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时间:2023-07-31 17:01:13

导语:在城市绿地建设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绿地建设标准

第1篇

1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

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1.2  城市绿地和绿地系统

所谓“绿地”《, 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毕业论文 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由此可见“,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二是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三是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 的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 ,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多指园林绿地系统,一般由城市公园、花园、道路交通附属绿地、各类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等各种林地以及城市郊区风景名胜区游览绿地等各种城市园林绿地所组成。作为一个系统,城市绿地的组成应该是全面和完整的,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1.3  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的作用

创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但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医学论文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能部分地充当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产者和分解者,并为外界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适清洁的环境。此外,城市绿地系统还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  普兰店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实践

2.1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创建标准

普兰店市创建生态城市的标准是围绕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来确定的。具体有以下十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四是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六是生态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七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习性。八是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九是居民有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十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和决策系统,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强。

2.2  普兰店市生态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2

2.2.1 多管齐下,增加城市绿量

近两年来,普兰店市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规划扩绿、见缝插绿、租地造绿等途径,保持城市各项园林绿化指标的逐年增长。截止目前,全市人均公共绿地9m2 ,绿地率达到42 % ,绿化覆盖率达到39 %以上。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 %和80 %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5 % ,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绿地率在30 %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低于25 %。

2.2.2 讲求特色,提升绿化品位

充分利用普兰店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特有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的原则,打造城市绿化的个性品牌。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理念,使绿化植物群错落有致,公园的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70 %以上。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将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作为重要内容,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赋予绿地建设人性化的内容,丰富、提高城市绿化的韵味和品味。

2.2.3 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

以每年3·12 的“植树节”为依托,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 ,建成一批“共青林”、“新婚林”、“巾帼林”、“红领巾林”。广泛开展群众性绿化活动,进一步搞好庭院绿化工作,积极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构建立体型、复合型的绿色空间。继续开展园林式居住区、花园式单位、园林示范村、绿色小城镇的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园林式居住区达到60 %以上,园林式单位达到70 %以上。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化苗圃和绿化基地,提高生产绿地面积和绿化苗木自给率。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11 %以上,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花木自给率80 %以上。

2.2.4 依托优势,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山、水、海及绿心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分片拓展、绿脉相连、结构整合”的原则,搞好城市大环境绿化,营造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四季有花、风光优美的生态城市。以城区总面积6 km2 的绿心保护性开发为核心,实施城市绿楔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绿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相改造,提高阔叶林比例。加大对大沙河、鞍子河、久寿河、和尚河以及西大坝防洪沟的综合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等手段,使河水开始变清、河岸开始变绿、环境开始变美。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城市大气污染的指数巩固在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二类以上。

3  普兰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普兰店市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社会、经济、人为诸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编制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规划。二是没有理清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怡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对此,我们还认识不够,随意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的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城市绿地系统三大指标不高。与全国先进县区相比,普兰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的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大。五是城市绿地系统中草坪过多。目前普兰店市城市绿化系统中,草皮铺植现象较为普遍。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较空旷,有异国情调,但过多的草坪必然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绿量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因此,应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注重乔、灌、草的主体搭配。

4  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采用环网式的布局结构。留学生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系统来讲,环网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说是最合理的系统模式。之所以称其合理,原因有四:一是环网结构能够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使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动;二是环网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可达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绿色的存在;三是环网结构可以在城市出现灾害的情况下形成避灾与救灾的通道;四是环网结构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这恰恰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动态性,使新建绿地与原有绿地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第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造景。多样性产生稳定性,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进行植物搭配。设计者应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从生态学出发,选择合理的树种,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注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 及其轮廓线变化等等。第三,继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继承和发挥城市历史文脉,创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用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园林小品布置时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不要破坏原来较好的生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休闲娱乐空间;另一方面,用开发带动保护,为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准备。第四,增强生态意识,完善法规制度。普兰店市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公众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密切相关。今后,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保护、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第2篇

关键词:绿地系统 ,游憩,功能导向,子系统,规划层次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n bear recreation face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creation ideas into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dded to function as the direction the subsystem of the planning and expand the planning level.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recreation, function orientation, subsystem, the planning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简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防护、景观和游憩等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其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1.1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

作为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绿地系统承载着许多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使人们意识到绿地系统生态格局稳定性的重要;90年代城市改造大潮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塑造特色城市形象的思考,对打造标志性景观的重视;汶川地震后,人们对防灾避难绿地有了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目前,中国已进跨入休闲经济时代,城市居民对于日常休闲娱乐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体闲游憩已成为普遍的大众需求。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室外休闲活动的载体,其发挥游憩功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1.2城市绿地系统的游憩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对于日常休闲娱乐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体闲游憩已成为普遍的大众需求。城市体闲游憩的发展已进入了空前活跃的阶段,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正在日益突出。不断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引发了城市游憩系统在城市空间上的建构与扩展等一系列新变化。城市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室外日常休闲活动的载体,大块的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活动的场地,还能根据绿地的不同性质,达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宣传教育的目的。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游憩需求的规划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1.3城市绿地系统在发挥游憩功能时的现实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在发挥游憩功能方面,其规划应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问题,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绿地空间来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二是布局模式的问题,即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得居民能够便捷、均等的享受游憩资源;三是如何利用的问题,即在规划中合理定位、控制开发,使每处游憩绿地资源都能最大化发挥其游憩功能。就这三方面而言,现状绿地在发挥游憩功能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⑴ 游憩绿地空间不足

