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08:14
导语:在社交媒体现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媒体;微博;微信;高校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步入21世纪以来,各类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与进步,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态。它们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以声、画、文字等多样性展示方式,靠着小、快、灵的传播特点,大有颠覆甚至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所以越来越多企业商家也逐步开发自己的新媒体渠道,希望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在传统媒体时期,高校的宣传主要通过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期刊杂志等媒介,少数学校会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公共媒体以广告形式对学校进行宣传。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与新媒体比起来,这些传统媒体已逐渐失去“性价比”。
一、高校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高校宣传工作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品牌树立、学校对外宣传以及招生就业宣传等诸多内容,宣传工作是社会了解高校的重要“窗口”,更是高校彰显特色、展示成就、塑造形象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媒体在高校宣传工作中,优势已逐渐消失。以校园广播为例,大多数高校广播台已慢慢失去其基本宣传作用,仅仅是一个播新闻、播娱乐资讯、放音乐、送祝福的平台,同时又有受众面窄,传播范围小等缺点。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尤其对于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广播的魅力已渐渐消失。校报校刊相对于广播来说,受众面要更大,传播范围也相对更大,可由老师或者学生传递到社会上。但相对于新媒体来说,校刊校报这种印刷量小的纸质媒介,受发行量、市场占有率、推广力度等因素影响,所能带来的宣传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要达到到更大的传播范围,获得更多受众并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就不得不考虑公共媒体。在平面媒体投放广告,看起来或许是宣传效果最好的选择。但对于一般高校而言,商业广告有着高昂的投放运营成本,而且会让人对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产生怀疑,所以公共媒体也并不如想象中可行。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传统媒体对高校宣传工作的支撑已经不够,如果要从传统媒体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将要投入大量的宣传经费。对大多数高校来说,改变传统思维选择新的宣传方式,或许是更好的出路。
二、新媒体发展现状与优势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高校学生更乐于也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近年来,手机端的网络用户大幅度增加,各种社交类网站及软件已大规模占据大学生的电脑和手机,微博和微信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根据新浪微博关键数据制作)
根据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微博作为新媒体中的代表者之一,其活跃用户数量近年来一直呈现一个千万级增长的态势。如此大规模的平台,它能带来的宣传效益也是巨大的。对于高校来说,利用微博进行宣传已不少见,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新媒体平台,得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值得深思。
微信也是新媒体代表者之一,作为一款即时通讯类软件,它从手机软件起步,到电脑客户端上线,集聚了大量用户。因为腾讯公司QQ产品的关联作用,微信在IM实时通讯类软件中脱颖而出,根据腾讯统计资料显示:微信至今已拥有5亿国内用户,1亿海外用户,而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微信有一个公众号模块,即各类消息来获取用户关注或转发,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据统计,目前微信内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万,相对于5亿用户来说,公众号这一平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宣传学校的前辈媒体;那微博微信就是宣扬校园文化、打造学校品牌的新生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自己的手机里装上了微博以及微信这两款软件,只要有流量或者无线网络,不但能随时随地上网与同学、朋友、家人免费进行交流;还可以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消息动态,并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分享在自己的社交网络。运用新媒体进行高校宣传工作,除了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外,还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从传播途径来看,微博微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传播和欢迎,证明它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比如思想需求、心理要求、审美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需求等。从表现手法上看,发表微信、微博的方式方法非常便捷,受到的限制极少,大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关注焦点,并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随时关注、发送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因此,简单的交流形式迅速转化为快速、高效的传播模式。
(二)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
随着3G、4G网络和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群体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都可以无限畅聊微博微信。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高校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快速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校园活动、招生就业等相关信息,完成不同内容的宣传。以本次世界杯为例,新浪微博正式世界杯战略,宣布成为央视5套2014年世界杯社交媒体独家合作伙伴。巴西世界杯期间,微博将联手央视推进台网联动合作模式,并且在重大体育赛事上首次打造跨屏话题互动,实现直播社交化。校园宣传也可以参考这种宣传方法,实现校园宣传社交化,扩大学校影响力,树立学校品牌。
(三)传播效果更加明显化和丰富化
从传统的高校宣传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评估学校品牌价值和传播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去收集分析数据,才能最终确定。而在新媒体的形势下,传播效果可以更加明显化,学校可以更加直观的判断宣传效果,通过分析微博微信转发回复浏览的相关数据,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宣传问题,快速调整方案策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完成多样化、全方位的文化宣传和品牌传播。
三、新媒体对高校宣传工作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在校园宣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并逐步发展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其中,官方认证的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成为了新媒体中最容易入手的环节,高校宣传工作社交化已成为性价比极高的趋势。
