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7:55
导语:在乐理教学教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教育 理论课程
一、国内数字化音乐教育理念
数字化音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数字化音乐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的标志性音乐形式,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标志是具有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教育平台。1987年刘健与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培养能运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能型音乐人才。该专业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种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相继成立了电子音乐教育体系。
专业音乐学院中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的学科系统化建设体现在各专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共性和各自专业发展的个性方面,包括“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录音”三个专业。它们都是音乐与高科技的交叉互补,但是各自专业的发展方向又各不相同。如“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性专业人才;“音乐录音”专业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01年开始设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从层次上看,电子音乐可以分为实验型、社会型、家庭型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电子音乐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师范大学中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数字化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在专业选修课开设,以扩大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事电脑音乐的制作与录音教学、电脑制谱及其在音乐专业学术论文中的乐谱绘制技术的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综观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势态,各大音乐学院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电子音乐专业结构的建设已经形成共识,主要音乐学院在未来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地位,将依然引领全国普通高校电子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前进步伐。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的使用
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系统应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MIDI键盘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必须安装了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和红蜘蛛网络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是高师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包括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按高师教学要求其中视唱部分包括构唱、视唱、背唱和弹唱,练耳部分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的听记。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利用MIDI键盘演奏旋律带学生进行视唱,也可在Sibelius软件中输入视唱曲的五线谱,然后点击播放,让学生跟着唱。先把视唱部分全部跟唱几遍,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视唱抽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老师制作好的视唱曲目跟着视唱,至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弹唱部分的教学,学生可以打开Sonar软件,结合MIDI键盘边弹边唱。还可以利用Sonar软件的录音功能学生录制自己视唱的声音,再进行对比,方便掌握在节奏与音高方面是否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其他理论课程方面,电脑音乐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使用Sibelius软件等软件完成作曲与配器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抽查。利用Sonar等软件软件结合MIDI键盘相结合进行辅助功能的教学,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完成作曲与配器等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声乐等主专业和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该研究项目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有效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卢小旭,编著
[2]《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颜东成,编著
[3]《电脑音乐MIDI与音频应用技术》陶一陌,编著
2006年秋,江汉大学落实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在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有幸被选派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CUNY)医学院作访问学者。期间对于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观摩学习,感受到了一些中西方医学教学的差别。以下就药理学教学做点介绍。
1 教学进度安排
非常细致,具体到每节课的时间、教室、授课教师,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预习的教材及内容,测试或考试时间地点及范围,以及穿插于学期中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介绍得清楚明白。在课程开始前发给每个相关教师和学生。其优点在于:学生清楚教学安排后,有利于提前预习,上课时会重点听好自己理解会有困难的内容;事先考虑到并排除节假日占用的时间,不会产生教师学时不足,临时补课的情况。教学进度安排一旦制定,便严格遵照执行,基本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有什么临时改变则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学生。
2 教材选用
美国通常没有由国家相关部门指定使用的教科书,而是允许学校或教师自己在众多的相关教材中自由选择。CUNY医学院是参考经典药理学著作Katzung,B. 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说是参考,因为不少教师尤其是外聘教师都有自己特殊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学前将上课教师的PPT文档和病案讨论所需要的病例打印、装订成册,发给每个学生。当然这种做法的教学成本会增加,但的确方便了学生,如此一来他们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课堂上记笔记所需要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
3 教师队伍
CUNY医学院的药理学与生理学同属一个教研室。大约12名教师承担了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systemic functions(相当于生理学), pharmacology(药理学)和neuroscience(神经科学)。药理学约140学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课程是请外聘教师承担的。有多位教师共同参加一个班的教学,大家各讲一部分内容,往往是与他们自己的科研或者临床工作相关的主题。很少有一个老师把一门课从头讲到尾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更精彩,也能让他们不会因为教学过于影响其它工作如科研或医疗。
4 病例讨论
美国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视与临床结合,除了专门安排时间进行PBL小组讨论外,大课理论教学也穿插不少病例分析。上述三门课程教学都有这个特点。
5 教学时间安排
该医学院采用高强度集中时间段学习某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据称是一种起源于科罗拉多大学的模块式(modula)教学方法。比如上药理学时,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基本上都是3-4节药理学理论课,下午多是自习,或者安排PBL小组讨论。这段时间基本不上其他课程。给人感觉进度很快,每天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学习强度大,10周不到就结束了。他们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间也不长,还在探索过程中。
6 实验教学
