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31
导语: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0月14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从鼓励扩大供给、刺激消费需求两个维度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七条具体措施。
自2012年以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的涉及健康服务概念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数据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13年以来,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了40.34%,在23个行业中位列第四位。
《意见》估计,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将会在未来十年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其在GDP占比也在逐步增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也将逐步上升。从目前改革进度来看,健康服务业中的医疗服务将有望逐步打开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7%,其他OECD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比较而言,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此外,《意见》首次对健康服务业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涉及面广
产业体系庞大
兴业证券认为,此次《意见》所定义的健康服务业涵盖面极其广泛,即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的庞大产业集群。这使得发展健康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医药领域,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不仅仅将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更由于健康服务业较长的产业链会使其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服务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行业发展意义,其高屋建瓴程度是过去各项细分行业规划中所罕见的,而规划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宏伟目标也是过去各项产业规划所未提及的。
医疗服务利好首当其冲
配套政策渐趋完善
在此次《意见》中使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为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明确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同时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我们认为,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地方市场准入政策的缺失和职称等级评定、社保定点等方面制度的滞后不无关系,未来随着这部分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民营医院有望逐步从专科领域拓展至综合性医院,从单体医院拓展至医疗服务管理集团。
创新业务模式值得关注
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医疗保险等领域或将受益
除了传统的医院式医疗服务,此次《意见》还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在传统医院以外,鼓励各地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中医领域,要求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等;在保险领域,要求进一步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我们预计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执行到位,未来资本市场上有可能诞生与康复、中医药保健、大健康和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相关的新型投资标的,已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并购整合切入上述领域,形成新的市场投资热点。
积极培育支撑产业
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服务成为重点
关键词:医疗服务 乱收费 成因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26-02
医疗服务“乱收费”是指医疗机构未按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标准收费,主要表现为自立项目收费、自定标准收费、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套用收费项目收费、不实行公示制度、只收费不服务或只收费少服务等。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医疗机构价格监管的力度、不断增加检查次数和惩戒力度,医疗服务“乱收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个别部门、个别单位“乱收费”情况仍然存在,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损害了医疗行业形象,还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希望从物价管理人员角度深入剖析医疗机构“乱收费”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找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并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医院物价管理水平。
一、医疗服务“乱收费”的成因
(一)医疗行业专业化导致患者监督缺失
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过程中,多数会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将医疗服务费用清单发放给患者,供患者核对。但要看懂费用清单,核实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和医生)所提供服务的质与量是否符合自己实际病情,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或就医经验。而现实生活中,多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内容、数量、种类、价格等缺乏相应了解,且存在患者意识丧失的情况,如:麻醉中的患者、抢救中的患者等,对于费用根本无法鉴别。因此,尽管“费用清单制度”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患者核对发现问题,再反馈给医院由其更正。但由于医疗服务行业个性化、专业化的行业特点,客观上削弱了“费用清单制度”的作用,减弱了患者对医疗服务收费的监督。
(二)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制定滞后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临床,对疾病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但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制定往往落后于医疗行业发展,导致临床上应用的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相关的卫生材料收费缺乏相关依据,致使部分医院套用成本相近的项目收取相关费用,造成了医疗服务“乱收费”。
(三)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失衡
我国公立医院补偿目前主要有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其中,药品加成收入作为医疗机构追寻结余的主要补偿渠道,在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改革过程中会逐步取消。因此,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偿将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医疗机构是国家管理的公益性机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一直低于成本,且财政补助不足,导致医院为追求结余只能“乱收费”。
(四)医疗机构薪酬分配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行的薪酬模式主要由岗位薪酬、薪级工资、绩效薪酬和津贴补贴构成。其中,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过程中,把科室经济指标作为重要的参考。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医院为增加业务收入,给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使其千方百计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乱收费”现象。
(五)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不当
医疗服务收费主要涉及下医嘱、执行医嘱、根据已执行医嘱计费等环节。精确的计费需要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之间、医护之间多方查对、审核和反馈方能实现,作为这几个环节上的执行者,医生、护士、计费员都必须掌握收费政策,做好文书记录。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沟通不畅,不能有效衔接计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往往导致医疗服务的“错收费”。
二、医疗服务“乱收费”的治理对策
(一)重视物价管理,提高物价管理水平
医疗机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物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各临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医疗服务价格规范,使其牢固树立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的政策意识和思想理念,对于标准以外的收费问题,应逐级向上反映解决。物价管理人员对计费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应予以重点监督、检查。对于检查出来的收费违纪现象,医疗机构应加重违纪处罚力度,并及时整改。同时,各医疗机构物价管理相关部门之间也应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转换收费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医疗费用结算多采用按项目付费制,易引发“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乱收费问题。因此,开展付费方式改革,探索简单可行的医疗付费方式是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医疗机构试行按病种收费,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范医疗行为、简化计费、降低管理成本等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变革薪酬分配体系,激励医务人员合法获取收入
我国目前用于激励医务人员主要要素的绩效薪酬,主要来源于科室的收支。其分配主要根据医务人员资历进行,与医务人员工作数量、质量等没有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根据医务人员岗位的工作风险、工作时长和工作质量等合理进行绩效分配,从而激励医务人员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渠道获得合法收入。
(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破除医院逐利机制
政府除了监管医院的业务质量,还应给予医院运营经费的补贴。改变收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偿机制,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评估医院绩效,使医生的医疗行为不受经济考核的干扰,引导医疗服务向公益性方向发展。
(五)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处理医疗机构新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的申报材料,促进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以尽快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并及时更新医疗服务项目和材料的收费标准,让医疗机构做到合理合法收费,避免医疗机构为了弥补成本而乱收费的现象。
三、思考
医疗服务“乱收费”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有的是因理解不到位或工作失误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主观上的谋求与故意。有的是单纯的收费问题,有的是医疗的问题却通过收费暴露了出来。提高收费准确性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监管,是医院应该着手解决的;也有医院自身力量不足,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参与的,比如人力不足、财政投入不够,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比如行业信任度低,需要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所以,想要将“乱收费”行为减少直至杜绝,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医院自我约束的综合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次仁顿单,仁增拉姆,索朗卓嘎.医疗服务乱收费的形成与治理对策[J].医药,2008(4)
[2] 刘雪娇,王颢颖,张凤,等.过度医疗的诱因分析及界定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
[3] 冉星荣.试论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
[4] 金春林.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5(6)
[5] 史书源,史芮源,田立启.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6(4)
[6] 林雪,齐颖,李思飞,等.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方式的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2004(8)
关键词:商业健康险;医疗保障体系;医院管理
1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商业健康险是一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原因,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商业健康险为绝对支柱,其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私营体系为主导;与之相反,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则以政府基本医保为绝对支柱,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都以公立体系为主导。笔者曾在2016年赴德国进行专题考察时发现,在医疗和医保领域,如果说美国和中国目前的制度体系是私立和公立的两个典型代表,那么德国则是两者的平衡,或许对于中国医疗、医保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1.1德国医疗保障体系概览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口8230万,2015年GDP为3.36万亿美元,GDP增速1.4%。德国是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六的市场,2014年总保费收入达2546.44亿美元,占世界总份额的5.33%。2014年,德国保险市场保费规模1870亿欧元,其中健康险保费360亿欧元,占比约19%。德国实行社会强制性医疗保险(SHI)和商业医疗保险(PHI)相结合的双轨制度。政府针对所有工作人群(除去公务员体系和自由职业者以外)都有法定的健康保险缴纳义务,从公司工资中固定扣除,由参保人及其雇主联合承担。法定缴纳义务仅与收入水平挂钩,与承保风险无关。缴纳费率也会根据支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标准是在州一级由各个自主利益集团(例如医师协会)通过复杂的社会协商来决定。所有就业公民以及其他(如领取养老金)月收入低于4350欧元的居民和他们的家属都被免费覆盖入SHI;政府公务员保险则由政府税收支付。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开始实行法定的长期护理险体系,要求除特定人群以外的所有工作人群都缴纳长期护理险。与此同时,政府也规定超过一定收入的人群有权选择纯市场化的商业健康险和商业护理险,为自己获取更高的保障。在德国,对有较高收入的年轻人来说PHI更具有吸引力,因为PHI保险可以以低廉的保费换取更广泛的保险服务,比如PHI内可以涵盖使受保人员使用更好的设施或者涵盖一些牙科护理的附加费用。因此很多德国人选择用SHI覆盖一些常规的或主要的健康保险,然后根据自身需求使用PHI加以补充。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德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获得了稳步的发展,业务规模占总体保险市场的20%左右。德国商业性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三大类。
