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教学评课

时间:2023-08-01 17:07:58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评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教学评课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教学评价

在高中语文教改中,教学评价改革堪称改革的“瓶颈”。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高中语文学生评价操作方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对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有所借鉴。

一、评价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高中语文学生评价的落脚点应该与时展的要求合拍。在评价功能方面,新的评价方式要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而转向注视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关注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并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评价要能综合考查学生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另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就是评价什么的问题。在评价内容,新评论理念倡导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注重综合素质考查。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从语文学科本体的特性与功能方面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遵循思维目标展开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工具性、文化性、情感性等特征,要在评价中有所体现;语文学科的智育、德育、美育结果也要在评价中有所考查;通过评价,语文学科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有其发挥的空间;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到学生评价的内容中去。

三、评价要便于实践操作

任何评价的实施,都会有操作层面的要求,首先是什么人评价的问题。在评价主体上,新评价理念倡导要有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实现“自评”与“他评”共生共存。这样,被评价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同时在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而且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几种关系向着和谐良性发展。同时,帮助被评价者接纳评价结果,而且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其次,在评价主体上,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展开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就是以“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方法,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状态。此外,也要努力形成终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思路。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他所做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并以此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符合个性发展。再次,评价要有操作性、便捷性的特点。经济、有效、便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常有的心理趋向。语文学科的评价也要遵循便捷有效的原则才是上策。

四、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生评价所面对的被评价者对象虽同为高中学生,但就其心理个性特征来看,还存在着因人而异的区别。因而,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爱好兴趣和不同需求,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语文能力的倾向。在评价的策略上,既有针对性,又要有灵活性。通过评价,除了对学生有整体状况有所评判,也对个别学生的发展加以关注;在评价的目标上,针对不同学生,评价的侧重点要有所变化;在评价的方式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区别对待,灵活考虑;也就是说,评价时可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性质等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考查,对考试结果要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从而使评价起到鼓舞激励学生发展的作用。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尽自己所能,扬长补短、自信圆满地完成高中学段的学业。

五、学生评价是个动态成长的过程

第2篇

一、目前实施选修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过于集中统一,学校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选修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设置选修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课程标准》还规定:“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样,一所学校选修课选择的合理与设置的精当,正是构成学校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元素。

然而,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其建议选修教学模块安排了十个模块。(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如下表:

前四个学段为“建议选修”,只有最后一个学段为“自主选修”。按照这样的安排,实际完成的选修模块就只有4—5个。如此说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目标就只能大打折扣了。

而从我了解的学校来看,在设置选修课程时,都是把与高考有密切关系的作为首选。如所有学校都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另外选得较多的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只有少数学校选了《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等,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这两个模块没有一个学校选修。至于某些学校的教师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则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笔者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兴致勃勃地设计过的选修模块,如《史记传记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鲁迅小说选读》《苏轼诗词文选读》都没有派上用场。

总之,在选修课的设置上,目前各个学校都似乎被一张无形的网捆住了手脚,缺乏一种选修课教学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过于功利化的倾向,根本无法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并不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选修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在实施新课程前教育部利用网络对一线高中教师进行了工程浩大的“高中新课程国培计划”,省、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上岗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

如果说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教师们先就被憋了一口气,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高考命题内容形式的制约,就更难施展拳脚了。首先,在贵州省的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加上教师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继续教育的不能持续跟进,学校根本实现不了与新课程同步的走班制,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与此前的教学几乎一样,选修与必修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层次的区别,就连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点,实际上也做不到。例如,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的教学,开始时很多教师都把握不好。这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诗歌、散文各3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诗歌部分每个单元10篇作品,共30篇作品;散文部分每个单元6篇作品,共18篇。一些教师把选修当作必修来上,对每篇课文都精心讲授,结果一个学期下来,这册书差点没上完,学生还在那里叫苦连天;而有的教师则全部舍弃掉“推荐作品”,好像是必修部分古诗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达不到巩固和提高必修成果的目的。人教版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平时积累的基本原则,把它当成了针对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语言文字练习课,让学生整天在大量的选择题里游移,结果学生往往学完这个模块后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常识依然还是一头雾水。

