中式发展的速度及规模,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目标。粗放式的经济结构将影响到财政税收方针的实行,令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整体指标在到地区时,地区政府就仅仅为完成目标而快速生产,加大资源的耗损,只注重发展的速度。但是这些均是以当下财政税收制度为基础进行的,其可以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财政税收方针,尽管可以加快企业经营速度,但是却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另外,粗放式的经济在全社会的行政、技术、文化等层面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很难相协调与平衡,导致财政税收制度的实行面临阻碍。长期以来,国家均是采取行政法规来约束各大企业,而且市场上其他要素未得到同步进展,严重压制着成本价格,进而令收益偏高。
2.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滞后,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国家近几年在该方面投向了许多的资金稍稍转变了落后的状态,但依旧无法满足企业经营、居民生活的需求。例如高速道路修建范围很窄,针对易发灾害区域的防灾措施不健全,有的偏远地方的城市还出现了水电供应不足等情况;有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注重高新企业的经营,而忽略了城市的绿化建设,有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交通问题非常严重,不能适应当下现代化社会脚步②。而且,目前国家持续推进工业化建设,生态质量问题日益严峻,如此就导致政府要增加环境治理上的经费投入,增加了成本,令经济增长改变的困难越来越大。
3.城乡差异明显。改革至今,国家越来越关注城乡之间的集中协调建设。但东部沿海区与西部落后区域差距依旧不能缩小:发达地方注重完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统一的产业及资源优势,已达到了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西部地区比较,可以说有了很大规模的经济转型。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科技以及数据传输的发展逐渐加快。反之,西部地方的劳动力及科技均较为滞后,市场规模很小,收入低造成消费水平也低,生活质量甚至不能达到温饱要求。该种经济局势令贫富差距持续加大,经济政策很难协调统一,全国的市场经济将面临巨大阻碍。
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财政税收方针措施
1.合理调整投资方针。没有科学调整投资方针,加强投资力度,市民的收益才能获得可持续增加,财政税收每年均在国家财务预算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在国家整体财力还比较有限的状态下能够首先采取开征遗产税等途径增多,财政收益也可增加,另外还要规范税务监察制度,避免偷税漏税等情况的出现,而且还需要针对城市企业技术加大投资,对城市企业技术制度进行创新使部分高科技单位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合作,促进城市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科技推广人才发展方面需要引入专业化人才,为其提供一定的住房条件等待遇,以他们的努力带动本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另外,在针对财政投资制度的制定上也要引起重视,积极扩展融资途径,令资金量持续增加,使政策性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特别是在制定创新投资制度方面,要加强对财政投资参股运营农业整体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与企业加强合作,并全面招商引资,令民营资金与外资等方面的资源获得扩大,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形式的改变。因为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存在很多挑战,为了使城市经济增长极早得到转变,令城市经济发展处在常态化状态,需要将针对财政税收方针的调整融进城市经济发展及需求拓展方面。使城市投资面持续加大,令经济增长可以得到平稳发展③。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在经济的外需上进展并不可观,这时能够合理增加经济赤字,并发行适量的建设性国债,然后增多预算中的投资,而且政府要积极促进项目进度,并提供充足的经费。在资金的安排上,要重点用来改造城市生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以及更新企业产业科技等方面,令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展潜力获得全面激发。
2.完善税收机制。首先,制定出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能够从对城市内的关键企业进行扶持着手,再逐步对全部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主要涉及部分具备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并融入民营企业。在产品生产,尤其是深加工上,更需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来提供支持④。此外,在各种不同税务的优惠政策体系上也要科学安排,科学分布各种税收优惠比重,使税收优惠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税务公开,对税务制度及行为加大建设力度,使税收工作处在阳光及公开的状态下,接受大众的监督。
3.减少对新科技行业的税收。依靠诸多资源消耗和占用推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行的,唯有依靠科技的发展,完善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短缺状态下的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对新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水平比较忽视,政府和企业对新科技行业的财政税收扶持较弱,导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竞争力低。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财政来对新科技行业的财政税收扶持。
4.实行营改增制度。营改增制度的实施扩大了纳税范围,针对不动产行业的干扰较大。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促使国内房地产领域成本增多,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改变。房地产和建筑事业是国家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新科技领域的建设并未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⑤。但是,实行营改增制度促使原本的建筑单位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开展业务调整和创新,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改变。而且,根据对新科技领域与科研成果转变的税收调节,实行对新科技行业的税收降免与减少科研成果转变的税收负担。可以促使城市经济增长得到又好又快的转变。
