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8:11
导语:在中医看病的主要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而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中,以其简、便、验、廉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其中越来越显现出巨大潜能。在旧的医改宣告失败,新一轮医改逐渐揭开帷幕的今天,越来越多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传统医学:中医药。本文主要就医改中中医药的巨大潜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医改;潜力;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23-01
中医是中华的瑰宝,其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使其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由于内外多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医发展困境重重。新一轮医疗改革,无疑是中医药腾飞的好契机,医改方案中针对中医药的论述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它们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镶嵌在整个医疗管理体系的华丽大衣上面,显得十分夺目。乘着医改的东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中医药必然会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
1医改中中医药的优势
1.1简单方便,便于推广“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实,充分暴露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医疗基础力量薄弱,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中医因其临床效验显著、不需要贵重仪器设备的特点,可以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正因为如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把农村中医药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可以说为农村中医药的发展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1.2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在人类征服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发展由天然药逐渐走向化学合成药,在疗效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反应。至使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药源性疾病的肆虐的问题。因此,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渴望于医药的反朴归真,而以天然药物为主的中医药学正与之合拍,并日益引起世界医药界的瞩目。
1.3费用低廉,决定商机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是新医改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在这方面中医药居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一个手腕骨折,用中医治疗,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几百块钱就可以治好,假如用西医,要花一两万,甚至两三万块钱。“一根针、一株草”不仅可有效防治疾病,而且能很好地减轻患者负担,使中医不仅在中国受欢迎,而且也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称为“救命药”。
2中医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短缺成中医发展桎梏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2008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同期西医医生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全国著名老中医更是所剩无几,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大夫也为数不多,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
2.2价格偏低使中医处境尴尬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和低廉的费用,是其发挥特色优势的前提。但费用的低廉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在经济杠杆的趋使下,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
2.3“良药苦口”使中医难已普及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都是吃中医汤药长大的,至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大多数人不愿意去接受中医药,主要原因就是一句话:“煎药麻烦,吃药太难”。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中成药问世,但是传统中医大部分还是以汤剂为主。
3确保中医药良性发展的主要做法
3.1诊断方法应中西结合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一凭知识,二凭经验。可经验这东西,可变性太大,很难把握。特别对于年轻的中医医生而言,为了提高诊断效果,不妨来个中西医结合:先做“四诊”,然后做必要的功能化验、检测,再开方抓药,这样治病的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提高,而且自己的经验也会在两种诊断方式的比对中不断提高。
3.2治疗手段应多措并举从古至今,中医治病的手段都很多。如:吃药、针炙、拔火罐、按摩、推拿、刮痧、药浴、外敷、药酒等。可经过长期的演变,现在在许多地方只剩下开方吃药了。我们许多中医院的大夫,即使会针灸、按摩、推拿等手法,在治病时也因此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而不使用这些治疗手段,甚至大部分中医根本不会,而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人们看不起病,这些治疗手段使用得很充分,而且见效快、效果好,群众对中医的认同性也相应比较高。这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3.3成药加工应有所突破中药饮片和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在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比于西药,目前的中成药少之又少,而传统的汤剂很大程度上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至使现在看病选择西医的多而选择中医的少,中医成了许多人在西医治疗失败后的无奈之选。所以,应在中成药的开发再下功夫,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经费,保证药品质量,加快开发速度。让中药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总之,在我国传承了5000多年的中医药虽然博大精深,却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医改政策的暖风,无疑会为中医药的腾飞保驾护航。但正如王国强在2009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中医药工作既要务实,也要务虚。只有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发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才能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效霞.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 (2): 98-99.
[2]程津培.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EB].中国致公党网站http://省略.cn/czyz/2006-03/21/content_6525052.htm,2006-04-04.
多吃素菜好养生
在杨希明家的日子里,笔者发现他喜欢吃素菜。他喝一碗西红柿青菜鸡蛋汤,吃一个馒头差不多就饱了,餐桌上的大鱼大肉都是给孩子们吃的。杨希明对笔者说:“我喜欢吃青菜、豆腐,吃杂粮、素菜会让心情变好。如果一个人经常吃素菜,一下子多吃荤肠胃也会受不了。”
杨希明一天吃4顿饭。早上7点多,他还没起床就喝两个鸡蛋,(生鸡蛋用开水烫开做汤),吃5片饼干。鸡蛋是自己家喂的草鸡下的,饼干是普通的钙奶饼干。早上9点,再吃早饭,这一餐主要是一碗粥,吃一块馒头就青菜。中午12点多,吃午饭,这一餐没有粥,主要是馒头和素菜。下午五六点是晚饭时间,晚饭以喝粥、吃馒头和素菜为主。
他吃的素菜主要是菠菜、油菜、白菜、山药,一天总共能吃4个鸡蛋。他还爱吃红薯,给病人看病的间隙吃点大枣、核桃、柿饼、栗子。如今,93岁的杨希明,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谁都想不到他生于1919年。
吃核桃能防老年痴呆
90多岁的老人大多患有老年痴呆症,杨希明的大脑反应却与年轻人无异。他说,目前还没有根治老年痴呆症的方法,只能预防。来他这里看病的人,他一直都做着统计,发现在中国70多岁的老人有30%出现老年痴呆症,80多岁的患者约有70%,90多岁的就快要百分之百痴呆了。在病人出现轻微症状时,如果抓紧治疗,还能让病情止步,但等90岁再去治疗已彻底失去机会。
杨希明透露,他和同学一起在50多岁的时候开始吃核桃、大枣、柿饼防止老年痴呆。这近四十年来,他每年能吃掉100斤核桃。他说:“核桃补肾健脑,大枣健胃补血,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当然,切忌吃过量,老年人牙齿不好,可以把核桃和大枣炒熟研成粉,冲泡喝下去,这样更容易吸收,比用嘴巴咀嚼吸收好。”
内养功练就平和心境
被问及如何锻炼身体,他说年轻的时候天亮就起床,围着村子逛逛,然后打华佗创造的五禽戏,现在年纪大了有些动作做起来就吃力了,所以不太打了。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笔者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登高望远,拓宽思路。首先,要把中医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完成统一基本指导性理论的整合;其次,要学会对固有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否定,中华文化的深奥性是公认的,而在文化、文明中出现的顽固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自我否定能力差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而且,对于医学成果不能以姓“中”与姓“西”来区分,要以能用有效来区分,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中医学进入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专家指导 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杨晓东
专业指导 上海中福会托儿所资深教师 陈昌
宝宝生病了,要不要去医院呢?
新手爸妈知道去医院看病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你会跟医生打交道吗?过来人爸妈的经历如何,愉快的、尴尬的、恼火的?
爸爸妈妈,和医护人员打交道,你会怎么样?本刊和新浪亲子频道做了联合调查。
看病小调查
1、你对儿科医生的印象如何?
A、好7.89%
B、不好34.21%
C、不好说57.89%
2、你希望医生能满足你哪些要求?
