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时间:2023-08-01 17:08:00

导语: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基础理论及应用

第1篇

关键词 激励理论 学生管理 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39-02

一、激励理论应用的原则

激励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谓的公平公正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均等机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自己和其他同学在老师眼里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确定奖学金和对学生进行处分等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到公开、公正,而不能徇私情、图私利,侵害学生的权益。在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激励中,比较多的是采用奖励的方式来进行,但奖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根据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奖励到什么程度,要完善奖励制度并做到等级明确、执行公平。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决定奖励的对象,如果每次奖励的都是同样的几个学生,奖励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果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反而总是把“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名额给予与他关系好的、比较喜欢的学生,那这个奖励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导致更多学生的不满,降低班级的凝聚力,也使得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众多的学生面前失去威信。

2.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原则:为了增大奖励的激励范围,调动更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运用应把握立足于多数大学生的原则。一般来说,管理者比较重视对典型人物的奖励,但对大多数人的奖励重视不够。奖励典型优秀大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如果奖励总是与大多数大学生个体无关,那么奖励产生的激励效能就会大大削弱。在一个大学生群体中,优秀大学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则处于中间状态。而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这些中间状态的大学生把自己的积极性发挥到什么程度。运用激励机制要达到的效果就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使这些中间状态的大学生上一个台阶。在大学生群体中奖励几个典型并不困难,而关键就在于让许许多多的中间状态的大学生能够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努力学习、工作的劲头。

3.奖与惩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激励也有两重性,即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同样,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是社会对人们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的一种否定的反馈信息。惩罚得当,不仅能够消除人们的不良行为,而且能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正气、鞭策后进、抑制歪风,应该把奖励和处罚手段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运用。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惩前毖后的目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注意无论是赏还是罚,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而不能前后矛盾,不能因人而异,要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

在奖与惩相结合的同时,由于物质与精神激励是互为前提与条件的,它们各有特点与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孤立运用,所以应该统一、综合地运用。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各项措施要综合进行,交叉、融合使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激励力量。

二、激励理论应用的措施

1.角色激励:角色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一个人如果获得了一种新的社会角色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如何适应这种角色的行为。从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原动力,其外在表现在于对某项事情的积极性,需要越强烈,积极性越高。在实践中,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工作,让他们进入角色,去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目标,从而亲身体验成功过程中的行为要求和心理感受。让大学生个体参与到大学生群体或班级管理活动中有很多方式,如轮流来当学生干部,轮流来当班主任,亲自参与某项具体的活动等。让大学生有亲身经历的感觉,同时体验到班干部或班主任工作的艰苦性和挑战性,体验到参与活动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凝聚力。

按照心理学的原理,当一个人进入新的角色,必然引起外部和内在的心理变化。从外部因素来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让学生产生一种“角色期望”,即期望他们能够按照优秀学生的标准去做,这就使得要求提高了;从自身来说,需要进行“角色学习”,即对新角色的适应,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克服以前自身认识上和行为上的不足带来的角色冲突,达到对新的角色的认知。同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进步的行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塑造完美的自我,争做新时期的优秀大学生。

2.榜样激励: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有目标、有方向。生活在集体中的大学生,政治上还不成熟,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在思想上受周围人物的影响十分明显。大学生善于学习,竞争意识强,对周围同学的表现十分敏感,常常私下比较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表现和能力的差异。当认识到自己与别人之间存在差距时,受自尊心的驱使就会产生一种迫切感,在思想上督促自己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在行为上调整方式,甚至效仿他人,力求尽快赶上。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巧妙采用榜样示范这一实际、生动、形象的方式引路,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他们在学校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感染一部分人,从而在大多数人的心理上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增强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的信心。

3.尊重与赏识激励: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都很强,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个性和主见,而且要充分地信任他们,使每个大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尊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同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将来和发展抱有期望,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能得到提高和完善,毕业时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中能表现突出,能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向每个大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期望目标并给予一定的赏识。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产生期望效应,使其有明确的学习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那些后进的大学生,不要让他们觉得被学校和老师抛弃了,而应该给予鼓励和赏识,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实效性。

4.情感激励:大学生是重感情的,而且大学生的感情也是很纯真的,师生间有很质朴的感情。教育内容和要求真正能被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所接受,一般都要有感情的催化。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双方感情对立时,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道理讲得再充分也听不进去。因此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奋进。有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需要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资助,此时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耐心地了解情况,从心理上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老师会和自己站在一起,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而不会嫌弃自己。同样,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管理工作者也一样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和一片爱心来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管理工作者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风轮储能技术;风力发电;应用

中图分类号: TM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世界上排列靠前的能耗大国之一,因此,政府特别重视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问题,如太阳能及风能等。在此背景下,我国风力发电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如风的间歇性特征便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风电功率的波动不仅会给电网电力调度制造麻烦,甚至会给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储能技术便应运而生。本文将针对风轮储能技术的应用展开深入的探讨。

风轮储能技术概述

风轮储能技术指的是,利用电动机将由电网处获取的电能转化成风轮转动的动能,并有效的存储起来,当电源异常时,再进行动能到电能的转化,输送到用电部位。当网侧电源的异常被解决后,将风轮置于备用状态(即最小损耗状态)。为了尽量降低运转过程中的损耗,同时提升风轮储能设备的效率,故风轮储能设备的轴承部分通常采用非接触式磁悬浮轴承技术,另外,电机与风轮一般被置于真空容器中以实现减少风阻的目的。[1]