5.加大财政针对高新科技的研制力度,提高服务行业人才资源的投资。国家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阶段,需要持续加大财政对高新科技行业的研发力度,并增加对服务行业的投资和支撑,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区分国家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类别的一个关键指标即经济在发展阶段,其技术含量的多少。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会提升能源消耗总量,下降产品性能。反之,技术水平高的行业就会降低能源耗损,坚持长远发展之路,提高产品性能,提升工作效率等。由此得知,依靠占据资源及高消耗的经济增长道路并不可行,唯有依靠技术创新,节能和合理应用等才是长远发展模式⑥。长时间以来,国家城市政府尝试通过市场来研发技术,但是许多企业为得到迅速发展、拓展规模,而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技术研发的投资远远低于其他业务,经济增长阶段缺少创新水平,进而造成市场竞争力薄弱。就当前来说,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人才密集性行业,需要诸多整体素质高、科技水平强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因为我国针对人才培养与引入的制度及体系不健全,造成该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进而限制着高新科技行业的繁荣发展。为此,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采用财政途径来大力扶持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简单的说,政府机构能够采用财政金融支撑模式、优惠相关项目的税收、全面培养科技人才、保障知识产权等多种政策法规,由此推动人才的开发及科技的发展。而且,在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上,还应协调企业和政府与高校各个研究部门之间的关联,促进合作,相互联系,为国家科技的研发提供一定的保证,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政府和企业等还应提升对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国内制定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制的长效体系,进一步拓展科技型行业的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及整体实力。
6.制定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当前,国家在财税上的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健全,造成考核结果不科学、不公正,如此就需要制定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以迎合经济增长改革的需求。
需要多角度深入基层,全面考察各地区财政情况,再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财政支撑经济增长上的实情,促使考核结果更为公平、客观。特别是要全面学习现代化先进的统计学、应用数学以及现代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完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制定出健全的绩效考评公示机制,令绩效考核处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提升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及精准度。另外,还要努力深入群众,采集源自大众的多种意见,对全部的意见深入探究并进行划分,对其中隐藏的问题要提供条件进行处理。
三、结语
怎样加快城市经济增长转型,是我国当前在城市化进步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上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为此,需要深入探索,进一步优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改革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促使国家经济的顺利转变。
注释:
①周浩.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8
②梁志远.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48-49
③王嘉琪.试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纳税,2018(23):19+21
④田金莹,王毛毛.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7(20):88-89
【关键词】现代港口物流;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影响研究
一、现代港口物流概述
(1)现代港口物流的概念。对于现代港口物流概念的理解,随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发展。现在可这样理解:现代港口物流是指港口中心城市利用其自身的港口资源优势,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强化其对港口周边地区物流活动的轴射能力,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2)港口物流活动的发展阶段。港口发展经历了三代港的发展阶段:第一代港口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前,其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港口物流功能主要是提供船舶停靠、货物装卸、转运和仓储等服务。第二代港口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其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形成了以集装箱运输为中心,出现了临港产业群,增加了港口物流增值服务功能。第三代港口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定位为“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即以信息技术为服务手段,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为一体的现代港口综合物流业。
二、海口港港口物流的现状
1.海口港港口资源。(1)岸线资源。西起澄迈湾的玉苞角,东至铺前湾的北港岛,岸线总长约82公里,规划为8个岸段、5种岸线功能。即马村岸段、盈滨至天尾角岸段、海口湾西岸段、海口湾东岸段、铺前湾西岸段、白沙门岸段、塔市西至北港岛岸段等8个岸段;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城市生活和自然生态岸线、城市建设岸线、备用港口岸线等5种岸线。(2)航道资源。海口港共有四条航道,即秀英港、新海港、海甸港和马村港航道。其中马村港区航道为天然航道,其余皆为人工单向航道。由于受到海口湾淤积的影响,秀英港区和海甸港区人工航道需常年疏浚。
2.海口港物流基础设施。(1)海口港码头泊位。海口港码头泊位现状为:秀英港区泊位25个,其中深水泊位6个;海甸港区泊位46个;新海港区泊位3个;马村港区泊数8个。(2)港口设备设施。海口港现拥有各类装卸机械180台。码头仓储堆场能力为海口港仓库27间共7.39万平方米,堆场12.85万平方米。
三、海口港口物流与现代港口物流存在的差距
现代港口物流主要体现在第三代、第四代港口的发展上。而海口港口物流还处于第二代港口的发展阶段,与现代港口物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海口港港口产业优势不突出,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海口港作为海口市中心港区,仍处于二代港发展时期,不能较好的发挥其优势。主要表现为港口物流功能单一,泊位等级低,专业化泊位缺乏,港口物流服务能力相对较低,欠缺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跟现代物流差距明显,不能很好的突出其传统产业优势,从而无法满足海口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成为海口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2)港城发展不协调,矛盾较为突出。港城不能协调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海口港的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秀英港区,而秀英港区位于海口外滩的范围之内,地处中心城区。随着海口城市经济的发展,港口与城市在土地利用、货物集疏运方面的矛盾表现得较为突出,从而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二是港城在环境功能上不能协调发展。秀英港区位于中心城区,但港区在船舶装卸作业及车辆集疏运生产过程,必然会对海口城市环境造成影响,这与把海口城市建设成为热带滨海旅游休闭胜地的定位很不协调,限制海口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