1.1.1商业医疗保险
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收入257.75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70.96%,覆盖人群约883.44万人。商业医疗保险是作为法定医疗保险并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在德国总体人口中,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人口89%,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1%。覆盖人群主要是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高收入人士、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商业医疗保险涵盖了住院和门诊的检查费、诊断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康复费、住院津贴、海外治疗和急救、牙科和眼科治疗,甚至健康体检和验光配镜等。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医疗保险,但参保客户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如可自行选择医院、提供牙科保障等。
1.1.2补充医疗保险
2014年,补充医疗保险保费收入77.66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21.38%,覆盖人群约2434.24万人。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减少国家和雇主责任,增加个人责任,个人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之后的负担主要包括:购买处方药费用、住院治疗时日支付费用、康复治疗日支付费用、医疗辅助设备费用、牙科费用等。因此,德国约26%的人既参加法定医疗保险,又投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主要是为法定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既有终生保障的产品,也有短期保障的产品,能提供单间病床、镶牙、选择性治疗方法、心理疾病的治疗等。从险种来看,可分为门诊补贴、非急需医院服务补贴、牙科补贴、按日疾病补偿金等。
1.1.3商业护理保险
2014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3亿欧元,占健康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54%,覆盖人群约947.27万人。德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并遵循“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的覆盖面超过总人口的90%,所有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必须同时购买商业护理保险。另外,约76万人在法定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又购买补充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和水平不得低于法定护理保险,还包含支付更高比例或全部的私人护理费用、更高的家庭护理费用、更高的住院费用等保障。
1.2德国医疗保险管理主体及运作机制
在德国,政府的法定保险体系由不同的法定医疗保险基金负责运作和管理,全国有上百支类似基金。这些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相对独立运营,同时国家层面建立一定的统筹体系。政府作为监管者并不直接负责基金的运作,其作用体现在框架设计、合同关系设计和指导建立联合管理体系。联邦联合委员会(JointFederalCommittee)是最高的决策机构,该机构成员不仅包括各个层级的医疗保险基金,还包括医院、医生、药房等医疗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建立联合自制的体系,该委员会负责建立临床指南,对新的治疗技术进行审批以及确定不同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通过联合自制的制度设计和各保险基金的相对独立市场化运作,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医疗赔付成本,更有助于提升医疗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效率。同时,这些基础体系的建设也为商业健康险体系的运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德国《保险监督法》规定,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和健康保险必须分业经营。专业健康险公司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经营健康保险。除去大型保险集团下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多数商业健康险公司独立运作。即使隶属于大型保险集团,商业健康险公司也完全独立运作。在德国,健康保险公司包括两种法律形式: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互助制保险公司。德国有50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其中股份制31家,互助制19家;前五大德国商业健康险公司占有超过50%市场份额。商业健康保险与法定医疗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各有自己的领地,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补充,但实际上,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客观存在,主要在于法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有个交叉地带,根据法律规定,高收入雇员可以选择加入商业健康保险,也可以选择法定医疗保险,因此,高收入雇员成了两者共同争取的目标。因此,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也建立了相对市场化的体系,以吸引客户。例如德国BIG是一家法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他们也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为特定人群提供优质服务来提升吸引力并实现更优的财务表现,在探索数字化潜力方面也付出了积极的努力。
1.3德国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服务的供给端,德国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2014年,德国医院数量接近2000家,其中公立医院和慈善机制运营的医院数量占比接近65%,私立医院的占比约为35%;从床位数来看,私立医院占比为18%左右。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私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都显著提升,1992年,私立医院的数量占比仅有15%,而在2014年已经上升至35%;与此相对应,公立医院的数量在这20年间大幅缩减。从医保基金的用途来看,在政府医保基金中,35%用于公立医院,医生和牙医分别占比为17%和7%,药品占比为17%,其余用于其他医疗服务机构(例如急救中心等)。德国目前有三大私立医疗集团,分别是:Fresenius、Asklepios和Sana。其中Fresenius从2005年开始进入医院业务领域,先后通过若干收购成为德国目前最大的私立医疗服务集团。2015年收入约为56亿欧元。商业性医疗保险是私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主要支付来源。在德国,即使是公立医院,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业务体系,为商业健康险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与商业健康险业务构成了完整的闭环,使得商业健康险体系得以运转。
1.4德国医疗保障体系借鉴意义
从德国医疗体系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支付端还是在服务端都形成了较为均衡的格局:支付端以政府医保体系为主导,以商业保险为有机补充;服务端以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慈善机制运行)为主导,以私立医疗机构为有机补充。同时,无论是政府医保基金和商业医保基金,还是公立医疗体系和私立医疗体系之间,不仅有机补充,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也促进了两个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机运行,也催生了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和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2.1我国医疗保障及服务体系现状
与德国等发达市场的体系相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出以下三个典型特征:第一,绝对公立主导的格局。从医疗保障体系来看,政府医保基金占据了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绝对主导,商业性健康保险占总体医疗费用总支出的比例不足2%;从医疗服务体系来看,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私立医疗机构无论是数量和床位数占比都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且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二,参与主体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不足。在德国,即使是政府医保基金的管理者也采用独立公司化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之相对应,我国的政府医保基金完全以政府为管理主体,运作机制行政化。尽管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管理医保基金,但是总体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第三,商业化保险和私立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从商业保险市场来看,我国目前的专业化健康险公司数量有限,而且业务规模很小,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作用很小。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意识转变难,老百姓习惯了几十年的公费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大家普遍接受需要自己付费的商业性保险;二是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几乎观察不到医院、患者的行为,导致我国健康保险在开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三是患者就医行为的随意性,使得商业健康保险费用无限上涨,多年亏损状态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四是医保改革迟缓,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较弱以及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医疗服务市场来看,私立医疗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整个医疗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和支付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差异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与有限的优质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缺乏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支付体系的支持,仅仅依靠病人自付并非可持续的筹资来源渠道。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下,商业性健康险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2.2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凸显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健康险专业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从国内来看,健康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410.5亿元,同比增长51.9%,全国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商业性健康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的政策支持,尽管国家已经推出了税优政策,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性不高,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商业性保险机构也需要提高健康险业务的专业化能力。相比传统的寿险等保险产品,健康险定价基础更为复杂,道德风险更为突出,风险测算难度更高,产品开发、精算定价、经营模式、核保理赔、客户服务、信息系统与一般寿险、财产险都有很大不同,唯有专业化才能保证稳健经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各类市场化机构的努力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5~10年内,商业健康险市场将获得飞速的发展,这也将为私立医疗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筹资来源,推动私立医疗服务运营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变化将深刻改变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行机制,带来巨大的机会和行业变革。
3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对于现代医院管理的挑战
从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发展经验来看,在保险、医院、患者的“铁三角”模型中,作为支付方的医疗保险运营主体与作为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院之间,存在天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而且前者往往在双方彼此的较量中处于强势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医保体系下,政府医保基金是主要的支付方,伴随着医保基金压力的持续提升,医保控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主题。医保控费力度的加强已经给不少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对医院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支付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医疗卫生筹资中,居民自费比例将逐渐下降,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比例快速上升,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买方影响力将逐渐提高,医疗机构竞相与保险经办机构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满足保险支付方的管理需求。具体而言:
3.1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医疗保险方可以有效影响并控制医疗行为,从而达到合理控制医疗支出和赔付成本,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行。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就在于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行为,进而无法控制合理的赔付,导致商业健康险机构“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未来商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求商业保险机构具备控制和影响医疗行为的能力。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正在基于政府医保经办业务逐渐培养和提升医保控费的能力,未来无论是政府医保经办方还是独立的商业保险运营方必然将控费作为首要任务,并且逐渐将控费延伸至医生和医疗行为本身,这要求医院建立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管理机制。
