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1:10
导语:在声乐的教学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效率;课堂模式;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跃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普通高校科技声乐音乐教育逐渐跨入高校的教学课堂,教师要结合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重点声乐音乐的理论基础,运用当前科技电脑技术革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音乐规则和音乐理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效扩展教学模式。
一、加强声乐教学理念方法,丰富高校音乐课堂内容
高校声乐教学存在许多理念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我们汉语的语言特点,注意民族语言的训练,不断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不能因为中国汉字难咬就吐字不清,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浑水摸鱼,更不能偷工减料,这是唱法教学的大忌。声乐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展音乐教学活动,从而锻炼学生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组织社团活动和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要细分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让学生饰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声乐表达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才能打破唱法界限,构建多元化风格演唱的声乐教学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有效提升高校声乐教学效率。此外,高校声乐教师应具有开放的意识,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扩展自身开阔的视野和培养多元兼容的声乐教育观,才能彻底摆脱旧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构建新型和科技化的音乐教育课堂,牢固树立各种声音审美标准平等化的新理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充分借鉴各种唱法的优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完善声乐教学有效模式,优化高校音乐课堂策略
在完善声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步骤,首先,要继承传统声乐元素,结合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重点声乐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教学实际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声乐风格与品种是非常丰富的,根据统计数据,已知现存的传统戏曲和曲艺品种,就各有300多个,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教师一定要取其精华,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训,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课堂声乐教学的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加强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为今后更高级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成长。高校声乐采用生动化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优雅的情操,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感受当今主要的时代特征,体会音乐无穷魅力,掌握开放和多元的声乐演唱特征。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更高效地接受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教学角度出发,开展不一样的声乐教学形式,比如教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并给学生提供著名曲目,“维也纳森林故事”、“夜曲”、“肖邦”、“花仙子”、“友谊天长地久”等,让学生感受艺术气息,塑造艺术情怀,让音乐课为学生带来全身心的享受。
三、结合声乐教学强度理念,提高高校音乐课堂效率
声乐音乐风格种类、音乐作品数量和演唱方法种类非常丰富,因此教师要结合声乐教学强度理念,才能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了解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和当地著名乐曲,为学习中国古典声乐以及当代名曲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师生音乐互动,让学生理解传统音乐艺术品种在演唱方面的独特性,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利用音乐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对学生音准的提高和技术的训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兴趣,配合学校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找到声乐音乐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和感受,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演唱个性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戏曲、曲艺和民歌等演唱课,促进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声乐表演节目和艺术活动,让学生模唱和背唱一定量的唱段。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自主动脑思考的过程,通过活动和晚会,能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和先进化的声乐元素,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爱上音乐,走进音乐,学好音乐。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注意加强声乐教学实际方法,构建新颖的普通高校声乐音乐的教学课堂和教学模式,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兴趣,优化高校音乐课堂策略,不断结合声乐教学强度理念,依据声乐音乐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本质地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全面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15,03:45.