黄金周节假日的设立是为满足人民的旅游休闲需求,但由此产生的景区拥挤状况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游憩质量,更对游憩资源和游憩设施产生威胁。不仅仅是黄金周如此,越来越多有特色、高质量的城市公园在平时或节假日时也人满为患。例如2011年4月上海宝山区顾村公园樱花开放,连续几天客流超过10万人,远远超过了设计之初预计的最大客流5万人这个数字。同样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内的樱花大道也成为了市民赏樱的景点,一到周末,原本应是清净的校园一时间游人如织。

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游憩绿地并没有相应的增长,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游憩活动场所容量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成为游憩绿地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⑵ 缺乏对绿地规模和类型的合理分配,造成市民使用困难。

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编制中对公园绿地的布局主要依靠一些指标控制(表1),在我国各类标准规范中,对公园绿地数量的指标控制比较完善,涉及到布局的控制指标仅在社区层面有所体现,缺乏分级分类的控制指标。并且由于建设开发的种种限制,仅靠公园绿地有时不能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

表1:国家相关标准中有关绿地布局的指标规定

标准名称 指标值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 服务半径达到500m(1000m2以上公共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0.5~1.0km

小区游园0.3~0.5km

⑶开发建设不合理,导致游憩利用大打折扣

现有一部分游憩绿地的设计粗放、设计没有以人为、缺乏细节关怀也大大影响了已有的和新建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城市广场的设计,本来应是居民良好的公共空间,但由于过份追求形式,导致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广场一遍遍刷新大的记录,偌大的场地上有的只是精致的铺装、各色的花坛而没有可以蔽日的大树和休闲的座椅。除此之外,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导致房地产开发对郊区风景资源的侵占和破坏。许多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建设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档别墅区、度假区、游乐场、时尚运动场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导致本应该属于大众的游憩资源被少数人享有,自然资源变成摇钱树。

以功能为导向的规划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补充

2.1传统绿地系统编制方法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城市绿地规划编制是以指标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规划方法,即在上位规划的引导下,确立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围绕不同类型的绿地分类规划,进行三大指标的确定和各类绿地的控制。现行的绿地分类标准更多的是从城市建设角度考虑分类,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而不是从城市居民的使用角度或城市自然发展需要的角度。这样的后果往往是图面表达上满足点线面综合成网,园林城市的指标也满足,但是就某项功能而言来评价会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具有游憩功能的绿地分布不均衡,仍有部分居民享受不到或很难享受到绿色,日常游憩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我们尝试在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以功能为导向的子系统规划部分,成为分类规划的补充,并以之检验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完成后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项功能。“游憩子系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2“游憩子系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子系统规划的编制办法是基于绿地系统的功能特点,以解决现实需求为目标。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与传统的纵向规划不同,编制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对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就游憩子系统而言,基础资料一方面是技术性的资料包括以往的相关规划、城市规模、人口、文化、现状公园布局与布局等等,另一方面是……例如居民对现状的意见和建议、大众的期望等等,解决问题就是要在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的基础上,突破分类的限制,将具有游憩功能的所有绿地整合,依据位置、规模、服务半径等因素重新定性,分层分级规划。

3、“游憩子系统”的编制体系

3.1“游憩绿地”的概念辨析

游憩子系统规划中的主要对象是游憩型绿地,这一概念是对传统绿地系统分类中G1公园绿地概念的扩展与外延。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这一分类方法主要是为从绿地的建设、管理角度考虑,由城市中各区园林绿化部门负责,明确了其从属关系。

游憩绿地的概念范围与公园绿地不同,游憩绿地是以绿地的功能为出发点,强调其在游憩方面的价值。笔者认为,位于城市范围内的开放公共空间,其自身或经过人工建设开发后,具有一定的游憩设施,能够承担一定范围内居民的游憩活动的绿地即游憩绿地。

如图所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游憩绿地涵盖了公园绿地,同时与其他四类绿地产生交叉。例如G2生产绿地主要指为城市绿化提供树苗、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等圃地,但近年来出现不少“花卉世界”、“农业观光园”等项目,一方面在平时主要用作植物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在植物花期面向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特色的游憩项目。G4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不参与城市用地平衡,绿地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有各单位自行负责。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开放的单位附属绿地都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新去处。例如上海世纪大道的道路绿化,一方面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道路绿化,另一方面设置多处节点成为附近居民晨起锻炼、傍晚纳凉的街头游园。G5其他绿地中涉及到游憩绿地种类更为多样,例如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等。

类似于这样在城市绿地分类表中不属于G1公园绿地,同样具有游憩功能的绿地,贴近市民生活,在城市内部土地紧张公园建设步伐较慢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补充作用。在游憩子系统规划中,这部分绿地与G1公园绿地一起,作为重新整合规划的对象。