(三)选修课程的评价受制于滞后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是选修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法实施的主要根源

其实,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建议,还是学校教师对选修课程教学的处理,总是放不开手脚,从而达不到实施选修课程的理想效果,其根本原因都受制于滞后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左右。笔者通过检视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2007—201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给新课改省份所命制的6套高考试卷,试卷的设置模式完全一致,6年之中没有任何变化,实在是让人费解。由此造成了在实施新课程课改的地区,各种泛滥成灾的同步练习材料,包括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甚至期中期末测试卷等,大多按照这一僵化的模式来命题。因为一个选修模块学完后,往往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还是喜欢用一张类似于新课标高考模拟题的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像这样的检测能够唤起教师教学选修课程的创造性和激情吗?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选修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吗?

二、对今后实施选修课程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看来,实施选修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而选修课程实施成效如何,将是检验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试金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部命题考试中心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还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并且必须竭尽全力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育部命题考试中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要在准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不同层次的学校和教师中广泛的调研,彻底改变高考命题的僵化模式,在高考命题中逐渐增大选修课程的内容和分值,题型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好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之在促使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给学校及教师放开手脚,让他们在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有一定的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有能力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学校和一线教师,要积极地支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评价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逐步达到的具体目标。由此还可以看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体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的原则性表现在:首先,要求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次,强调了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评价不能脱离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它的灵活性表现为,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要有重点,抓住关键,使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里包含了几层含义: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不能够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才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具体化,因为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功能和固有的甄别、选拔功能外,它还有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和积极导向的功能。

我们的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跳出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筛选的误区。那些为了迎合某种社会需要,单纯按照考试分数来为学生排队,区分所谓优生、差生的做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如果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突出的是“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那么,高中阶段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重点则落实在“要尊重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很明显,前者是针对过去的“一元评价主体”而言的,即要改变教师是单一评价主体,而学生无法参与评价过程,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多元主体的提法显然是“从无到有”。而后者是在巳经确认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要求,它明显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求的提升和发展。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不同方面,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课程所达到目标的程度,便构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语文课程评价既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类型不同,课程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不同,决定了评价应有所侧重:“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灵活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更决定了语文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式方法的针对性,指的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针对特定的评价内容和对象,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进行评价。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评价方式方法可以顺利地完成某一项评价任务,但对完成其他项评价任务却不那么有效,甚至完全不适用,因此为保证评价具有实效,必须反对评价方式方法的机械套用。“评价建议”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如认知水平,需要通过书面的语文考试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较适合于通过观察活动来评价;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如探究能力,由于它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加以评价。这些都是评价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的很好说明。

第4篇

关键词: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效率

1. ITtools平台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1 提高资源共享利用率,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性展开教学,拓展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十分有限,教学教材也很难物尽其用,其做法不但违背了中学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让手上的辅助教材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ITtools3.0是一款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B/S教学辅助平台。它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整记录学和教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平台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和教师在平台中愉快地实现学和教。

教师可以通过将各种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Flas、视频、课堂所需的作业素材打包后上传到ITtools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下载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平台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平台提供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助帮助,学生可以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预习自学或结合资料听教师讲解。比如:在教学《窦娥冤》时,学生对元杂剧的体制和艺术特点比较陌生,笔者在上课前先通过ITtools平台上传了程砚秋根据《窦娥冤》而改编的《六月雪》让学生课前欣赏,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对元杂剧的体制和艺术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

ITtools平台的有效运用,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通过网络求助同班同学或者老师,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2实时把握课堂学情,实现多元化教学

每个班级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进度带来很大的障碍,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度。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更是如此。选修课中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每篇传记篇幅都长达20多页。而学生学习自觉性程度不一样,那些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对传记内容早已了然于胸,教师若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他们听了兴趣索然;而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却等着教师的课堂讲解。这种课型该怎么教学呢?