[2]张健.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兼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65.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探究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声乐学生招收数量逐年增多,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声乐学生进度慢、成功率低、水平不定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声乐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声乐的发声原理,灵活运用声乐教学方法,全面改善声乐教学效果。
一、夯实基础,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法
学生初期学习的声乐发声法往往对以后的声乐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要用全部的精力去辅导学生,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声乐基础。
一是教师应该更有耐心、有远见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智力和声乐条件。声乐的发声重点解决三个问题:通过喉头,建立三个支力点,一个在后咽壁的下端;头顶靠后的地方,它是向上拉起的集中点;后腰基,它是向下滚动的力量集中点和呼吸的集中支持点。要引导学生积极放松身体,不应加力的肌肉一定积极放松,上胸扩展不紧张,上肩、锁骨无牵挂力量,呼吸肌肉积极运动,声音上下拉开,感觉声音和力量越来越远。竖起管子,后脑向上拉起,后背向下腰滚动,形成通道,实现成声支点与后咽壁对抗的统一。
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柔和的、连贯的、有表情的、速度均匀的状态中练习。发声法练习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先唱速度慢的、安静的练声曲,逐渐发展到比较欢快、活泼的曲目练习;音域内先唱正常的、不加力逼紧的声音,逐渐发展到全部音域,避免单纯的练习音域两端的音;字音练习中先唱“纯元音”连贯的练习,然后再加入“辅音”和“元音”相结合的练习;力度上先练习比较弱的,逐渐发展到力度强的和强弱变化的练习,并适当休息。
二、突出个性,选择适当的声乐教学曲目
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一是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掌握发声法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特点。适当地选择声乐教学曲目,切忌不要“盲目贪大”。曲目选择好后,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曲目的时代背景,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及词、曲作者的生平,并根据曲目的音准、节奏、速度、风格特点、技巧要求、情感把握、特定曲式等,将曲目正确地、完整地,带有情感地给学生演唱一遍,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曲目的教学要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师在教授声乐曲目时要秉持耐心、细致、严谨、负责的态度。认真讲解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乐特殊记号和曲目演唱的难点,必要时可以分段来分析,反复练习,不要心急赶进度。曲目熟悉后,学生必须与钢琴伴奏教师紧密配合,并在配合中反复领会钢琴伴奏教师对曲目技巧性和艺术性的讲解,使曲目的整体感觉充分体现出来。
三、因材施教,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原则。
一是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过程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根据方案把握教学进度,鼓励指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实现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声乐 重点方法 分析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发声过程。而是通过情感情绪的变化来表现声音的。所以大家听到的众多的声乐作品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正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级生物:情感左右声音的变化。声音又是情感的体现。才让人有美的感受,才让人们从情感的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进行审美。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
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音。它属于最小结构中的内在分解,在教学中可以视为一个点,把许多的点连起来就形成钱,即旋律。若不在“点”上认真的下功夫,声乐学习者就无法勾画好线。无法形成动听的旋律。在声乐中,最关键就是如何把好的音连接起来。需要关注每个音的音色、位置、稳定性、准确性等。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建设高质量的高楼大厦。否则会功亏一篑。“点”虽然看似很小,但做好做到位却不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动作能否做到恰当合理。关系到“点”的质量问题。关系到能否把点安放到适合的位置以及能否连好线。为此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了把学生的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学好声乐。
传统声乐教学(没有录音)称为“二维声乐教学”,把运用录音进行声乐教学的教学称之为“三维声乐教学”。三维声乐教学是二维声乐教学的升级。传统声乐教学(二维声乐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方式。老师运用口头方式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相关经验。老师把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方法模具一样的套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形成一种作坊式的师徒关系。这样知识显得非常的单一浅薄。缺少变化。而且受到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学生不敢随意拜师,老师不敢随意授徒。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若想认识自己的歌唱行为。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一节课(更多的课时)下来,多数学生还是在云里雾里一样,不了解自己唱歌的方式,效果不明显。不但如此。在学习中还容易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并且学习者还并不知道。
三维声乐教学由于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它是与时俱进的,因此。理论上三维声乐教学更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感。三维声乐教学法,由课堂(有录音设备的教室)讲授、学生演唱和反馈演唱三个层面构成。这三个层面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和制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把现代教学设备、歌曲、录像资料和伴奏音源都利用起来,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需要充分的调动起来,将由声乐教师讲解教材和示范的简单活动让位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式教学活动。通过三维教学法。课堂中充满了活力和生机,通过录音,学生能够听到自己的歌声,认识到自己音乐中的优点和不足,和老师就音乐的整体结构进行沟通,三维声乐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自主、合作与创新,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同时实现了超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都能充分的发挥。
传统声乐教学。学生对于声音的理解。通常来源于教师口述的所谓“明亮”“圆润”“靠前”或“靠后”“连贯”等,相对抽象。在传统声乐教学训练中,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听觉往往会出现错觉:学生自我认为明亮圆润的声音,教师指出是暗闷、刺耳的声音。这是因为学生(主观)和教师(客观)听到声音的传播介质不同的缘故。主观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骨质传播的,客观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通过电脑cakewalk中的录音功能,学生可亲耳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也可亲眼看到自己声音的波形、同步的五线谱……同样也可以清晰听到看到其他同学的声音状况。由于电脑拥有强大的多轨录音特点。学生每次练声练唱都可以录下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典型的声音进行波形比较、分析和讲解。例如一些学生音色发尖发干,声音单薄刺耳。音色在高音区范围很窄且缺乏深度感。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将声音的效果与波形显示结合讲解。将学生发声的毛病指出,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唱歌方法。指导学生发出合乎标准的声音。之后,学生可观看正确声音效果与波形显示。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指出缺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正确的声音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会清楚的认识到正确或错误的波形显示与声音效果。有利于纠正自己以后的声音。演绎出更动听的歌曲,
