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

时间:2023-08-01 17:07:59

导语:在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

第1篇

关键词: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隧道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地质灾害现象给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极其不利的影响。它不仅极大的缩短了隧道的使用寿命,甚至由于不良施工导致引起的车辙现象更是极大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勇敢的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加强对施工细节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从而提高隧道的施工质量。

一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类与分析

(一)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类

(1)围岩的变形破坏:这类灾害的产生主要与围岩的岩性、结构体和结构面的几何切割特征及应力条件有关。包括:①软弱岩体的变形破坏:主要破坏形式表现为大的变形位移和滑塌等;②破碎岩(如断层破碎带、风化带等)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掉块、滑塌、崩塌和泥砂石流等;③块状岩的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局部掉块;④坚硬脆性岩的岩爆:多发生于深埋、高应力区的隧道中。

(2)涌水、突泥灾害:这类灾害主要是由于隧道的开凿,破坏或改变了隧道所在地区原来的水文地质环境,隧道成为新的良好的地下水排泄通道引起。灾害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破碎岩的裂隙、缝隙渗水、漏水、涌水;②岩溶裂隙水、管道水的涌出,以及携带大量泥砂的突泥、突砂。

(3)地面沉降和塌陷:由于隧道开挖及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包括:①浅埋隧道、城市地铁或大型管道开挖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②岩溶地区隧道开挖排放大量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和泉水枯竭。

(4)其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①有害气体(如瓦斯)突出造成的灾害;②地下水对隧道建筑物的侵蚀、腐蚀作用引起的灾害;③隧道的冻融灾害;④高地温灾害;⑤地震灾害。

(二)隧道地质灾害分析

由于隧道工程属于人类工程活动的一种, 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与人类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别无二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特点:隧道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工程建设同地质环境不协调所致。同自然地质灾害相比,隧道地质灾害强度低、频度较大,危害性大。 隧道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可防止性。

因此,为避免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发生,应多管齐下,加强防治措施,具体如下:做好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合理确定防治目标;多方案比选防治工程方案;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专门的可行性论证;妥善确定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实行信息化施工;加强监测工作。

二、隧道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隧道发生地质灾害的根本因素是人类不科学的施工和盲目的施工、隧道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不协调。一般情况下,隧道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进行比较,有着强度低、频率大和危害大的特点,是有着可预防性质的,所以在隧道施工中,做好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常见问题的预防,可以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隧道地质灾害预防工作需要做好地质的勘测,确定防治的目标,优化防治方案,选择防治施工的方法,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隧道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使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问题减少发生的频率。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隧道施工项目越来越多,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受长度和深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使隧道施工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复杂,施工遇到地质灾害问题更多,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灾害,只有进一步提高施工技术,加强预测与防治措施,才能真正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和顺利完成。

三、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现象

(一)围岩出现变形破坏现象

在隧道施工中,围岩遭到变形破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导致围岩局部和整体区域大变形坍塌、破裂,甚至坚硬的围岩体出现岩爆等严重后果,带来很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之所以会出现围岩变形破坏现象,主要是由于围岩特殊的地质结构所造成的。围岩所特有的特性,地应力的性质以及地下水的情况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岩爆现象,出现的次数更是十分的频繁,经常出现在没有地下水的情况下。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岩爆经常以片帮,劈裂,弹射等现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甚至会引发地震等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而对于其他一般情况下的围岩变形破坏,大多会出现在断层破碎带、接触不良或者是不整合的比较软弱的岩层等地质环境中。

(二)隧道施工中出现塌方现象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地质结构常常出现不稳定现象,使得岩层的薄体区域经常出现小的褶曲,在对这种地质结构下的岩体进行打穿时,极有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不均匀或者是软弱岩层体塌方等现象出现。当隧道经过岩层的破碎地带以及断层地带时,岩体内潜在的地应力得到释放,地质结构过于松散,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岩层颗粒与颗粒之间的胶结性能也不高,导致在开挖隧道之后,围岩体难以保持稳定而出现塌方现象。特别是当隧道在经过进出口位置及其附近区域时,围岩更不容易保持稳定,极大地增加了出现坍塌现象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坍塌大多发生在涌水区域,特别是涌水区域的顶部与右侧坍塌现象更为常见,降低了隧道施工质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隧道施工中出现涌水突水现象

