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时间:2023-08-01 17:08:13

导语:在村镇银行行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第1篇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与当地各集团成员企业密切开展产融协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金融,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稳定产业链上各类原料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

2012年3月21日上午,武夷山首家村镇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在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开业。据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由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61%。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黑龙江省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哈尔滨市。龙江银行立足于面向农业产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以资本为纽带,优化股东结构,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等战略投资者,走农业特色化道路,以农业产业金融为重点。

近日,为探求本富村镇银行落户武夷山的原因,及其将为武夷山茶产业带来何种影响,本刊采访了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行长路敬松。

《问道·中国茶》:2012年3月21至30日,全国11家本富村镇银行先后营业。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的原因是什么?

路敬松:早在我行筹建之前,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相关领导,对其可行性就已经经过反复的论证。武夷山作为正在迈向国际性优秀旅游度假区的新兴城市,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我们对武夷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武夷山设立本富村镇,一方面可以借助武夷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村镇银行,另一方面从闽北地区经济结构来看,目前整体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客观上要求引进以扶持“三农、小微”为核心业务的村镇银行。

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本富”一词,寓意即为村镇银行以农为本,以金融为媒,服务于中粮产业园区建设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等产业环节,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各主体和谐共富,因此本富村镇银行选择落户武夷山是必然的。

《问道·中国茶》:我们知道,龙江银行要求各村镇银行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具体到武夷山,“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是怎样的情况?

路敬松:实施“一行一品”的特色化经营思路,其实是对各村镇银行尽快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进行产业融合的要求。在福建武夷山市,我行将结合武夷岩茶的生产特点,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积极推进中茶公司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由于我行是一级法人单位,有决策链短的优势,使得我行在探索、试验、推行武夷山当地个性化金融产品上具有更充足的自主性以及更积极的灵活性。而且,在进行武夷山当地产业金融融合的过程中,我行对于龙江银行成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其做为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借鉴也有取舍,形成一套我行自己的差异化服务品牌。

《问道·中国茶》:作为一家新成立的银行,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如何与其他银行进行竞争?

路敬松: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专为当地农户或中心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动摇。

村镇银行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同时在业务偏向上与其他银行机构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传统五大银行中,除农行有部份业务与村镇银行有类似外,工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并不以此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虽然农村长期广泛存在三种金融主体,一是农村信用社,二是邮政储蓄,三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仍有处于近乎空白的市场。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设立更多的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充,与其说与农行、信用社、邮储存在竞争关系,倒不如说是互相补充更为贴切。

《问道·中国茶》:你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看待武夷山茶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现状?

路敬松:近年来,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武夷山茶产业现正处于产业升级增加规模产量的阶段,但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仍以家庭作坊式的茶农、茶业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产业升级增加规模方面急需金融产品支持。

《问道·中国茶》:3月21日的成立庆典上,本富村镇银行与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们关系,标志着本富村镇银行正式为武夷山茶产业服务。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将为茶农和茶企业提供怎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

路敬松:作为中粮实施农业产业金融的基层平台,我行将改进发起行龙江银行成熟的贷款产品,使其适用于武夷山实际情况,例如在我行研发中的农机贷,将设计一款专属茶农购买农机具的贷款产品,在实际操作中,将引入农机供应商担保机制,为缺少自加工能力的小茶户提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又例如我行正在研发中的种植贷,我行拟计划引入武夷山茶行业中的核心茶企作为担保人,只要是为这些核心茶企提供原料的茶户,我行即可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我行除了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外,还会推介优质的农业资源融入到中粮的产业链中,为其发展提供金融及信息上的服务支持。

《问道·中国茶》: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中粮集团与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的合作,是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是中粮集团布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的表现,其中中粮集团下属的中茶公司,对武夷山农业尤其是茶产业就有着相同的目标。增加武夷山当地茶业的规模,促进武夷山茶业的升级,将会是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我行必将会以提高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为己任。借鉴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引入保险、科技等增值服务,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在扶持“三农、小微”方面展现出示范效应。

《问道·中国茶》:在风险控制方面,本富村镇银行有哪些措施?

路敬松:本富村镇银行与其他各家银行一样,都必须遵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由于我行刚设立,虽然延承发起行龙江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各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我行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加快治理结构完善、激励约束和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

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的发生都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我行将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风险问责与惩戒制度。我行在规范经营行为上,强化责任追究制,将问责制落实到具体岗位,按照岗位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通过风险转移缓解操作风险,我行将在合规合法的情况下,通过保险、担保、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具体方法来实现。

《问道·中国茶》:本富村镇银行的成立,将对武夷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长远影响?

路敬松: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开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对推动武夷山市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武夷山本富村镇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一定会为武夷山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必将对武夷山农村金融改革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行将会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加强特色经营,尽早为当地发展特别是助推“三农”发挥积极作用。

第2篇

同时,该行今年力推“诚信融”、“透易融”两款信用项下的融资产品。通过 “诚信融”产品,小微企业不需要任何抵押或担保,仅凭信用就能获得最高200万元贷款。“透易融”则相当于小企业的宁波银行信用卡,最高额度可达100 万元,随借随还,灵活便捷。

4月10日,宁波银行行长罗孟波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扶持中小微企业属于未来的战略性规划。

罗孟波表示,宁波银行总计500多亿元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非常低,只有0.29% ,资产质量和个人银行消费信贷不良水平几乎持平,远低于银行整体不良资产的水平。只要及时改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完全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取得经营业绩,取得企业发展和银行的共赢。

战略性扶持中小企业

《投资者报》:宁波银行为什么要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

罗孟波:首先,城商行作为金融业的有效组成部分,本意就是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它有先天的基础。

第二,战略投资者华侨银行对我们也有影响。在成熟的经济体里面、传统商业银行能够持续经营的利差来源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且华侨银行的情况与中国相近,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

第三,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讲究分工和协作。金融业的分工也会进一步细化,很多大企业可能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银行融资还是会留下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我们对扶持中小微企业持坚定信心,这也是未雨绸缪的战略性规划。

《投资者报》:宁波银行如何控制放贷风险?

罗孟波:单个小企业的风险肯定高于大企业,但是从群体来讲,小企业的风险不一定高于大企业。

从操作上看,我们不能简单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而更多是去关注企业主的人品、专业水平和诚信等。

同时,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在经济下行期,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难免受到市场的考验,小企业掉头快,关、停、并、转的成本远远低于大企业。

另外,小企业发展前期已经有资金投入,银行只是配套一定的流动资金。只要企业有专业技术、讲诚信,坚持把产业做下去,银行完全有能力控制风险。

设立100亿专项贷款

《投资者报》: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宁波银行今年有多少信贷额度的投放?

罗孟波:宁波银行将继续实行中小微企业信贷倾斜政策,将100亿元信贷资金投向中小企业客户,其中40亿元投向小微企业;设立5亿元信用贷款额度,向诚信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同时,我行拟发行80亿元金融债券,专门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

在渠道拓展与服务提升方面,宁波银行今年重点推出宁行“E家人”平台,形成中小企业网上金融商务社区。利用该平台,小微企业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实现自助贷款申请等功能。

《投资者报》:宁波银行为提高中小企业服务质量,做了哪些工作?

罗孟波:为推动中小微企业业务经营专业化,早在2006年底,宁波银行就成立了独立的业务团队,实行独立考核、单独管理,专门服务中小微企业。2008年,宁波银行一级部门零售公司部正式成立,在制度、组织架构、人力配备上,确保向广大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针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宁波银行不断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一是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机制;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授信审批效率;三是建立多渠道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和整改机制,通过业务人员走访、总行管理部门与神秘人调查,以及客服中心的投诉通报等方式,及时将客户的投诉、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改,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免费金融培训,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

《投资者报》:去年以来,很多银行都进行了再融资,宁波银行是否也有融资计划?

罗孟波:上市银行里我们资本充足率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发行次级债和定向增发做得比较早,一两年还能支撑我们的业务发展水平。短期内不会考虑再融资。

深耕分行前景广阔

《投资者报》:宁波银行贷款增长主要来源于异地分行,宁波地区已相对饱和。监管部门已经停止审批城商行开异地分行,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增长?