3.2游憩子系统的分层与分级规划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综合体,一般而言,城市的发展是由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张的过程,由于各层次的城市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其规划建设也不尽相同。就城市绿地这一领域而言,呈现出以公园、广场为主的人工造景绿地向以自然农田、林地为主的自然景观过渡的形态。

2002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为“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空间的规划布局”两个空间层次。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市域部分,有大量的具有游憩功能的自然资源受到城市开发建设的蚕食,而这一层次的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格局关系密切,因此本文研究的游憩子系统将在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分别讨论。市域层面的绿地系统虽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的指标统计,但依然承担了重要的完善、补充、控制等功能。

3.2.1 市域层面的游憩子系统研究

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其他绿地的定义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待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市域层面中的游憩绿地主要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旅游度假区和湿地公园等隶属于“其他绿地”的绿地为基本载体。绿地之间以区域绿道或环城绿带相连接构成完整的游憩绿地系统。该层面的游憩绿地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

随着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增大,闲暇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周末或小长假期间走出家门寻找“呼吸空间”。市域游憩系统位于城市,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捷,介于“旅游”与“日常游憩”之间,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通过穿过城区的绿道或楔形绿地,可以与城市内部的游憩绿地系统系统形成有机串联。因此,完善市域层面上的游憩绿地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3.2.2 市区层面的游憩子系统研究

市区层面中的游憩绿地主要满足市民日常及周末的游憩活动,因此使用频率较高,服务对象较为广泛。规划应考虑不同类型人群的游憩需求,充分结合与游憩相关的城市要素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分布、道路交通、河流水系等,整合城市游憩绿地资源,对游憩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建立联系各游憩点的游憩廊道以形成绿色网络。市区层面的游憩绿地主要载体为不同层级的城市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城市广场、部分可利用的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这些绿地按使用时间、频率和条件分为:假日游憩绿地规划、日常游憩绿地规划和主题游憩绿地规划。

⑴假日游憩绿地规划:假日游憩绿地规划主要满足居民节假日的游憩需求,包括的绿地类型主要有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以及部分与城区结合紧密的郊野公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大型城市来说需设置全市性公园并分区设置区域性公园,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仅有全市性公园或区域性公园即可。综合公园主要的评判标准是面积大小、游憩设施是否完备以及能否提供各种类型的游憩活动,在选址上要求交通便捷,绿地资源良好的区位。郊野型公园主要包括城区范围以内的,与城区关系紧密,方便市民游憩利用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但不计入指标统计。

⑵日常游憩绿地规划:日常游憩绿地规划主要满足居民每日的游憩需求,规划绿地类型主要有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街旁绿地、可利用的附属绿地等。其中可利用的附属绿地指临街的、具有开放性和游憩功能的附属绿地,实际规划中一要注意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在充分研究基础资料的情况下明确哪些附属绿地是可向公众开放的,再将其纳入游憩绿地体系。社区公园的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住区布局,住区规模、周边绿地资源、居民游憩行为习惯等。除社区公园以外,还可纳入部分有条件的居住绿地,在居住区一同规划。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绿地,日常游憩绿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周边居民,对游憩设施的要求不高,需配备简单的运动器械、营造开敞或私密的交流集会空间。

⑶主题游憩绿地规划主要根据居民的不同游憩需求,城市的特色绿地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等因素规划含有特殊内容,特定主题的公园。主要包括儿童公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主题园。游憩设施及活动结合自身主题而设定。

⑷游憩廊道的规划:游憩廊道的设置是以增强游憩绿地的联通度,可达性和游憩的安全、舒适性为主要目地。规划中依托城市道路、河流形成的绿色廊道,开发其游憩功能,沟通三个层面的游憩绿地,形成完整的游憩子系统。

4.结语

基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游憩领域已经暴露的种种问题,将功能导向的规划手法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出游憩子系统分支,不仅拓展了公园绿地规划的内涵,更有效解决了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问题,使规划更加人性化。将游憩子系统分为“市域――市区”两个层面,在市区层面上建立 “日常游憩绿地――假日游憩绿地――主题游憩绿地”三个层级并以游憩廊道相串联,充分挖掘了各类型绿地的游憩功能,满足市民不同的游憩需求,限制了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

【参考文献】

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雷芸.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探新――基于绿地适宜性评价的规划布局[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蒲英磊,管华,庞志显.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探讨[J].城市,2009年07期:73-76.

雷芸.对中国城市公园绿地指标细化的一点设想[J];中国园林;2010年03期:09-13.