众所周知,在施工施工中出现的地质灾害中,涌水突水现象发生的几率最高,而且所带来的危害也更为严重。因此,涌水现象越来越受到研究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等专家的高度重视,不断进行广泛的试验和测验以便更好的研究涌水问题。涌水这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凿时隧道遭到破坏或者是隧道所在区域原有的地质构造发生了改变,使得良好的地下水通过隧道进行排泄而发生的。其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岩层破碎处出现裂缝,渗漏现象严重,岩溶裂隙水以及管道水被涌出,或者在涌水时会伴随着大量的泥沙、突沙等情况。

四、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常见问题的防治措施

(一)塌方的防治措施

很多松散和破碎的围岩都会发生隧道的塌方,一般情况下,要对围岩整体进行稳定性和强度的处理。施工中常见的处理方法有:超前长管棚和超前锚杆等措施,这些措施都可以使围岩进行稳定与强度的加固处理,使隧道塌方机率降低。而断面大隧道在开挖中,一定要对软弱围岩的部分采取逐步开挖的施工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围岩大大缩短暴露的时间,在开挖后,也可以立刻进行支护处理,使隧道围岩稳定性大大增加。

(二)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的防治措施,既可以采取预报的监测,也可以使用地应力进行卸除,使用多循环分步开挖及超前高压注水等施工方法对岩爆可能发生的部位重点监测和预控,这些措施可以缓解岩爆造成的危害程度。

(三)突水与涌水的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出现的突水与涌水等地质灾害可以通过排、堵的措施,或者排堵结合使用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突水与涌水治理的同时,也要对施工工程附近暗河及溶洞的突水部位做好监测与预控。通过监测与预控实现对施工阶段地质的预报。监测与预控工作既要准确的分析出溶洞与暗河和隧道的交汇位置,在隧道施工出现突水与涌水后,对非岩溶深埋的隧道要进行排水导坑及钻孔疏干的治理措施。岩溶隧道和浅埋隧道的治理要以堵为主,在最大程度上阻止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出现塌陷及井泉干涸等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施工中还可以使用先隔水层然后再进行含水层的开挖,可以有效防止发生突水的地质灾害,有时也可以使用超前引排和超前预注浆等施工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突水的地质灾害程度。

(四)地面坍塌与沉陷的防治措施

地面发生坍塌,可以采取回填、绕避等施工方式,有时还要对施工洞穴的顶板加固等措施,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地面坍塌和井泉的干涸,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很多浅埋隧道地表坍塌都是由隧道塌方造成的,所以可以在隧道开挖初期,采取锚初期的支护,控制隧道发生变形。

(五)其他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隧道在施工中如果穿过煤层,很可能发生瓦斯爆炸,所以一定要对地质预挖部位进行地质的探测,加强地质隧道施工的超前预报十分重要。另外还有钻爆法隧道施工对防爆的处理和防治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风险,但是施工中只要我们能认清常见的地质灾害成因,规范施工,做好防治防范措施,就能减少和避免这些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将隧道施工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毛井玉.谈公路隧道施工中复杂地质环境的处理[J].广东科技,2014,10:144+137.

第2篇

关键词:管线 防洪 评价

一、概况

库鄯输油管道西起新疆库尔勒市城西,沿库尔勒市北向东延伸,穿越孔雀河,翻越阿克塔格山进入焉耆盆地,于焉耆县城西穿过开都河,经和硕县北、乌什塔拉镇,沿榆树沟穿过喀拉塔格山延伸至库米什,由此折向东北翻越觉罗塔格山进入吐鲁番盆地。

管线沿途经过库尔勒、焉耆、和硕、托克逊,吐鲁番、鄯善六个市县。所经之处地形地貌情况复杂,气候干燥,人烟稀少,社会依托条件差。通过区域属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特征。线路自西南向东北,所经大的地貌单元为: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阿克塔格山地、焉耆盆地、喀拉塔格山榆树沟沟谷、库米什盆地、觉罗塔格山地,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洼地及盆地东北部的戈壁地带。

沿线除焉耆盆地中的开都河三角洲为较大的农业耕作区外,其它地段仅在城镇周围有少量农田,其余大部分为干旱荒漠。沿线河流稀少,大型河流仅开都河一条,孔雀河属中型河流,常年不断水的小型河渠有南干渠、北干渠、黄水沟、树北沟,其余则是季节性冲沟和小河道。

