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时间:2023-08-01 17:07:54

导语:在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在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做出了一些努力,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来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进行治理,在治理中需要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治理效果更好的实现,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应该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或者生产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或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有法可依。

一、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大气污染与水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的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的下降,在社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当它的含量超出了环境的自身净化范围的时候就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大气污染与水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大气质量的恶化对生态平衡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危害,我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矿物燃料的使用增加,从而进入高空的烟尘以及有毒气体等也更多,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加严重。再加上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加重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危害,大气污染更加严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大气污染的最好体现。在城市的环境发展中,水污染也是其中重要的污染问题之一,主要包含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两种类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会不断的产生各种污水,而且不同地区这种污水的构成也存在差异,通常污水中含有较高的硫、氮等化学物质,与厌气细菌相结合就会产生恶臭的物质,而且生活污水中含有的细菌非常多,能够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城市居民每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然后排入河流等水道之中,造成水体的污染。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更加严重,它具有面积广、毒性大、成分复杂等特点,世界范围内每年排入自然水域中的污水大部分都是工业废水,造成了城市居民用水的污染,加重了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

2.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主要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垃圾在城市中随处可见,也成为了困扰人类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城市中主要有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两种。生活垃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各种固体废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垃圾堆积成山的现象也愈加严重,比如上海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就有近万吨之多。另外,工业垃圾的数量比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更多,主要成分就是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且工业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垃圾还在不断的堆积,使得原有的固体废物对环境形成的危害还没有进行彻底的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的出现,使得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分析

1.增强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帮助市民更新观念,树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生态环境观[1]。积极的对城市居民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加强相关知识思想的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实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要目标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教育,为生态环境整体的良好营造打下思想基础,破除原有的生活陋习,普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利用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达到城市环境卫生以及企业环境卫生等的不断优化,为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还可以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开展环境美化的竞赛,可以帮助市民更好的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发展,积极鼓励人们为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而共同努力,形成更加优秀的城市形象,使城市居民的城市与环境意识都能够得到本质的改变与有效的提升。

2.改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发展中既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发展状况,采用生物学中的宜适策略,既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整治、保护自然环境[2]。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遵循集约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形成一条探索节约能源与集约化、规模化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的道路,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杂乱的状况,应该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工业园区,还可以增加工业生产效益。形成一种节约型的运输系统,将公交作为城市的交通主体,适当的减少城市中的客货运量,使得城市的生产生活体系的建设能够实现原料与能源节约的目的,减少城市中废气、废渣的产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具体的工业发展规划中,应该对那些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高新科技的产业嫁接,或者进行无污染产业的置换,增强城市规划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调节功能。

3.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建设发展。

在城市环保事业发展中,应该首先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进行完善,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摸索中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3]。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应该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实行关闭,强化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尤其是对那些化工、制药等污染严重的领域应该集体进行整顿,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管,对那些重点污染对象更要加强监督,对出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那些已经取缔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不能让其有机会重新发展起来,要真正的发挥出监管的作用,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提供耿强有力的后盾。城市环境污染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就是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紧缺,造成了生活品质的下降,属于城市化发展中的缺陷之一。其二就是对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废水等多方面的问题,要想有效的进行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就需要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路径,从不同方面对城市的污染状况进行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梦辉.浅析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22:99.

[2]王永君.城市环境污染及治理对策探析[J].硅谷,2013,08:122+111.

第2篇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2-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该市的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 100 km;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 890 km。多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3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河道防洪、供水、排涝和保障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天津市部分河道水质仍然较差,主要原因是污染治理滞后以及入境水量减少,主要河道中其劣V类水体长度所占比例达76%。此外,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倾倒垃圾、围垦放养、违法占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缺失、沿河村镇密集等,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亟需强化管理。现对天津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1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保护意识差,投入不足

许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忽视环境效益,未意识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影响污水处理进程,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经费难以到位。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有一定执法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法力度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

1.2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严重

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沿河周边工厂每年排入河道废水量加上一些企业废水偷排、漏排、排污量更大。不少企业无力治理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随着城镇化发展,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而城镇污水排放量增加,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河床成为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场所,白色污染严重,造成堵塞。