3.2更高水平的医院精细化管理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除了要求更加规范的医疗行为外,随着保险产品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医院将面临更大的成本管理压力,通过服务项目管控、医疗流程改进、运营绩效优化来降低服务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在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这些距离可以对接商业健康保险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将要求更加精细化的医院成本核算和医院绩效管理。这也会对医院的运行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
3.3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
出于保险控费和医院运营管理的需要,医疗费用的给付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结果质量(包括危急重症诊疗和长期健康管理),这就要求医师诊疗手段更精准有效,传统粗放式诊疗方式必然会因医疗成本的上升而被抛弃。所以,在保险支付的杠杆作用影响下,医院只有通过更加严格的医师资质管理,确保医师具有符合要求的能力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医疗服务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4更现代化的医院信息化管理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根据WTO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商业贸易出口额(不包括政府服务)为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2006年达到了2.71万亿美元,与1980年的3650亿美元的规模相比,26年间增长了6.4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0%左右。近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也较快。据统计,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1997年的277.2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003.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9.11%,出口额从1997年的245.0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14.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0.34%。同期,1997~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33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7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8%;进口总额从1997年的1.31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6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1.2%。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进出口增长率。但是,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据WTO发表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德国(1.112万亿美元)、美国(1.037万亿美元)、中国(9690亿美元)、日本(6470亿美元)、法国(4900亿美元)、荷兰(4620亿美元)、英国(4430亿美元)、意大利(4100亿美元)、加拿大(3880亿美元)、比利时(3720亿美元),同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美国(3870亿美元)、英国(2230亿美元)、德国(1640亿美元)、日本(1210亿美元)、法国(1120亿美元)、意大利(1010亿美元)、西班牙(1000亿美元)、中国(870亿美元)、荷兰(820亿美元)、印度(730亿美元)。
从出口来看,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位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8位,但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2%。而且中国服务贸易是连年逆差,2004年逆差为97亿美元,2005年为94亿美元,2006年为130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不仅整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速度落后于货物贸易。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下降,由1997年的14.14%降低到2006年的8.72%,持续的服务贸易逆差抵消了货物贸易的成果,削弱了国家整体购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服务贸易部门结构没有提升。目前,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正逐渐转向知识、智力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1970年,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占38.5%,国际旅游占28.2%,其他服务占30.8%。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种结构有所变化,到2005年止,国际运输服务比重下降到23.3%,国际旅游的比重下降到28.9%,其他服务的比重则上升至47.8%;以建筑、计算机和信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它商业服务”增长迅速,2000~2006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2%,高于上世纪90年代平均9%的增长水平。2006年,“其它商业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49.7%。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传统的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服务的出口规模很小,比重很低。2006年旅游和运输两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0%。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是243.22亿美元和339.49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84%,进口总额的26.61%。运输服务是服务贸易的第二大产业,2006年其进出口额也分别为343.69亿美元和210.15亿美元,分别达到34.26%和22.98%。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的比重不到3%,电信服务的比重只有2%左右,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不到1%,专利服务只有0.2%。在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呈现出贸易逆差,反映出我国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领域较为落后,这正是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据统计,2001~2006年美国服务贸易RCA指数均大于1,平均值在1.5左右,说明在服务贸易领域,美国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国服务贸易RCA指数2001~2006年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RCA指数是0.57,到2006年RCA指数达到最低点0.47,6年时间我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下降了17.5%,不利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不单单是一国的要素禀赋,还有可以通过后天培育而得到的许多其它要素。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要素状况,国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国内公司策略结构,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因而,更加具有应用价值。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纯依靠部分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我们必须跳出“比较利益陷阱”,借鉴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将该理论与我国的比较优势结合,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建立健全服务贸易发展管理支持体系
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的同时,政府要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可参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服务贸易宏观管理和对外开放协调机构,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和策略。加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推动建立以服务贸易主管部门为核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服务贸易部际联系工作机制。加快培育社会化、专业化、规范自律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建设若干个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要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政策措施,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信息支持平台,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服务贸易指南网站,政策法规、行业资讯、企业动向、市场动态、贸易机会、统计数据、研究分析等国际服务贸易信息;利用国内著名综合性展会等平台,支持和组织服务业企业赴境外参加各类服务行业专业展会,寻找出口和对外合作商机。
(二)以全球视角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服务贸易包含WTO确定的4种模式,即境外消费、跨境支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需要考虑按地区差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战略。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也是一国输出其禀赋优势的过程。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服务的出口情形比较复杂。因此,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沿海一些拥有优良港口条件、辐射范围广的城市,可以发展航运和仓储等服务出口;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服务出口理应得到重视;在IT技术人才和企业集中的城市可以推进承接软件外包服务;在大学云集的地区则可以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等等。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制订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时,必须考虑服务业的全球分工格局,要力争有效参与自身优势领域的全球服务产业链,在行业的选择上应着眼于未来,以保证地区发展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
考虑行业差异,着力创造适合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行业的发展不仅依赖市场,也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在发展货物贸易中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发展服务贸易也是如此,在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后,就需要努力创造适合该行业发展的环境。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是保护企业权利的基础,也是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印度在发展IT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立法成为其行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服务行业往往对资源和能源的要求不高,物质消耗较少,而对于信息技术等硬件基础的要求较高。许多外包业务不仅需要高速的国际网络链接,更对连接的方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产业协调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要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特别是加强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而言,相互作用的关系显而易见。例如,银行业可以为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其他各行业的盈利也将为银行业注入更多的资金;航空、铁路等新路线的开辟以及提速,将为居民旅游带来更多的便利,扩大旅游范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类似的连锁效应将带动整个服务业水平的提高。
(四)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的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和社团组织等。外包的服务可以提供给本国市场、东道国市场或第三方市场。通常,外包是以合同为基础的过境支付的形式进行。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进程中,跨国公司则通过建立可控制的离岸中心或海外子公司向第三方提供服务,而不直接地向当地的服务提供者分包业务,这种商业流程向海外转移的形式被称为服务离岸。服务外包并非完全发生于服务行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流程更倾向于对外发包。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影响广泛。由于外包服务往往以跨国公司的非核心商业流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尽管服务外包发展迅速,但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承接外包服务以实现过境服务出口:影视和文化服务、商务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高等教育和培训服务、金融服务、医疗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各类专业服务等。承接外包服务,特别是吸收出口导向型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会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包括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出口收入、创造就业、提高员工的工薪和技能水平。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承接外包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二是确定引资目标,采取适当投资促进方式吸纳服务业外资。三是延长产业链条,让制造业外资落地生根。四是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出口。五是继续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进一步办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级示范园区和服务外包培训中心。
(五)分阶段、有重点地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关键词:河北;服务业;重点;选择;任务
中图分类号:F123.399;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5-0076-07
服务业门类众多,统计分类与大家常用的行业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不少人感到难以把握。如,我们常说的现代物流,统计分类中没有这个行业,现代物流业包括统计分类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的行业在统计分类中找不到对应行业,如服务外包,它是指所有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与现有服务业统计分类是部分重叠关系。在政府工作中,不仅要以统计分类为基础弄清哪些行业应该发展,还要考虑有合适部门主抓这些行业。那么,应如何选择和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呢?