罗孟波:异地分行什么时候放开还不知道。我觉得,倒过来讲,不开设新分行有利于我们练好内功,做好管理。

在停止设立异地分行的情况下依然充满发展空间。因为在已设分行下,各地监管部门都鼓励推进支持中小企业的专营支行。这又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把8家分行所在地区金融总量相加的话,占到全国的1/3,已经足够宁波银行发展。所以我们的态度是能设异地分行就跟进,不能设就深耕已设分行,前景也很广阔。

另外对宁波市场饱和,我有不同的看法。宁波地区这几年为了服务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村镇、社区,网点还能延伸。尽管数字、规模、效益的发展不像前几年那么明显,但是结构的调整、规模的增长还是对宁波银行有贡献。

《投资者报》:宁波银行是从宁波地区发展起来的,但对异地分行,是否也能用宁波经验去管理?

第3篇

“资金宽裕、项目难找、信贷需求不足”,这是《财经》记者近期在与一些地方银行交谈中听到最多的反馈。

信贷需求不足到什么程度?某城商行一分行副行长向《财经》记者坦言,今年初,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他所在的分行小微企业余额就开始下滑,最严重下滑近10%,后在二三季度调整业务策略,余额才赶超年初总数。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也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

在流动性上,上述银行均表示资金比较宽裕,从市场目前资金价格水平也能够说明这一点。10月23日,一年期shibor为3.41%,与去年同期4.95%相比,利率降低了31%。

在流动性资金充裕的大环境下,人民银行继续向市场释放货币宽松信号。

10月23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再次双降,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宏观经济对货币政策的要求。9月份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GDP平减指数为-0.3%,此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5.9%。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物价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基准利率存在一定下调空间。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依然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预计可以释放流动性7000亿左右。

央行希望在进行总量调控的同时,可以兼顾结构调整,频频采用定向放松。就在本月初,人民银行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试点范围扩大到11省(区市)。10月21日,人民银行再次定向对11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055亿元,期限六个月,利率3.35%,同时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副总裁章俊向《财经》记者表示,“此前,我们就预测四季度还会有一次降准、降息,首先,降息比较直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现在整个利率水平和比还是偏高,有降息的空间。降准是对冲外汇占款,最近一两个月特别是9月整个资本外流的幅度下降,人民币汇率已经稳住,但是未来资本外流还会持续,会造成基础货币萎缩,必须有一个新的投放渠道。信贷质押再贷款也是提供基础货币新渠道,另外,通过降准提高货币乘数,能够维持整个国内流动性的相对宽松。”

随着货币政策渐进放松,一个新问题却日渐凸显,在企业效益不佳,市场风险加大,信用风险攀升的宏观环境下,如何让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释放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

某接近央行决策者人士表示,当前货币政策可发挥效用的空间已很有限,不能指望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近期,财政可以加大一点支持力度。但总体上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而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发挥企稳作用。根本之道还要落在改革层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关键性改革,来实现中长期增长。 调控机制创新

10月23日晚间,在央行宣布降息、降准的同时,存款利率管制的最后一根红线也宣告破除。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大势所趋。目前通胀率较低,流动性较为充裕,前期已经数次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放开了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的上限,允许了同业和大额存单的发行,这些措施已经基本释放了利率上行的压力。因此,现在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较为理想的时机,同时宣布降低基准利率也为控制这项改革的风险提供了额外的“保险”。

在货币政策调控的手段上,央行近年来一直在践行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无疑是其中最举足轻重的一步。事实上,在此轮逆周期调控中,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同时,不断适时进行新的制度、产品创新。

10月10日,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九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部分贷款企业进行央行内部评级,将评级结果符合标准的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发放再贷款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范围。

央行指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这一政策被市场大范围关注的时间点并不是该政策的时间,而是有人士将其解读为“中国QE、将释放7万亿资金”。随后,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该政策与QE区别甚大。

马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种解读和对流动性影响的估计是没有根据的。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合格质押品选择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的QE。同时,马骏认为,随着外汇形势的变化,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供给渠道减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主动供给基础货币的渠道加强。

据了解,西方国家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证券、信贷等金融资产为主,中国再贷款的质押品主要以债券为主,此前并无以信贷资产为质押物的再贷款,将质押品扩展到信贷资产,未来能够更好完善这个工具(再贷款),银行也更便利推动央行再贷款,央行再有选择性进行信贷投放,有助于将来更好发挥再贷款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

“现在来看,如果央行觉得货币在投放总量上有问题,降低存款准备金很容易可以解决流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跟货币总量投放无关,从央行角度去看,还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为未来更好发挥再贷款作用,尤其是结构调整作用会有积极意义,短期来看,对于流动性投放没有什么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某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央行角度看,作为进一步利用商业银行资产补充流动性的一个工具,另一方面,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个产品,是未来支持、开发金融市场的一个渠道。” 企业信贷需求不足

人民银行自去年11月以来六次降息、五次降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宽松可以从利率水平的降低中体现出来。

10月17日,作为市场化利率参照系之一的余额宝七天日均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3%,中金公司报告称,在货币政策宽松背景下,余额宝收益率将继续下降。在此次双降前,报告估计,余额宝的收益率将下降至2.4%-2.5%,如果央行今年继续降息一次、降准100个基点,那余额宝收益率或将再下一个台阶,至2.1%-2.2%。

从近期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已经渐显效果。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5.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与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1.05万亿元和1.30万亿元,均高于此前市场预期水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中占比高达81%。

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趋松,然而流动性市场并不缺钱。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相对下降,今年以来,很多地方银行出现“资金充裕、项目难找”的情况。

《财经》记者从上述城商行了解到,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相对疲软,银行现有客户贷款需求不足,包括制造业、房地产、政府平台等传统业务贷款需求不旺,而出于不良贷款攀升的担忧,银行业普遍惜贷。目前,部分银行开始改变风险偏好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上述城商行的分行副行长告诉《财经》记者,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越来越弱,原来很多特别优良的企业陆续出现逾期。随着逾期情况越发普遍,银行放贷意愿下降。“实事求是讲,银行利息再低,企业贷款出去能赚到钱才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是导致信贷需求减弱的直接原因。前两年资金特别紧张,总行还会协调人民银行给一点额度,今年就没有这样的情况,绝对是需求少,银行的流动性是充裕的。”

该副行长介绍,从数据来看,信贷需求不足在今年一季度体现较为明显。一季度小微信贷余额下滑了近5亿元,达年初余额10%。随后,二、三季度开始调整业务策略,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年初余额总数。“原有小微企业需求下降,我们就扩大农贷、按揭贷款的占比,房地产是绝对不碰的。”

另有一村镇银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信贷需求疲软,该行信贷投放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十几个百分点,更有某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除了政府,基本不要钱。”

不过,近期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政策,揭示了更为全面的信贷状况。

标普评级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此举显示中国经济及小型中资银行的压力增大。目前全系统流动性依旧充裕,且9月末银行业超额准备金率在2.5%左右的高点。但是,这一融资方式试点范围扩大表明,全系统流动性指标可能掩盖了部分小型银行因资产质量快速恶化导致流动性状况或流动性前景不佳。资产质量的下滑不仅会直接削弱银行资产流动性,而且打击存款人信心从而损害融资状况。 结构性问题待解

基于“稳增长”考虑,以及提供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进一步减少,市场对于此次降准、降息早有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2009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7%;同时,10月22日,外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汇8.2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34万亿美元),售汇10.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4万亿美元),结售汇逆差1.8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015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涉外收入15.2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48万亿美元),对外付款15.7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54万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亿元人民币(折合636亿美元)。

连平表示,降低准备金是出于外汇占款负增长考虑,进行对冲。总体是从实体经济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也有前瞻性考虑。目前已经是第四季度,明年初经济运行要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就要有前瞻性考量。从前两年情况来看,每年一季度经济增速通常会下一个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明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需要政策进行提前布局。

