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7:55
导语:在音乐艺术的魅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表演 艺术魅力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集表演、声音的艺术特征于一体,能创造出较强的审美效果。音乐家洗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的确,千百前来,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与魅力令人们为之倾倒。音乐审美通过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三方面来体现,其中音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对精神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受国界的限制,填补了人们的内心空白,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担负着再现音乐创作时代风貌、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目的、创作情感等重任,同时也展示着音乐表演者的独特个性与精湛技巧,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二度创作,是独立的、创造性的表现过程。音乐表演把文字性的乐谱以有声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引导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作曲家融入作品中的情感。
一、 音乐表演的艺术表现
1.音乐表演兼顾真实与创新
音乐表演是依据剧本进行的,乐谱中的音乐语言就是音符、休止符等,作曲家通过这些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以,音乐表演者必须研究乐谱,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便更好地呈现出其创作意图。乐谱是音乐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乐谱与音乐创作不是对等的。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音乐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具有创新性,在表演中融入自身特色,使表演更具有个性化。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剧中塑造的卡门是一个率直、美丽、追求自由的吉普赛女郎,为了使卡门的魅力更为凸显,作家采用了西班牙风格的音调,主要借助音乐来塑造人物。巴尔沙在音乐表演中将卡门这个角色演绎的非常完美,令人赞叹,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音乐表演兼顾传统与潮流
音乐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既具有作曲家的个性又有时代的特征。如西方音乐中的古典主义音乐以主调风格为主,尤其注重结构、旋律的完美体现;浪漫主义音乐注重表达个性与主观意识;现代音乐更加热衷于个性表达,风格也趋向于夸张、多样。因此,音乐表演必须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风格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与此同时,音乐表演者还要兼顾传统与潮流,我们拿美声唱法来说明,美声唱法最先出现在意大利,是通过阉人歌唱家将其推向世界的。阉人歌唱家是十六世纪末意大利当时社会的产物,当时罗马教皇规定妇女不能在舞台上露面,而男声在音乐表演中存在中、高音的障碍,阉人歌唱家解决了这一难题。十九世纪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妇女的演唱代替了阉人歌唱家的地位,声乐技术获得了发展。从美声唱法的发展中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音乐表演要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
3.音乐表演兼顾技巧与艺术
音乐表演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艺术,技巧与艺术的完美和谐促成音乐表演的成功。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在表演技巧和艺术方面必是高手,这对音乐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小提琴演奏方面具有极大声望的帕格尼尼他,他挑战传统,对独特的演奏震动观众,《爱情的一幕》是用两根琴弦演奏的。音乐表演还要注重技巧,如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注重练声技巧,熟谙抒情、花腔等多种歌唱技巧,这在歌剧《图兰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注重声音的技巧,又注重情感的表达,用歌声为歌剧表演增添魅力。音乐表演技巧占有重要地位,但需要和艺术表现融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所以,音乐表演兼顾技巧与艺术。
二、 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融入了表演者的创造,其艺术魅力表现的更为丰富,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1.音乐表演能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串联成的,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的景象。人们聆听音乐时,大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出现音乐带来的画面。随着音乐表演的律动,人们对音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需要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音乐传达的语言是非文字的,有时候甚至无法用文字进行准确的描述,但能打开想象的空间,一点一点的扩大。音乐表演中融入了表演者的个性,在二次创作中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有助于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2.音乐表演能陶冶人的情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就要从思想上下功夫。列宁曾说: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节奏,能谱写出不同的情感,用音乐做教育手段,能引发人们美好的感受,使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愉悦。音乐表演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音乐表演进行教育,能慢慢的引导我们改正不足,如使不安分的心平静下来;自卑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等,进而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洗星海对此曾有过评论:音乐作为人生中一大乐趣,犹如生活中的清泉,也像是陶冶人们性情的熔炉。
3.音乐表演能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表演对人的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音乐的美感是独特的,这些美感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情感等作用才能更具韵味。音乐美感最先是听者与音乐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的,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了符合自己的情感,心中无比愉悦,这样才会懂得欣赏音乐。作曲家在音乐中融入了情感,你聆听音乐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感,在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的魅力是无限的,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音乐,如欢快的、低沉的、清脆的等,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音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度创作能丰富音乐的艺术魅力,使音乐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璇.浅谈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J].华章,2013(16)
关键词:钢琴音乐 影视作品 魅力和作用
影视是一种具有特殊魔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可以抒发人类的情感,甚至是帮助人类创造情感。在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组成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影视作品声与画结合的效果,还可以增加气氛渲染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充分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得影视作品的情节不断的发展,进一步对作品主题进行相应的深化。而钢琴就是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乐器,使影视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更加完美,并且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独特魅力与作用。
一、钢琴音乐艺术可以使影视画面内容表达的更加完整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当中,通过美妙的钢琴声使整部影片表现的更加温情动人,从故事情节的表达角度而言,钢琴音乐的效果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让观众们更加关注斗琴情节,并且在内心中的触动也比较大,通过对三个回合钢琴音乐演奏的表达,充分反映出主角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第一首乐曲的演奏推动了故事情节进程,体现主角当时内心比较不屑的感情,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戏剧性表达;第二首乐曲的演奏,运用的就是相对轻快的伴奏乐,表达的就是主角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整部影片白热化的阶段;最后一首乐曲的演奏,运用的就是相对极快的旋律,当作杀手锏,当完成整个演奏的时候,观众们的内心也没有平静,还在回味着演奏的情境。钢琴的演奏贯穿在影片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真是让人感觉到非常值得回味。
二、钢琴音乐可以烘托影视作品的背景气氛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在影视作品不进行音乐艺术的配置,那么影视作品也就无法表达出其想要表达的内涵,如:在制作恐怖片的时候,不进行恐怖音效的配置,就无法表达出想要的恐怖效果;在战争片中也一样,如果不进行相应背景音乐的配置,也就无法表达战争的真实效果,钢琴音乐对于背景音乐的烘托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与作用。例如:在电影《钢琴家》当中,钢琴音乐就很好的烘托了影片的背景,充分发挥了钢琴音乐的作用。在影片当中,主角被纳粹党追得到处逃离,但是当德国军官发现他时,并没有将其杀害,之前用了一段比较哀伤的钢琴音乐,表达出这个德国军官的内心情感世界,就是用那清冷哀伤的音乐,让观众们明白这个德国军官同其他人是不同的,进而为后面放钢琴家的情节进行铺垫,以免使得表现的情节太过突兀,使得情节的表达可以顺理成章,确保影片情节的连贯性以及完整性。
三、钢琴音乐艺术可以更好的抒感
在大多数时候,影视作品内容的安排中,假如所要表达的情节比较紧张的时候,通常就会配上节奏相对紧凑的旋律;画面表达比较暧昧时,通常就会配上相对暧昧的旋律,不管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体或者内容,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都是不容忽视的,其是非常具体以及具象的,可以将主人公的情感或者剧情需要的情感很好的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例如:在《闪亮》中,主角被逼迫学钢琴以及练弹琴,进而造成他的心情非常压抑,因此,在演奏钢琴的时候,就会通过琴声表达出不满的情绪,此时父亲又阻止他外出求学,因此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劣。钢琴是贯穿在影片主题中的相关事物,一定会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四、钢琴音乐艺术可以参与到情节发展的过程中
在大多数影视作品中,钢琴音乐通常都是被当作背景音乐,防止出现影视作品在无声画面中发展,表达的非常突兀。将钢琴音乐加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将声音与画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画面表达的更加深刻。如:在《罗拉快跑》中,其节奏比较快,大多数都是跑步的情节,钢琴演奏那富有节奏的韵律很好的衬托出了罗拉的身影,使影片表达的效果更加的完美,具有独特的运动美。
五、钢琴音乐艺术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
钢琴作为乐器王者,它的声音就好比是天籁,让人们感觉到它高贵的品质,进一步使演奏者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影视中加入一些钢琴演奏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如:在《天使爱美丽》中,主旋律的不断变化,让钢琴天籁之音为观众们带去清纯、干净的视听享受,特别是钢琴音乐那简短有力的节奏,如春风细雨一般,完全的提高了影片的艺术品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是一种体现视听效果的艺术,而音乐部分是影视作品中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可以同视觉的画面一起为人们创建一个视听世界,塑造不同人物的形象。而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魅力与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多数的作品中都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功能。所以,在影视作品中,钢琴音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普遍。
参考文献:
[1]丛丽明.钢琴音乐艺术在影视中的魅力和作用[J].电影文学,2012,(02).
