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7:56
导语:在经营成本的构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诚信成本 诚信收益 诚信时间模型
一、企业诚信的成本——收益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否选择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然会在利益的获得与诚信道德选择的代价之间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权衡,这便形成了对诚信道德选择的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诚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既有投入,也有回报,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企业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经济学原理,企业要取得诚信这种无形资产必须有所付出,即诚信是有成本的。企业诚信付出会使其在市场上诚信度提高,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无形资产升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即诚信收益。
1.企业诚信成本
企业诚信成本有多种划分方法,有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有人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人分为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本文在以上划分基础之上把诚信成本分为守信成本和失信成本。守信成本包括主动成本和被动成本(守信机会成本),失信成本包括罚款支出和信誉丧失成本(失信机会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诚信成本
(1)企业守信成本是指企业坚持诚信经营所付出的代价。其中被动成本指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支付的成本,是对企业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诚信而诚信”。例如:要实现对客户和消费者诚信的承诺,必须如期履行合同、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对企业员工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员工的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的福利、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保障设施;实现对投资者诚信的承诺,就要保证投资者财产的安全和投资者财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对政府、社会诚信的承诺,必须保证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保证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所花费用等等。企业若不支付这些被动成本,则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这些收益是以牺牲长期利益而换来的短期收益。因此,也可以把这部分成本看作企业守信机会成本。
企业守信经营的主动成本是指企业具有了长远眼光,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而心甘情愿主动支付的成本。如企业用于维护自身诚信形象的广告宣传活动费用;企业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所需支付的费用;对员工进行情感投资、建立诚信用人机制、用于职工诚信教育的费用等。海尔集团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诚信经营的例子,目的就是要教育员工竖立严格的质量意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也正是凭着这种诚信的经营理念使海尔得以稳步走向世界。管理学家爱德华·劳勒在其所著的《最终竞争力》一书中提到:通过企业的高投入建立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
(2)企业失信成本指失信经营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①信誉丧失的损失。例如企业因为失信行为而导致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丧失的损失;投资者不愿再继续投资或抽回投资造成的损失;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企业造成人员流失的损失;失去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机会而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成本是间接的、隐性的信誉丧失成本,一旦发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若能避免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也可被看作企业的失信机会成本。
②惩罚支出的损失。这是企业失信成本的直接、显性的表现,例如不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因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偷税逃税、走私贩私、环境污染等受到社会有关部门严厉制裁的支出等。
诚信投资是一个战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要杜绝失信成本的发生,但对于守信成本也不是一味盲目的投入,“庄妈妈净菜社”就是一味进行诚信投资不注重回报而导致失败的典型的教训,因此,必须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守信收益
(1)市场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经营,依靠信得过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建立起客户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重复性购买。再通过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顾客,使企业形成再次销售和多次销售,增加企业的销售量,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2)人才集聚收益。企业通过诚信待人的用人机制来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使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发挥出来的主人翁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更大价值。
(3)资本集聚收益。有了诚信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张融资的通行证,这对于当前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而且如果企业信用充足,一笔同样数额的资金,可以周转使用多次,这样可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4)无形的商誉集聚收益。中国一个企业生产的领带在市场上价格只有数十元人民币,当该企业成为皮尔·卡丹的定点生产厂家,还是原来的领带贴上皮尔·卡丹的商标时,其价格猛增至700元~800元以上,这就是诚信的巨大价值。因为人家卖的不仅是产品,还有企业的商誉。商誉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就是金钱,而企业的商誉是由诚信铸成的。
二、企业诚信与失信经营的时间模型
现实的经济活动表明,“诚信”是有价值的。任何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成本和收益相互对应的,付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收益的高低,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欺诈只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不义之财,但要付出丧失交易伙伴的沉重代价,严重者将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和企业家都明白的道理。“诚信”已成为时下中国人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1.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图2企业失信时间模型
总体来讲,企业失信行为的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水平是时间的函数,见图2所示。虽然企业采取了不诚信经营行为,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其行为并不能迅速被其他人所知,因此在短期内其收益水平会迅速提高,达到较高水平,随后会进一步增加。但随着企业不诚信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收益水平会停止增加并开始下降。在某个时点,也即企业不诚信行为被社会了解到某种程度或受到某种处罚时,其收益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失信行为甚至会失去收益能力。无论企业用什么样的理由解释不诚信行为,人们都无法给予原谅,因为信誉很脆弱,它经受不住一次良心的违背。企业通过长时间的经营才能建立信誉,拥有信誉时间越长久的企业越受人们信任。但是无论企业的信誉保持了多久,只要有一次不诚信行为,就会击垮多年的诚信形象。不诚信给企业的伤害一般是致命的,即使能够勉强渡过危机,也要用更长久更巨大的努力去愈合这道伤口。
2.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同样,企业守信行为单位时间内,成本和收益也是时间的函数。企业守信经营模型可分为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见图3:
图3企业守信时间模型
投入期:企业在进行诚信投资的初期阶段,有可能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企业的收益曲线是缓慢增长的。因为诚信从投入到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包括消费者的反应时滞、需求时滞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所投入诚信的理解程度、收入因素等,往往是投资进行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和合作者才相信企业有信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在被动成本支付时,企业可能会吃亏。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仍要履行合约,顾客不必为此支付诚信费用,也不会立即要求进行其他合作。企业付出了诚信成本,但并没有得到诚信收益。但客户因为这件事情更加信任企业,以后还会继续合作,甚至给企业带来其他客户。这笔诚信收益比其诚信成本大得多,只是在行为发生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从当前看,诚信被动成本大于诚信收益;从长远看,诚信被动成本小于诚信收益。所以,只要企业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应该诚信经营。
发展期:当企业准备支付诚信的主动成本时,就已经有了长远眼光,树立诚信形象为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时,因为企业已经有了积累起来的信誉,所以企业诚信回报就会快速增长,其收益曲线就会变得陡峭。当企业不会为了诚信而诚信时,其被动投资已变为主动投资。企业发现诚信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则会投资越多的资金用于树立诚信形象。支付诚信被动成本还处在较低层次,为了生存;支付诚信主动成本则处在较高层次,为了企业发展。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诚信收益一定大于诚信成本。