1.3 生态破坏和农业污染加剧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恢复缓慢,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流域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容量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水环境污染[1-3];流域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日渐发展,废水产生量大且浓度高,仅进行初级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中,引起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监督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计划,审定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制度、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协调解决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各区县也要成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编制《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水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各区县组建指挥部和相应工作机构,专题研究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具体措施,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上游水源保护工作,加大上游水源保护推动力度。

2.2 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

一是完善“河长制”管理办法,治理一条、纳管一条,确保治理成效。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问责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取得实际效果。三是配备专业设备,培育社会化养护队伍,“河长制”考核实现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要建立台账、完善措施,制定河道水环境巡视检查和管理养护制度,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实现河道全方位“网格化”管理。四是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加强培训,提升监督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就加强监督、规范流程、履行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及时总结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情况。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门的治理。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实施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确保无污水直排;加强排水口门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的核验工作,确保质量和治理成效。

2.3 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水资源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听证、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营造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遵循环保法,结合地方实际,分门别类制定环保具体措施。在河道与道路交口处设置各类警示牌,制定具体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日常巡查管理,建立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并在沿线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使水域违章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2.4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要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改、治、迁等相应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达标排放的污水要接入污水厂,实施深度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偷排“黑水”的企业,对实现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减征污水处理费。采取封堵、切改和强化监管等措施,强化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网,做到厂网同步投运,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进出厂水质达标。对工业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中小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提高设施运行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新建的建设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节水、降耗、节能、减污。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治理生活污染。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二是对于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在城镇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为污水集中处理做好前期准备,结合城镇道路、工业区改造,建设排污管网。四是促进各医疗单位完成医源性废水治理。五是各部门密切协作,做好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六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抓好城镇屠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

2.5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污染管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其他河道堤防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堤岸林管护力度,对已有林木实施专业化管护。二是严格对新建水利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经水保部门审批。三是提升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到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四是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湖、湿地补水。五是制定长远的治理措施,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畜禽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区、禁养区,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状,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六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品牌,降低农业污染[4-6]。

2.6 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完善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在线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定期监测水库和来水水质。科学布局监测网点,采用先进的自动水质监测技术和仪器采用信息遥控和网络传递方法,改善整体环境监测系统,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掌握水情变化,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水库视频监控及巡检数字化系统建设,在水库关键口门、坝区及河道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水库重点地区24 h监控,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2.7 充分发挥区县指挥部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区县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装备、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抓好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确保水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河道日常巡视检查,创新形式,畅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和管理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监督处置能力,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对涉水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妥善处置[7-8]。

3 参考文献

[1] 刘善江,李国学.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9,14(1):118-122.

[2]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3]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4] 王景和.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79.

[5]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6]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第4篇

1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药污染成为了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大量不合格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我国境内的农药使用整体质量已超过13.3万t,这些农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周边地区的耕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有超过533.4万hm2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淮河及周边地区因农药违规使用引发的污染已经造成了1.7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另外,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水污染也是造成耕地面积退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的农田正在使用污水进行灌溉,这些污水大多是受到违规使用农药的影响。当前,相比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田污染状况增长了60.0%,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8.7%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我国公民生活状况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周边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产品购买站,虽然这些购买站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用地带来了较大的麻烦,大量农产品交易带来的废物和废水,严重影响了农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我国农业用地受废水的影响总额超过17.0亿t。此外,焚烧秸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大量秸秆焚烧带来的恶劣影响不仅局限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也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因此,我国农业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2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拒绝使用违规农药

改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提升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要结合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经营模式的推广,使农业生产者拥有较多的机会了解生态农业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技术,以便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意义能够尽快被农业生产者吸纳,在保证农业生产者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避免对农业环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要科学地开发农业用地周边的自然能源,避免能源开采影响农业环境,要采用生物性农药和化肥,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生产环境不受较大影响。对违规使用危害性农药和化肥的农产品生产者,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生产环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2.2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推广,研发危害农药治理技术