2009年11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官方微博,成为国内首家开通微博的高校。据介绍,之所以开通微博,一是因为宣传工作需要新的平台与出口,二是有热心校友积极建议。“推出后效果很好,成为学校形象的一张新名片。”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截止到 2012年12月底,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注册并取得认证的高等院校微博共计3516个。其中,2009年,只有6所高校开通官方微博;2010年,高校微博开通总数为139个;2011年年底,总共1345所高校开通官方微博;2012年,微博开通总数达到3516个。年增长率依次为2316.67%、967.63%以及264.41%,增长速度均超过2倍。到2014年高校微博凭借其自身的高交互性、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裂变性,超越了高校BBS和官方门户网站,构筑起了独具特色的高校微博板块。而同样用户基数巨大的微信也后来居上,成为高校宣传工作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高校官方微博通过宣传学校的相关信息、与师生互动、回答“粉丝”的问题、招考信息或者活动安排等内容,积累了部分师生、社会大众以及媒体的关注。而这部分关注借助新媒体优秀的传播性,迅速扩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以及订阅号的转发相比微博来说,受众面相对较窄,但指向性更强。因为微信好友基本都是自己认识的人,在转发订阅号内容时,只有自己圈子内的人可以看到,陌生人无法浏览。这就导致订阅号的质量必须很高,其他人认为有必要分享时,微信订阅号中的宣传内容才能达到有效传播。根据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交网络中,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也就是说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中,一个宣传内容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朋友将信息传递给想要传达的人。宣传影响力的提升与所发内容的转发量、浏览量有直接关系,如何扩大这种影响力是高校借势新媒体进行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媒体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都需要宣传,但新媒体有着传播效果丰富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间段内,微博可以不受数量限制进行大规模的信息覆盖,且通过转发等扩散方式带来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量;微信等其他新媒体也同样如此。新媒体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宣传成本,且取得的宣传效果也不容小觑。高校宣传已经不能再一味的依赖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可以更加立体的达到宣传目的;与此同时,节约了宣传工作的时间成本,还节约了经济成本。
四、因为新媒体的自身优势,高校宣传的改进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新闻工作者积极的整合了各种媒体,形成一套科学统一的信息宣传的框架。通过校园新闻网络、校园BBS以及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将校园的新闻、党务、校务以及招生考试等内容公开,创建了一个师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和路径,让师生亲身的感受到校园的变化和发展,在直接的参与中了解学校的工作,减轻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惑和误解,及时化解了师生的不了解情绪;“一次生成、多次”的宣传模式进一步实现了对校园各方面信息的实时宣传,从而以较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宣传效应。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等新媒体逐渐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媒体形式,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手段。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宣传方式,突出了传统媒体的缺陷,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开辟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在新媒体条件下,应该加强与师生互动,并及时公布各类信息;显现新媒体的作用,拓宽新媒体媒介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高校新闻宣传,整合各种媒体,形成合理的新闻构架,努力的提高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工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锋,唐景莉.新媒体时代高校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20-21+63.
[2]张琳.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6:42-44.
[3]黄福泉.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研究[J].青春岁月,2013,23:205.
[4]黄继春.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创新[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05:14-16.
[5]王飞.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探讨[J].治淮,2014,10:40-41.
[6]苏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8:55
[7]闫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大家,2011,3:95
[8]吴思佳.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不足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8-20
关键词: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5 -03
一、前言
互联网兴起,4G时代来临,微信平台集结众多功能优势,成为开放有效的营销新媒介。微信营销已经进入智慧旅游领域,是旅游行业营销新方向。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具竞争力的一h。承德市宽城县西岔沟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满族第一村,力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乡村旅游营销消耗成本高与市场收益低这一矛盾,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是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的有效举措,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二、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信营销优势分析
1、平台规模巨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1亿,手机网民达6.56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78.7%。腾讯官方公布,截至2016年2月,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6.5亿,汇集公众账号超1000万,城市服务已上线16省78城市,微信支付接入超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
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交流枢纽,使各行业服务与产品直达用户,带动各领域产业升级。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便捷的功能决定了旅游行业微信营销的广阔前景。
2、智能移动端高效便捷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
3、微信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最新版本的管理系统中可添加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功能,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微信不存在距离限制,用户免费注册后,就可形成“朋友圈”,商家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4、真实有效的集群
微信用户注册信息真实有效,且主动搜索和添加账号,信息投放更有效。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32%。无论用户整体使用频率还是时长,微信平台都有强大的用户粘性。
(二)完整的O2O运营模式