A、耐心解答你对该疾病的问题39.47%
B、给予实际有效的护理方法28.95%
C、尽快帮宝宝解除病痛30.26%
3、如果医生无法在就诊时解答你的疑惑,你会向医生要联系方式吗?
A.会25.33%
B、不会66.67%
C、无所谓,下次再问8%
4、你觉得医生会给你联系方式吗?
A、会7.89%
B、不会55.26%
C、不好说36.84%
5、你觉得带宝宝看病,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好医院人多,要排队,等待时间很长52.63%
B、医护人员脾气不好,没有笑脸,宝宝会害怕13.16%
C、对一般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放心28.95%
D、其他,比如怕开药、做检查等环节有问题5.26%
6、你有什么办法来缓解就诊烦恼?
A、多一个家长带宝宝看病,两人分工,比如一个负责排队挂号,一个负责带着宝宝57.89%
B、答应宝宝看病后带他去玩,或买他想要的玩具7.89%
C、在看病前或平时跟宝宝做去医院看病的模仿游戏,教他如何配合医生13.16%
D、了解相关医院的情况,并且对宝宝的常见疾病多一些了解,有备无患68.42%
E、学着换位思考,体谅医生并且尽量配合医生治疗宝宝13.16%
调查中,大家把等待时间长列为最普遍的一大看病烦恼。不可否认,现在去大医院,总是一个科室一天四五百号病人,四五个医生要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看完,也真是一项挑战。
而带宝宝看病。更是一门不大不小的“学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医生满意的不到五成,相信其中的问题也真不少。我们就一起来一次“看病之旅”吧!看看你的“学问”够不够吧!
准备篇――
为免到时看到“济济一堂”的景象让你乱了阵脚,你可要做足“功课”,节约下宝贵的时间。有妈妈说,去看一次病在医院起码待上3个小时,而大部分时间都“等”没了。怎样“浓缩”这些等待的时间?
了解看病的一般流程
一般看病都要挂号、看病、付费、化验(检查)、看病、打针、付钱、拿药。这些是必要的步骤,有时会反复数次,有的医院分设窗口。所以,初次就诊的你要把医院的看病流程尽量记清楚,下次再度光临就能“熟门熟路”。另外,初次看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打电话、上网查询
一般医院都有电话可以咨询,甚至有些医院还可以电话咨询详细的医生门诊时间。如果是上网的话,可以按照网页上的医院、科室等来搜索你所需要寻找的医院、科室、医生等信息。
各大医院也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医院的名称能查到相关信息。而且,现在有了更快捷的办法:想要省去那令人无奈的等待时间,网上预约吧!
网上预约的注意事项:
1 根据网站上的相关说明了解预约流程和具体能够获得的服务内容。
2 具体的预约就诊时间、预留时间等若有疑问均可与网站沟通确认。
3 申请注册、付费时,先将预约登记网站上所写的医院及专家查清。
4 查清网站背景,咨询其他过来人妈妈的意见,避免受骗上当。
5 网上预约的名额较少,是由各医院安排的。在预约后,网站一般还会发短信通知你具体的预约就诊时间。请务必准时。
实战篇――5位妈妈传授“看病经”
有句话说“久病成良医”,其实看病能积累不少经验,下面5位过来人妈妈都“身经百战”啦,各有各的“真知灼见”!
泳成妈:要打有准备之战
关键词:等待
带孩子看病,做好诊前准备很重要。比如耐心观察: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发病,持续了多久,症状如何,可以把体温、呕吐次数等记录下来;备好外出用包:装好奶瓶、尿布、呕吐袋、熟悉的小玩具、书等,拉稀的话还应带好便样以备及时化验;高效利用等待时间:找一个通风的窗口附近,给宝宝讲讲故事,做做安静的游戏,最好是有关看病的,这样能让宝宝更快地过渡到看病状态。像我女儿对字很感兴趣,我会和她在候诊室里一起认字。天气好的话,可以到室外,跟大自然多接触。要注意及时为宝宝补水,戴好口罩,不建议小朋友之间互相游戏。
“真知灼见”分享:
・错开高峰。一般高峰时段在早上8~10点和下午1~3点,可以在下午4、5点去看夜门诊。医生是轮流值班的。
・反复没治好的病,可考虑看专家或特需门诊。
可馨妈:医护人员要专业
关键词:输液
原本想就近,在家门口的社区门诊输液方便,可护士的态度让我失望。
那天去输液,女儿胆怯地躲在我身后:“妈妈,我怕疼!”“别怕,阿姨会很轻很轻的!”我安慰女儿。然而,忙碌的护士根本就没空搭理我们,只是机械地和着药水。“不要挡在我这里,到前面找个位置坐下来。”过了几分钟,护士走过来。“阿姨,你轻一点!”就在女儿央求她时,她居然一把逮住女儿的手将针插了进去。女儿被吓得大哭,我也被她的粗暴给激怒了:“你怎么这样?”她太忙,根本就没时间理我们。看到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她,我只好先安抚女儿。“妈妈,我的手疼!”原来,针扎得有问题,女儿的手一下子肿得老高。“麻烦你过来看一下!”我尽力克制着不满的情绪。护士看了看,不得不将针头拔下重新扎。“请你轻一点,她毕竟是个孩子,也是个病人!”原本不需要我提醒的话却要我再三强调我决定下次不来了。
“真知灼见”分享:
宝宝血管细小、好动,静脉输液时容易走针,家长要谨防穿刺点血流不畅形成肿块。
宝宝的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的,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每分钟20~30滴之间较妥。药水若滴得太快,宝宝会有不适之感。
拔针后,用药水棉花紧按针口5分钟,按压后不要揉按,否则会造成局部皮肤青紫。
烁烁妈:“看病游戏”驱散恐惧
关键词:恐惧
每次去看病,毫不夸张地说,儿子的哭声总要惊动整个医院。简直是震耳欲聋。儿子还极其不配合,医生
对他总是威胁加利诱的,检查结束,立刻毫不客气地把我们撵出诊室再下医嘱。每一次,我总像打一场恶战,精疲力尽。
如何使看病不再成为沉重之旅呢?