对于已经出现污染情况的农业环境,要加快污染区整治技术的推广效率。首先,要将受到污染的农业环境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等级,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判断需要根据污染物的属性、污染物存在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污染范围大小进行判断,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有无可能形成次生污染也是治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要加强对科研机构的联系,了解当前最新危害性农药化肥治理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引进这些技术,使污染区的技术推广能够更有针对性。再者,在污染区治理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农产品是否属于食用性农产品,如果污染区的污染较为严重,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妥善的治理,要将污染区设置为非食用性农产品的种植区,避免农产品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吉林省某小麦种植区,由于受到化工厂排污的影响,成为污染程度较高的污染区,在当地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该污染区将小麦种植区改成棉花种植区,避免食用性农产品对我国公民造成伤害,维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切实利益。

2.3农药对农业环境构成污染的具体治理措施

首先,要对各地区农药生产厂家的资质进行调查,保证农药生产厂家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另外,要对当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研究农药对治理病虫害的实际作用,以便指导农民科学地撒施农药。农药和化肥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农药化肥的危害性检测,在农产品生产区域,必须配置危害性农药化肥检测站,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定期将农药化肥进行危害性检测,避免农药化肥对农业生产土地质量构成不利影响。避免过多使用质量低下的农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要科学安排农药的撒施时间,在保证农药有效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缩短农药的使用频率,减少农作物的受药范围。

3结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O441文献标识码: A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的输电线路和变配电所可能产生的电磁辐射、无线电干扰、静电感应等实际因素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输变电建设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应遵照国家的标准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环保措施来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按照国家环保要求进行建设项目环评,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高压输变电项目电磁污染源

1.1工频电磁场

对电力工业电磁环境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输配电线路上。因为点源(例如一个装置)所形成的电磁场,随距离的衰减很快,影响面较小。而输配电线作为线源,影响区域较大,它形成的场随距离的衰减要慢得多。

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中的高压电力设备与大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电位差,形成了较强的工频(50Hz)电磁场。电力系统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源主要包括变电站中的高压电力设备和高压输电线路。

变电所运行时各种带电导体上的电荷和在接地架上感应的电荷在变电装置所处广大空间产生的工频电场。由于变电所内带电导体纵横交错,带电设备和接地架构多种多样,变电所内的工频电场是一个复杂的三维场分布。

变电所内大部分区域,由于带电体和接地架构同时并存,离地2m以内电场变化很大,为准确的表征某点电场水平,一般需要同时给出地面和离地1.5m两个场强值。输电线下离地2m以内电场变化很小,可以认为是均匀的,一般可用离地1.5m处场强来表征该点电场水平。

交流输电线路运行时导线上的电荷在其周围广大空间产生电场。工程上常用电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来表征空间某点的工频电场。输电线路导线在档距内的弧垂是按悬链线变化的,因此沿线路方向距档距中央不同距离处导线对地高度是不同的,相应该处的各个横向截面内的电场分布也不相同。表征整个档距内的工频电场分布,可用沿线路方向距档距中央不同距离的各个横向截面内的场强分布来表示,也可用整个档距内各不同场强值的等场强来表示。由于档距中央导线弧垂最大,导线对地高度最小,线下场强最大,故工程上常用该处横向截面内的场强分布来表征输电线路的电场分布。

交流输电线路运行时导体中流动的负荷电流在周围广大空间产生的工频磁场。工程上常用磁感应强度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来表征空间某点的工频磁场。

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一般强度范围如下表,而交变磁场的强度则在10-6T的量级。

表1 不同等级电压时的电场强度范围

1.2 输电线路静电感应

输电线路在正常工作电压作用下,带电体通过电容耦合在其附近导电的物体或人体上感应出电压或电流的现象。静电感应水平由下列参数决定:输电线下的未畸变电场;受影响物体的感应电压;流过受影响物体的感应电流;受影响物体的对地电容和该物体的对地绝缘状况。

输电线路下及附近没有其他导电物体如车辆或行人时,仅由输电线路导线所带电荷产生的电场称未畸变电场。未畸变电场是决定静电感应水平最基本的参量。输电线下存在有其他导电物体如车辆或行人等,这些处在电场中的物体,由于静电感应在其表面会感应出电荷,这些电荷产生的电场叠加在原来电场上,从而改变了导体周围原来电场,这种被改变后的电场称畸变电场。