2014年9月以后的版本中,支付功能使微信成为线上付款线下消费的交易平台。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完成支付流程,并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可以说微信支付促成了微信平台O2O模式的完整性,实现了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进行完整消费的全过程。也促使微信平台的交易规模日趋增长,以此为基础的营销活动应运而生。
三、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一)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现状
西岔沟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毗邻承秦出海公路,占据京承秦金三角旅游线重要位置。这里是典型的满族村,满族村民占约81%,村内有正宗满族镶黄旗后裔,保留了满族传统习俗。2014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成员之一,是承德市唯一进入名录的村寨。村庄背靠鸭嘴山,自然条件优越,还有“花果乡村”的美誉。
目前,西岔沟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以上,导致当地美丽乡村旅游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力偏弱。
(二)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1.品牌推广现状
西岔沟村没有市场精准定位和有效营销策略。在承德市范围内,该地旅游广告很少见,宣传覆盖范围有限,缺乏有力的品牌形象,对外知名度较低。
2.互联网营销现状
西岔沟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涉及新媒体,延续传统的乡村旅游道路,集中在果品采摘和农家餐饮上,与游客的互动体现不明显,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实地调研,目前该村没有官方微信或微博账号。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关联性,缺乏与产业的对接、与消费者的对接。
3.微信营销现状
基于对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判定旅游行业的微信营销时代来临。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仅限于开通微信账号,没有进行运营和营销活动策划。没有将O2O模式应用到智慧旅游体系当中。
四、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平台线上营销
1.明确品牌形象
通过西岔沟微信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打造良好口碑,并建设美丽乡村微网站,进一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结合旅游市场多元化现状,以微信营销为主,整合新媒体和其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针对高端客源市场,可直接或支持相关组织摄影、户外活动等等,并渗入到二三级客源市场的高端消费群,达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双重效果,以获得稳定客源和经济效益。面对需求量大的青年市场,要注重微信营销搭配旅游网站、户外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
2.开发智慧旅游
在微信平台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功能,用户在移动端接收旅游地准确资讯。信息和服务推送包括实景地图、交通指引、汽车导航、活动排队等。
同时,提供景区语音导览、影音简介、游览导引、注意事项等智能服务。使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快速直接的感知旅游地信息。
3.打造电商平台
在西岔沟微信号中设置在线预订和在线购物等模块,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完成线上商业交易,再促使用户到景区进行游览完成线下消费。即微信号等价于票据,方便快捷地完成了西岔沟乡村游的电子商务能力转换。可定期发起团购优惠、秒杀促销等活动,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转化。
4.享受线上体验
利用3D演示系统,用户体验乡村全景观游览。包括村内景点、农家生活、天气提醒、社交空间等。用户通过微信平台与景区发生联系和互动,提高旅游乐趣,提升品牌认知度。
5.实时内容营销
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将资讯传递给每一个粉丝,在和转发信息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门话题,制定有深度的图文内容进行推送。
成熟的内容营销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将旅游观感、体验进行图文分享,使西岔沟美丽乡村的资讯和服务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内容运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
利用微信提醒的即时性特点,使用户第一时间分享景区讯息,增加西岔沟旅游营销的曝光率和到达率。
6.在线节事活动
将西岔沟村的地方风俗和满族民间习俗等众多要素进行有效组织与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发起在线主题活动。微信平台配合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来推广西岔沟旅游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7.精准定位服务
通过通讯网络或GPS定位获取微信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LBS系统,快速收集信息,建立游客档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微信账号结合LBS向“附近的人”推送信息。以此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
8.二维码的应用
将微信公众账号生成二维码,结合传统广告形式,推广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账号,广泛吸收粉丝。
(二)旅游景区线下营销
1.充分利用大数据
完善微信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依靠精准的分析,合理管理粉丝,提升游客转化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偏好设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会员制度。
提供会员优惠和VIP服务,结合景区会员验证功能,完善游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丰富社区微活动
线下举办颁金节、赏花节、摄影节、冬储节等具有塑造和传播西岔沟旅游形象的节事活动。在社区微活动中,发起抽奖、投票、爱心捐赠等营销环节。不仅实现对粉丝的二次营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效益转换。
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微信平台宣传海报。⑵教ㄐ畔、相关功能、优惠活动等传播给游客,以全媒体整合来提升营销效果。
(三)O2O互动营销模式
西岔沟村微信官网设置节事活动专题、大型全景导览、游客服务中心等页面。获取用户偏好的同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
1.活动体验互动
西岔沟村微信平台中设置互动版块,进行线上活动和线下作品征集。使用户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旅游的乐趣。
初始阶段,线上发起“中国满族文化第一村?西岔沟”旅游地标徽设计大赛,通过征集粉丝作品并转发、点赞、投票等甄选环节,赢取奖励。收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进行线下作品展示和竞拍活动。
2.页面游戏互动
利用H5技术,制作“赏花节识百花”等一系列页面游戏,在西岔沟微信平台中。用户参与游戏的同时,(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6页)可以通过页面图文影音等欣赏旅游地景观,刺激消费。
3.服务交流互动
利用西岔沟村微信平台文字和语音回复功能,借助智能技术,方便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便捷服务,也实现旅游地客户关系管理,增加游客再消费。
4.用户话题分享
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常见的分享形式是图片,其次是文字信息和位置信息。西岔沟微信平台设立分享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分享景区信息和游览体验,实现有效的营销效果。
五、结论
综上,微信系统不断升级,其作为营销渠道的发展前景广阔。此次依据互联网+美丽乡村的发展趋势,尝试以微信营销应用具体化的思维和角度,结合西岔沟旅游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挖掘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静.社会化媒介语境下旅游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
[2]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3―49.