库-鄯输油管道总长476Km,管径为ф610mm,采用常温密闭输送工艺及SCADA系统等先进技术。全线设有库尔勒首站、马兰中间站、觉罗塔格减压站、鄯善末站等四座站场;管道于1997年6月底完成建设,6月30日全线具备投产条件。1997年7月18日库鄯输油管道顺利地实现了投产一次成功,至今与安全运行16年。

二、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1.技术路线

通过历史及近期实地调查资料,进行河床演变及河势稳定影响分析,分析管线穿越河段河床演变规律;通过河道冲刷分析计算河段防洪的影响;综合评价工程建设对河势及防洪的影响;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2.工作内容

2.1基本资料收集整理

管线设计及竣工资料,水文站、泥沙实测资料,影响河段地形图及实测横断面等。

2.2河道演变分析

河道演变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利用已有的或调查的历史河道资料对评价范围的河道进行河势变化分析。根据建设项目穿越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特点,分析其近期河床的冲淤特性和河势变化情况,明确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规律和原因,对河道的演变趋势进行预估。

2.3水文分析计算

水文外业调查:对穿越河流工程处河流进行水文调查,包括断面测量、流速仪测流、远期、中期和近期洪水位勘测、糙率和洪水重现期等有关内容。

水文分析计算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水文资料的审查与分析、穿越河流工程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根据项目所在流域概况及项目区内、周边水文站,分析计算建设区和流域的洪水特性,为防洪评价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2.4根据项目区现状和规划水利工程设施,分析计算评价项目区现状及规划状况防洪能力。

2.5冲刷计算

管线从河底穿越,不占用河道行洪断面,管线建成后不存在壅水问题,对管线穿越河段进行冲刷计算。

2.6防洪综合评价

分析该管道受水利水电规划,枢纽建筑,河势变迁及影响河段内城镇、人口生产生活活动等的影响。

三、库鄯输油管道穿越河流统计

通过对库鄯输油管道全线进行排查统计,全线共穿越各型河流冲沟24条,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库鄯输油管道穿越河流冲沟共计24条,其中大型河流1条,人工渠(河)道9条以及季节性冲沟14条。穿越方式为大开挖穿越(22条)或定向钻穿越(2条)。

四、河道演变分析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根据评价区河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其年内、年际间的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洪灾经常发生,这就造成了流域内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库鄯输油管道穿越河流冲沟河道演变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已建成团结渠、干线渠、南大渠、黑疙瘩渠、焉耆五号渠、焉耆糖厂排污渠及农二师排污渠均为开都河水域的分流工程,二塘沟、柯柯亚河、清水河及曲慧河上游也均修建了引水枢纽,这些灌溉工程的修建以及土地的大面积开发,使发源于山区的大部分河流(沟)、洪水沟的洪水已无法直接汇入开都河。加之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如对山区森林过度采伐,中、低山草场过度放牧,天然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床内的推移质的堆积加强。

二是季节性冲沟,因近年来新疆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山区局部地区降雨增多,导致季节性冲沟洪水增多,过洪时淘蚀严重,过洪后堆积物较多。

三是孔雀河为人工引水河,其流量为人工根据下游用水量综合调节,且含泥量较少,不致淤浅改道。河水流速较缓,洪水影响不大,河床处于淤积阶段,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作用不大,河床较稳定,无坍塌、崩岸现象,稳定性较好。

2.河道演变分析

对管线穿越河流河床演变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河流上游渠首引水、防洪护岸堤防和丁坝等。

开都河引水枢纽引水减小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小水历时延长有利于主流线变弯,而大流量出现机遇的减少,经长时期的积累之后,可以使弯曲出现单向增大的趋势。

防洪护岸堤防和丁坝使河宽向稳定性演变,河道形态向顺直方向演变。

二塘沟、柯柯亚河、清水河及曲慧河引水枢纽引水导致下游河道常年无水流通过,仅在汛期泄洪时过洪,受上游水利枢纽泄洪量控制,大流量出现机遇的减少,经长时期的积累之后,可以使弯曲出现单向增大的趋势。