1.3 电晕及无线电干扰

一般情况下,110KV及以下高压电气设备不会出现电晕现象,通常220KV及以上高压电气设备在1.1倍最高相电压下,晴天夜晚不应出现可见电晕。330KV及以上高压电气设备在1.1倍最高相相电压下,无线电干扰电压应小于2500μV。

多年运行经验和大量实测结果表明,满足上述条件的高压和超高压电气设备不会对周围居民区造成不良的电磁影响。

输电线路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电晕起始电场强度(如15KV/cm),会造成该处局部空气游离形成电晕放电,产生连续重复性的电流和电压脉冲,这些脉冲产生的高频电磁振荡,导致在电晕导线上出现经常性的电磁辐射,成为对无线电广播、通信的干扰源。输电线路电晕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线路辐射的无线电干扰,对收音机和无线电发射台站的天线产生干扰;另一种是沿输电线路传播的干扰信号,影响电力线上高频载波通道的正常工作。

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有特定的频谱特性,在频率为100KHz附近的干扰值最大,随着频率增加干扰值很快衰减。由于线路电晕产生的干扰频段正好位于调幅广播频带范围以内,所以对广播中调幅波段的收听干扰最为明显。至于对电视广播的干扰主要是由于不良绝缘子和导线或金具上的毛刺放电以及输电线路对电视波的反射所引起的,消除这些缺陷,电视干扰即可避免。

2. 输变电项目电磁污染执行的环保标准

2.1 电磁辐射

国家环保总局的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对500KV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给出了推荐电磁辐射的评价标准和预测方法。其中,推荐暂以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推荐应用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关于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限值0.1mT作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具体见下表。

表5 工频电场和磁场强度限值

2.2 无线电干扰

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限值》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在距边导线投影20m距离处、在晴天测试频率为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允许值如下。

表6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允许值

2.3有关法规及设计推荐标准

有关的50KV等级的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设计推荐标准如下,500KV等级以下的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可作参考。

表7我国50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工频电场限值

3输变电项目电磁干扰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1 工频电磁辐射对人及动物的影响

为了弄清在长时期工频电磁场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全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尚未找到工频电磁场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明确证据。尽管未能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为了解除公众的疑虑,不少国家包括我国均对工频电磁场的限值做了规定。

国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结论为较弱的磁场几乎没有生态影响;有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3.1.1对人的影响

没有证据表明输电设备产生的电场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没有发现那些在高场强下工作的线路工人受到长期的健康影响;没有迹象表明电场(达12KV/m)对变电站工作人员的生育力及其孩子有显著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讲,高达20KV/m的电场强度并不会引起紧张感。

3.1.2对动物的影响

有关研究尚未发现电场给动物的行为或健康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3.1.3对植物的影响

输电线路产生的电场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靠近输电线路的树枝会因电晕受到损伤,然而整个树的生长几乎没有减慢。

3.2 高频电磁波的损伤作用

交流电每秒振荡次数越多即频率越高,向四周发出的能量越大。工频交流电为50赫兹。高频为100千赫兹以上。电磁波按波长和频率分为高频、甚高频和超高频(微波)。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特别是年轻人刚接触时,反应较明显,出现头晕、乏力、失眠或多梦、心悸、出汗等,女工可有月经紊乱。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有些人会慢慢适应。原来有神经衰弱的人,症状可能会加重。微波对眼睛和的危害较大。高强度的微波可使眼睛的晶状体出现混浊,严重时发展为白内障,低强度的微波虽不会发生白内障,但可能使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年龄提前。预防电磁波,主要是屏蔽发射源,防止波能泄漏,减低强度、减少接触。

3.3 安全性分析

国内外迄今为止尚无有关输变电项目引起重大环保问题的报道。实际上,输电线路发生电晕时,以及其瞬间的电磁辐射变化,可能产生对无线电通讯的干扰影响,但电晕现象会在项目投入运行后逐步减弱并趋向稳定。此外还涉及一些环境生态问题,输电线路走廊建立及维护需要进行高大树木等植被清除;当输电线路与鸟类尤其是大鸟的迁徙路线交叉时,须考虑其相互影响并采取措施;输电线路路径林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时也需慎重考虑对待。