笔者以前是左右为难,现在好办了,ITtools平台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教学《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笔者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监控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试题,不同水平的同学通过尝试不同难度的试题一步步提高自我水平,通过ITtools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实时把我班级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进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进程当中,从而进一步的减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差距,实现生生共同学习,教师步步为营的局面,使学习程度不同的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共同进步。

1.3学习记录完整,有效复习课堂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往往容易遗漏或者记错课堂知识,在复习过程当中很难进行学习情况的总体把握,导致教与学的过程当中缺少了连续性。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ITtools的展示模块,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完整记录,并提供强大的查询和展示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对自己以前所有的课堂学习记录进行回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复习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3]。学生在默写课文时有些字词常常写错,比如《赤壁赋》中的“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学生时常将“狼籍”中的“籍”与“枕藉”中的“藉”混淆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中的“仓皇”学生也时常写错。通过教学辅助平台ITtools的展示模块,笔者将每个学生默写并且批改过的作业全部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些字词时常写错,从而加深印象,避免下次再出错。

2.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全面辅导难以兼顾,教学针对性有限

学生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内有些学生产生疑问,往往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为教师只有一个,在有限的的45分钟内,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独立辅导,甚至有时我们教师不能确定到底哪些学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在有限的师生相处时间里,教师很难分层次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个人辅导,更不可能对每个疑问都一一解答,一方面教师很难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最终影响了班级整体的学习进度,甚至有些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原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二年文理分科后,文科班女生多,感情细腻,学习认真,语文双基扎实,对《孔雀东南飞》、《诗经・氓》等体现人文性的课文理解到位,而对《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体现科普性的课文就不那么感兴趣了,而理科班男生居多,他们的情况正好相反。

2.2课堂互动匮乏,师生学情脱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上教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经过教师特殊化“包装”过,或者是在教师一定的“控制”下的师生互动,更是缺乏创设学习场景的条件。然而,最常见的形式不过就是教师一呼,学生百应。如:教师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接下半句;或者教师习惯性的以“是不是?”“好不好?”等方式发问,学生惯性思维就脱口而出“是、对、好”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有的甚至木然地面对教师木讷的表情和语气[4],教学氛围显得格外的低迷,学生积极性减退,学生的思维多数依靠投机取巧来应对老师的问题,甚至于课堂上不愿与老师互动,不愿参加课堂活动,因而教师不能很充分的认识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也不能深刻的了解到班级学情的变化。

2.3授课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时光荏苒,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老师们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行传输语文知识,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既要学会正确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提高思想素质。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信息载体,因此,语文文字是有着一种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学习需要人的思维情感参与,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例如,在教《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风景画面;教学《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却忽视情感的投入,用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刺激,但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无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的灵魂,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3.如何最佳化的使用ITtools平台

3.1分层设计教学难度,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每个班级学生学情和掌握的知识水平不同,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如何发现和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情,不同的教学方案,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为此提供了强大的互助系统[5],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网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任务组,与此同时,在设计任务时,可将任务分解由易到难,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在看任务时,清晰明了,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提前操作到后面的程度试题。例如,教学文言文课文时,通过高一年一整年对四本必修课文中文言文的认真学习,进入高二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预习已经能够掌握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仍然需要教师课堂的详细讲解,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运用ITtools平台分层设计教学难度,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一边给部分学生详细讲解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语法知识;而另外部分学生则可以认真研究教师布置的拓展延伸作业,这样让他们学得深入,学得透彻。

3.2提供师生、生生互评功能,增加课堂互动

师生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老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同学的作品都细细评价。因此,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了学生作品上传的功能,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选择“开启上传”学生的作品提交,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同时也可以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作文教学若能有效使用ITtools辅助平台,把每个学生作文进行“开启上传”,通过互相评价打分,比较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6]。另外,学生互评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也能更直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情,分析教学成果[5]。

3.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习自主性

学生在复习过程当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少一种总体把握,容易遗忘曾经学过的知识,使得教学过程中缺少连续性。

