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8:03
导语:在培养德育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生;培养;体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78-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行为动力的一种形式,而且是非常活跃的、具有很强烈情绪色彩的动力形式。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探究需要为基础,推动他们优先认识和积极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基本功之一,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它把学生的注意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还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未来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准备条件之一。
二、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兴趣是学生体育活动心理选择、趋向和准备的突出表现,对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和训练在学校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会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兴趣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有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观困难,提高运动水平,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
三、体育兴趣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进行目的性教育,营造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心理学上这样讲到,体育兴趣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追求是人们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争取达到的某种目的,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标,使学生懂得经过努力才会产生所需达到的效果,促使学生对练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进取行为。
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因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及他们对不同体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去安排一些容易学习和锻炼又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以此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项目应具有实用性和竞争性以及适当的惊险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诱导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功能和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精神灵魂。这样就可以利用感情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在体育运动中能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也能培养一个人勇敢顽强品格的一种文明行为,更能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
4、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体育榜样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较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具有自卑、懒散、极度内向等不良人格,或对学生冷漠无情,随意惩罚打骂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陕西健康。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在给学生讲和示范的时候内容一定要准确,动作一定要到位,这样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技术精湛,才可以让学生敬佩你,感受你的专业魅力,就会对你的专业产生兴趣,你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5、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的性格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于意志力薄弱的中学生,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锻炼,通过游戏、长跑、滑冰、登山、游泳等运动项目磨练其意。对于身体有残疾的的孩子,应主动热情的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快乐的生活和成长,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对于过度肥胖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让肥胖学生通过简便、有趣的体育活动,消耗多余的脂肪,进而养成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已达到强身壮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低、运动量小的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任务,充分体验快乐,对体育就产生兴趣。
6、多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丰富学生的爱好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有限,生活也比较单调,他们每天除了上课,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对体育的概念就很平常,就不会再课余去锻炼身体,对体育也就没什么兴趣。相反如果我们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就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无聊的时间参加比赛项目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也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校的正常秩序。
7、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高学生本身对体育的认识,进而使其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家访和正面教育学生的方法。教师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两一方面,可以在课外时间或星期天和学生一块到广场跑步,做一些强健身体的活动,例如打太极、踢毽子等。力争把社会的体育氛围营造好。另外,教师在上体育课之前,可以将教学场地和锻炼器械干净、整齐的布置一下,以一个有序、整洁的环境迎接学生,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使聋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呢?笔者认为,不仅要上好美术课,更要依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一、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残疾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对听觉系统发生了障碍、以目代耳的聋生来说,感知范围的狭窄导致了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的不完全、不准确,看问题带有片面性,导致了抽象思维弱,具象思维强。对此,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一种低效学习,其结果只能使学生越来越厌倦学习,扼杀学生学习欲望,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通过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观察事物,使学生对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针对学生在写生中照搬照抄,不分美丑盲目作画的问题,笔者给学生讲了《国王请画家画像》的故事,同学们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悟出了写生绘画的真谛,那就是既要尊重实物的原有特点,又要根据画面审美需求有所取舍。
目的和兴趣是相互联系的,在学生接触美术课伊始,笔者不急于讲新课,而是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解释一些常用的美术术语,深入了解学生并做各种调查,了解其以往和现在对美术学习的认知态度和已有的绘画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为以后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能力与弱点,将期望值保持在其能力范围内,做到“因人施教”。比如,在教学生“画圆”这节课时,首先发给每个学生两张正方形纸,要求剪成正圆形。第一张不许折叠自行动手剪圆形,第二张在教师指导下剪成圆形,然后让学生把剪的方法用直线画到纸上。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为知识的再现提供了思维的表象,增强了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画圆的要领,而且懂得了先方后圆所蕴含的深意。
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十分重要。