审美对于好的声音的鉴定至关重要。声乐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健康良好的声音审美观,要加以分析各种声音。向学生介绍不同名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声音,提高学生的综合声音素质,做到“心中有音,耳听八方”,从而塑造更全面的声音。为此,声乐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音乐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声乐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特性。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特点。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专业信心。声乐教师要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包括要具有良好的演唱能力,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具备灵敏的声音辨别力和对音乐充分地感受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声乐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演唱素质是做好范唱的前提条件,以上是作者对声乐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够和广大声乐爱好者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声乐教学;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52-1
一、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的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得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 、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作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二)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性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二、在技巧训练中体现美育原则
在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将歌唱技巧的训练放在发声练习曲中进行,这样的练习既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和厌烦的情绪,又容易使技巧练习脱离实际作品的表现,产生唯技巧论的观念。通过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将歌唱技巧的训练与表现具体的作品相结合更有效果。例如,在训练学生掌握气息控制的技术时,可以让学生演唱一些乐句较悠长的作品,像《牧歌》《天山行》等歌曲。在训练学生掌握歌唱位置统一的能力时,可以让学生先练习一些音域不太宽广的意大利原文歌曲,如《我亲爱的》《尼娜》等,然后再练习演唱一些音域相近的中国歌曲,如《长城谣》《梅娘曲》等。在训练学生掌握较为轻快、跳跃性的歌唱技巧时,练习一些如阿・斯卡拉蒂的《紫罗兰》、舒伯特的《鳟鱼》和中国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会很有效果。
三、如何解决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关键在教师,尤其是声乐教育这门特殊的学科,教师的素质修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着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前途。做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我们才能问心无愧,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一是声乐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声乐课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小课,声乐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做人。对工作的态度、对专业的态度、对每个学生每节课的态度都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地渗透给自己的学生。二是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细心呵护。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真挚情感和顽强毅力要靠老师精心培养,每节课的愉快氛围和向上的情绪也要靠老师的耐心、宽容和理解去创造。先做人,再学艺,在声乐的教与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艺双馨是每个声乐教师和学生永远的追求。
(二)需确立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
二十年代我国创立了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历经几代声乐艺术教育家们孜孜以求地奋斗及辛勤探索,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已基本形成体系。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的标准发展得很不均衡,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如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在国际上获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作品而自傲,而对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足,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非音乐院校中选习西方声乐艺术的声乐专业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唱些皮毛;选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多以红歌星为榜样,也只能唱个大概,没有深度和精度;而现代流行歌唱艺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处于摸索状态。
(三)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
引言
声乐是一门以人声为载体的抽象性表演艺术,声乐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掌握科学歌唱发声方法运用人声进行艺术表现的学科,在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真正将声乐教学平台打造成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声乐师资基地是声乐教学面临的一项重任,要求声乐教师因材施教,遵循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理念,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新课题和新挑战。
1.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声乐基础课程作为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并熟练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努力完成技能技巧训练,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利用所掌握的声乐作品内容独立分析、处理歌曲,领会到歌剧作品戏剧表现力,且可运用多种语言演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可以统筹歌唱语音、声乐名作及演唱赏析、表演常识以及朗诵、正音等选修课知识,将其充分运用于声乐作品中,进一步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同时,还应足以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辅导工作,不断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丰富教育技能的应用型教育人才。
2.声乐教学现状
江西科技师范大本文由收集整理学音乐学院已经历了30年的办学历程,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注重教学改革与探索,我校音乐学院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于人才培养模式、声乐教学设置及艺术实践上进行了综合性配套改革,突破了传统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单向性,并以适应社会应用人才培养需要为前提,在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多年来,声乐教学都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且这种方法一直被采纳使用,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由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知识面与变化较为单薄,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新时期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执教过程中,不难发现,现行高校声乐教学框架已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教学理念、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与基础主、声乐教学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大学讲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声乐教学水平,使高校声乐教学始终走在现代化教育前列,以适应现行阶段教学的多变性与可变性需求。
3.教学方法探讨
声乐是较为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推行“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既尊重传统声乐教学,又注重开发音乐大视野,培养学生多元化歌唱思维,通过以往的“言传身教”,发挥学生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以音乐为中心展现音乐形象并调整发声技巧,拓宽学生对声乐艺术更为广阔的认知,避免声乐教学中“重技轻艺”的传统观念。要求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教案、授课内容的一致,又遵循教学规律、目的和方法,充分挖掘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时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3.1 演示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由教师将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和技能通过音像制作后进行教学示范。例如,当演示“歌唱技能”训练时,可将与呼吸系统相关生理结构图及理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然后采用动画形式展示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图,通过播放几例错误和正确的歌唱呼吸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再由教师针对演示过程中涉及到的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作总结分析,在学生中间开展呼吸训练。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掌握呼吸系统生理结构,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练习法并加深记忆。