品牌期:当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诚信投资,而又源源不断得到诚信回报时,企业就形成了自己的诚信品牌。品牌是企业在诚信方面长期大量投入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了品牌的时代,社会越发达,需求越复杂,消费越高档,品牌也就越重要。品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要求以外,更能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享受。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调查统计表明:在人均收入达一万美元以上的国家,90%的消费市场是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有着独特的经济魅力。品牌是一种信誉和口碑,是企业诚信的投入和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将直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收益。在一个健康向上、秩序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投资诚信的回报应该远远大于付出,即收益远大于成本。据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诚实守信方面每投入一元,将产出3元~6元的收益,其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品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企业诚信在市场中的折射影像,是企业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持久的市场考验才得来的,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不朽的丰碑,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金康伟陈琪:民营企业诚信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乡镇企业研究[j].2004,5:p54-55
【关键词】小学英语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小学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既是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照片、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如简单地答“yesorno”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2、提问要难易适度。有效备课中有个环节就是“备学生”,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我们说要因材施教。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
1、导入新颖。良好的开端是学习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一定在巧设开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以活动为核心。激发学生深层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始终以“活动,训练”为主线,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
3、采用竞争机制,游戏比赛进入课堂。让全体学生参与竞赛,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可以给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4、操练中的课堂评价要跟上。其实评价是贯穿于一节课始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点头、一句简短的话语(如verygood!cool!great!wonderful!clever!)等都会使学生有如临春风、如沐春雨之感。
四、以任务教学为导向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意义为中心,主要的焦点应该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表达个人喜好,与同学交流。很显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自然、有意义地增进语言的习得,增强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其次,任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进入课堂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看有差别。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游戏、唱歌等活动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
五、以创设情境为重点
“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景,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小学生好表现爱表演,表现力强、很少害羞,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首先要布置好任务,给学生分好小组,几人一组,就好像课间在聊天、游戏一样,这样可减轻学生的紧张拘束感,也为他们创设了比较真实的生活情景,但把课堂时间放手交给学生教师并不放松要求,由小组长记录活动完成同学的名单,教师及时掌握了学困生并进行反馈交流,确保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目前,关于课程群的含义说法较多,但是核心都是根据不同目的建立的课程集合或者集群,并借助课程群建设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等。目前关于课程群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某个专业(例如:物流管理、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某个专业的某类课程(例如:地理教学论、网络传播技术、大学数学等课程),或者从某类学院的角度(例如:独立院校、高职院校、高校等),构建专业课程群、核心课程群、专业基础平台课等课程群。从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或者高校应用技术转型角度进行的研究,目前基本没有。本文立足高校应用技术转型对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要求,借助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笔者在西安培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多年教学感受,以及西安外事学院胡一波、广东金融学院范忠宝、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董行友等学校及行业专家所作的经济与贸易类方面的相关报告,从课程群的角度阐述这类专业要转型应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给出转型的相关建议。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课程建设尚需诸多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基于上述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需作以下三个方面的改变。
1.课程开设机制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在校的所有课程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围绕这四个课程类型,依据西安培华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这些课程的课时、开课学期等进行设置,教师根据每学期所开课程进行选课。这种课程种类划分标准单一,仅对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课时、对每个类型课程的课时要求等严格执行,并没有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和精髓。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立足于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人才培养,而现有的课程划分标准,能体现多少?学生学习后能从中感受到多少能力的提升?为了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必须重新确定新的课程开设机制。
2.实践教学应用环节
当前,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局限于依附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两个方面。其中,集中实践又包括通识和专业两个方面,通识实践一般都是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有的学校还会将大学生参加的各种类型的比赛、考证也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还更多地局限于教师的大量讲解,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限,更不用说通过这种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职业素养,从而直接有利于学生就业。学生对这些类型的实践课程兴趣不浓,效果可想而知。根据《指导意见》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使得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故而必须对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直接进行改革。
3.课程群功能
目前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完了通识课,再学习专业基础课,再学习专业课,最后进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顺序依次开设,导致学生前学后忘,知识的学习没有连贯性、体系性。同时,学生选课的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课程都是必修课,更不要说让学生为提高某方面的能力对课程进行选择。因此,高校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如何将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链接,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相链接,从而实现这类专业的真正转型。
课程群体系的重建与优化
1.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立足于云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技术层。对目前的通识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程群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和职业导向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都是为了实现职业导向能力。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能力,参与该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主体――学生、教师和协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在在线授课、师生交互、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参与或者分享其中的教学资源,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导向能力,如图1所示。
2.职业导向能力模块