活跃于山东画坛的著名画家宋丰光、张锦平夫妇,在国画创作上伉俪携手,比翼齐飞。他们多次在各项大赛中获奖,不断将合作的精品奉献于世,在当代画坛上自成一家。他们的绘画功力深厚,在业内获得很高的评价,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不仅包含了人性与本真之美,显示了意境与风格之美,从音乐的角度看,也蕴含了旋律与节奏之美、和声与织体之美、浪漫与诗意之美,彰显了艺术创作中情感符号的巨大张力。
一、宋丰光、张锦平其人其作
宋丰光、张锦平夫妇可谓天造地设的奇缘,画界仅有的绝配。他们生于同年同月同日,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恢复高考后的七七级同班。宋丰光在性格上厚重、真诚,在学习上认真、执著,永远都是好学向上的谦谦君子。张锦平在个性上单纯、率性,在创作上灵气、高雅,从来没有虚伪、浮夸的半丝俗气。学生时代的率真诚实,学习上的刻苦用功,赢得了老师的赞誉,换来了大家的首肯,更是双双找到了爱情的归宿,相互成为事业上的伴侣。似乎姻缘前世已定,夫妻二人因画相识,因画结缘,情投意合,天长地久。组成家庭后的家风更是简朴、平实,不为世俗所染。
在平淡充实、携手并肩走过的三十多年创作路上,宋丰光、张锦平两人的审美感受愈加接近,创作风格和而不同。宋丰光以男子特有的大气、深厚,决定了整体画面的构思与设计,而张锦平则以女子独有的细腻、聪敏,表现了细节之处的温婉与神韵。夫妻二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幅幅力作问世,一个个大奖收获。如今的伉俪,同为教授夫妇,双双硕士生导师,均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时当选“中国百杰画家”,赞誉遍画坛,桃李满天下。张锦平还当选为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更是忙上加忙。
宋丰光、张锦平二人的作品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一次次摘得大奖,一回回载誉泉城。早年的工笔重彩作品,不断被美国画廊收藏。那些清新简约的小品,透着民族意味的芳香。近年来,他们的画有了质的变化,不断推出大作,宁静淳朴,诗意盎然。《秋日物语》获得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优秀奖,《紫雾》《绿野》《秋妆》和《渔家秋歌》四幅画连续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不仅夺得优秀奖项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樨草》获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最高奖银奖;《玫瑰园》《红蜻蜓》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定的1997 中国画坛百杰称号;《暮霭图》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佳作奖;《女孩》获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夏日》《牧归》《清风》获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画家提名奖;《秋蕴》《烟岚》入选全国第三、第四届画院优秀作品展;《池塘蛙影》等四幅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齐鲁风”人物画名家作品展;《远山静湖》等十幅作品入选“田园情韵”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身在齐鲁大地的夫妇,不忘在山东画坛尽着自己的儿女之力:他们参加了“齐鲁人物画进京展”,创作了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黄河入海流》;《母亲》入选“心系汶川全国美术特展”,并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在朵云轩山东美术馆举办了“田园清风”宋丰光、张锦平彩墨艺术精品展。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们出版了二人联手画集《中国画名家当代卷宋丰光张锦平画集》,另有《百杰画家宋丰光张锦平精品集》《宋丰光张锦平花鸟画》《宋丰光张锦平精品集》以及个人佳作《宋丰光画集》《张锦平画集》陆续问世。在一幅幅画作一个个奖项上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道光环一回回喜悦,更是一层层精神的飞升,一次次艺术的超越。
宋丰光与张锦平,真是一对绝佳的组合,两个称奇的画家。上帝让他们巧合地降生在同一天,又让他们相识在大学的同一班;爱神将他们结成一家,画缘让他们执子之手。难得见到这样的伴侣,57 年的生活,35 年的相识,31 年的夫妻,不仅是冥冥中的天作之合,更是善良人的心心相印。两个画家的生命与灵魂,在浪漫又现实、平静又充实的生活中,一起为当代社会、为美术教育、为齐鲁画坛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受到同行同道的敬重。
二、宋丰光、张锦平作品中的音乐美
当静静地欣赏宋丰光、张锦平的绘画艺术作品时,那些人物形象的生动传神跃入眼帘,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笔法流畅至龙飞凤舞,情趣意境达气韵生动……行家们以赞赏的眼光观赏着,学生们以钦佩的心态学习着。但是,换一个角度品读,那些画面淳朴而意境深远的视觉形象里,还蕴含着一种时间艺术的美,一种音乐语言与之相通的体味,一种文化艺术共有的意蕴。
艺术需要形式美,没有形式也就没有了内容。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画作,在形式上与音乐艺术创作的有序组织相通,成为与音乐相近的“有意味的形式”①。
首先,二人的合作就像一首混声二重唱,旋律和节奏优美且协调。在混声二重唱中,男女声部之间既有音色对比,又有感情抒发,显示了对比中的统一。比如莫扎特歌剧《女人心》和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等戏剧性的二声部,唱段有分有合却完全融合在一起。另如巴赫、亨德尔的复调,不同声部形成各自的旋律线条,互相独立却高度统一,从视觉上就可看到旋律线的运动之美犹如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一样。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绝大部分画都是夫妻合作,夫唱妇随,线条的重叠、交错、穿插等有序的排列,正像音乐的二重手法和复调对位,相互关联又互相区别,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宋丰光、张锦平的《绿野》《秋妆》和《春萌》等画中,线条简洁,错落有致,点面穿插,繁简相间。少女与大自然的和谐,植物在阳光中的斑驳,各种色彩的协调,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仿佛自己随着画家走进似世外桃源的景致。在《青芦奕奕》《远山湖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物的温馨,人与人的贴近,鸟与草的安静,风吹芦苇的唯美,每幅画都有如音乐主旋律和多层次的对比性主题,又类似于音乐的复调织体,线和墨、人和物都和而不同又合二为一,各有特点又浑然一体,真是像极了多声部音乐的写作手法。
