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房屋设计方式

时间:2023-08-01 17:08:05

导语:在房屋设计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房屋设计方式

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施工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加强对房屋建筑的结构施工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和耐久性,而且还可以在满足人们对各种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经济性。因此,房屋建筑机构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中,充分的应用优化技术,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1房屋结构设计的要求

房屋结构形式以及材料的选取是影响房屋层数的基本性因素,一些砌体结构的墙体常会采用砖或者砌块来施工,由于它们的自重大,整体性差,因而下部墙体厚度常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所以房屋的层数最好控制在6层之内,常常针对的是居民住宅、宿舍以及普通的办公楼等房屋结构。根据房屋结构设计的施工规定可知,房屋的层数还跟其耐火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房屋在原则上不会受到限制;而三级耐火等级的民用房屋一般层数为1到5层;四级耐火等级的房屋建筑,则允许在1到2层间。房屋建筑单方面的造价跟房屋的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砖混结构住宅中,墙身截面的尺寸不变,当层数增加时,单方造价便会随着降低,然而当房屋高于6层以上时,由于砖墙截面的尺寸在不断地变化,层数的增加便会提升单方造价。所以把房屋建造成5层是比较经济实用的选择。一些群体组合的房屋中,个体房屋建造的层数越多,用地也就越经济。拿4层的房屋跟4幢单层平房作比较,在相同的日照间距条件下,占用土地的面积会多增2倍。

2房屋建筑结构施工工艺

2.1采用单层剖面的组合方式

采用单层坡面的组合方式有利于房屋内部与外界直接进行联系,而且采光和通风问题都比较好解决。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道路以及室外的管线设施都要随之增加。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划垮度结构以及顶部需要采用采光的房屋,比如食堂、车站以及展览大厅等。

2.2采用多层以及高层剖面相组合的方式

一般多层剖面进行组合的室内交通联系会比较紧凑,常常被用到诸多高度相同的房间组合当中,而垂直的交通则通过楼梯进行联系。此外在采用这种组合方式时需注意上下层墙体以及柱等承受压力的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多单元式的平面住宅及走廊式的平面学校、宿舍、医院等房屋建筑的剖面,常会采用多层剖面的组合方式。此外因城市用地紧张以及规模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会采用高层剖面进行组合的方式。它具有容积率高、便于室外辅助设施以及绿化布置的优势,然而一般垂直交通常用电梯进行联系,加之管道以及设备的设施很复杂,所以使用费用会比较高。这种组合方式较适用于住宅、办公以及旅馆等房屋建设中。

2.3错层和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

1)错层剖面组合方式用于房屋物纵向和横向剖面中房屋及部分楼地面高低错开。主要适合坡地上房屋或房屋体部之间由于房屋高度不同造成高差。如住宅、中小学等。错层之间高差可用楼梯或踏步来解决。2)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主要用于住宅房屋中这些房屋的公共走廊每隔1一2层设置一条,每个住户可用前后相通的一层和上下层房间,住户内部以小楼梯上下联系。其特点是节约公共交通面积,各住户之间干扰小,由于每户两个朝向,因此通风条件好,但其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

3.加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的优化房屋建筑结构的布置方案可能有很多种,对于统一建筑,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布置方案。而对于已经确定结构布置的房屋建筑,有与分析方法的不同,也会在考虑相同荷载作用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此外,房屋建筑的设计选用的设计参数指标、选择用的建筑材料和荷载标准值得去法等都会对房屋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有设计人员去决定,而设计人员的经验在此时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房屋建筑结构中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的经验积累,经验越丰富的设计人员,就越能实现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

4.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技术的应用

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还要在满足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建筑成本和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以节约建筑资金和保证建筑的质量及工程的进度。设计人员对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4.1 第一阶段是变量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设计人员决定最终设计方案起到重要作用的参考数据,都可以作为变量工设计者进行选择。如工程的目标参数包括房屋价格参数和预期产生的损失参数;工程的控制与约束参数包括表示房屋架构可靠性能的参数等。如果房屋建筑的设计者以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指标,那么相应的建筑结构设计、编程和计算有关的工作难度将会降低,设计者也可以更好地找到符合优化设计的参考数据。

4.2 第二阶段是对相关函数的确定

设计者要根据事先设定的房屋横截面尺寸和钢筋尺寸面积的那一组函数,从众多组相似的参考函数中进行合理科学的选取,并分析这组数据函数的相关各种性质,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房屋建造的成本费用。

4.3 第三阶段是条件的衡量

处于对增强房屋结构稳定性和耐用性的考虑,房屋设计的约束指标应当包括房屋尺寸、架构稳定性、架构刚性、受力限度和变形限度、结构的可塑程度和结构的确定程度等。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当结合房屋建造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施工实际中的约束性条件和目标确定的约束性条件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各种条件都符合相关的建筑规定要求,从而实现优化设计的目的。此外,设计人员还要重视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对钢结构的应用。在房屋建筑中采用钢结构有着传统结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钢结构具有比混凝土和砖石结构更好的力学性能,可以将建筑结构的受理体系从平面发展到空间,可以增强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钢代表着轻盈,富有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和魅力,可以将房屋建筑的美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钢材料的类型多种多样,其建筑手段和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将这两点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进度,节约建筑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建筑人员在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因此,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