1.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宽松、激励的学习情境,是促使聋生有效学习的途径。因此,在每节课前,笔者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讲解,并对某一学生的作业师生共同讲评。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2.教师要胸中有“问题”,脑中有学生。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有自己的“问题储备存库”。备课时,不仅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备教材,更要紧的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备学生,备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3.教师要善于创设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古人说“乐而善”,也就说喜欢的才擅长。为使学生喜欢画,乐意画,在上课时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画得有多糟糕,从不批评学生“笨”,以免伤害其自尊心。教师要从多方面寻找学生的发光点,先鼓励学生,然后指出其绘画错误处,再提出改正方法。教师要用微笑的眼神去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从而产生画好画的冲动。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先进管理方法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再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社会服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新的国际发展形势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变化走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本文先揭示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套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传授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而不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机会,从而使得会计人才的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种人为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不利于会计人才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只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评价。虽然在某些高校中,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有着实践环节,但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在处理会计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另外,有些高校不注重考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得会计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所欠缺。
3.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会计人才
我们都知道,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包括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越来越难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他们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但由于高校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在应聘时遭遇闭门羹。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1.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当今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高校要构建全新的会计知识结构体系。首先,教育内容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开设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主要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与会计专业有关的教育内容,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其次,高校要强化会计专业教育,将会计学划分为若干专业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理论方向、会计审计方向等,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精通和强化某一会计领域,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会计人才。
2.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学生要在教师创设的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自己学会学习,努力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其次,努力把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机会,去实践应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下去一些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向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财会人员请教学习,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通过教师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将部分学习内容实现CAI教学,以此实现会计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要看他的水平高低,还要看他的职业道德水平,这是关系到将来会计信息真假和会计质量高低的重大问题。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自己养成依法办事、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心,使自己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做假账”。此外,学生在高校中还应该接触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和企业的呼唤。
4.强化学生的技能教育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财经高校的学生要自觉加强会计实验和实习课学习的力度。首先,要有基础会计知识学习后的认识实习,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其次,学生要有自我实践的意识,主动寻找会计实践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再次,学生要有毕业设计内容的集中体现,财经高校要让学生去企业中进行实习,然后写成综合论文进行提交,从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循序渐进地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对会计课程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高校还要将会计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将会计人才培养成企业骨干和领导的必要措施。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出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 2007,(15) .
关键词:家纺专业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培养方法
目前家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针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家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仅仅是追求操作技能,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将会失去优势。因此,职业院校家纺专业培养的方向应该是“技”“艺”两全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家纺行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越来越关注家居生活文化,家纺行业也飞速发展。人们对家纺产品设计质量、产品品牌的追求越来越突出,家纺品牌的实力、地位愈加取决于设计的水平。家纺企业对家纺设计师的需求越来越大,家纺专业的教学培养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以服装业为龙头的带动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当水平,为家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方面来讲中国家纺业发展相对较快。新兴的家纺行业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传统的染织专业或纺织专业内容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家纺行业需要具备能应对各种设计要求与设计风格的高素质家纺设计师。职业教育如果仅仅定位于技能的培养,势必偏离家纺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二、家纺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现状
目前大部分院校还没有正规的家纺专业,家纺设计多是分离自染织专业或服装专业。一方面染织设计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进行了重组;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家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各院校也纷纷强化家纺方向的培养。
家纺设计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家纺图案设计;家纺织物产品设计;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材料、织物设计、家纺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在整体产品设计的把握能力上还需提高。与高校强调“艺术性”相比,职业院校家纺专业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技术性”培养,在织物设计、产品造型两方面有强化训练。但职业类的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工艺水平与实际企业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以往学生到企业后,需要经过约2年的培训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这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上岗存在很大的距离,造成“技”不精、“艺”不全的尴尬状况。
三、家纺专业职业培养方法探索