在看了《皮皮放屁屁》、《忙忙碌碌镇》之后,儿子对书中看病的情节很感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医生”的游戏,可以长期玩。我们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并时不时交换角色。
“说‘啊’,把舌头伸出来!”“嗓子疼吗?”“红肿!扁桃体发炎。”看病的程序就这样渐渐了然于胸了,儿子对医院不那么畏惧了。再则,宝宝的爸爸是医生,就带他去医院玩了几次,儿子对穿白大褂的人也消除了戒备心理。儿子很着迷于“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再来医院,儿子的表现好得超出我们的预想。
在儿童医院里等待的那种氛围让宝宝预支了许多痛苦。我会让儿子辨认医院里各种各样的车,因为他喜欢车,或让他注意某位小朋友,猜他得了什么病?怎么生病的?在编故事中让他淡忘不安与痛苦。这样“等”就不那么难熬了。
“真知灼见”分享:
・用游戏来驱散恐惧。
・投宝宝所好地转移注意力,让等待更平静。
・陈述病时,客观真实、简明扼要。
珑珑妈:找对好医生
关键词;专家
并不是说专家级别越高就越好,对新生儿和婴幼儿来说,临床经验丰富、诊断能力强、用药谨慎的医生比较好。我比较熟悉的王主任,从来没有因为珑珑生病而要求验过血、拍过片。所以,珑珑3周岁内看病少吃了很多苦。
一般好医生会让你对宝宝最早的症状、出现症状前的活动、饮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好转情况,吃奶和大便等情况一清二楚,要有全面观察的意识。尽管常去看西医,但西医也少不了观察宝宝的气色、精神面貌。小宝宝在病情较轻时也会乐于玩耍,如果医生对宝宝较熟悉,就能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在相熟的王主任出差期间,我曾带珑珑到其他医院看咳嗽。吃药一周后没好转,药没吃完,我又给她服用了两周,还是没好。王主任回来了,我把情形告诉她后,她大吃一惊,“这个药用一周就要去复诊了,你怎能让宝宝吃这么多药?”我这才意识到,我没问医生用药的周期、限量和复诊时间,而医生想不起来告诉病人也是常有的。
“真知灼见”分享:
・仔细观察、详实汇报。
・勤问、勤复诊,不要虎头蛇尾。
・尽量固定一两位医生求医。如不能固定,要告诉医生之前就诊、用药情况。
葱宝妈:让宝宝和医生“套近乎”
关键词:就近
早上8点,葱宝妈用家用体温计量得女儿的体温“38.5度!”葱宝妈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昨天,葱宝就开始发烧,经过一夜的睡眠和退烧药的药物作用,热度没有退下去的意思。葱宝妈决定立即上医院,于是带着葱宝和外婆一起上了出租车。
去儿科医院?还是附近的医院呢?儿科医院离家十万八千里,现在这个时间那儿估计人满为患了!就近去区中心医院吧!
不到10分钟就到了区中心医院。一溜烟地办完挂号手续后,护士给葱宝量体温。“40度了!先去打退烧针!”没想到,体温一下子窜这么高,小屁股上被戳了一针。接着慢慢等叫号,体温开始逐渐下降,其间葱宝妈还抱着葱宝到处转转,熟悉穿白大褂的医生。区中心医院的病^不多,等了三刻钟就轮到了。
“葱宝,叫阿姨!医生阿姨喜欢葱宝哦!”葱宝妈抱着葱宝进诊室后,就指着医生给葱宝介绍。听到阿姨这样熟悉的称呼,葱宝明显少了戒备。当医生在葱宝的胸前、胸后摸摸听听时,葱宝很配合。接下来,可能由于没有事先告诉葱宝要张大嘴巴,当医生拿着压舌板要看喉咙时,葱宝开始哼哼唧唧,抗拒了!医生说扁桃体发炎了,最好验个血。验血时,葱宝妈的惯用“伎俩”又派上用场,让葱宝叫阿姨,和阿姨握手,不经意间便抽了手指血。呵呵!还好,验血结果白细胞指标并不高,医生说热度已经下去了,挂水、吃药都可以。最后,跟医生商量了下,葱宝妈决定先配点药回家吃了观察一下,如发生多次高烧再来医院。为保险起见,临走还跟医生要了联系方式,如有什么异常能及时向医生咨询。
“真知灼见”分享:
・就医文件归档。把宝宝的医保卡、病历,包括以往的化验单等,专门放在一个小文件夹里,单独摆放。
・让宝宝熟悉医院和医生。只要医生允许,可以让宝宝叫医生、摸摸听筒,这样迅速拉近宝宝和医生的距离。宝宝都很“通情达理”的,家长只要事先沟通,宝宝会很配合哦!
专家篇――看病之中有“学问”
医生希望家长做的:
1 带齐宝宝的病史资料;
2 要带上宝宝,有的家长出于各种原因不带宝宝来看病会影响诊疗效果;
3 仔细描述病状,比如咳嗽多久,有没有痰,何时症状较明显等;
4 可用数码摄像机等现代设备在家中记录宝宝的一些发病情况,这是针对一些较难记录下来的特别疾病,如抽动症、癫痫等。
医生喜欢有“学问”的爸妈
要想让宝宝的病赶快治好,就要做有“学问”的,易与医生沟通,并能配合医生治疗的家长。有“学问”指:
1 有经验――一些带过宝宝的长辈带宝宝看病的话,会比较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并能提供较为有用的信息。
2 有见识――一些较了解疾病常识、治疗方法等科学常识的家长,会保持较好的心态陪宝宝度过生病的日子。
给忙爸忙妈推荐好方法:
现在,爸爸妈妈都是大“忙”人,难得能请出假来带宝宝看病,祖辈自然而然承担了这一重任。问题来了,宝宝到底什么情况他们不清楚。先沟通。如果你要请老人带宝宝去看病,就得把病症交代给老人,这样就不会到时一问三不知,既节省时间,也能有助于诊治。
记纸条。在家把宝宝的症状记在纸上,看病时请老人带上交给医生。朱医生说,这样的记录比口头随意的交谈要简洁,而且有条理,一目了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耐心陪。宝宝第一次生病,爸妈免不了担心忧虑,此时爸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比如,感冒一次,会发烧,咳嗽,总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有时还会更长。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做的是,耐心鼓励宝宝抵抗疾病,在饮食起居方面予以调整,并且观察病情是否须上医院。
上网查。如今网络发达了,许多信息都可以即时查到。还有不少在线咨询病情的网络平台,使爸妈解决起宝宝的小毛小病来更得心应手。
另外,家里常备一本医学普及书,并同一两位好医生交朋友也是不错的方法。
中医提示:
中医中药对防治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独特,并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后调理。
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缓解期和发作期;
呼吸道的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
其他病症,如厌食、营养性贫血、多发性抽动症等。
看中医小常识
中医是以“望诊”为主,一般看舌苔、喉咙,对3周岁以上的宝宝会切脉。
中医会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等对症下药。中药怎么熬、怎么吃
汤药主要是以根茎类的中草药为主要材料熬煮,一般步骤为:浸泡――煎煮――浓缩。
煎煮时水不要放太多。
治疗感冒的药不宜煮得过久,煮5~10分钟煮沸即可。补益、调理类的药要煮半小时,分次服用。