风轮储能技术的优点:1)响应时间短,能迅速完成充放电。当电网发来调节信号之后,风轮储能设备便会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小于5ms)做出响应。接收到充电信号后,风轮加速转动,将电网上富于的电能转化为动能;接收到放电信号后,风轮减速转动,将自身的动能转化为电网的电能。风轮储能技术有助于风电网稳定性的维持。无论是充电过程,还是放电过程,风轮储能设备通常都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对于风力发电而言,其电网波动时间的允许值是以秒为单位的,所以,调节响应时间也应该以秒为单位;2)一百万次以上的可充放电次数。风轮储能设备的使用年限通常超过10年且无需维护,部分优质风轮储能设备的使用年限甚至能超过20年且无需维护;3)环保。没有有害气体的排放。风轮储能属于机电储能的范畴,因而不会产生有害气体。这和当今的环保理念是高度相符的。

2.风轮储能系统的组成及风轮电机的选择

2.1风轮储能系统的组成

风轮储能系统由以下3个主要部分组成:1)转子系统;2)轴承系统(起到支撑转子的作用);3)电动/发电机系统(起到转化能量及功率的作用);4)辅助系统(包括真空室、外壳以及控制系统等)。风轮储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2]

图1 风轮储能系统的基本结构

2.2风轮电机的选择

风轮储能系统给电机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1)可逆性,能实现电动、发电两种工作状态的有效互转;2)可以应对大范围的速度变化;3)较高的稳定性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4)空载损耗较小;5)具有较大的输出转矩以及输出功率;6)运行效率高,且便于调速。

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风轮电机主要有下列4种:1)感应电机;2)开关磁阻电机;3)同步磁阻电机;4)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其中第4种风轮电机具有恒功率调速范围宽、没有励磁损耗以及良好的双向功率转化等诸多优点,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主要由以下3大部分组成:1)电机本体;2)位置传感器;3)电力电子换向线路。它的控制主电路如图2所示。为了实现电磁转矩的单向性,该电机通过传感器获取转子空间角位移信号,然后对其做逻辑变换处理,继而控制脉冲发生器使其发出脉宽调制信号,经驱动电路进行适当放大后送至逆变器各功率开关,从而控制电机各相绕组按照预定顺序运转,在电机气隙中形成跳跃式旋转磁场,使电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图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图

3.风轮储能技术在独立运行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3.1独立运行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可归结为2个过程:1)通过风轮机实现风能到机械能的转化;2)发电机在风轮机的带动下完成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并输出。近些年来,随着永磁材料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于中小型风力发电场而言,风力机直接驱动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1)质轻、高效、稳定可靠;2)无需配置励磁装置;3)风轮机、永磁发电机通过直接耦合的方式工作,一方面省去了增速箱的设置,一方面降低了维护的难度,另一方面减轻了噪音的危害。

3.2风轮储能技术能够提高风电电能的质量

风力发电的计算公式如下:

Pm=1/2*ρπr2δv3

式中:Pm—风轮机输出功率,单位W;ρ—空气密度,单位Kg/m³;r—风轮机半径,单位m;δ—风能利用系数;v—风速,单位m/s。[4]

风轮机输出功率随着风速三次方的增大而增大,即二者成正比。由于风速具有随机性,难以实时控制,所以,风速的变化将会带动风轮机输出功率的变化,此时,负载将会受到影响,继而带动对应电流的大幅度波动。如果没有风轮储能设备的从中协调,则会导致电能质量的下降。将风轮储能设备投入使用,并辅以科学的控制策略,便会取得如下效果:风能处于冗余状态时,风轮储能设备自动进入蓄电状态,将多余电能转化为风轮的机械能,将直流电压保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当风能处于不足状态时,风轮储能设备自动进入发电状态,将风轮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以实现对电网系统中功率缺额的及时、有效补充,从而避免直流电压不足的问题。[5]

从以上分析可知,风轮储能设备实现了电能、机械能的有效互转,在保证直流电压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明显提高了风电电能质量。

4.风轮储能技术在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4.1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

随着人们对环保事业的日益重视,风力发电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不管是风电场规模,还是单机容量均是越建越大,部分风力发电机组甚至突破了兆瓦级大关。在此背景下,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正在日渐提高。受风能随机性以及间歇性的制约,风电场电网中的能量具有随机波动的特点。对于电网而言,并网风电场相当于一个具有随机特点的扰动源,给电网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这一问题限制了风力发电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风能资源大多集中在那些人口密度小,负荷量不大,电网结构较为薄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如果风电波动功率超过一定范围,那么不仅会导致电能质量的下降,还会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并网电场的稳定性,使其向外持续有效的输出功率,这对于区域电网的可靠运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6]

4.2风轮储能电技术能够提高并网风电场的稳定性

在并网风力发电系统中,积极应用风轮储能系统是现实的需要。风轮储能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功率的快速响应,还具备双向调节能力,因而能够实现对并网风电系统输出功率(包括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及时综合补偿,避免风电场输出功率波动对整个电网的不良影响,最终提高电网电能质量以及保证并网风电机组的稳定性。另外,电网接入风轮储能电机之后,将会得到后者提供的一系列辅助服务功能,如频率控制和快速功率响应等。风轮具有以下作用:当电网没有发生频率偏移时,利用风轮的充/放电功能对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进行相应补偿,以实现风轮和发电系统二者总输出功率的稳定;当电网发生频率偏移时,利用风轮的充/放电功能,以实现风轮和发电系统具有类似于传统同步发电机组的频率控制特性。[7]