面对目前家纺行业急需一支具有艺术与技术并重的高水平家纺设计师队伍的状况,职业院校在家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上应不断调整,在突出自己实践性强的特点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过去企业要求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要全面,并且以实用为主。如要懂织物组织结构、提花织物工艺,织物原材料的判别及其性能,花型和配色等等。如今,家纺行业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此。企业需要的是拥有创新设计能力与实践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职业院校要积极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针对行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家纺织物设计、纺织材料与实验、家纺设计与工艺、绣花与绗缝设计、纺织图案设计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同时应对各项课程不断地进行适时的改革。
2.积极参加技能竞赛
近年来,家纺行业不断关注设计的创新性,举办各类专业性比赛。家纺设计大赛要求在结合流行趋势、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强调概念上、技术上创新。这无疑向学生们提出了“技”“艺”两方面相结合的高要求。把各类家纺设计大赛融入专业教学,贯穿其全过程,以“命题性”方法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逐步提高设计水平。以技能竞赛为标杆,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且对学生也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能为职业院校全面服务家纺行业积累经验。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各类院校纷纷与企业联姻,增加实践环节等等,尤其像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家纺专业,不断更新专业教学计划,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实践环节为例,为了缩短教学与市场的距离,除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强纺织材料、织造设计、印染工艺、产品造型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虽不断完善家纺产品加工设备,如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电脑数码喷印机等先进设备的配备,但仍然与实际的企业大规模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型的设计人才,合作方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1)竞赛选拔制。随着家纺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家纺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日趋强烈。校企联合举办设计类竞赛,一方面挑选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培养有能力的学生,为企业储存设计后备军。
(2)开办学习班。在校期间,学生们完成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距离实际企业生产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鉴于此,企业也可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为“订单式”培养模式提供实战经验。
(3)成立工作室。在家纺专业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为给企业提供更为稳定的设计人才,可以和企业合作,利用学校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项目的设计工作室,增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的教学环节提供一个更为现实的载体。实现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家纺企业的不同需求及学生的不同专长,可以开设家纺图案设计工作室;家纺织物产品设计工作室;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工作室等,学校和企业联手进行不同技能培养的专职化训练,并定期展开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和成果汇报,互相促进提高。
(4)毕业设计合作指导。在毕业设计中,学校要求学生们进行知识整合,结合企业要求完成产品设计,也可以在校企两方面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家纺设计大赛,确定毕业设计选题,进行相关系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们在此阶段,得到企业的支持,一方面可以获得技术上的指导和丰富的原材料,解决市场材料现有种类单一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进入到社会实际工作环境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 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良好习惯
自由朗读培养良好语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们用得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随机阅读提高正确率。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为了激发学生跟录音机读的兴趣,除了单纯跟录音机读之外,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常让学生在读熟后,再以最好的状态录在磁带上,再挑出一些读的较好的录音,在早读时间里播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想知道是谁的声音,自然而然就听得非常认真。而被播放录音的同学也会因此感到十分高兴。没被播出的同学除了羡慕之外,也增添了下次好好朗读、录音的动力。此时,教师再点拨播放录音的同学好在哪里,该怎样读可以更好。这就为学生下次更好的朗读指明了方向,效果也较好。
相互领读增强自信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我每天早读课都轮流由学生领着同学读。激励他们回家多听多读,争做一位好老师。在这样的鼓励下,领读的同学几乎能做到每课读熟、读好,以便充实自己的英语,把正确的发音教给其他同学。
二、 大量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素材
背诵英语课文,也是为了学生将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能够将英语脱口而出,要求学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诵,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流利表达的基础。因此,我把背诵每周新教的英语课文作为每周的必备作业。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任务,我采取了“捆绑式’的方法,既有检查作用,又有帮助督促作用。我在每个班级都培养了8位背诵组长,背诵组长的职责除了负责检查本组的背诵情况外,还要负责对本组同学进行帮助,直到该组组员全部背诵。我对全班同学都作了具体的分组,每组的人数不是一样的,有的小组中组员较自觉,也能较快完成教师的任务,这样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多一些;而有的小组中组员的自觉性较差,基础也不是很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熟读课文、背诵,在这种情况下,组员人数就相对较少些;情况较严重时,有的背诵组长甚至只有一位组员。为了鼓励每一位背诵组长,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每一周任务的完成都会给组长加分,每隔一段时间对背诵组长及组员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奖惩,教师随时抽背并督促检查。这样,学生们能主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尤其是在课外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三、 脑口并用,增强学生的语感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背诵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学生有了大量的背诵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张口就说?因为大量的背诵还只是输入。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过有效的对话,还不能说是完全掌握。学英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是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在陌生环境中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仍可能是几个关键词,而不是整句话。所以在实际生活的自由表达中,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表演课文就成了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从背诵到表演课文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表演课文之前,要让学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话的输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况都能“逢问能答”的程度,就为从“句”的输出到“篇”的输出奠定了基础,因为能做到在任何情况的“逢问能答”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
这就避免了某些学生背得很熟,却是有口无心的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按课文表演,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仅仅是表演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按其功能性创设类似的情景再次让学生表演,例如英语超市,英语剧社等。有了前面这些大量的工作做铺垫,学生的表演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思想,但扩展还不是很大,而且整个对话的结构还是会受到课文的限制。尽管如此,这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搭建了一个台阶。 转贴于
四、 发挥想象力,灵活运用表达