5. 房屋建筑结构优化需注意的问题

5.1 房屋建筑机构优化技术的应用需注意到前期的参与

房屋建筑前期的设计方案直接影响建筑项目的成本,但是很多前期方案确定中却不包括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以致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常常忽略建筑结构的和理性和可行性,这样不但增加了机构设计的难度,而且使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本也相应增加。因此,设计人员在前期设计时要充分的融入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建筑成本。

5.2 设计人员要注重细部优化

设计人员在注重整体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结构基本构建的精细设计。如尽量划分矩形板块的现浇板设计,增加现浇板的受力程度和避免出现拐角裂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优化设计理论的相互结合,优化设计已经从工程实践问题逐渐向数学问题过渡,因此,工程设计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优化设计分析,使自身的设计更为合理和科学。

6.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的施工及设计要按照基本的建筑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进行,并且需要充分地发挥其基本功能。这就要求施工及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因素,然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也便于施工技术人员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现场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Abstrac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housing project not onl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nstruction unit,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the complete detailed design work can not only give the construction units to provide practical benefits, but also create a good brand advantage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 so in the design process stru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should be detailed attention to key areas, the quality has reached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existing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analyzed.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desig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1.1结构平面图。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时,是否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呢,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的,但必须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所以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可以不采用在软件中建模,设计人员可以直接进行设计,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房屋建筑结构的受压以及局部受压的问题。理论上讲,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输入建模比直接设计的效果好,因此如果有一个便利的软件来帮助进行房屋结构的荷载导算,能够使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结构是实际受力情况更加精确。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应该对房屋地处进行考察,如果房屋地处抗震设防烈度7度或者7度以上时,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1.2屋顶结构图。当房屋是坡屋面时,坡屋面的结构的处理方式有梁板式和折板式。梁板方式适合用于房屋平面不规则,房屋板跨度较大,屋面坡度和屋脊线转折比较复杂的坡屋面。而折板方式适合用于相反的条件。这两种方式的房屋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房屋板在配筋时应该有部分或者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 120 厚。另外,房屋梁板折角处的钢筋的布置应该有具体示意图。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设计人员通常采用剖面示意图和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相结合,这种方法使施工人员更加准确理解图纸。正确的绘图和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员对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设计时的原则,所以结构设计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和正确理解建筑图纸以及示意图。这样的设计的图纸才能让施工人员准确的理解。因为屋面的起坡会使阁楼层的部分墙体比较高,所以设计人员要结合门窗顶设置圈梁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1.3大样详图。在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大样详图的绘制可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也可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这阶段需要注意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使结构受力合理和施工方便。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

1.4楼梯。设计人员在设计楼梯梯板时要注意楼梯挠度的控制,梯梁的高度要和房屋要求的一致,并且位置也要和上下楼层相统一。如果梯梁的局部和房屋不合适可以使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中的钢筋在房屋内折角处必须断开并且分别锚固意面局部的应力集中。

1.5基础。房屋基础的混泥土标号选择应该符合房屋的结构耐久性的要求。另外,基础的配筋也要选用最小配筋率,在进行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时,设计人员应该画出详图或者是选用标准图,便于施工人员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能反复的利用,并需要注意调整基础的宽度。当房屋局部墙体中有较大荷载时也需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在设计基础图中的构造柱时,应当给予准确定位。

1.6合理的设计结构计算和构造。在进行底框砌体结构的验算时需要注意:a.底部剪力法只适合用在钢度较匀称的多层结构,而对那些有薄弱层的混合结构,就应先考虑其塑性变形集中的影响。b.设计者在计算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时不能仅仅按框架抗震墙的方法计算。由于底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所以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由抗震墙来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钢度比例来承担剪力。在进行钢度计算时,框架承担剪力不折减,抗震墙折承担剪力减到弹性钢度的20%-30%。c.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尽量避免楼板计算中使用不正确的方法。a.连续板剪力的计算不能用单向板计算的方法来代替。b.在进行双向板查表计算时,设计人员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带来的影响,否则,跨中弯矩没有进行调整,将使比值计算值比实际的要小。

1.7从抗震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对一般多砌体住宅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的钢筋砼预制挑檐。对钢筋砼多、高层结构住宅,力求做到:a.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b.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二、房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不相协调。房屋结构设计首先要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工艺人员在进行工艺布置时,常与结构设计发生冲突矛盾。例如,需开洞的位置结构本应是框架梁,设备应沿梁布置,却安排在了跨中,这就与工艺设计发生了冲突,既不符合设计要求,也不利工业生产进行,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荷载分配也不合理。建议在设计方案阶段,结构施工设计结合工艺布置要求来进行,以求结构设计合理、经济,并符合安全指标。