治疗寒症的汤药需趁热喝,起清热效果的汤药需凉下来喝。
年龄越小,每次喝药的量越少,一天喝4~5次,根据疾病轻重来服药。
服药尽量选在饭前或两餐饭的中间,这样药物容易吸收,而且不容易呕吐,个别寒苦伤胃的药物要饭后服用。
中药一般比较苦,可加少许白砂糖调味,不要加蜂蜜,以免发生性早熟。
西医提示:
一些数字
儿童专科医院里一般依据的是肛温,比较适合婴幼儿,因为肛温能较准确反映体温情况。口腔量得体温36.3℃~37.2℃为正常体温,但易受哭吵、进食及吸入气温的影响,口腔测得体温一般比量得体温低0.3℃~0.5℃。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高热:体温为39.1℃~41℃;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中性粒细胞分类超过60~70%的,且C-反应蛋白超过8mg/dl以上的,提示有细菌感染。
一些情况
腹泻――
宝宝不同的大便性状,提示其不同的临床病理变化。
如果腹泻次数多,要谨防脱水,观察是否有眼眶凹陷、嘴唇干、前囟凹陷、尿少等脱水迹象。
如宝宝腹胀,要引起重视。
冬天宝宝腹泻后,还很容易继发肠套叠。可观察是否有以下情况:面色苍白,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呕吐,反复哭吵,果酱样大便等。
过敏――
家属是否有过敏史。
初次使用某抗生素后若出现皮疹、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则表明宝宝对该药物过敏,应立即请教医生,并记录药物过敏情况。
对某些容易产生过敏情况的药物要慎用。比如青霉素必须经过皮试后才可使用。耳毒性、肾毒性药物都需在医生指导下慎用,轻易不用。
对过敏体质的宝宝来说,要特别当心,只要是外来物质都可能被机体当成异类抗原产生过敏反应,比如空气中的粉尘、花粉、油漆味,使用的药物、化妆品,甚至某些食物等。
特别参考:什么情况下,你必须带宝宝去医院,参见2009后1A赠阅画刊《你是宝宝的护理专家》
玩游戏,争做健康好宝宝
陈昌
在平时和宝宝做些游戏,帮助宝宝熟悉看病的情形,减轻对医院、医生的恐惧,更可以建立爱护身体的健康意识呢。
游戏一:宝宝长高了
准备材料:长纸条若干、蜡笔若干。玩法:
1 先用纸条做一个长高娃娃
把一张长条纸一折四。
让宝宝在纸的第一格上画上脸,正面是哭脸,反面是笑脸。
在纸的第二格的正反面画上身体。
在纸的第三格的正反面画上手。
在纸的第四格的正反面画上脚。
一个会长高的娃娃就做好了。
2 和宝宝一边折纸条,一边讲故事,增加趣味。妈妈讲故事,爸爸扮医生。故事开始了:
宝宝生病了,很难受。第一天,宝宝不吃饭,变小了一点;第二天,宝宝不吃水果,又变小了一点;第三天,宝宝不睡觉,越变越小……
后来,宝宝到医院去看病,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吃了一粒药,第一天,宝宝爱吃饭了,变大了一点。第二天,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喝了一瓶水,宝宝变得爱吃水果了,人又变大一点;第三天,神奇的医生给宝宝在身上轻轻地按摩了几下,宝宝睡觉睡得可香了,人越变越大,宝宝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宝宝可开心了,人人都叫他健康宝宝!
做完游戏,宝宝不爱吃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游戏二:保护我自己
准备材料:一张大大的白纸、宝宝运动和游戏时的照片、胶带若干、彩笔、娃娃、创可贴、纱布。
玩法1:做个特别的我
先和宝宝在镜子前照一照,摸摸自己的脸和手、脚,感觉一下自己的身体。然后让宝宝躺在白纸上,爸爸妈妈沿着宝宝的身体旁边画,画出宝宝的身体轮廓,接着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将胶带粘贴在墙上,让宝宝边照镜子边画出自己的五官和小手小脚,变成了一棵宝宝树。
玩法2:能干的我
鼓励宝宝先将生活照分类,哪些是小手干的,哪些是小脚干的,哪些又是小嘴干的?让宝宝根据照片上的内容,粘贴到相应的部位,感知身体各部位的重要性。如:小手可以剥豆、可以拿东西。鼓励宝宝将这些照片粘贴在小手上。
玩法3:受伤了怎么办
・通过和宝宝对话,让他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引导他思考。讨论:娃娃摔跤了?怎么办?你该怎么帮助她?
・准备创可贴、纱布等材料,鼓励宝宝学习操作包扎伤口、安慰娃娃。
・宝宝说说怎样玩才安全,增强安全意识。
让宝宝不怕看病的小人书
俞 燕
下面介绍的这4本书,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能让看病、拔牙、动手术这样的“大事”变得轻松有趣,甚至令人期待。不妨在宝宝生病时与他共读。
《第五个》
作者:[奥]杨德尔,[德]荣格
发条坏了的企鹅、少了一个转轮的鸭子、右手绑着绷带左眼戴着眼罩的布熊、背上贴着创可贴的铁皮蛙,还有最后一个:鼻子断了一截的匹诺曹,5个玩具坐在门口的椅子上。门开了,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门马上又关上了。门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谜底渐渐揭晓,原来是一间小小的玩具诊所,还有一个笑眯眯的和气医生……
玩具代入了孩子们的角色,孩子们想到候诊时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十二分的共鸣,而教会孩子善待自己的玩具应该也是意料中的收获。
《我会把你治好的》
作者:[德]雅诺什
小老虎病了,好朋友小熊向他保证:“我会把你治好的。”小熊帮小老虎包扎,给小老虎做好吃的肉汤,让小老虎睡在丝绒沙发上,帮小老虎盖上豹皮被子,招呼朋友们来看望他……哪个小孩子不希望像小老虎一样“病”一次呢?不用去上学,所有的朋友都来看望,吃爱吃的东西,被精心地照顾,而且,最终只不过是“斑纹错位”类的小毛病。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作者:[日]五味太郎
鳄鱼的牙蛀掉了,只好捂着大嘴去看牙医。他非常害怕。牙医看到鳄鱼捂着大嘴过来了,他也非常害怕。他俩心里都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
看完这本绘本,孩子们一定会乖乖地去刷牙,连鳄鱼都害怕的牙医谁不怕呢?不过,即便是真的需要看牙齿的孩子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勇敢地迈进牙医诊所,因为他们知晓了一个秘密:牙医居然也会害怕!
《玛德琳》
作者:[比]路德威・白蒙
玛德琳是一个顽皮的女孩,她不怕老鼠,还敢对老虎说:“噗――”可是一天晚上,玛德琳坐在床上哇哇大哭。救护车把玛德琳拉到了医院里,原来她得了阑尾炎。两个小时的手术过后,她的伙伴,另外11个小女孩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看玛德琳,看到玛德琳的病房里放满了玩具和糖果,她们都“哇”地叫了起来,玛德琳还骄傲地展示了她肚子上象征勇气的刀疤。结果,11个女孩子一起哭了起来:“哇――我们也要割阑尾炎!”