在提问交流中扩展思维。交流通常是以信息差为基点,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填补信息差而产生的。在形式上可以是问答形式,也可以是描述形式。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必须有思想的参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现较多,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就被定格在“你问我答”的形式中。我曾从一年级开始教三个班学生的英语,学生学完一年后,已经能听懂并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但就是不会主动提问,只能在教师要求并作提醒时才能提问。所以在学完一年的英语后,学生只能交流一两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二学年一开始,我就将所有学过的问句整理出来,在两个星期内让学生背诵,当时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四到五个问题。于是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轮流由一位同学回答每组同学的问题。要求在同一轮提问中,各组之间不能出现相同的问题。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提出几个问题就得几分。如果所提的问题是连续几周都被同学们遗忘的问题,可以得成倍的分数,当然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心中也洋洋得意的,对于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往记得特别牢。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为了能在这个环节得到更多的分数,每一轮中每个同学的提问他们都听得很认真,而且会默默地记在心里,以备下一节课中用。还有的同学会千方百计地动脑筋,想出一些大家没提过的问题。当学生学会提问后,交流时的语言量就会多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模拟的交际情景,在教学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这两句话时,课堂中我是利用新学期开学学生们互不认识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会后,我还让他们想一想什么时候也要问这些话,并表演出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为他们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又搭建了一个台阶。无论是教师创设情景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景,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多次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自由对话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学生才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记忆,才能做到真正的灵活运用。
五、 实践活动体验,营造学习环境
为了给学生语言环境,我要求学生生活中遇到,心里想到的千变万化的故事,编成小品。每周都安排两次表演。如果是按课文表演的就给5分,在课文基础上做改编的加8分,与课文完全不同,而是自编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有的语言是大家已经忘记的,就可加10分。同学们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而且看到别的小组得高分后,他们会课后去模仿,去积极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的各种故事都搬上讲台。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给学生创造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生活、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远比听教师讲要困难得多。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用词、选用句式和语法方面的不足。条件具备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六、 改善评价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机,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则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必然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兴趣并未被激发出来,英语学习成了一种负担,成了一种不得不学的东西。
有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为: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21%。由此看来,兴趣的作用仅次于学习习惯,居第二位。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
2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我校学生基本上是农村的,小学根本没学过英语,家长不管不顾,全推给学校。而一次次的考试挫败,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因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使学生依赖性增强,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枯燥单一的学习流程让教学暗淡无色,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仿若嚼蜡。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水平,滥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3.1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将来应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3.2建立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自信、教学热情点燃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践表明,教师的教育心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作为教师对他们首先要有信心,要多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后进生,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或直接出自课本上的基础问题,让他们也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愉悦,真正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使他们克服自卑畏难的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让成功的喜悦化作进取激情,驱使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如果学生的做法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
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爱施教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的微笑和轻松的语言犹如剂,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会使教育活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情感对兴趣的影响及兴趣是需要挖掘的道理,不仅要做学生可敬的师长,还要做他们可亲的朋友,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要因材施教。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Well done! Great!Super! Congratulations!”等具有良好催化作用的话常挂嘴边。
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磁场,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3.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1)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而课堂活动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例如,教材里出现My favarite color is pink。可让学生互相询问:What’s your favarite color? 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喜欢的颜色。这样既复习了单词,又巩固了句子结构,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疑问。猜测是广泛运用的活动,可以用于各个阶段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可以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印象深刻。如,学到“There be ”结构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让学生猜那里面有什么东西。如:There is a pen in the box;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box;There is a hat in the box……
(3)自编短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节课,可以花五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他们自编的课本剧。如课前,当天的值日生,先用英语说出:星期、日期、出席情况、天气等。然后表演他们课前编好的短剧,剧情可依照已学过的课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笑声中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设计游戏,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英语游戏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课堂上,笔者把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几乎每节课笔者都会设计一个相关的小游戏。例如:单词接龙、猜单词、抢板凳、贴烧饼等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掌握得也特别扎实。
一、说的教学现状和反思
现今的高中英语教材非常十分重视说的技能教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来看,“说”的教学进展缓慢,现状实在不尽如人意。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对语法词汇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于口语教学的认识,学生课堂上说的空间和时间明显不足,即使要上口语课也活动形式单一,枯燥。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甚至大学,所接受的一直是书面语言教学。他们即使熟悉词汇和语言材料也无法用英语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些状况真的应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口语教学的问题在哪?
