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民营企业如何融资

时间:2023-08-02 16:37:30

导语:在民营企业如何融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营企业如何融资

第1篇

关键词:缓解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策略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及民营企业的状况和特点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措施可以根治的。所以本人认为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各方面协调配合,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市场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体制是解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现实选择。

一、政府应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并切实解决制约其发展的各项问题

1.政府要加快相关立法,规范服务,加强引导,宏观调控

鉴于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立法先行是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规范各类小额信贷活动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并支持其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与民营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消除所有制歧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首先要从立法上予以扶持。二是要完善民营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三是设立发达的民营企业专项基金体系。四是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2.政府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对中小企业众多的我国而言,必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金融机构。不同规模的企业中,真正面临融资难的主要是小企业。我国应借鉴各国相对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专门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民营中小企业有天然的相容性,积极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一是重点培育和发展民营中小银行。二是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规范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存款保证金制度,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3.开放民间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

很多民营企业以非正式途径寻找资金以求发展,于是集资、民间借贷、私募股本等非正式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并己成为私营者融资的重要渠道。我国的民间金融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的有益的补充。一是政府应加强制度创新,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政府应当更新观念、明确民间金融合法地位。二是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及保障民间融资行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融资行为,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疏导管理。三是鼓励金融创新,促进杜会资金融通。四是建立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司法监管,降低金融风险由指定机构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监督,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来增强监管效果。

4.拓宽渠道,完善供给;熟悉金融市场,寻找适合融资模式

企业的融资活动,一般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环境就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空间,因此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必须了解和熟悉现有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相关问题,融资条件,分析金融机构贷款方针、金融产品,适应金融环境,合理利用金融市场,选择对中小企业有利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必须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供给制度。一是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为民营中小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二是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多种融资工具。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二、民营中小企业应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重大问题上实行高层集体决策,从制度上消除企业运做可能因个人带来的损失,以此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赖和支持。

2.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层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第三,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在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足够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融资的保障。最后,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手段,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3.发挥体制优势,壮大企业实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逐步走向企业结构的股份化、企业规模的集团化、企业制度的公司化。以资本为纽带,发挥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的特点,注重资产重组和优势集聚,不断壮大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

4.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资金控制和资产管理

首先,应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标准,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机制、内部积累机制、用资机制。在融资过程中,必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本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关注企业的筹资风险和投资收益,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努力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机制。其次,必须加强会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信息核算,提高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透明度,以提高信用等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成本的提高。再次,加强企业资金内控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企业中、长期规划及预算方案。最后,应合理调整资产结构,使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保持适当比例,在保持企业获利能力的同时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5.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

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信用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加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足额缴纳税款,不断提高企业信誉。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建立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信用策略,按时信息,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降低信用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自主改造,以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融资条件和融资能力。

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

1.银行要改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就要求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打破长期以来那种“抓大放小”、“成分论”、“规模论”的思想束缚,根据中小企业的现状、特点和趋势,认真研究新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深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和二次创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金融环境。

2.提高银行人员素质,改变信贷管理制度

要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贷款风险的识别能力。要稳定信贷人员队伍,加大对信贷人员读职的惩罚力度。要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考核,强制淘汰不合格信贷人员。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

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市场化、商业化改造,改造后的银行将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宗旨,而不是以前的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口的。要让国有银行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民营中小企业。国有银行在对待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尽管存在如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改制后的银行有了为占领市场,为获取利润,而积极采取一些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措施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见难就退。

4.加大创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是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凭净资产贷款。其优点是不需要抵押担保,而不需抵押就减少了抵押品的评估费及抵押登记、评估所花费的较长的时间,既降低了成本又满足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不足之处就是门槛比较高、须信用等级2A以上的企业,而中小企业中信用等级达到2A以上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5.借鉴国外关系借贷的经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国外许多商业银行热衷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旨在获取相关服务的费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利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触资问题研究收入,还有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参与贷款。将中小企业自己的资金同银行的长期贷款混合使用,利息(由固定利息和浮动利息)中的浮动利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我国银行应当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融资难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08-02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一)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在经济学界中,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看法各异。其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上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2011年,我国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给我国企业划分提供了详细依据。具体的划分标准要按照企业的员工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的特性来制定。