四、现代港口物流条件下海口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临港工业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海口临港工业主要集中在海口三区,即保税区、高新区、金盘工业区,其工业产值占海口市的40%左右。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海口市临港工业存在总体上发展程度不高、产业聚集规模不够,科技含量和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规划程度较低,相关软硬件的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着海口城市经济发展。
(2)港区分离,难以促进现代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制约海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港区分离,即港口—保税区分离,不能联动发展,使保税区的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等功能不能以港口为依托,充分发挥出来,难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港口也难以利用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利用保税区的加工贸易功能,促进和支持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港口城市经济做大做强。
(3)海口城市经济区位定位内涵不足,使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得不到扩大发展。
五、现代港口物流条件下海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1)整合港口资源,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建立信息港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条件下,必须整合海口港港口资源,建立现代港口集群,对港口以及临港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海口港建设现代港口物流还处于初始阶段,缺乏信息管理能力。为了配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战略,应向国内外第三代港口学习,借鉴其服务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加快信息化建设,在现代港口物流生产活动中推广应用EDI系统技术,构建联通国内外信息网络,配置信息技术设备,提高海口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以满足现代港口物流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实行港口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港口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国际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海口实行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向。首先要充分利用海口的港口资源优势,把海口港建设成为信息化枢纽港。其次要坚持以港兴市,以市兴港,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于现代港口物流所具有的运输服务功能、水运规模的经济性、商贸服务功能以及信息服务功能等,使临港工业区成为跨国公司首选的理想制造业基地,成为现代工业的最佳聚集区域,形成产业聚集,出现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走“港兴城兴”的港城一体化发展道路。
(3)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发展战略。一是实施“区港联动”,建立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目前制约海口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建立国际保税物流园区,港区分离。港口难以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促进港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从而制约着港口物流的发展。因此,要实施“区港联动”,就要在港口区域内建设国际保税物流园区,把保税物流园区在税收、海关监管等方面的优势与港口物流在运输、商贸、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促进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园区、城市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二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保税物流园区,由此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已成为国际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首先,保税物流园区可试点自由贸易区政策。海口保税区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将现代港口物流与自由贸易区功能相结合,设立国际保税物流园区,实行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实施“免征、免税、保税”政策,进行“境内关外”运作模式,拓展自由贸易区商贸、中转、加工功能,更好地促进海口市城市经济的发展。其次,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奠定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行“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海口市可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不断推进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旅游购物等进程,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建.现代港口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系
[2]史国光.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港口经济.2002,2:36~37
[3]郭信昌,刘庆珠.入世后的港口经济.港口经济.2002.1:13~1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结构重组和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扩张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制度在城市经济规模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对于城市制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和熊彼特所代表的演化经济学派、凡伯伦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康芒斯所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以及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认为制度可以对经济体扩张起着良好的规范性作用,可以指引宏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诺斯将制度分为两种:非正式的制度指的是由于风俗、传统、地域理念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约束,比如宗教;而正式的制度,则是政府部门为了约束经济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要求经济参与主体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条款。制度是为利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存在的,在形成城市规模之后的城市扩张中,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引导合理的经济秩序,避免柠檬市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制度的存在有助于避免混乱的经济秩序,使得城市的规模的扩大趋于理性——结构上的不断更新,而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的是城市规模扩张中正式制度所起的作用。