孔雀河为人工引水河,其流量为人工根据下游用水量综合调节,且含泥量较少,不致淤浅改道。河水流速较缓,洪水影响不大,河床处于淤积阶段,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作用不大,河床较稳定,不会产生坍塌、崩岸现象,稳定性较好。

五、防洪综合评价

1.与现有水利规划的关系与影响分析

水利规划设施对管线有影响的建筑物主要为二塘沟上游拟建二塘沟水库枢纽、柯柯亚河上游拟建柯柯亚二库。

水库对管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库对洪水的调节,改变洪水下泄流量,从而对处于水库下游的管线产生影响。有利影响是通过减小洪水下泄流量,减小对主河槽的冲刷,不利影响是水库下泄中小水流量历时增长,增加河道的弯曲性,从而增大对河岸的冲刷。

在河道上修建水利枢纽后,其下游将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冲刷,一种是在枢纽下游较长河道上普遍发生的一般冲刷,另一种是在枢纽下游附近较短河道内发生的局部冲刷。管道穿越河流距规划的二塘沟上二塘沟水库枢纽、柯柯亚河上柯柯亚二库较远,不受水库下游局部冲刷的影响,但受一般冲刷的影响。

河床的一般冲刷,将使河床和水位在较长时间内降低,引起护岸工程和桥梁墩台的基础受到淘刷而导致破坏,并使沿岸原有引水口引水困难,河流主线可能发生改变,造成险工和平工易位,给防汛带来不利,未设防的河岸的滩地可能发生坍塌,给沿岸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

在水库清水下泄的条件下,水利枢纽下游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冲刷,当水库淤满后下泄浑水时,将发生自上而下的普遍淤积,表现出冲刷——粗化——回淤的过程。

考虑到管道穿越二塘沟、柯柯亚河时部分管段沿河床铺设,管道运行历史上该管段发生过露管现象,建议对该处增设石笼铺盖等水工保护设施。

2.管道行洪安全的影响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除库米什泄洪道穿越处管道埋深小于河道最大冲刷深度以外,其余23处穿越处管道埋深均大于河道最大冲刷深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库米什泄洪道穿越处采取了上下游浆砌石截墙及浆砌石铺盖的方式保护管道,上下游截墙深度分别为2.0m和2.5m,大于1.63m的最大冲刷深度,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3.管道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通过使用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系统对该24处管道穿越河道冲沟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二塘沟、柯柯亚河穿越处风险等级为较高,其余22处风险均为较低或低,建议近几年在二塘沟、柯柯亚河穿越处增设水工保护设施。

4.防御洪涝的设防标准与措施是否适当

管线穿越主要河流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高于管线沿线农田和村庄的防洪标准,管线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以下埋方式穿越河流,设防标准适当。

根据《西部管道乌兰线和西二线等管道已建水工保护工程效能评价报告》对库鄯输油管道水工保护工程的现状和可用性较高,除二塘沟、柯柯亚河穿越处需增设部分水工保护设施外,其余穿越处已有水工保护设施满足管道安全运行要求,管线设防标准与措施适当。

六、结语

管线穿越河流受水利工程和其它穿河建筑物的影响,河岸的稳定性将加强,河床的横向变形的强度和范围受到限制,使河道向顺直方向发展,河槽下切将增大。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库鄯输油管道24处穿越河道冲沟演变发展趋势来看,河势基本稳定,不会发生较大的河型转化和河道变迁的情况。

2.现有的管道防洪设施基本满足安全运行要求,管道穿越二塘沟、柯柯亚河穿越处需增设水工保护设施,以确保上游新建水利枢纽后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3.管道管理单位需定期对管道穿越河道埋深进行复核,定期了解上游水利规划等,发现问题及时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4.管道管理单位要重点关注穿越段管道防腐层质量及阴保系统投运效果,避免发生腐蚀泄漏造成环境污染等事件。

参考文献

[1] 曾 晓 刘小龙等 轮-库-鄯油(气)管道沿线河流(渠、坎儿井)水文调查分析报告.

[2] 王生新 齐化东等 轮南-鄯善段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报告.

[3] (QSY XG10127-2013)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程序 刘 伟 汪鹏飞等.