2.2防火设计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设计人员对防火规范、规定不熟悉,对建筑物分类有错误,导致在设计中对防火标准执行有误,消防处理不当,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重要场所的安全疏散出口、疏散门开启方向不正确,影响安全疏散;有些设计中的防火分区面积过大,防火间距过长,设计存在随意性;有些消防设施设计不合理、不配套,建筑物一旦失火,消防设施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3部分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1.8条(强制性条文)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有些设计把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抗震墙很少,上部砌体抗震墙大部分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不对齐,造成结构体系不合理,传力不明确;有些设计中抗震分类、场地类别选用错误,导致整个结构设计错误。一些混凝土构件,特别是悬挑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达不到要求,有的相差一半,有的甚至一半都达不到;有些设计中荷载取值没有按规范要求来确定,存在漏算错算现象;有些结构设计与提供的计算书不一致,结构强度远远低于计算结果,设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4设计深度达不到规定要求。由于设计人员没有对一般房屋尤其是多层房屋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的设计的结果;或是由于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因此在设计人员制作图纸中存在“偷工减料”,设计粗糙,过于简单。

三、关于结构设计不足的相关对策

4.1对于超长建筑物,为减少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合理地设置伸缩缝是必要的。有些设计人员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其实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后浇带仅能减少混凝土材料干缩的影响,不能解决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封闭后,若结构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后浇带就不能再起任何作用了。

4.2对于不能或不便设置温度伸缩缝的超长结构,除留设施工后浇带外,还应采取其它构造加强措施,如加强顶层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适当配置直径较小、间距较密的温度筋,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第3篇

关键词:房屋建设;基础设计;后浇带处理方式

引言

房屋建设中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一、后浇带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

二、后浇带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近年来,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提高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当采用地基处理时,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三、后浇带所在位置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四、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一)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二)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三)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四)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时断开。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底板均与主楼相连,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留设后浇带,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体,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后期采用焊接连接,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50%。

(五)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六)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第4篇

我设计的心式房屋

武钢十二小

我设计的新式房屋可奇特呢!风暴来了,如果你住进这新式房屋就一点也不用担心了。只要风一来,整栋房子就会随风转动,绝不会被狂风掀倒,屋内的东西也不会滚动,既安全,又舒适。你们可能不相信吧,请听我的介绍。

整栋房屋呈梯形,房屋顶上有一个大圆球,球顶上有一根像针一样的长长的铁棒,直穿房屋中心底。把球牢牢的固定在房顶上,球还可以转动。当然球顶上的铁针就是避雷针咯!而可以转动的球它不仅可以传递风暴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卸掉狂风的风力。

梯形房屋两旁还设有一对翅膀,这对翅膀是专为地震时设置的,它可以像飞机一样腾空飞起,房屋脚下藏有四个轮子,四个轮子随着自动控制器的作用,可以像汽车一样开动,也可以随风转动。房屋里面空间很大,可以容纳很多人,还有一个很大的储藏室,可以把很多粮食和各种物品放在里面备用。

里面还藏着一个正和老天爷唱反调的小精灵——隐形空调,夏天时给人们带来凉爽,冬天时给人们带来温暖。房屋正中还有一个自动搜索电脑,如果发现风暴和地震,它可以及时反应发出报警声。而我们的新式房屋它会立即起动滚动的轮子,或是展开翅膀向天空飞起,安全的避过灾难。

第5篇

关键词:居室;放射性污染;检测;防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especially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strong. Modern living because the decor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presence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is inevitab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adioactive pollution in the bedroom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oom; radioactive pollution; detec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37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居室的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市内环境监测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境界。放射性是指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射线,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这种射线对人体的影响极大,容易造成白血病、癌症等严重疾病。一般情况下放射污染源按照对人体照射作用的方式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从外部照射人体的放射线就是外部照射,反之则为内部照射。下面本文将对室内当蛇形污染的检测和防治进行介绍。

1 居室放射性污染源类型

1.1 居室中外照射放射性污染源

1.1.1 这类放射性污染源一般来源于建筑物主体。建筑物主体的构成材料一般都会含有天然矿石,尤其水泥、砂石、砖体等材料放射性污染很大,另外,建筑物中现在多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墙体,这类结构物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含有放射性污染源。

1.1.2 室内装修材料中的大理石、花岗石、陶瓷瓷砖、厨卫用品等,以及装修过程中利用的粘合剂例如石膏、胶体等都会含有放射性污染源。

1.1.3 地基土和回填土。在建筑地基的修筑过程中,由于回填土方的损失,一般建筑单位会采用其他土体和建筑垃圾进行回填工作,这些土体中有可能含有大量的放射污染源。

1.2 居室中内照射放射性污染源

居室中的内照射放射性污染源普遍来自于一种元素---氡(Rn),这种元素物质在空气中会发生衰变,衰变过程就会放出大量放射性射线,对人体造成影响。一般氡的来源主要有几个途径:

1.2.1 建筑物原本地基下的土壤和岩石中就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氡一般存在地下很深的地方,但是在建筑形成过程中,由于人为扰动和地层断裂等影响,就会导致氡的上浮,最后有空隙等上浮到室内空气里,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1.2.2 建筑材料中。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室内氡含量中超过四分之一是来自于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一般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利用天然矿石作为原材料,这些天然矿石中都含有大量的氡元素,这些元素在加工过程完成后,就会随着缝隙散发到空气当中,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1.2.3 生活燃料和水源。人们在正常生产生活当中都会利用大量燃料例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等,这些天然资源大多数都含有氡,在燃烧过程中就会导致室内的氡含量超标。另外生活用水中对放射性污染源的处理并不很理想,所以导致水源中含有一定量的氡污染源。