整个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安排动物实验及其它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只是在介绍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学时,安排学生到计算机室进行了药物对电脑模拟狗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影响的模拟动物实验。
7 教学督促——测试及考试
在这种模块式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教学督促工作。与我们国家普遍重视期末考试成绩不同,美国高校教学中十分重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可能占到学科总成绩的70%甚至更高。平均每两周对学生进行测试一次,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否则总成绩很容易落下来。测试和考试做到考教分离,不由教研室自己出试卷,而是通过商业化的考试公司购买试卷。这与美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有关。美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有三个步骤,国家允许其中第一步考试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进行,因此学校乐得让学生直接熟悉负责第一步考试的考试公司的试题。考试公司的试题库是经常更新的,因此采用他们的试卷对教学也是一种挑战和促进。试题题型基本为客观题。如有协议,期终考试的成绩可以直接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的有效成绩。
8 其他
关键词:音乐教学;提高素养;教学设施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05-01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只注重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音乐课程最直接、最基本的内容,它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每单元内容相互联结、渗透,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1.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大家都知道,环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音乐的熏陶、学习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学校可将音乐室稍作装修,墙上挂着一副大型图画,地面铺设了彩色胶块,上面摆放了几张低矮的方桌,供学生放乐器、头饰,表演时又能当道具使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或跪在地上,可以围在阶梯座位上,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整个教室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息。
学校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购置一些如: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各种打击乐器,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手风琴也利用起来了,有些学生还买了容易演奏的口琴。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演奏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有乐器,他们或合作伴奏,或独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给那些在外面学习乐器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常常提前预习;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在n堂上进行展示。乐器进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所学音乐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为音乐老师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研究使用。特别是音像资料,市场上有关音乐方面的光碟特别多,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可随时用到,以此来丰富音乐教学。
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2.1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一提起音乐课,人们马上想到在音乐教室里上。在信息化时代,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尝试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头带耳麦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操作,可以全班统一学唱一首歌曲,也可以自己跟着机器学唱,提前学会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歌曲,或欣赏其他名曲、歌舞,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从网上下载、从光碟中拷贝有关录像、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点击欣赏。
2.2上因特网欣赏流行音乐。目前,各种网站都没有许多音乐网址,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最新流行的歌曲。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流行音乐,不仅为音乐教学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络、影视等媒体文化。
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艺术的联系。在音乐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词创编、讲述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制作头饰等活动,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地提到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各方面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音乐教育资料是非常广阔的领域,它还包括社会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资源、人才资源等。教师只是在课改的起始阶段进行了一点尝试,有待今后进一步地开发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学生终身有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前言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唱歌教学,学生们能得到演唱技能方面的训练,并正确地认识生活,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从而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学,培养学生们听、唱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音乐的表现能力;而听觉和发声的训练,往往又能促使他们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们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扩大了音乐视野,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在有兴趣的欣赏活动中,学生们的听辨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尽管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目前的音乐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中学音乐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的局面,着眼于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因为,本身极富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音乐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积极开展校内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学校应鼓励教师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使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学校也可按年级分组,举办不同各种各样的音乐竞赛,这样可以使课内外互相促进,也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竞赛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团体或个人都可以。比如:团体赛可以举行合唱和舞蹈比赛等,个人赛可以举行各类乐器和声乐比赛等,参加比赛的不仅仅是有特长的学生,还应鼓励所有的同学都参加集体的活动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除比赛之外,还可以在某些节日的时候组织全校的文艺演出,而且要面向全体,让全校的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舞台,让他们在各类的音乐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台、宣传窗的作用,定时播放音乐,介绍优秀音乐作品,播放有意义的、同学们喜欢的音乐家故事或音乐评论等,营造音乐氛围。有条件的学校课间要用音乐铃,让学生多听、多唱健康动听的歌曲,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充满音乐气息的教室和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充分展示富有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