一、服务业行业分类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一)行业分类
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中,经济领域第一、二、三产业共分20个门类,其中第一产业共1个门类、5个大类、33个中类、60个小类;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个门类,45个大类、215个中类、599个小类;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46个大类、194个中类、432个小类。在服务业15个大门类中,河北省除没有“国际组织”外,拥有其他14个门类;按行业小类分,河北拥有全部432个小类中的431个小类(见表1)。
(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十二五”以来,国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出台近20个文件,支持服务业发展。涉及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贸、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房地产、农村服务、海洋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服务外包,等等,除去重复的,共48个行业。这些行业极少是门类,多数是大类、中类;它们不都是并列关系,有些存在包容和交叉关系。对于河北省来说,发展基础、社会需求与全国不尽相同,发展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在全面落实国家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发展重点。
二、河北省重点服务行业选择思路和原则
在全面分析、整体把握河北服务业基础上,以统计分类为依据,按照从大到小顺序,首先选择河北省发展不充分、发展潜力大、对全省影响较大的行业门类,不适宜选择门类的依次选择行业大类、中类、小类,最后选择与行业划分不完全对应的综合交叉服务行业,作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重点。在14个门类中,按照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以下选择原则:
(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少干预
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4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管理类服务行业核心是规范发展
对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政府也不宜管得太多。
(三)比较落后的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业要大力发展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3个行业,虽然个体经营户占全国比重较高,但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低于3%,河北省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商务服务业下的一个小行业,但由于规模大习惯单独作为一个行业(见表2)。
(四)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继续快速发展
从2008年到2013年,按照资产增速排序,超过300%的有4个行业门类;而按照资产增量排序,增长最多的是金融行业,资产增加31082亿元。综合考虑资产、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和增速、增量、市场化程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应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房地产业虽然过去五年增速、增量都较好,但不久可能会达到峰值,加上市场化程度较高,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见表3)。
(五)社会公共服务中的薄弱小行业要加快发展
它涉及“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3个行业。河北省需要重点发展“教育”中的职业创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健康养老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环境治理业。
(六)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大的综合行业要大力发展
它包括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2个行业。现代物流,主体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产业主体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还包括文化旅游、会展甚至文化产品制造。此外,“服务外包”与14个行业门类部分交叉,是当前各地重点发展的行业。这三类综合交叉行业也应该作为重点行业。
这样,14个行业门类全部得到分析,为了方便表述,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称“租赁商务服务业”;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同时,为了推动工作,最好能有部门分管。归纳总结,河北省今后应重点发展8个行业:金融业、科技服务、租赁商务服务、旅游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培育4个行业:健康养老、环境治理、职业创业教育、大数据产业。这些行业除“租赁商务服务”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领外,其他行业都有主管部门,便于推动行业发展。当然,上述分类并没有完全解决包含和交叉关系,如商务服务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都包括文化旅游等。下一步在统计分类中,可根据统计标准和管理职能,再作更科学的划分和表述。
三、重点发展行业
(一)大行业
1. 金融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河北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金融方面。在企业融资中,2013年河北省银行贷款占86.8%,直接融资占13.2%,直接融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能增加直接融资206亿元。在间接融资中,到2014年,全国存贷比73.9%,河北省为63.5%,如果河北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增加4 537亿元贷款。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金融业。今后方向是,发展河北省缺少的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机构媒体或组织媒体,如投资银行等;培育河北省缺少的金融市场交易商,如货币经纪人、证券经纪人、证券承销商、外汇经纪人以及国际金融人才等。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北京的金融企业到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增加跨区域金融业务,为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放开搞活金融业,提高河北省金融产业活力。
2. 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3个大类。2013年,河北省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7.6亿元,在全省服务业门类中居第3位。但是,该行业在全国比较落后,“第三次经济普查”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3%、3.69%,明显低于河北省服务业占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一直居全国第18位左右,与经济大省地位明显不符。当前,如果整个行业发展困难,可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京津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聚集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京津研发、河北生产的产业链,但河北省从中关村转化的成果仅占其向京外转移成果的2%,因此特别需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提升与京津合作研发层次。第二,共建科技中介机构,培育科技市场,形成有效的科技中介运作模式,摸清京津每年有多少科技成果适宜向河北转化,努力把京津成果引到河北来。第三,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促进京津科研机构与河北省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建设一批成果中试基地,为京津成果转化转移提供载体。
3. 租赁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文化用品租赁;商务服务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等行业。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河北省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2.66%、2.72%,在各行业中比重较低,属于发育不充分的行业。不仅国内发展需要该行业,当前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走出去”,迫切需要国际化的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等服务机构和人才。今后一个阶段,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特别是国际商务服务业,由相关部门根据管理范围,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事务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强与京津商务服务行业联合协作,拓展国内外业务;鼓励高校法律、咨询、调查、广告、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专业教师开办事务所,把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与商务服务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二)小行业
1. 旅游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与法律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业等并列。但由于旅游业规模较大,有独立的管理系统,一般把它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对待。2014年河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 56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6%和2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创收2 528亿元;接待入境游客132.9万人次,创汇5.34亿美元。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造一批重点景区、主打品牌和精品线路,提高河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第二,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中小旅游企业,壮大市场主体。第三,做好网上宣传和调查工作,创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机制,争取让更多的人到河北旅游。
2. 电子商务。该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中“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小类下的一项具体服务,它甚至连行业小类都算不上。2012―2014年,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5 009亿元、7 514亿元、10 833亿元,年均递增47%。由于其拉动经济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河北省今后主要任务:一是建设和完善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够支撑电子商务扩容要求,满足多家电商企业、多种商品上线交易。二是发展大宗产品和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对钢铁、海运煤炭、特色大宗农产品、化工产品等已上线电子交易,不断完善功能,提高交易额和知名度。将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推向全国,对特色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建立标准,方便网上交易。三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争取作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省份,建设电子口岸,实现数据共享,完善跨境支付系统,对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适宜跨境电商交易的箱包、羊绒制品、雕塑、童车、童装、剪纸、毛纺等商品,直接销往全球。四是引导农村发展网购企业,优化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规范发展快递业,尽早跻身全国前列。
(三)交叉综合行业
1.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把它作为重点有三个原因:一是规模大。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 41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强。二是面临新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由于北京土地、仓储等资源相对不足、租金不断上涨,北京许多物流企业开始向外寻找空间,纷纷外迁至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三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多。如区域物流重新布局问题,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问题等。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谋划“一带一路”河北通道,把河北建设成“一带一路”北通道交汇点和重要节点,引导部分附加值较高、时效性较强的进出口商品通过亚欧铁路实现快捷运输;同时发展以港口为原点的放射性物流。第二,发挥河北在京津冀地区物流配送中的主导作用。重新布局环首都地区物流基地,协调统一京津冀设备、设施、包装等物流标准,促进物流车辆互通、营运证件通用,方便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第三,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自由交换和共享,根据电子商务发展需求配套建设仓储物流设备,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当然,物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发展方向是降低物流费用,我们需要的是在物流成本比重较低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2. 文化产业。2010年3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确定发展八个行业:出版印装发行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及演艺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动漫游戏业、民俗节庆及会展业、体育休闲健身业。概念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宽一些,增加了文化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文化产品制造业,如剪纸、石雕、乐器制作等。近年来,河北省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2011年起,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 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近三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13年达到950亿元,占GDP的3.25%。