1.2.4 室外大气中的氡。室外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氡,但是由于气体总量较大所以含量并不超标,但是往往在天气、风力、湿度等作用下,氡会在市内中聚集,导致污染超标。

2 室内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2.1 氡对人体的危害

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的 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换换细胞受到辐射。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人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放出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就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2.2 体外放射对人体的危害

体外放射主要是指放射污染源通过辐射形式将放射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这样就会诱发人体的生物变化,尤其是部分射线会极大的改变人体的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这样会导致人体发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病变。例如各类癌症和白血病等,这类放射性污染还记忆导致胎儿的畸形发育、死胎等现象。

3 室内放射性检测与防治

3.1 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检测和防治

这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指构成建筑物主体的结构材料和室内装修的装饰材料。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要通过检测这些建筑材料的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来进行检测。

在此项检测过程中经常用到低本底多道能谱仪,在检测过程中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来进行与相关标准的对比,挑选合适的建筑材料。

在检测过程中,应当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应当主要对建筑物形成之前的材料采购和形成之后装修材料采购过程中的放射性进行检测,尽量保证放射性低于国家标准。

3.2 室内氡的检测和防治

室内氡的浓度往往很低,所以对氡的检测过程中, 就要求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很好。另外氡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聚集性,有可能在同一房间不同位置浓度相差几倍或者十几倍,所以要进行长期的检测工作。另外,室内氡含量还具有特异性。对同一建筑物相同装修房屋有可能氡含量也相差很大。所以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方法和按照国内相关检测标准对其进行检测。

如何对室内的氡进行有效的防治呢?笔者通过相关防治案例和经验总结有如下四点主要措施:

⑴建筑物选址过程中要进行地下氡浓度测试,一般在选址过程中都会进行地下岩土勘察工作,可以在这项工作中进行检测,选择相对氡浓度较低的部位作为建筑地基。另外,建筑物在修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地下停车场、地下仓库等方式对土壤中的氡实现隔离,避免其上浮活动。

⑵建筑物施工过程和后期房屋装修过程要进行相关的材料检测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放射性污染检测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对建筑物主体材料、装修相关材料的采买过程中进行原料放射性检测,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对于放射性超标的材料要予以抵制。

⑶在建筑物形成之后和房屋装修之后要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施工企业或者居住个人应该通过联系专业的检测人员或机构对房屋进行放射性检测,确保室内的放射性污染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出现人体伤害情况。

⑷对室内氡浓度过高的情况,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通风、空气净化器等方式进行治理。如果简单方式治理后仍然超标,业主可以联系相关部门做深入的检测工作,确定污染源和放射源位置进行治理。

⑸冬季室内燃烧多或者吸烟人多的居室应该进行长期通风处理,适当增加空气净化装置来避免室内氡污染。

4 总结

虽然随着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室内放射性检查工作也开展的十分顺畅,但是当今我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黑心建筑商为了利益采用放射性超标的建筑材料(一般这类材料价格比较便宜),导致室内的放射性污染超标。还有,部分人们对放射性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室内居住环境缺乏有效的检测,最终会引起人体伤害。另外相关部门对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不足,也会导致很多建筑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放射性污染源处理不够谨慎,导致放射性污染建筑材料流入市场。

由于居室内的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见的污染形式,对人体也具有比较大的伤害,所以希望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都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其实室内放射性污染并不可怕,只要具有足够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监控、治理措施,室内放射性污染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给相关检测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对今后的检测和治理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曾宪丰.关注居室的放射卫生及防护[J].综述-建筑工程污染和室内污染,2009, (5):67-68.

[2] 李金柱;梅祖明.环境放射性危害[J].上海地质-技术科研与探讨(电子版),2011, (22):18-19.

第6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框架房屋 砌体房屋 抗震设计 常见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52-01

地震产生的危害主要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地震造成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并造成二次灾害。房屋建筑在城市和农村都占有很大的面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做好房屋建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抗震设计,减少未来可能会遇到地震造成的损失,这也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在本文中,主要分析框架房屋和砌体房屋建筑结构设计。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框架房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在平坦的表面上,在横向刚性的结构,为改变其分布,从而改变地震内力的分布状态,导致改变结构层的变化,使得在垂直方向上出现薄弱层,对房屋结构造成危害。(2)对主体地震的分析变得困难,不容易选择合适的地震分析模型,以准确估计地震响应并作出处理,按照我国通用的建筑规范,处理填充墙对结构侧向刚度贡献时,通常被认为是减少振动自然周期的行为,从而扩大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不考虑在地震作用下平面和垂直填充墙布局结构是否合理。(3)填充墙设计的不合理,对建筑的主体造成了影响,还容易产生安全的隐患,对抗震、防震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都是设计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4)框架结构的任意楼层不可避免存的在一定数量的填充墙,在正常情况下,框架柱的填充墙容易产生裂缝。因此,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害,必须对检查层的位移漂移角度进行限制,必须考虑填充墙的非结构构件裂缝的允许程度。不同的材料组成的目标间隙的填充墙框架梁,其变形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采用标准化的刚度填充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现在的设计中很多刚性填充墙设计的与要求不符。(5)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一般不会产生变形,一旦遇到地震主要依靠自己的结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消耗。综合各种因素,出现地震的时候利用漂移周期减少层间位移比,如果不考虑填充墙的刚度,或者考虑的不够详细,往往就会出现计算的错误而导致弹性因素失去应有的作用。