小编的话:
有句老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更何况宝宝。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5-02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缺乏,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不相适宜有着重要关系,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便成为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特征,并对地方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作了初步探讨。l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级50名中医学定向班学生到生源地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生源地涵盖云南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
1.2调查方法问卷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1%。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17.2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所调查医院的性质特征及人才需求情况方面
2.1.1调查对象从事岗位中,临床岗占60.48%,管理岗占26.46%,其它岗占15.46%。
2.1.2
调查医院的比例:中医院32.99%,西医院23.71%,中西医结合医院18.9%,其它22.34%。
2.1.3调查医院需要中医学学历层次:中专占5.5%,大专占26.8%,本科占66.67%,研究生6.19%,其它占1.37%。
2.1.4调查医院主要接诊疾病中,常见病占89.35%,多发病占46.05%,特色专科病占15.46%,疑难杂症占7.22%,其它占0.34%。
2.1.5调查医院急需中医人才的科室为:内科占52.58%,妇科占30.93%,外科占23.71%,儿科占13.4%,其它占19.59%。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院中,医院诊疗疾病及人才需求方面特征方面大致情况如下: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接诊疾病,而本科学历层次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急缺人才,内、妇、外、儿科室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2.2所调查医院对我院目前培养毕业生总体评价结果
2.2.1中医功底知识方面,认为好的占45.36%,一般占50.86%,差的占3.09%。
2.2.2临床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强的占27.49%,一般占68.04%,差的占3.78%。
2.2.3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方面,强的占27.84%,一般的占68.04%,差的占3.44%。
2.2.4临床独立工作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好的占31.62%,一般的占63.23%,差的占4.12%。
2.2.5临床急诊急救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强的占23.37%,一般占67.01%,差的占8.59%。
2.2.6认药识药采药用药能力方面,好的占38.14%,一般占54.30%,差的占6.87%;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该能力培养的占92.10%,没必要的占7.2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占绝大部分,说明目前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2.3
中医学知识结构需求及不足方面的特征
2.3.1
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中医功底扎实占81.79%,西医知识面广的占38.49%,掌握民族特色诊疗技能的占43.64%,其它的占4.81%。
2.3.2
目前培养模式下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欠缺情况:实践技能欠缺的占71.82%,专业知识欠缺的占34.71%,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占32.30%,医学职业素养欠缺的占29.9%,人文社科知识欠缺的占29.21%,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占16.84%,外语水平欠缺的占15.81%,其他的占1.37%。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呈现出“知识面广,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特点,而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方面普遍存在着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
2.4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
2.4.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认为所学专业最重要的占22.68%,认为学校重要的占6.19%,认为个人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最重要的占85.22%,认为学历重要的占6.87%,其它的占2.75%。
2.4.2如何提高中医专业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认为早见习的占47.42%,跟名师的占38.83%,进综合医院实习的占45.7%,诊疗技能强化培养的占71.48%,加强急诊训练的占54.64%,实行导师制的占36.08%。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毕业生,用人部门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本身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早见习、跟名师、进综合医院实习、诊疗技能强化培养方面等是大部分人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繁衍发展至今,与其各民族的医药保健传统知识以及本民族特色防病治病的诊疗技能密不可分。然而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因此,在此次问卷中,也涉及部分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5
民族医药知识方面
2.5.1对民族医药是否感兴趣方面:87.6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感兴趣,11.34%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感兴趣。
2.5.2民族医药在当地是否受欢迎,84.88%的人认为受欢迎,11.34%的人认为不受欢迎;其中,认为受欢迎的理由中,认为简单、便捷、验效的治疗技能和方法的占69.42%,丰富药材资源的占39.86%,较低的医疗费用的占49.83%,其它的占2.75%。
2.5.3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方面,需求的占83.51%,不需求的占12.71%。在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认为以中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的诊疗技能和方法的占49.83%,以中医、西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疗法的占59.11%,只学习民族理论特色疗法的占8.25%,依靠师传的占6.87%,其它的占1.03%。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民族医药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作用及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符合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值得引起地方医学院校考量。
3讨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目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真正缺乏一批具备理论及临床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来服务基层。因此,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实际,培养中医功底知识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简、便、廉、效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师是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紧缺的人才,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4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传统医药,不仅包括了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还包括了多元的民族医学,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医药,而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医药有机组成的现实。因此,中医药教育应本着“四因(地区、文化、民族、需求)制宜”的原则,改革和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各地区民族医药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医药的传承,也有利于解决因文化、信仰差异形成的中医药难以进入民族地区的难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4.1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以确定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主线,精减中、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时数,节省教学时数,用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课程的传授,优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生。