其次,两人的技法配合就像音乐中传统与浪漫结合的和声手法。分析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绘画,画中的描绘,重叠的树枝、穿插的草叶以及静动的山水所运用的皴法,类似音乐的和声处理般运动与倾向性的手法和逻辑关联性等音响效果。而画面的厚度,也与音乐创作的和声手法殊途同归。《玫瑰园》《红蜻蜓》《晨霭》的创作,从结构和色彩上看,都与音乐创作的和声技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手法。那些小小的、自由飞翔的红蜻蜓,点缀在天上,就像音乐主旋律中几个跳跃的独特音符,在低音伴奏的衬托下,奏出鲜明的音响。而风、草、人物,就像和弦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声音运动,增加作品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利用和声的进行、收束、调性布局等构成因素,使各声部组合为协调的整体以塑造形象。这种类似音乐的旋律发展、节奏运动的技法,都具有和声的功能性与色彩性意义。在音乐创作中,和声色彩是体现为音响的时间艺术,而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绘画色彩则是定格于画纸的空间艺术。
再次,画中的色彩似管弦乐队配器的多维音响效果一样。在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画中,还似乎可以“听”到音乐从单声思维扩展到多声思维的技术,类似乐队配器的手法。配器在音乐创作中的意义在于装饰,是为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是各种乐器的音色调和。它为原有的“骨架”进行新的填装,使之有了生气,富于生命,并能反映作曲家明显的风格。如此观赏宋丰光与张锦平的作品,《湖上人家》《烟岚》《小羊倌》的色彩,我们会联想到浪漫派乐队的配器,乐曲被多种乐器“染”上各种色彩,赋予了作品鲜活、多彩、明亮、丰富的音响。整幅作品的色调犹如各种乐器的音色,主题的出现、动机的陈述、各音区的选择、和声的节奏、音色的融合,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系列画作更似一套民乐队的组曲,阵容并不庞大,但配合有序,音色柔美,乐器之间、乐器组之间你唱我和,此起彼落,层层姹紫,重重嫣红。
艺术创作除了形式以外,更需要内容美,没有深度的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宋丰光与张锦平的作品,在内容上也与音乐中诸多情况类似。
首先,是在传统的创作基础上推陈出新。对于音乐创作来说,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至关重要,即使你的音乐再时尚,再前卫,若离开深厚的文化底蕴,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史册上,巴赫、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大师,都是基于传统、博采众家才出类拔萃的。看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画,也让我们想到,与音乐大师们一样,他们坚持传统文化的积淀,笃信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因而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自成一家。他们的工笔画从容自由,写意富于层次变化,善于创造意境的手法有如神助。所以,不管是成功的画家还是音乐家,其创作之路的根基都应该一样。在作曲家谭盾的《风雅颂》《天地人》《卧虎藏龙》和郭文景的《峡》《巴》《晚春》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现代、时尚的音响,但是,作曲家明确告诉我们,这些音乐的元素都源于自己民族的根,来自家乡的调,带有民间的土味儿,尽管他们都是受过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的训练,西方的创作方法驾轻就熟,但是,故土的情怀是他们永远不可能丢失的根。这些坚持传统固守民族精神的艺术家们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无视传统,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当今艺坛上只凭着一点灵性、几方炒作便横空出世的人,其艺术生命必将短暂。艺术对宋丰光、张锦平这样脚踏实地的人必然慷慨,对浅尝辄止的人必定悭吝。
其次,是在人性表达上的深刻和在感性与理性中的平衡。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卷中,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之所以形成特有的风格,推出一批世界大师及顶峰之作,就是因为很好地表达了题材的崇高和内容的深邃,掌握了音乐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情感与理智的统一,规范与优雅的并存。宋丰光与张锦平亦如此,表现大地震题材的《母亲》,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画中的母亲用生命换来婴儿的安详,表现了人类最自然也最伟大的爱,画中尽显人性的光辉。《黄河入海流》作为表现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的巨幅力作,气势磅礴,将永载史册。《月出惊飞鸟》和《池塘蛙影》在实景中强调虚境,将浓烈的情感以平和的方式描出,在画面中留有想象的空白。这些技法若无深厚的功力,很容易拙败笔下,画中无物。而在宋丰光与张锦平那些精心刻画的画面里,让我们看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虚实相映,严谨的手法规范又不乏新意,传统的笔触平实又有回味。就像古典主义音乐一样,在简洁的形式中蕴藏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简约的手法中体现了深厚的艺术修养。
再次,是浪漫诗意与丰富色彩的相映。浪漫派音乐以其特有的诗情画意感人至深,在肖邦、李斯特的作品里强调的是张扬个性,情感为重,题材也多表现田园、民族、奇异等,技巧不断扩展为更加自由、不受拘束。在宋丰光与张锦平的绝大多数作品如《湖静惊飞鸟》《赏春图》和《芦塘晨雾》中,那些清新、诗意的田园风格,就像浪漫主义音乐出现的标题音乐小品,也似肖邦《夜曲》般呈现浪漫主义音乐的恬静;那些空山鸟语的意境,男耕女织的乡情,野草谷物的土香,似李斯特《爱之梦》轻轻诉说着抒情的语言;那些春华秋实、夏雨冬雪的现实描写,勾起我们更多像听舒曼《童年情景》的想象;那些淡淡清风、浓浓蒲苇的田园牧歌,瑟瑟樨草、粼粼波光的梦幻景致,无不让我们感受到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诗情画意的魅力。大自然在这对夫妇的笔下更加多彩生动,所有生命也更具有了情感的张力。欣赏这些有关乡村的现实与艺术,感悟这些线面的传统与现代,我们感叹,一位真正的画家对于技术的使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人画合一”,在这种状态下,人已意识不到技术的存在,而技术已转化为人的经验、智慧的一部分。
三、艺术审美中的通感
艺术是共通的,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遐想。欣赏宋丰光、张锦平的国画艺术总觉得与欣赏音乐艺术的美有着许多共鸣,在他的画里笔间,蕴含着音乐艺术的美。音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巨大的表现性、渗透力与亲和力,它与绘画等艺术都属于情感符号的创造活动,具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的特性。艺术审美就是在对这些艺术符号的相互转化中继而进一步理解,达到审美体验的。正是因为宋丰光、张锦平的作品远比我们目力所及表现得更为丰富,才打通了我们音乐联想的开关,唤起了我们音乐感受的记忆,调动了我们共同的艺术视听,从而获得整体的艺术感受与人生体验。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在我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时,亦能体验到其中美感的联觉。试问,同为一个民族,同为一种文化,同为艺术创作,怎么可能没有相同的心理感受,共同的审美品味呢?