第3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市绿化 绿地系统规划 研究进展

1 城市绿地系统

1. 1 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 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5 ]。

1. 2 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 3 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 1, 8 ]。20 世纪70 年代初,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

20 世纪80 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职称论文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根据对世界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 2ö人以上的占70% [ 1 ]。新加坡土地面积648 km 2, 人口386 万, 人口密度5 965 人ö km2, 现有绿地7 500 h m 2, 人均25m 2ö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50 m 2ö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 2ö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 3 m 2ö人[ 16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 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 2. 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 9m 2 增加到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19. 2%增加到22. l%。1999 年底, 全国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4 219 个, 面积77 137 hm 2。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

从80 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 19 ]。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 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 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 20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 余家, 园林科研院(所) 60 余家, 大专院校10 余家[ 20 ]。

2. 2. 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完成后, 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提出实施建议[ 21 ]。可见, 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 具体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0, 21 ]: (1) 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 (2) 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 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 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 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 21 ]。

2. 2. 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 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 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 ]: (1) 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 (2) 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 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 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5) 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3 ]; (6) 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 2. 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 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 21, 24, 25 ]: (1)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 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 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 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详细规划, 严禁绿地改变用途, 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 25 ]。(3)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 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 倍左右, 灌木5~ 10 倍, 草更小。

所以, 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 重视乡土树种, 常绿与落叶搭配, 灌草藤花结合, 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 19, 26 ]。(4) 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 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 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 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19 ]。

转贴于 (5) 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 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 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 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 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 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 1 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 27 ]: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 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28 ]。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 km内, 约6 700km 2 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 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 27 ]。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 27 ]。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 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 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27 ]。

(2) 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 12 ]。“人在城中, 城在林中”将成为21 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29, 3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 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 31 ]。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 种[ 32 ]。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 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 27 ]。同时,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 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 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 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 发挥其综合效益。

3. 2 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开放化[ 22 ]。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 从区域出发, 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 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 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 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 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提高绿地效益[ 22 ]。(3) 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 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 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 22 ]。(4) 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 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 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 使水体洁净, 富于情趣, 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 22, 27 ]。(5) 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 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 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 12 ]。(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 33 ]。

3. 3 规划新方法

3. 3. 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 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 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4 ]。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 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 35 ] , 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生态园林具有3 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能创造景观, 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 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 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37 ]。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 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人类- 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37 ]。

3. 3. 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 (1) 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 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 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38 ]。(2) 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 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 其基本内容包括: 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 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 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 [ 39 ]。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 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美化城市环境, 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 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 40 ]。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45~ 49

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

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

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5~ 39

5CJJö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

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

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

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349~ 354

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

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5~ 78

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

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1) : 97~ 100

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

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

15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State of Singapo re. Fo restry Studies in Ch ina, 1999, (Supp. ) : 31~ 36

16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 rrow. Faber and Faner.London, 1946: 213~ 230

17 振海. 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1997, 13 (2) : 30~ 32

18 常玉生.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 中国园林, 2001, 17 (6) : 60~ 66

19 冯彩云.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科技建议, 2002, (2) :15~ 18

20 王磐岩, 李金路, 白伟岚. 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 年发展规划. 中国园林, 2000, 16 (68) : 39~ 40

21 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 24~ 26

22 徐雁南, 王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2003, 19 (10) :63~ 66

23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 中国园林, 2001, (5) :19~ 23

24 刘滨谊, 姜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 城市规划, 2002, 26 (2) : 76~ 79

第4篇

关键词 安全都市城市绿地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城市绿地

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系统的配置绿地和其它开放空间,使其连接成一个内部各部分有机联系、功能协调地系统,是目前绿地规划和配置的主要课题之一。

城市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对完善的设施,相对开阔的空间特性,平时具有景观、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的区域在与防灾减灾功能及其配套设施结合后,会形成一道屏障,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配套的设施和设备便能够发挥作用,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恶化,能够有效发挥防灾减灾的功能,从而成为应急避难的良好场所。

(图1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北京防灾避难公园建设

地震灾害是北京地区的主要隐患灾害之一。20世纪以来,北京周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三次,即: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和宁河7.1级地震,它们都给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北京防灾避难公园建设情况图2)

3 防灾避难公园建设作用

防灾避难设施是公园和绿地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公园一般分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公园三级防灾据点。依据规划,为各个地域配置与其防灾功能相对应的设施并绘制各个设施配置的平面图,配置设施时应当考虑各个设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设施的综合防灾功能。

防灾避难公园建设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⑴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临时生活的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等。

⑵防灾避难公园是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后方支援据点,需要建设救援部队等的驻扎营地、卫星通讯设施、紧急车辆基地、大型直升飞机机场、加油站、发电设备等各种设施。

⑶防灾避难公园是消防和救援活动的据点,也需要建设广播和通信设施、粮食等生活必需物资的储备仓库及抗震性蓄水槽。

(马甸公园实地调研)

4 城市防灾避难公园建设建议措施

⑴应根据城市人口密度来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

人均绿地面积是衡量我们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标准,是以城市总人口作为基数计算的,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在做城市绿地面积确定时应将其服务半径范围内人口密度作为一个因素。

⑵对普通公园进行合理改造,提高防灾避难效能

普通公园内一般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的自由空间以及不同规模的树林带、草坪、水面、公厕和其它可用于防灾减灾的设施。可以依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在普通公园的基础上附加必要的防灾减灾功能(如:增设防灾减灾设施、避难道路、防火隔离带、抢险救灾物资仓库等),则可以改造成防灾避难公园。