职业导向能力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复杂性,因此,文章详细介绍职业导向能力模块,以说明如何进行职业导向能力的提升操作。职业导向能力模块依据职业导向课程库的内容,对需要职业定位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建立知识库,作为参与职业导向能力提升操作的学生、教师和协同育人基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职业导向课程系统或者知识管理系统,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根据职业导向能力要求?χ?识库不断地进行更新,如图2所示。
3.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群体系
为了提高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提升能力和职业导向能力,根据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建立了基础课、主干课和方向课的三层专业课课程群。此课程群的主要特点是,依据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先成立方向课群,根据方向课群,再建立主干课群和基础课群。学生可以根据某方面的能力提升,而选择学习哪些基础课和主干课。同时,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层次中,将课程分为三个课程群。第一个课程群是每?幼罨?本的课程,支撑该层的其他课程群。基础课层的每个群中的课程都与主干课层的每个群中的课程内容相关。所有课程都是以方向课中的第三个模块――虚拟仿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为核心。同时,这个课程群是必修的,如图3所示。
对需要转型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建议
1.发挥课程群的集聚与扩散作用
在图1中,人才培养体系的用户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可以进入该体系,通过能力层链接课程群的方向课,使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所有资源围绕任何进入的用户而产生集聚,参与者犹如步入专门为自己建立的教学资源超市,可以自主地选择。将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三分之一的课程,建成校级、省级和全国级精品课,发挥精品课在课程群的极化作用。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课程群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通过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发挥扩散作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实现的,而这四个方面的活动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实现。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实现降低成本、持续销售增长、盈利提高和现金流平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所以财务管理在降低经营成本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乎到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在社会各界已达成共识。财务管理控制着企业发展的经济命脉资金,同时还渗透和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有: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规划企业内部物品采购工作,筹集、使用与分配资金,监控财务工作执行状况,严明纪律等。所以,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关键就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资金,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共有成本管理方法和工具30多种,如:CMS成本管理体系、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BSC平衡计分卡、TCM全面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SCM战略成本管理、MB职能基础全面预算、CEWS成本预警系统、供应链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职能基础成本核算、CQ质量成本、项目成本管理、CVP本-量-利分析等等,这些管理方法都有其各自的意义和作用。但中国的企业能从360度成本管理的角度全面应用或有针对性地应用这些方法的却很少,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职能基础的成本核算。目前,由于有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经营成本管理上具有非价值补偿化,进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既不能照搬国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能照搬成本控制与核算的方法。所以,需要从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模式出发,引申出符合相应行业的成本控制方法。本文从国内目前财务管理工作出发,探讨财务管理工作对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机理,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经验借鉴。
二、经营成本与财务管理
(一)经营成本控制现状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运营进程中也开始注重成本控制的问题,尽管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我国许多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第二,产品定价与成本颠倒。企业改革后,延续了以往产品收费的标准。企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使得一些企业愈加重视利益的追求。产品的价格不断提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会选用特殊的营销模式,通过颠倒产品定价与成本来换取短期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三,经营成本控制方式落后。随着一体化经济的快速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其运营服务范围也得以拓宽,这就使得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为复杂,产品收支与成本控制难以掌控。在现有企业成本管理中,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的,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状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再加上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方法比较陈旧,导致经营成本控制方式落后,严重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第四,降低经营成本意识不高。有些大型企业内部设计所需资金基本上源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些不同于私人性质的企业。因为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致使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有很大的区别。表现较为突出的就是财务管理比较松散,再加上企业之间业绩互相攀比,使得他们不惜增加经营成本来提升自身的业绩。由于降低经营成本意识不高,造成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财务管理要素
在日常经营、业务活动进程当中所牵涉到相关的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构成了财务管理。其中,财务活动是指企业资金在运营进程中所有活动的总和;财务关系是指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参与主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财务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评价与分析等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当前以及预测未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够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和调整。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最客观的依据和标准,用科学的指标去评估企业的运营绩效。此外,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稳步提升企业基金、保值或者增值企业的资产,最终实现最大化的结余。为了完成上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思维是: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以合理的产品定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企业持续健康营运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本文将财务管理要素作为投入指标要素,由于本文要分析的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所以将低经营成本界定为财务管理的产出指标要素,通过判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进一步判定财务管理与经营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主要集中在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评价五个方面,分别用CM、BM、IM、FM、FE来表示,而财务管理产出要素就是低经营成本,用LTC来表示。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选取国内14家企业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样本范围涉及到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抽样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问卷的设计方式为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通过对管理层人员以及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的访谈调查,得到相关的实证数据。问卷调查采取随机现场访问方法,共发放366份问卷,回收328份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通过整理得出实证数据,具体结果详见表1所示。
(二)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检验