ITtools特有的网页菜单功能组合选项,使网站拥有更强大的教学适应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环境和语境[5]。同时,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师上传的教学辅助的图片、Flas、视频等,最大化的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也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在教学《琵琶行》时,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了解甚少,对课文中描写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精彩语段的描写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让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的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出色的音乐描写。

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的展示模块,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并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和展示功能,学生通过ITtools可以对自己以前的课堂记录进行回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巩固遗忘的知识。学生从高一年到高三年写了不少作文,老师也进行了精心的批改,但许多学生没有保存这些作文原稿,教师可以通过ITtools平台对所有的课堂记录和学生作文进行整理、排序,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生也可以看到自己作文进步的痕迹:从作文素材的精心选用、结构的巧妙构思、文段的精彩描写等进行展示,为今后的学生的复习和教师教学任务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5]。

3.4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ITtools不仅可以轻松地实现学生分组,还可以根据实时课堂记录有效地掌握和分析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将课堂内容在ITtools 平台上面[7],并选择课堂共享功能,既提供了教学资源的交流,为备课带来方便,也使得教育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上传的教学资源提前预习。在课堂上配合老师的随堂小测试进行摸底调查,在采用ITtools平台上的导航栏实现分组教学。学生更可以清晰明了的查看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总之,提高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方式数不胜数,ITtools不失为探索道路上一个重大的助力板,我们应该根据课堂上和ITtools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案,做到将ITtools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发展的更好,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参考文献

[1] 纪宏[,雷体南,方红.基于ITtools3.0的深度学习过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02:40-46.

[2] 李胜强. 基于ITtools网络教学平台的“微视频”教学模式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76.

[3] 陈斌. ITtools3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73-76.

[4] 陈晶晶.课堂教学中消极师生情感互动的分析与建议[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6:74-75.

[5] 陈斌. ITtools3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73-76.

第5篇

关键词:微信平台;微课程;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61-02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微信现已成为人们即时通讯的主要交流方式。微信所代表的是一种微互动,借助无线网络能够快速地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音频展现在人们面前,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让你所关注你所关心的。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交流互动方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对课程的学习理应运用大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更应运用微信平台这种独有的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1 微信和微课程基本概念及特点

1.1什么是微信和微课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把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通过网络快速免费发送(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同时,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截至2017 年 1月,据腾讯公司统计,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突破 8亿,而且用户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呈上升趋势。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该小课程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重在强调时间的“微”,内容的“微”,主题的“显”,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微课程以微视频方式呈现,每个10分钟左右。

1.2两者的特点

微信软件可免费下载使用,注册方便快捷,任何功能用户可免费使用,在没有Wifi微信时只需给通信运营商支付信息的流量费即可,使用方便,资费便宜。微信的客户群资源庞大,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可方便地借助微信平台对网上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思考、讨论和研究。

微课程关注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让学习在简单、有趣、好玩中完成,而且能使学习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来进行高效学习。微课程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使用方便,除了网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通过微信平台等方式来学习,也可用于各种场合的嵌入式观看或讨论。

2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原因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等,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公共必修课而不是专业课,所以学生除了考试前复习外,很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学习。

而微信作为最新的手机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的桥梁,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微信不仅具有速度快、费用低、即时通讯的优点,而且是一款支持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的这些特征对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90后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据某网站2016年12月公布的“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及效果”调查报告显示,高校中98.81%学生注册微信用户使用微信,使用微信时间段通常在上课间隙和睡觉前,分别有20%和27%。平时在学习的人群在这两个时间段使用微信频率最大,而且每天使用时间有67%的人都在2小时以内,换句话说很多学生都会利用闲暇时间使用微信,90后的大学生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成长,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常态,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好奇热衷而善于接受,且对自己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微信其强大的社交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迅捷的传播速度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平台和途径。在当今时代,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在发生着巨大改变,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应充分发挥微信这一新型信息交流工具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并为师生之间能够及时方便地进行沟通和互动提供了可能性。