1.2 砌体房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房屋超高或超层时有发生,尤其是现代的建筑层数越来越高,底层还建有商场的大型的场所,这都对方阵设计造成了难题。(2)在公用建筑砌体房屋中,为了满足需要的大空间,底部和顶层结构很多都是使用“混合”建筑的方式。在底部或顶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就存在着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架结构局部增加从而导致防震抗震功能下降的危险。(3)砌体住宅建筑往往都是追求大空间、大客厅,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有的大墙之间的厚度只有240 mm,严重的降低了抗震的性能,有的为了延伸住房的使用面积,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还将阳台进行了扩展,但是不采取砖墙构造柱数量增加的加强措施,这就导致抗震性能完全不能达到要求。(4)多层砌体建筑的抗震设计,为了追求建筑的美感,往往设计的抗震功能都不是体现最好的抗震能力的方式。有的设计人员缺乏的工程经验,对类似的多层砖混砌体抗震设计强度没有设计经验,对多层砌体抗震构造柱和圈梁之间的差异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很多设计都缺少抗震连接措施,多数设计不完整或未交代清楚抗震的方式,在设计中对建筑的楼梯设计不合理,有的设计的楼梯较窄,有的设计的楼梯位置靠近建筑物两侧,都不利于地震后的逃生。

2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取的解决措施

2.1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在设计阶段,一定要对房屋建筑详细的结构进行分析,把非结构构件也要作为抗震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充分考虑,尤其是涉及到非结构构件的质量中刚度的强度和变形能力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抗震结构进行合理选择,以加强结构的主体刚度,以减少主体结构的变形量,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主体结构的非结构构件的影响,并考虑在设计上有可能会出现的短柱位置,并进行适当的加强;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柱箍筋加密区必须满足的要求,以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施工的影响所造成的安全隐患,降低建筑抗震性能;改造工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结构,以确保结构安全。(2)框架结构的框架受到变形与破坏的机理是密切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梁承受不住了,对整个框架的影响是很大的,会受到更大的再分配的内力和轴向压缩耗能能力压制,柱一般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延性通常是比梁要小的,但是在抗震、防震设计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不采取措施,即使是柱端部都可能会超过计算出的内力,会增加钢筋的梁端塑性铰压力,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只有这样,建筑的抗震性才能做到做好。

2.2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应该采取的措施

(1)砌体结构的房屋建筑设计,必须保证多层砌体承重的房屋的墙厚不能低于240 mm,也不能一味追求建高层,在设计阶段。必须对建设所在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对建筑抗震的相关标准,给出当地能建设的高层防震、抗震最理想的高度。(2)结构体系。交叉承重墙或垂直和水平的壁系统的承载结构,应优先考虑。相同的结构单元,应该使用同一类型的结构,不应使用“混合型”结构或砖混结构住房。如楼梯间,烟道应采取措施改善其抗震能力。(3)平、立面布置。抗侧向力结构的布局和建筑布局应排除,对称平面应具有良好的整体形状。纵向和横向的墙布局不能对齐,楼梯不应该是住房的尽端和转角处。垂直部分建筑外立面,横向刚度的结构应该是均匀变化,墙体上下沿垂直布局应该是连续的,以避免刚度突变。避免的抗侧力构件的承载能力受到横截面的结构的强度以及材料水平的自底向上的垂直突变。(4)抗震计算作为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满足抗震能力的基础。多层砌体抗震计算建议采用底部剪切方法。应使用不规则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多层砌体,扭转地震分析程序的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涉及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类生活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题之一。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抗震设计,这已经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设计时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地震对建筑物的造成的巨大破坏,为减少地震的损失与危害在设计上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立军.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第7篇

关键词:物流设备;物流实训室

1 建设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2001年起,全国部分学校开始试办“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物流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的确培养了一些物流人才。他们在相关的物流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物流运作的变革和进步。

但是,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偏重理论培训,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在各种认证体系中,基本上以知识性学习为主,只有少量的实际操作环节。

现代物流业很注重实际操作经验,仅有理论知识难以解决企业的实际业务问题,物流培训也必须以此为重要原则,加强实训功能,注重对实际业务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1.2 教学手段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能有机结合

目前无论是高校的物流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主要以教师分散授课为主,辅以少量甚至没有参观。学员们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除少量悟性较高的学员外,大多数学员的物流知识结构比较凌乱。

1.3 传统实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要

学生实训要求在类似企业实际的环境下,并且实训的设备、软件必须是企业实际应用的,或在企业实际应用基础上改造过来。

随着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训方式创新层出不穷,旧有的实训方式尤其是模拟仿真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

2 物流实训室设计理念

通过实训室对各节点模拟,从而展现货物的入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出库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流程。在此模拟的供应链上,配备一系列模块化的现代物流设施,如:全自动立体仓库、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电子看板,RF手持设备等,它们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物流运行过程通过信息化实现其战略决策系统化,管理现代化和作业自动化这一现代物流的时代特征,从而在学校实训室内营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集物资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实训教学环境。