借助于本文构建的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测量模型,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1)与模型(2)中进行分析检验,选用数据分析软件DEAP2.1对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的DEA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为了进一步分析财务管理投入要素对降低经营成本的影响效用,可以运用DEA核算方法求得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与降低经营成本要素的权重值,具体见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1.从效用值的视角分析。经过对财务管理投入与产出效用实证检验可以看出,所选中的14家企业中,样本3、样本5、样本7、样本11与样本13五家的综合技术效用值、纯技术效用值与整体效用值均是1,说明这四家是有效的DEA;样本4财务管理纯技术效用值是1,但是其余效用值均不等于1,这就说明样本4财务管理的规模效用处在弱有效DEA状态;样本6技术效用与纯技术效用值均低于0.5,说明该样本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2.从效用状态的视角分析。依据表2数据可以看出,样本3、样本5、样本7、样本11与样本13五家的财务管理效用状态是不变的,据此可以推出这五家财务管理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之间的比率是恒定的,也就是说不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投入量是多少,其对经营成本降低效用是不变的,此时这些可以采取稳健型的财务管理政策;样本2、样本4、样本8、样本10以及样本14的财务管理效用状态处于不断增加的阶段,也就表明随着财务管理投入要素的增多,会提升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效用,此时可以采取进取型财务管理政策;剩余4家财务管理效用处于持续降低阶段,表明不管投入多少财务管理要素,也不会提升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效用,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大量的财务管理投入还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此时企业需要采取收缩型财务管理政策。
五、结果与改进措施
依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制定财务管理策略。不同地区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的效用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城市下不同的财务管理效用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针对自身财务管理发展状况,选取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比如样本2、样本4、样本8、样本10以及样本14此类就可以采取进取型的财务管理策略,可以增加财务管理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与之相反,样本1、样本6、样本9与样本12这类企业就需要减少财务管理各方面要素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以防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二,制定整体性的财务管理策略。管理层要重视财务管理对降低经营成本的效用,转变传统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重视财务管理背后的潜在成本效用。但是,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项目,要以全局的观念去探讨问题,要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资金管理以及财务评价这五个方面的要素状况去评价财务管理水平,不能仅仅看到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
第三,突出财务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要素。要及时开展产品成本预测活动,制定一定时期的产品成本控制目标与控制水平,分析比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目标的各个方案,选用最合理的经营成本决策;此外,要根据选用的产品成本决策,制定经营成本管理规划,并将此方案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参考,同时还需要对日常经营成本状况进行监督,及时找出并克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与浪费现象。
(1.北京银证信通智能卡有限公司,北京 102200;2.保定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实施是企业管理动态调整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实施中需要根据实际策略适时调整,降低成本,维护企业利益。
关键词 :企业发展;经营成本;战略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89-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张雪良(1983-),男,内蒙古包头市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财务管理方向。张伟 (1986-),男,四川简阳人,本科学历,任公司营销管理部经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指的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种高级指挥概念,具体是将战略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通过将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相结合,从而加强企业的管理效力。企业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不断健全企业的管理环境,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改善、谋划和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经营。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高效实施企业成本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通过维护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战略管理思想的成本会计系统具体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上。企业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进行导入式的管理,企业的管理需要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过程分析,企业的生产力要不断加强,需要改善企业经营成本管理制度,改善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方式。
1.2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指根据企业成本战略经营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经营范围进行指定特定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具体的战略因素与其特点进行联系,成本的改善方式与成本维护方式要进行有效联系,改善成本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经营基础,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成本改善措施需要提供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企业家的经营方式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相互匹配,成本管理要根据企业战略核心为基础进行管理,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维护,企业可以采取基本战略采取各项管理措施,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与战略重点也不同,根据管理战略成本思想和具体战略经营管理能力展开战略管理融入性管理,成本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管理思想,成本是多种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措施是成本动因的影响因素,引起成本管理的不同方向变动,避免战略措施的冲突,提高管理战略措施的协调配合。
第三,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1.3企业经营成本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成本的实时控制,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企业长期规划,着眼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具有竞争性和前瞻性。二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重视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具有柔性管理的特点。三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既重视成本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又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方式是根据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与企业战略的成本管理思想结合为一体,提高成本管理的经营理念需要根据成本管理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处理:
第一,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
分析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第二,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长期性目标与短期性发展因素相互结合,处理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问题。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和内容相比,相互具有一定的执行目标,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协调方式进行经营成本的战略构建,防止企业额外成本的流失,保障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指的是企业做出战略成本决策的一种长期发展态势,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与深渊性的发展有相互协调的发展态势,在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拥有一定的总体发展协同效果。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影响力较强,对一个项目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1.4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战略高低的有关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本战略,改善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通过降低成本,维护企业发展秩序,通过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营利润,降低企业经济利益。根据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企业经营发展水平,通过成本管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途径,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2.1采购价格和使用情况