⑶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结构发挥城市绿地防灾避难的最大效益

防灾植被带一般设在绿地四周,绿地发生火灾时起防火作用。从绿地火灾现场到避难疏散场所的地域可以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带和避难所,即通过防火植被带隔离火源与避难所确保发生严重火灾后不受或减轻火灾对园内避难所的威胁。乔灌草结合的复杂植物群落结构都优于简单的草坪景观,因此我们在绿地规划设计时,在满足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防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绿地视觉景观。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生态性强、富有层次感的植被景观。复层结构林带要比单层结构林带的防灾性能好,乔灌草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保持局部的小环境。植物选择原则为:着重从防灾角度考虑,并兼顾生态性和观赏性。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为了防止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阴性强而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槭树、胡桃、枫杨、水杉、云杉、冷杉、圆柏等乔木、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以木结构建筑较多的地震多发区,可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根据火灾规模设计防火植树带的树种、宽度与高度。宜选择火焰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构建防火树林带。如苏铁、银杏、青冈栎、槲树、珊瑚树、棕榈、桃叶珊瑚、女贞、红楠、山茶、厚皮香、八角金盘等。

⑷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为了提高城市绿地防灾效能,提出“多绿心放射环状”城市绿地景观布局的理想模式(附图3) 从中央绿心引出几条放射状宽阔的绿带作为城市发展的绿色伸展轴,有较宽的绿化面积而并非单一的几排行道树,使城市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沿绿带布局。在放射状的绿带上布局次级绿地和其它较大型的开放式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小型绿心的斑块绿地。这些开放式公园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营建大片风景林地与水体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小环境,使之不仅成为市民日常接触自然环境,进行休息、锻炼、交往等活动场所,也是发生重大灾难时,如火灾、地震等的紧急场所,便于人员的疏散。

(图3本模式只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绿地景观布局模式,对于具体的城市应根据其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文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绿心的形状、大小和绿带的方向、宽窄都会有所变化。)

以上的方法是针对整个城市的防灾避难绿地而言,点、线、面是设计的最基本元素,同样也可以应用到防灾避难绿地上来。

点:点可以衍生出位置重要的布局要素,如单颗植物、绿篱、绿地等。应用在整座城市中可以是街旁绿地、广场、小型公园。

线:从线衍生出来的布局要素强调方向、外形或宽度、如绿带、绿廊、绿轴、绿环等。可以表示滨水绿地、沿城墙绿地、道路绿地、城市带状公园。狭长楔状绿地、防护绿地、或组团绿化等。

面:面可以衍生出强调形状和面积的一些规划要素,如绿心、绿核、大型绿块等。可以用面表示的绿地有:综合性公园、大型附属绿地、大型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湿地等。

5 结语

城市绿地的主要服务功能是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在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园平时游览和防灾避灾的多功能双重特点。对于大型的长期(固定)避灾公园、小型的紧急避灾绿地应采取不同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式:大型的长期避灾公园可积极利用城郊及城市组团间绿地进行建设,小型紧急避灾绿地可结合服务半径建设。

此外,要避免将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视为避灾用地,应区别对待,根据避灾需要将条件适宜的城市绿地建设避灾公园,并安排相应的避灾设施。

参考文献

[1] 许浩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5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

本规定所称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第三条市建设委员会是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绿线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市绿化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

各区人民政府,规划、国土、林业、水利、环保、房地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绿线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规划、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密切合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当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各类绿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地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地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第五条城市绿线由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批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本市绿化的现状、风景名胜、自然地貌等予以划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下列区域依法划定城市绿线:

(一)现有的和规划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

(二)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山体等城市生态控制区域;

(三)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区、散生林植被、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等。

第七条批准的城市绿线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绿地、服从城市绿线的义务,有监督城市绿线管理、举报投诉城市绿线管理违法行为的权利。

第八条城市绿线内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得违法审批建设项目。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绿化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或拆除。

第九条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工程项目的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规划部门在审批绿线内用地选址时,应征求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工程建设项目的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时,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审查。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要按照划定的绿线和绿化设计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不得擅自变更绿化设计,减少绿化面积。

第十二条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面积,因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规定标准的,由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按所缺面积在指定的地点异地补绿。

第十三条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临时建设活动,应依法严格控制。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擅自改变城市绿线内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坏城市绿地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责令改正,并按有关规定予以罚款。

第十七条在已经划定的城市绿线范围内违反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林业管理法律法规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外的防护绿地、绿化隔离带的绿线划定、监督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地;养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27-02

1 引 言

在城市景观中,城市绿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绿地资源,抓好城市绿地养护显得十分重要。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除了涉及绿地,提得更多的是开放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沿用前苏联的绿地概念,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以绿化为主的各级公园、庭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

综合以上概念,我们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的功能。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2 无锡市城市绿地现状

中国古代的绿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园林方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近代的绿化因为战争的不断破坏,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认识的不足,总体而言很不完善;建国后,尤其是近20年来,绿化建设才真正进入了新纪元。1956年国家曾提出过“12年绿化全国”的口号,各城市都开展过一次大规模植树运动,在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扩大了绿地面积,新兴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也开辟了防护林带,街坊和居住小区内开辟出绿地,使居民的生活卫生环境得到提升,初步显示出绿化建设与生态空间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发展,无锡已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地。截止2008年3月,全市绿地面积已达8000万m2,累计造林面积140万亩。仅2007年,无锡市完成造林绿化10.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5%,新增城市绿地1124.79万m2,新增数为历年之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2%和11.6m2。