4.2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分阶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一年级阶段,利用寒暑假到县或乡镇卫生院见习,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现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安排到临床从事抄方、中药配方识药、认药等锻炼;三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基础及临床知识后,安排到医院进行阶段实习,参与临床工作,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阶段,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及时完善和补充理论及临床不足方面,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措施,提高其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培养。
4.3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开展中草药辨认和强化训练,通过“认药一识药一采药一用药”的反复实践,掌握运用当地中草药、民族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4.4加强学生规范化培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病种和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西医急救诊疗技能、护理技能、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等。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依赖使用大型的、先进的、昂贵的检查设备,能对基层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替代弥补西医昂贵诊查费和诊疗费。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4.5注重师承教育安排学时跟随学习名老医生的名验方、特色诊疗技术诊法,使名中医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弥补名医消逝、名方流失、特色诊疗技能消失的窘迫局面。
通过以上途径,注重培养一批能够满足面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能够利用地方中草药资源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防病治病,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何常永给人看病的方法很特别,不给药不打针,全凭一只手的五指在病人的腹部调理,居然治好了很多疑难病症。目前,找他看病的人不少都是成功人士,有部级领导干部,也有成功的企业家。
尽管在目前,仍有一部分人会质疑中医的疗法,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文化是瑰丽而神奇的,特别是在民间,让人叹服的中医疗法层出不穷。比如说,何常永大夫自创的“何氏腹象疗法”。
“病气的产生”是万病之源
何常永是河北保定人。多年来,当地的媒体对他多有报道,他在民间被称为“a”。
我第一见到何常永是在位于北京西三环的某医院内。两年前,他被相关领导请到北京,该医院针对他的“何氏疗法”专门开辟了研究基地。
何大夫中等身材,戴着一幅黑框眼镜,普通话里带着浓浓的保定乡音。当我进门坐下之时,他那双透过镜片的犀利眼光在我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便说:“你不要说你的病症,我都知道。”通过脸色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只是何大夫检查疾病的其中一个简单方法,他会把面部分为好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相应的人体器官。他说我睡眠不好。“当记者的嘛,生活不规律,职业病。”我心想,很多中医大夫都会从脸色看出病症呢,这不神奇。
然后我在一张治疗床上躺下,他开始用右手的五指在我的腹部轻触点击。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诊断,他告诉我,我的胃肠功能紊乱最主要是由“病气郁结”造成的,因为工作繁忙,影响到情绪,情绪又影响到胃、肠等多种脏器……何大夫继续说:“比如说吧,现在社会的工作节奏快,人们压力大,很多人都会出现气郁,但这种毛病在医院通过仪器是无法查出患有何种疾病的。时间长了,这些体内的病气就会变成块状的东西,这是病气气化的结果。到最后就会患上这病那病,很多人为什么会患上肿瘤?就是这种病气渐变的过程。”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何大夫认为“病气的产生”是万病之源。病气是存在于人体的一种生物负能量,是人体发生疾病、产生病象的根源。那么病气汇聚的地方在什么位置呢?何大夫认为人体病气最多结聚于腹部。何大夫说:“治疗疾病要以通为顺,以和为贵,使得气机通和,升降出入平衡,才会保持健康。”凡是何大夫治疗过的人,能大大减小患上肿瘤的机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原理呢?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体内没有病气了,没有病气,自然就不会形成肿瘤。
“何氏腹象疗法”的神奇之处还不仅仅是用手诊断病症,最关键的是用手治愈病症。
国家行政学院的一位领导是何大夫多年的朋友,这位领导通过何大夫的治疗,现在身体非常好。说起与何常永的结识,源于一次偶然:“2006年3月到6月在中央党校学习,在一次和朋友吃饭时,何大夫也在场,当时大家介绍说他是一位神医。吃饭后他给我一测,说我郁积很严重。后来我就开始接受治疗。因为胃溃疡穿孔开过刀,每到下午又涨又饿,大便不成形。我还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每天还莫名其妙地叹气。治疗十多天后,我试着把高血压的药减掉一粒,也没事了。后来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现在60岁的人了,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心情也变得很好。因为我尝到了甜头,现在隔三差五一有时间就来找他调理,是为了巩固。”
他找出2006年时的照片给我看,那时他的脸色黯淡无光,额头上还有一块鹅蛋大的深褐色印斑,随着何大夫的治疗,这块印也不知不觉间消失了。
有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在接受治疗期间,会出现排病反应,比如身上长出很多痱子一样的红点,嗜睡,眼睛流出像沙粒一样的东西……
的确,很多人接受何大夫的治疗后,以前臃肿的肚子变平坦了,脸色变好,色斑消失,一些细小皱纹也消失,整个人看上去会年轻好几岁。当然,重要的是治好了病。这位领导后来又介绍了一些朋友到何大夫这里来治疗。不少人在通过几个疗程治好病后,还在不间断地找何大夫调理,为的是让身体正气更加充实。
我在医院里还见到了另一位部级领导干部。曾经他有十多年的严重便秘,每天需要灌肠,还患有多种疾病,脸色也灰暗无光。经过何大夫几个疗程的治疗后就痊愈了,脸上还出现了几十年未有过的光泽。治愈后,他仍然长期坚持找何大夫调理。“何大夫给我治好病后,我仍然来治疗,每周来两次,因为这种疗法是激发你的生命能。我过去背一本书就头晕,现在背四本书都不会头晕,记忆力和思维的敏捷度都非常好。何大夫的手法带着意念,他有他的经络梳理方式,我不敢说他是中国唯一的,但他的医术是非常高明的。”
何常永抱出两大袋资料给我看,那里面装着他30年来行医时详细的病人病历,上面记录着患者初时的症状和治愈后的随访情况。有些纸张都已经泛黄,一看就有着强烈的年代感。的确,何常永对很多疑难杂症都有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诸如胃肠功能紊乱,严重便秘、抑郁症、重度失眠、前列腺炎、胃炎、妇科疾病等。
而我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何常永大夫的神奇疗法及自己身体状况的明显变化。于是我想,这么好的一种疗法,不吃药不打针,国家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后来才知道,找何大夫看病的那几位领导也与我有着同样的心情,甚至比我还着急,这也是两年前,他们把何大夫请到北京来的主要原因。
偷师学艺
何龙是何常永的儿子,今年29岁。2012年,何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何氏腹象疗法”。
何龙介绍说:“我父亲的手法是主治‘未病’,就是还没有真正形成疾病之前,将其消灭在萌芽中。当然,对已形成的疑难病症,比如脏腑疾病,还有情志病,例如焦虑、抑郁、狂燥、自闭等,通过这种手法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我在想,难怪很多人接受何氏疗法后,心情都会愉快起来,原来这种疗法对情志的调节也很有帮助。
何龙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术,还把手法渗透到针灸中,所以在为病人治疗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起何龙,何常永总是一脸的笑意,那是欣慰和自豪的笑意,因为自己的医术后继有人而感到高兴。但何常永也有对儿子不满意的时候,他觉得儿子还不是很用功,他觉得儿子应该像他年轻时代那样更加勤奋刻苦。 1953年出生在河北保定农村的何常永,初中未毕业就去参军了,在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主要是做后勤工作。闲时,他迷上了正骨医术,那时,书籍等医学资料匮乏,他就想办法去买,买不到就借来没日没夜地手抄。他偶尔给战友们帮忙按摩和正骨,效果也不错。 1975年,何常永转业回到保定,被分配到人防系统负责统计工作。因为帮一位同事治好了腰疼,20岁出头的何常永一下在单位里出了名。那时的他,白天忙工作,业余时间帮人义务看病,晚上还要抓紧时间看各种医学书籍、画人体结构和脏腑经络。他借来《黄帝内经》手抄下来,连看了五遍。初入中医门道,每当治好一个病人,何常永就感到很有成就感。