今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继续培育市场主体。目前支撑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以经营状况较好的出版系统、广电系统及其下属企业、广告公司为主,其他文化企业规模较小,虽然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民营图书经营机构、文艺表演团体,但国有垄断格局没有根本打破,造成文化产业后劲不足,需要放手发展非公文化企业。二是培育文化消费主体。目前市场消费主体消费能力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对文化产品消费相对较少。三是调整文化产品结构。河北省传统戏曲、文化表演等观众越来越少,目前经营产品主要集中在图书、电影、电视剧等领域,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相对较少,需要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特别是融入科技元素的新兴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促进文化金融结合。现在文化产业仅靠财政扶持远远不够,由于缺乏抵押而贷款难,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特点的贷款机制,需要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成立文化银行,通过市场化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特点。2014年,河北省软件和服务外包总收入352.7亿元,增长21.5%;离岸外包完成3.05亿美元,增长24%,直接承揽的国际业务还不够多。河北省在岸、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分别有1 300多家和130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信息处理、医药研发等业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年服务外包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培育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个,省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100家。当前河北省有外包业务、有人才供给,但缺少专业园区和具体扶持措施。今后主要任务:第一,建立服务外包载体。目前北京由于办公成本、人力成本偏高,部分服务外包企业有向河北转移的愿望,但河北省没有合适的载体,2012年省确定的在石家庄建设服务外包开发区的决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需要研究通过市场运作,在北京周围和交通节点城市抓紧搭建产业平台。第二,落实发展资金。省政府办公会确定每年拿出5千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很难全面落实,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进入。第三,积极承揽国内外业务。积极拓展美、欧、日等主要服务发包市场,开拓京津、港台外包业务,尽快培育成为河北省开放型经济新支点。
四、重点培育的行业
有些新兴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总量较小但前景很好,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条件不成熟,但不发展在下一轮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这类产业宜作为重点培育行业。
1. 健康养老服务。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河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2013年河北省60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分别为1 074万人、666.5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14.7%、9.1%,明显超过60岁人口占10%或65岁人口占7%的老龄化标准。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独生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养老产业。开放中高端医疗服务业,积极鼓励举办社会性康复护理、老年照顾机构,建立健康照护费用的政府、社保和个人三方共担机制。第二,布局养老产业。针对京津养老床位难求的实际,在京津周边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规划建设养老中心,配套建设专业医院,协调与京津医保社保互联互通,发展面向京津的养老产业。第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按照老年社会要求规划建设城市街区,建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第四,培养专业人才。养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医疗、护理知识,还要与老年人心理相通、情感相通,从现在起应在大学和职业院校开办养老专业,满足河北省以及京津养老机构的需要。
2. 环境治理业。该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的一个行业大类,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其他污染治理6个小行业。目前河北省有节能环保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年销售收入1 200亿元左右。河北省是能耗和排放大省,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巨大潜力,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钢铁、电力、水泥等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当前任务是:第一,从提供需求入手,通过严格环境监测与执法,迫使污染企业把业务交给专业治污企业,促进环境治理专业化、市场化。第二,培育环境治理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聚集人才和技术,改变企业规模小、治污能力弱的状况,提高治污能力。第三,把环保技术服务和环保设备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环保产品开发能力,同步提升环境治理业和环保设备业。
3. 职业创业教育。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和其他教育。职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的综合体。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出了对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学历学位同等对待的规定。2014年11月,山东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创建创业大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创业大学是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适应建设制造业强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河北省也需要加强职业创业教育。第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在“三本”高校最后学年开展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逐步过度到高校整体转型,解决普通高校学科结构不合理但又难以调整、毕业生无一技之长难以就业的问题。第二,根据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设立专业。结合河北省主导产业需求,设立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科技中介、招商、国际商事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当前需要的专业;根据创业要求,开展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第三,让青年通过职业创业教育能就业、会创业、高收入、有社会地位,激发青年进行职业创业教育的热情。
4. 大数据产业。该产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目前国内外都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广阔,它对教育、交通、零售、能源、医疗、金融等有带动效应,特别是先收集分析需求数据、再组织生产,能有效改善制造业供需平衡,提高整个社会的精准化程度。麦肯锡等国际权威机构认为,2017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324亿美元,每年为世界带来3万亿~5万亿美元经济效益。我国从2012年开始支持大数据项目,北京、上海、陕西、广东、贵阳、成都等地着手发展大数据产业,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已经开发应用大数据产业。河北省秦皇岛提出发展数据产业和建设中国“数谷”,目前拥有40余家数据企业;北京在张北开始建设“京北云谷”,未来作为京冀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廊坊提出到2018年建成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该行业是典型的新兴服务业,河北省虽然发展该行业缺乏优势,但如果不发展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主要任务是:第一,明确省工信部门主抓大数据产业,委托中国电信或联通公司对河北大数据产业作规划设计,为政府推动工作画出路线图。第二,开展基础建设,吸引国家一批金融机构、运营公司等在河北省建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引导河北省相关系统和企业完善软硬件设备并与数据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第三,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通过在商品消费、企业生产、旅游、公共卫生、科学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试点单位,做好数据收集和开发应用,让相关系统和企业从分析大数据中获得效益。第四,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市场需求,如,利用网购平台通过提供商品服务用户数、好评率、商家销售史等数据,既引导消费者消费,也引导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效益。第五,选择高校信息专业开办大数据技术课程,加强人才培养,为下一步全省应用大数据提供人才保证。
五、做好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多年来,河北省发展一、二产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路和做法,但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也缺乏与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管理、融资和统计体系。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阶段,还是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都要求河北省拿出更多精力发展服务业。当前需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完善管理协调系统。强化各级发改系统内部的服务业管理处室,加强对全省服务业的协调力度;健全各服务行业协会,特别是上述重点行业协会。第二,建立服务业融资机制。解决新兴服务行业无抵押不能贷款的共性问题,使服务业在金融支持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第三,改进统计工作。科学划分服务行业,厘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的统计边界,正确表述商务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像处理工业7大主导产业与39个行业大类关系一样,做到简化表述与统计分类处理得当;把重点服务行业、企业纳入年度统计范围,以便于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指导工作。
【关键词】 市场机制; 政府调节; 卫生改革
【Abstract】 The market failure, government failure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health reform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Key words】 Market mechanism; Government adjustment; Health reform
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更加关注,卫生服务需求正由福利占主导地位向福利与非福利并存、非福利市场迅速增长的局面转变。片面强调卫生的福利性或单纯推行市场化,都不利于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政府干预是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则引导卫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1 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新型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毋庸讳言,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作用机理,竞争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是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又是卫生工作所长期缺乏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卫生机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卫生发展缺乏活力。引入市场机制,再造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优化卫生资源十分重要。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卫生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机构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1)与目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作用甚微,医院要加强资本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转变;(2)卫生提供者要强化需求导向意识,按需定产,保持卫生服务供求的相对平衡;(3)卫生机构要健全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2 政府对卫生的合理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