[3]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
[4]薛虹.网络时代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0-178.
[5]钟栎娜.网络公关――信息时代旅游营销的新策略[J].旅游学刊,2012,(09).
关键词:网络社交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WEB2.0大潮的推进,社交网络应用迅猛发展并成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以 微信、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一个个社交网络社区,以其独特的社交方式便捷性、成员信息可知性、内容传播碎片性迅速占领了高校市场,成为大学生日常网络交流和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这一变化又给高校辅导员开辟了一片网络交流的新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不得不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大学生的社交网络群落愿意接纳辅导员吗;为什么要辅导员融入学生的网络社区之中;辅导员该怎样提升网络网络社区的亲和力。
为此,笔者进行了有关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对辅导员开展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就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一、高校辅导员融入学生社交网络现状分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参与度来看,调查显示,27.9%的学生表示希望辅导员加入到学生的社交网络社区中来,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更真实的状态;38.3%的学生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辅导员过多地介入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中来,还有33.6%的学生则保持了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会把辅导员当做什么特殊的人物来对待。笔者推测,此数据与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有关,再者也与辅导员本身使用网络的习惯、辅导员在过往时间里在网络社交社区中的表现和辅导员本身的亲和力不无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大网络社交社区中的活跃度来看,22%的辅导员几乎不更新网络社交社区里的信息;12.1%的辅导员会频繁访问学生的信息,但很少主动更新信息;29.2%的辅导员虽然经常更新信息,但信息比较私人化,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只有36.5%的辅导员在社交网络社区中很活跃,经常更新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应用的参与方式和身份被认同程度来看,59%的学生希望在社交网络社区中看到辅导员给他们提供成长发展有益的道理;65%的学生希望得到考研、就业等方面实用的建议;36.5%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对某些校园或社会热点及时评论或表达观点;44%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更及时便利地获取校园资讯和通知公告,还有29%的学生表达了对班级发展动态的关切。由此可见,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群落里面获取信息是符合学生当下需求的。而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表现则差强人意,与学生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利用网络社交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展现自己、表达观点、传达正能量,这才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基于社交网络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优势
(一)主动关注比被动接受更具“亲和力”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由教育主题建立相关网站、主页等形式进行宣传,微信时代,高校也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推送给学生,这一系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都属于防范性教育。而随着高校大学生认知的多层次化和思想多元化,传统方法必然要由单向转向多向,由灌输转向渗透,由重点覆盖转向全面覆盖,由强迫接受转向主动寻找。
(二)信息互通比信息单向更容易感受到“亲和力”
基于传统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信息或者公共信息分享为主要功能,它这种并不以个体为核心的运行模式,始终让思想教育者或者“高高在上”,或者被凌驾在外,并没有明确的信息回馈机制,而被教育者,却始终掩藏在话题之下,拥有匿名性的优势,也就同时拥有了对于内容的选择性和排斥性。而社交网络社区能够把思政教育者容纳入体制之中,有时还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促进师生交流,产生双向反馈的信息沟通机制,并能够快捷的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真实信息,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个性化话题比公共言论更易激发“亲和力”
传统的BBS通常都以学校或者专业为单位,靠多人互动式言论支撑。其内容通常也是大家都关心的公共话题。以北大未名BBS为例,曾经其最受欢迎的几大板块是:生活休闲、组织社团活动、心理感情等,近几年,关注实际和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风头正劲,BBS关注社会时政、国计民生等话题热潮日趋式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以个体自我展现、交换个体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交网络社区的兴起。它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力量正在以云速度崛起,这也恰恰说明了个体网民的意愿正在被表达和认可。通过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受教育者以独立观点人的姿态与他人实现交互,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人而具有的思考功能,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泛化转向实际,从个体话题走向心灵沟通,从相互欣赏转向相互信任,进而产生思想的渗透。
三、利用社交网络应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
(一)注重生活化体验,让网络生活化、隐性化的特点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显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教育环节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但人的心灵并不是任意被捏弄的泥巴,不是被拖轮拽上就走的竹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网络社区化的趋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教于无形的网络生活中,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去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刷个朋友圈,为我点个赞……社交网络社区上一个个鲜活的字眼,似乎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网络上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体验的文章是多么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果这能为教育者所用,必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抓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切的内容做“文章”,充分运用网络特点进行生活化的渗透,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创作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选择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吸引他们主动使用,让强制性的教育转变为“无意识”的受教育。同时,重视学生通过社交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即使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也要予以解释,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便捷性,进行信息反馈,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贴近大学生生活、服务大学生生活,再实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从而隐性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让网络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格尊重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有效地进行引导,就必须把他们的切实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平等地姿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交网络社区的互相尊重则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学生通常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通过上传照片、分享软文、等方式“晒”出自己的兴趣和思想。其心理本质则是渴望他人关注、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反映。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便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倡导教师以实名申请的形式融入到平台中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日志、图片、碎片式的状态更新,甚至是一次回复、一次跟帖、一次点击来给予学生尊重和肯定,进而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引导。同时,通过浏览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的个人网页获取最直观、最准确的个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他们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并转化为对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感,极大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课本,不深入头脑”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网络共识,延伸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三)善用网络语言,让正确的舆论导向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最近,蓝瘦香菇、累觉不爱这样的词汇不断出现在网络语汇中,笔者针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4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会用网络语言,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4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至少要能看懂网络语言,但没有必要使用。由此可见,辅导员要想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同于机关公文或教科书,还需要合理使用网络语言,积极主动出击,引导舆论。通过在社交网站注册,辅导员可以利用它的信息公开性,用更人性话的语言主动“晒”出自己的工作心得、班级活动、生活感悟、校园动态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原则方法,这样做,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许多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方法不公开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同时,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展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其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建立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是人格魅力所在,而网络社交平台,则给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倾听他们以“同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投入真挚的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善用鲜活的网络语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风格和生命力所在。只有遵循它的规律,才能让网络这个工具,不断迸发出亲善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0):74-91.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77.