4电磁辐射的治理对策

4.1工频电磁场

适当控制高压输电线路下的工频电场强度值,是防止产生静电感应的重要措施。

导线对地距离、相间距离和导线排列方式对输电线路的场强数值大小均有明显影响。增大导线对地高度,在初始时场强显著减小,高度超过20m后则减小的幅度很小。缩小相间导线水平距离对减小地面附近场强也有一些效果。导线呈三角形排列比水平排列对减小地面附近场强较为有利。至于双回路鼓形排列的线路,采用同相序布置时地面附近场强大。互逆相序布置时场强减小。但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则要综合考虑诸多技术和经济条件,选择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

此外,用金属网代替金属板作静电屏蔽和交变电磁场屏蔽的优点在于节约材料和减轻重量。但金属网的屏蔽效能比金属板的屏蔽效能要差,而且所有金属丝交叉处必须焊接可靠。

4.2 无线电干扰

减少无线电干扰的最主要措施是合理设计线路的导线、绝缘子、金具,使得在工作电压下不产生显著的电晕放电。

4.3 公众认识的误区:

到2005年结束,这10年中将对以下3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3个领域是:

(1)射频场(频率范围300Hz-300GHz),包括无线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医疗仪器等;

(2)极低频场(频率范围:300Hz以下),包括发电、输变电、电的各种应用等;

(3)静磁场(OHz),包括磁悬浮列车,医学上的磁共振成象设备,工业电解设备等。

不少媒体宣传报道中,将电台广播电视、通信所用的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称为电磁辐射。实际上,电力系统产生的主要是工频电磁辐射,低频电磁辐射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第6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工程治理;不足之处;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E2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此也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环节还是要解决资金和环保之间的矛盾,设计者在设计时要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并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促进工程建设的完善。这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向。企业在经营时也要注重对自身实力的完善,注意培养人才,将保护环境真正作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现今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助力,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生产,但是与之配套的环境治理工程缺没有跟上脚步,使得环境污染成了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时,环境污染工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进行相关探讨。

1、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道路

环境污染发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环境污染的步伐,如果没有及时治理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场灾难。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了国际社会及国内各行业积极探讨的重点话题。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却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而环境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就是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是从在工程设计的早期对工程建设中或工程建设完后期会造成的污染进行预防及设计相关的治理措施。从工程建设中开始进行提前防治,也能从侧面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促进工程建设市场的完善,提高工程质量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对工程建设的市场提出了更高一步的要求。对治理工程企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工程污染治理设计的制度健全,不仅能有效促进污染治理工程市场的完善,而且能增强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其发展空间的扩大。各治理工程企业应当增加自身的实力,不断创新,为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国情提出对应的措施,治理工程企业在面对强烈竞争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加强对工程的监控,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不足之处

1、无法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评估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较国外相对尚未成熟,相关的环境因素评估系统未完善,尤其对于重大的环境因素,其评估指标不确定,也不够全面,而这种存在缺陷的环境因素评估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未获得有效改进,因此造成某个具体的环境污染治疗工程在确立治疗目标、制定治理效果评估标准时,无可靠的参考标准。项目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由于评估指标缺陷,致使资金投入标准、治理办法、机构配置、职责分配、监督办法等相关的实施细则无法落实,因此,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能按标准进行完善。

2、缺乏高新复合型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环境保护宣传及教育,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但是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起步较晚,大部分公众对环境管理的认识不深,对其重要性、实施过程、目标效果均无明确的看法,因此,社会上投身于环境工程管理的人少之又少。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环境工程学等相关专业,但是环境工程管理却不是独立的专业,这种现状,不利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

3、环境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上岗后的继续培训

因为环境变迁较快,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办法也要随之更新,特别是目前信息化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飞快,环境工程管理中,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也要更上发展步伐。然而,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大部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人员上岗后,缺乏培训机会,使其环境管理相关知识结构,管理水平无法提升,甚至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状态。这种陈旧的知识结构,落后的管理观念,十分不利于整个环境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

4、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当前,社会的发展仍然偏向于经济发展,因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虽然国家早已提出保护环境的理念,但一部分人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环境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公众及政府对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监督、监管不到位,导致社会对环境工程管理的重视不够,在资金投入、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岗位设置等方面并不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未能制定完善。即便有部分成形的制度,但是也因可操作性太差,根本无法执行。例如,环境管理中设置有“一票否决”制,但实际管理中往往还遵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该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实际的效果。

