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31
导语:在金融危机的含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净利润;股价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71-02
一、公允价值概述
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波及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又一次把公允价值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含义的重新思考。
早在2006年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正常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时将会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将会付出的价格。”后又于2007年初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这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开始得到广泛推广。
中国财政部在2006 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列为主要计量属性之一,给出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充分理解公允价值的含义我们要认识到: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最佳估计是具有活跃市场,同质资产或负债,每日都有大量交易,随时可以取得公开、公平、透明的报价,交易为有序的市场价格。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市场中的局限性
金融市场是全球市场中最敏感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危机随即就会成为世界经济衰退的讯号。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以市场价格为最佳估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明显地动摇了。基于这一经济形势,人们不得不反思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局限性。
1.当资产负债表中的大量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就意味着有意或无意的偏见将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报告公允价值将有可能导致管理部门的自我吹捧,其结果是企业只需要通过对估价程序进行表面看来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作。特别是作为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多年以来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的经验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大量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很细微的改变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2.公允价值并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尽管目前证券的市场价值不断下降,但金融机构仍然持有资产而没有意图低价出售,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却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
3.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公允反映公司价值。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价值变动随意性很大。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在公司的利润表中,其数额的大小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利润。在经济繁荣期,金融资产的变动通常导致利润表中出现较高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净利润的数额,给投资者以虚假繁荣的信息,引起上市公司股价的上升;而在经济疲软期,金融资产现行的市场价值走低,账面价值大幅缩水,导致企业利润表中通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进而恶化净利润数额,使得上市公司的股价下降,甚至引起大规模恐慌,使得后果不断恶化。
4.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环境更加不稳定。在资金流动性较强的情况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下降,甚至成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投机的催化剂,泡沫越吹越多。当泡沫破裂以后,资产回归正常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使企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则产生金融危机。而在资金流动性较弱的情况下,资产却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使投资者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绝望。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市场中的优越性
纵然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种种局限性,然而公允价值在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优越性却是不能替代的。
1.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市场约束和投资者纠正行动的范围。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把表外业务纳入到表内确认,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对风险揭示更全面,从而增加了市场约束和透明度,抑制交叉补贴,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危机。
2.公允价值限制了银行的流动性转换功能。银行流动性的作用与银行非市场化信贷合约所产生的价值模糊性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对信贷合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使银行不再具有某些特别的优势。银行通过证券化及其他风险转换机制控制公允价值对盈利或损失的产生影响,用流动性准备金支持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稳健性。
3.加强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从金融稳定的角度,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审慎监管,有益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对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保险业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其他行业的使用者相比,金融监管部门更加关注与风险相关的信息,更加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
虽然中国金融业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没有受到巨大的损失,但是随着中国逐步加大金融业开放程度以及大量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教训和解决的措施对于中国金融业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最具透明性的方法,其处理和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状况的信息,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对全球市场经受当前的混乱并防止未来的泡沫和相关经济紊乱至关重要。公允价值计量已开始在中国审慎运用,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运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公允价值会计在中国运用的适应性、合理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牟韶红.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行业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0,(12).
[2] 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3] 孙杨清,徐诗奕,孙敏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J].财务分析,2010,(10).
[4] 杨明海.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热的冷思考[J].财会月刊,2009,(9).
[5] 谭遥.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关系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6] 张练气,王纪平.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思考[J].研究与探索,2009,(1).
[7] 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
的确,金融危机诱发了美妆产业的进一步下滑,使本已面临各种危礼的产业又面临者新的友展变数。但是,美妆产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下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金融危机,而在于产业发展本身并不成熟。所以,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人士所讨论的如何应对金融危礼之策,当从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去寻我答案。而结论只百一个――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拯救美妆产业!