当谈到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问题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如何确认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采购价格的情况进行改善处理,采购价格因素的变动是根据市场具体情况而定的。在采购原料与基本因素的判断过程中,采购效率的基本影响因素是根据经营成本以及原材料的具体价格为主进行判断的,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受到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2.2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在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就越高,从而使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损失,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反之,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较差,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必然不会很高,这样,使得产品的不合格率增加,增加了企业的损失,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会使得企业内部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更加默契,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简化,且效率较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从而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反之,企业技术水平较差,会使得企业生产过程变得复杂,效率较低,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
2.3经营成本管理的水平的高低
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水平高低也是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根据企业战略实施的情况来看,企业发展的具体水平与管理能力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能力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员工、企业部门的各个因素影响,企业产品成本因素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能力越强,企业发展生命力就越强,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具体发展环境和具体发展管理方式进行定位,企业生产产品的具体管理方式也要进行认真定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通过成本管理减少企业额外损失,降低企业管理难度。
2.4员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因素。员工的工作效率较高,可以降低计时工作中的成本,使得产品的制造费用降低,进而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员工的工作效率较高,还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降低产品的成本。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企业经营成本战略创新发展的对策
3.1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企业经营成本战略要根据采购价格进行企业创新管理,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市场采购价格的波动,不断改善原材料的采购情况,根据采购的市场变动情况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管理能力的增强,节省企业额外开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原材料保证机制,根据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动力,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原材料采购上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动力,降低企业产品采购成本,提高生产力,改善企业原材料采购行为与价格,采取有效的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处理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善经营成本,另外还需要改善企业的原材料使用效率,提高使用质量,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让企业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
3.2提高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良产品生产工艺,简化企业中产品生产的过程,使员工生产的强度降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中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减少了企业在产品生产中各种不必要的耗费,对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是非常有帮助的。
3.3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相关的经营成本管理
第一,应当树立一个新的成本管理的观念。企业应当意识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只是靠降低企业的生产(下转101页)(上接90页)过程中的耗费就可以达到的,还应当降低企业中其他与经营成本有关的耗费,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目的。其次,改进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创新企业有关经营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再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4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战略定位分析为基本前提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类型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企业的真正发展类型是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而定的,在行业中企业的具体战略类型与战略发展内容要保持企业的发展优势,根据企业的战略优势与战略地位进行处理,保证企业的战略定位与战略发展优势,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保证企业成本经营的有效性,提高企业战略经营能力,改善企业科学管理能力。在企业的基本定位明确后,掌握好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协调企业的发展类型,更好地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成本维护方式,提高管理效果,改善企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动力。
3.5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重要条件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途径,需要制定成本动因为基础的动态化调整策略,开展动态因素的分析,加强成本管理,根据成本战略为主,按照企业的成本为基础进行驱动,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企业成本战略分析要根据管理特色与管理内容确定具体条件。根据成本动态因素,战略成本动态因素的细分来看,成本价格因素是影响企业发展与结构性变化的具体因素。结构性的成本动态因素是通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为主,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具体的发展类型与规模。业务范围、经验、合理安排为主,按照动态执行与成本战略管理策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等因素,改善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动力。
3.6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一个方法。因此,企业应当对员工的工作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员工按照相关规定超额完成工作,并且效率较高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使企业中的经营成本降低。
3.7注重外部环境建设
按照企业外部环境与具体内容为例,进行战略决策的内容进行成本管理,成本战略的决策进行企业成本决策确定,通过组织因素与成本战略内容进行特定竞争因素的分析,了解不同成本战略因素的控制范围,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动,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成本管理策略的确定,成本战略是根据特定竞争因素的分析,分析外部市场的具体变化,分析企业具体的影响因素,只有充分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内部环境的变化,才能根据变化趋势了解市场的具体变动规律,从而制定最优化成本战略方案。因此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根据企业复杂性的特点,不断提高企业成本战略经营的任务,改善企业成本战略经营动力,不断提高企业运行方案的稳定性,加快了决策的速度,但可能导致对新备选方案的有限评估以及对信息的有限搜索;组织结构、高管团队的领导风格决定了企业在发展中是严格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领先战略,还是鼓励创新实行差异化战略,加强市场资源掌握,集中于某个特定市场实行集中化战略。注重外部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企业的快速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影响因素来看,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影响因素,需要利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为前提,为企业成本决策提供参考性依据,根据不确定性因素为主展开分析。按照成本的规划与决策的承担进行进一步的效果判定,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企业内存在的结果和最终特征进行决策,按照最优化进行处理。如成本利润率、销售额或利润增长等。因此,影响成本战略决策的前置因素、决策过程特征、决策过程的结果以及决策的经济结果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成本战略决策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1]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企业成本管理事关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综合管理工作,涉及企业核心产品的研发、涉及、生产、销售、售服等诸多环节,关乎每一个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全员参与,需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真正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成本管理也应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单纯事后反应转向全程控制,做到事前预测、中间控制、事后分析调整的全程分析;也有过去仅仅对产品的原材料、工资控制转向设计、生产、销售为具体环节的设计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全方位控制;成本管理不再是单一依靠管理人员的思考与规划,更需要全员参与,全体职工的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和落实。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结合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寻找适合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强化企业成本意识,重视成本管理的价值