他同时提醒,在利率方面,降息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由于美国可能加息,中外利差明显收窄,或将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造成资本加快外流,这对稳增长又是不利的。所以,政策要有所兼顾。此外,利率水平要注意前瞻性,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滞后效应,长期来看,我们想要减杠杆,但是利率水平不断降低,杠杆未来还在上。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功能就是把融资成本降下来,增加流动性。”但渐松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不足,二者间新的不匹配,再度揭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总量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

“钱已经提供了,但是又用不上,货币政策怎么样解决呢?应该从改革来解决,例如银行、企业的改革,要理解不同的政策是发挥不同功能的,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似乎还是结构改革的问题。”上述接近央行决策层的人士说,“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都只是短期的反周期政策,根本之道还是要落实在改革上面,比如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所有这些改革是最关键的,并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马骏向《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但货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比如对小微、三农结构性的支持。传导机制有一部分和货币政策相关,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建立更加通畅的融资渠道,需要中长期很多结构性的调整,还需要政府在增信、贴息方面做很多工作。

市场上相当部分的人士认为,除了货币政策还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比如财政政策当加大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

马骏认为,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稳增长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可在出台6个-9个月后达到峰值。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推出后,对实体经济的最大促进作用将在推出5个月后出现,货币政策则是在9个月后显现。

总理在金融企业座谈会上曾表示,我国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向实体经济传导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对此靠大水漫灌无济于事,而是要依靠改革开放加以破解,提高金融调控和服务的有效性。他指出,其中的一项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4篇

>> 拆解网商银行 揭秘网商银行 网商银行前景几何 浙江网商银行获准开业 浅谈网商银行PK传统商业银行 招商银行上市后的挑战分析 工商银行网银业务暑期调研 用互联网思维应对网商银行 浅析工商银行网上银行面临的安全挑战和应对措施 工商银行荣获2009中国本土银行网站“金网奖” 利率市场化下农商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工商银行 招商银行 “国营”徽商银行 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企业网银在线财务服务 浙商银行首开理财产品网转先河 工商银行叫停大众版网银用户网上支付受限 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三级网改造案例 工商银行(1) 工商银行(2)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网商银行挑战 网商银行挑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由曦 王培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浙江网商银行创立大会将在 3 月 16 日这周举行。

顶着民营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双重光环,蚂蚁金服集团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下称“网商银行”)尚未开业已颇吸引市场的眼球。

1月27日,负责筹建网商银行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在会上透露,网商银行预计在3月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材料,争取5月-6月开始营业。

《财经》记者获悉,浙江网商银行的创立大会将在3月16日这周举行。届时,公司将确定董事会及高管人员名单,各股东的股权比例也将得到厘清。之后,网商银行将向浙江省银监局报送材料,申请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通过之后,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浙江网商银行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网商银行上述股东各自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8%、16%,剩余11%股份的股东暂未确定。

从支付宝到余额宝、从小贷公司到网商银行,蚂蚁金服的金融板块逐渐成型,网商银行的批筹与设立,使得阿里这个做了十年类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终于“扶正”。而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网商银行与近期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下称“微众银行”)一道,宣布了中国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

由于背靠蚂蚁金服和阿里,监管层希望其能发挥带动效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个人及小微企业,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财经》记者获悉,浙江网商银行所使用的底层技术平台将与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集团其他平台相同。一位阿里内部人士表示,如果把蚂蚁金服所打造的整个金融生态圈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网商银行就像其中的一个房间,它和同样进驻大厦的其他金融机构一起,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同,蚂蚁金服COO井贤栋将网络银行的业务模式总结为商业驱动的金融。前者遵循由金融机构创设产品、再通过销售渠道向客户销售的单纯商业逻辑,后者则基于互联网平台商业活动本身的金融需求,是一种融合了金融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跨界产物。

远程开户、大数据征信、无网点运营这些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引入,在为银行业带来革新之风的同时,也引发新一轮的监管思考。

虽然人们一直在惊叹互联网金融非比寻常的商业力量,但事实上,其尚难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自身资本金及业务定位的限制,网络银行注定不是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银行,不会对现有银行体系造成冲击,二者更多是互补关系。

但有一点无可争议,在未来的金融商战中,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定位小微

2015年1月27日,负责浙江网商银行筹建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在蚂蚁金服的一场会上透露,网商银行预计在今年3月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材料,争取5月-6月开始营业。从俞胜法的表态来看,网商银行应该是申请了筹建延期。

银监会要求,民营银行筹建工作应自批复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如果从2014年9月26日网商银行获得筹建批复算起的话,其筹建期应至2015年3月25日。如发起人未能按期完成筹建,其应在筹建期限届满前一个月向银监会提交筹建延期报告,筹建延期不得超过一次,最长期限为三个月。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杂志的回应中称,其能够在筹备期内如期完成各项工作,达到开业的目标。目前,正在进行IT系统开发和测试工作。《财经》记者了解到,因为浙江网商银行是自建系统,所以很多时间花在了底层系统的搭建上。

与传统银行业不同,网商银行的业务将与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集团整体的平台化战略相符,用蚂蚁金服COO井贤栋的话说,是商业驱动的金融。因此,网商银行会围绕平台化的大方向在一些领域谋求创新,小额存贷款将是主要业务之一。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的书面回复中指出,相比其他同业者来说,网商银行的优势是基于电商平台的客户和交易数据积累。目前已有数以亿计的网络消费者和商家在阿里的电商平台上发生买卖交易,并产生了交易数据的积累,这些消费者和商家符合其“小存小贷”的市场定位,也与阿里及蚂蚁金服经过多年模型所验证的小额分散的风险控制手段相适应,同时小额度高频率的特质也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性,适用于标准化的、集中线上运营的方式。

与网商银行相类似,前海微众银行的目标定位也是 “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微众银行行长曹彤表示,小微客户要求更低成本、更便捷、更接近的业务方式,在这些方面传统银行并没有做得很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众银行是一个补充者。

浙江网商银行的注册资本为40亿元人民币,比此前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略多。负责网商银行筹建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曾表示,网商银行会坚持小存小贷的业务模式,主要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融资需求,具体来说是指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

远程开户有限突破

在此之前,远程开户的问题一直为监管机构所“坚守”,但对于没有实体网点的网络银行来说,这条限制不突破就寸步难行。

一位央行权威人士指出,远程开户要满足开户实名制的要求。传统银行的做法是通过面签、面查、面谈的流程来完成,这其中涉及到人工的判断,远程识别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远程认证技术是不是比人工识别更可靠。

《财经》记者了解到,身份识别的有权管理机关在公安部,在远程开户这个问题上,公安部是主要的决策者,但央行等机构也会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相关人士看来,有效的实名认证技术必须能够准确判定认证对象的法定身份且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上述央行权威人士表示,初步来看,技术的可靠性似乎超过了面签、面查、面谈,但他亦指出,很多风险是在应用中慢慢才知道,一些隐藏的风险点现在还无法看出。

另一位央行权威人士对《财经》记者说,考虑到网络银行的开业需要,远程开户的放开已经是大势所趋,放开之后会对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一体适用,但是即便放开,可能做的业务也会受到有一定限制。

但最近有消息称,腾讯向监管机构所提供的“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检测报告”,针对对象是可控区域的可控人群中的人脸识别,目前还不能用于作为远程开设银行账户的依据,因为开设银行账户针对的是完全开放的人群。这又为远程开户能否放开带来了一层阴影。

在此之前,开户是否放开就曾有过争论。

2014年3月,央行曾向各银行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讨论稿),对电子账户开户实名认证作出了明文规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强实名”和“弱实名”的概念。对于未在银行柜台与个人见面认证开立的电子账户,央行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只能用于购买该银行发行、合作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不能转账结算、交易支付和现金支付;而对于银行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了身份认证或通过了柜台认证,以及电子账户和绑定银行账户的开户行为同一银行的,央行界定为“强实名”电子账户,可作为银行的结算账户、活期或定期存款账户。事实上,“强实名”和“弱实名”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了“柜台认证”。

在很多监管机构人士看来,开立账户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被突破,开的口子实在太大,因此倾向于采用强账户、弱账户的业务区分,可能暂时不会给网络银行全业务账户,以便于风险管控。 思维冲击