宋丰光、张锦平的绘画是凝固的音乐,以声类形,视听皆生,有形转无形,无声似有声。不为人知的是,宋丰光与张锦平在作画时,就是往往一边放着音乐,一边提笔挥毫。他们的新作《化蝶》就是在一遍遍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在音乐的浸染中成画的。那让人柔肠寸断的旋律,也让画家将创作的冲动移情纸上。而另一幅作品《陪你一起看草原》,也是在一遍遍倾听草原粗犷的长调、沧桑的嗓音、马头琴的悠扬旋律后,才笔墨生华,情定草原的。那些如醉如痴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旋律,都会让敏感的画家心有所感,情至所动,随之,画由心生,墨洒笔下。他们的作品是美术与音乐最好的结合,既是空间艺术的展示,又充满了时间艺术的特质。他们创作的题材,也是音乐与美术都关注的内容,既描写生活的真实,又不乏浪漫的情怀。
艺术门类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交合,是现代文化的一大特征。艺术家们从相邻的领域借用体裁或名称,使各门类联姻。如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把自己的交响乐作品直接称为诗作三部曲:《神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而诗人别雷则相反,将自己的文学巨作定名为“交响乐”。既是画家又是音乐家的丘尔廖尼斯则创作了一系列标题带有音乐意味的绘画,如《赋格》《春天奏鸣曲》《夏天奏鸣曲》《大海奏鸣曲》等,表现了画中有乐、画乐相兼、以画映乐、以乐衬画的意境。作家勃留索夫在自己的长诗《回忆》中,用了一个副标题——《第一交响曲,热情奔放,四个乐章,加序曲和终曲》。现代思维的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思路打开,让各门艺术彼此借鉴,融会贯通。在宋丰光和张锦平的绘画中,也显现了更多艺术融合的手法,符合了中国文化一贯将诗书乐画相融合表现人心理活动的艺术传统。
在聚焦宋丰光与张锦平其人其作后,笔者深为他们独具一格的画风所动。他们有理论思维的深度,有艺术文化的渊源,有文学修养的广度,有音乐爱好的兴趣,有极强的绘画技能,有真挚的情感表达。所以,他们的画与文学融合,与诗歌汇合,和光色合并,和音乐共鸣。因而,我们有了答案,为什么每次看他们的画都有一种听音乐后的感动,一种感受作品律动的心动。或许,这仅仅是一个书画界外行人的独语,但是,这一定是艺术圈中人的共鸣。艺术创作本同根,艺术之人本同性。有谁能说书画作品中不蕴藏着音乐的律动之美和旋律的起伏跌宕之美呢?又有谁能说欣赏书画作品的真、善、美与欣赏音乐作品的真、善、美之间没有通感,没有共悟呢?
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本身的美,都有着共同的情感基调,都会表现出巨大的情感张力。在我们对宋丰光、张锦平书画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中,有一种对音乐艺术作品审美的互动感应,或许这正是审美主体对于一切审美客体准确把握的共通感知。基于此,我们才有了对宋丰光、张锦平夫妇国画艺术中音乐美的认知,有了对宋丰光、张锦平伉俪其人其作更多更深的感悟。
注释:
①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于19 世纪末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在各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形式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贝尔看来,人们在审美时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
[摘 要] 电影以其多变的叙事风格、灵活的叙事技巧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电影主题音乐作为电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影主题音乐不仅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叙述故事,制造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更以其自身的特殊性产生了极为浓厚的艺术魅力。电影正是由于有着多种艺术门类组成才如此精彩引人入胜。本文将试从几个角度浅谈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创作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影;主题音乐;艺术魅力
电影主题音乐即“贯穿一部影片用以体现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音乐”①。电影作为一种声画结合、接受观众检验之后才算最终完成的艺术形式,主题音乐在其视听语言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我们只有明确了影响电影主题音乐的主要因素,清楚地了解了它的重要功能,才能进一步领略其艺术魅力,从而能以更加从容理性的姿态推动电影创作,有效地进行电影赏析。
一、影响电影主题音乐的主要因素
(一)电影主题音乐与欣赏主体
艺术创作离不开审美主体,要讨论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首先要确定它所面向的对象,只有充分地了解并尊重接受者,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与其他音乐作品不同的是,电影主题音乐必须是建立在电影作品本身基础上的音乐形式。其创作或选用过程受到电影剧情、电影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初衷源于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和电影的情感基调。由此,电影主题音乐的欣赏主体,要同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水平和电影赏析能力,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要恰切地欣赏电影主题音乐,就应先了解其所配合的电影作品,不能按照平时单纯欣赏音乐时那种主要考虑音乐曲调和感情特征的方法。凡此种种,当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或选用顾及了欣赏者的审美要求,而欣赏者具备理解分析电影主题音乐的条件时,电影主题音乐才能真正焕发出不竭的艺术魅力。
(二)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作品
欣赏电影主题音乐需紧密结合电影作品,包括它的主体内容和其所渗透的情感色彩,而电影主题音乐的创作或选用也应牢牢抓住这一脉络,才能使主题音乐与电影浑然天成、相互依存,在恰如其分的有意“碰撞”中迸发出十足的激情,这就是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作品的结合性。主题音乐与电影本身密不可分:电影作品依靠主题音乐的烘托和渲染制造切合主题的气氛和情感,让欣赏者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主题音乐则要抓住整部电影作品的情节和内涵,并尽可能地借助旋律的有力烘托帮助电影更加有效地传递讯息(包括情绪方面的和叙事方面的),配合电影的娓娓讲述而增强自身的情感力度和可读性。主题音乐与电影的这种不可分割性告诉我们:只有与电影作品有机融合、完美结合时,才能真正创造出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电影主题音乐。
(三)电影主题音乐的表现力
电影主题音乐除了要契合电影主题外,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这一点除了依靠电影作品本身的情节、情绪外,还要靠主题音乐本身的表现力与影响力,这与其形式和内容都有密切关系。在形式上,主题音乐“它可以是由几个乐音构成的短小动机(主导主题),也可以是一段旋律(主导旋律)或一首歌曲(主题歌)”②。主题音乐是以电影作品为基础而创作或选用的,因此其表现内容也较一般的音乐作品更为丰富多彩:烘托渲染气氛,衔接凝练剧情,增强情感,活跃画面等。
二、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
电影主题音乐具有一般音乐作品的艺术共性,同时又能辅助加强电影作品的表意叙事功能,加强其号召力,因此电影主题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突出影片基调
当电影情节发展到一定节点时,搭配恰到好处的主题音乐能准确地烘托电影气氛,形成特定环境下的情绪基调,从而彰显电影的艺术风格。例如:恐怖片的主题音乐往往制造特殊的紧张气氛和惊悚意念,为观影者从视听两方面制造双重的恐怖氛围;喜剧电影则往往贯穿轻松、幽默的主题音乐,传递诙谐搞笑的快乐气氛;历史片的主题音乐往往大气磅礴、厚重沉稳……电影主题音乐这种表现情感、突出风格的艺术功能无疑会大大增强电影的感染力。
不少电影借助主题音乐成功地营造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氛围,让欣赏者刻骨铭心。影片《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充满淡淡的哀思和惆怅,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风土人情的展现中,浓郁的乡愁慢慢扩散,使影片笼罩在伤感凝重之中,有些凄美和悲凉。
(二)表现人物性格及情感
电影主题音乐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能贯穿于电影作品,在声画结合中,创造独特的视听双重艺术感受。这种潜在的特质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情感,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传神。