关键词:中职英语;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化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已经表现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口语中的运用,能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口语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就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听说基础差,缺乏口语训练的环境
中职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启而不发’,沉默寡言的局面,致使教师难于开展口语方面的训练。再加上教学课时紧张,特别是在非英语专业中,一般不独立设置口语课,课堂上也没有时间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学生缺乏英语交流常识,口语训练中出现大量语用失误及用汉语思维造出的“中式英语”,使教师忙于纠错,无暇有效实施教学计划。
中职英语口语教材定位不明确
中职英语教材中,虽然涉及了许多口语交流活动,但往往缺乏交流必备的“信息”而降低成为初中课本的句型机械操练,或超出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际语言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中职英语口语实训》类教材缺乏,笔者认为,其内容应结合中职教育特点的职业场景和话题,涵盖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典型的交际场景和话题,如社交介绍、致谢、祝贺、表达歉意、表示关心、参加聚会,谈论兴趣爱好、健康与运动等等。口语应以训练实际交际能力为重点。
口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目前,高职入学考试也不考口语。笔者从事英语口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每每在与同行交流和在学生中进行调查时,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有没必要性”这一问题时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应该说,在目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特别是学生,对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有着强烈的期待。但从教师角度来看,口语课的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极易出现一盘散沙或寡言少语的现象,不像其它科目那样容易体现整体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来看,口语课的内容是否能引起自己的兴趣、话题的难易程度等都会在他们的学习态度上表现出时冷时热。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的技术”,它的出现为解决口语教学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其优势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提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
多煤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只要轻点鼠标,天文地理各种知识尽收眼底,口语词汇的鲜活性和时尚性使得网络的时效优势更加突出,很多在词典中找不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可通过网络搜索获知。
2、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形等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直观、生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边听、边看,边说,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3、提供快捷的对话空间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们可以利用电子邮箱或视频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也可以向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发出求救的信号,解决疑难问题。多媒体系统的人机对话也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怕错的负面心理因素。
三、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PPT和Author ware是制作课件的两种常用软件。从应用的角度看,PPT简单易学,功能强大,教师即使不具备专业的绘画、音乐和计算机知识,也能设计出有良好的视觉外观、动人的背景音乐和十分友好的图文界面,且耗时较少,但交互性能不如Author ware。Author ware的不足主要是制作比较费时。课件在课堂上的使用能压缩教师的讲述时间,优化教学过程。教师使用课件上课时,屏幕投影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半课时,防止把课堂教学从“教师灌”变成了“屏幕灌”。
2、利用多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教师要善于合理处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
①复述法。针对学生语音不标准的情况,可以设置一些口语练习内容,先让学生们认真听,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可以根据内容的情况分概括复述与详细复述两种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播放的录音进行模仿和复述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录下来,与原录音进行对比,此法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发音,增强他们的语感。
②情景造句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英语短片或经典的电影片段对白,要求学生们指出短片中的重点词组和句型,并能够用其造句,所造句子必须符合一定的语境。在此之后,教师对所放短片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短语和句型,并学会如何连贯表达。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想出一些合理的对话情景,此时的短片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某种情景。
③演讲法。针对学生严重的“恐说心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演讲任务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观看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专题片,其次,由老师拟定一些题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即兴演讲。学生演讲的题目要符合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演讲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5分钟,遇到论述性题目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辩论。
④配音法。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内容可以是学生熟悉的校园,城市、风景区或知名人士等。采取屏蔽字幕、消除画外音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移动的画面,模拟导游或讲解员。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决定观看的次数,先观看,后模拟解说,在解说的同时录音。
当然,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交流而非展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口语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将多媒体技术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让多媒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微传播正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普及和手机网民的持续增加,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依托网络和手机、电脑等终端发展起来的微平台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微平台的蓬勃发展契合了当今人们在社会交往日益疏离的环境中沟通交流的需要,已然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要讨论的微平台是以微信、微博、微课等为代表的,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以微小性、互动性、便捷性为特点的网络交流平台的总称。从用户规模上来看,“截至2014年底,微信的用户规模已超过6亿人,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止2015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12亿,较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48%;日活跃用户达到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0%。” ,而且“17-33岁青年群体构成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占全部移动用户的83%”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90后”作为当下青少年重要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微平台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与依赖度以及新媒体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作用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 。
微平台视域中“90后”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意义
首先,进行微平台视域中“90后”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研究是数字化时代的现实需要。微平台是信息科技与媒体的紧密结合,伴随着3G时代的全面来临,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走进“90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微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除了物理空间之外的“90后”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