微课程改变了传统课程模式,创新并丰富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资源。微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时间短,主题突出,容量小,交互性强,这些特性能够实现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成为可能,更有利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方式的互动。微课程结合微信平台,利用其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微信群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人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以达到资源、方法共享,学生共同进步,方便灵活,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式。

鉴于此,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章节的知识点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完整教学环节的微课程,通过微信良好的用户体验,强大的用户群体,推送到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平台,所有参与用户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

3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微信支持下,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老师可以通过面对面建群、会话模式建群等方法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建立虚拟班级和虚拟课堂,老师作为群主,对每一位加入的学生都要备注好班级、姓名、学号等信息,以便有效区分每一位同学来开展教学。平时教学中,把事前准备好的含有教学任务、目标、方法、互动、作业、资源、和反思等在内的微课程到群里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就某一操作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与大家共享,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网站按照要求申请微信公众平台,申请通过后即可开通,开通后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号。公众平台提供了两种加入方式,即通过查找公众平台号和扫描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可以实现实时交流,消息发送,素材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对公众账户的粉丝分组管理、实时交流,同时也可以使用高级功能里的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对用户信息进行自动回复。教师可以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到公众平台上,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利用公众平台对用户分组的功能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加入对应的分组中,以便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分组的学生将会接受到不同的教学信息。

另外,老师或学生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信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快速分享。微信所提供免费语音聊天、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适合学生随时随地向老师提问以及老师对学生快速响应反馈。

4结束语

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微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是可行的,效果是可预见的。利用微信平台下的微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各学科教与学发展的重要课外辅助手段,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资源开发及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禹禄君.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诊断;分析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诊断应当着眼于学生发展,特别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理念、成效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深刻认识课堂诊断对推动教研教改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既要立足理论分析,同时也要着眼于教学实践。开展课堂诊断有利于教师从第三方的角度,正确认识、评价自身教学工作,寻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同时,课堂诊断也有利于教师之间针对语文教学业务进行相互探讨,结合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教学理解,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各项实际问题,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及增强教学研究深入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开展课堂诊断,能够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语文教学流程与结构,让教研教改活动更好地发挥促进功能。

二、紧扣重点环节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工作中,参与者要密切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中的师生双方表现进行全面准确深入的诊断,为教学工作的优化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1.细致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全面科学。作为一名课堂诊断的参与者,对教学中目标设置情况要进行细致的分析,重点分析目标是否全面,有没有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有没有将情感教学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融入进去。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涵盖知识、情感、能力三维目标,缺一不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课文教学,都必须始终将这三者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三足鼎立、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否则就无法全面引领语文教学工作。如果发现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存在着偏颇现象,要及时记录并面对面指出来,以保证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体现素质化目标方向。

2.认真观察学生学习情绪是否有效调动。进入到教师的课堂进行跟班诊断,除了关注教师的表现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具体参与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被有效调动。首先要看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如何,有没有表现出积极参与深入的状态。其次,要观察学生有没有和教师之间形成热烈的互动,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相互讨论学习,以及观察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对学生学习情趣起到了渲染激发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的同时,诊断者还要认真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情趣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进行改进与纠正。在反馈诊断信息时,既要反馈学生的表现,同时也要反馈学生学习情绪的成因,以便于教者全面细致的反思。

3.注重了解现代教学手段是否得到运用。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上,教师重点要分析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有没有在最需要的环节使用,特别是在课堂激情导入、课内信息补充、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是否体现出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观察教学手段的运用原创程度如何,重点是信息化媒体运用上,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否教师自主独立创作而成,这与完全引用成品课件具有显著的差别。另外,对教学手段运用的频率也要进行分析,是否精炼高效,有没有合理控制使用的次数,是否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评估要体现精炼高效原则,要让教者明白自身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存在着什么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4.科学评价学生主体地位是否体现出来。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观察诊断课堂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后者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评价分析和诊断时,要细致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以单打独斗形式,还是以小组合作模式。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小组的设置是否达到了均衡分布,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有没有兼顾到发展差异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所应进行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标准。如果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信息反馈上要明确提出来。