因此,笔者认为,中小民营企业是指满足《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民营企业。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

1.管理体系不规范。国营体系管理经过改良的简化版与中国传统家长管理制的结合,就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实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改革每每与正规化管理发生矛盾冲突时,总是会不了了之。虽然我们期待着中小民营企业能够坚持改革,努力创新,从而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有望成功突破这个怪圈。但迄今为止,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始终都在小打小闹,无法逾越管理混乱的局面,只能在原地转圈,无法突破自己继续前行。

2.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中小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把只能把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对于人力管理管理投入不够,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至于对如何从市场招聘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如何管理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因此,人员流动大,人才提升空间狭小,未能良好地调动员工的热情,同时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3.中小民营企业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是在就业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双重作用下崛起的,顺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主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

4.中小民营企业业务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总数众多,而我国的国民经济又正在发展中,这就造成人口与就业岗位的不对称,劳动力过剩,从而导致我国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因此,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就业率,缓解市场就业压力,政府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办。同时,由于这些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便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服务无法打破限制面向国外,哪怕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能够突出重围,但也会因为种种因素,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无法长久发展,最终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生产和服务只能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二、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都有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不稳定、抵押担保物不足、发展前景不确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很难得到金融机构有效的信贷支持。特别是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民营企业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则不愿意提供太多信息给银行, 唯恐泄露商业机密。很多民营企业信息管理混乱,财务信息缺乏规范性与真实性,发展方向和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严重缺失,甚至自相矛盾,无法提供给银行值得信赖的信息资料,导致银行也是爱莫能助。加之民营企业融资需求“频、急、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成本,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而银行又不愿与民营企业深度合作,因此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依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地撤并和收缩机构,在县域以下几乎没有网点,他们扶持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经营效益好、规模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民营企业大部分处在县域以下,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虽然积极介入,主动为中小民营企业破解资金困惑,竭尽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因自身的资金实力不足和受监管指标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虽然大力提倡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政府在管理民营企业的过程中,监督职能并未充分发挥,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作为的行事态度,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更缺乏有效机制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他们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一)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自身不足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企业管理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由“家族式”管理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从人治管理转向科学制度管理,健全企业治理结构,适度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理性、制度化。

2.提高自身信誉水平。目前,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在社会政府和银行的眼中其信誉度相对较低,所以要想赢得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帮助,就需要提高自身信誉水平。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在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同时,也要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努力提高企业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安全可靠的信贷融资。

3.加大合资力度。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联营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取得外源融资,或者兼并资金周转困难但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益。另外,引进外商也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让中小民营企业的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成功使其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同时,打破所有制歧视,在银行取得相对良好的贷款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水平。

(二)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1.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由于中小民营企业预期偿债能力弱,可用的信用资源非常有限,而解决信用资源匮乏的问题,一般只能借助第三方信用,这就导致个体信用的范围由于社会信用的共享而被扩大。所以为了缓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融资压力,许多地区都将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作为手段之一。

2.完善创业板、中小板运行机制。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创业投资和加快科技的发展,鼓励“两高”、“六新”(即高科技、高成长性、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等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性创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同时,也鼓励即将或已进入成熟期、盈利能力强、但规模较主板小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上市,这无疑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所以,政府应努力完善这些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监督,让其真正发挥效用。

3.引导并规范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资金,政府应当利用其职能正确的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让其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使其能够得到更多的贷款帮助和其他金融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明确放贷的基本准则,创立公正平等的融资制度,尽可能打破和消除所有制歧视,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

综合来看,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步健全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把握市场环境,调整资产结构,注重信用建设,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同时,政府的服务职能需要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谭永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1(18)

[2] 杨轶.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及其解决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第3篇

关键字民营企业融资金融支持动产抵押

1金融支持不力是造成目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

充足的资金供给与合理的资金安排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基础。但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无论是在观念上、体制上还是在技术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困难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极大地抑制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调查表明,在整个商业银行客户当中,大户占比约0.5%,得到的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50%以上。而中小民营企业户头占80.9%,得到的贷款额却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