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有效对策

1、建立并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市场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国家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污染工程治理市场,并通过对该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整体质量,借此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健全政策法规、建立市场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对于政府而言,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其职能并不直接作用于市场,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及完善市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带来的弊端,如责权不明、以及管理不到位等等,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使市场运作更加高效和规范

2、建立健全与市场运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随着我国环境工程市场日趋国际化,这就要求环境管理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而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应借助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工程市场化为此,环保部门应在原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借此来提高行政效能首先,政府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强化对环境工程市场中主体的管理,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贷款优惠等等;其次,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及验收制度等,调节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运作;再次,加大对市场运作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一些在市场运作中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应当运用法律及相应的行政手段对其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终止,若是已经造成危害,应当根据其危害程度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3、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体系

工程标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规范市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并遵循宽严适度的原则进行如果标准制定的过于宽松,极有可能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留下隐患:若是标准过于严格,则会使市场发展受到制约对于我国而言,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应当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竞争,并且能够起到强制性行政措施无法起到的作用。

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水平与国家的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鉴于此,我们要努力去除目前环境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公众环保管理意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环境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切实提高环境工程的管理水平,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It is inherently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is severely affected.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luted industrial trait and controlledactual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of three regions――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research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vestment scale, capital sources,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regions is figured out, and problem-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is finally proposed.

关键词: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对策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ial pollu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26-04

0 引言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4月24日,我国通过了新环保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跨区域环境污染需采用联合防治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污染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且污染严重性渐重不减。因此,以京津冀区域为对象,研究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及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环保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工业污染及治理的总体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及特征

京津冀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1.1 京津冀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污染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与其经济总量和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一定阶段,伴随京津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2013年区域生产总值为23889.86亿元、62172.1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605.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410.25亿元,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0.21%,和37.65%。区域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发展期:河北许多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行业密集,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1];北京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工业的转移迁出,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渐小,但总体环境污染现状压力大;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型,但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压力仍很大。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剧了现存的矛盾――大量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即工业污染是矛盾的重要来源。

1.1.2 京津冀工业污染特征

①污染程度深且复合。2012年9月国务院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其中京津冀区域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域。据统计,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在201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6倍[2];从表1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2.6%。

②污染行业面广且叠加。区域内有很多高耗能工业行业,以情况显著的河北省为例(表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幅度最大,达到了77.8%,2012年的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比2011年增长48.0%。工业污染防治成效不显著的时候,这种增长只会加剧污染的严重性。

③污染危害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靠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1.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京津冀把污染治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开展多样有效的工业污染治理行动。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治理投资来实现,从治理投资和治理效果两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1.2.1 治理投资总体现状

环保治理投资是指为了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相关治理主体筹集用于支付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资金。用总量、比重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京津冀整体治理投资量及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量如表3。

由表3可知:

①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又增态势。2006-2007年治理投资总量稳步上升,2009-2010年均下降,2011-2013年投资总量回热上升,2013年是2010年的2倍多。

②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GDP比重关系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均先下降后上升。2006-2010年持续下降,自2011年开始上升。

③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近。弹性系数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京津冀及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呈阶段性变化,且相差不大,详见图1。其中2013年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11.54、12.85;小于1的系数普遍存在,表明治理投资并不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治理投资的随意性普遍较大。

1.2.2 治理效果总体现状

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可从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废物处置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4]。(表4)

京津冀工业生产总值在2006-2008年间递增,增速最低的是1.53%。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6-2009年递减,后递增,但增速都小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2011年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后两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效果不够好,排放量增减不稳定,有的增速远高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工业废物处置量先递增至780万吨后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废物治理总体情况相比废气效果要好但仍需加强。

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较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方面来分析。

2.1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

投资规模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程度。近年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情况如表5所示。

对比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可看出:

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方面。北京自2006年投资量一直呈下降态势至2011年,从10.1亿元降为1.1亿元,后提高至2013年的4.3亿元;天津的投资总量维持在15亿元左右呈阶段性变化,2006-2009年一直升至18.0亿元,后降至2012年的12.6亿元,2013年又升至14.8亿元,总体变化比北京小;河北的投资总额大多年份都达到了20亿元以上,数额最多的是2013年的51.2亿元。