为营造和谐宜居家园,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无锡市把推进城乡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力实施科学绿化、节约绿化,并针对不同的环境提出不同的造林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城市绿量,使空气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重点在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城市出入口造林绿化,并在建设过程中着重控制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现在香椿、榉树、朴树等“乡土树”已逐步替代“舶来树”,绿色通道绿化布局更为合理,绿色景观更加美化。全线启动342省道和环太湖公路(南段)防护林带,落叶树种类的比例相对会更高。目前,全市县以下道路两侧高标准景观通道均已建成,50%以上乡村道路建成林荫道。

无锡市加快推进太湖沿岸、淼庄湿地公园、宝界湖畔山林公园和长广溪湿地公园的建设。仅十八湾环太湖公路绿化工程,就新增绿化面积30万m2。如今,梁韵苑、仙蠡墩遗址公园全面竣工,环蠡湖36km开敞式公共绿地已基本建成,梁溪河沿岸综合整治也接近尾声,锡北运河、锡溧运河、直湖港等防护林带建设正加紧建设。结合小河道综合整治,全市去年共增加老城区公共绿地11650m2,50%以上的河道两侧现在均已建成天然绿色防护林,有效地净化了水质和空气质量。

该市还加大城市圈绿地生态建设的推进力度,在中心城区立交桥桥体、桥柱和沿河驳岸等地实施垂直绿化,总长度达23.2km。在名胜景区建造植物景观及水、湿生植物景观,修复缺损绿化景观带3.8km。结合城市建设,在南湖大道、机场路、青龙山路、渔港路、中山路以及景云立交、景渎立交等地播绿增氧,建成太湖科技园广场等市区公共绿地和万科魅力之城、金色江南、景丽东苑、金惠苑等居住区的配套绿地。

此外,还对高浪路、兴源路等30条道路(地块)的绿地实施“退草植树”,近年补植乔木近4万株,包括香樟、银杏等30多个树木品种。

3 对无锡城市绿地发展的建议

园林绿化的关键是“三分种,七分管”,绿地管理工作是搞好城市绿化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无锡市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街头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1 从实际出发搞好绿地规划

要重视城市内外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充分利用优越的周围环境进行绿地规划;要按照国家有关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规定,考虑生态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要利用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绿色生态网络;要规划树种,重视使用地域性树种;要长远与近短期相结合,近期的绿地苗圃就是远期的公园。“先绿后精”,先大量栽树,搞好城市普遍绿化,尽快增加绿化覆盖率,然后再重点提高。

3.2 加强生态绿地的布局调整

在具体布局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市内绿地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②郊野绿地成片发展,形成市区外缘绿色地带。③楔形绿地嵌入城市,“水网”、“路网”、“绿网”交织,加强市区与郊区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3.3 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要增加城市公共绿地的种类,丰富绿化层次。在绿地建设中,既要稳定优势种,又要增加绿地植物景观的层次和物种的丰富度。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合适的方式,尤其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应鼓励屋顶花园和墙体绿化的建设。增加空间异质性,体现层次美,并且通过植物和动物食物链的合理链接形成自然、协调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抵抗人为等外来因索的干扰,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3.4 开发野生树种资源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应大力加强我国优良种质资源的发现、培育、维护和推广工作,创造具有无锡市地域特色的园林。如可以大力发展和推广有地域特色的常绿植物,如扬桐、紫楠、红楠等。同时,也不应忽视和低估优良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利用。特别应重视夏花类园林植物及冬花类园林植物的引种与繁育,并增加反季节花卉植物的培育,改变冬夏两季缺花少花的现状,增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加强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的挖掘、培育和引种,是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的当务之急。

4 结 语

一个城市的环境不仅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还影响着人们的心情。而绿地可改善城市环境。绿地建设的关键就是寻找到最适合于本地绿化的技术方式,达到调节小气候,改善声光环境,营造特色景观等要求。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 城市通过绿化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为居民创造适宜而有益的生活环境, 美化城市景观、改善投资环境, 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

一、 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法》规定的“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范围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即在城市规划期内(通常为20 年)城市建设发展到的用地,也就是规划预期的建成区,连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也没有达到。这个范围,对城市规划用地管理是够用了,但是远不能满足维护城市生态和市民游憩的需要。有的学者早已提出过这个问题(程世抚195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扩大规划区范围是必然的趋势。《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1、 系统分析原则。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应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明确其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系统和因素相关关系,把绿地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结起来,保持其连续性,从而更大程度发挥其效益。

2、因地制宜原则。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采用许多最佳化的标准,确定各个发展阶段绿地系统组成部分所固有的主要功能。

4、可持续原则。维持绿地系统动态稳定性,使其自身再生循环与有机维持, 达到物种顶级群落状态; 进而使社会、经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三、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措施

1、 树立良好的规划观念

( 1)以人为本的城市观: 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建设、评价的基本标尺, 是照顾公众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 2)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不但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而且也影响我们未来城市中对自然环境结构的理解。在具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 我们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城市与自然环境共生。