[4] SYT6828-2011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

第3篇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物质文明的,结果造成了诸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地质灾害频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持续科学发展的观点,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在公路建设等大规模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使用阶段,都未把环境评估这一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之中。隧道等地下工程修建于地壳表层,位于地下水最为活跃的部位,在岩土中开凿的隧洞,它将可能成为其四周特别是工程上部地质内的地表、地下水的汇集场所或新的排泄通道,这势必改变工程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进而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过去修建隧道等地下工程,除少数特殊工程采用以堵为主的全面防水措施外,大多数工程,特别是山区隧道工程都采用排堵结合、以排为主的防治方针。因此,,众多隧道等地下工程在修建中和建成后长期存在着涌、漏水灾害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隧道和矿山坑道等长期大量涌水或大量排放地下水,造成工程地区含水层被疏干,使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和泉、井枯竭;生活、工农业用水缺失;地表沉降、岩溶塌陷、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建筑物被破坏。镇胜高速公路槽箐头隧道施工中的大量涌水,使地表“四道沟”所有泉水干枯,从而截断了该沟下游发电用的水源和农业用水。岩溶地区隧道内的长期涌水,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

2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工作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查明工程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变化趋势,又要对由于水的作用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和程度作出预测预报。水文地质工作应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2.1 勘测设计阶段

2.1.1 水文地质勘测主要任务

(1)探明工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水文地质划分,查明含水层的位置、水理性质、水位等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路径;

(2)对隧道内在施工阶段的最大涌水量和运营期间的稳定涌水量作出预测,并预测可能发生集中(或突发)涌水的地段;

(3)评价地下水对围岩分类、隧道掘进和支护结构的影响;

(4)评估排出地下水后对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表水漏失、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的程度和范围,提出防治意见。

2.1.2勘测的重点地段

根据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认为下列地质环境是容易发生集中涌水和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段,也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点地段。

根据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认为下列地质环境是容易发生集中涌水和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段,也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点地段。

(1)岩体破碎带.包括断裂带、节理裂隙密集带、褶曲轴部等;’

(2)渗漏层与非渗漏层交界面(带).主要有地层不整合接触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互带、不同岩性和不同结构岩体接触带等;

(3)地表水系发育或汇合地段,主要有:地表水体、古河床、山间河谷、盆地等地段;

(4)岩溶地区主要有:岩溶洞穴、洼地、地下河发育地段。

上述重点地段的勘测,除应按有关规范、规则执行外,还应注意如下工作内容,

①对岩体结构破碎带,应查明断层的力学属性、产状、上下盘岩层和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及断层带的充填、胶结性质;对节理裂隙密集带及褶曲轴部,主要应查明裂隙发育程度及裂隙的张开性、延伸性。上述地质因素,决定着岩体的导水性和富水性。

②对渗漏层与非渗漏层交界面(带),主要查明交界面的产状、交界面(带)的特性以及交界面底板的渗漏特性。若沿交界面有发育岩溶洞穴时,应查明洞穴标高与隧道标高的关系及洞穴的充水特性。

2.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重点是调查分析3地表水、地下水露头的变化;隧道内涌水、漏水状况;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1)水文地质观测2①地表水体(如河水、沟流水、山塘、水库)水位、流量及下渗量观测;②井泉流量、钻孔水位等观测;⑧洞内涌水、漏水调查,观测出水部位、出水量、水质、含泥沙量变化规律。

(2)调查隧道内涌、漏水对围岩稳定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与隧道内各种地质灾害的关系。

(3)调查分析隧道内大量涌水或排放地下水的环境效应,进行因地下水位迅速降低造成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和灾害程度的预测预报,了解环境影响的范围及发展趋势。

(4)调查分析防水治水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2.3 运营阶段

隧道建成后,若仍有地下水涌入和渗漏入隧道内,则运营阶段仍需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其重点是:

(1)调查水对隧道工程的衬砌、道床及线路上部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中建立工点履历卡片;

(2)进行隧道内工作环境分析;

(3)进行地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发展趋势预测;,

(4)提出灾害治理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

3 新建公路隧道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回顾以前的有关规范、规则,几乎都未把隧道工程建设与环境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没有关于隧道开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条款和规定。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对隧道防排水提出“以排为主,排、截、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中,由于突出了以排为主,大多数隧道工程(特别是山区公路隧道),不论涌、渗水的补给来源及水量大小与否,施工中多不作预防处理,因而隧道成了泄水洞,把周围大量的地下水吸夺过来,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