每一个企业全体员工都必须树立成本意识,知晓成本管理的重要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做好成本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才能保证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在不能保证企业经营收入增长或者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才能增加利润,在提升企业经营收入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利润与规模的同步扩张;在企业经营收入下滑的情况下,更应该做好成本控制,才能保证相应的利润。在积极地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个企业要想更好地占有市场,赢得消费认可,必须不断的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赢得市场优势,降低成本是最为根本的途径之一。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职员必须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管理事关企业发展,关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的责任,更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才能在涉及、生产、销售等具体环节得到最终落实。企业管理层不仅要制定好相关的制度,还需要做好宣传,让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把成本控制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二、做到全过程控制成本管理
企业的成本管理贯穿全过程,需要从决策、投资到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做好产品的全周期管理。
1.加强前期决算成本控制,确保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在设计阶段加强相关费用的控制,充分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确保批量生产的高效,消除企业的后期不利影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产品设计做出综合性评估,筛选出最优设计,如果采取招标的形式,通过竞标降低设计成本费用。通过编辑相关的工序成本、总成本病进行投票否决,选出设计最好、价格最低的方案,并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设备、周期、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能源消耗等综合因素。
2.完善企业的生产阶段控制。直接的生产材料和生产过程是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构成因素,具有非常高的敏感系数。产品所消耗的材料数量与价格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成本,影响到成本控制的全局。
做好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首先需要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利用当前的信息网络技术,对市场行情做好全面分析,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程序,做好相关的指标确认和目标控制。一方面需要稳定老客户,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原材料供应关系,降低采购成本,确保进价折扣。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材料供应渠道,引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把握主动权。
其次,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在企业生产中,原材料占据企业生产成本的六成到七成,企业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对相关的主材料和辅材料确定定额,严格把关,努力降低材料的消耗量。
再次,做好销售阶段的营销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产的产品还需要在市场中做好相关的影响工作,营销成本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构成,也是很多企业容易忽视的环节。
三、积极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兼并重组日益频繁,做好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很好的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分摊各种交叉成本,降低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企业分摊越细化,资源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低。不仅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共享,企业的研发费用、各种资源的采购费用、综合信息的采集、销售渠道平台网络、信息传播等方面资源都可以共享,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经营成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更加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靠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灵敏度,建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区域市场、国际国内市场信息的快速交换,方便快捷地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构建信息交易平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缩短企业的交易时间,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决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进行系统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五、依靠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一)价值链的成本计算方式
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为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顾客的价值,由此可见,价值链成本计算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A企业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较为关注自身的生产环节,目前较关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就能够依据自身情况,为企业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战略经营。另外,A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能够利用自身损益报表、预算报告与成本报告等一些数据。A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作业大多都是要产生以下成本或者是使用下述资产: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A企业为了获取或者重新架构人力资源发生的支出,例如员工获取的发展成本、离职成本、发展成本等。2.外购经营成本:主要是A企业在生产环节产生的各种原材料、易耗品或者是储备物资等。3.顾客服务成本管理:A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有效吸引顾客眼光提供的各种服务。4.资产:A企业经过折旧或者是摊销的方式将其分期计入成本之中,并且这些投入项目不应该算入企业的营业成本,比如A企业的固定资产等。A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将上述成本有效分摊到价值链各项价值作业中,才能够形成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这样就能够找出突破口。并且资产的分摊应该是按照账面价值或者是重置价格进行,另外,这种成本分摊的数据主要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相应参考,应该准确按照A企业成本效益原则作出有效调整。
(二)成本动因分析
1.结构性动因
结构性动因主要是A企业在长期决策过程或者是行业市场细分中,因为组织基础经济结构而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投资规模,A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指导制作、直到产品销售的投资活动;(2)经营范围,A企业由传统模式扩展到价值链,不断开阔企业的业务服务范围、规模;(3)生产经验,指的是对某些产品生产的熟悉过程,并且是一种长时间积累的过程(;4)差异性能:主要是A企业能够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使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执行性成本动因
依据字面意思就能够发现同样是成本驱动,但实际上执行性成本动因就是与A企业执行性作业程序相关,主要是为了有效保障A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作出的经营性决策。A企业的文化、风格以及管理决策都决定着执行性成本动因。它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构成的:员工的参与性、生产能力的应用、上下部分联接关系等。
二、有关价值链之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主动权
(一)有效优化企业的行业价值链位置关系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价值链应该始终用于采购原始材料。任何企业的原材料都为价值链的初始阶段,仅存在行业的差异,其初始价值链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将其看成处于一个或多个链条中,假使企业所处的链节越接近原材料,那么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身独特优势。根据上述内容,A企业在制定相应成本战略的时候,就一定要促使自身取向的初始价值连接,增加自身经营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在不断优化自身价值链位置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上下游之间价值链的关系,理清价值关系的发展方向,避免后期经营损失。
(二)增强企业持续优势降低自身成本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之外,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
第四条本规定第二条所称成本是指生产成本、经营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构成的期间费用。
经营成本包括购进商品进货成本和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构成的流通费用。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低于成本,是指经营者低于其所经营商品的合理的个别成本。
在个别成本无法确认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该商品行业平均成本及其下浮幅度认定。
第六条本规定第二条所称依法降价处理的商品是指?