( 3)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 这一观念不仅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种对城市形式意义以及对城市历史的保护。

( 4)整合环境的设计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种整体环境的规划, 它是设计观念和设计眼界的提高, 需要用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把握规划。

2、 明确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具有战略指导作用, 我们提倡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达到规划战略与战术的融合。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 重视发展的多目标性, 达到具有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和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3、规划内容层次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 即城市的内部空间、城市的外部空间和城市的群体空间。因此,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从这在三个层次进行, 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城市绿地生态体系, 建立生态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 建成区层次着重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和具体分类规划, 同时要达到能指导具体的详细规划和有引导的指导各类绿地具体规划设计, 形成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4、规划结构系统化

结构系统化, 即具有有序的结构形式使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整合, 已成为城市绿地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结构布局由被动式、填充式设置转变为与城市形态结构互动, 引导控制城市发展的主动式、系统式、多元化布局, 形成网络式的连接。

5、规划个性特色化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 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规划要体现个性与特色, 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场所特征和产业特征几个方面。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集中反映在适应人与自然环境需要; 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氛围; 适应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强化手法一般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入手, 使城市特色资源在结构层面体现, 形成特色骨骼框架; 二是在具体的各类绿地中, 特别是公园绿地中对特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分级体现。

四、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1、 市内绿地小型化、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 当用“即均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 指标来评价整个城市的绿色风貌时, 一个显见的结论被忽视了. 人同样的绿地指标, 偶隅城市一角与均衡分布所起的景观及生态效应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文化水平、环境意识的提高, 20 年后城市居民对近距离绿地的需要更为迫切, 出游率将由现在的普遍低于15% , 达到20%以上, 因此, 各具功能的市内绿元, 应呈均衡而有各自重点的分布格局, 市内公共绿地向“小”、“多”、“均”发展, 向立体发展, 即市内绿地小型化、均匀化、立体化均衡分布. 充分挖掘和发挥城市用地潜力, 见逢插绿; 建设好居住区、小区绿地、小游园、街心绿地, 加强单位专用绿地建设.

2、郊野绿地成片发展, 形成市区外缘绿色地带. 对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城市, 应充分地利用郊野大面积荒山、坡地、地形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的特点, 顺其自然设计, 规划建设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苗圃、果圃, 并和城郊农业绿地、生产绿地一起在城市形成多层次的、有一定规模的绿环; 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城市更要加强绿化, 在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结合城市主导风向人为刻意构建多重大面积绿带, 既可改变城市形态结构, 又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为市民游憩提供场所.

3、楔形绿地嵌入城市, “水网”、“路网”、“绿网”交织, 加强市区与郊区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利用城郊放射性道路、铁路、河道及高压线走廊两侧建设大规模的带状、楔形绿地; 成片保留郊区优质菜田、农田, 规划形态由宽到窄, 由郊区深入中心区, 构成楔形绿地;在夏季炎热城市, 平行于夏季风方向设置楔形绿地. 各种楔形绿地把市区内部各类绿地和市区环状绿带联为一体,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整体. 辐射楔型条状绿地将三个绿圈连为一体, 是空气、水流和昆虫、鸟类的生态廊道, 是城市绿地、水网生态系统的脉络. 利用水系、道路、建设防护林带、林荫大道, 形成“绿网”和“水网”与“路网”, 三网交织从而使城区绿地和郊区绿地系统贯通一体, 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 提供了游憩场所, 更重要的是起到了“通风引道”的作用, 将自然纳入城市, 将城郊森林绿地形成的新鲜空气输入城市, 改善市区环境质量.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的研究在中国近十几年中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规划实践。然而, 系统性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在城市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 形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蓉.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2] 汪永华,何昉.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 风景园林. 2005(03)

[3] 张立均. 浅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7(04)

[4] 左志高,刘昕颖. “点-线-面”模式绿地系统布局结构[J]. 中国林业. 2008(24)

第8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生态空间; 城市特色

Abstract: The city green space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occupies a great share in the city land, this proportion made it become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ity appearanc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in city characteristic model.

Key words: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layout planning; ecological space; city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科学的、理性的工作,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对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在宏观上给予了控制把握,在空间建设上, 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引导城市规划,限制城市的粗放式发展, 分割和保护城市各个组团的特色; 在形象建设上, 作为具备自身特色的城市绿地, 以条状、块状及其他分布形态组成, 体现着不同的人类情感爱好, 因此往往成为各个区域绿地形象的表征, 并进而成为城市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应是由城市规划区内的绿地系统和与城市规划区紧密联系的城市区域环境绿地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涵盖的内容与西方国家所研究的城市开放空间基本相同。城市的空间结构存在着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即城市的内部空间、城市的外部空间和城市的群体空间。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从这在三个层次进行,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建立生态绿地规划结构与布局;建成区层次着重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和具体分类规划,同时要达到能指导具体的详细规划和有引导的指导各类绿地具体规划设计,形成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2 影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因素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工业用地、居民区用地、道路系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名川大山、名胜古迹、突出城市特点,规划城市景观、形成相宜的绿地系统布局。