主题音乐通过节奏的起伏变化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同潜台词,实现着无言的诉说。喜剧片《憨豆先生》的主题音乐极具幽默感和诙谐感,欢快的音符和轻松的旋律将憨豆先生乐观好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本身能通过流动的旋律和跳动的音符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而主题音乐则能紧密结合电影作品进一步表达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真实体验和复杂情感。当主题音乐响起的时候,观众能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人物的感情世界,捕捉到人物的悲、喜、嗔、怒。在西部片《与狼共舞》中,曾为数部007电影配乐的约翰·巴瑞本着“崇高而优雅”③的追求,在管弦式的浪漫唯美中糅进了史诗般的典雅优美,创作了约翰·邓巴、“两只袜子”、 苏族人、帕尼人、白人骑警等多首主题音乐。当主人公约翰·邓巴独守要塞、孤军奋战时,舒缓悠扬并透着一丝孤寂的约翰·邓巴主题音乐徐徐响起,描绘出空旷原野上孤胆英雄的寂寥与深沉。这首几乎与主人公如影随形的音乐“见证”着他每一次自觉而显著的变化,细致而传神地记录着邓巴内心思想的升华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并同他一起展开对西部神话故事的讲述,最终完成一位个人主义白种英雄的评说。约翰·邓巴主题音乐的反复出现,标志着它被提升到与约翰·邓巴几近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主人公的符号和象征。《与狼共舞》的出色配乐使得约翰·巴瑞赢得了其创作生涯中第四座奥斯卡小金人。可见,电影主题音乐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微妙活动,包括其思想、立场、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能够细腻而凝练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汉斯立克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与诗有内在的联系,音乐与诗的结合实现情感的升华,这种强调诗化意境的美激发了作曲家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当时的文坛非常繁荣,形成了浪漫主义思潮。理论纲领是:强调诗人的幻想和想象完全自由、随意而不受任何规则的拘束,浪漫的诗歌是超越于一切现实之上的“纯艺术”,主张对现实采取一种所谓的“浪漫主义暗喻态度”,而表现“自我”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法则。这种纲领也决定了艺术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内容多为表现个人的深化的内心情感,注重内在的主观感受。而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精髓是以诗歌作为歌词,必然,作曲家是在对歌词作出深刻的理解,在作曲家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才决定将某首诗歌谱成歌曲的。这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是感情的延续及升华。诗歌与歌曲之间有一个情感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并且诗歌谱成歌曲之后突破了诗歌的局限性。诗歌是给具有文学修养的人阅读的,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艺术歌曲是由具有文学修养的作曲家将感情传递给大部分人,具有更广阔的情感传递性。例如,舒伯特的《幻影》用海涅的诗作为歌词,用音乐把诗人慨叹爱人离去,对月下孤影黯然神伤的情绪,以及世间知音难觅,孤独的心灵永远漂泊无依的感怀的心情表露出来,舒曼艺术歌曲的情感论美学特征,在上一章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显而易见,在他的歌曲中,由于他具有更加高深的文学造诣和修养,对诗词的选择更加注重诗词本身的艺术性。使他的歌曲中音乐与诗歌达到水融的程度。此外,与舒伯特相比,他的艺术歌曲更富于激情,感情更加真挚和炽热,相比舒伯特的宁静、均衡、对称的风格有所不同,更加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那种注重音乐情感内容的思想。
一、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
自律论认为:“约束着音乐的规律和法则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而是在其本体中,音乐的本质只能从音响结构中理解,从音乐本体中把握。音乐是一种完全不取决、依附于本体之外因素的艺术。它的内容不是外来的、独立存在于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既非情感,也非某种符号、比喻、映像、象征、语言。音乐的内容也只能是音乐自身。除了它本身,什么也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所以音乐完全是自律的。”
这位西方自律论的音乐美学的奠基者非常反对以表现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他律论音乐美学。占有当时的西方音乐美学界绝对主导地位的他律论音乐美学思想面对汉斯立克提出的自律论音乐美学,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场大论战。从此,就出现了自律论与他律论二元并存的思想局面。《论音乐的美》一书集中体现了汉斯立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观点。
汉斯立克对于他律论所持的反面观点是:
1.音乐的美不在于情感
他批评他律论情感美学往往只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以及认为“音乐的美是能够引起听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的”两种观点。认为虽然音乐具有一定影响听者情感的作用,但音乐本身的美与它所引起的情感之间并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必然联系,音乐之所以能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是因为人在倾听音乐时需要用感官感受音乐,因为“所有因素都必须通过感官”,而并非情感是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美的基础。
2.音乐的内容不是表现情感
音乐的内容不表现明确或不明确的的情感,因为其目的不是为表现情感的,而且音乐本身也不具备表现情感的功能。因此,汉斯立克提出了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诸多情感体验均来自音乐各要素的象征意义,即来自于乐音、节奏、旋律、和声等所代表的事物,而不是来自各个事物本身,对于听众而言,只是移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到音乐中。所以,汉斯立克在书中说“我们的确可以用乐音来描绘事物,但要是企图用乐音来描述阳光、鸟鸣、暴风雨等事物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情感’,那简直是荒谬的。”二是虽然音乐可以表现情感的物理属性,如表现情感的“力度”等,但情感的物理属性只是情感的表象,而并非情感的本质,其本质是抽象的,而“音乐不是表现抽象的概念的” 因此,音乐不能表现情感。
3.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
这样人们往往会把音乐美的本身以外的东西当作音乐的美,不可避免地把音乐美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背景因素联系起来,并最终错误地把一些本该属于历史范畴的解释认定为音乐美的内容。于是,汉斯立克认为把音乐审美和艺术史结合起来进行研讨,其结果只能算是对音乐的 “历史的理解”,而不能看做纯粹的“审美的判断”。
4.他认为绝对不能把音乐与语言混为一谈
汉斯立克认为语言是他律的,其音响不过是一种手段与符号,常被用来表达与自身毫无关连的其他内容。他说“所有语言规律都是围绕着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达到表达的目的而进行。”他们本身就是内容:“音乐特有的规律都是围绕着音乐音的独立含义和乐音的美而转动。”
到底怎样的美才是真正的音乐的美?汉斯立克觉得音乐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附于其他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动听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的和谐与对抗、追逐与偶合、飞跃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直观的内心面前,并使大家感到美的愉悦。”这种别具一格的美并非由音乐本体之外的因素所决定,而是由“乐音”这一音乐本身的原始因素造就,它存在于乐音与乐音间的有机组合中,为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你不倾听音乐,也仍然客观的存在着。当人们用心倾听音乐的时候,它便以各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能使人们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感性的形式可以是和声与旋律,也可以是音色与节奏……,它们被用来表达乐思。汉斯立克认为一个完整的乐思就完全能够体现客观的音乐美了,同时实现音乐的目的,不需要作曲家们再用它去表达情感或是思想,因为音乐本身并不具备表现情感或者思想的能力,所以这些都不是音乐的职责。
二、情感论与形式自律论的二元对立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极端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这种在情感世界中的自我发现、自我表现、甚至自我崇拜,在浪漫派作曲家们的音乐中得到异常强烈的、深刻的表露。从三位具有典型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音乐毋庸置疑是对情感的表达,明确表达作曲家内心的感受,音乐中的主人公经常是那些充满丰富想象力和满心渴望的人物,但这一切又总带有某种空想的性质。他们的渴望有时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因此常将自己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忧郁、甚至惶惑之中。他们感到生不逢时,音乐中便会出现一些内心苦闷彷徨,又孤芳自赏、甚至愤世嫉俗的形象,时而高亢且热情澎湃,时而又陷入感伤、失望、乃至消沉。这种音乐的全部内容就是对情感的描述,是具有浪漫主义典型的特点的,也深深体现了浪漫主义他律论音乐美学特征。理所当然,在欣赏的时候运用他律论的美学观点,会起到比汉斯立克的形式自律论的美学观点更好的效果。
对于汉斯立克的“反对从艺术史的角度对音乐的美进行界定”的观点,在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欣赏中也是行不通的 。这一时期是充满动荡和矛盾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则是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镜子,社会的现状从作曲家的音乐中被折射了出来。具体反映出的社会现状是:进步的市民阶层和艺术知识分子同社会现实之间不协调的社会心理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要求进一步解放个性,获得更多的精神自由。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都是根据文学诗作来谱曲,因而歌词与其他的音乐形式有很大区别,作曲家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精心挑选,再非常凝炼的表达歌词的深邃意境。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丰富的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在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因此,歌词与音乐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汉斯立克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符号”的观点显然是与艺术歌曲相对立的。