(一)积压商品;
(二)过季或者临近换季的商品;
(三)临近保质期限、有效期限的商品;
(四)临近保质期限的鲜活商品;
(五)因依法清偿债务、破产、转产、歇业等原因需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的商品。
第七条本规定第二条所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的行为是指:
(一)生产企业销售商品的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的,或经销企业的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二)采用高规格、高等级充抵低规格、低等级等手段,变相降低价格,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三)通过采取折扣、补贴等价格优惠手段,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四)进行非对等物资串换,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五)通过以物抵债,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六)采取多发货少开票或不开票方法,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七)通过多给数量、批量优惠等方式,变相降低价格,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八)在招标投标中,采用压低标价等方式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九)采用其它方式,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经销企业实际销售价格低于其进货成本的。
第八条经营者应当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定价,并通过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
第九条经营者应当根据自身的经营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建立并保留价格变动台帐。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成本核算、费用分摊,准确记录与核定商品和服务成本,不得弄虚作假。
第十条在个别成本无法确认时,行业组织应当协助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测定行业平均成本及合理的下浮幅度,制止低价倾销行为。
第十一条违反《价格法》和本规定,属于跨省区的低价倾销行为,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低价倾销行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第十二条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本规定第六条所列商品时,除正常标注应当标明的商品价格内容外,还应当清晰、准确地标明原价、降低后的价格或者折扣、赠送的商品或者服务内容。
第十三条为认定低价倾销行为,必要时,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委托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机构对个别成本予以认定。
第十四条行业组织受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委托,对个别成本无法确认的商品进行行业平均成本测定及其信息。商品的行业平均成本及其下浮幅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和公布。消费者和经营者在举报低价倾销行为时,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调查认定低价倾销行为时,可将其作为参考依据。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举报低价倾销行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员给予鼓励,并负责为举报者保密。
省级以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受理举报,或者认为存在以及可能存在低价倾销行为时,应当及时报请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对于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低价倾销行为,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当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对跨省区的低价倾销行为,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
第十六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开展低价倾销调查时,应当听取行业组织、相关经营者、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的意见。
第十七条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开展低价倾销调查时,经营者应当如实提供调查所必需的账簿、单据、凭证、文件以及其它资料。
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对低价倾销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低价倾销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听证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执行。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罚。
1. 经纪业务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 13 年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从1991 年的80.9 亿元到 2002 年的 62285.4 亿元,增长了 770 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172% .证券经纪业务由此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证券经纪业务在整个证券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截止到2002 年 10 月 25 日,我国证券公司总数已经达到 124 家,其中由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 18 家,其余的都是以经营证券经纪业务为主营业务的经纪类(其中包括 54 家由经纪类向综合类券商过渡的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可以说,证券经纪业务是证券公司乃至整个证券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 经纪业务收入构成证券行业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从我国证券行业的收入构成来看,经纪业务实现的收入远远超过其他各项业务实现的收入。下表列出了 1998 - 2001 年证券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
可见经纪业务收入占据了证券经营机构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构成证券行业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另外,从各项业务收入的比例变化情况来看,另外两项重要收入来源——证券发行收入和自营证券差价收入受政策影响,变动幅度较大。而经纪业务作为证券行业的基础业务,也是证券经营机构收入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1.2 经纪业务实现的现金流入是国内证券公司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重要保证
健康的现金流是证券经营机构正常运营的决定性因素,而经纪业务为券商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入,我们以手续费收入较低的 1999 年部分券商的现金流数据为例加以说明。
上表数据显示,与经纪业务相关的业务、手续费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入占证券公司总现金流入量的 35.6% ,同时,这些业务支付的现金流出只占证券公司总的先进流出量的 14.42% ,经纪业务的净现金流入占 82 家证券公司总的净现金流入的 94.94%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经纪业务是维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1.3 经纪业务为证券行业其他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一直以来,经纪业务对于证券行业的重要作用,除了提供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来源以外,它直接或间接地为承销、自营、投资咨询以及资产管理等各项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1.3.1 证券经纪业务因其大量的网点设置、广泛的客户接触成为证券公司经营品牌形象,创建无形资产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