尽管市场调节对促进卫生与经济协调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政府的合理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当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在建立规范、高效、平等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斯(Coase)指出,由政府完全代替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些制度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制定的,包括规定并保护产权,为权益交易设立规则,建立进入和退出生产活动的规则,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来推动竞争。制度在建立有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时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其思想主要就在于此。政府卫生干预应针对因卫生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剩下的大部分由市场主体自律和他律完成),表现为高质量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协调、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医疗事故和纠纷法律责任的界定追究等,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和财力,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微观管理制度与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弥补了市场失灵,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正式制度安排。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职责具体包括:(1)按照卫生事业作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定位,政府为引导和调控卫生服务市场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主动承担出资人角色并面向人群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举办少量的预算制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2)政府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卫生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3)政府对卫生资源和技术进行准入、规划和布局,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药师、临床新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宏观上保证卫生服务系统的绩效,将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向卫生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平衡城乡发展、平衡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4)政府应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加卫生研究投入力度,针对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等疾病,开展病毒学、基因生物学、干细胞等研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5)政府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职能,建立集中的强制性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卫生服务透明度,使价格弹性发挥导医作用,降低病人择医的边际成本,并形成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的社会倒逼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服务[1],反垄断、反倾销、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依法保护人群享有的各项正当健康权益。
3 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
卫生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为保证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消除市场失灵对卫生保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和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控管理。目前的趋势是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职能在减弱,作为筹资者的作用有所增强,作为调控者的作用越来越强。同时,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在卫生资源调配、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应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弥补政府计划管理的不足。对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对发育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去促进市场发育,建立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环境,而不应采取措施代替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对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市场功能障碍和政策性市场扭曲,纠正这类市场缺陷的方法就是政府退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只有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空间坚决还给市场,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业管理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需要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承担的一些任务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划分,使两者各就其位,各显其效,避免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手段,履行政府发展卫生事业、实现卫生公平的职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全面统筹卫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发展对卫生不断提高的效率要求[2]。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计划调节整体、宏观和长期性的调控优点,又要发挥市场调节决策快、效率高、重需求、讲竞争的特点,对外部效应大的公共产物品实行政府负责、财政预算保证的政策,不收费或低收费;对外部效应小的混合消费品及私人消费品价格可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一定时期和地域、计划和市场结合比例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一个成功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清晰的产权、开放的市场、相关受遵从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从来就是相互依赖的经济调节手段,二者都存在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消除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3]。随着国内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的道德氛围,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以克服政府管制带来的低效率。在医疗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依据主要来自矫正与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健康长寿和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卫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国伟,钟仁昌. 医疗服务市场缺陷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7-8.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由一组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为了圆满完成试点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涵盖各相关部门的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医疗的副院长亲自挂帅。在全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逐步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随着临床路径管理成效的进一步显现,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对路径执行过程做到实时监控,对发生的变异做到详细的记录,真正实现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
基于我院医政管理的要求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最终确定实施基于医嘱的智能学习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与现有的HIS住院医生工作站相整合,避免了新增独立系统产生的接口工作量以及执行效率的降低,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的改变。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与集体智慧的创新,在信息技术的鼎力支持下,临床路径工作在全院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无论是医疗质控数据还是患者满意度都得到了稳步提升。
从上线初期试点科室医护人员的质疑与挑剔,到现如今全院范围内的接受与肯定,期间遇到了种种困难和超越信息技术范畴的挑战,唯有充分立足医院的现状与管理特点,广泛听取医政管理部门以及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感受,创造性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才能真正让优势管理理念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果。
角色定位的转换
信息部门往往被各级管理部门、甚至信息部门自身定位为一个纯粹的技术科室。既往的工作流程大多是由需求部门发起需求申请,由信息部门负责实施。被动的工作模式很难获得临床的认可,海量的医疗信息更是缺乏有效的利用。传统的HIS系统以费用管理作为着重点,而临床路径的实施是为了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同时促进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保证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对医嘱执行的全程追踪,对变异的实时监控,收集了大量的由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信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为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提供切实的依据,信息技术人员敏锐的洞察力非常重要。
管理部门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入径率、变异率等敏感数据上,而对于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信息部门在日常运维过程中,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源才是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体现。定期的汇总分析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发现产生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海量数据的查询分析和数据挖掘,才能够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佐证。
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角色定位转换为“临床一线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及时将临床路径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汇总分析,用数据说话,向管理部门建言献策,才是信息部门价值的体现。
临床路径的制定原则
实施临床路径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标准的路径执行模板。模板的制定除了要满足疾病诊疗和护理的常规需要外,同时要兼顾可执行性和便捷性。既要避免为了杜绝路径外新增医嘱导致的变异而将所有可能的用药以及治疗高血压、高血糖等合并症所需的常规用药全部纳入模板,也要避免为了摆脱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的监管而刻意削弱模板的内容。换言之,既要避免“大而全”,也要避免“小而空”。
“大而全”势必造成医护人员选择医嘱困难,降低临床路径的规范引导力度,同时会对信息系统的执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小而空”则使得临床路径的优势荡然无存。
规模适度、满足基本诊疗需要、操作便捷的模板除了具有强有力的规范和指导效力外,也便于临床路径诊疗模式的推广。当然,持续的改进和良性的反馈也会使得临床路径的执行模板逐步趋向于更加合理和实用。
加强变异的管理
从本质上来说,临床路径是一种人为设置和预先安排的医疗服务程序,无论是准入标准还是诊疗流程都势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诊断明确、没有严重合并症的准入患者,其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对医疗服务的反应也会不同,不一定都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接受诊疗和护理,从而产生变异。
回顾性的临床路径相关信息是进行变异分析的源泉,而信息系统是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除了能够实时记录变异发生的时间和与之相关的诊疗操作外,还能够提供标准化的变异分类和产生原因供选择。利用信息系统执行临床路径,能够对路径标准之外的诊疗行为做出预估和警示,包括住院天数、费用等,有效减少了因医护人员疏忽造成的不必要的变异。
变异分析不同于简单的信息反馈,应确立科学的变异讨论计划,制定应对变异措施,利用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来实施这些措施。变异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既可以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又可以从单条临床路径、单病种、甚至整个医疗机构出发。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时,主要由经治医师和个案管理者共同完成变异分析;以单条路径、单病种、整个医疗机构作为分析对象时,信息技术人员的参与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无论从数据的提取,还是后期的统计分析都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全力支持。完备的、多角度的变异分析,使得医政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医疗资源配比的合理性以及业务流程的顺畅性,并且能够及时调整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运作渠道。通过实施严格的变异管理,与医护相关的变异和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发生率在我院明显降低。
变异记录的收集并非多多益善,除了给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外,也给管理部门进行后期的分析带来了困扰。随着临床路径工作的逐步推广,无效的变异记录越发成为持续改进的绊脚石,进而使统计结果难以真正直观地反映变异的根源。面对束手无策的医政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理应挺身而出,从医嘱的类别、医嘱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提供处理建议,将材料医嘱以及其他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无关紧要的医嘱类型剔除在外,有效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记录压力。
灵活的管理方式
临床路径工作在各个医疗机构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无论在管理体系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行业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细化标准,因此各家医疗机构都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临床路径管理理念的理解进行体系建设。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执行过程中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现实情况是,由于各家医院临床科室的设置及运营差异,使得临床路径的执行存在跨科的可能性。尤其是患者术后需要进入麻醉恢复室或者重症监护室进行照护,待病情稳定后重新转入普通病房进行治疗。而对于几个科室共用同一个重症监护室的情况,多次转科处置更是普遍现象。