5.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超导技术、高强度复合材料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风轮储能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从经济角度分析,还是从技术角度分析,在风力发电微网中接入具有调节功能的风轮储能电机是完全可行的。风轮储能机组在自身运行控制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还能有效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电能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总而言之,在风力发电领域,风轮储能技术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华光辉,赫卫国,赵大伟. 储能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J]. 供用电. 2010(04).

[2] 孙建波. 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及其在稳定控制中的应用[J]. 湖北电力. 2010(S1).

[3] 师敬涛,黄允凯,林鹤云. 飞轮脉冲电源放电过程的建模与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4] 杨锋,,张晓锋,贺慧英. 飞轮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 船电技术. 2011(04).

[5] 葛举生,王培红. 新型飞轮储能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 电力与能源. 2012(02).

第3篇

【关键词】汽轮发电机组;频谱测振分析仪;故障诊断;处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人们对电能稳定性、安全性提出了新要求。汽轮发电机作为当今发电工业中最常见的发电设备之一,其各种相关故障的诊断和处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业界工作人员关注焦点。振动作为汽轮发电机组运行之中的主要故障之一,采用频谱测振分析仪进行诊断和处理效果明显。

1.频谱测振分析仪概述

振动是汽轮发电机组运行中常见故障之一,它一旦出现必然会给发电机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振动事故的发生,给整个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影响。目前对振动事故原因分析,其主要是因为诊断工作不科学和处理方法不合理产生的,由于过去凭借经验和直觉进行振动故障检验,使得经常会做大量的无用功,不仅无法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发电机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而且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查明发电机组运行中的振动故障,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了频谱光电测相技术,这种技术也就是我们这里需要分析的频谱测振分析仪,它的应用为汽轮发电机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为满足市场发展需要提供了理论基础。

1.1频谱测振分析仪概念

频谱分析仪是研究电信号频谱结构的仪器,用于信号失真度、调制度、谱纯度、频率稳定度和交调失真等信号参数的测量,可用以测量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电路系统的某些参数,是一种多用途的电子测量仪器。它又可称为频域示波器、跟踪示波器、分析示波器、谐波分析器、频率特性分析仪或傅里叶分析仪等。现代频谱分析仪能以模拟方式或数字方式显示分析结果,能分析1赫兹以下的甚低频到亚毫米波段的全部无线电频段的电信号。仪器内部若采用数字电路和微处理器,具有存储和运算功能;配置标准接口,就容易构成自动测试系统。

1.2频谱测振分析仪工作原理

麒麟发电机组振动只有在能量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测量,才能充分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其振动信号和频率得到有效的表示。由于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是由不同的方向引起的,带动振动相位测量仪器在应用的时候可言根据振动力、转子以及定子上面存在的光靶夹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其振动相位发生变化。具体的振动测量原理如下图。

频谱测振分析仪工作原理

通常情况下,设备的使用测量是以轴承支座的检测为标准的,是根据支座幅值检测原理来进行振动相位测量,一旦支座幅值测量无法得到保证,那么整个系统的振动测量工作必然得不到有效的开展,也无法进行振动故障的分析和诊断,在这个时候智能进行简单地幅值检测。由于汽轮发电机本身是一个复杂、繁琐和综合的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激振力、振动信号以及振动原因,同时这种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甚至会形成一个综合相应,往往表现出一种混合的振动频率和模式。如图所示。

在振动信号频谱仪分析之中,振动故障的诊断效果十分明显,它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振动故障检测方法所无法诊断的各种故障,使得汽轮机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持续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2.汽轮发电机组中存在的问题

汽轮机设备容量为6MW,型号是C6-3.43/0.49,进汽压力3.43MPa,进汽温度为435℃,调整抽汽压力为0.49MPa,临界转速为1625r/min。发电机设备容量为6MW,型号是QF-6-2,额定电压为6300V,额定电流为680A,励磁电流为238A,功率因数为0.8,临界转速为1960r/min,主要振动特征是:

(1)3000r/min空载,机组轴承振动比大修前明显增大,2号、3号轴承水平方向振动幅值达到45m~57m。

(2)启动升速过程中,2号、3号轴承振动值在2500r/min,以前均不超过30m,而一过2500r/min,转速上升和轴承振动同步上升。

(3)机组带负荷后,2号、3号轴承振动呈上升势态,最大轴承振动在2.8MW负荷工况下2号、3号轴承水平方向振动幅值达到58m~68m。

(4)机组满负荷工况下(6MW),2号、3号轴承水平振动幅值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50m。表1是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标准,表2是汽轮发电机组大修前后的振动数据。