5.仔细考量教师启发引导是否恰到好处。在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诊断时,启发引导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应有的功能也是重要的分析内容。首先要分析启发引导是属于表面内容的启发,还是具有画龙点睛的启发。其次要看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发挥了实际作用,有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引领的作用。另外还要观察分析教师的启发引导有没有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有效融合起来,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障碍问题时才予以点拨。要能够在诊断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

三、针对自身教学存在问题扎实进行改进优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课堂诊断,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教研教改氛围,也有利于执教者正确认识自我,从他人的诊断中明白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深刻认识存在问题。开展教学诊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身的薄弱环节更加直观显现出来,从他人对自己的教学评价以及课堂诊断结论上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自身教学工作进行认真的回头看。

二是要制定教学改进方案。对照优秀教师提出的诊断结论,执教者要深入学习研究,制定教学改进的方向与方式,特别是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三是要坚持边教学边研究。教师要将课堂诊断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坚持下去,指点存在问题,优化教学流程,边教学边研究,更好地体现教研教改活动对教学的促进功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研 评教 执教者 套中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5-01

俄国作家契柯夫曾将一个“套中人”描绘得妙趣横生,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妙不可言:“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柯夫,可是这种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在现实生活中,用“套子”眼光看世界的人的确不少,很多人通常喜欢用“模式思维”。比如那次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出现了两相倒映镜头,有的观众就高声指责:“放倒了!”这种缺乏见识的“套中人”当然不足为怪,作为一种“经验”,无可厚非。但作为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所以,实则对“老师”中的“套中人”有些想法。

说起某学校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开公开课,讲授《窦娥冤》,为了“课课有特色”,执教者确定了两点教法:将课文分析与戏剧文学常识结合起来;将课堂训练与语文基础知识结合起来。相应地将这节课教学组织设计为讲练结合。在指导学生认识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矛盾时,教师循序渐进,由生活矛盾的现象深入到阶级矛盾的本质,再从具体的人物矛盾讲到“戏剧冲突”的特殊形式;由课文中的舞台说明以及“正旦”、“仆儿”等不同角色的道白和唱词,引出“戏剧语言”的共同特点。教学中既分析了戏剧课文的特殊性,又归纳了戏剧文学的普遍性,为下一单元基础知识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指导学生课堂练习时,老师出示了一个预先写好的小黑板,专就[滚绣球]那一段最为精彩的唱词设计了几个题目:这段唱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合”、“糊突”这两个元代口语各是什么意思?“为善的”、“造恶的”这两个短语属哪一种类型?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这种突出重点、解剖麻雀的训练方法很是值得称道。

殊不料,由于这种教法超越了“老师”的“套子”,加之执教者难免地产生了一处小小的失误,致使评课之时责难的意见占了上风:在评教时一位不熟悉高中教学要求的初中“老师”说:“不应该牵涉到戏剧理论,应该专门讲课文。”一位熟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语文教师说:“字词知识不是高中语文教学重点,老师在这一方面不应该多花功夫!”还有一位语文老师干脆现身说法:“依我的办法,教这篇课文,应该……”幸好一位科班出身的教学主任觉得语文教学应该百花齐放,重点看效果,对这节课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艺术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既有独特的技巧,又有公认的效果。而艺术的发展,也应该是更有特色更有效果的创新。所以,评议教学艺术,应更多地依据“效果”来判定,而不能用“套子”去衡量。倘若“老师”墨守“套子”,乱打“棒子”,必然使教者忧心,无所适从,从而束缚了教学艺术的发展。基于上述理由,愚对教师评课问题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要理解执教者的意图。人们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孔子所提倡的“温故知新”,“温故”就是方法,“知新”则是目的。评议执教者的教法是否妥当,效果是否显著,首先要弄清教者的意图是什么?其立意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指的是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节课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平分秋色,执教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意图有所取舍,或详或略。只要执教者的意图合理、目的明确、方法有效,评教者就应给予公允的肯定,而绝不能依据自己观念中的“套子”去裁判执教者的成败。