2.创设情景,参与体验。
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所讲授作品的内容形式,将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因素相整合,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例如欣赏《渔舟唱晚》时,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微风徐徐杨柳依依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荡漾,一渔夫、一叶扁舟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再如在上《保卫黄河》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以前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创作一个舞蹈片断。学生几个一组,边唱边创,有的想到了游击队战士握着枪、拿着刀、猫着腰行军的情景;有的以左右串场象征着游击队在灵活作战;有的设计了射击、骑马、挥刀等动作。这些都显著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创造性想象。
3.树立新的师生观念。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人们一直在呼吁并力图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接收知识,再加上过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旧的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过去课堂上盛行的填鸭式的讲授法、对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法等,都成为了教学过程中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师生关系问题是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三种。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因为其中可能包括学生们虽然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己之见;要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做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4.在歌唱表演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敢于歌唱、乐于歌唱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发掘学生在歌唱方面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尝试:其一,让学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表现歌曲,如领唱、齐唱、轮唱、男女声分唱、分简单声部、唱时加入配乐诗朗诵等。学生在选择、创编演唱形式的时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大海啊,故乡》之后安排一节表演课,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学生的表演形式可谓丰富多彩:有的小组在歌唱的间奏中朗诵普希金的诗歌《大海》,更深刻地抒发自己对大海母亲的深情;有的小组则以歌曲伴奏为背景音乐,做有关大海的音乐剧表演;还有的小组甚至在队形上作文章,排成“波浪形”,说是和主题相吻合。种种形式的表演,无不反映出学生敏捷的创造性思维,无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二,鼓励学生自己上台伴奏、指挥。例如,《保卫黄河》等相对容易弹奏的歌曲,让学生上台充分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在伴奏、指挥、与同学的合作等各方面推陈出新,这样,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对歌曲表现的形式将是多种多样的,各小组之间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创新能力上的发展容易获得较大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时常会随口哼出一些简短的音乐曲调,这些不经意的小乐句也许是某一首乐曲的旋律,也许是无意间的灵感萌发。对此,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歌词入手,譬如让学生分组,为自己喜爱的唐诗即兴谱曲。反复哼唱旋律之后,可以把曲调用简谱记下来,找出句逗,划分乐句,再设定节拍、速度和情绪。在这样的乐句组合作曲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重复”与“对称”这一作曲的基本方法,以避免散乱无章,使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音乐完整统一,优美动听。学生完成作品后,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帮助和肯定。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学生既提高了即兴创作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又对音乐创作的学习产生了更进一步的兴趣。
5.充分发挥教师资源。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现场对歌曲的演唱,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亲切和生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保持以及增强音乐心理趋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和特点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风格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可以成为极好的教学资源。学校音乐教学内容涉及民族、地域、人文、历史的范畴,而教师又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广泛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学习经历,这些个人生活经历与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能形成教学的独特亮点。如在不同民族和地区风格歌曲的教学和乐曲的欣赏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音乐内容中所涉及的民族习俗、特点、地域风土人情、气候,甚至生活中的服饰、劳动的方式和节奏,进行生动精彩的描述、评论,使教学增添丰富多彩的内容,活跃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与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结语
中学音乐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它不但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毅力,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和践行。因此,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音乐工作者,我深知创新性教学的艰难,但我一直会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创新,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
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
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极力渲染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以及那位七十多岁的扫路人每天扫上山,又扫下山。在被问及是否累时,老人却说“不累,不累”。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你累吗?学生从文中对天游峰的描述和其他游客的表现中自然地能体会到其中的累。教师又追问:那这位老人累吗?学生一致认为老人干这样的活身体肯定也觉得累。这时,教师抛出问题:既然我们都觉得累,也能推断出老人也会累,可为什么老人说不累呢?这样,“矛盾”中的思维碰撞产生了。学生在通过研读、体会、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到老人的“不累”是境由心造的缘由,从而对老人的豁达开朗、热爱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运用“对比”生成“张力”
“对比”往往会产生“差异”形成“落差”,进而生成“张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巧妙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张力”,通过对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就很好地运用了“对比产生张力”的方法。王老师在学生读读、找找、议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品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要求学生从中找一个词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找出“极其简单”这个词)。然后告诉学生这座宫殿原来是一个摄政王的官邸,让学生想象一下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学生们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这里曾经有红木桌椅、紫檀书柜;有的说这里曾经有水晶吊灯、大红地毯;有的说这里曾经有古玩器皿、名人字画……学生想象中的豪华陈设与现在的陈设形成了对比。接着,王老师又让学生想一想,作为一国堂堂的总理,他办公的地方应该有哪些陈设呢?学生思维的阀门再次打开,想象中的陈设与现实的陈设再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形成的无形“张力”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极其简单”其实是“极其不简单”啊!