3.应用频谱光电技术检测和诊断及处理

应用频谱光电测相,测振技术分析。用频谱光电高精度分析仪对机组轴承振动外特性、空载3000r/min和轴承振动进行细致的测量,分析诊断为机组轴系扰动力变化(换汽轮机叶片和汽轮机转子低速动平衡)加上大修后不可避免的转子支承条件变化,使发电机转子制造残余不平衡。原来在大修前轴承振动上反应不灵敏,大修(下转第348页)(上接第215页)后变得灵敏了,由此而造成轴承超标振动。由于该机组的轴系振动力和支承条件不可能恢复到大修前的状态,因此,只能采取降低发电机转子制造厂残余不平衡的办法。通过计算发电机转子残余不平衡,对3号轴承造成作用力为11840N,要使轴承振动降到20m以下,须降低轴承力675N,推算发电机平衡槽的平衡重块质量约为0.31kg,通过3个方案的优选,降低发电机转子扰动的第一预设方案:在发电机的励磁端320°点上加重平面配重0.31kg镶嵌固定处理。

在实施配重过程中,打开端盖后发现在预测应加重重量的方位上发电机制造厂已经装有23块(约0.7kg)平衡重块。预测方案与制造厂配重空隙的吻合,进一步证明该发电机的转子制造时存在质量不平衡,而且残余不平衡较大。由于对设备整治检修质量,检修工艺相当严密,在前期检修高质量的基础上,使用频谱光电精密分析仪处理异常振动,一次配重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实施配重后的机组在各种工况下,轴承振动控制在25m以下,彻底解决了2号汽轮机组异常振动故障。实际加上配重后,基本上取得预期效果。至此2号机组故障诊断和处理便结束。

4.结语

经应用科学频谱光电测相、测振新技术,分析、诊断、准确处理汽轮发电机异常故障振动,使成庄分厂2号汽轮发电机组经过72h的试运,投入正常运行,机组各轴承振动值符合《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中规定,达良好效果。[科]

【参考文献】

[1]邵慧飚.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5).

[2]侯志花,张超,牛丽琼,陶哲,韩璞.基于专家系统的汽轮机振动故障诊断[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9(03).

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 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引入PBL方法。PBL教学模式在设计上遵循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调查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教学结果调查表明,PBL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98.3%),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5.0%)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94.2%),留学生能熟练掌握诊治脑血管病内容。 结论 PBL教学法提高了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脑血管病;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7-04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XUE Shouru HAN Xuefei CAI Xiuying DUAN Xiaoyu DONG Wan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o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Methods In theory teaching of CVD for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the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 PBL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to follow the case as a guide and the problem as a basement, with the full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teach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PBL teaching method could help to manipulate the primitive of foreign students (98.3%) and improve foreig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CVD (95.0%, 94.2%). Foreign students could master CV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PBL teaching method.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VD course, and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ing.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Theory teaching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09-sz-027)。

[作者简介] 薛寿儒(1967.4-),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病的基础和临床。

国内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极其重要,占据临床神经病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在传统教学中,遵循“灌输式”教育,即“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和教材为主”模式,该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思维不够活跃、动手创造能力不够强、探索未知领域意识薄弱等缺点,其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1-3]。PBL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病。其特征是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由于脑血管病教学内容繁多,涉及的各种症状体征复杂,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留学生常常感到枯燥难懂,教学效率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应用PBL教学方法改善脑血管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接受该教学方法的132名留学生(共4个班)课后随机发放120份调查内容相同的问卷,并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

1.2 PBL教学对象及实施方法

1.2.1 留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前2周告知留学生脑血管病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通知学生课前认真学习脑血管病课的内容,主讲教师通过校内局域网发送脑血管病章节的学习目标和相关问题,让留学生(每班分5组)围绕学习内容查阅资料,并鼓励留学生上互联网查询脑血管病最新进展信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5~6人一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主要有:①如何问诊,即详细的病史询问应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②如何体检,即针对病史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哪方面内容?可能的体征是什么?为什么?③如何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按轻重缓急顺序,主要安排哪方面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实验室与辅助检查的可能结果是什么?④如何诊断,脑血管病的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何?应该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⑤如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什么?每一小组负责制作并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幻灯片。对小组讲者的要求:幻灯片张数适中,每张幻灯数不能超过5张,每张幻灯字数不能超过20个;要求其思维清晰,语言流利,讲解完需准确回答听者提出的问题。对听者的要求:积极配合提出问题,并可能回答讲者不能回答的问题。

1.2.2 教师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教学课件制作 应用我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多年来在脑血管病教学研究工作中收集的大量典型病例、脑CT、MRI、MRA、MRV、DSA、CTA、SPECT、PET等典型影像资料,结合既往典型病例的腰穿脑脊液资料作为素材。以PBL教学方式为先导,围绕脑血管病的两大要素:主要脑血管分布和脑功能区分布及构造设计学习目标的问题,并围绕脑血管病的两类主要问题,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1.2.3 知识梳理安排 各组分别展示课件,讲述有关内容。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可针对一些关键知识点提出问题,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例如:有肢体瘫痪的患者一定就是脑血管病吗?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决定由自己回答或将问题布置为课下作业,由学生借助各种学习工具获得答案。教师对学生课件制作的质量、讲授水平、课堂提问与回答的踊跃程度等进行简要小结。