在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继续忽视甚至轻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可能形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民营企业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资金,只好选择地下融资,或非正常渠道融资,可能会增大国家的金融风险;由于民营企业受资金困难拖累使生产经营活动受阻,将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积极辅助作用,进而影响国有资产重组的效果等。因此,有必要将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摆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予以考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支持途径。

从我国的现实原因与操作情况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虽然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的融资困难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实践与落实相关的政策。而实践与落实相关政策的关键,除民营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与风险防范水平以外,一方面在于对我国金融制度与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稳健经营原则和产品创新风险之间的权衡与协调。因此,在高度重视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的前提下,在政府财政对民营企业给予必要资金支持的同时,在金融组织结构上,在整个金融布局的组织结构上,要能够使我们的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从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来解决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根本办法。

2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构想

2.1合理金融制度设计,化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体制障碍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央行的信贷政策也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由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企业,导致了现有商业银行面对民营企业的可操作性水平较低。因而,追究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回归到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问题上来。

笔者认为,从完善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尽快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其次,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将一部分金融机构进行非国有化,或者放开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放一个融资渠道。再次,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和政策。

2.2搭建资金供求对接平台,谋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协同效应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需综合协调、配套解决。因此,政府有责任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不能完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对接平台,协调信用中介机构、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通过谋求金融支持协同效应,争取更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3直接融资与债券融资共进,寻求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多重渠道

一方面,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或是具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还应鼓励民营企业以吸引外部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另外,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来源,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尤其是发行实用性较强的短期债券。要摆脱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依赖,构建民营企业更为广泛畅通的间接融资体系。

2.4建立专门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发展经验,金融业务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鼓励与规范民间金融或合作金融,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地方性、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实践表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视不够。而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在贷款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经营灵活度等方面,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有能力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与此同时,还应抓紧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票券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构建良好金融支持环境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发展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专门对符合担保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包括民营企业集资联合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政府拨款建立的非盈利性担保公司以及其他的小型担保公司,民间组织建立的互担保基金,企业集资建立的行业内互担保基金等。还可以考虑直接由担保公司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小额的特定项目融资。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加紧研究和建立再担保机构,以利于提高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倍数,扩充融资担保额度,也有利于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担保机构与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3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支持实践操作建议

3.1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各种产品

各个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好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寻求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因为,大型企业的融资将来会更加依靠于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将会成为其未来业务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且,银行开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理性选择。各种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以便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从花旗、汇丰等大型跨国银行的经验可以看出,要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常是私有企业)进行分类,且分类越细致越好。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拆分,拆分后实行专业化操作。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与营运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民营企业市场进行多层次细分,针对不同类型民营企业采取有区别的操作性强的对策与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民营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目前实行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综合授信、项目开发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融资、金融租赁和典当融资等都突破了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针对中小企业抵押能力弱的问题,人民银行还推出鉴证贷款的新业务。只要满足规定条件,企业可以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获得贷款。

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是可以完全或基本覆盖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和营运成本的,因为,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都有自主定价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还比较弱,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定价权尚未充分运用好。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定价技能培养。

3.2强调灵活性与实效性,改革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实践操作

首先,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手续和程序;加大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民营企业可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信额度。其次,要制定符合民营企业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最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加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性与操作的实效性,从不同角度审视、运用多种方法处理遇到的各种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如可以考虑支行的贷款审批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2倍;适当增加民营企业的抵押贷款的比重;信用放款的比例可由目前的10%增加至30%等。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管理结构;创新精神

民营企业是指在我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型的企业顺应时代要求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强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央企和国企扮演着经济骨骼的作用,支撑起了整个经济体系,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充当了肌肉和血管的作用,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更加灵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以往粗狂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很多弊端暴露了出来,能否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合理,导致技术创新缺少生存的土壤,且企业的管理方式相比于外企比较落后,管理者的素质较差,缺乏人文关怀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缺少安定的条件。此外,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且前期投入巨大,在考虑到创新成本和收益之后,民营企业普遍不会将主动技术创新作为第一选择。