3 实训室方案规划设计

物流实训室平面布局

主要组成部分:

全自动立体仓库及自动分拣:立体货架、全自动堆垛机及输送装置等;

普通仓储货架:重型及轻型货架;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重力式货架、电子标签分拣系统及拣货台等;

打包封装:多种款式的打包设备;

条码及射频系统:RF手持终端、条码打印机及多种条码阅读设备;

管理岗位:物流软件、PC及桌椅。

4 实训系统功能

之所以要在学校实训室条件下,构建一个类似真实的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单元为核心的供应链仿真系统,其真实目的是想以此为学校进行现代供应链物流运作管理等相关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并为学生掌握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技能,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训平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套实训系统应具有以下教学实训功能:

4.1 了解和学习物流管理的内容和技术

1、仓储管理系统的操作训练

仓储管理操作主要是物流存储子系统中最基层的一个执行环节,它包括储位管理、货品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盘点、转储、转仓、库存查询)等。学生通过相关现代化信息仓管工具的操作训练,如全自动立体仓库、手持RF数据采集终端、电子标签辅助拣货、超声波定位、RFID物流跟踪、电子看板目视管理等,了解其功能和性能,掌握其操作技能。

2、仓储运输表单缮制训练

物流企业的一切作业流程都是以单据作为凭证标准,即见单作业。所以熟悉和了解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等方面的单证流转及其缮制技术,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货物保管堆存操作训练

要求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学会在仓库条件确定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货物的特性,包装方式和形状,保管的需要以及为确保货物的质量不受损失,又能方便作业和充分利用仓容而选择正确存放方式的技术。

4、配送与运输调度作业的技能训练

主要功能包括根据订单拣货、组配装箱、车辆管理、运单管理、车辆调度管理、配载管理、跟踪管理等,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配送业务和熟悉运输管理业务流程。

5、物流装卸机械设备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阐述常用搬运、装卸机械的功用及特点,熟悉常用的搬运装卸操作程序,能操作常用的搬运装卸机械,并能简单维护装卸机械设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把职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起来,在装卸机械操作技能得到训练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6、集装器具的操作训练

集装是将许多单件物品,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组合成尺寸规格相同,重量相近的大型标准化的组合体的组合状态,集装器具主要是指托盘等。为了能使学生通过实训,学会和掌握物流实务中经常会碰到的托盘的装盘码垛,货物的装载技巧及紧固。

4.2 熟悉和掌握各种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装备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现代物流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自动化、机械化、系统化的新型产物,其运行的基础就是信息交流或者说,信息就是现代化物流的灵魂和血液。正是那些能充分体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物流设施和装备(如: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数据采集终端,电子标签等)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才为现代物流实现其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为目标的核心价值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第8篇

【关键词】社区医疗;药物配伍;预防措施

5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16-02

1药物配伍禁忌的分类

药物配伍禁忌指的是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由于药物物理或者化学作用等,例如沉淀、变色、水解、氧化、中和等,破坏了药物的原本属性,而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毒性作用,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药物配伍禁忌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

1.1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物理性药物配伍禁忌主要指的是有些药物在一起发生了物理变化,外观表现为分离、沉淀、潮解、液化。例如在输液时,溶剂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不同的注射用针剂需要选用特殊的溶剂进行溶解,然后才能够使用。例如,乳酸林格氏液不能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会沉淀,影响使用。

1.2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主要指的是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变色、产生气体、沉淀、水解,甚至爆炸或者燃烧。发生化学反应的药物不仅性状发生改变,其药效也发生变化,甚至产生毒性作用,危及患者生命。化学性药物配伍禁忌十分常见,例如,维生素K1是一类氧化剂类药物,而维生素C则是一类还原剂药物,若两者一起使用,则由于维生素C的还原性,维生素K1与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维生素K1性状发生变化,失去止血功能,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再如,奥美拉唑钠加入葡萄糖氯化钠会变色,过一会会变淡棕色。

1.3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药理性药物配伍禁忌十分常见,某些药物配合使用会产生药效抵消等现象,因此,使得药效降低。这种药物禁忌类型较为常见,例如泻药和止泻药、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都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明确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避免发生药理冲突影响治疗效果。

2社区常用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社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联合使用十分普遍,通常来说,配合使用多种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从而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但是,考虑到药物配伍禁忌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药物在混合使用时需要注意搭配,药物种类越多,对于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社区医院是人们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医护人员更应该提高警惕。现将常用的社区常用药物配伍禁忌总结如下:

2.1常用抗菌类药物配伍抗菌类药物时社区治疗过程中的常用药物,同时药物配伍禁忌的多发类药物,使用过程中更加需要谨慎,现就常用的几种抗菌药物的药物配伍禁忌进行总结:

头孢类药物:头孢类药物广泛用于抗菌治疗。例如:头孢唑肟钠与热毒宁不能连续输,中间应用生理盐水隔开。头孢克肟片与呋塞米等强利尿药、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应用,可增加肾毒性,有配伍禁忌。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在临床仍有使用。例如:左氟沙星,为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新型药物,具有光化学活性,在临床上与止血药物联合使用时,影响左氧氟沙星含量和酸碱度,从而影响使用。同时,左氧氟沙星不能与丹参类药物联合使用,两者联合使用会产生不可逆的沉淀反应,降低使用效果。

2.2常用中成药配伍中成药是社区常用药物之一,而中成药的药物成分较为复杂,尤其是中成药注射用药物,十分容易受到溶剂PH等因素的影响,或与其他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药效,或者发生凝聚。因此,中成药最好单独使用,若需配合使用,需要必要的文献支持。

例如:丹参中成药注射液,属于常用中药类注射液,由于丹参注射液为一种复合药剂,成分复杂,十分容易发生药物配伍反应,使用时应当格外注意。丹参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不饱和碳碳键,容易与物质发生反应,出现沉淀物质影响使用;丹参还容易与一些药物发生聚合反应,例如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物质,从而影响药物疗效。除了丹参注射液外,社区医疗中常用的痰热清、双黄连等药物同样面临相同问题,使用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说明。

3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对策

社区医院是老百姓求医问药的第一选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此,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药物配伍反应如何预防?发生药物配伍反应应当如何应对?是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然而,基于药物使用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要切实做到避免药物配伍反应的发生,需要社区医院各个部门所有成员的共同配合,从源头、中间环节和最终环节逐渐控制药物使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做好药物安全使用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实践体会,现将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对策总结如下,希望能够为药物使用工作提供借鉴。

3.1完善医务科工作,完善药物管理制度建设医务科是社区医院的制度制定部门和监督执行部门。药物的使用关系不仅仅关系到医院治疗方案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因此,医务科影响出台相应的药物配伍制度,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在用药之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熟悉药物属性,并将由与药物配伍错误造成的医疗纠纷明确到责任人,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药物准备工作。同时,医务科还应该将此项目加入到医务人员的考核项目中,做好考核工作,用制度保证药物安全。

3.2规范药材科工作,从源头上规范药物使用社区医院的药材科是药材使用的源头。首先,应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药剂师队伍,从根本上提升药材科工作水平。社区医院应当针对药剂师定期举办药物使用讲座,介绍当前的新型药物,帮助药剂师及时掌握最新的药物使用知识,提升药剂师个人水平,增强药剂师工作责任心,最终增强药剂管理软实力。同时,社区医院还应当加强对药剂科的考察工作,严格把关药物的流通环节,及时发现药物流通各个环节上的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保证药物使用安全,避免发生药物配伍禁忌现象。

3.3加强护理措施,预防药物配伍反应护理人员是患者使用药物的最终环节,也是预防药物配伍反应的最终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环节。为了预防药物配伍反应,医护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护理观念,以用药安全为己任。转变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做好药物安全工作的第一步。以往涉及到药物配伍问题,护理人员自然而然地认为单纯的执行医嘱就可以了,忽略了护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转变旧观念,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为患者切身利益着想,主动帮助患者排除药物禁忌反应,降低用药潜在威胁。

第二,做好用药准备工作,控制好用药各个环节。以社区医院输液操作为例,在输液准备工作时,首先,应当明确用药顺序,避免由于药剂输入顺序颠倒造成要成药物配伍反应;遇到抗生素类药物和重要药物同时使用时,应当提高警惕,确定用药无误后在进行操作;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说明书说明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溶剂,在配药过程汇总,应当注意观察药物外观是否发生变化,若无异常变化再进行下步操作,全部工作完成后,应当观察药物一点时间,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降低药物配伍反应风险。

第三,密切观察用药过程,及时处理药物配伍反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定期对用药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用药是否出现特殊反应,一旦发现药物配伍禁忌反应,应当及时通知医生,着手进行处理,调整用药方案,防止造成更大损失。同时,将药物配伍禁忌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汇编成册,并将情况汇报药材科,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降低药物配伍禁忌发生概率。

第四,严格遵守制度,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药物使用制度,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社区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储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学习常见的用药错误。同时,医护人员之间应当增加沟通渠道,就发现的用药错误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并合理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共同努力提高社区医院的用药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区药物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联合用药来增强药物疗效外,还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带来的危害,在保证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反应带来的损失,一旦发生药物配伍禁忌,应当立即处理,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梅.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73.

[2]李小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沐舒坦使用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065.

[3]郑美英.夫西地酸钠与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存在配伍禁忌[J].临床军医杂志,2011,6(01):45.