1.3 临床PBL课实践

病史询问:指导1名学生按时间顺序,沿逻辑思维进行问诊,其余同学倾听。教师需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对学生的病史询问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如病史询问所用词语不能过度专业化,询问顺序不能杂乱无章,不能偏题,不能有重大遗漏等。病史询问结束后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体格检查:指定1名学生进行神经系统针对性的体格检查,注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前后上下顺序、手法以及查体过程中爱伤观念的体现。查体结束后首先体检者汇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阳性结果,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的补充与纠正。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指定学生根据前述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提出为确立临床诊断进一步需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中,脑CT、MRI、MRA等典型影像资料与脑脊液结果的分析是重要基本功,教师要结合病例,对典型影像资料的临床意义、脑脊液结果的判断与临床价值、脑CT和MRI的阅读顺序及异常表现进行必要的讲解。

诊断的提出:指导学生用专业语言精简总结,并提出临床诊断及其依据。

鉴别诊断的分析:由指定学生提出主要的临床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治疗原则:由指定学生根据临床资料,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原则和一般治疗,要求注意观察判断病情进展的指标及必要的处理方法。例如:1例脑血管病患者,如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首选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如果用药3 d以后效果不佳,应考虑有哪些恶化的原因?应给予患者哪些检查?如何调整用药?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布置为课下作业,并推荐主要的参考文献或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参考,待下次课由学生做出回答。

讨论总结:讨论围绕临床脑血管病病例引导出来的学习目标进行,留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最后提出诊疗意见。如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呕吐和肢体瘫痪,相应提出如下问题: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原因、瘫痪血管分布特点及如何处理等。留学生围绕问题运用新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经过讨论做出正确的处理。讨论过程中注重充分运用教学课件演示脑血管构造及分布。对课堂上尚未解决的学术问题通过局域网进行交流探讨,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小结,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

PBL教学法在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对PBL教学形式与效果普遍评价较高,大多数留学生认为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能力。见表1。

3 讨论

3.1 我校留学生的教学特点

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类留学生,我校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极少数欧美国家的应届高中生,目前在校生400余人。我校留学生的基本情况是:①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留学生之间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②来自亚洲国家的留学生主要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普遍较好,虽然大多数留学生入学时能用英语交流,但由于留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地域口音,而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表达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③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该文化背景影响;④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课堂气氛热烈,随时可能会打断教师授课而提出问题,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或执照考试。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授课前应该熟悉和尊重来华留学生所在国的国体、政体、民族、文化、宗教、历史等特点,并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建立师生友谊,为对外医学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氛围,这是取得留学生信任和认可教师教学权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利用有限的高校资源改善留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留学生用英语授课,要求任课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4]。目前神经内科留学生的授课教师主要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语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较易与留学生沟通,且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而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时间达4课时,占整个神经病学理论教学的1/8。因此,选择脑血管病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其目的是以病案为基础、问题为核心,培养留学生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熟练掌握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3.2 PBL教学法在留学生脑血管病理论教学中的意义

PBL最早始于1969年,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得到推荐,此后在国内各医学院校开始尝试,并得到较快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是以重视能力培养代替重视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人才。PBL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因此密切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际交往和互助共事的交流能力;同时,PBL教学还可以提高组织调查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等。在脑血管病教学中应用PBL教学,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留学生对脑血管病内容产生深刻准确的记忆,加深对脑血管病知识的理解。

3.3 PBL教学法体会

PBL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案等问题为核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理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热点[1,4-5]。留学生由于思维较为自信活跃,敢于发言提出问题等特点,采用PBL教学非常适合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内容枯燥难懂,尤其脑血管病理论教学更加如此,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汇集了图片、录像、动画等音频及视频材料,使抽象、枯燥难懂的脑血管病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对脑血管病各类抽象症状体征的理解。

PBL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勇于参与、善于表达、乐于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分享学习体会。因此,PB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其交流积极性。研究中有98.3%的学生认为PBL教学能够提高其自身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可见其调动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精神,活跃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在PBL教学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并加以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和记忆,强化专业知识的吸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研究中,有91.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理解记忆。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完整的体格检查,合适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采用PBL教学后,学生需要自己发现临床疾病的不典型性,并加以鉴别诊断,最后才能形成准确的临床诊断。95.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有助于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虽然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动听教师上课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充满激情活力的PBL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的。研究结果中,有95.8%的学生觉得能够适应PBL教学。可见,PBL教学在临床神经病教学中是值得推广和实践的。

传统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PBL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生了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协调和指导帮助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造性,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PBL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以及对学生积极参与的帮助和激励促进。因此,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PBL教学虽然在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普遍,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尚属起步阶段,而且各个医学院校实施的方法也不同,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普及该方法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5-7],包括:①全才型的优秀教师严重缺乏,全才型师资力量薄弱。②缺乏系统有效的PBL教学教材和配套培训资料。③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病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过于复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④有些学生对PBL教学法不适应。⑤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PBL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灌输法教学,突然转变教学方法,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加重,不能有效适应。

总之,PBL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脑血管病教学,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解决当前医疗环境下教学资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0]。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PBL教材及配套培训资料的开发和典型病例难易程度的控制[5,11-13]。该教学模式弥补了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动手能力较差和创造性思维不强的问题,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 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71-1074.

[3] Hofman K,Hosokawa M,Blake RJ,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outcomes: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School of Medicine[J]. Acad Med,2006, 81(7):617-625.

[4] 姜春明,王竹颖.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9):1348-1350.

[5] 尚宏,王鹏军,付锦,等.七年制临床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2):1483-1485.