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新建公路隧道工程及其它地下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要把隧道工―环境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影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把稳定原有隧道水文地质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环境影响评估的重点。

3.1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评估方法

3.1.1 环境水文地质及影响的评估范围

隧道水文地质勘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隧道埋深和长度有关。根据我国若干隧道因开挖改变地下水环境、并影响地表生态环境的实例,隧道两侧的影响宽度为400~2600m或更大,因此,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以隧道两侧各1000~5000m为宜。这较“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第3.1.1条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宜为线路两侧各300m”范围值要大。

3.1.2 环境水文地质评估项目与方法

(1)环境水文地质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分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选择;预报涌水量的方法、公式、成果。

(2)环境水文地质评估方法

3.1.3 环境因素调查的主要项目及内容

(1)地表水体(河流、井、泉、水库、贮水池、水渠等)的长度、面积、容量、水位及其重要性分类;

(2)农田、林业用地的类型、面积,需保护的重要性或名贵植物的数量和范围;

(3)人口密度;

(4)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特别注意有无重点保护文物景点;

(5)其它,如弃碴堆放场地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土流失状况、不良地质现象等。

3.2隧道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当隧道通过强富水区(段)及中等富水区(段),以及岩溶发育区(段)时,即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大量地下水涌入或从中排放时,对周围环境将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建铁路隧道时应对环境影响的内容)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价,并应提出有关补救措施或相应对策。

3.2.1 生态环境评价内容

主要评价由于隧道内大量涌水或排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1)地表水、地下水的可能疏干程度,生产、生活用水缺失程度;

(2)浅埋隧道地面下沉的程度和范围,对地面建筑物基础的可能破坏程度;

(3)地表沉降、岩溶塌焰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4)地表水、地下水可能被污染的程度;

(5)隧道内环境可能恶化的程度;

(6)隧道开挖弃碴堆放引起的泥石流等环境问题的可能程度;

(7)工程竣工后,排出的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8)防治发生上述灾害及环境恶化问题的对策。

3.2.2 隧道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标准

(1)隧道环境影响评估范围,一般情况下为隧道轴线两侧各1000m,岩溶发育区范围可扩大至隧道轴线两侧3000m~5000m。

(2)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和埋深状态其评价的主要项目及评价的深度不同,可按表3建议的进行。

3.2.3 隧道工程防排水原则

隧道工程防排水措施是否恰当,是隧道环境保护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就大多数隧道工程而言,施工和运营隧道的防排水,“以防、截、排、堵相结合及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是合适的,但从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只是一般性的规定是不够的,应该根据隧道等地下工程的长、短、重要性和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隧道地区的人口密度、农牧业发达程度等生态环境,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浅埋隧道、城市地下铁道及水下隧道,为防止表水疏干、地表下沉、地面塌陷等灾害,应采取截、堵表水下渗和洞内全封闭、洞内不允许渗漏水的防治措施。

(2)山岭隧道工程,可按下列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排水对策:

①非岩溶隧道.若覆盖层较薄或围岩属强渗透性的地层,对地表水应及早处理,以采用防止表水大量下渗的措施为主;若隧道埋深超过50m,除通过断层破碎带等富水区段采用预注浆堵水措施外,一般可按常规措施来处理。

②岩溶隧道.若隧道标高处于岩溶水循环的充气带,可不作防水的特殊处理;若隧道标高处于季节性充水带或水平循环带及深循环带,一般以采用地表截堵、防止表土流失、洞内注浆堵水等措施为主,其中若碰到原有动、静水压变化较大的集中股流(如暗河管道流),视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即可采用辅助工程引排,又可采用在未揭穿集中股流前进行预注浆封堵的措施进行处理。岩溶隧道地表覆盖层若厚度较薄(小于20m)时,则应在隧道开挖前作地面预处理,以防止地面塌陷。

③生态环境需特殊保护地区的隧道工程。无论隧道长短和埋深如何,修建时均应采取全封堵水的措施。

4 结束语

隧道工程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地表、地下水的大量涌入或隧道内地下水的大量排放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在新建隧道等地下工程时.-要认真开展隧道水文地质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这一重要工作。

(1)新建隧道环境影响评估应贯穿于隧道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各个阶段。

(2)新建隧道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应规定为隧道轴两侧各1000~5000m为宜,特长岩溶隧道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评估范围。

(3)从保护环境的大目标出发,新建隧道工程的防排水原则应以截、堵措施为主,以改变过去山岭隧道建设中,以排为主的做法。

(4)环境影响评估应包括地表环境影响程度、范围的评估和对隧道内环境影响的评估两方面的项目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承石.《我国铁路隧道水害概况》.《隧道工程》,1984,4.