在一次行业聚会上,主办单位抛出这样一个话题:“美妆产业到底缺什么?”众多嘉宾及听课者纷纷列举各种答案。
有人说缺品牌。因为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一直缺乏有大众知名度的领导品牌。即使有产业的“排头兵”,也终难茂长为撼天大树。
百人说缺人才。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职业经理人阶层,都是企业主欲“三顾茅庐”却无处觅他的稀缺资源。
有人说缺资金。因为美妆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的是民间资本的支撑。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资金俨如唐僧的“紧箍咒”,让企业给你放不开手脚。
我认为,美妆产业最缺的不是品牌,不是人才,也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帮助产业走出发展低谷,并从各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客观地说,美妆产业发展30年来,对“创新”一词存在着诸多误读。或者说,美妆产业似乎从不缺乏创新。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因为走妆产业对于中固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新共产物,完全需要依靠企业自己“摸石去过河”,创造出自身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美妆产业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极端表现为模仿与概念营销,并曾经促使美妆产业高速增长,一度成为社会“第五大消费热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农村需求;VECM模型
作者简介:张占东(1962-),男,河南扶沟人,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56-04 收稿日期:2009-12-16
一、引 言
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危机的不断加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18407.78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6%,上半年增长13.7%,前三季度增长13.5%,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的走势。在多种配套激励措施的共同影响下,2009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8.2%。与上年同期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月份回落到近年来的最低点1.6%后逐步回升至9月份的16.5%(河南省统计局,2009b)。回顾前三季度,河南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但主要是大量政策因素刺激的作用,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工业增长波动、投资增长减缓、经济回升速度在中部地区还处于后进。外部环境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冲击来的迟,影响重,走的慢。河南作为一个中部内陆省份,尽管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程度不高,但受到的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李小建等,2002)。
研究金融危机下的河南应对之策,既要考虑到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一般性启示和国家的总体部署,还要兼顾河南省自身的省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大量政策性极强的启示,如房地产发展的模式需要反思,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对金融体系的风险需要有充分的认识等。杨承训(2009)则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教训是美国的金融模式。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简新华、于海淼(2009)认为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相比具有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注重标本兼治和远近结合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与总额高达4万亿的投资计划;李种(2009)则认为当前我国政府除了财政政策之外,还采用了以前较少使用的财政收入政策。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9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45万人。大量经验分析表明,由农村经济发展而导致的需求增长、资本大量投入和农村公共物品投入对全省的经济拉动具有显著作用(刘芳等,2009;杨玉珍等,2009;王洪庆,2007);另外,李小建(2005)也特别提到经济地理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是大多数研究均把农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区,忽视了农区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农户。综观各种研究发现,当前对金融危机下河南的应对之策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农村经济对全省经济大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分析还不够,提出的政策还缺乏不同时期的搭配。本文力图抓住农村经济与全省经济的关系这一关键点,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运用计量手段分析、验证了长短期结合的河南省应对之策。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经验分析人手,通过定性描述和定量建模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对农村经济的路径依赖并求解动态调整方程;第三部分阐述定量分析的政策含义并得出结论。
二、增长的经验路径和动态调整:基于VECM的分析
(一)增长的经验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的投资、居民消费增速一直保持在平均增幅13%左右的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15%左右。从平均水平来看,前两者的增速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外贸平均增速均高于前两者。在当前外贸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对投资与消费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图2―1显示了1990年-2007年河南省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形成总额和居民消费支出(河南统计局,2009a)。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用支出法计算所得;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上图显示,三项总量的增长趋势略有不同:地区生产总值和资本形成总额呈二次增长态势,而居民消费支出呈近线性增长态势,这说明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图2显示了投资与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趋势变化。