不过,从部队回到保定那会儿,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找一个前辈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这个前辈就是姑父魏献忠。姑夫早年在北京跟专家名医学习中医和推拿针灸,后回到保定行医,是保定地区的名医。
何常永只要一休息就骑着自行车往姑父家里跑,帮着烧火做饭,就这样也没让姑父打破规矩将医术传授给他。不过,这期间有一件小事倒是让姑父动心了。 1984年,有一户人家抱来一个刚出生的男婴让何常永给看,孩子生下来就不停地哭。何常永屏住呼吸用手去触摸孩子娇嫩的身体。他发现小孩的整只右手不能动,然后他一点点地由下往上轻触,最后他对孩子的家长说,是骨折了。小孩家长马上带着孩子去医院拍片,果然是骨折!这事在当地震动可不小,何常永的名气更大了。能通过手去灵敏地感知人体的骨头状况,堪比拍X光了,这就是何常永自信的超出常人的“悟性”。
姑父很快也知道了何常永的这个故事。一次,何常永又去姑父家,见姑父心情不错,他就耍了一个小聪明:他让姑父帮看看自己有什么病。说完就躺在小床上让姑父给测测。姑父用右手的大拇指,以“一指禅法”在他的腹部轻触并点穴。那一刻,何常永突然悟出了如何运用灵敏的手去测病,还悟出了姑父治病的方法。后来姑父又告诉他,什么穴位治胃寒,什么穴位去肝火等等。他用心记下来后,出门后马上用笔在小本子上写了下来。
何常永在实际的治病过程中,一步步验证了更多的病症对应的腹部病灶,还独创了意念及震颤手法。姑父魏献忠在2003年以96岁高龄去世。之前,何常永去看过姑父,姑父对何常永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感到由衷地高兴。 何龙说:“我父亲一直都要求我在给病人治疗时带着感情去治,所谓心到手到,心手合一”,这也是何常永诊疗的秘诀。
何龙和他父亲一样,有着一双堪称灵敏度很高的手。
传统医术亟待推广
何常永不仅医术好,医德和人品更为人称道。他始终记得姑父对他说的一句话:“学医的人,要以治病为先,不能为了钱不择手段。”
按理说,像他这么好的医术,根本不愁赚很多钱,他有很多企业家朋友,其中不少人都提出,给他建一个会所,把他的人和技术买断。还有的想邀请他出国。可何常永不是那种看重金钱的人,如果他感觉对方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并且人品又好,他会向对方保证:“放心!你的健康包在我的身上。”至于钱,压根不谈。
90年代初,中科院的一位姓张的院士带着心中的疑惑慕名找到何常永,结果,何常永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改善了张院士的胃炎病症。张院士离开保定回北京时,拿出两瓶XO酒和一些现金给何常永表示感谢。何常永当时比患者还激动:“钱和酒我都不要,有张大哥你这句话我就知足了,你是中科院的领导,你对我的认可就是科学对中医的认可。”后来看对方执意要送,何常永就说:“这酒我留一瓶吧,做个纪念。”至今,这瓶酒还放在保定家里,时时激励着他不能懈怠,精益求精。
作为儿子,何龙很心疼自己的父亲。何龙记得自己和姐姐开始上小学之后,为了挣钱让他们读书,父亲就从原来的单位辞职开始行医。先开过诊所,后来又在几家医院出诊。如今,何龙和姐姐都已参加了工作,可父亲好象是越来越忙,没见他歇着。何龙明白,父亲忙碌的原因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更多思虑的是如何传承自己独创的这门绝活。
在与何常永大夫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的迫切感。他希望不仅仅是儿女传承他的医术,更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重视起来,让更多热爱传统中医的人能有机会学习这样的技术,为更多的老百姓解除病痛。
不能说何常永大夫的疗法包治百病,因为那是不客观的。但有一点可以认同的是,他30多年的从医经验、接诊上千个病案及治愈了多种疾病的独到疗法,说明了这种疗法的可靠及有效。
我在何大夫所在的医院见到该院院党委书记,她是一位医学专家,也亲身体验了何大夫的神奇医术并使身体重获健康。她对何常永大夫的技术赞不绝口:“何大夫的疗法对治疗情志病效果非常明显,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代谢型疾病以及预防肿瘤也有很好的效果。从阴阳、气血、经络等方面进行整体调节,是何大夫治疗方法的独特性。”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二、四上午出诊。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癌症患者有着越来越多的渠道在网上问诊, 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作为医生,我们也很愿意通过这一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接受咨询,我发现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癌症需求很强烈,但由于不了解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特点,导致询问时抓不住重点,得不到有价值的帮助。
患者求诊时的特点:大多数是“患了……癌,放化疗不能进行,或放化疗后再次复发,希望中药能延长生命”,然后附上几张报告单。其实,这样的咨询对于中医医生来说,真的很难给出具体答复。
中医治疗的特点
中医治疗是迥异于现代西医方法的,中药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要知道癌症病情、病史之外,更需要知道患者有哪里不舒服,也就是具体的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
中医诊疗是个高度个体化的过程,同样是肝癌,一个面色发白乏力的患者和一个面色发红发热的患者,在中医看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病人,会开出完全不同的方剂。比如对于乏力没胃口的患者,一般多用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的中药,而对于黄疸发热舌苔厚腻的患者,则以栀子、黄连、黄芩、郁金等药物。因此,再请中医医生看病时,最好见到患者本人,或者至少要知道患者的具体症状。
关于检查报告
肿瘤的治疗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检查和检验结果对于中医医生制定长期的治疗方案有着很大作用。因此患者需要把CT、MR等的片子拍照或扫描上传,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报告。这是因为片子对于医生把握病情范围、制定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很重要。
另外,化验单也很重要,比如肝癌的患者必须提供肝功能、血常规等,以利于医生判断。
两点告诫
不要被骗 患者总是希望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这是很正常的要求。但对于晚期肿瘤,这一要求并不容易满足,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偏方等。
正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段子所说:区别真医生和假医生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假医生会提供给你看似美好的保证,会告诉你中药的奇迹;而真医生则更多的是强调治疗的局限性,无法给你提供所谓保证。
有一位先生,叫赵立道,快要五十岁了,一般这个年龄,大家的性情都该很平和了,这位不行,还是脾气暴躁,但是身体却不是很好,是“质弱而多怒”。七月份,天很热,有一天,这位赵立道突然感觉自己很饿,于是“大饥索饭”,就是向家里人要饭吃。家里人一看,这位急脾气啊,平时就是要什么必须来什么的主儿,于是赶快就给他准备饭。可是,这个饭要做好,也需要一个过程啊,不能说要吃饭就马上能端上来饭啊,“其家不能急具”。结果,这位赵立道很不爽,“因大怒”,就这么点事儿,跟家里人就急了,大发脾气。
这种脾气,其实是很不利于养生的,结果怎么样呢?两天后,患了“滞下”这个病,滞下是痢疾的一个别名。这位赵立道一边泻肚子,一边还很口渴,于是就自己用冷水,调了些蜂蜜来喝,觉得很痛快,结果,滞下还真的有点缓解了,可是就是不能痊愈。
过了几天,没办法,找来了朱丹溪,朱丹溪告诉他,别喝蜂蜜水了,然后开了个方子,是用人参和白术煎水,然后用这个水来冲服益元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朱丹溪判断这个人正气不足,同时神志不安,所以用人参和白术来煎汤,扶助正气,这个益元散是利湿同时宁心安神的,朱丹溪是用这个方子来调理他的情志。
服药以后,滞下就开始减轻,又出现了呃逆的症状。当时很多人都说,这是阳虚啊,用些附子和干姜吧。朱丹溪笑了笑,说:“勿多疑,待以日数,力到当自止”。又过了四天,呃逆就停止了,同时滞下也痊愈了。
这个医案要说明什么呢?中医认为,很多病都是我们内心所生的,我们人活着最好的状态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黄帝内经》说的。《黄帝内经》里面还记载过“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还有悲则气消。这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悲伤导致的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乏力懒言等。惊则气乱。猝然受惊,会导致心神不定,气机紊乱。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导致气机结滞,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运化不利等。恐则气下。会导致肾气失固,二便失禁等。
关键词:中医;诊病方法;汽车故障诊断;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01-02
