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讨论

时间:2023-07-31 17:01:11

导语:在课堂讨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讨论

第1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目标 设问 准备 流程

某次去市里听了一节参与优质课评比的历史课,其中有个环节引人深思,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可是学生们并没响应,这位老师于是讲了一番“三个臭皮匠”的道理,还是没人吭声,老师几乎是乞求的语气了“你们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吧!”于是终于有一些声音了,可是当老师点学生回答时,学生们却言不成句,最后老师只好自问自答了。这是一个明显失败的课堂讨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真正有效果呢?

一、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课堂讨论是要达到何种教学目标

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历史课程的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此后提出的三维历史教学目标中,又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避免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成为历史简单的记事本。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讨论应该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关注标准答案,更不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让讨论流于表面形式。

二、要充分关注提出来进行课堂讨论的历史问题

进行课堂讨论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又分为两方面,即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了解教学目标以及研究教材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高中学生的人文基础、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程度以及他们经常关注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设计得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他们能调动起自己的兴趣、经验和创造力。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力争做到学生对于每个问题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言之成理,一般来说,问题提出来以后,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思考,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提问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方面,因为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比较关注但是又比较疑惑的地方,而且从他们提出的问题里面,可以发现他们的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以此,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与授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专题,这样把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根据经验所提的问题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讨论板块,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囊括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要注意对课堂讨论流程的把握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课堂讨论;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4

随着连云港六模块教学升级版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讨论的应用,能够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取长补短,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通过跟随县视导组领导听课、座谈等,笔者听了许多教师准备的高质量的课,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课堂讨论。笔者在感到欣喜之余,也深刻体会到讨论策略的实施仍存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 讨论议题变动性大,问题深浅把握不当

通过听课,笔者发现讨论是每位教师都会用到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要让学生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而且,有的课堂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形式主义的嫌疑很大。导致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收到的效果也令人担忧。另外,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有时太肤浅,有时玄而难懂,使学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

2. 学生投入不均衡,思考肤浅狭隘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立即呈现出一片热闹的场景,貌似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但是,由于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作祟,低年级学生反而比高年级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讨论更积极。而且这种看似热闹的讨论场景常常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作为旁观者的身份未经独立思考而从学生已经讨论好的问题中获取答案和信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扮演严师很难深入学生,因此对问题缺乏有效的引导。另外,在初中思品课堂上,学生习惯性的动作就是在教材上找答案,并没有融入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性的意见,发挥性的诠释更是少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那么,要避免讨论中的冷场,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单纯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课堂讨论问题的策略

1. 精心设计重点,转变教学观念

在讨论前,教师应精心选择并精确表述论题。一个好的论题本身应该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也应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组合,学生在回答时应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一课时“感受社会变化”时,笔者让学生围绕身边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组织答案、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科学计划调控,增加讨论的实效性

教学的情境千变万化,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境把握课堂讨论的节奏,积极参与、适时介入、及时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调控工作。在讲到九年级第六课“认识依法治国”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进行思考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可结合案例分析“小悦悦”事件,或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性小结,以明确对当前面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问题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给予激励性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3. 及时深化问题,保证课堂讨论成果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自认为十分精彩的悬念问题抛给学生后,有的学生会立即作出准确的回答,使精彩的悬念变成乏味的“白开水”。笔者在讲时政“美丽中国与当前的雾霾天气”的联系时,学生虽然回答了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等,但其答案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更多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此,笔者将重点引入与学生一起探讨“怎么办”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事物的表层引向深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可对整个讨论过程和结果作总结概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归纳,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告知答案并使学生死记硬背更有成效。

第3篇

【关键词】组织 讨论 捕捉 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学工作者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所以,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演示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低,优生在讨论的时候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组织讨论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内容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自然数和整数”时,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要使课堂讨论能顺利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一)当学生产生困惑时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候组织讨论效果会较好。例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的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学习较难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反叙应用题: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分析解答时会出现:15-7、15+7两种不同的算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15-7、15+7哪个算式是对的,你们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红花比黄花多7朵”,就是红花多,可以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7朵,从红花的15朵里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所以求黄花的朵数要用减法。而15+7,说明黄花的朵数多了,这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这一句话有矛盾。在讨论中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而做对的同学的正确想法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评价讨论效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讨论效果必须及时反馈。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知道了。但当教师出判断题“正方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判断时,学生回答:“错误。”理由是: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没有“特殊的”就错误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0-001

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走入误区。

一、重形式轻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课堂互动”理念,每堂课总要搬出“讨论”这一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宣布问题,学生便匆忙行动,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可仔细一看,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说了许多教学内容之外的“话题”,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的做法,导致课堂讨论形式化和表演化,其结果只能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讨论是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即使教师的讲解非常详尽清晰,也决不意味着学生全能接受。若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请你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谈谈如何提高温室中农作物番茄的产量?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从学生提供的多种方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已较好把握了这节知识的脉络和骨架。

二、讲数量限时间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演变为“满堂论”,一节课提出十多个问题进行讨论,增大课堂容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只能马上组织讨论,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又能讨论出什么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讨论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如在讲“细胞的癌变”时,发现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尽头不足,此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常见的癌症有哪些?②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有哪些?③如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思维被迅速激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求自主疏指导