参考文献:
[1]杨俊鹏.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J].天津音乐学报,
2004(3):5.
[2]黎丹.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
12):6-8.
[3]韦亦.浅析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
2003(6):11-12.
[4]杜蕾.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天地
2004,(10):12-13.
[5]郭义江.舒曼声乐作品反映出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3):13-17.
[6]廖耀东.解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J].2003,(4):22-25.
[7]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0).
[8]郑品乐.简论十九世纪德奥艺术歌曲[J].音乐探索,2005
(1).
[9]黄常虹.诗的音乐,音乐的诗[J].星海音乐学报,2004(4).
我国各个民族都具有形式多样的声乐艺术形态,这是我国珍贵的声乐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应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将时代性、艺术性以及民族性充分融合起来,将中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世界,使其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声乐艺术 民族性 回归 多元化传播
声乐艺术在音乐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与其民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多形态的声乐艺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影响下,我国的声乐艺术应该由传统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将时代性融入到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呈现出更为包容与开放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加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朝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一、民族性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艺术都是其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民族性是其发展的根基。我国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瑰宝。声乐艺术是人们情感抒发与沟通的载体,真实地反映出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声乐文化,中国声乐艺术得以发展的方式主要是向民间音乐不断挖掘精髓、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语言的标准是“字正腔圆”,将语言、曲调以及音乐充分融合起来,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部分少数民族具有自身的民族语言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原汁原味且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二是民族情感方面,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中包含了丰富饱满的情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展现出了炙热的民族情怀,体现了出浓厚的民族情感,增加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随着美声唱法逐渐传入中国之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些声乐艺术家在表演模式以及创作思维方面受到美声唱法的制约,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失去其本源性。因此,在我国声乐艺术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民族性的创作,在学习西方先进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保持本民族音乐的艺术性,将声乐艺术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母体中,在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不断汲取营养并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声乐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地位。
二、民族性回归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多元化的传播
任何一种艺术文化都离不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我国各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民族语言,造就了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态,语言的多元化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民族声乐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逐步多元化,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大众文化的需求。因此,中国声乐艺术应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融入一些时代性的特色,并借鉴国外声乐艺术的先进经验,在创作以及表现技巧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唱法的多元化、创作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多元化。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我国的原生态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唱法,这些唱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多元化的发展。在我国民族声乐创作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丰富的民族音乐及文化素材基础上改编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歌曲。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以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宗旨,向世界传播我国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文化,将各个民族的艺术精髓充分融合起来并加以创造,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世界性和多元化传播。
三、声乐艺术的发展需将民族性与世界性充分的融合
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不可复制与替代的,但是要更好地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就要彼此的融合与交流,而不是自我封闭与限制。中国的声乐艺术是在民间声乐艺术的长期滋养下才得以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充分融合起来,一方面要抵制“西方音乐中心论”,摆脱美声唱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应防止出现过激与狭隘的民族观。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若过分的强调声乐艺术的民族性而脱离了时代性与先进性,就会使声乐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无法向世界展示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与艺术魅力,反之,若一味模仿西方艺术形态、盲目崇拜西方的艺术文化,而忽略了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就会使声乐艺术失去民族灵魂,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法表达其真实的民族情感与民族内涵,更谈不上艺术价值。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充分结合起来,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充分的展现我国声乐艺术的魅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及时抓住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将我国的优秀民族精神文化以及声乐艺术文化弘扬开来。
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基本的动力源泉,传承我国传统的声乐文化,展现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和民族特色,并及时抓住机遇,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及传播,将中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张荣家.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音乐时空,2014(22).