二、城市规模扩张的含义
城市规模扩张的概念最早是在1867年有A.Serda《城市化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概念。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有关城市规模扩张原理有着不同的解释,形成以人口扩张、空间扩张、文化扩张、生态扩张等等。
1.人口扩张。人口扩张观点认为,将非城市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个简单的过程就完成了城市规模扩大。H.Eldridge认为人口的集中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而他的支持者提出了“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规模不断转移”的观点。这种理论在现在虽然不能全面成立因其忽视了众多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等现实问题。但是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口扩张成为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间扩张 。空间扩张指的是在城市规模扩张中,一定地域的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但是这种片面的强调,忽视了精神、思维、教育等人文素养的变迁。
3.文化扩张。文化扩张指的是将城市发展理念、教育理念带入到乡村,通过人文影响逐渐实现扩张。这种规模扩张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片面强调人文影响。
三、制度在城市规模扩张中的作用
当初期的城市经由一定的路径依赖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壮大时,自发的城市规模扩张已经不能满足快速膨胀的城市形势,而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这种不足,避免“公地悲剧”。制度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征。有效的制度可以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城市经济规模有序扩张。已初具产业规模的城市,若要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则必须要对城市作出长远性、整体性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要基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经济要素、人口规模等作出合理判断。尤其重要的是,城市自身所处的经济位置、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作出合理判断。
1.避免公地悲剧 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所谓的“公地悲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造成的公共物品的大量灭失。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自组织性扩张中,由于每个经济经济个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很多公共利益,比如环境、交通等等,从而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在这种依靠城市原始本能进行扩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政府可以通过指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制度,实行强制性措施,来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2.先行导向型作用 制度引导具有先行导向性。城市政府作为城市制度的制定者,在即将开发城市某个地区、某项产业时,必然会出台一些列的相关政策。政府在制定制度时会结合城市的产业布局、竞争力发展而做出的决议。这时,作为经济个体,企业若选择政府要投资开发的土地进行商业活动,政府则会有大量的优惠政策;若无优惠政策,政府也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引资金,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活环境,这样给企业发展带来长远契机。在我国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的发展探索中不难发现,滞后型的制度总会带来一些列的问题。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例。在发展初期,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度,当再次采取措施时,原有的经济格局已不易再被打破,整个城市呈现出轴对称的发展趋势,只能在周线的基础上,很小范围内的向周围发展。因为“伦敦车辙”效应,整个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规模,只能在既定基础上发展。基于很多早期城市存在的明显问题,现在我国城市扩展规划具有明显的先行导向型作用。以上海的浦东新区为例,强有力政策的前期引导已经为入驻浦东新区的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浦东新区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整个上海的经济发展。
3.实现城市有效率扩张 制度引导可以实现城市的有效率扩张。有效率的扩张指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改进、提升带来的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原有的地域不能承受这种扩张带来的人口、土地的增长,进而寻求更多发展空间的扩展行为。作为整体经济的总揽全局者,政府出台每项经济政策时都会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而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规模而城市外延。对于城市需要郊区化的产业,政府就会相应的提供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作为辅助,通常这些辅助设施会由于原先厂商原先所处地域,因而会吸引大量的厂商形成集聚,将外部化优势内部化,逐渐具有规模优势。对于整个城市发展而言,将相似性产业集中到一起,有利于节约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若所有不同的产业全部分散到一个城市的不同外部,带动所处新区域的发展,形成新的商业中心,最终会形成多个市中心的格局。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有效利用,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4.肃清市场 制度可以肃清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存在城市扩张需求的产业,基本都是厂商数目较多、现行的城市规模中限制了行业发展,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满足行业需求。而厂商数目较多的产业,极易形成“柠檬市场”——即具有价格优势的劣质产品占据优势地位,而价格较高的质量较优的产品则占据了劣势地位,使得这个城市的产业相对于其他城市,不具有竞争优势。城市扩张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列的相关制度限制劣质产品生产者的外向扩展,提高劣质厂商的机会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优质厂商提供优惠政策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通过市场作用,淘汰劣质厂商,肃清市场,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二、促进中部城市发展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1.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是区域矛盾的关键所在