第9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实际应用

引言

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相比,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式可以降低建筑成本。其采用的设计优化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施工中各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项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并且协调好房间的布局,使得这些布局能够有效的结合,共同发挥其使用功能。合理的利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在确保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其创新性。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式。

1、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要点

1.1结构模型的设计

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模型的设计,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选择变量、确定函数以及衡量条件。首先是选择变量。类似于工程的目标参数有房屋价格参数和预期产生的损失参数,在通常情况下,一项工程涉及到多个数值,这些数值往往会成为设计人员定稿的重要甚而决定性参照值,由此,一个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各项数值的参考指标对于设计人员的意义非凡,它将会使与建筑设计、变成和计算相关的工作难度得到降低,使设计者尽快找准切合本次设计目标的数据组。找对数据,才能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实现我们的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1]。

其次是对于函数的确定。工程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房屋横截面尺寸和钢筋尺寸有一个事先地设定,作为设计人员,他们需要在一众相似的函数中寻找出最符合事先设定值的函数组,并对其进行各种性质的分析,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房屋建造的费用。

最后是衡量条件阶段。该阶段中的条件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过工程目的和实际施工情况分析出的多项约束条件以确保工程符合相关规定。一般而言,这些条件包括房屋尺寸、架构稳定性、结构刚性、墙体裂缝限度、受力和变形限度等。

1.2计算方法和最优程序的选择确定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过程涉及到复杂变量和多种设计条件的计算,由此,设计者在进行演算时,要注重对计算方法的合理选择,尽量是运算简便化。对有附加条件的问题进行演算时,忽略附加条件可以使计算结果更易得到,使设计者的时间与精力得到节约。唯有功能完整、用途齐全、运转高效的设计程序方能算之为最佳程序,是一种综合程序,由多个小程序组成。设计者注重对于最有程序的选择可以使其在结构设计上发挥重要作用[2]。

1.3统计结论的分析

设计者通过对前面各项数据计算结果认真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各设计方案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挑选出最佳方案。在分析结果中,建议设计者注重多角度的思考,不能在顾此失彼中失去最佳方案。客观看来,房屋建筑属于成本较高的行业,涉及的利益当事人也并非只有一方。因此,设计者需要对工程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综合考虑,妥善处理,实现各方利益的高度平衡。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点

2.1混凝土结构设计

在房建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是主要的施工材料,因为其承重效果好并且性价比较高,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的不够合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裂缝,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如果初期的设计比较合理,但是在结构说明中并没有对数据进行确切的标注,在后期施工中也会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这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重点。

2.2基础结构设计

基础结构包括地基以及其它基础构件,基础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质量,因为基础结构需要承受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并且基础结构属于隐蔽工程,所以结构设计水平非常关键。在基础结构设计阶段,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获取准确的数据资料,对于土质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然后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结构设计方案,为整个建筑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房屋建设中结构设计的具体应用

3.1局部和整体优化

复杂性与层次性是任何一个项目建筑设计都具备的两大特点。从复杂性方面来看,其主要包括零部件的选取、建筑原材料的选取以及结构类型的选取等内容。从层次性方面来看,其主要包括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体系以及安装设计体系等,而在每一个体系之内又包括了很多个下属体系。在设计房屋建筑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优化各个下属的系统,冲破各个布局间的横向关联,对工程进行叠加。因此,在建筑任何房屋的时候,优化的着眼点都应该是整体而非局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设计优化的目的[3]。

3.2建筑主体优化

房屋建筑的上部结构设计应当建立相应的模型并进行系统的优化。整个过程最先一步就应当合理地设置剪力墙,保证剪力墙整体的质量是均匀的,这样能将楼层中平面刚度的中心点重合于楼层整体的结构重心,从而减少地震或者风力等对其的破坏性。在房屋建设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尽可能地对剪力墙进行大开间的构造,加长剪力墙的墙肢长度,这样就能减少墙肢的数量,还能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另外,剪力墙里的暗柱是拿一般性钢材铸造而成,如果采用较大的剪力墙就可以减少相对的钢筋使用数量,减少相应的成本。然而如果建筑的本身不具有相应的条件,而且对于抗震抗压的要求较高,就不得构造过大的剪力墙。

3.3桩基础优化设计

依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径700mm,分抗拔桩、承压桩二种,为节约桩基成本,在建筑方案阶段,我院预估柱下荷载,结合地质报告,建议业主提前进行桩基静荷载试验,以确定最终抗拔桩、承压桩承载力特征值。因此项目地下二层,地下室埋深较深,且地下水丰富,局部建筑为三层,需要设置相应抗拔桩,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在计算抗拔桩承载力时,首先按土层参数确定抗拔桩承载力特征值,然后依据此特征值计算抗拔桩钢筋数量,满足自身承载力要求,以达到最经济效果,通过最后静载试验数据可知,抗拔桩承载力满足要求。通过提前过行桩基静荷载试验,即不影响后期施工工期,又节约了桩基数量,节约成本,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

3.4结构优化要和排水系统优化相互协调

现代存放排水系统的房间中会存放着许多机械设备,因为荷载强度和荷载能力都较大,所以应当将存放排水系统的房间安排在地下室,同时需要确保管道的预留深度和预留尺寸都要符合我国的相关标准,同时需要加固楼板的钻孔位置。除此之外,应担对水平方向的管线加以注意,尤其要关注水平管线是否贯穿了梁或柱,应担尽量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因为不可抗因素导致管道贯穿可承重墙,那么则需要对墙体进行再次加固,在建筑整体上应当尽量保证管道网通结构设置上的协调性,避免管道出现绕梁或绕柱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决策问题,其基本原则需要确保建筑的适用、安全、美观、经济及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施工的便捷性。这五个方面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各有所重,并且之间存在着矛盾,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应当是在五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对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的设计水准和施工的质量,这对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大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及应用[J].江西建材.2012(06):1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