我们从说的角度看,影响口头交际(说)的主要的客观原因有:
1.语言能力的欠缺
语言,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个因素。正确的语音,语调,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交际性说的能力并不排除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的积累,但是课堂教学中缺乏一定量的模仿和操练,仍然造成了语音能力“说”的欠缺。
2.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教师的对培养“说”的能力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高考虽然有口语考试,但是不计入总分,再加上学生平时利用英语口语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客观上给了老师和学生说的能力不怎么重要的感觉,无形中造成了淡化口语教学,学生也是不太重视的态度。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无法得到足够的语言训练。
3.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生的焦虑感
学生在课内的听说学习技能难以在课外巩固复习,他们很少有自然接触英语的机会,这些现实的因素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学生“说”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造成了学生缺乏说英语的信心和勇气,担心出错,受批评,因而少开口,甚至不开口。学生丧失了表达自我的热情,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说”的教学。
二、提高“说”的教学对策
1.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说的能力的重要性
在口语教学中应该听说结合,以听带说,以说促听。一般的说,听的教学比较注重准确性,说的教学比较侧重流利性,虽然口语的教学要兼顾流利性和准确性,但是教师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试想,即使是本族人,也会在口语中出现犹豫,停顿,重复和口误现象。因此,在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给予他们足够的练习机会,力图把说话意图表达清晰,明确。比如,在说的练习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逐渐产生说的自信,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也可以在课外比如举办一些英语角,英语广播等等活动。
2.说的教学的具体对策和方法
(1)热身活动。热身活动是指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说”。说的形式可以使见小故事,演讲,背诵诗歌,朗读文章,读新闻报告等等。热身活动是课堂常规教学的一个创新环节,也应该作为一个持久的口语活动,当然每隔一个时间应该换一种形式,以免形式单调而让学生乏味。
(2)小组活动pair work 。口语活动应该更强调集体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小组活动的特点可以把全班的同学调动起来,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大力推荐的课堂形式。但是小组活动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的时间,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活动后的检查。这四个方面决定了小组活动是否成功,教师的引导是不是真正起到了启发帮助,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同时,小组活动也可以不停的变换搭档,变换学生坐位的距离和位置,以避免长期固定搭当造成的不新鲜感和不能从实质上锻炼到口语能力的情况。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和认真考虑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要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就要规范英语的语音、语调,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就要教学生突破“三个中心”。多年来,我在这三方面中运用了一些小方法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规范语音、语调,奠定口语交际的基础
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语音面貌各不相同,大都不太规范。为了使其规范,我的方法是:听、仿、谈、读四管齐下。听,就是听读,常听教师的正确发音、规范朗读及英美人士的标准录音;仿,就是仿读,在听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着读;谈,就是谈读,在听读、仿读之后,谈发音方法和体会相互纠正语音;读,就是试读、跟读,在听、仿、谈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跟读。例如,在教字母A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时,可以先教学生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长音,在闭音节中发短音再放录音让学生先听再摸仿,然后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的发音方法和体会,互相纠正语音,最后给含有字母A的所发长音和短音的音标,让学生先试着读,相互改错,再听录音跟读巩固。这样反复交替,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发音,能用正确语调来读英语单词和句子。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多说英语
1、营造应用英语的氛围。为了营造应用英语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用英语授课。我讲一口优美流利的英语,学生惟妙惟肖地模仿,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觉得学英语很有趣,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全英语授课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使他们真正置于英语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将情不自禁地、随随便便地、不失时机地应用英语。
2、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我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注重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买卖东西(go shopping)单元时,我从家中拿来各种玩具、水果和服装,用桌子摆成柜台。在这种情境下,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的扮演了店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东西的对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情境很容易找到,比如,设置学生在某个地点(如:动物园、马路等等)的情境,学生会很自然的顺理成章的进行对话。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生会轻松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引导学生多用英语表达。一是利用英语进行课前值日生报告,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同学和班级的情况。学生们轻松利用值日的机会,轮流练习,效果很好。二是教师给出话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对话的形式锻炼用英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突破“三个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1、突破课本中心。现代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更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教化教学手段,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有关的“志愿者”的课文时,我联系各种大型的运动会,采用了电教化教学。这样,学生能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深刻地感到,书本上的英语只不过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际工具的一种书面符号,真正的意义在于用它表达、接收、传输信息,利用它去学习、了解、享受、创造生活。
2、突破课堂中心。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与活动的主要场合。但是光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没有课后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练好的愿望而已。因此,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跳出来。我创出一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游戏与讲练相结合的新路,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练习都纳入到以学生巍巍主体的、生动有趣的语言活动中去。不论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学歌曲,还是角色扮演或对话,都在学所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英语,而且能用这种语言交流思想,做实事,享受到学英语的乐趣。