当前的中部城市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缺乏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聚焦点。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根本地在于城市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2.发展城市经济是协调诸多矛盾的结合点
过去很多年中,中部城市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其“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发挥优势?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新的战略思路应当贯彻“重在点、兼顾线,带动面”的原则。其中的“点”就是指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中部崛起过程中解决区域战略与国民经济整体战略之间、环境及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发展之间、短期调控任务与长远战略发展任务之间、工业化发展缓慢与加快人民收入提高的迫切要求之间、结构调整与总量扩张之间、基础设施不足与战略性调整之间、“二元”分割的城乡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诸多矛盾的最优结合点。
3.发展城市经济还是积累工业化条件的必由之路
中部崛起应当首先造就自己的经济增长带头地区。在今后十五年或略长一些的时期中,不仅老的省会城市应当大力发展,而且要努力争取在每个省区形成若干个较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让这些城市成为当地的“先发”地区。与此同时,还要加快中小城镇发展,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乡镇合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综合性多产业构成和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之路。
另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把重点放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高级化上。改善中部城市的投资环境,当务之急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部崛起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在各地区造就若干具有现代经济意义的城市。
三、促进中部城市发展的策略
1.积极促进老工业城市转型
中部地区有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其中有不少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工业结构层次低,企业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机制体制落后,企业冗员多,离退休人员包袱重,企业办社会负担重,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主要矿区采掘历史长,资源濒临枯竭,缺乏后续替代产业,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城市或矿区基础设施落后。必须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中部老工业城市的振兴。全面推进中部老工业城市的振兴,首先要鼓励中部资源型城市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接续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增值程度,并带动能源、原材料工业升级,扶持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其次要加强中部老工业城市的科技创新功能,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扶持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最后,支持城市或矿区的基础建设,并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体制,重点是解决企业办社会、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引进外资等改组国有企业的问题。
2.加快中部城市经济网络建设,构建一批现代城市群
要加强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城市经济网络是城市之间从事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空间分布与要素组合的框架结构。依托城市经济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联系把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中部与东西部相比,中等城市相对较多,基本处于一种匀质状态,分布比较集中,而且江河湖泊众多,水路、公路、铁路等交通网密布,长江、淮河、黄河等几条大江大河均流经中部地区,陇海线、京九线等横贯东西南北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在中部地区交汇,具有点多、线长、辐射面广等比较优势。而且中部的基础产业实力较雄厚,特别是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等省,在制造业、建材业和能源工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并且一般都分布在沿江或沿线周围,非常便于众多的中小城市依托一些基础工业作为支撑,发挥水路、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密布的比较优势,沿江、沿线、环湖发展和壮大产业带并形成城市经济网络。同时,中部一些城市与东部许多城市平时就经济交往密切,接受辐射面较广。因此,中部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比较优势,按照以点串线、以线结网、以网撑面的运行轨迹,形成体现中部地区特色的城市经济网络,寻求区域内外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加快中部地区城市产业一体化的发展
城市产业一体化是城市经济网络一体化的基础。因此,为了加快中部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要促进城市之间产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要鼓励和推进城市之间大型优势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支柱产业拉动配套产业的发展,以配套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巩固与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城市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新技术产业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经济的聚集地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中国城市经济:作为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市长,结构调整一直是您最关心也是常抓不懈的事情,请问在这场金融危机下背景应当如何辩证看待这个时代课题?