三、利用“空白”生成“张力”
许多作品中都有大量的空白。这里的空白指两种情况,第一是情节的空白;第二是语词的言外之意。如果教者抓住空白,鼓励学生想象空白的部分,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将会变得更为深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史学家谈迁在《国榷》初稿被盗后没有被打垮,最终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书《国榷》。文中写谈迁的《国榷》初稿被盗,他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后,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行为进行了简洁的描写,说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而人物的心理则是一个空白。教者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体会谈迁的心理活动。在教者的引导下,孩子们走进了谈迁的内心世界,他们在想象空白时,感受到了人物打不垮的信念,感受到了人物强大的内心。我想,在填补这一“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张力”,这种“张力”让学生对谈迁坚守信念、不言放弃的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引起“争论”生成“张力”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课堂上的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在争论中不断碰撞,进而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一课,在学生已了解到福勒放弃射门的经过,能领会到福勒的体育精神的基础上,教者充满激情地说:“足球赛场上真是风云变幻,福勒两次将到手的胜利放弃,如果换成你,会放弃吗?”一个学生说:“我也会放弃射门,因为射门肯定会使西曼受伤,还有点球是‘捡’来的,我不能浑水摸鱼。”一个学生说:“在球场上有人受伤,对方将球踢出边线,然后我们还要将球掷还给对方,这是球场上的惯例,如果是我,也要发扬体育风范,将点球还给别人。”这时候,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站起来说:“不,我想,在球场上风范重要,但胜利也重要,队友们好不容易打出好配合,我有了机会得分,此时放弃,不是让所有人的努力白费了?下次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这个学生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议论纷纷:
生1:不,这样的胜利太残忍,也许西曼会受重伤。
生2:是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再说利物浦队还是胜了。
生3:那是运气,比赛不能靠运气,放弃了太可惜。
生4:比赛无法预料,这次放弃了,只要继续争取还有机会。即使我进了球,却让西曼受伤,这样的成功我也会感到内疚。
生5:放弃射门不是放弃成功,现在放弃了,我马上还要追回来!既展现了体育风范,又获得成功,两全其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阅读活动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初中生阅读量不足,导致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影响了语文学习整体成效的提高,所以要强化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指导,特别是要融合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活动,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支撑和推动作用。我结合语文教学需求开展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高度重视阅读活动,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之中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阅读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阅读是学生认知世界、对话文本、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重要路径,学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深入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文字基础,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局限于课内阅读显然不够,必须要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并结合语文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运用等,在语文教学体系中体现阅读板块。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阅读课程的融入,首先将课外阅读与语文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在编制年度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时,专门设置有“课外阅读研究”项目,对一学年以及一学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专门的编制安排,使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步入常规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在课时安排上进行妥善处理,虽然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时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改变,但是学生在校学习与自由活动的时间还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无论是中午还是下午的活动课时间,开辟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是切实可行的。我在具体的操作中,将课外阅读活动和语文整体教学设计进行融合,紧贴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每周确定两个下午作为阅读指导课,保证课外阅读活动以及指导的正常开展。另外在语文早读课的综合利用上,我也想方设法穿插阅读活动,既要能够保证学生的朗读背诵时间,同时也安排了阅读方面的指导,将课外阅读活动与语文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将课外阅读活动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最大的优势在于保持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常态化与规范化,能够与语文日常教学实现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避免课外阅读活动的碎片化。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课外阅读只有融入语文整体教学体系,才能够体现对语文教学支撑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发挥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成果利用的显著效用。
二、强调课外阅读要求,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高质量
课外阅读活动之所以管理难,主要在于“课外”这一方面,教师无法在有效视野之内组织学生进行全部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就导致课外阅读活动有可能如同脱缰的野马无法驾驭,要么有的学生偷工减料,要么有的阅读内容良莠不齐,反而产生了制约作用。我在教学中运用课内指导和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要求,始终掌控整个阅读活动。首先,在阅读的内容与方向上严格要求,尤其要重视的是保证进入学生阅读范围的必须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质量低下的书籍要清除出去,和青少年成长成才关联不大的书籍也要严格控制,因为初中生可以自主支配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必须要保证阅读的指向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最值得阅读的内容。阅读的量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不同年级阶段所要求阅读的数量是有差异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相对阅读量少一些,以60万字比较合适,初二则安排为80万字,初三的学生每学期阅读量要达到50万字,通过数量的规定、范围的圈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并通过制定阅读计划等方式落实到具体学习活动中。在阅读指导方面,我重在通过平时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积累积淀技巧。在早读课进行阅读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准确阅读理解,迅速抓住文学作品的精髓精华,经常通过投影一段文字和学生共同阅读理解的方式,将阅读理解的技巧蕴含在指导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在活动课上则侧重于进行一些摘记的展示、心得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在阅读积累以及分析理解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高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决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强化平时的技巧指导,始终将线攥在教师的手中,通过课内指导影响和带动课外阅读,真正提升阅读的成效。
三、注重阅读学以致用,从阅读之中积累和汲取精华