网络银行的设立,让传统银行也感受到了冲击。在一些资深业界人士看来,网络银行的冲击与其说在业务上规模上,毋宁说是在思想上。

一位央行权威人士说,虚拟银行对传统银行冲击更大程度上是在理念上。比如,无网点银行会促使传统银行思考自己网点的转型和布局。在地租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传统银行只要将网点适度减少,利润就会马上提升。同时,互联网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也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学习的。

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对《财经》记者说,未来银行的资产端收入增长趋缓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成本的下降就尤为重要。银行需要考虑,如何来解决成本收入比高居不下的问题,

网络银行无疑提供了一种思路。蚂蚁金服曾做过内部的测算,传统金融机构的一年的IT单账户成本在50元-80元,而互联网银行的单账户成本不到1元,这意味着,很多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没法做的业务,是可以在网络银行上开展的。

事实上,传统的银行也正逐渐网络化,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都已经展开了直销银行的试点,未来传统银行和网络银行的界限将越发模糊。Brett King在其著作《Bank 3.0》中指出,未来的银行将不是机构和网点的概念,而是一种服务的概念。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种服务完全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终端来完成。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说,一方面,现有的金融体系在今后会逐步网络化,传统金融机构会引进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条件下风险管理技术,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银行也需要借鉴现有的银行管理方式和多年来成熟的模式。在他看来,互联网银行做的是增量的业务,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改变更多是在边际上,还不可能取代现有的金融体系。

双方更多是一个补充的关系。何大勇分析称,在中国6亿多网民中,大约1亿人是传统银行的服务对象,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将近2亿的长尾用户,未来还有3亿左右的人有可能陆续成为长尾用户。

目前,银监会给两家网络银行的业务定位是小存小贷。由于自身资本金的限制,网络银行注定不是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银行。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初期其资本金规模在40亿元,如果乘以12.5倍的资金放大系数(按8%的资本充足率来算),可放贷资金最多也就在500亿元,从这个角度上看,充其量就是一个村镇银行的级别。 风险与监管

互联网银行在带来新的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并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海微众银行行长曹彤指出,其目前最关注的三个层面的风险:第一是欺诈风险,第二是信用风险,第三是数据风险。

他表示,微众银行在短时间内服务的客户会比较多,单个客户的交易金额可能不像传统银行那么大,但是需要银行具备的同时服务能力比较强,这对系统要求就会很高。再比如,线上模式欺诈的风险可能会高过线下的模式,所以会特别注意防止这方面的风险。在他看来,小而分散带来的是另外一种风险。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的回复中指出,网商银行并不会因其互联网特质、不进行线下网点布局等特点,而在风险控制、负债稳定性等方面低于传统银行。相反,在过去几年,蚂蚁微贷(即之前的阿里小贷)积累的贷款业务经验,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降低风险控制的成本,降低坏账率。

如何对网络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保持统一的监管标准,也是监管机构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采用功能监管,即网络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如果做同样的业务,就要适应同样的监管标准。

从国际的经验看,目前对网络银行的监管目前主要有美国和欧洲两种模式。

美国采取的是审慎宽松的网络银行监管模式:一方面,强调网络和交易的安全、维护银行经营的稳健和对银行客户的保护;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指引、规则、手册、报告、警告、公告等非强制的形式来引导网络银行的发展。原有的相关监管规定也继续适用于网络银行相关业务的监管,对于网络银行监管中的特殊情况,则基本上通过补充新的法律、法规,使原有的监管规则适应网络电子环境的方式进行。因而,在监管政策、执照申请、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对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要求十分相似。

第5篇

【关键词】 莱芜市民间投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加快民间投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莱芜市民间投资发展的基本情况

1、民间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莱芜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40.42亿元增至2010年的321.36亿元,其中民间投资由124.52亿元增加至240.19亿元。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莱芜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民营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民营经济是民间投资的主体,它反映了民间投资力量的强弱和变化。截止2010年末,莱芜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0.5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802家,总量突破1万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700户,个体私营经济全年新增就业3.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37.03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全部税收比重23.28%,同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3、民间投资在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投资主要面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在增加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民间投资安排了大量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领域较为狭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莱芜市民间投资的投资领域十分狭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这些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市场门槛和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而对于科技含量高、资金密集型行业涉足较少。莱芜市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工业投资偏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年来莱芜市工业经济发展低靡,要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为莱芜市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2011年这三个行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达85.09%,特别是房地产业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高达68.35%。而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投资仅完成3.03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2.2%。这种行业投资的传统性和不均性现状不利于服务业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端化发展。

2、民间投资资金瓶颈约束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民营中小企业筹集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等方式,难以通过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融资渠道方式较单一。而民间融资利率高,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二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莱芜市中小民营企业较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规模小、自有资金比例低、信用等级低。商业银行对担保和抵押的要求较为严格,而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可靠的贷款抵押物或找到合适的担保单位。因此,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投资资金瓶颈约束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融资政策支持,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是非常困难的。

3、政策不配套,民间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间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有关部门对民营中小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现象仍然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对民间投资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持和投资信息指导,尚未建立完善权威的信息和优良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有关部门对民间投资监管过度而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四是民间资本的权益保护难,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法律保障不明确,产生了纠纷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4、缺乏有效的疏导,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间投资热衷于投机炒作的原因是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甚至无处可去,投机炒作似乎成为民间资金保值、升值的主要途径。因而需要对民间投资加以引导,使其处于健康理性的投资状态。另外,民间投资的质量也需要提高。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差,极易造成民间投资往往投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导致投资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依靠经营者的个人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难以满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激活莱芜市民间投资的的政策与措施

1、支持和扶持民间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化服务领域投资结构

(1)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引导民间投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改变民间投资仅停留于传统产业的状况。鼓励民间投资在粉未冶金、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和高端化工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好高新技术产业对投资的引领作用。一要对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建设几个大的工业项目,以大项目为载体,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二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由引进、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三应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抓好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

(2)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一是要围绕扩大消费来调整投资结构,兼顾地区差异和不同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大在旅游、文化、信息、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二是应围绕鲁中物流基地建设,加大生产业的投入力度。

2、探索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1)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要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质量和风险控制水平,推进那些发展较好、具备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有序扩宽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渠道,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人员培训、资金结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好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搞活民间融资市场的作用。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按照规范化股份公司的模式成立的,其资金一般来源于财政注入和民间资本。再担保机构可化解、缓解信用担保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可由各级政府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共同出资建立。

(3)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搭建投融资合作平台。投资引导基金按专业化、市场化方式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重点引导投资基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节能环保、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领域。

3、制定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1)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了各部委和地方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和地方研究提出各项鼓励措施的具体实施办法。因此,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快制定实施细则,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有些鼓励措施需要各部门共同负责,部门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政策效果的有效叠加,防止各部门配套政策相互矛盾现象的发生。

(2)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全能型、管制型、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二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咨询、听证制度。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间的关系,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三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贯彻执行民间投资项目“非禁即准入”的原则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坚决取消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原则、妨碍公平竞争、市场开放的行政审批,防止出现擅自以备案、核准等名义进行变相审批的现象,充分利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优势,加快建立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制度。四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执行不力、决策失当、效能低下、违法行政、、监管不力等“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严肃追究。

4、有效引导民间投资,增强民营企业实力

(1)政府构建咨询服务平台,引导民间投资。政府要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简便易行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系,为民间投资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要依法公开民间投资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标准及废止的法规政策规定。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开产业投资政策、地区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前景、招商引资项目、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发挥部门优势进行行业发展分析,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形势,提高投资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2)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民营企业实力。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实现扩张发展。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支持其向股份公司转变。二是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在财税政策方面,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努力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增强企业后劲和市场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和使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注:项目基金:本文系莱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重点研究课题“莱芜市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金融危机中如何扩大民间投资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2] 刘刚:激活民间投资的重点及难点[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

第6篇

不良资产逐年降低

经过近几年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城商行作为一个群体已基本摆脱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财务风险。近几年来城商行信贷不良率逐年下降。2008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下降至2.51%。共有117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5%,占全部城商行的95.9%;其中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全国城商行中只咸阳市商业银行一家仍处于高危状态,不良率高达22.55%。处于较高风险状态(不良率在10%~15%)的城商行也只有广州商行一家。