3.2 赏析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投入声乐鉴赏或优秀教学实例欣赏,旨
转贴于
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和科学评价方法,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及较高的音乐素养。并引导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进行少量针对性的发声联系。试图加强演唱歌曲的声乐技巧,全面协调学生生理机能。这种利用赏析、歌曲式的总体反应的万幸心理教学方法,可将歌曲中局部的动作技巧缩减至最小程度,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了学生阅历和专业修养。
3.3 学生自主学习法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帮助学生分析个人特点、能力及优劣势,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曲目库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爱好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在此期间仅以导师身份对学生学习、科研及课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全面指导。
3.4 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动脑思考,利用丰富多彩的想象帮助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意境等,由学生自己展开联想去思考、研究、分析等,养成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在长期思考研究中不断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觉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法是在高等师范声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需要重视的教学方法。
对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在宏观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对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就不仅仅是识字、拼音、标点等简单的内容,而是逐渐过渡到段落和文章的阅读。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引导其具有对语文的整体感知。例如,在低年级时期,学生只要会写生字、生词就算是完成了对语文的学习。但是到了高年级,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对每一段段落大意的概括能力,这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
1.2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也发挥巨大作用。每个学生在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都会不断运用到自己的阅读能力,无论是看报纸、看新闻获取新鲜资讯,还是阅读文件、说明书,甚至是食品成分,都需要运用到自身的阅读能力。因此,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阅读能力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这份能力不是只有在学生期间会发挥很大作用,以后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成为伴其一生的素质与能力。
1.3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宏观上,阅读教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较大作用,对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从古至今的传承都依赖于每一个人的阅读与分享能力。在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能力,而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例如,孔子的《论语》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为世人仰慕,就在于孔子的门徒具有极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将老师的语录记录、编纂成册,流传至今。我们国家的经典众多,都需要学生具备阅读能力,才能流芳百世。
2学生主动性的表现
学生的主动性,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面可以体现,也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培养加以训练。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表现主要包括主动学习、主动发散、主动思考三方面。
2.1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业进行过程中,不待老师催促就主动开始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强迫或是督促之下,才开始进行学习。这种主动学习包括在课堂开始时可以主动保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或是在自习课上主动写作业等。
2.2主动发散
主动发散,是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只能够回答闭合性问题,难以展开进行开放性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这种发散性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具有发散性思维,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独立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主动发现课文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或是对文中不懂的地方加以提问。如学习《》一文时,可以主动对当时的行为提出疑问,比如为什么不轻微挪动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3主动思考
主动思考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体现。学生能够自觉地思考问题,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自觉对有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不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例如,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时,课文中提到张思德同志,但却没有提及张思德同志的身份背景,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张思德同志。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并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初衷与内涵的掌握。
3阅读教学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方法
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主动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发散和思考的方式,来不断加深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逐步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将学习和阅读转变成陪伴其一生的习惯。
3.1主动阅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重要性。毕竟,阅读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担任什么职务,进入什么领域,都需要阅读的能力。即使是留在家中做一名全职太太或是家庭主妇,也需要阅读食品说明书,或是微波炉使用说明书,因此,阅读对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主动阅读,甚至爱上阅读,将阅读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习惯,如吃饭一般,从而与其相伴终身。
3.2主动发散
单纯的阅读效率低下,不足以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阅读时,要不断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具有发散性思维。例如,学生在阅读古诗词《锄禾》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粮食的习惯,或是我们有没有下地务农的经历,我们的经历与文中有什么不同。这样将课文与实际相联系的思考,能够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印象深刻。
3.3主动思考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情感 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转贴于