人生病了到医院看病,可以看中医,也可以看西医。中医和西医诊病的方法各有不同,中医一般采用望、闻、问、切诊断出病人的病因,讲究的是利用大夫的经验分析病因;而西医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设备仪器对病人的身体进行各种检查,大夫根据检查结果,通过对各种身体参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病因。汽车“生病”了,它要到汽车修理厂进行修理,作为“汽车医生”也要用相应的方法给汽车“看病”。“看病”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医的诊病方法,很容易就可以诊出“病因”,找到故障部位。以下就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对汽车故障如何诊断进行论述。
一、望
望,即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汽车故障诊断中,也可以通过“望”的方法,就能看出故障的原因。如,通过“望”排气管排出的尾气的颜色,即可诊断出该车的故障原因。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正常颜色是无色的,但有颜色的尾气排出,说明发动机有故障了,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故障。
1.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蓝色。尾气颜色为蓝色,表明有机油进入到燃烧室与燃油一起燃烧,但机油是如何进入燃烧室呢?一般有几个途径:(1)当发动机中的活塞、活塞环或气缸套磨损到一定程度,在活塞上下运动时,曲轴箱内的机油有一部分随活塞向上窜入到燃烧室中参与燃烧;(2)当气门导管磨损或气门油封老化或损坏后,每次进气时,由于气缸内部处于真空状态,机油顺着气门杆被吸入到燃烧室内参与燃烧;(3)发动机曲轴箱强制通风阀(PCV)如果卡滞常开,当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较大时,机油从气门室罩盖内被吸入到进气管内,随空气进入到燃烧室;(4)在装备有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由于增压器轴或轴承的磨损,机油沿轴向被吸入进气管内最后进入到燃烧室参与燃烧。
排气管排烟颜色为蓝色,说明有机油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根据以上分析逐步进行相应的检查,就可得出发动机的“病因”。
2.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黑色。尾气颜色若为黑色,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混合气过浓,即油多气少所致。发动机在工作时,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浓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正常工作,混合气过浓,不是喷油量多了,就是供气量少了,根据此原因逐步检查,找出导致油多气少的故障点即可。
3.排气管排出的尾气颜色为白色(气温低于5℃除外)。尾气颜色若为白色,即白烟,故障的原因一般为有水进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有两种途径:(1)燃油中水分过多,随燃油进入气缸;(2)发动机的冷却水进入燃烧室,一般是由于气缸盖、气缸套或进气管裂纹后,冷却水从裂纹漏入。
根据以上的途径分析,采用排除法,最后可以找到故障点。
另有汽车行驶跑偏的故障,可以采用先看轮胎气压、轮胎磨损程度,以及车身左右高矮等,即可诊断出故障点。
所以,根据中医的望诊方法,在汽车故障诊断中,有些故障实际上不需要大拆大卸,也不需要用设备仪器检测,就可以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
二、闻
闻,即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嗅就是嗅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
1.用耳朵听(听诊)。在汽车故障中,由于零件长期相互运动,不良,导致配合间隙增大或烧损,运动时产生冲击,从而出现不正常的声响,简称异响。在诊断此类故障时,“汽车医生”根据响声发出的部位、声响的频率诊断出故障点。
如发动机中的活塞、气缸套,两者是一对相互运动的一对元件,当两者磨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相互撞击的响声。初始阶段,这种撞击声,只出现在发动机的冷态(冷却水温度低于60℃),而且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中部,声音为“铛、铛”声,当冷却水温度超过60℃,响声逐步减弱,最后消失。这种响声就是典型的敲缸响,原因就是活塞、气缸套磨损。
另一种声响来自发动机的上部,声响为“嗒、嗒”声,不论冷车,还是热车,都有这种声响,一般为气门脚响,即某些气门的气门间隙过大导致。
在汽车底盘的故障中,如当发动机运行时,不踩离合器踏板无异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时,就听到“沙沙”或“叽叽”的声响,此故障一般是由于离合器的分离轴承缺少脂或分离轴承损坏所致。而另一种情况是,不踩离合器踏板时,有“沙沙”的声响,当把离合器踏板踩到底,响声消失,这种故障一般是变速器中的某个轴承或齿轮磨损所致。
2.用鼻子嗅(嗅诊)。汽车故障中,有一种故障为油耗高,即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较正常值高,也就是平常说的费油。这种故障除了发动机运转时每次喷油多喷外,就是漏了。如果发动机每次喷油多喷了,就会导致混合气过浓,会出现燃烧不全,也就是有一部分汽油随废气从排气管排出,这样可以用鼻子嗅排气管的尾气,如果有较浓汽油味,说明混合气浓了,根据混合气浓的相关原因进行检查即可。如果没有汽油味,则要关闭发动机,用鼻子嗅汽车周围,若嗅到有汽油味,则可判断该车的油箱或燃油管有泄漏的部位,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即可。
另在诊断自动变速器的故障检查时,可以通过嗅变速器油的气味方法,初步判断故障原因。若变速器油有严重的焦糊味,且颜色较深,说明该变速器中有部分离合器片或制动片磨损严重。
三、问
问,即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性状、次数等),不会问什么病,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医医生),不配叫中医。
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问诊,它可以缩小故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在汽车故障诊断中,问诊的对象有两个:
1.问驾驶员。主要向驾驶员询问车辆在产生故障前的使用、保养情况,故障的症状、特征、频率等,通过这些信息,达到全面了解故障的起因、特点,从而间接掌握故障发生的特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如汽车油耗高的故障,正常使用时只需7L/百公里,现需要10L/百公里。按正常的诊断也可以诊断出故障的原因。但通过与驾驶员的沟通,得到一个信息,即该车是在一次停在地下停车场时,下雨后被洪水淹积后才出现了该故障。根据此信息,诊断范围就缩小在发动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内。经检查,发现故障点在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ECU)。该故障是由于控制模块(ECU)经水浸泡后,线路连接插口氧化腐蚀接触不良,导致控制模块(ECU)收到的信息出现偏差,致使控制喷油器每次喷油多喷了一点,从而使进入气缸内的混合气偏浓,但还不至于排气管冒黑烟。如果不进行问诊,虽然通过各种设备仪器的检查,也能找出故障点,但需要的时间、劳动量就要多得多。
2.问汽车。虽然现在的汽车,维修人员还达不到用语言直接与汽车沟通,但现代的汽车,不论是发动机、变速器,还是底盘上的制动系统等等,都用电子控制系统。这些电子控制系统,都具有自诊断功能,即如果控制系统内的传感器、执行器或线路工作不正常,该系统可以把不正常的故障信息存储在控制模块(ECU)内,维修人员可以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对汽车进行“人机对话”,从而得到相应的故障信息。维修人员就可以根据故障信息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从而准确找到故障点。
如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行驶途中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由于安装不牢导致脱落,此时仪表上的ABS报警灯随即点亮。驾驶员看到ABS报警灯亮,就知道ABS系统出故障了。当他把车辆送到维修厂,维修人员用汽车电脑故障诊断仪(俗称解码器)与汽车进行“人机对话”,根据信息,维修人员就可知道故障点在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或链接左前轮的轮速传感器的线路上,直接向此方向进行相应的检查即可。
四、切
指摸脉象。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对于汽车故障的诊断中,汽车上也有“脉”,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声响的频率、点火系统的高压点火频率等,但这些不能直接用人工感觉得出,需要维修人员用专用的设备仪器检测得出。如传感器产生的频率信号,需要用示波器检测信号波形的幅值、频率,信号波形有无杂波、跳跃、间断等,以此来诊断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好坏,从而诊断出故障产生的原因。
五、总结
对汽车的故障进行诊断,实为是给汽车“看病”。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西医”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根本一点就是要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点。对于具有一定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很多故障可以借鉴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缺少经验的维修人员,特别是刚加入汽车维修行业的新人,就只能采用“西医”的方法,利用各种设备、仪器,通过各种检测,利用检测到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果,这样相对于“中医”,在效率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参考文献:
[1]陈华丰.中医是如何诊病的[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