课外阅读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支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达到积累词汇、提高理解能力的效果,二是达到掌握写作技巧的效果。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活动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可以阅读较多的数量,并且阅读的范围和时间安排也较为自主,所以应当充分放大课外阅读的作用,引导和带领学生快速、高效、深入地开展阅读,既要汲取文学作品的精华提高写作技巧,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我要求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所阅读的书籍都是有阅读价值的,因此阅读更要深入。阅读过程中细细咀嚼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品鉴用词的精湛,感悟写法的独特,从中还要对好的语句段落进行记录,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摘记本或者读书笔记,经常性开展阅读积累活动,通过这样的积累逐步实现提高自己语文基础的目标。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讲究技巧方法,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学会提炼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理解方法,是从整体布局入手进行感悟,还是选择小的切入点开展分析等,都要进行整理总结。课外阅读活动和课堂阅读教学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注重发掘之间的关联点,尝试引导学生整理筛选在阅读学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运用到课外阅读学习之中,这样就将课内阅读指导的技巧向课外阅读进行了延伸,同时也在课外阅读的大量训练中巩固提升了阅读技巧活动。另外,我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经验的自主总结,课外阅读中遇到了一些好的文章,对其中精彩的片段进行分析或者摘录,也可以对好的文章结构框架开展提炼,鼓励学生仿写一些优美的文章,在动手写作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经常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丰富的文学积累,并且将其中的写作技巧提炼出来形成自己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组织阅读拓展活动,体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支撑
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是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活动,纳入语文课程管理之后,应当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得到充分重视。除了在早读课以及活动课进行指导外,我还强化了阅读拓展活动的组织,将课外阅读活动对语文学习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我动员学生之间组建读书兴趣小组或者互助小组,人员数量不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寝室分布等,建立起课外读书小组。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的优势,能够在学生课余时间形成读书集体活动,能够形成相互的监督,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从整体上保证了读书任务的落实。读书兴趣小组也能够实现阅读书籍的相互借阅,大家互通有无,提高了阅读量和阅读书籍的来源。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讲出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体会,特别是怎样在读书中汲取写作经验的,还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览,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更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爱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追求。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创办读书创作等方面的手抄小报,在班级开辟读书园地栏目等,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这些拓展活动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热爱读书并且从读书活动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巧,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课外阅读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自主的形式发挥着对教学的促进功能,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在教学组织中有效落实,将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效率以及强化技巧指导等方面作为重要抓手,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07)
[2]黄伟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 教育导刊,2010(09)
[3]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
关键词: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科目自身建设,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成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不断探讨和期望解决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反思和总结了一些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经验,与各位同行在此分享一下。
一、根据教学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变,针对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更新。对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当增加乐理部分的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乐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不全面,而且很多学生愿意学习乐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状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曲式结构、音乐节奏、音的长短、唱名、音名等,当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这些乐理知识后,就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学习唱歌;二是适当增加部分流行歌曲及通俗音乐的元素,现行高中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大都是经典与严肃的歌曲,通俗音乐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高中音乐鉴赏课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核心。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性,他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知识、张扬自我个性、表达个人情感,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应将音乐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有时教师也需要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我们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学生交流心得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要善于向学生请教,例如,在流行音乐方面,很多教师确实不如学生知道得多,包括通俗歌手的演唱风格、成长经历、成名曲目等,此时,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长幼之分,所以,教师要将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海洋中自主徜徉、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流行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备课,由学生上台讲课,由教师补充教学,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势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扬了集体的智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新课标实施以来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就是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创造美,是人类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而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课实际上就是对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再创造,是一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音乐教材中包含的音乐曲目,也就是审美客体,大都是历经岁月沉淀而精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所以说审美客体是一种“美”的感性存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表现情感与情绪的,如:抒情型、激越型、悲伤型、欢快型;有表现体裁方面的,如,器乐和声乐的不同体裁与形式;有表现时代风格的,如,古典型、现代型、浪漫型等;还有表现情节和形象方面的,如,高山、流水、英雄、少女、情谊等。我们要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音乐王国,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才能使他们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和魅力,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
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改的目标要求,让高中音乐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赵玉柱.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课[J].科技创新导报,2011(5).