在此课堂氛围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歌唱是通过优美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心灵状态的艺术,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的情感感应,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质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学生受到教师教学中情感的陶冶和激发,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接受的整体现实性。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一、新课程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的行为变化和创新,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公、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要努力使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作为中小学声乐教师应大都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
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声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写哦学音乐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之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讲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的挂钩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一)要突出声乐技能教学
要以小课(即一对一)为主,小组课(一对多)为辅,即个性化与团体型的互补形式。这是因为上小课这种传授方式,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他们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定出一套适合于他们单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传授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艺术的个性原则,也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明显。这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流传至今的传统教授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不以求其“专”,而求其“全”,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的共性教学原则。如: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与气息支持以及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等。还可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在授课形式上,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审美能力。
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二)要重视歌曲的教学
由于歌曲教学课是技能课的延伸和目的,演唱技术是为声乐作品服务的。若较为完整地表达一首声乐作品,除了要使学生有好的歌唱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较强的作品分析处理能力。它体现着一种人文思想,是歌者的一个层次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把过多地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声音技巧的训练上,加之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因而,淡化了对声乐作品处理分析的这一环节。由此也造成了在实际演唱中学生的发声技术较好,但歌唱表现力不强――不能较好地挖掘声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内涵,不能投入到所演唱的作品中去,过多地注重声音表现,缺乏真切的内在情感表露,不能声情并茂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设置适量的歌曲教学课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内容应从歌曲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速度力度、音乐风格、情感语言的表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促使学生在文化修养,音乐修养,生活阅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积累。使高师所培养的声乐教师具有较为综和的音乐表现力,更好地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歌曲教学课在二年级开始设置为好,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安排课时,每月上课一次,这也是对前几次上课中所存在问题的补充与总结。
(三)要加大声乐理论课的比重
一、注重新课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上新课的时候,许多教师都急于讲授,总担心时间不够用。对学生来说教师要讲授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因为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加上生物是小学科,更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在讲授之前应分配一些时间给学生阅读,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课前阅读的习惯。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以便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检测,并对阅读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出标记,标记关键词,加注难理解的语句,显现隐含的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使其在以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找到重点。
二、精心设疑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①什么是有氧呼吸?其主要场所在哪里?最常利用的物质是什么?②有氧呼吸包括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发生在什么场所?③有氧呼吸的每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变化?各阶段的酶是否相同?为什么?④有氧呼吸几个阶段有何异同之处?⑤请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⑥有氧呼吸中释放的总能量是如何分配的?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有何关系?⑦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并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三、易混内容对比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技巧
对易混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平凡的问题中求得深刻认识。例如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混淆。所以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可以利用表格列出对比的项目,比如进行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意义等。又如,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吸收的主要器官、主要部位等,但不能认为它们是同一过程。通过列表比较吸收的形式、方式、动力等,就会发现这两个过程是相对独立的。
四、图文对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能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其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马上在脑子里呈现插图或图解,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教师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五、相关章节综合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往往零碎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这不利于贮存和迁移知识以及系统地掌握知识。一般教学中教师都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总结,把总结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录在笔记上,作为下课后的复习线索。这样只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但不利于学生阅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复习相关知识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可以给学生阅读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构建知识网络,然后选代表说说该知识构建的方法并呈现构建的形式。如,染色体的知识分散在各个章节里,包括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的分布、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类型、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行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染色体变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等。不同学生可能会构建不同的网络,一般情况下以染色体为轴心会提及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等,更重要的是染色体知识在育种上的应用。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有表格、纲要、图解等,通过阅读对知识进行提炼,逐渐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