有的课堂讨论,追求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旁观者。表面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但这样的讨论有可能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变成了“街谈巷议”。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在讨论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与同学发生争执,这样看似争得很激烈,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实际上是失去了控制的“假繁荣”,根本就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与此同时,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不爱发言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也有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看作弱势群体,在讨论中或害怕被人反击,或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嘲笑,而选择了沉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也就谈不上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中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在突出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不能失去自我,忘了引导。

四、惟结果轻过程

有些教师对课堂讨论只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失去了动力。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在观察教师的评价,他们想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发言是如何看待的?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行为,比如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时,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从而激发其继续进行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第5篇

关键词:课题讨论、问题情景、讨论时机、讨论氛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学习的机会”,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目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如何能使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我将谈几点我在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一、明确课堂讨论目的

课堂中的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尽可能要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在组织数学课堂讨论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例如,七年级上册“整式”一节中“理解整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5y+2z”的式子时,我鼓励学生思考并且讨论这个代数式还可以表示什么?通过讨论,我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然后拓展了思维,发展了他们联想类比的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式的意义”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合作的快乐

二、设置课堂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应放在知识的重、难点之处,教师确定的问题首先必须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地强调“这是重点,难点,大家一定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七年级上册,《绝对值》“一节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即”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绝对值小的反而大。“对于这一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索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今后才能灵活运用。可列几组负数,如-5,-3,-1,-4,-1.5,-3.5。先利用它们绝对值的大小,观察结果会有什么发现?在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再举例,再讨论,从而总结出自己的发现。通过一系列的举例,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结论。

三、把握课堂讨论时机

把讨论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同学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讨论有独特见解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予适当提醒和支持,使全体同学尤其是暂时落后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让同学有积极参与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时,不断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过程中试着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从上海到广州,可以坐火车,路程约为1780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912海里,相当于1689公里。还可以乘飞机,大约为1150公里。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并进行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这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并进一步发现和得出公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课堂讨论氛围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时的,什么内容才适宜于组织讨论,现在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我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如”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情况,这类题目的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这时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比较好。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AD=BC,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变为平行四边形。(写出所有可能情况)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将这道题作为课堂讨论比较合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只有在众人的点拨、启发下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从而更全面透彻地解答此题。

第6篇

在有意义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的重点和精华,能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体现了新课改的人本精神。课堂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搭建了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但是目前在部分课堂中出现了:讨论走过场;讨论效果不佳;甚至有老师根本就不组织讨论。追根到底,根本原因是:讨论不易控制,耗费时间,而且讨论的结果无法预料。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讨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该是一位“魔术师”,随着讨论过程的推进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就此,我具体谈以下几点:

一、讨论前教师是组织者

1.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良好的探讨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教师还要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讨论中承担的角色,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有助于他们学会怎样进行讨论。如教学口语交际: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后,再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组成一组。自己交流完,还可以到你喜欢的其他组继续交流,认真听别人介绍,适时补充。看,同学们正兴致勃勃地交流着。

2.设定讨论问题,激发浓厚的探讨兴趣

在讨论前,教师要精确设定有待讨论的问题。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在讨论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讨论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而且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如教学《清澈的湖水》时,学生在文中体会到了湖水的清澈,周围环境的美丽。明白了小姑娘为什么皱眉的原因。紧接着,我提出了“小姑娘大步跨上岸,突然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她干什么去了?”听完了,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问题能点燃学生想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讨论已成功了一半。

二、讨论时教师是倾听者

问题提出后,就要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谨慎地做出反应。所谓谨慎反应,是指教师尽量少讲话,把更多的讲话时间让给学生,这样学生从讨论中获益颇多。教师在这时候主要扮演了听众的角色,不应再提出问题,否则将破坏讨论。教师虽然基本保持沉默,但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在课堂讨论时,情况往往复杂多变,有些情况也未必都能在教师的预料中。有时学生的观点一致,有时又意见分歧,有时浅尝辄止,未能到位,有时又误入困境,不能自拔。所以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还要做讨论笔记,以便对讨论是否切题和讨论的事实基础等适时地予以分析和评价,进而达到有的放矢、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讨论中教师是参与者

虽然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但学生往往由于缺乏讨论的基本技巧等原因,妨碍了讨论的进行。这时教师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参与讨论,以确保讨论顺利地进行。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介入讨论。

偏离主题。如:在教学《充气雨衣》一文中让学生讨论“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这问题时,某小组一位同学想用海绵代替气囊,认为比气囊方便不用充气。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组内的另一位同学说:“对呀,海绵软软的还可以吸水,特别好玩。上次我用它捉弄我的妹妹”。“我也用海绵玩过游戏,把它变成各种动物。”小组内大家就热火朝天地说海绵的好玩,这显然已偏离了主题。教师看见此情景就赶紧问:“海绵是很好玩,那你们想过有没有比海绵更适合的办法?”一句简短的话,促使同学回到讨论的主题。