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截至2008年底,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7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均顺利达标。

盈利水平保持高位

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比之2007年的1.03%略有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城商行依然保持了强劲的盈利增长势头。资产利润率超过1.5%的有23家,比上一年度的29家有所减少;资产利润率超过1%的有58家,超过上一年度的53家,比例接近一半。

区域差距重新显现

随着财务重组的完成,城商行过去显著的地区差异大幅缩小,只有江浙地区城商行业绩依然出众。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城商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已基本没有差距。然而各地在盈利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有所体现。东部地区域商行的平均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资产利润率高达1.43%。

此外,与往年相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差距有所增大,表现为西部、东北地区信贷不良率的下降幅度低于东部地区。2007年不同地区间信贷不良率的差距均不过0.3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超过1个百分点。

出现财务差异缩小这种现象可能部分得益于财务重组的短期效应。财务数据能通过财务外科手术得到迅速改善,从而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但将短期的丰硕盈利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业绩表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所赖以生存的地区环境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不同地区的城商行经营状况上的差异可能会再次表现出来。因此,存在明显差距的资产利润率和差异再度显现的信货不良率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东部地区具备极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能有效降低银行的外部风险和运营成本,尤其是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更为优异。这种地区环境差异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成的制约将在我国长期存在。

变局时代的城商行

大变革时代,一些变化往往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城商行的规模扩张以及内部分化,新型的、不同层次的金融力量将会出现,中国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将被冲破,从而形成基于市场需求的银行格局。

2008年是金融危机全球肆虐的时期,却也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高速发展、剧烈分化的时期。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面临的问题亦已大相径庭。当有些银行正在向如何上市,如何向外扩展机构之时,还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如何生存下来。当有些银行正在考虑学习与大客户打交道之时,有些银行则需要千方百计完善其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因此,用城市商业银行这一概念来统称它们已显得不合时宜。相应地,把这些差异越来越大的银行放在一起讨论的意义可能越来越小。

从2008年的情形来看,在这样的分化过程中,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均已出现并走向成熟,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必将逐渐成形。金融垄断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被打破,顺应市场形势的金融格局将诞生。新形势下的银行大致可根据业务务范围与规模划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区域降银行最可能由目前的大规模城商行发展而来,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地方性银行则多半是立足本地做社区银行的中小型城商行。

2008年,新的格局在酝酿。

更名

更名、扩张、上市,被称为城商行发展“三部曲”。自2007年始城商行更名便蔚然成风,各家经过公司化、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城商行纷纷更改名称,洗掉“一市商业银行”的印记。2008年有16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更名。

对于更名问题,银监会也曾提出过两点原则意见,一是原则上应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或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二是新的名称应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事实上更名后的城商行确实依然采用了有本地特色的名字,多数银行仍以城市名命名,个别用了省份的名称或是其他自有关联的名称。然而城商行更改名称的最终目的却正是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城商行要跨区开展业务,第一步便从名称上淡化自身的地方色彩。

可以看到,城商行早已不满于某一城市的商业银行这一传统身份设定,希图获得一个至少在法律身份上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等的地位,但事实上这些更名并没有放弃所在地的地方色彩。这就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猜想。一种观点认为,在一些经济上具有优势或特色的城市,城市名本身就具有某种不可忽视的商业价值。更名后的城商行能更好地利用城市名做出品牌,比如杭州银行、汉口银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商行更名主要还是为了能方便在本市以外的区域开展业务,如果名称依然带着地域标签,那这一目的至少是没有彻底达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商行二次更名或不可避免。

无论城商行按照什么思路进行更名,都是为了破除监管上的限制,获得异地经营的资格。作为“三部曲”的第一步,更名的目标导向必然是跨区扩张与上市。城商行中的“先行者”沿着这条道路做大做强,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这条思路是否适合所有银行必定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一波接一波的更名热潮显示了城商行大力跟进的热情。这种冲动会给城商行带来什么样的突破或危机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可以确定的只是三步走战略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引资

引入外资一直是城商行发展中的热门话题。无论如何强调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内涵的丰富性,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城商行引入外资的原始动力具有明显的短期功利特征。城商行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长久以来深重的财务困境一直是城商行挥之不去的梦魇。因此,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以达到监管标准对城商行而言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近几年随着城商行财务重组运动成果的逐步显现,城商行已经逐渐摆脱了资本金不足、坏账率高的落后形象。自此城商行也开始重新考量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意义,开始强调战略合作、技术援助、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提出了“引智”、“引制”等概念,将引入外资的重点放在了完善治理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

2008年4月17日营口银行将19.99%的股份出售给马来西亚

联昌国际证券银行集团(CIMB),后者从而成为营口银行第一大股东;11月17日,台湾富邦金控公司子公司香港富邦银行斥资2.3亿元购得厦门市商业银行19.99%的股权,成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借道香港参股大陆商业银行的第一例;8月香港大新银行增持重庆银行3%的股权,总计持股20%,达到外资银行参股城商行上限;2009年6月,澳洲联邦银行也已将对齐鲁银行的持股比例由11%提高N20%。此外,平安银行与台湾永丰金控、西安市商业银行与加拿大丰业银行均已展开合作,而长沙市商业银行也与法国BRED大众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后者将出资约2亿元购入前者不到20%的股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年出现的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的趋势在2008年更加明显。城商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转而在国内寻找战略投资者。2008年国内上市银行与城商行之间往来甚密。6月14日,兴业银行与九江市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近3亿元入股该行20%的股权;9月,招商银行以2.721亿元入股台州市商业银行10%的股权;北京银行斥资1.275亿元收购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12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3.78亿元购入莱商银行18%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脱胎于城市信用社的城商行要想尽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选择和国内大行合作无疑是一条捷径。而大行人股优质城商行能实现银行网络和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国内大行与城商行的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产品种类差异甚大,使得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成为可能。而且本土银行面临同样的法律法规、监管条件与市场环境,比之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更有共同语言,在合作上存在某种便利。这是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

上市

2007年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实现了城商行上市的突破,由此点燃城商行进军A股市场的热情。据统计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发展规划。然而2007年城商行在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并未延续,2008年全年没有一家城商行成功上市。到目前为止,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依然是仅有的三家上市城商行,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完全停滞。

事实上,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城商行早已明确提出了上市目标并一直在作积极准备。然而由城市信用社政制而来的城商行,内部股东结构遗留问题由来已久且普遍存在。先前上市的城商行暴露出的原始股权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样的背景下,汪监会用更为严格的眼光审核城商行的上市资格亦是情理之中的事,市场更有传言证监会已暂停城商行上市审核。

虽然上市势头受阻,但城商行抢滩登陆资本市场的热情未减。毕竟对城商行而言,上市不仅能融资与提升经营管理品质,更能建立起资本补充的长效,动态机制。对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城商行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树立起行业内的标杆,昭示着城商行上市的步伐_已经启动。质地优良的城商行进军资本市场应该是必然的趋势。然而短期来看,城商行上市进程将仍会延缓一段时间,于近期难有突破。

重庆银行也是最早提出上市计划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的银行之一,原本预期能在2008年上半年登陆A股市场,然而上市要求并未获得批准。而今重庆银行继续为上市作更谨慎的准备,于2009年4月发行10亿元次级债券“储量过冬”,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推动重庆银行上市进程,同时将计划上市时间推迟到2010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商行在上市问题上的微妙心态。

跨区经营

虽然进军资本市场受阻,但是城商行在2008年掀起一波跨区经营新热潮。自2001年银川市商业银行设立首家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吴忠支行之后,大多数城商行都怀着跨区经营的“光荣与梦想”。2007年银监会明确表示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政策限制的淡出进一步刺激了城商行的版图扩张神经。最初异地扩张活跃的多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资本实力雄厚的大规模城商行,2008年却有不少中小型银行实现了跨区经营的突破。

大银行不改圈地本色。2008年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深圳分行与杭州分行陆续开业。迄今为止北京银行已在全国开设五家分行(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杭州),初步完成全国网点的战略布局。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成都分行亦相继丹,2009年6月深圳分行正式营业后,上海银行拥有宁波、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深圳六家分行。