②京津冀三地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情况。

天津的防治投资比重一直下降,从0.65%降到0.22%;北京和河北都是先降后升,北京降到2011年的0.04%后升到2013年的0.12%,河北降到2010年的0.11%后升到0.39%。在转型发展新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治理投资比重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河北省低很多。

③从投资比重的弹性指标看出三地的投资弹性系数负值偏多,表明投资额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反而还有降低的情况。三地的污染治理投资随意性大,“边发展,边防治”的思路体现得不够明显。

2.2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资金来源体现了各行为主体在投资机制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自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银行借贷)和企业自筹(不含银行借贷)四种途径[5]。其资金来源结构如图2所示。

从资金来源看,京津冀三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比重基本达到80%以上。银行贷款只占较小比重,大部分来自不含银行贷款,最高是2009年天津占其总资金来源的96.2%,体现出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污染者承担,看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积极承担防治责任。

从政府其他补助角度来看,北京的补助相对天津、河北二地较多,2006、2009年北京的政府其他补助占到20.1%、34.3%,2009年的北京占比是天津占比的10倍,是河北占比的13.7倍。

排污补助费在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小。京津冀三地每年的排污补助费中北京属最少,2008-2010年占比均是0;占比较高的是河北,其2008年占比为4%,天津为0.2%。由此看出河北发展依赖工业,排污大,补助费多。

2.3 投资结构比较分析

投资结构是不同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的比重,反映的是治理投资方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投资是总污染投资的主要部分。治理投资结构如表6所示。

通过观察表6可知,京津冀地区用于工业废水、废气、固废“三废”的治理投资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废气治理占用的资金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且没有太大变化。2006-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先增后减再增变化,于2013年达最大值70.29亿元。虽总额在增减变化,但废水、废气治理投资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均值22.1%、58.6% 左右。噪声和其他污染投资的比重相对“三废”较小,平均比重为0.37%和17.3%,因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广泛性比“三废”小。

3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持续变化,没有根据自身的污染严重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而是一种惯常的趋从国家整体状况。投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社会公众没有承担其治理的责任,治理投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能耗高的工业为主,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污染治理[6]。

3.2 区域间企业转移造成区域污染失控

京津冀作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整体,北京在新时期内积极转型,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加上其不具备技术和监管上的优势,导致河北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更加严重。伴随着污染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河北加大治理投资来弥补缺口,但是这种区域圈内的工业企业转移并不能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3.3 治理机制不合理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政府及环境部门在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中治理投资增长率与工业GDP增长率比值普遍小于1,即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内生增长机制[7]。缺乏与治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治污企业得不到专业的污染治理服务。从京津冀整体的治理情况来说,“三废”的排放还会增加,治理效果短期得不到改善,污染在近期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防治。

4 完善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4.1 加强机构协调,促进联防联治

京津冀污染治理需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动,一起开展预防工作。建立环保机构并确定隶属的上下级,扩大其在环保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各机构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组织定期专业培训。不同地区的防治机构制定联防政策,对跨区域合作的机构建立办公地点,随时把握环保变化动向,高效审查其运作过程。

4.2 加大立法保障,强化协同监管

为了协同管理必须落实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并实时监察执行情况。在实际调查和政府支持基础上,制定跨区域环境纠纷处理程序、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政府机构需严格监管企业环保标准如:污染排放标准、污染收费标准等。建立环境审计和终身追责制度,加大京津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让制度空转、法律闲置。通过这些方法,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4.3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市场化

京津冀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模仿欧美国家,建立跨区域环保基金会,让落后地区参与基金活动[8],并对处理污染事件提供资金帮助。其次,环境经济市场化,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区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政府应大力扶持,允许通过环保证券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维合力。

4.4 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应力求低耗能、优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环境改善。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研发和推广使用治污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对工业的依赖较大,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和洁净度,注意煤炭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4.5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公众参与环保不能只是空谈的口号,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公众有咨询和参与决策的法定权利,可以直接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项目的数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9]。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互动的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增进公共利益,强化治理成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伟.京津冀合作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营报,2013(24):20-22.