1.2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员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较慢、稳定性不高,所以,我国高校高质量的毕业生及社会中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均不青睐于民营企业,这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遭遇阻碍的最直接的原因。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并不缺乏员工,但缺乏具有创新精神、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由于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始终难以突破瓶颈,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存在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培训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人员都是速成型的,缺少技术行业底蕴,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员已经成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1.3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均有较强的融资意愿,但真正了解融资的企业很少,其通常会将融资简单化,不愿意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此外,还有部分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只需要编写商业计划书。而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融资顾问需要具备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考虑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问题、诚信问题以及经营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主流的融资渠道,比如银行、大型担保机构都会因投入的成本过大、风险过高而拒绝融资。但目前政府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主流金融机构需要主动贷款给民营企业,但在利率和一些限制性条件上会与国有企业所有不同。

1.4技术创新的体系不完善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但技术创新在民营企业内部和社会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且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公正性和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统一标准。此外,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足,监管乏力。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方法

2.1提升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政府部门应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已经处于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应给予多方面的奖励和支持,从而促进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大对技术盗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条例》《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从而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

2.2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教育与市场已经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部分专业可能因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与市场的隔阂,进而出现了排斥市场的情况。因此,民营企业应加强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高校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在保证民营企业人才供应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此外,民营企业还要提高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满足技术人员的物质要求,塑造企业文化,加强对技术人员的人文关怀。

2.3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政府应调整信贷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给予更宽松的政策。具体而言,可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保险公司推出“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险”,以满足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保险需求,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此外,民营企业应扩大融资视野,不能只关注银行和民间机构。目前,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包括互联网上的融资平台,且各地出现的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也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一般都能提供短期信用融资、私募债、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民营企业可通过一站式的咨询确定适合自身的融资方案。

2.4健全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搭建适当的技术中心平台,为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便利的实验条件,从而实现技术研发的便捷化。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积极搭建“产学研”的合作平台。

3结束语

民营企业技术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员、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等。要想完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需要企业自身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创业管理出版社,1992.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外部环境;对策

一、引言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风险;防范;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148-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民营企业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融资?如何解决企业在融资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呢?本文就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分析,力图找出融资风险所在,并提出风险的防范和规避措施,以期为实务工作者提供借鉴,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债务融资风险

债务融资的渠道大部分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小贷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来融资的。其特点是:融资过程简单、融资速度相对较快、融资弹性大、融资成本低,企业还能享受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好处、稳定公司的控制权。但这种融资方式也有大的缺点。通过债务融资的企业会承受较大的债务性资金支付风险,因为企业一旦取得债务性资金,就必须依照合同和契约按期还付本息,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企业无法按时还清本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使企业再次贷款变得比较困难,债务危机就可能变成企业内部的财务危机,企业所欠的债务越多,财务危机越大,控制难度就越高,处理不当,企业便有破产的危险。另外融资数额有限,无法满足公司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二)股权融资风险

股权融资中股本金没有使用的固定期限,无需偿还,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股权融资渠道的优点就是企业不用承受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对而言,财务风险较小。一般的股权融资会构成权益性资本,可有效提高企业资本实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在银行融资之外,股权融资方式也存在一些风险:融资成本负担较重,股权融资的成本要高于债务融资。控制权稀释风险,当投资者获得了企业的一些股份之后,企业原本股东的股权就会被分割、减弱,有的股东甚至会失去控股权;机会风险,企业由于参与了股权融资,便会失去其他融资方式给自己带来的融资机会;经营风险,企业股东在公司的战略、经营管理方式上与投资人会有较大的分歧,企业进一步的经营决策变得困难而摇摆不定。

(三)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

国家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融资有很大影响,如产业政策、利率、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通货膨胀等,而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情况对企业融资成本有直接影响。当国家经济处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下时,企业可能会面临贷款难、利息高、成本上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剧的风险,这时,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内部财务风险增加,容易遭受损失。当然,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化也会为企业带来外币的收付风险,尤其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持续的通货膨胀会让企业所需求的资金不断增加,资金的供应就会出现不足,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市场物资的价值上升,资金成本也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融资失误,企业财务风险便会直线上升。