[2]赵珊珊.对高中音乐课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建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0).
[3]张一竹.高中音乐教学快乐课堂的建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关键词:自动控制实验;教学探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战略,2010年6月,教育部制定执行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我校自动化专业2011年获批进入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必须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为满足社会新的需求,应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比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3]。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是自动控制原理,它是学生后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工程实践,掌握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该课程工程实践性较强,课程实验教学显得十分重要。改进实验教学各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对卓越班(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班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自动控制实验现状
目前自控实验课程大都是学生在实验箱和示波器等实验器材上依照讲义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很难满足卓越教学计划的要求。例如学生做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实验,学生用运算放大器等元器件建立数学模型,实验在模拟机上显示结果,学生做完实验后,依旧对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概念理解不深,更难以将此联系上实践工程中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另外,目前理论验证是自控实验的主要内容,对于实验结果学生预先知道,只要依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就可完成实验,这样自控内容的实验简单,形式单一,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积极性,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故应从自控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改进,构建以提高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课程模式。
三、改进自控实验内容
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从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开始,然后分别从时域、根轨迹和频域三方面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最后设计校正控制系统。为此实验内容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首先借助实验箱和计算机里的Matlab软件做一些验证控制系统性能的实验,然后结合工程实践背景,给出实验要求、条件和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实验。最后在具有工程背景的典型实验装置上完成分析控制系统、设计工程系统的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实验,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验证性实验内容包括典型环节的模拟、动态性能、稳定性以及稳态误差等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知识点[5]。实验既可以在由运算放大器等元器件组成的实验箱上进行验证,也可以在装有MATLAB软件的计算机上进行仿真验证。这样使学生不仅可以熟悉自控实验里的常规实验设备的性能,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以二阶系统为例,学生可用MATLAB软件对二阶系统在无阻尼、欠阻尼和过阻尼三种条件下编写仿真程序,进行仿真分析,学生能快速地观察到二阶系统的输出响应结果,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系统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教师给出题目和实验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而实验步骤和方法由学生自主设计,期间可以和教师讨论实验结果以及有疑惑的地方[5]。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控制原理后,能够在分析控制系统性能的基础上,设计简单的控制器,学会处理具有工程背景的简单的控制系统问题。可让学生借助MATLAB软件设计比例微分控制的二阶系统、微分反馈的二阶控制系统及含有超前滞后的校正控制系统等。在这类设计性实验中,学生自己分析、设计控制系统,最后比较分析各种控制系统的性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不仅很快熟悉自动控制基本理论,还提高了自己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6]。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故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卓越班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应引入工程实例。在数字仿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电动机调速系统和倒立摆系统等都是自动控制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控制实例。如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中,可给定学生上述某一实际控制系统,要求学生首先建立被控系统的数学模型,画出控制系统结构框图,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满足要求的控制器,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控制系统仿真,设计控制器参数,仿真结果达到期望要求后,最后在实际系统上做实验,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这种控制系统综合性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自控原理的主动性,并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四、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注重实验预习及加强评价实验全过程。将预习任务具体化,增强学生预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教师应检查学生对实验预习的情况,教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这样加强预习监管,严格要求,提高实验效果。在实验全过程中,实验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找到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卓越工程师日后的控制系统的工程实践都是受益匪浅的。
五、重视创新能力,改革实验考核机制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实验成绩的评定应以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准则。对于在实验中能独立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学生应给予较高的实验成绩。实验预习成绩、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构成完整的实验总成绩。实验预习成绩应逐个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后给出评定,它可占实验总成绩的25%。实验操作成绩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控制系统问题的能力,有创新表现的学生应给高分,这部分成绩可占实验总成绩的40%。实验报告成绩要重点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可占实验总成绩的35%。这样评定实验成绩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校自动控制实验的现状,针对我校目前自动控制实验的不足,探讨了卓越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改进措施,从改进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和完善考核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自动控制概念和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辉,徐林,顾树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S1):192-194.
[2]杨欣,苏玉刚,谢昭莉,李斌.工程类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体系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12-314.
[3]王会峰,周熙伟,关丽敏.基于“卓越计划”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03-307.
[4]王柯,周延延,吴晓燕,曹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3(34):140-149.
[5]陈艳菲,李离.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85(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