[6] 张旭祥,念馨,左帆,等.PBL教学法在内分泌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11,1(9):156-157.

[7]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8] 姜东辉,曹赋韬.医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8(32):65-66.

[9] 石玮玮,杨正刚,张丽平,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149-150.

[10] 李海燕,曹励民,贺红艳,等.PBL教学在临床血液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15(8):73-75.

[11] 杨淑华,刘艳阳,李碧丽,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7): 38-41.

[12] 陈丽仙,卢传坚,陈延,等.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临床课程PBL教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09-911.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36-01

《内经》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首,记载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习中医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必修课程。其文字古雅,义理深奥,内容博大,给学习者带来一定困难,也给教学带来一些困扰。做为一个授课经验尚浅的老师,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也在逐渐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课程定位

《内经》是中医古典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关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经验。凡是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初,《中医基础理论》及《古代医学史》等相关课程就对其有所介绍。学生在学习了部分基础课、临床课后才开设这门课程,是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程。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内经》的学术价值。《内经》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诊治原则及方法,几千年来始终指导着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作为经典的医学著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该书和《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之所以说其是理论提高课,是因为该书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时代烙印。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书中内容涉及哲学、社会、人文、天文等方面的知识,是多学科研究的典范,对于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医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由于课时所限,《内经》的原文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删减,有些教材也打乱原文的次序,内容取舍和理论解释方面也各有偏重,由此以来,原文传达的部分学术思想及理论观点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妨碍了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从单纯的中医学知识的灌输,转向中医学方法的培训,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只讲授重点内容,然而单靠课堂讲授是有限的。因此,授课过程中除了串解、阐释、启发、总结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树立记诵之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对于某些经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去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教师除了阐释其含义外,可以让学生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此外,教师可挑选《内经》原文,写出课下学习要求,介绍相关参考书籍,布置思考题,以及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讲解汇报的方式进行检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仅局限于所学教材,可以通过网络、参考书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拓宽学习视野。

3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内经》条文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都有所涉及。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效果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学的效果和学习中医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采用传统和现代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阶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避免或减少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单调的缺点,使得课程内容更为直观,新颖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或者总结发言等方式,甚至可以节选部分教材或内经原文的内容,以学生授课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用所学到的内经理论进行解释,拓宽思路,认真思考,前后联系,提高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联系原文和中医理论知识,理解“脾主时”和“脾不主时”、“肾治于里”和“肾为之主外”的内涵;并可配合后世医家对其理论的发展,解决临证中的疑惑说明经典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体现其临床指导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重视启发学生中医思维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内经》理论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内经》理论观念的文化背景,引导和培养学生用中医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明确中医学发展的认识规律,掌握《内经》理论的思想内涵,理解中医学基本概念及原理的表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经典教学所承载的导航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术的特色及优势,真正掌握中医学防病治病的基本机理。只有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内经》的理论,才能做的好继承和发展中医,并在临床上运用自如,做到举一反三。

第6篇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第7篇

[摘 要] 针灸的不良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在针灸已经逐渐得到世界承认的今天,仅仅只探讨其主治功能是不够的,针灸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必须引起针灸界的警觉与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针灸不良反应未被重视的原因及后果,针灸不良反应产生的可能原因、研究的意义与可能性。

[主题词] 针灸疗法/副作用

StudyonAdverseEffec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WuQiang1,HuangJianhong1,LaiXinsheng

2(1.FujianCollegeofTCM,Fuzhou350003,China;2.GuangzhouUniversityofTCM)

[Abstract]

Adverseeffec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avenotbeenstudiedseriousl

y.Atpresen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sgraduallyacknowledgedinworld

,itisnotenoughtostudyonlytheirfunctions.Itisnecessarytostudydeeplyt

headverseeffect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presentpaperstudiesr

easonswhyadversereac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avenotbeendevo

tedmuchattentiontoanditsconsequences,andpossiblecausesof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producingadversereactions,andsignificanceandpossibilityofthestudy.

[Key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adveff

中医一贯认为"有故无陨",特别是针灸这样的治疗方式,完全通过自身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不像药物那样有"误用""多余""不足"之虞,似乎对机体没有特别的不良影响,所以,无论是在绵延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还是在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征途上,"无毒无副作用"一直是一面亮丽的大旗,起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但是,客观的说,既然是一种治疗手段,肯定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利弊权衡,孰大孰小罢了。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其不良反应很少为人共识[1,2],但绝对不是完全没有,只是以往对其认识几近空白而已。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今后人们对临床医疗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与此相应,医疗涉讼事件也将越来越多,针灸医师在用针灸为患者解除疾苦的同时,也要学会用专业知识来保护自己,这是大家都必须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忽略对不良反应的研究,必然对针灸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针灸不良反应未被重视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其基础理论是临床验证式的,治好固然可以说是遵循某某理论,没有效果时则不能肯定是某某理论无效,这种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对后人观念及当代这一领域研究的负影响不可小觑。其次,正因为基础理论是临床验证式的,所以后世对其的阐发也很自然地以提高疗效为先,其它旁系支流不予考虑或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中医学精彩纷呈的各家学说的实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即使在针灸学已经发展到相对昌明的今天,在基础理论上仍然没有不良反应应有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与基础理论先天不足相应,在医案医话这种相对原始、简单的临床记录中亦难见其一鳞半爪,一般的医案医话只说成功范例,不言败走麦城,所以在这方面留给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几乎缺如。同时,由于某些陈规陋习(如文人相轻、同行相贬等)的影响,古籍中偶尔论及只言片语也大多数是对前医取穴、手法、治疗方法的批判,未提及针灸不良反应。