其次,加强微平台环境下“90后”青少年引领工作的研究是应对微平台对道德教育挑战与机遇的迫切需要。“90后”青少年一般是指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青少年,他们社会阅历尚浅,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微平台用户群中“90后”众多,他们对微平台的使用率高、依赖性强。现实社会对微平台各类信息和观点制约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导致“90后”青少年对同一事物的判断结果不尽相同,思想出现分化。就是在这个多元、分化的过程中很多不良思想和肤浅判断趁虚而入,影响“90后”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对他们的心理和心智等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在长期被动接受各类观点的情况下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微平台给“90后”青少年道德教育既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想办法运用微平台的影响力对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性也是一次机遇。
最后,加强微平台环境下“90后”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的研究是丰富和深化青少年思想引领研究的现实需要。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微平台”的迅猛发展,“微平台”对“90后”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了双重影响,对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微平台”视域中“90”后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现阶段该研究还不深入,没有从根本上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研究本课题是现阶段的现实需要。
“微平台”视域中“90”后青少年思想引领的现状分析
“90”后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中微平台的优势
“微平台”作为“90后”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双向互动用户体验良好。不管是微平台中的个人用户,还是公司、政府等非个人用户都能够借助微平台实现双向互动。作为“90后”青少年来说,好友前一秒的动态后一秒就能够看到,可以即时进行评论、点赞等操作进行互动,对非个人用的信息“90后”青少年可以进行转发、点赞、评论等互动。微平台在提升“90后”青少年使用体验方面也不遗余力,不断更新版本实现更多互动功能。以微信为例,从微信1.0版本能够发送文字和图像进行互动到微信6.0版本已经实现了多人会话、多人视频、社交视频等互动功能,这些功能的人性化设计提高了“90后”青少年群体对微平台的使用粘性。
二是获取信息和即时通讯的速度快。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是指每天发生在全世界的各种大事小情、各类新闻、好友的状态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他们通过微平台这个渠道更多的靠近社会、贴近社会、体验社会;即时通讯的速度快是指“90后”青少年能够通过微平台与平台好友进行即时沟通,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马上联系到友人。
三是借助平台畅所欲言表达自我。“90后”青少年可以在微平台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观点和看法,他人还可以对其进行评论、点赞等操作进行互动,这极大的满足了他们表达自己声音的需求。四是平台界面设计更人性化。操作界面设计直观方便、使用简单,符合“90后”的使用习惯,即使是第一次使用微平台的人也能在稍作摸索后就能顺畅操作。四是微平台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化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的观点更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微信为例,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以个人或者公司名义申请公众号进行信息。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微信公众号总数超过580万个,日均增长数由2013年的8000个上升至15000个” 。
关键词:医学专业EAP 批判性思维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与人才的跨国交流日趋增加,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以满足本校学生毕业以后出国深造或者完成本专业相关领域继续研究的进一步需求。英语将成为一个日常使用的工具,它不仅体现在日常社交方面,也反应在学术素养方面。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在特定的学术环境下使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我们对医学专业领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服务。
1 医学EAP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教学的目的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毕业后可以从事国际性医学交流和合作的医学人才。医学英语EAP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学术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能够自如地用英语完成文献阅读,搜集研究所需要的学术资料,批判性地提出自己就学术方面独特的意见,熟悉医学论文的写作程序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可以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参与学术讨论,可以与出国进修学习更好的衔接,不断接收国际最新的医学研究前沿知识,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1.2 参与性
语言的输出驱动理论认为,输出需求驱动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技能的方向和形式。简单的说,只有让学习者产生需要使用语言的必要性,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接受教师教授的语言输入的内容。医学英语EAP体现了学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产生了对专业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并且成为专业英语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1.3 实用性
医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教学是以培养科研型学术性医学人才为目的。它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和科研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 医学EAP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校医学EAP的教学现状是:大三大四的医学英语教学跟大一大二的大学外语衔接性不强,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我校医学专业学生采用的教材内容过于深奥,语言过于复杂,跟大学外语教学阶段有着明显的断层,不能帮助医学专业学生转型到专业性学术科研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专业学术性批判思维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医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阅读加翻译。
2.1 优化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我校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只设置单一的阅读课,而没有听力、会话和写作课程,这样的课程远不能满足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深造及实际科研工作需求。因此,我们在公共英语教学结束后,于第三和第四学年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对于大二以上直到研究生阶段的,凡是通过国家大学外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医学专业选修课。我们每学期将一教学时数由36学时增加到70学时。除了传统的医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外,增加基于网络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平台,用于满足学生课后对于阅读量、专业词汇量以及听说材料的扩充需求。
2.2 改革教学内容
医学英语的教学题材不能仅仅强调语言技巧,必须围绕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以及语言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作合理取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语言的使用目标情景,增加音频和视频教材、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化反馈机制。实现集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网上资源于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在阅读方面,我们以医学知识为主题,每一单元设置一个主题,教师利用各种媒体选择摘录以严谨的科技语言文体论述具体的医学知识的文章,既提高学生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也为医学英语写作提供习作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流程,训练学生对于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基于文献阅读基础上的自主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评估,也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更不利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学术英语学习的需求改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翻译模式改成多样化任务型语言技能训练,加入个人表达、结对活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术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不是高、深、难的专业知识教学,也不是仅仅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它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范畴。它顺应了大学英语的发展趋势,是能够满足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的。笔者认为,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的国际性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医学专业EAP是符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规律的,也是完全可以在医学院校推广实施的。
参考文献:
[1]姜丽.医学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6):44.