【关键词】“2.5+0.5”模式 学制 数控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后首先应开发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层次、手段等。随着省政府文件的出台,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开发和研制新学制下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现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谈谈“2.5+0.5”模式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发。
中等专业学校“2.5+0.5”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主要有:(1)专业与专业技能方向;(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3)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4)培养目标与规格;(5)职业能力结构;(6)课程结构;(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8)教学计划实施安排(教学进程安排表);(9)教师任职资格及要求;(10)专业实训条件及要求等。中等专业学校“2.5+0.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着重吸收近几年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成果及国家最新颁布实施的教育教学文件。
一、专业及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和职业岗位群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技能)方向是通过对某一既定专业的课程门类进行选择、调整和补充,而形成的针对职业岗位群当中某一类特定就业岗位的学业门类。专业名称和专业技能方向必须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确定,《专业目录》中未出现的专业或专业(技能)方向,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本专业毕业生相对应的职业群和岗位群状况,由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研讨论证后确定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业代码:051400,专业(技能)方向包括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等。
二、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以往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仅考虑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完善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类标准》等,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设定职业(岗位)面向,地方特色专业或特殊专业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亦可参照《专业目录》中列举的条目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内容,要求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增添继续学习专业,为中职学生在职继续学习,对口升入高一级职业学校,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奠定基础。继续学习专业主要依据《专业目录》中所列举的对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院校专业确定。
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要求见图1。
继续学习对应专业是:数控技术、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三、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应依据相应职业岗位劳动需求、发展趋势及人的发展要求与规律等要素确定。培养规格着重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基本素养、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重陈述学生修完全部学业后在综合素养、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标准,避免以往中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与规格笼统、不具体、无法测定等问题。
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数控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见图2)。
四、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含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该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从而为该专业课程设置奠定基础。职业能力可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分析、知识领域分析等方法确定;通过对职业技能分析结果进行整合排序得出“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技能;通过对知识领域分析结果进行整合排序得出“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知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及知识技能整合排序过程见图3。
五、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如以往三段学科体系课程分为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2.5+0.5”模式下课程结构不再有明晰的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分界线,更多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课程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取而代之的课程结构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就课程的性质而言,仍然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分,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执行;专业平台课程应为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各专业必修课内容应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其主要培养学生该专业行业通用能力和该岗位职业特定能力,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见图4。
六、教学计划实施安排(教学进程安排表)
教学计划实施安排是对本专业各课程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学分制或学年制计划及注意事项的详细说明。中等专业学校“2.5+0.5”模式教学计划实施安排的内容与要求除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拟定,如每学年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总学时、公共基础课时与专业课时和选修课时比例,实施学分制的学校学分计算方法等,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生在校教学时间
学生在校教学时间累计为2.5年即五学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进行企业见习时间累计为一学期,实施时间可集中也可分散。
(二)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
中等专业学校“2.5+0.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应设置项目化(或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课程根据专业性质或项目内容集中实施或分散进行。集中实施时,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将不再是20周,可能只有14周或15周,相应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应根据总学时数安排周课时。
(三)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中等专业学校“2.5+0.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将增加公共基础课时数,目的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公共基础课中必修课如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应开全四学期,德育教学时数应不低于120学时,语、数、外课时分别不低于240、210、210学时。此外,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应将音乐、艺术等公共基础课列为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