2 忽视针灸不良反应研究的影响

回溯20年,这类矛盾并不突出,因为彼时基本上只有传统的中医在使用针灸,当时不仅针灸甚至连中药的不良反应都没有论及,"无毒无副作用"是其基本调子,而且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曾对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绝大部分人认为针灸没有不良反应,仅有的几个有此朦胧意识者大都限定在针灸"意外"的范畴,认识到针灸可以(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者可谓凤毛麟角。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目前的教科书对此也未论丝毫,它所造成的影响一是"无知无畏",因为不知道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一味想当然行事,这在一根针一把草攻克医学的年代,已经有了许多惨痛的教训。痛定当思痛,不该过早的忘却。二是视而不见,即使出现有价值的现象,因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坐失良机。三是手忙脚乱,一旦出现相对严重的不良反应,又因缺少思想与技术准备而束手无策。

3 研究针灸不良反应的意义

①促进针灸基础理论的发展。目前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理论是粗线条的、定性的,按照科学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必然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解决定量问题。比如补泻,它最终要回答具体补多少适宜,泻多少得当。给出明确安全的数值,而不是现在这种笼统只给出大体方向的补法或泻法。②防止不良反应的出现。虽然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不良反应所持续的时间与程度远不及药物引起的那样长久与严重,多表现为一过性,停止刺激后数小时至数日内消失,一般不会遗留永久后遗症。但是只要不是治疗中我们预期希望出现的现象,就应该尽量避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况且极少数后果委实严重,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③探索新的治疗途径。临床上有这样的现象:当患者晕针后有些痼疾豁然而愈或明显好转,收到常规治疗很难见到的效果[3],那么,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显然就很有意义。如果能通过诱发一过性的不适,达到治疗另一种顽疾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治疗思路。又如有资料显示在特定的时间针刺某些穴位可以抑制卵泡生成,达到避孕的目的(干扰了正常生理过程,也是不良反应的一个方面),但在其它时间则没有这种效果。如果换一个角度对待现有的结论:治疗排卵异常的不孕是否也只要在这一特定很短暂的时间内治疗即可?而不必接受现在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漫长的方式治疗?如果真如此则是不孕患者之大幸。④增强针灸医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手段。如前已述,涉讼事件有增多的趋势,而很多的不良反应又是不可预见的,所以针灸业者必须知其常,防其变,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妥善解决。

4 造成针灸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可能的原因

①刺激量值与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针灸刺激的敏感性差异很大,这已为大量循经感传研究所证实,所以,即使使用常规量值的刺激也有可能使部分阈值特别低下者产生不适或其它不良反应。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泻法引起的几率远大于补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临床强刺激的"泻法"似当慎用,或在密切观察下应用。②病情差异。病情的轻重、兼夹症的有无,往往会影响疾病的转归。例如醒脑开窍法是目前治疗中风较理想的方法,习用者众,但其中的水沟有明显的升压作用,不少患者治疗中血压骤升,这对伴有高血压者是非常不利的。③时机把握。中医治疗的对象主要是"证"而非"病","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的"证",例如胃炎多早期表现为"湿热证",宜泻不宜灸,灸之令湿热内蕴;后期可呈现"虚寒证",宜灸不宜泻,清利则患虚虚之戒,前后截然不同。④腧穴拮抗。这是近年针灸研究的新进展。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拮抗作用,有些腧穴配伍后亦然。虽然它只是抵消了腧穴的治疗作用,并没有特别的不良后果,但对患者而言,却是接受了没有意义的治疗,徒增痛苦。

5 当前开展本研究的可能性

首先,正规院校毕业的既有中医知识又有西医知识的针灸师,已活跃在临床一线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他们只要通过并不复杂的培训就可以达到具备进行本项研究条件的意识与水平。其次,针灸已初步走向世界,大量的西医正在学习应用针灸,他们从另一角度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审视针灸。就西药而言,在短短的治疗作用之后是一长串的副作用,这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可能更容易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第三,针灸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疾病的诊断更具有权威性与可比性,针灸治疗机理逐渐明了,疾病的转归程序逐渐解密,我们因此可以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客,什么是常,什么是变,不致于像现在这样"视而不见",让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从眼皮下溜走。第四,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提高,原来很普通的事可能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迫使针灸界必须详细深入研究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出现各种反应现象的来龙去脉。

对针灸所产生不良反应的研究刚刚起步,不可能像对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那样规范与深入,所以目前谈论比较多的主要是属"意外"的针刺损伤组织、器官[4,5]及感染[6,7],但干扰正常生理功能[8~10]、加重病情[11,12]、诱发宿疾[13,14]、疼痛[15]、腧穴拮抗[16]等相对表面、速发的不良反应现象已有散在报道,而像药物那样可能出现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深层次的研究,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有明确的结论。