(四)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陷阱

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各种融资方式的出现带给了企业更多的融资机会,也让融资渠道变得更广泛,但机遇始终与挑战并存,一些错误的融资信息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在目前融资市场中,一些以投资为名的诈骗手段纷纷出现,它们会先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企业,然后要求企业做商业计划书或请律师做尽职调查,先收取一部分费用,再接着就是考察费、调研费、接待费,最后谈到融资时,就会让企业去指定的融资机构,交评估费,最后直接找个借口说不投资,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笔费用都需要企业来买单,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融资成本。

二、防范融资风险的主要策略

(一)科学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融资期限

民营企业融资,要使企业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维持一个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获得经济利益,提高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防止过度举债加大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范围内,使综合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融资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情况而定,资金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但也不能大量融资,使资金过剩。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自身的现金回笼情况,确定企业融资的期限。

(二)科学确定融资规模、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

企业确定融资的规模,应根据企业现有可用资金及对预期业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并结合企业经营周期、发展情况、经济实力、融资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如果融资规模过大,就会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优化融资结构,要兼顾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注意融资收益和融资风险的相互匹配,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各种因素,保持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适当的比例关系,要充分考虑融资结构弹性和财务灵活性的有效协调,并注意不同融资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的可能性,以形成一个融资风险更小、融资资本更低的资本结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式

企业应及时确定风险预防目标,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企业必须对市场融资环境和自身的融资能力进行判断,保证融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健康发展。企业应结合风险预警目标和风险管理队伍水平,合理选择风险评估方式,对风险程度、结果等进行分析,便于及时作出融资对策。

(四)健全企业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通过融资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扩大生产规模,但在此过程中需增强风险意识,全面考虑可能会引发风险危机的各种因素,完善企业内部的融资机制,加强融资监督,将融资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在企业生产发展的各环节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勇往直前。企业还应建立融资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风险报告制度,在未得到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企业一律不得对外融资,对于违反融资规范的行为,企业有权力追究其责任。

(五)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制,民营企业的创立方式决定了它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条件,充实自己的实力,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定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管理化、科学化、制度化,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不断完善和改进运作机制,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六)防止骗贷,落入陷阱

为了预防融资陷阱风险,企业可委托律师对投资方的具体信息进行调查,以便预防受骗,并签订临时合同,首先约定好违约责任,预防因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在通过增资扩股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时,需要在初始股权的结构设置上要有防骗贷处理预案,设置一定的退出机制,保证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

(七)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市场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缺乏信用意识,不注意维护企业信用,用假账蒙骗投资人,导致民营企业的信用形象比较恶劣。民营企业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提高企业的信用。信用也是生产力。另外,担保是降低企业融资难度的一种手段,但中国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还不够完善,基本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有节奏、有效率地完善担保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以及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八)民营企业需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各种专业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出现。企业融资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民营企业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融资,而那些违反法律的融资行为必定会带来恶果并可能受到法律和法规的制裁。企业管理者应转变观念,遵纪守法,规避法律风险,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8篇

>> 中小民营企业的良机: 常州外向型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品牌创建问题的思考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 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基于金融体系自身缺陷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障碍分析 基于心理契约的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构建风险导向的财务控制框架研究 基于财务工程视角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困境分析 基于COSO视角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剖析 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管理的再思考 中小民营企业用人的误区与建议 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 浅议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中小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中外对比 浅析中小民营企业班组文化的建设 关于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发展的思考 中小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3-01-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陈金德.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8(11):44.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4.

[8]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3-16).http://.cn/policy/txt/2011-03/16/con

tent_22156007_4.htm.

[9]2011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2-01-08).http:///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203/t20120

306_66147.htm.