难能可贵的是2008年一批优质的中小型银行跨出了异地发展的第一步。如兰州银行设市酒泉分行,锦州银行设立天津分行,重庆银行设立成都分行等。可以想见,随着歧视性的金融监管政策逐步消除,随着城商行自身实力的逐步增强,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入到跨区经营中来。

看来这一趋势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肯定与鼓励。继20074F放宽准入条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以及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之后,银监会再次大幅调整准入政策。2009年4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其中有六条主要内容:一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二是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将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限下放给各省银监局。三是要求商业银行科学制订机构发展规划。四是鼓励商业银行优先到两部、东北等银行机构较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五是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准入门槛与银行法人机构的总体情况相结合。六是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

这一次的政策松绑幅度之大是超出市场预期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取消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限制和营运资金要求。此次调整之前,银行申请设立分行受所谓“2+1”的政策准入限制,即城商行达到同等股份制银行规模,才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但一年只能设立三家分行,且其中一家必须在中两部地区;而股份制银行没有案件,风险管控合规,一年也只能设立三家分行。另外,按照以前的政策,开设一家分行需要营运资金至少1亿元,开设支行需要1000万。对于资本规模本来就不大的城商行而言,营运资金要求使得城商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成本非常高。如今政策调整完全取消了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要求。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此项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放松和简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的程序,并以此来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对地区经济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城商行而言,这无异于卸下了身上锁缚多年的镣铐。当然,政策松绑除了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外,另一个结果是防范金融风险更多的是依赖于银行对自身负责,换句话说银行要更加注意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以面对跨区扩张带来的风险。并非所有的城商行都有足够的

能力应付跨区经营带来的新问题,之后会否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状况亦尚未可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监管政策的放松必然会刺激起更猛烈的扩张潮。2009年必定是城商行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抢占战略制高点,城商行跨区分行设立集中在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如布局全国,则为北京、天津、上海;如抢滩沿海,则为杭州、深圳、宁波;如挺进西部,则为成都、西安。此外,也有选择省内重要城市进行异地经营的情形,如兰州银行设立酒泉分行,南京银行设立无锡分行,吉林银行设立白城分行等。如果是跨省经营,首选则依然是核心城市。如包商银行将首家省外分行设于宁波,而江苏银行则将首家省外分行设于上海。

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城市商业银行突破城市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才刚刚起步,资本规模实力、企业管理技术、风险控制能力、科技支持水平等诸方面均难以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提并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跨区域扩张,必然要首先抢占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城市。然而事情的另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的金融资源本来就极其丰富,本身就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城商行作为在地方上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离开本土进入这些一线城市,与这些地区强大的固有势力竞争,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其原先的劣势可能会以更为激烈显眼的形式凸现出来。激烈的同业竞争,人才储备匮乏,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增大,都是对城商行跨区经营后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商行应该如何在中心城市发掘市场以保证分行的盈利能力,如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确保异地风险控制,甚或如何设定异地分行在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处理好本地业务与异地经营的关系,都是值得城商行在扩张大潮中冷静下来积极研究探索的事情。

联合重组

2005年,合肥商行吸收合并芜湖、安庆、马鞍山、淮北、蚌埠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六安、铜陵、淮南、阜阳四座城市的七家信用社,重组为徽商银行,自此拉开了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序幕。此后,2007年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合并成立江苏银行,长春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了吉林市商业银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成立吉林银行。随后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湖南省拟整合“五行一社”成立潇湘银行,黑龙江省拟将省内城商行整合为龙商银行,广西拟打造北部湾银行,河南省拟组建中原银行,等等。然而这种省内重组之路在2008年面临严峻考验,省政府指挥协调催生区域银行的模式遭遇危机。

2008年年底,吉林银行吸收四平、通化、白山、松原四家城市信用社,将其重组为四平分行、通化分行、白山分行、松原分行,并增资至60亿。这可谓是2008年全年城商行省内联合重组的唯一成果。

此前呼声颇高的“潇湘银行”终因长沙市商业银行的退出而夭折。南宁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广西北部湾银行,但之前计划的对桂林、柳州市商行的重组吸收并未完成。而龙商银行、中原银行、河北银行至今没有成型的重组方案,2008年10月12日,陕西省政府正式下文组建陕西长安银行筹备组;这才结束陕西省内银行是单个重组还是联合重组的争论。

这种省内联台的目的在于迅速扩大银行规模,实现省内金融资源整合。而这种模式所遭遇的困境从两个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2006年末南宁商行资产总额94.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59%,表现较差;柳州商行总资产65.59亿元,不良率为3.08%;桂林商行总资产42.75亿元,不良率4.82%;2007年末南宁商行不良率为4.03%,柳州商行不良率为2.07%,桂林商行不良率为2.22%。要将这三家有明显差距的银行整合到一起,很多关系不好理顺。潇湘银行的夭折也是由于资产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地方利益冲突的原因。2008年3月,“五行一社”资产清查结果出来后,长沙市商业银行决定退出,原定的组建方案被迫告吹。长沙市商业银行认为自身资产质量比其他几家银行都要优良,单独上市会有更良好的发展。而市政府与省政府间的利益纠纷也形成了联合重组的障碍。

之前大家对于政府主导的台并重组模式的担忧如今已成为现实的困境。省内联合重组的发展思路在2008年显得黯淡无光。毕竟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形是大不相同的,自然也也并不存在一种一经试验成功便可广泛复制的万能模式。可能根据市场原则进行的联合、并购、交易转让股权等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

区域合作

2008年9月,山东城商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城商行合作在2008年最重要的事件及最热门的话题。此次合作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由山东省内全部14家城商行等额出资1000万元.共计1.4亿元作为合作联盟的注册资本发起设立一家金融公司,即山东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有限公司,负责统一承担各城商行的IT系统建设与维护、结算运营、人员培训、金融产品研发等中后台服务职能,但是不经营银行业务。

这种台作形式保证了各家银行自身的独立地位,但同时在合作深度与广度上就难以突破了。可以看到,合作联盟集中与后台业务的技术方面,如果发展良好,足以搭建进行银行卡、理财、通存通兑等业务所需的平台,从而能对银行卡、寂静、信贷等各种业务进行更好支持。

另外,重庆银行有意牵头建立“西部银行联盟”。此项倡议获得成都市商业银行、富滇银行,贵阳市商业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首旨。关于联盟的设想是:针对中间业务和产品,覆盖两南地区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同推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种类单一是城商行一大痼疾。各城商行希图通过合作在中间业务这一共同软肋上实现突破。目前为止此项倡议仍停留在意向阶段。

无论是跨区经营,联合重组还是区域联盟,反映的都是城商行做强做大的心愿。而今的城商行已不再是资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不良贷款严重的“第三梯队”。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超越城市概念的发展也许是无法遏制的潮流。也是金融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金融危机下中小银行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是当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背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恶化,已发展成为继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演变为争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严重的直接冲击。然而,随着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陷入全线衰退,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明显出现下滑。在危机中受冲击最严重的是中小企业。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天量的信贷扩张却有可能积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而这些问题最终又必然会反映到银行业。这种体制性金融风险最终多半还是由中小银行承担。

中小企业深陷经济危机

多年来,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粗略估计,2009年1~4月累计新增的5.17亿元贷款中,中小企业贷款的增加额度约占5%,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也不会超过10%。

这并非是由于中小企业不具备承担金融服务的能力。事实上中小企业是一个多年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一直受到金融机构歧视与冷落的群体。近十年来,中小企业这个创造60%以上GDP、吸收80%以上就业的群落,其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尽管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政企分开、“减政放权”、“松绑让利”、“转变政府职能”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减弱,近年来似乎有愈来愈强之势(一个无所不能的政府)。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政府就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

在这样的体制下,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而配置。银行又怎会愿意为远离行政权力庇护的中小企业放款呢?从这个视角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是理性和体制使然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意味着没办法在这个体制下存活。于是我们看到,在政府的资源指挥棒“挟持”下,大量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不得不以变异的行为“另求他途”,傍政府、傍央企,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宏观调控紧缩经济时首先抑制的就是中小企业,实行经济扩张政策时最后惠及的才是中小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多向一些大项目,大企业提供服务。虽然指导政策提出了要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但是实际情况是2009年前5个月银行新增贷款的猛增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一方面是订单减少,一方面是资金饥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在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一-方面没有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好处,另一方面却承担了结构性调整最主要的风险。在外部需求持续萎靡、内部需求难以为继的萧条时期,中小企业极有可能成为经济危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冲击尤为明最。