目前有关针灸不良反应的报道基本上局限于个案,个案报道难免以偏盖全,但它能提供线索与思路,特别是在目前这种大家都视而不见的情况下,有其特殊的意义。研究针灸不良反应不是外扬家丑,更不是数典忘祖,而是希望针灸事业能够不讳疾忌医,而是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6 参考文献

1 WHO.对针灸临床研究的建议.全日本针灸学会杂志,2000;50(5):518

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关于针灸的一致声明.http//nccam.nih.gov

3 刘锋.常见针灸意外与疗效关系之我见.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42

4 王克非.关于针灸意外的几点思考.针灸临床杂志,1999;15(5):57

5 刘信基.取风府损伤右小脑半球致死案.神经精神病杂志,1984;7(5):317

6 田香奈,铃木贵博,铃木厚ら.治疗を契机として症したToxieshocklikesyndyomeの一例.感染症学,1997;71(10):1066

7 一幡良利.感染を知る.全日本针灸学会杂志,1998;48(3):355

8 蔡国弘.取三阴交等引起经期紊乱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5):31

9 李继书.针刺致发热1例.中国针灸,2000;20(10):639

10 霍国庆,周雪云,肖长泉.耳穴贴压致嗜睡案.中国针灸,2000;20(1):63

11 秦玉龙.刺激内关穴有催吐作用.中国针灸,1997;17(3):191

12 曹文钟,徐惠卿.对醒脑开窍法的临床再认识.中国针灸,1997;17(4):245

13 .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引起颈动脉搏动增强1例.中国针灸,1998;18(10):612

14 冯禾昌.针刺治疗中突发癔病2例报告.针灸临床杂志,1995;11(2):43

15 野直哉.灸に对する意调查.全日本针灸学会杂志,2000;50(2):125

第8篇

 

1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2.1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培养要求

 

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

 

2.3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3 各科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3.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108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通常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3.3 生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3.4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5 病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8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6 药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4 基础医学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六门课程设置符合基础理论适度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了解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成人高等教育;内科护理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的教学方法[1]。现阶段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学科式教学模式即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只是对普通本科护理教育课程的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此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使内容很难减少;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形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新内容又很难加进去;基础知识反复学习,学生兴趣不大,新知识又没有及时接收,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捉襟见肘。二者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鉴于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改革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195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案如下:①师资队伍建设:由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护理教研室内科护理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系统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规范化教学。②收集病例: 教师预先收集6份典型病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社会反应、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入院后病情及临床处理、护理方法、中医技术等。③编写教案: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为教师教学使用参考版和学生学习使用两个不同的版本。④实施: 每个系统疾病讲授中采取理论系统复习病例专场讨论完成1份护理病历的形式。?K理论系统复习: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强化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要点等。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L病例专场讨论: 是在理论知识复习强化结束后给学生提供1份病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中融入护理发展中的新理论、护理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M补充完成1份护理病历:是在一个系统疾病讲授结束后,教师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案例发送至学生公共邮箱,发放的案例与学生上课讨论的案例不同,为一份需要补充完整的案例,需补充完整的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必须通过查阅文献后完成。

1.3教学评价 包括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①理论考试成绩评价: 《内科护理学》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测试。理论考试成绩中理论考试(占75%) 和书写护理病历考试(占25%) ,理论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占60%,病例分析题占40%。②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①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收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自学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2结果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①本项目课堂教学部分自2014年2月课程开始以来,共计学生195人,平均出席63.5人次,出勤率为52.1%。授课结束后完成1次教学效果测评,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160份,回收率82.1%。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86.5%学生表示提高了沟通与交流能力;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81.2%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52.6%学生认为学习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及辨证施护能力。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反馈对于本身学习西医的学生来说,讨论及书写中医案例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假如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讨论

3.1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过程中,收集编写的案例均为临床上典型的案例,需要学生补充的部分为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这些案例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与任课老师电子文件交流,提高了其查阅文献的能力,拓宽了视野。从问卷结果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如:护理的新技术、新动态,提高了学习的兴趣;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对于部分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偶尔不能来听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复习案例,查阅文献,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在护理学其他系统或科目中推广。

3.2教师能力的提高 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内科护理学》课程中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是临床医疗专业的压缩本的现状,使教育内容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的集体备课、收集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书写案例、进行课堂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要求老师必须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3.3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中医护理能力 在编写案例过程中,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虚劳》、《膜性肾病-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虚劳》、《高血压-眩晕》、《慢性心功能不全-喘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内科护理学是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各医院的临床护士,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是76.5% 护士为西医医院工作,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学生在完成案例时必须以临床病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自觉地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查阅资料,才能高质量完成案例,学习内容得到了巩固,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

3.4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3.4.1案例教学在在总教学时数不变的基础上,以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时数比例为2:1。为保证以往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

3.4.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贯穿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方式。①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患者主要和次要的护理诊断,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②要求学生要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与护理。病例中要提供心理、社会资料,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③通过病例讨论和书写护理病历使学生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掌握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3.4.3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病例,对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要熟悉,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应提前考虑。教学中认真组织课堂,围绕主题,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结束后,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

4结论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高,收获大,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认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需要在以下各方面进一步建设:①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时,需有效整合运用临床医疗信息资源如教学案例、典型图片、操作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②利用网络资源发放案例,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案例,查阅资料并填写完整。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案例是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适当增加案例分值在总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③在教学结束后,如何创新评价体系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