第二,要尊重执教者的创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套子”上,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说过:“圣人不法古,不循今。法古则后于时,循今则塞于势。”治国当如此,而治教又何尝不是如此?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们各有爱好,也各有专长。例如捕鳖,目的相同而方法迥异:有的寻踪迹,有的抛砣泥,有的投诱饵,有的布丝网。教师在教学上具有特色和创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评教者绝不能像罗马教皇那样,将创见视为“异端”而横加扼杀。

第三,要融洽执教者的感情。毫无疑问,任何一位教者总是力图教好课的,光是这种良好的意愿就应该得到评教者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教者不可能都尽善尽美,教师的成长需要“老师”这面镜子,而“老师”的评教作为一面镜子,绝不能是一面歪曲原形的哈哈镜。如果一味地夸赞成功,或一味地挑剔失误,都会使教者感到别扭。只要不是自满自足的执教者,就会在教学艺术上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就很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切实帮助,而并不希望过分恭维,将铜板说成金条;也讨厌别人吹毛求疵,将蚯蚓说成毒蛇。教师的评教,实际上也是评教者自身素质的反映,故而既要珍重自己,又要尊重别人。不能信口开河,敷衍塞责,必须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尤其在阐述不同意见时,说话要注意角度和分寸――“褒”要适度,“贬”要委婉。如果像法官宣判那样锋芒毕露,那执教者就会感到很难为情。何况执教者的“不该”未必就是失误,而评教者的“应当”也未必就是真理。

第8篇

首先是树立“两个”理念,开展校本教研。语文教研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最终获得全面发展。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研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语文教学新理论的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基本处于零散、无序状态。自从进行高中新课改以来,有的学校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方面要求广大教师树立两个理念:一是树立人本主义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合各个学科,强调潜能开发,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通过板报、校会等宣传形式,使语文教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将这两个理念转化为实践,有的学校开展了“社区教育”、“学生流失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多为社会服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等语文校本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多元语文教研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促进校本教研。农村高中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文能力差异较大。语文教师只有针对自身实际开展“差异教学”,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才能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如有个学校去年开学初,就用两周时间对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社会语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个班的学生在个人和家庭方面差异都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平行结构”教育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手段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语文课程内容,就会导致优生“吃不饱”,中等生“跟着跑”,学困生“吃不了”的恶果,从而加剧两极分化。因此,该校以“差异教学”为切入点,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差异,允许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语文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实践中,该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平行编班。各班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中公布好、中、差学生名单,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所在社区自行组成语文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个星期六早上8点到10点,各小组按照新课标要求,一起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寻求结论,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小组情况反馈表由所在社区家长签字后交给班主任。学校班主任、语文老师等组成检查小组利用周六到各社区进行巡查,每学期召开一次社区优秀语文学习小组经验交流会,给优秀小组颁发奖品,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校本教研。农村高中所处社区的居民,大都是近几年农转非的人口,主要从事个体商业、农业,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管教和辅导子女;部分家长尽管也有管好子女的主观愿望,但苦于自身语文知识浅薄,有心无力。因此,有的学校往往将语文教研延伸进社区,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结合的语文教研模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面发展。他们的做法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快学生语文学习常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程度。二是主动与附近的企事业单位、村委会、辖区派出所进行厂校、村校、警校共建,寻求校外作文教学有效途径。三是建立校外语文基地,创设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四是培训和提高家长家庭教育及管理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运行的语文教学机制。每学期举办一次语文开放周,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因此,无论是平时还是家长开放周,许多家长都主动向学校反映其子女的语文成绩变化,共同探索语文教研新模式。比如高一(2)班海蓝同学的家长就在书面发言中写道:“我以一个普通学生家长的身份参加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看到学校语文教学扎实有序,认真细致,有计划,有总结,教师认真备课上课,领导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可见,“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结合的语文教研模式既进一步拓宽了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的沟通渠道,又形成了合力型语文教学机制,推动了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三语文复习 兴趣化 生活化 教学模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新一轮课程改革席卷全国。我校从2011年三月开始,倾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教学生”,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全校教师都必须按此统一模式上课,在评课中有些领导提出要求一堂课教师评讲不超过10分钟。我们一线教师每周不断地听课。我听了我们高中许多语文教师的高效课,让我陷入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模式的深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同行不管是在高中的二阶段,还是一阶段,都是急功近利地搞应试教育,高考考什么就教练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就教练到什么程度(往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切唯高考是从,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严重忽视生活这一“课文”的“例子”作用,违背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漠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今我们高三语文教师草草完成新课早早进入复习,开始了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复习。具体表现为复习资料加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每天急功近利、冷酷无情、低效乏味地练了讲、讲了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甚至麻木不仁!同事们还不停地抱怨,都说语文教学就是对得起教师的良心,每天做个心不甘。看眼前窘状,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反思:

1.在教学理念上是否像语言一样与时俱进;

2.在复习的教学中你是否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复习中是否把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你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维,交给他们什么学习方法;

5.在语文的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中你是否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

6.十多年的母语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怎样;

7.语文教学的结果评价的体系啥时更科学,人文性能够量化吗?特别是高三每次月考后在作文的评分上。

我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听课,我发现学校提出的追求高效是不错的,我们学校领导从外边学来的教学经验对某些年级、某些学科、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生教生”固然不错,目前我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仅限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的甚至脱离了生活。而对于高三语文的复习来说,怎样才能高效?如何把学校追求的高效跟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掘作者作品的相关生活,随时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明确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因材施教;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走出浮躁,摆脱误区;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全面发展。

既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如此重要,那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下边我就高三语文复习来谈一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分析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我校高中学生95%来自农村,经济拮据,为改变命运从小苦读,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高考总分中占了150分。学习时脱离现实生活,更无兴趣可言。在高三的复习中单靠背记,效率极差。教师如何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对这群农村孩子非常重要。

其次还得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魅力。结合我们学生时的经历,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在复习时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枯燥的专题知识更应像吕叔湘说的那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复习时要感到有乐趣,教师兴高采烈地在那儿教,学生精神抖擞、开开心心地在那儿学,效果自然就好了。所以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字的一笔一画,话语的轻重缓急,脸上每种表情,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能荡起学生心里的涟漪,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继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

第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以情激趣。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更应这样做。在复习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标点等专题时,应把积累指导生活化作为重心。例如在字音、字形复习时精心设置“咬文嚼字”、“以意变形”的趣味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时应把阅读教学生活化、兴趣化,作者作品生活化、兴趣化。在写作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把主题生活化,联系时事,把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利用词典,充分利用教材积累思想内容、语言艺术俱佳的精彩语句或语段。教师有目的把学生喜欢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散文诗》等优秀书刊变成班级图书,要求他们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做文摘作业,实现语言积累生活化。再利用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设备,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很感兴趣。模拟直观,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结合生活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受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手段把教科书、课外书、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素材,例如用“脱口秀”“新闻周刊”“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围观”之类的电视节目,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而且让学生还能进行生动的描述或恰当的评判。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比照、评判素材,去辩证地、多元地解读素材,实现素材积累的个性化、生活化。

第四、要在复习的每节语文课收到高效,教师必须找到并制造复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的“勃动点”,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每节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兴趣化,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发掘现实生活中生动感人的事件、传记、名言、歌曲等学生喜爱的、颇具时代感的材料来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之后再来复习知识;在占大比分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方法策略生活化,引导学生先从诗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而后微观着力,依据生活的情理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诗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例文的“例子”作用。在占半壁河山的写作教学中更要紧扣生活化、兴趣化。在面对课堂教读、课外历练两个层面时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历练层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会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学会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