信贷扩张下城商行的困境

中小银行的命运与中小企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的窘境必然会削弱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增加城商行的信货风险。政府出台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行没有使这一情形得到改善。“亲政府化”的投资扩张反而进一步将风险推向了中小银行。

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和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主要内容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2107亿元,同比增长30.4%;地方项目投资21455亿元,增长28.5%。在整个第一季度中,中央政府投资仍然主导固定资产投资。随着财政拨款到位,各大银行贷款也随之跟进。2009年年初以来,我国银行信贷大幅增长,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6万亿。

第一季度的新增货款大多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及政府投资项H。毫无疑问这是大银行的盛宴,小银行统统被拒之门外。我国的银行体系是高度垄断的。大银行作为金融垄断资本,就是伴随着工业垄断资本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大银行天然与政府、与大企业相联系。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在挑选贷款项目方面自然会格外谨慎。而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信贷风险低(主要是有政府信用作担保),银行自然要积极跟上,争相投放。一季度是大项目的高峰时期,大项目基本上在大银行之间瓜分,剩下的风险更高的项目留给小银行。这等于利益在大银行之间分配,风险却推给小银行来承担。

此外,这一轮经济刺激计划最终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将是影响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命运的重要因素。就月前的情况来看,前景并不容乐观。

正如上文所强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内容依然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工程投资。如果没有消费来最终承接投资形成的新的产能,投资计划只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政府主导的投资刺激计划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判断,经济增速在2009年二、三季度应该会被拉起来。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只能暂时平衡供需关系;如果居民部门作为最终消费者其收入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将无法平衡。

外部需求已经不能指望,美欧消费者去杠杆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况且此次金融危机正标志着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搭配已经走到了头。因此,在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当前的政府投资能不能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能不能切实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将成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如果因循过去的传统路径,这样的短期刺激政策充其量只能推迟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并且实际上还会增加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风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快速增长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可能挤出民间投资。制造业也持续疲软,当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靠建筑业(基建)支撑着,经济回暖的征兆极其微渺。由于初次分配格局的改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居民部门的消费必然不足,内部需求很难消化掉过剩的产能。另外,在资金比较宽裕的环境下,一些企业(特别是有国有资本或政府背景的企业),即使自身的经营能力下降,也可以靠融资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因而信贷的过度膨胀可能会进一步延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目前的中国经济主要还是政府在支撑。

面对危机,政府采取的对策是进行大规模投资获得短期平衡以缓解危机,而不是忍住阵痛进行结构性改革。然而政府投资未能有效刺激私人投资与家庭消费,结果既没有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也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当政府的财力消耗殆尽时,可能中国经济依然难逃企业倒闭、产能清洗、银行呆坏账剧增的结局。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按照中国经济的一般逻辑,承受产能清洗的还是中小企业。而中小银行也可能要面对急剧增加的不良贷款。

正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小企业恶劣的生存环境,正是中国高度垄断大一统的金融体系给小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体制性风险。它们总是最后获得实惠,却最先承受损失。这在金融危机中尤为突出。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城商行而言,也许它们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两个优惠政策,而是一个破除垄断、公平合理、层次多样化的现代金融体系。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发展成长中的城商行不得不面对一次可能过于严苛的考验。

战略目标与未来展望

随着监管条件的放宽与自身实力的增强,城商行有机会涉足原先不曾参与的领域。然而,如果对自身优势劣势没有清醒准确的认识,对发展战略目标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盲目的扩张必定会给城商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城商行多年以来定位于“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但事实上许多城商行贷款集中度非常高,不太甘心于只做小企业,而是模仿大银行,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在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不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弃了本地的

中小企业业务,转而与大银行拼网络、抢客户。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同时依托难以比拟的雄厚资本实力,与大企业形成了紧密合作的长期伙伴关系。城商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基本不存在胜出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正是那些真正按定位去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客户方面做得成功的银行。宁波、杭州、台州等经营得好的城商行,正是在小企业融资中落实得相当到位的银行。事实上城商行的优势也正在服务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方面:决策链条短、市场反映比较敏感、人员与企业亲和力好,信息渠道畅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能够容易地获取客户的软信息,便于信用风险管理。而城商行通过在信息技术、银行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原有的劣势正在减小甚至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定位,守好自己的领地。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真正做成“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才是适合城商行的目标定位。

这样的定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城商行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做好本地业务。

如果本地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指望通过跨区经营获得规模效益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城商行在本地是有大银行未必具备的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所具有的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城市商业银行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利用与地方经济的交融性,密切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的一致,才能敏锐捕捉地方经济的脉搏,也才能进一步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

因此,城商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集中自己的资源,搞好特色经营,避免与大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寻找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还应当是所在的城市,为所在的城市提供金融服务才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虽然国家放开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限制,但城市商业银行还是要耐得住这份寂寞,冷静思考一下自身的优势,不能盲目搞扩张。条件成熟的可以适当在外地设立一点分支机构,同全国甚至国外一些银行建立业务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但最重要的还要保持在所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三家上市城商行虽然均已在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区开展业务,但比例还极小。三家银行本地收入额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平均达97.9%。本地经营看似是逆“做大做强”的潮流而动,实则是城商行依托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获得迅速成长的便捷途径。

2.城商行应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

中小企业是一个目前在中国极具商业价值却难得到应有的金融支持的群体。中国高度垄断的银行业造成了中小企业多年来难以解决的融资困境。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工作极其繁琐,但却能获得很丰厚的利润回报。而做这一块业务有优势的正是中小银行,也就是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

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无力为大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加之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从而易于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贷款给中小企业之后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贷款的风险就大大减少。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对地方中小企业监督便利,较国有大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充分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另外,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降低双方的成本而提升价值,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

城商行多年的实践活动证明,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是经得起检验也是最适合城商行的。只是人们常常只看到了一些优质城商行做大做强的光辉历程,只是被他们引资、扩张、上市的“大手笔”所吸引,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成功的城商行稳健扎实的经营基础。而这反而是这些城商行成功的真正要诀。以包商银行为例,包商银行确实是这两年积极地实施着“走出去”战略的银行。2007年包商银行即通过吸收合并面临市场退出的赤峰城市信用社实现了跨区域经营,而后相继新设了巴彦淖尔、通辽两家分行,并独资设立了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控股成立了固阳村镇银行,2008年4月又在宁波设立了首家跨省异地机构。

虽然在扩张经营方面表现得极为活跃,包商银行却是一家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壮大的城商行,所实施的正是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包头这个集钢铁、铝业、军工、机械、电力等多行业于一体的重工业城市,大企业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存在着众多为它们提供就近供货、销售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小企业。比如,为包头钢铁集团公司服务的小企业达3500家,为北方公司服务的小企业有400多家。这些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门类齐全,具有相当的盈利能力,融资需求旺盛;对银行来说,不但是一个需求量很大的市场,而且可以充分分散贷款风险。面对这样的现实,包商银行于2005年及时对战略和目标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将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这些小企业上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之内,包商银行由一家总资产不足100亿元,资产利润率仅有0.3%(2003年数据)的普通城商行迅速成长为一家总资产600多亿元,资产利润率高达1.23%(2008年数据)的优质银行。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基石。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浙江省金融机构普遍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是立足辖区特点,定位于“中小企业伙伴银行”,走特色经营之路,不断开发市场竞争的空隙和盲点,逐步建立起服务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浙江省已实现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积累了丰富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实践经验。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这样的社区银行也是服务中小企业从而实现高利润的银行中的佼佼者。稠州银行针对商品市场的小企业(包括个体企业)进行了多种金融创新,比如“商位使用权权利质押贷款”,该产品针对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商位有期有偿使用权的经营户设计,商户可将其自营的国际商贸城商位的有期有偿使用权权利为质押物,以质押担保的形式获得的流动资金贷款。传统的抵押贷款对质押物有明确的要求,而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所需贷款相应要求的抵押。而稠州银行的这种贷款安排突破了传统的抵押货款形式。使得资产量小,抗风险能力低、抵押品不足,但靠诚实、辛勤劳作经营的小商户能及时获