四、讨论后教师是培养者

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出的恰当评价也会对学生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的意识,探索新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发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静态沟通,而群体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极为缺乏。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来矫治这些缺陷,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可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

一、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历史素养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也不应在教案上已有明确的答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

2.创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史料浩如烟海,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史料的理解不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讨论法会充分展露这种种分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

3.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的联系与驾驭,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师与每个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二、实施的过程

(一)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

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

2.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设疑的目的是激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二)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并研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边讨论边记录,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表述,答疑解惑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交流的过程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的课堂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同时,在教师的肯定和点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他们的情绪高涨,心情愉悦,因而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断增强。

3.教师启迪引导。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启迪和点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他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第8篇

【关键词】 课堂讨论 英语写作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塑造人格,同时使学生对所写的题材和内容产生立体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讨论在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英语写作课中课堂讨论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若所选用的话题难度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则会使讨论活动失去原本的意义,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使他们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是取决外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写作课上运用讨论式教学应注意所给出的话题的难易程度是否跟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相适应。

对于讨论的话题,我特别注意从简单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如介绍自己的hometown、谈谈自己的parents等,使他们有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愿望。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语句或由教师提供的一些话题所需的句型及词汇来开展讨论。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去思考和造句。这样由浅入深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使课堂讨论在写作课中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设法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手段所必须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激发学生对讨论活动的兴趣,我把每次讨论课的话题决定权交给学生,要求话题的内容切合实际、健康向上。这一举措很受学生欢迎,在短时间内,他们就将话题整理出来了,如What's your point of view about friendshi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dver-tisement,War and peace,Life, Pollution, Population等。

我认为,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话题肯定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既然这样,他们肯定会有一种通过这些话题表达自己某些看法的热情。

另外,要注意讨论的方式多样化。俗话说,再好的苹果也有吃腻的时候。为使"口头表达"这个苹果扑鼻、诱人、我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讨论模式,或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或由教师主持进行大辩论。一句话,努力使讨论课形式多样。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就能产生学习动机,由不自主到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三、角色定位,事半功倍

在写作课上运用讨论教学时,教师对充当的角色要认真定位。

1.做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可通过积极性的旁观,随时掌握课堂进展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进行指导,给予学生自主,达到让学生多练的目的。这样,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做学生情感表达的支持者,创造充满心理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学英语的人都希望自己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学以致用,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一旦创设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他就会自觉地去搜寻语句来参与讨论。在整个讨论式教学活动中,我就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每个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试一下,哪怕就一句话我也会为他喝彩!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挥,我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空间!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从而调动他们参加讨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不做严厉的评判者,允许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错。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现象,但大多数学生都有畏惧出错、害怕失败的心理特点。这时若教师还横加指责的话,就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造成很大的障碍。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并指导他们在以后的语言交际锻炼中逐步改正错误。

4.做讨论活动结果的评价者,对活动进行总结。讨论是全班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会出现观点分散的情形,因此讨论结束前教师很有必要作一个简单的总结,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并对学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看法作一简单的归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指导学生把他们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表达。总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去学习、去提高。

在英语写作课上运用课堂讨论,不但能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习惯。只要运用得当,持之以恒,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崇军 《高中英语写作精典》,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3] 薄冰 吴安运 《魔法英语写作技巧》,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张锐 《新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5] 唐春生 〈书面表达方法与技巧〉,〈学英语〉报,2001年37期

[6] 阎婧 "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8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31―01

课堂讨论是政治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组织不当、准备不充分、指导不得法等原因,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课堂讨论应有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课堂讨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课堂讨论原则

1. 民主性原则。即讨论中要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以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当裁判,评价结果。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参与讨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使课堂讨论达到最佳的效果。

2. 全面性原则。即课堂讨论活动必须做到全员参与,面向全体。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有适当的坡度。既要突出“点”,又要照顾到“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课堂讨论过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3. 有效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先要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考。

4. 鼓励性原则。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认识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他们的发言或对、或错、或深刻、或肤浅,对此,首先,教师应当肯定其主动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其次,针对学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发言,教师应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拨、指导,令其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二、精益求精,在“精”字上下功夫

1. 目的要明确。课堂讨论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一节课要通过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掌握什么理论,培养什么能力,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统一。万不可为讨论而讨论,只求形式上的热闹,表面上的红火。

2. 题目要精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好讨论题目,是组织好讨论的关键一步。因此,讨论题目的选择:一要有针对性。二要符合学生实际。选择讨论题目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为出发点,做到难易适度。过难过易都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三要有新鲜感。讨论题目选得新颖、富有新意,吸引力强,才会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以“网络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为题进行讨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从而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四要有思考性、争议性,要能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并能积极发表不同看法。

3. 准备要精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使课堂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是教师本人要深入研究所要讨论的问题,并能依据讨论内容,从不同角度全面把握,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针对学生讨论时提出的看法和问题,做好引导工作。二是要指导学生自学有关的教材内容,搜集、查阅有关问题的材料,并写出讨论时的发言提纲。三是指导学生分好讨论小组,选好讨论意见反馈的小组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