在1990年-2007这18年间,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百分比超过投资所占百分比的仅有6年,且主要在较早年份,大致持平的为1997年,后者超过前者的有11年,且主要集中于较近年份。特别是在2003年之后,投资所占百分比大幅超过居民消费支出所占百分比,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尽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从经验数据上看并不十分明显,但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消费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消费具有不足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不高和流动性偏好等都是导致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其次是长期性。增加消费、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的收入提高对具有理性预期的消费者而言通常理解成为货币幻觉,只有在长期的收入持续提高时消费者才会增加消费。第三,从当前来看消费优于投资。投资往往带来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也易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而消费显然避免了这些弊端,同时消费还与消费者福利相联系,扩大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
在城市消费日渐成熟并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开启农村市场对加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后劲具有重要意义。但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增加公共投资往往会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原本的刺激政策效果减弱。所以既要保证包括农村消费和农村投资在内的农村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还要体现增加农村投资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二)增长的动态调整
1、方法、变量与数据
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而对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差分处理并化简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其中ECMt-1是误差修正项,即分量之间的协整方程反映了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整个VECM模型则反映了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及变量滞后期的短期波动对当前变量Yt的影响。系数向量a反映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时调整的力度。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如下变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农村投资(investment)、农村家庭人均消费(COSt)、农村居民物价消费指数(p)。其中农村投资的定义为发生在农村区域的所有投资之和,故农村家庭人均消费与农村投资之和可以代表农村需求。选取了1978年-2008共31年的河南省样本数据,均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其中由于客观统计原因,农村投资存在若干年空白,在建模过程中均采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齐。为克服数据本身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共线性,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并为可比价格条件下。本文所有建模均使用Eviews5.1软件进行分析。
2、检验与建模
对相应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均存在单位根过程,但一阶差分后均平稳,说明其均为I(1)过程(见表2-2)
由于非平稳序列之间也可能存在平稳关系,需要对非平稳序列进行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存在2个协整关系(见表2),可以对其进行VECM建模。
根据经济理论,我们认为2个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方程和消费函数方程,由此得到长期均衡关系
lngdp=0.63lncost+0.09lninvest+0.06t
lncost=0.39lnp+0.43lninvest+0.03t
相关准则显示,滞后1阶为最优选择(表3)。由此得到动态调整方程(表4)。
3、基本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从长期的均衡方程来看,农村人均消费与农村投资都对经济有着较大的贡献,但前者比后者对经济具有更大的弹性(经济增长的消费弹性为0.63,明显大于其投资弹性0.09),这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消费的变动更加敏感,即消费的拉动效应更明显;投资对消费具有正影响,价格对消费有负影响,这说明在农村投资对消费没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也可能存在部分的挤出,但是由于农村投资对农村消费具有更大的挤入效应而抵消);从短期的调整方程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动态调整上两个协整方程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值分别达到-2.9与-3.25),说明误差修正机制发挥作用,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相当显著(t值达到3.35),且影响程度大于消费(0.5 >-0.24 ),这说明短期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增加农村投资比扩大农村人均消费更有效果。
三、政策含义与基本结论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建模中可以看到,河南的经济增长对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依赖