[2]吴颜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坚持实用性[J].职业时空,2008,4(3):72.
[3]刘伟荣,王俊林,常蕾等.基于计算机网络模式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20.
[4]陈晓明,张建佳.以实用性医学英语教学为基点 促进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90.
【关键词】大学生;勤俭节约;现状;对策
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物质文化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一味地追求品牌,生活上出现攀比及铺张浪费等现象。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当下,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基本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一系列问题得以显现,在现时代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节约意识趋于落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经济上有了更多的自,消费结构及消费品种出现多样化,与此同时,伴随着攀比和浪费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调研,发现当问及大学生最常见的浪费现象时,“食堂剩饭、不合理网购以及日常水电资源的浪费”高居榜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较为薄弱,同时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
二、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原因
实地的观察和访问往往能得到最直观的数据。笔者在食堂随机采访到一些剩饭的学生,“其实这样挺浪费,但把剩饭带回宿舍怕同学笑话,没面子。”还有同学表示,“阿姨给的量太多”、“食堂饭菜不合口味”。他们的回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浪费行为的部分原因。通过笔者的实地观察和个案访谈,并加之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于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节约思想认识不足,节俭观念淡薄。现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对贫苦没有直观体会,对勤俭节约的认识自然变少。加之近些年来社会媒体对勤俭节约的宣传力度减小,甚至个别媒体极力鼓吹人们学习西方国家高消费、超前消费以促进社会需求,这些论调都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导致其勤俭节约意识的淡化。据笔者了解,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树立节俭和储蓄意识,生活费常常超支。
(二)铺张浪费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挥金如土,一些机关单位或领导公款吃喝,一些个人对自然资源肆意浪费等不良现象和风气,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其对勤俭节约认识的偏差,从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消费方式,攀比、赶时髦和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资源虽得到极大满足,但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开始倾斜,导致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容易迷失自我,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学校部分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水电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已在许多高校得到应用,声控光控灯、智能化水电设备在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中应成为常见设备。如今学校大多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学校的管理除了教学外,还应该包含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
三、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对策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过快导致人心浮躁,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有所偏差,对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及本土的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盲目追随。另外,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观念均发生转变。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学会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结合实践调研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行为:
(一)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学会理财。要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行为,首先应当使其增强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其次,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最后,引导现时代大学生学会理财,科学地处理个人财务。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节俭美德教育。如今,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社交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关注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网络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学校应在校内报刊、网站上大力提倡节约作风,利用网络的强大影响力来增强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通过美德教育,促使学生个人成为可以进行有效宣传的自媒体。
(三)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采访,大多数学生表示,校园内的文艺活动层出不穷,但关于“勤俭节约”之类的宣传活动却少之又少,即使举办也很难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学生社团作为与学生群体息息相关的公众性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宣讲会、贴标语、开办跳蚤市场、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更多大学生树立勤俭观念。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应该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四)实行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增强大学生在勤俭节约方面的行动,既需要道德制约,更要有制度保障。实行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靠制度来鼓励节约行为,利用年度之星评比等方式,以部分带动整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风气;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监督、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减少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加强对资源浪费的遏制。
(五)加大废品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理念应当贯彻到大学校园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教学科研,乃至校园行政与后勤集团,只有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获得较大的办学效益,才能真正做到实践上的勤俭节约。
参考文献
[1] 何春玲.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分析及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报,2009.
[2] 高枫华.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J].宿州学院社会科学报,2008.