2. 1 观念要素影响布局的科学性

在具体规划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观、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保护环境资源的发展观、整合环境的设计观来研究城市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在具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我们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城市与自然环境共生;强调对城市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的保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种整体环境的规划,它是设计观念和设计眼界的提高,需要用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把握规划。

2. 2 城市布局模式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这些不同的城市模式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绿地系统的布局要依据城市发展并适应城市布局模式与结构。

2. 3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影响

城市的地域扩展、布局和形态结构,明显受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我们把自然环境看作是限制城市的“边界条件”,可就是这些限制性因素带来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特色的可能性。城市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原有的植被森林、水系、山脉、气候等自然因子。这些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有着极大影响。如城市的风向的影响,当城市绿地森林过多,布局不当时,就会影响到城市风速,特别是在夏季,不仅使市区空气流动受到阻滞、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随气流流动而扩散、稀释,反而会加重大气污染和城市的“热岛效应”。再如山地的山谷风与城市的主导风形成了区域小气候环境,在规划中,应当把山谷风与常年季风特征结合考虑等。

2. 4 绿地系统布局模式指导绿地结构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有多种布局形式。其基本布局形式主要有:星座状、块状、环状、放射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等基本布局形式。不同城市可能由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布局形式组合出新的布局形式,可以称为组合布局形式,如:放射环状,星座放射状,点网状,环网状,放射网状、复环状等多种组合布局形式。

3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考虑的基本要求

3. 1 满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生态园林城市”无论是在创建指导思想,还是指标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园林城市”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从目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量,以‘绿’为骨架,构筑城市形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均衡开发等均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共同的特点” 。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

标出发,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规划规划有两个突出要求。

一是要突出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在满足日常游憩、卫生防护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从城市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育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基质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运用生态整合技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即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范围,从区域生态建设和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达到格局的优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式化的“点、线、面”布局上。

二是要强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对城市蔓延和非建设用地的控制引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城市非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本底”,如果这个“本底”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引导,城市将失去维持平衡发展的基础。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整体规划是连接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主要手段,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3. 2 满足旅游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

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除了继续按照均匀分布原则,在城市建筑空间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园绿地、街头游园,满足居民日常游憩要求外,一个紧迫的任务是要通过整体结构布局规划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特别是双休日郊野游憩的需要,同时在郊区建立绿色产业。

第9篇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规划尚没有明确法定地位,但是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合理的布局城市绿地和准确的测定城市绿量可以保证其在城市环境系统中充分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科学定位城市绿化风格、客观把握城市绿地关键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城市绿地的特色风貌。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定可行的良性发展。

(一) 生态园林对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园林主要能够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生态园林城市以其生态舒适性和景色秀美的特点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并非可望不可及,关键在于城市环境的各个子系统是否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作用,只要相互协调共同建立稳定、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方可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和园林艺术化。

(二) 生态园林系统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减少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常见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定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社会、经济、认为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简要归纳如下:

1.有些城市还没有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已编制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决策性作用。因此,对于这样的城市,上自领导下到群众,都应该严格地按规划办事,把规划的内容落实到实处。

2.没有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有些城市对此认识不够,大肆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致使城市容貌面目全非。

3.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初步模式的解析

(一)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园林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斑块、廊道与基质。

1.斑块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布局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

2.廊道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地,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空间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链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二)城市绿地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方向

为了符合生态园林模式的定位,绿地系统需紧紧抓住生态建构和景观风貌构建两个方向。

其中生态构建包括各类绿地布局构建、指标构建、苗木保障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体系构建及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等。这些分类构建互呈逻辑关系:布局构建控制了城市的绿色脉络,指标规划保障这个绿色脉络得以生生不息,苗木保障体系的构建则保证城市绿地指标得以科学实施,生物多样性体系保障则是为苗木体系提供丰富的基因库,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保障以上一系列建构的顺畅实施。

1.生态构建

(1)绿地布局构建

城市绿地布局要贯彻“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网式布局结构;

(2)指标构建

尽量满足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规范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定额指标;

(3)苗木保障体系构建

采取三项措施构建了“以订单(合同)育苗为基础,以调控苗圃为骨干,以苗木调剂为补充”的造林苗木供应保障体系。强化预测、超前谋划。根据该县近些年来的造林情况、采伐情况,预测出明年造林苗木总量以及苗木种类的具体情况。下达订单、落实合同。为保证造林用苗数量和质量,推进造林苗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结合本市林木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与多家实力雄厚的苗木公司签订了购苗合同,下达了订单。加强指导、确保质量。认真对签订了合同的育苗实体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他们在种子的订购、苗木的培育、生产档案的建立、销售配送等环节作出指点和帮助。同时,加强了育苗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种苗标准的贯彻实施不定期进行、种苗质量检验等工作,及时掌握并解决了种苗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严格执行种苗包装、标签制度,以确保种苗质量。

(4)生物多样性体系构建

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

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环境空间。

2.景观风貌构建

景观风貌构建是基于对城市自然社会面貌的提炼,总体控制城市景观风貌,

要处理好生态景观问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以绿地为主、注重自然生态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风貌规划目标:构建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景观系统,积极保护和挖掘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创造具有城市个性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休闲景观环境,实现山、水、城、绿和谐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