[2]徐敦广.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力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演唱艺术,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国民族声乐自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受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民族声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演唱才能使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作品转化为流动的音响而存在,因此,探讨如果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及表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注重民族声乐艺术的旋律语言
旋律是歌曲中词的抒情基础,对旋律的把握是反映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要注意作品的风格与旋律,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诠释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声乐艺术的传情达意。而音乐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音乐作品所体现的人物、事物、景物,以及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表达等,都是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声乐表现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充分发挥发声、吐字、共鸣等技巧对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此外,要重视音乐中的民族语言,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共同的演唱风格特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尤其是语言差别更大,这就要求声乐艺术的语言表达要具有民族特色,能用民族语言演唱的作品尽量用民族语言,以保证其原滋原味,即使在运用普通话演唱时,也必须按民族语言中所要求的语音、声调、音韵所形成的行腔特点,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增强民族声乐艺术的意境美
民族声乐演唱,应有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品味、韵味以及内涵等,通过创设美好的意境,来触及听众、观众内心深处最复杂、最敏感的心灵体验。歌唱艺术表现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果的最高层次,就是使欣赏者沉醉于音乐之中,这样才能使听众明白歌曲的真意,从而得到完美的感受,也展现出歌唱语言特有的艺术风采和魅力。首先,表演者的文化修养和歌唱技能是艺术意境创造的前提,对音乐技巧的运用全凭歌者对歌曲内容、风格、情绪的体验和把握,即通过表演者的精妙细的音乐表现来冲击人们的听、视觉感官,体现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歌唱者在个人情感活动过程中,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要有自己独特的设想和创意,又能运用最适宜自己的表现方法。其次,注重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不同的作品具体不同的音乐风格,这是确定音乐特征的决定因素。在表演者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使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相吻合,达到作品与风格的高度统一,给听者以较高的艺术享受。第三,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民族音乐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通过表演者的展示激发观众的想象力,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很多原生态民歌具有自发性、民间性、口传口授性的特点,是一种纯民间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作品,对这部分作品的演绎要充分理解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的表现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们拘情绪,使他们成为艺术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使其为歌唱者深情的歌声所感动。
三、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民族声乐艺术的演绎应该从表现感情出发,离开的情感的表达,民族声乐便会丧失其特色,因此,在充分理解作品情感内硒的基础上,要通过表演者的情感表达,来服从歌曲风格表现的需要,为观众或听众展示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情感魅力。首先,表演者要充分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感悟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状态,这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依据,也只有这样,才可能逐步适应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难度民族声乐作品的技术要求。第
二,表演者要充分运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特色。也可以充分运用情绪起伏变化的对比手法演绎作品,能达到至情至景的境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此外,动作在歌唱表演中同样重要,要灵活运用各种肢体语汇,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将内涵与表象交融于一体,真正做到声情结合,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表演者即兴创作的能力与即兴表演的水平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效能起着关键作用。总之,情感因素中蕴藏着歌唱艺术的真正生命,在歌唱艺术表现的情感体验中,“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是歌唱能够感染人听众的根源之所在,它也是直接影响到演唱水平和造诣的关键。
四、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即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和历时性,它以最传统的文化形态方式展示着它原始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发展多元化的声乐艺术,是我中华民族艺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声乐作为非物质性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方向是自身发展的诉求,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包括风格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题材的多元化等,这将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继续繁衍和发展。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以及多元文化的国家,所以民族声乐艺术也和方言一样,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而不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从民族声乐的表现方式来说,在音调、节奏、行腔和色彩上也呈现出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方法和技巧,体现出时代的脉搏与生活的气息,丰富了各自的艺术内涵,也使民族声乐更趋成熟、更具有魅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我们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必须重视民族文化修养,提高我们在民族声乐方面的素养,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我国民族声乐能够在融汇贯通中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赣南采茶戏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表现为: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思路包括: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等。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钢琴音乐教学;促进作用
在我国丰富的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采茶戏”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表现样式。在我国“同源异流”的采茶戏谱系中广泛地存在着诸如江西“赣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类型,这些采茶戏尽管呈献给受众的是不同风格、不同歌唱方式和表演方式下的审美享受,但是本质上都是中华茶文化价值的表达。在这其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江南一枝花”的赣南采茶戏最富有艺术魅力。赣南采茶戏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文化审美需要,因而其对于我们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学具有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式的促进意义。
1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点
赣南采茶戏最早发源于我国江西省安远县的九龙山地区。它最初的艺术基础是九龙山地区的“九龙茶灯”,所以在民间赣南一带的采茶戏也被称为“茶篮戏”或“灯子戏”。作为一种结合了采茶文化、戏曲文化、民乐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这样几点:
1.1以丑角为中心、以歌颂劳动人民生活为导向的审美价值情怀
赣南采茶戏中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正丑”和“反丑”两种丑角,其中的正丑主要展现的是采茶劳动中有关的青壮年劳动力等,这种以“丑角”为主要审美导向的艺术形式,在深层次上因循着歌颂采茶劳动者的基本立场,只不过是通过“三角成剧,小丑当家”这种相对诙谐、插科打诨和滑稽可爱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实际上,在江西赣南采茶戏的主要表达群体中,“客家人”是一个核心的骨干群体,客家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勤恳劳作、对待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构成了赣南采茶戏的主要精神品格。我们从赣南采茶戏的“三绝”(即丑中见美的矮子步、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身上都可以将客家人身上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洞察出来,在劳作中显示出来的那种积极的审美态度、苦中作乐的实践精神和平民主义导向的农业文化审美都贯彻其中。
1.2音乐表达上的“三腔一调”
赣南采茶戏在音乐节奏上浓缩和融合了诸如“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这样的“三腔一调”,本身就是一个风格包容、以生活体验为导向的开放式表演艺术。在这样的“三腔一调”的曲牌体系中,“茶腔”是一种最核心、最常用的曲牌,这种曲牌唱法经常以“Re———La”音调为主阶,在客家方言介入后呈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田园上种植和采收茶叶的美感想象。而灯腔类的曲牌则经常辅以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喜庆欢快、积极向上、动感十足的艺术氛围。“路腔”是“三腔一调”中最具有诙谐色彩和插科打诨色彩的腔调,常用商调、宫调作为表达方式。杂调则是一种典型的属于赣南采茶戏、采茶歌、采茶曲的专有民歌小调,成为一种附加的艺术点缀。
1.3戏剧舞蹈的“动感三绝”
对于赣南采茶戏来讲,其舞蹈动作构成了其舞台效果的一个核心内容。不同于一般的采茶曲、采茶歌注重声乐表达的淬炼这种特点,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具有典型的动感和个性特点,学术界将其归纳为“动感三绝”——即扇子花、矮子步和单水袖。这动感三绝的系列动作组合将劳动人民采茶过程中的走步、采茶、放筐、半蹲、挪步、擦汗、扇风等劳动细节,相对原生态地将茶民采茶、制茶的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艺术形式简要地表现了出来,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觉、直观和动感的展现方式。
2赣南采茶戏对于钢琴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
作为我国古代茶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赣南采茶戏有机地将采茶曲、采茶歌和采茶动作等结合了起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生活化的、原生态的乡土艺术气息和审美的对象。对于钢琴音乐教学这种相对高雅的艺术实践来讲,积极地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民俗音乐、茶艺、茶道乃至采茶戏中去进行艺术采风,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步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构建和创新“生活化课堂”这种教育模式,开发出了诸如“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和“尝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措施,为我们反思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创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认为,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作为一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浓缩和代表了我国古代采茶艺术、茶乐艺术、民俗艺术和乡土戏剧艺术,并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对于创新当前过于注重课堂化的钢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2.1审美价值上: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古典审美情趣