在主诊断不发生变更的前提下,即使转科治疗也仍旧符合原有临床路径的诊疗标准。确保路径执行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既可以保证患者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也避免了将一次完整的路径执行过程按科室拆解为多个阶段型路径,对路径的质控监管以及统计分析造成困扰。多样的管理方式势必需要灵活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撑,对于有跨科继续执行路径需要的科室,系统要提供平台供医护人员抉择,而对于大多数无须跨科继续执行的临床路径,为了确保进出路径的严谨性,在转科操作前一定要强制要求医护人员结束路径。
举个例子,我院胸外科没有设置重症监护室,患者术后需要转入血管外科监护室进行重症监护,待病情稳定后转回胸外科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考虑到科室界定,最初将肺癌相关的临床路径按治疗科室划分为三段,分别为肺癌术前(胸外科)、肺癌术后监护(血管外科ICU)和肺癌术后(胸外科),由各科医生负责启用和结束各自的路径。如此一来,虽然在科室管理上做到了明确界定,但是将完整的患者治疗护理计划人为地割裂开来,除了增加医护人员的额外操作外,路径执行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也无法保证,信息部门和医政部门还要挖空心思将离散的子路径重新关联拼凑起来,相关的统计质控更是错综复杂。而当抛开科室的设限,实现连贯的跨科间的临床路径执行,所有的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信息化闭环管理
临床路径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应该遵循PDCA(Plan-Do-Check-Act)闭环管理模式。除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执行计划并加以实施外,更重要的是及时的质控分析和持续改进计划,系统化利用优势临床资源,努力提高临床路径实施的实效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合作性。
实施临床路径的关键是要制定一套符合临床路径特点和应用模式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CPOE),能够对医嘱的执行进行全程跟踪,提供必要的安全性逻辑检测,并对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决策支持的依据。同时要能够对路径执行过程做到实时监控,对发生的变异做到详细记录,科学的变异分析管理为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保证。
前面提到,“大而全”和“小而空”的临床路径执行模板都是要持续改进的目标。因此,无论是路径模板的使用情况,还是路径外新增医嘱的情况,都是我们必须实时监控和定期回顾性分析的重点。路径模板内医嘱的使用频率是针对“大而全”瘦身的依据,长期未使用或者使用率极低的医嘱经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分析决策后可予以剔除。而同类型医嘱依据实际的使用频率可进行有效的顺序调整,将使用率高的前移,以利于医护人员的快速选择。路径外新增医嘱的使用频率是完善路径模板、提高可用性的基础,高于医政部门设定的使用率的医嘱可以晋升到模板内。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商业模式 创新实践
引言
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颠覆性的营销战中,模式创新尤为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创新环境的提供和改善,还需要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路风、慕玲,2003)。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这种自主创新战略关注的新焦点,企业无论是内在发展要求,还是外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推动,加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工作都势在必行。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见图1)。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企业价值链可以覆盖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有价值的活动,并可以通过价值链延展、拓展等重构方式创新价值体系,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弥补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传统视角的不足,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性和可行性(郭锴,2010)。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的资源开发、研发模式、生产方式、营销及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郑艳,2010)。
产品设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四川成都格林格电气公司,从企业创办之日起就立足于产品和营销创新,本文以其首款产品厨房抽油烟机为例,来说明格林格是如何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而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过营销调研,格林格总结出消费者对抽油烟机的三大不满意:抽油烟机罩壳碰头;油烟出锅后快速弥漫,吸不干净;抽油烟机的内壁难以清洗。基于此,格林格将注意力转移到价值链的起点,产品研发、生产阶段,开发出一款全新的抽油烟机――侧斜式旋流抽油烟机。这款厨电行业革命性的产品有以下特点:斜侧式挂在墙上,离锅灶更近,且更美观,节省了厨房空间;使用旋流装置,使吸烟口离灶近却不吸灭灶火;通过独特的旋流装置使油和烟彻底分离,从而达到完全的空气净化。国家有关部门技术检测显示,格林格旋流抽油烟机的吸净率达到99%,而普通抽油烟机最多达到70%。格林格以消费者不满意为突破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消费者较关心的产品上,提供技术上先进可靠的产品,深得消费者欢心。
同时,格林格在技术上申请到专利后,大胆决策,共享专利,宣扬“让蛋糕做大”的价值主张和发展战略,树立行业领先者的地位。“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共同树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掌握竞争主动权,逐渐在这些企业中间达成共识(陈旭军,2011)。这家先天性含有颠覆细胞和创新基因的企业,注定了其黑马角色,被誉为我国家电业的“苹果”不为其过。
原料采购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日本新古书店由坂本孝创办于1990年,并以其独特的采购方式和精确定价方式,衍生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为从事二手书经营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坂本孝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传统按重量收购的书本回购方式,而是将旧书分为A、B、C三个等级区别回收:A级,看来像新书,买后可以直接出售的,按原价10%收购;B级,擦拭整理后可以出售的,少于10%收购;C级,如果有怎么都处理不掉的,每本10日元左右。封面脱落、有笔记和涂鸦的,一文不值。收购时不关心书本有没有获过奖、作者是否有名,只关心书本是否干净、完整。
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所有回收的书籍一律按原价的50%出售。同时,该书店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设计“100日元(约7.6元人民币)专柜”。任何一本书只要超过3个月没有卖出,则100日元出售;如果当天收购旧书较多,书柜放不下的,则100日元出售;同样一本书,库存超过5册,第6册起100日元出售。
正是这种简单的出价和定价方式,操作方便,复制简单,迅速为新古书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二手书王国。
资源整合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多数旅行社将服务对象定位在大中城市的富裕阶层,小城市中产阶级的广大游客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价值链上处于劣势地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春秋国旅)则已经认识到小城市人群的消费潜力,并致力于开发这一市场。
在新航线上,80%的春秋航空座位是留给春秋国旅的客户,这种垂直整合资源的方式不仅为顾客提供廉价旅行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经营的利润率。同时,春秋国旅还提供我国西部的低廉旅游项目和免费将客户送至上海机场等定制服务,从不同方面满足了来自小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向小城市转移给公司带来了大量初次出行的游客,培养了新的客户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发一批重要的潜在客户。
春秋国旅以其低成本航空公司起步,进而扩大到旅游市场,又在旅游消费市场进行新的市场细分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出旅游消费市场的一片新天地,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并具潜力的发展契机。
渠道销售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不仅以其产品的技术和外观创新来吸引消费者,后续渠道销售环节的创新更成为其制胜的不二法宝。
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ipod系列数字音乐播放器,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2010年8月5日,苹果又在日本推出其第一家iTunes在线音乐商店(iTMS),把这一领先业界的下载服务带到世界第二大专辑销售量市场日本。iPod系列产品之所以能够创造巨额的销售收入并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佼佼者,原因除了该播放器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外,还在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付费模式。即将iPod硬件与iTunes软件和iTMS在线服务成功地整合到一起,进行捆绑销售,拓展了价值链,拓宽了获利路径。iPod播放器由于iTunes软件的支持和iTMS业务的开展而销量大增。
苹果公司通过iTunes让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又在Applestore上为众多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通过将产品及其相关后续服务进行捆绑,将硬件、软件、服务融为一体,为顾客提供高度整合的服务产品,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价值链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强大,其掌握了价值链的两端,上游是自由软件的开发者、音乐厂商,下游就是用户(马新莉,2010)。据统计,苹果公司2010年销售额为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率高达21.5%,创造了商界的一个新神话。
客户服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简单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避免误入歧途,让消费者和投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马文刚,2011)。一分钟诊所正是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开创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前景。
由Rick K rieger创办的“一分钟诊所”(Minute Clinic)称,包括等候时间在内,平均每位患者在诊所的逗留时间是15分钟。每天只要有20名患者光顾,诊所就实现盈亏平衡。Minute Clinic在开诊时间上力求每周7天24小时营业,为了方便居民随时就医,不延误治疗,诊所大多开在居民区、大型超市或各大连锁药店附近。为减少候诊时间,诊所主要诊治18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的普通疾病,不必预约,病人随到随诊、随治随走。该模式大大降低了诊治难度,只要聘请注册护士和实习医生就能应付病人需求,减省人工成本之余,造就了一分钟诊所的15分钟超短看病时间。
该模式关注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客户服务,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填补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形成了“高效、便捷、可负担”的医疗连锁模式,创办6年后即被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美国保健标志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马新莉,2010)。Minute Clinic从病人角度出发,提供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即时看病需求,也为自己赢得了利润空间。
品牌塑造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在传统书店业普遍萧条的今天,诚品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让读者除了看到书本,更是真切体会到诚品带来的“文化+美学”的内涵(马文刚,2011)。这种内涵的培养过程,也是诚品书店品牌文化的塑造过程,诚品就是在此过程中,开拓了图书行业的全新商业模式。诚品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培育了一种特有的品牌文化内涵,不仅创造出一种实体书店经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更成为吸引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重要人文景点,每年顾客人数更是高达9000万人次,已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重要指标。
这家台湾本土自创品牌,跟传统书店迥然不同。整个卖场的布局结合了文化百货商城和生活博物馆的风格。在明亮、开阔的空间里,书香与咖啡香结合,加上欧洲图书馆风味的设计,配上不同区域亮度各异的灯光,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动美学氛围,让每一个读者在这里都能有完美的美学享受。
诚品除了经营各色书籍,还将文具、玩具、花店、瓷器与咖啡店配合,并提供各种动态的“文化服务”,比如:在食谱区域,有厨师现场烹饪;学术类书籍区域,有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而在文化生活类阅读区域,会安排一些小型沙龙。诚品通过此类活动,配合书籍的内容,与顾客互动,使其深刻体验到文化美学的魅力,收获更多书籍之外的生活体验,让书店成为一个时尚的文化活动汇聚场所(吴丽芬,2011)。该书店每天24小时不打烊,处处洋溢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真正做到了让阅读永远不打烊、知识永远不打烊。
格林格、春秋国旅、苹果、新古书店、一分钟诊所、诚品书店虽处于不同行业,但其成功的相同点都是在价值链上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创新思路可以为众多企业所借鉴。创新无所不在,企业能否在商战中取胜,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若想在这场战争中巧胜,价值链理论是一把很好的利器,但最终能否获得胜利,还要看能否将其适当运用。
参考文献:
1.Jones G.,Educators M.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s:a problem in synthesis[ J] .Account ing Review,1960,35(4)
2.KAGERMANN H,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12)
4.张志成.调整产业结构 创新商业模式[J].城市开发,2010(9)
5.郭锴.电视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个理论框架[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6.郑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零售业发展思考[J].中国商贸,2010(17)