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这样的贷款业务又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有全面切实的掌握。这就摆脱了我国传统的根据抵押品发放贷款的落后模式,优化创新了信贷流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先进理念。

仅就“商位使用权权利质押贷款”一项产品而言,自2008年5月开办业务以来,截至2009年3月末,稠州银行已向1061户经营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亿元,平均单户金额56万元,每月有近110户市场经营户获得该项资金支持。稠州商行亦获得丰厚的回报。

泰隆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一般认为小企业缺乏抵押或担保,加之资产规模小,因而向小企业发放贷款风险会比较高。因此,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对风险的控制就完全倚仗银行信贷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了。泰降商业银行考察借款人信用时遵循“到户调查”和“眼见为实”的原刚: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到借款人经营场所实地核查原始账簿,单据、凭证,直接到现场盘点实物,争面掌握客户的缴税情况、用电情况、经常性存货、同定资产、资产负债情况等。同时,为判断企业主个人的诚信情况,不仅了解其信用记录,还调查其生活习惯和休闲爱好。银行要求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伞面掌握客户的“三品”: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和企业及企业主所有的物品,从而能够对客户的偿债意愿与偿债能力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除了考察借款人信用状况之外,泰隆商业银行还在各个环节不断创新风险控制于段。在担保方面,针对小企业的股权特征,把货款偿还责任与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挂钩,要求其夫妻提供共同保证,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变为个太的“无限责任”。此外,银行用较小额度、较短期限进行尝试,在长期重复博弈中发现借款者的真实信用水平,并根据借款人在借款后续的还款过程中表现确定后续贷款额度。短期信款另一原则是贷款“笔笔清”,即当授信客户申请第二笔货款时,一般都应先把第一笔贷款清偿完毕,这就要求借款人有平滑稳定的现金流入,巧妙地将借款人可能从事的长期投资项目排除在外。

价格方面,银行综合考虑贷款风险(违约风险成本)、放货资金成本、营业及管理成本、税负及资产收益率五大成本风险要素,确定贷款保底利率。再在保底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客户的各方面参数,将利率细化为50个档次,为不同资质的客户提供不同利率。换而言之,银行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整合格种技术和价格要素,从而兼顾了扩大目标客户覆盖率和保障信贷资产质量的二元目标。

事实上就资产规模而言,稠州商业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是两家总资产均不足200亿的小银行,但却连年以超强的盈利能力排在优质银行之列。小额贷款虽然数额小,工作繁琐,但利润却比较厚。出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有更高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商业银行也由此可获得更高的收益。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的成功证明了社区银行是城商行极有前途的经营模式。

然而这并非是说,小额贷款是小银行的专利。即便足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这样资产近千亿的大规模城商行也将主要客户群定位于中小企业。杭州银行针对小企业专门优化了信贷流程。信贷人员在内部评级时不再依据企业表面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而是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核实结果对报表进行调整,反映企业财务“宴质情况”,把实质情况纳入评缀程序。内部评级高的小企业可以获得弱担保,甚至是无担保的授信额度。此外银行取消了小企业业务统一授信流程,实现了小企业业务充分授权。在客户评级可最化、担保条件可符合、单笔业务风险值可计量的基础上,对小企业业务实行了充分授权,90%的小企业业务在支行就可以完成审批。截至2009年4月末,杭州银行小企业公司授信业务非抵押的授信业务比例为48%左右。

此外,杭州银行确定了15家小企业重点支行,主营小企业业务。通过抽调、转型、招聘等多种手段在小企业业务重点支行内陆续配置100名小企业业务客户经理,专业从事小企业业务,2008年,杭州银行通过创新型授信产品发放小企业贷款8.85亿元,在全年新增授信总量中占到了30%左有的比例。截至2008年底,贷款余额7.47亿元,发展小企业授信客户1350余户(含个体工商户),截至2009年4月末,杭州银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总额达到148.51亿元。小企业公司授信客户2663家,户均241万元;个体工商户授信客户达到7109户,户均46万元。2009年前四个月新增小企业货款4.73亿元,增速5.11%。小企业业务信货资产质量控制良好,新增小企业不良贷款为零,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0.6%左右。

杭州银行是一家资产上千亿的大规模城商行,已经开设了北京、上海、深圳、宁波、舟山五家分行,共有70多家分支机构,是一家积极进行跨区发展的银行。然而杭州银行在扩张过程中依然提出“以专业、便捷、可信赖的服务成为小企业的成长伙伴和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标竿”的口号。

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和最有成长性的一份子,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无疑会从中小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较高的盈利空间。必须看到,只有与大银行形成合理的分工,专注于自身的优势项目、特色项月,城商行才能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生存才来并获得长远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规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也必将出现。我国《商业银行法》中并没有区域性银行的说法,只有全国性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然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性银行已经慢慢成型。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省内联合重组的城商行,如江苏银行,徽商银行。这样的银行由整合省内金融资源而来,对于本省的金融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力。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种政府主导的联合重组是否已经有效整合了原成员城商行的资源,彻底处理了城商行的遗留问题,以及银行自身利益与政府目标是否会起新的冲突,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然而这种模式难以成为城商行发展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另一种即是做强做大了的城商行,目前来看主要是核心城市的城商行,梢小一点的有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规模特别火的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甲安银行。后者所在城市正好分别代表了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三个增长区域。

这三家银行如果能立足本地,辐射所在经济圈,有效带动所属经济区域的金融资源配置,则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性银行。当然,如前所述,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医,同业竞争相当激烈。这就需要这三家银行找准自身定位,发掘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尽量避免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形成同质竞争。说到底还是要扬长避短,将自身的发展与所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成长联系起来。

截至2008年底,北京银行总资产已达4186.8亿,上海银行达3547.7亿,平安银行达1460.2亿,已接近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规模。2008年北京银行西安分行、深圳分行与杭州分行陆续设立,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成挪分行亦相继开业。迄今为止北京银行已在全国开设上海、天津、西安、深圳、杭州五家分行,上海银行拥有宁波、南京,天津、成都、杭州、深圳六家分行,已先后完成全国网点的初步战略布局。虽然如此,2008年最耀眼夺目的还数平安银行。自2007年深圳市商业银行与平安银行合并成立深圳平安银行以后,依托中国平安集团的强大金融实力,平安银行一直在全国积极铺设网点,目前拥有深圳、上海、福州、厦门、泉州、杭州和广州等七家分行,以及超过50家支行。然而更吸引眼球的事件是,平安银行将出资收购质地优良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目前双方已达成《股份认购协议》和《股份购买协议》。

在两家银行高层看来,平安银行与深发展未来合作前景广阔,在交叉销售、后台共享、ATM互通等方面均有空间。深发展和平安银行都是拥有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的综合性银行。但深发展更擅长的是贸易融资业务、创新性的贸易融资产品,而平安银行则强调信用卡、理财和零售业务。平安银行行氏理查・德杰克逊表示,未来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合作将包括三方面:第一,平安银行借鉴深发展的优势,在有深发展网点、还没有平安银行网点的15个城市中,向深发展的客户销售平安的产品。第二,深发展可以利用平安集团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平安集团建立的科技平台和后援平台。第三,两家银行可以共享ATM机网络、“一账通”和“万帐通积分计划”等等。

相比平安银行来说,深发展多年经营的品牌和根基显然要扎实的多。平安银行收购深发展能迅速实现区域性目标。另一方面,虽然平安银行是一家资历尚浅的银行,但平安集团却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巨头。有分析认为,凭借着集团强大的资源优势,平安集团的金融业务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一股新风。通过收购深发展,中国平安将成功实现“做大银行”之梦,也将大大加速金融混业的步伐。收购完成后,平安银行能否借助深发展的固有优势,一举扭转珠三角地区城商行多年表现不佳的尴尬局面呢?这亦是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值得关注的一山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