[10]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02-01). http://zjnew

第9篇

(一)政府的因素。由于政府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去规范民营企业。使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层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偶然性、随意性大,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致使很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不高,银企之间信息不透明,企业拖欠、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经常发生,抑制了银行贷款的发放。据资料显示,某省一县20多亿元贷款有80%左右被压死,可周转资金不到20%。如:如某亚麻原料厂和某造纸公司分别欠原工行、建行贷款12896万元(剔除新企业承担的贷款2700万元),1800万元,分别占工行、建行贷款总额的41%、50%。因两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银行资金形成呆坏账,使两家银行无法生存,撤出了该县。银行营业网点也由过去的78个减少到43个。

(二)国家政策因素。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据对某市民营企业调查了解,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民营企业仅占2%左右。结果是民营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 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供方市场不能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回报。民营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办法只能依靠自身解决,或来源于民间市场。而民营企业不能与外资企业共同享有“超国民待遇”。例如,外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和地位轻重,均具有 “特事特办”,减、免税,亏损弥补等等优惠待遇。而民营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又没有优惠待遇,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其融资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银行资金因素。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各银行缺乏对民营企业状况的外部信息佐证,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对民营企业所需的融资申请,只能是严加审查或不予受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如:近年来,某市各银行资金十分充足, 2011年12月末存贷比例43.01%,如果把剥离和置换的不良资产计算在内,存贷比例可达60.10%,由于资金运用不出去,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邮政储蓄就上存资金达9亿多元,占辖区整个存款余额的28%,使大量资金不能用于本地企业的发展。

(四)抵押担保因素。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较为苛刻,除了土地和房地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而且不少民营企业是由国有及乡镇企业改制而来,企业资产为租赁或划拨而来,不能作为抵押的资产,如果能作抵押其抵押率也极低。抵押贷款涉及的中介收费有评估费、登记费、公证费、保险费、注销抵押费等多种形式,而且企业贷款金额小,中介费占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又很大,让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五)企业诚信因素。一些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只看重企业的发展,忽视了内部制度建设和对污染环境的治理,很多民营企业还停留在原始的经营管理上,且没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构建良好的政、银、企诚信关系。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简单地认为只要项目好不管有无污染和前期的诚信如何,银行针对我的好项目就应该给予贷款。而银行发放贷款,不是仅仅看项目的好坏,还要通过观察企业的长期信用和各方面的评估状况来决定是否发放,发放的额度也是根据企业诚信和企业信用的积累逐步增加的,而不是单凭项目的好坏发放贷款。

(六)银行授权因素。由于银行授权授信过度集中,使各家银行贷款权限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目前,除城乡信用社拥有贷款自外,各银行信贷审批权都高度集中在省一级,县(市)级支行几乎没有贷款审批权,有的即使有贷款审批权,也局限在10万、20万元以内。如:农业银行某市支行最高贷款审批权限为20万元,但为了防范风险只能放给用商服楼作抵押的个人。企业如要申请贷款,银行只能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时间可达几十天或几个月,有的还不一定审批下来,企业对此很无奈,只能是望贷兴叹,企盼国家尽快出台良好的融资环境。

(七)融资渠道因素。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民营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如我国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注册资本金要求很高,使处于成长期的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同时债券市场上,由于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民营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融资,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被堵死。唯一的融资办法就是靠民间融资,或去借高利贷,这样即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企业是有苦难言,银行对此也是很无奈。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中介机构收费高。民营企业如果要向银行申请短期抵押贷款,银行经过考察确认符合贷款条件,但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要对贷款办理抵押登记、抵押物评估、公证、办他项权证等事项。然而办理这些事项的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金融机构不愿意拿,企业又难以承担,而且这些费用只按标的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不考虑贷款期限,使期限短的贷款费用超过了贷款利息,有些算“细账”的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只好放弃贷款打算,去寻求民间借贷等其他更简便的方式进行融资。

(二)银行和企业贷款“两难”。各银行县(市)支行贷款权限的上收,使民营企业得到贷款的难度加大。目前,各银行县(市)支行贷款的审批权上收,没有自主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权力,民营企业要想得到贷款必须得到层层审批,门槛过高,时间过长,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因达不到标准或因审批时间过长错过了投资时机,而放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