1.3.2 在经纪业务以证券营业部为最主要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下,证券营业部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交易服务的同时,也为证券公司各项业务构筑了营销平台;
1.3.3 在证券行业所有的业务中,经纪业务拥有最广泛的客户基础。在目前证券行业普遍强调集约经营、整合资源,以客户为中心的形势下,经纪业务拥有的客户群无疑是证券公司的巨大财富。在客户资源共享的经营战略下,经纪业务在为其他业务开发客户需求和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4 经纪业务在为证券行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显着的社会效益
证券经纪业务实现的社会效益体现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两个主要方面:
1.4.1 税收
证券业务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房产税等,其中印花税是按照经纪业务实现的交易量的固定比例向投资者收取。据测算,截止到 2002 年底,证券交易印花税总额约为 1650 亿元人民币,营业税及附加是证券公司按照营业收入的固定比例上缴的税项,由于经纪业务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业务的收入,其所贡献的税收也是证券行业所有业务中最高的。
1.4.2 就业
证券经纪业务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贡献表现在:一方面,在证券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员工在从事经纪业务。据统计,综合性券商约 80% 的员工都是直接从事经纪业务,还有大量人员为经纪业务进行支持和服务,加上经纪类券商,估计在证券行业中从事经纪业务的人员所占比例达到 90% 以上。
另一方面,对我国证券投资者的构成分析可知,有 27% 的个人投资者是下岗人员或离退休人员,他们对证券市场的参与间接地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经纪业务对于券商乃至整个证券业,是生存的生命线、发展的奠基石、更是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源泉。
2.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
2.1 现阶段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剖析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在制度壁垒的层层保护下享受着垄断经营带来的超额利润。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表现为:以证券营业部为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向客户提供实现交易所需的交易通道和硬件设备为主要服务手段,由此获得固定的交易手续费收入。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证券经纪业务表现出收入来源单一、经营成本高企、管理效率低下的特征,导致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当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趋缓时,证券经纪业务首当其冲受到巨大的冲击,整体陷入困境并面临盈利模式转型的巨大压力。
2.1.1 经纪业务收入分析
( 1 )经纪业务收入来源单一
我们对 2001 年和 2002 年业内交易量居前的几家综合类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的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见表 3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交易佣金收入和利差收入两大部分。
美国的经纪业务收入则包括佣金收入、交易收入(做市商)、基金销售收入、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 投资咨询和建议费、服务费、监督费、定期投资利息及杂项收入等(见表 4 )。
需要说明的是,表 4 的交易收入指在美国证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下,券商以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流通性为目的进行买卖证券而赚取的交易差价,属于经纪业务范畴,与我国证券行业的自营业务不同。以单纯获取差价为目的的证券自营业务在美国 2001 年证券行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仅 0.26% .
( 2 )经纪业务收入的结构缺陷导致高系统风险
我们根据 1998 年至 2002 年我国证券经纪业务交易量,采用当期最高的佣金费率,模拟测算出各交易品种实现的佣金收入如下:
测算证明我国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在占经纪业务总收入 85% 的交易佣金收入中,股票交易贡献的收入占 80% 以上。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经纪业务收入对股票交易佣金的依赖程度很高,表现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成为影响经纪业务总收入的关键因素。股票交易佣金收入主要取决于客户资产量、客户资产周转率和佣金费率三个变量,当股票市场下滑时,客户资产量和客户资产周转率必然降低,加上浮动佣金制度实施后佣金的大幅下调,整个经纪业务毫无避险手段,系统风险凸现。
2.1.2 经纪业务成本分析
( 1 )以营业部为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中心使经纪业务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在佣金费率固定,对营业部的设立实施严格准入的政策环境下,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集中于交易通道的供给,表现在极力增加营业部网点并 追求营业部的豪华硬件配置。这种经营模式致使经纪业务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首先,盲目追求营业部网点数量和豪华的硬件配置使经纪业务固定资产投资过大。 1997 年底,全国共有证券营业部 1129 个,到 2002 年底,已经增至 2895 个。而根据 2000 年 5 月份对 1600 多家证券营业部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单个营业部的平均营业面积达 2117.84 平方米,客户终端设备 321.57 台,行情显示机 103.03 台,电话中继线 76.36 对。而在台湾,一家营业部的面积通常只有 400 至 500 平方米。
其次,以营业部作为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中心的模式使管理成本重复支出严重。截至 2002 年底,全国共 124 家证券公司, 2895 个证券营业部计算,平均每个证券公司拥有 23 家营业部,每个营业部有独立的交易管理、财务核算、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综合管理等各项职能。对于营业部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的综合类证券公司,还要设置区域管理中心加强营业部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造成经纪业务经营中资源整合、信息传输、市场反应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侵蚀了大量的利润。同时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成为证券公司,尤其是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固定佣金制造就了证券公司高投入、高收入的盈利模式。在粗放经营模式下,证券公司对于费用控制的意识不强,铺张浪费情况在业内非常普遍。据统计, 2001 年,证券公司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约 52% ,接近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营业费用警戒线 60% ,有 48 家证券公司的营业费用率超过 60% .而根据对部分营业部实地考查, 2002 年,营业部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更高达 67% .
( 2 ) 经纪业务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的比例过高,经纪业务经营成本刚性表现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