白云:历史证明,每一次危机都会使经济结构进行一次大范围的调整,都会使地方经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洗牌,当前,我们要以扩内需、保增长为契机,大力推进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中国城市经济:阳泉将从那几个层面推进这项工作?
白云:我认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把加快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生产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消费业,以服务业的超长发展带动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其次是把循环经济作为我市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这次金融危机对线型产业发展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循环经济。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完善阳泉经济发展思路,按照自愿合理配置、能源合理流转、产业科学耦合和符合环境容量的原则,全面布局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目前,阳铝5万吨再生铝、循环水余热利用和阳泉中能煤层气开发公司的瓦斯发电等13个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第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总的思路是“淘汰关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做大做强一批”。
中国城市经济:可否具体谈谈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白云:好的。从企业的发展趋势看,规模效益显著、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将在未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我们要做好“关小上大”、优势重组工作。按照“十关闭、十整顿”部署,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积极推进“五小”工业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关闭工作;与此同时,阳泉还要抓住国家推行增值税转型和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步伐。继续深化晋京科技合作,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建立阳泉市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再就是突出抓好一批重点调产项目。按照完工一批、开工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2009年阳泉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共52个,其中上年结转33个,新增19个,项目总投资557.3亿元,年内计划投资87.2亿元。
中国城市经济:据统计阳泉的中小企业占到总企业数的95%,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些企业恰恰受冲击最严重,如何帮助它们尽早摆脱困境?
白云: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它们有了困难我们绝不会等闲视之,要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发展壮大。首先是利用好用足中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限额上限上调等;第二要扩大阳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规模,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增加担保资金和民间资金参股担保机构,在县乡广泛建立“会员制”和“互助制”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三是积极抓好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四是协调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五是支持企业抓住资本市场低迷的机遇,买壳、借壳上市;六是有序推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六是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力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最后,要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竭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引导企业坚定发展的信心,沉着应对挑战,把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限。
编织更加密集的“民生网”
中国城市经济: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决定两年内在全省实现农村“五个全覆盖”,而阳泉提出不仅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超额”完成另外“三个覆盖”,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白云:实际上,阳泉早在2006年就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后来又逐步演进成城乡一体化战略。在这个战略的推动下,阳泉农村“七个方面一体化”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本着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原则,继续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两年内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个敬老院。同时继续开展“三清五改一绿化”工程,加快建成一批乡村风情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活舒适便捷的现代化农村新社区。
“三城同创”建设宜居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这次到阳泉,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的是这里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资源型城市的形象,这种喜人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什么?
白云:大家都知道阳泉是个因煤而生的典型的城资源型城市,由于早期“先生产后生活”造成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加上一“煤”独大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在本世纪最初的两三年中,阳泉城市环境已经到了比较糟糕的地步。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环保攻坚战,城市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空气质量二级天气从2004年全年7天迅速上升到2008年全年的345天。此外,阳泉还成功摘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所有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市上下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也由此可以看出阳泉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中国城市经济:据我们了解,在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的称号后,阳泉又提出“三城同创”的新目标,请谈谈具体思路?
白云:生态文明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任务和内涵,因此阳泉又提出继续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和“国家级卫生城市”。按照2010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2009年阳泉基本要完成7个方面54项主要指标创建任务。主要涉及六大造林工程、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交通主干道绿化等方面,其中城区在完成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外,还对84个社区进行绿化任务;以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阳泉争取2~3年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3~4年建成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围绕这个目标,突出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两个重点,完成环境综合治理等五项指标,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五大工程;创建“国家级卫生城”是我们关注民生、服务民需的战略部署,要求用3年时间建成。总体来看,这三大目标的实现任务艰巨,但我们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