钢琴的演奏和乐曲的创作一样,都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行为,本质上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审美价值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乡俗艺术形式,赣南采茶戏身上承载着乡土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多种审美价值,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包括“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清柔、和谐、圆通、渐变、中庸、定格、定性、虚拟、线性、自然、辩证”在内的审美价值系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审美引导和启发,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悟和悟性,从而转化为有效的钢琴习练过程。
2.2教学模式上:可以为钢琴音乐教学注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应当指出,在钢琴教学中得到贯彻的“生活化的教学”是一个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创新的过程。这些复合型的创新汇聚成一点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我们基于课堂式、理论图谱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趣。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诸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或者“创新式教学”等理念,这些理念内在地都具有同一个逻辑,就是通过从具体的、鲜活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一些资源上入手对学生们开展教学。而赣南采茶戏本身的生活导向的旋律、舞蹈动作、腔调表达方式等为我们的钢琴“隐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足够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2.3学习灵感上:为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提供学习灵感
我国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当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以教材知识为导向”、“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思维和对钢琴艺术的自觉性被压抑在繁琐、枯燥的教科书体系中,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违背了艺术教学讲究的灵感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互动式教育等理念,也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民俗性和乡土性、原生态性浓厚的艺术形式,将它合理地引入到钢琴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原生态文化气息的熏陶,增强其艺术感召力。
3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的几个思路
实际上在钢琴音乐教学中应用赣南采茶戏涉及到的是一个在生活化的音乐导向中探索“艺术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本着这样几个思路展开:
3.1钢琴音乐的体验式教学思路
生活化音乐教育归根到底需要立足于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灵感的共鸣,达到我国传统茶文化和茶艺提倡的那种“天人合一”、“人乐合一”的境界。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在钢琴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演奏不同的赣南采茶戏曲调,让学生在这种实际的分组表演和分组竞赛中体会出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的魅力。
3.2钢琴音乐的互动式教学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钢琴音乐教学基于学科分工和班级授课等限制,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习钢琴的学生和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互不干扰、互不联系的一种方式。赣南采茶戏这种复合型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艺术的“集大成者”之表达。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熏陶学生们对于钢琴艺术魅力的特殊体验,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围绕着“艺术融合”的思路在钢琴习练者和打击乐器习练者、唢呐习练者等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式教学”,可以让他们共同分工演奏赣南采茶戏中的名曲经典剧目,实现一种更广泛的艺术锻炼。
3.3钢琴音乐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们参与到生活实践的细节和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艺术的魅力,所谓的艺术采风就是这个道理。对此,我们应当号召我们的钢琴习练者学生们多观看赣南采茶戏,甚至可以到现场去感悟这种艺术的魅力,到农场的采茶现场去创作或者是习练钢琴曲目,当然也可以邀请采茶戏方面的专家学者向学生们授课,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中达到一种学生技能和感悟的升华。
作者:杜晶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卢致苑,曾荣.一朵艳丽的山茶花———赣南采茶戏之艺术特色[J].中国戏剧,2012(8):48-49.
[2]闫浩.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J].福建茶叶,2016(1):219-220.
[3]唐龙.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福建茶叶,2016(3):372-373.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扬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表现手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富含新的魅力与韵味。伴奏是扬琴表演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加强对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伴奏的重要性研究,有助于不断丰富扬琴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扬琴专业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扬琴专业教学体验。文章将结合扬琴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扬琴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
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是扬琴艺术传承的客观要求,是丰富扬琴专业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也是扬琴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扬琴艺术传承的客观要求。扬琴艺术在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史脉络,推动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1]。当前中国扬琴艺术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扬琴艺术独奏形式,其二为扬琴艺术的伴奏形式,不同的扬琴艺术表达方式下,其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有所不同。扬琴伴奏在扬琴教学体系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是由于当前很多教师对扬琴专业教学中伴奏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伴奏在扬琴艺术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扬琴艺术发展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扬琴艺术的时展与传承,将当前时代的元素与扬琴专业教学相结合,使扬琴专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扬琴,感受扬琴的魅力,促进扬琴艺术的持续发展[2]。
(二)丰富扬琴专业教学的内容。扬琴本身具有一定的伴奏功能,这是我国很多乐器所不具备的功能。扬琴音域较宽、音色圆润,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点,故而扬琴有“小钢琴”之称。尽管扬琴与钢琴在伴奏方面所负责的领域有所不同,但是当前很多扬琴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扬琴伴奏的指导,扬琴伴奏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狭小,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扬琴伴奏的艺术魅力[3]。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有助于丰富扬琴专业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伴奏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扬琴艺术鉴赏能力。
(三)扬琴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与时展潮流,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表演技巧,提升学生的扬琴技能掌握能力。伴奏教学指导活动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扬琴即兴伴奏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更多适应时展的人才。
二、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应用的策略
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伴奏音型,保证扬琴伴奏教学的质量;加强伴奏作品的理解,创设美好的扬琴音乐盛宴以及注重情感的有效融合,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等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扬琴专业学习体验。
(一)选择合理的伴奏音型,保证扬琴伴奏教学的质量。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合理的伴奏音乐类型可谓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扬琴演奏基础与和声知识,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予以陈述,展现音乐的魅力与情感的内涵[4]。
扬琴属于民族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多声乐器,音域较宽,层次性较强,故而对扬琴演奏的技巧应用水平要求较高。一首完整的扬琴音乐乐曲伴奏活动,需要达到内容、情感、速度以及风格的协调统一。伴奏在扬琴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伴奏与扬琴专业教学活动有效融合。
1.单音旋律音型。单音旋律音型是对乐曲旋律的重复,单音旋律音型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旋律表现的效果,这种弹奏方式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但是由于重复的弹奏模式,会使学生易于出现一定的不耐烦情绪,故而可以将伴奏与扬琴教学相融合,通过比赛竞技、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真正使学生投入于伴奏活动中,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
2.八度旋律音型。八度旋律音型指的是扬琴伴奏的过程中,采用八度双音弹奏的方式,重复乐曲主旋律。这种旋律通常能够带动音乐的,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教师可以选择富含八度旋律音型的乐曲指导学生进行伴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明亮而富含感染力的音型中,感受到扬琴艺术的丰富魅力,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5]。
(二)加强伴奏作品的理解,创设美好的扬琴音乐盛宴。扬琴弹奏过程中要求达到情感与音乐的相互融合,学生对扬琴伴奏作品的理解能力,直接关乎扬琴专业学生的伴奏质量。扬琴伴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作品融为一体,进而才能够更好地演绎扬琴作品,创设美好的扬琴音乐盛宴。
比如: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扬琴作品伴奏之前,首先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速度以及调式调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音乐作品的伴奏音型。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地为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创作时代、情感内涵等等。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内涵与历史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伴奏速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伴奏者的技术能力和想象力设计伴奏织体和音型,编配和弦进行,设计前奏、间奏、尾奏,最后与演奏者配合。
(三)注重情感的有效融合,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情感在扬琴伴奏中的融入,能够为扬琴伴奏增添更多的魅力,真正展现扬琴伴奏的价值。在扬琴伴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扬琴伴奏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弹奏《旱天雷》等音乐作品时,可以在为学生讲解相关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想象情景,带着情感去弹奏,使音乐作品弹奏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在音乐伴奏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把握作品的风格、内在意境,体会乐句呼吸及细微的感情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