[2] 马国英.《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探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1.10.

[3] 何发亮,陈成宗,牟瑞芳. 《岩溶地区铁路长隧道涌水涌泥沙及地表塌陷灾害规律的研究》.《第三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8.

[4] 陈梦熊.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前景》.《工程地质学报》VO.3(3),1995,9.

[5] 杨忠耀.《环境水文地质学》.原子能出版社,1990.12.

第4篇

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地面管道施工;管理方式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以工业生产为主导,能源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油气资源的供应不足,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的油气能源稳步的发展,我国所建立的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的燃气供应问题进行的有效的解决,在实际进行油气储运的工厂建设过程中,对于油气的运输一般是使用地面管道进行运输,而地面管道运输的建设在油气运输工程中有着极大的危险性,所以对于一些具有良好基础的医院工程,对于管道的建设要提升其健康水平,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保障油气运输过程中可以达到最安全的状态。

1地面管道施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所有的有机运输的项目当中,地面管道进行有机运输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运输技术。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行业的对油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时就要对我国油气生产规模进行增加,管道油气运输在运输时往往会产生超负荷现象,其实际的油气运输量高于所规定的运输量,这样对管道的使用寿命有和使用安全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对油气需求量高,所以地面管道的数量非常多,在进行油气运输的过程当中制作管道的质量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对管道的制作时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选用合适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对于管道的制作通常是使用不锈钢,所以对管道建设有很高的成本,同时对于管道之间有着很强的密封性,所以在对管道进行焊接的过程当中也会会遇到一定的施工难度。另外我国在地面管道施工技术方面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的技术方面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这样也会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一旦发生管道泄漏,就可能导致整个运输介质的有的物质发生挥发,不仅会给环境带来一些危害,同时也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严重的是还会给周围的居民带来生活中的不便,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际进行有机储运的过程中,通常介质的温度会处在比较高的一个状态,这会导致地面管道在完工以后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整个油气储运的安全性是极大的威胁。

2加强地面管道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1提高相关员工的专业素质。想要对整个地面管道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就要在实际的管道建设施工前招聘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同时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施工人员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对人员的培训要先提升其专业能力,以提升整个施工队伍的工作水平,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地面管道的安装,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油气运输的安全性。对于施工人员也要加强其安全意识和工作热情,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会懈怠,时刻保持警惕和进取的心。当然在考核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需要给予精神以及物质等多方面的鼓励,并且在整个施工队伍中予以表扬,建立典型的模范,这样才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员工,也需要有批评和惩罚。在这还要针对整个地面管道施工的队伍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同时要加强大家的责任意识以及危险意识。尽量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最后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寻找专家以及更加专业性强的人才,来对我国的地面管道安装工作进行指导。2.2健全质量管理监督制度。有了制度便有了行为的准则,通过不断的完善有基础用地面管道建设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可以也进一步提升地面管道的施工质量和水平,因为我国油气运输是想东部尽运输所以其分布是比较分散的,这样就会导致施工量增加,并且工程施工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进行地面管道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来进行施工,若是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就无法对施工人员进行良好的约束,这样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进行偷懒,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时甚至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导致整个地面管道工程施工工期达不到预期。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监督体系,并明确每个施工人员的具体职责,还要针对现场的施工质量,配备专门的监督工作人员来对现场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保障整个施工队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3结语

根据以上的综合论述,有基础用的地面管道管理,在我国的油气资源运输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地面的管道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质量上一定要过关,并通过建立完善的施工体系,有效的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我国油气储运可以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兆伟,杨志炜,张琼飞,等.克乌原油集输管道隐患的改线治理方案及实施措施[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36(05):36-40.

[2]蔡永军,赵迎波,马云宾,等.高寒冻土区管道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技术[J].中国石油管道公司,2018,45(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