[3] 姜晓玲.当代大学生节俭意识及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张大方,姜萍萍.当代大学生勤俭观状况的调查与反思[J].大连大学学报,2008.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47-02
新媒体具有自由、开放、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和自我表达的新途径。随着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青年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陈旧,施教方法比较落后。一些教师虽然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未能真正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清楚学生需要什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学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只是为了“教”而教,一味地“填鸭式”教学,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这种教育方式与“引导学生,净化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是不相符的。
第二,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高职学生来源多样化,有应届生、往届生,有技校生、中职生、专升本学生,等等。不同背景的生源所受到的教育不尽相同,难免导致文化及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读书目的各不相同,更多的学生关注的是毕业后能否找个好的工作,因此对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等比较积极,而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跟不上形势变化。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一载体的巨大影响,但是却还未能全面深刻地将新媒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未能根据院校的自身特色量体裁衣利用新媒体。学校对宣传栏、报刊栏、校园广播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依赖性还很大。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的“新”、“互动”、“海量碎片信息”、“快速传播”等特性,在给传统校园增添活力的同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利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改变授课方式并应用多种新媒体载体,不再局限于一方黑板或者多媒体屏幕。新媒体的多种载体如QQ群、微信群、飞秋等,均可以实现群发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群发功能,把每次课的重点或需要一起讨论的案例群发给每位学生,让大家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利用微信群,给学生推荐每天值得阅读的文章,并一起讨论;利用微博,可以把当天的作业挂上去,每个学生可以就不会的知识点提问,其他同学可以第一时间看到问题及老师的解答,同时还可以策划微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时事新闻,知天下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的冗长,学生会偷偷用手机、iPad等上网,甚至打手游、玩QQ、发微信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知识点学生没有听清或者根本就没听见,学生的听课质量直线下降,知识掌握不牢靠,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在课外,教师布置了课外作业或者任务,原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学会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可能课外作业或者任务并未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并不把作业当回事,继续沉迷电子产品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有事没事都要上网几个小时。如何真正让学生对课外作业、对课堂真正感兴趣并参与其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反思的课题。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作为从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不断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1.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灵活的“话题参与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可将本节课堂重点提炼,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网络热词进行无缝结合,每一节课堂均是一个小案例,教师不再是个人表演,而是起到一个“话题引导”的角色,慢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去角色扮演、推演并分析案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堂评论,学生既了解时下新闻热点,又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更深刻。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认识,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
2.在课后把传统的理论作业转变为对课堂热点的社会舆论追踪。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后作业主要是写理论文章,学生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当前,身处信息时代、个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较感兴趣,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相对比较滞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所学,到网络上追踪和分析热点问题。例如,针对课堂上未能尽兴讨论的话题布置课后的网络舆论走向追踪,让学生通过浏览各大网站、论坛对热点事件的报道、评论,搜集材料,写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既学会了解题方法,同时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
(二)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学生思想交流的网络平台
1.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程”。以课堂教学、课本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越来越落后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新载体。例如,越来越多的网络课堂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为灵活。高职院校应顺应形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新颖的方式进行传播。如利用学生喜爱的QQ、人人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开设内容丰富的“微课程”,每次“微课程”5~10分钟,即字数在600字左右,语言简洁,通俗易懂,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其主动学习。
2.打造高校学生思想交流的网络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来实现创新。在信息传播方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社交网络平台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大多倾向于经由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获取。而网络越来越普及的同时,越来越多形形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文化也借着便捷的网络途径向大学生群体施加不可轻视的影响。此外,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建立具有明显实效的校园学生网络平台,学校的主页仅有样板宣传性质、选课和查询成绩功能,思想教育工作阵地并没有延伸到网络途径,仅局限于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加入纪律检查、优秀班集体评选等“旧桥段”,这就加剧了学校在了解大学生思想诉求方面的难度,难以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面,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重视网络平台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重要性,结合线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实际反馈,尽快建立能够反映学生思想诉求、弘扬正确思想观念的高校学生网络交流平台,填补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阵地在网络上的空白。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就业取向
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大学生自杀、抑郁杀人等负面新闻,加上由于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间或多或少存在时差,社会需求变化快速,学校的教程或提供的社会实践跟不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面临着失业的严峻形势,这些无形中对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加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焦虑及自卑的心理更为严重。这也是近年来不断引起各方重视的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顺应时势变化,可以将新媒体的灵活多变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例如,编写可读性强、寓意深远、易于传播的网络教材;通过微博的“微课程”来教学,利用微博的收藏、转发、评论以及微信的收藏、转发、评论功能,促使人人都是心理健康传播者及受益者,用新媒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活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愿意通过他人进行调节,随时释放压力,充分体现新媒体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能量作用。
(四)营造健康的新媒体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健康的新媒体文化氛围,需要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国家对网络环境的建设及监督均加大了力度,学校也应从自身出发,加大对校园网的整顿及排查,把好端口关,利用技术、行政等手段,防止有害信息在校园传播。通过新媒体弘扬健康文化,同时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比较流行且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有网络创业大赛、网站设计评比、有奖征文、微博传递正能量、微店设计等。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更多的“明日之星”。健康的新媒体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多形式、多载体的传授,能够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真正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隼.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
[2]梁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才智,2015(2)
[3]王瑞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
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
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贺文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3】管新《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