7.陈旭军.诚品:隐形冠军的滋润活法[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4)
8.马新莉.苹果正从技术创新走向商业模式创新[J].商学院,2010(8)
关键词 民族医学院校 服务 大健康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39-03
贵州民族医学院校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院校,在传统办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何在?面临挑战又几何?本文通过对黔南民族医专典型个案的SWOT分析,探索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大健康产业涵义
目前,学界尚未有对大健康产业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产品、养老服务等支撑产业和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主要分为“医疗性健康服务”与“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体系和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药器械等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还涉及健康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体养护、数字医学等多个产业新分支,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到来,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医疗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占据着大健康产业的主要部分。
二、对民族医学院校的SWOT分析
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能否抓住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关贵州民族医药学院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就其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如下:
(一)S- strengths (优势)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其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占地1350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其办学条件,一批老旧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取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齐头并进;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个,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培训基地7个,三甲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基地82个,中医药科普馆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10余所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贵州民族医药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招的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从1985年建校到2016年的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医药卫生人才5万余人。以黔南地区为例,黔南民族医专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占比约为80%,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白衣天使”,有的是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促进贵州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广大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好。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地处贵州民族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医药资源禀赋,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美誉;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一方“好山好水好气候,宜居宜游宜养生”绿水青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明显。2014年,贵州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拉开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序幕,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可发挥其地缘优势,依托有利办学环境,与大健康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大健康相关专业独特的专业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就近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W- weaknesses (劣势)
一是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贵州而言,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大健康学院,而民族医学院校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则较为滞后,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军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建设滞后。
二是健康类专业师资建设滞后。存在师资着学历层次偏低且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且师资多集中于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像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资则严重不足。
三是专业设置滞后。存在着专业结构守旧、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特色不明确,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本行业优势集群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四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民族医学院校要更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不仅要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实践性课程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
(三)O- opportunities (机会)
一是前景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健康服务需求旺盛。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2014年,多项国家级健康类项目完成了产品转化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大健康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健康产业列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而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仅养老服务一项,如有效需求得到释放,将催生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012-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18157.09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阳光产业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其年支出总额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健康产业将替代IT产业成为世界第五波产业经济浪潮的新引擎。
二是政策好。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0%,提高两个百分点。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为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大健康战略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2013年9月,国务院于《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2015年10月,教育部制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
(四)T- threats (威胁)
一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本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和压缩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民族医学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研究型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与本科医学院校以研究型为主、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临床医生以及健康类高端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培养医护人员、相关辅助人员和健康类相关应用型技能人才,为贵州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学和健康服务类人才梯队、满足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社会认可度问题。现代社会上盛行“人才高消费”行为,甚至出现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专科生抢农民工饭碗现象。事实上,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学制的限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欠缺。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三年制的大专学生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约占3年6个学期的1/2,紧接着就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加之专科层次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较弱,学生无论理论和专业知识都与学制长、文化课基础好的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专科学校在专业方向、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均滞后于本科层次医学院校,民族医学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升格办学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黔南民族医专2015年党代会提出建设同级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科研、一流的校园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实现学校的“升本”工作。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问题。长期以来,民族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仅限于面向医院、药企培养人才,在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健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共建方面行动迟缓,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服务较少、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弱,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学院(系)。利用大健康学院(系)平台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解决经费、招生、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利于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就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系统医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准备。如做好在医药养生、康体护理、健康管理等相关衍生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等。
(二)培养专业师资。优化师资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根据学校健康类学科专业发展和规划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健康类学科专业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培养,探索建立形成校企互联、专业互通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构建专业体系。民族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在对既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合理增设新专业,形成护理类、医学相关类和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如: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与大健康关联性较强的一级学科进行改造,增设相关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增设全科方向,在护理专业增设助产、养老护理方向等,使学校的办学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申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
(四)加强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将所学相关原理与所从事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可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新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该校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医药特种行业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拟与美国瑞泰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
另外,在民族医学院校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和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作用,利用建于该校的“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双证”就业、持证上岗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化妆品、食品及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