[2]戴红昆.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278-279.

[3]于小鹏,郭伟.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4):274-280.

[4]王鑫,昌敦虎.“十一五”环保投资及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11,24:1-10.

[5]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6]宋晓梅,徐剑琦.对京津冀大气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J].中国统计,2014,5:27-28.

[7]吴舜泽,朱建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的实证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6-79.

[8]朱玲,万玉秋.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2):76-78.

第8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污染治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现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自我分析,供同行们参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水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2、生活垃圾污染。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近年来,各乡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4.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1)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

(2)畜禽粪便污染。 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三、农村环境污染政治对策

1、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对村庄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地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工程建筑物,对向水源地排污严重的排污口要依法取缔,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

(1)生活垃圾治理

生活垃圾要做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期清理、集中处置。可采用袋装化、桶装化或砖砌箱收集等方式统一收集,再通过转运进行垃圾集中处置,对于目前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便,垃圾清运还存在困难的村庄,可采取堆肥或者卫生填埋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置。对于有机垃圾尽量通过堆肥、生物处理等方式加以利用,变废为宝。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医疗废物的监管力度。组织当地农民群众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圈等工程,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避免村庄生活污水对地面环境造成污染,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结合各地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做好禁养区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关、停、搬迁和限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禽畜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

4、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结合各地工矿企业建设发展规划,严格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的在线监控,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

5、其他类型突出环境问题的治理

(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积极推行规模经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家肥、禽畜粪便等有机肥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实行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

(2)农业种植污染治理

推广生态农艺技术,提高有机肥的施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农田用水量。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环境绩效 环境污染 环境管理

目前,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约为60%和50%,因此,无论从其总数还是对GDP的贡献来讲,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了明显的“外部不经济”,然而中小企业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严重缺乏环境绩效管理意识。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的环境绩效管理,其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中小企业环境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政策主要是针对大企业设计并同时运用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政策。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依据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各类标准对中小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和针对特定问题的专项治理。受各种因素制约,中小企业难以适应针对大企业制定的各种环境法规政策,也使得其环境绩效管理活动缺乏明确有效的法规或制度依据。另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分布在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划,而基层环保机构设置较少,资金投入不足,环保队伍不健全,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这使得对中小企业的有效环境检测无法保证,也使得中小企业进行环境绩效管理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二)环境绩效管理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关心和关注的重点是产能、产出、产值的增加以及收益和利润的增长情况。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无论是购置、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还是改造生产工艺流程,都将增加企业短期内的经营成本,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期较短,一般低于污染治理设施的折旧期,无形中又进一步提高了污染治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治污意愿。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要么不进行污染治理投资,要么在投资建成污染治理设施后不运行或者是很少运行,仅仅把它当成是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工具。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应有的环境绩效管理意识,只看到了治理环境污染对企业利润的短期负面影响,不能洞察环境绩效管理可能为企业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环境绩效管理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环境绩效管理能力不足体现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融资能力方面,中小企业无法与大企业相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筹集满足正常的业务发展需要的所需资金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治污设备的购置和运行了;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且由于营运资金、专业人才、管理等方面原因导致技术更新能力不足,使得中小企业不但污染严重而且难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减少或避免污染;另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员工受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环境保护和参与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意识淡薄,企业缺少环境绩效管理的人文环境。

二、加强中小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创造环境绩效管理的宽松宏观环境

各级政府应结合各省市、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有效实用的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并加强环境绩效管理,促进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首先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等;其次应通过环境规制机构和环保社团、行业协会等向企业提供污染治理、技术改造或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最后还应对购置环保设备和进行污染治理投资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融资优惠,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等。

(二)逐步完善环境规制体系,促使中小企业加强和完善环境绩效管理工作

现行环境规制政策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并难以有效遏制中小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中小企业的环境绩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根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政策,并提高政策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中小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提供基本的政策标准;其次应提高环保机构及其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的基层环保机构的整体执法能力和权力,并给予必要的资金保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行为,还能为中小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施加压力;再次应加强环保信息披露,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硬性要求企业公布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等,并为每一个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中小企业施加法律压力以促使其不断加强和完善环境绩效管理工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