河南省的省情决定了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一部分长期以来不是拉动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源,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其重要性开始凸显,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完全有可能在当前的困难时期起到提振全省经济的作用。
2、描述经济的四个变量的动态调整模型显示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调整之间的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长期的经济增长对消费拉动更为敏感;从短期的调整方程来看,短期投资比消费更有效果,能及时熨平经济波动。这一结论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从全国来看,政府的巨额投资计划是主导其他刺激计划的核心,配套的产业振兴计划是对投资方向的一种公开“昭示”,从而起到吸引更多地方投资、民间投资的作用,破解财政收入的硬约束;而“家电下乡”政策则是针对农村进行的消费诱导。从河南来看,需要政府主导一批具有较高效率的农村投资项目,用加大农村投资的办法解决经济增长和亟待解决的农村民生问题。一方面,农村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但基础设施差、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这亟待政府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来提升农村的“硬环境”;另一方面,农村投资本身还包括农业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货币金融危机 全局博弈 试验经济学
一、引言
近几十年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破坏性越来越大。危机对各经济体而言均意味着巨额损失,因为挽救金融系统不但要付出直接成本,而还要付出因经济增长受挫造成更为惨重的间接经济损失。近年出现的新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危机经常波及其他国家的市场。因固定汇率制度解体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不仅为固定汇率制度国家所关注也为其他浮动汇率国家所重视。因为,这种危机会像传染病一样扩散,致使国际金融系统发生混乱,给很多国带来巨大损失。
事实上,无论固定汇率国家还是浮动汇率的发达国家,各国央行以及相关部门都非常关心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染问题。自Krugman[1979][5]和Flood 等[1984][3]的研究问世以来,人们陆续提出了多种模型研究货币金融危机。这些模型常常和一些具体的危机纠缠在一起,难于从总体上加以把握。李雪等[2009][9]从模型演化的角度出发,综述了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论述了全局博弈方法在金融危机模型研究中的必要性。本文则在李雪等[2009][7]的基础上,从试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讨论,并综述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试验经济学的不可替代性。本文着重讨论,Heinemann等[2004][4]和Taketa等[2007][8]的研究结果。
二、传统的货币金融危机模型
货币金融危机传统模型有三代,他们皆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货币金融为背景。因此,所以它们考虑的重点都是危机的某些侧面而非全部。
一代模型以1960年~1970年发生在南美金融危机为背景,其中的代表性文献是 文献[5],[6]。模型的前提是货币当局为填补政府财政赤字不断用发行纸币,讨论的重点是货币危机的发生时间。二代模型以1992年欧洲的汇率机制危机为背景。其前提不是财政赤字而是萧条和高失业等经济基本面信息,讨论的重点是货币金融危机会发生的条件。二代模型和一代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前者有多重均衡。三代模型以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背景,关注的不再是经济基本面恶化问题而是市场情绪,从金融面上揭示了自实现金融危机的关联机制。三代模型种类很多,因涉及的问题不同而不同。
它们主要贡献是:一代模型揭示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发行纸币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引发的货币危机的时间,揭示了建议健康财政政策对防范货币危机的重要性;二代模型表明,一个国家即便经济的基本面良好也可能发生取决于投机者判断的自实现货币金融危机,建议政府适时经济基本面信息,控制市场情绪,防止自实现货币危机发生;三代模型则从理论上展示了引发货币金融危机原因的多样性。该类模型和前两代,共同点是都强调防止市场情绪恶化以避免自实现货币危机发生的重要性,不同点是更强调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模型。
然而,传统货币危机模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有其局限性。第一代模型自不必说,第二、三代模型的理论局限性更为突出。尽管它们揭示了经济基本面处于中间区域时,投机者们会采取共同行动以实现多种均衡中的某一种,但是未揭示促使投机者们共同行动根本驱动力的形成机制,因此不能解释(1)乔治・索罗斯之类的金融大鳄对危机发生概率的影响;(2)不能解释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播机制。
三、传统模型的推广――全局博弈方法的引入
造成上述困境根本原因是,它们都使用投机者信息对称假定。放宽该假定,情况会变得非常不同,这时全局博弈方法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参见竹田(2007)[10])。使用全局博弈的方法可以找出被称为信息切换值的临界值,这是决定投机者是否发动进攻的惟一标准。在投机者发动进攻的前提下,仍然运用全局博弈方法可进一步发现被称为基本面切换值的和基本面有关的临界值,这是决定货币金融危机发生与否的惟一标准。使用这两个切换值可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金融大鳄的作用并揭示危机的传播机制。但是,由于投机者的决策数据不公开,所以使用实际数据的传统实证研究方法(例如,计量方法等)无法研究上述模型的现实性。
总之,传统模型由于采用投机者信息对称的假定,所以对近年来的金融危机缺乏解释力,故有局限性。基于全局博弈的推广模型,由于放宽了投机者信息对称假定,所以提高了传统模型的解释力。但是,推广模型的现实性研究目前尚不充分,所以有必要引入试验经济学方法处理这类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使用试验经济学的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下一节将讨论这方面的研究。
四、推广模型的试验经济学研究
试验经济学的一般做法是,将试验参与者(被试验者)召集在计算机室,根据模型要求在机器上给出假想的经济状况,要求试验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反过来也会影响机器原来给出的经济状况。在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中,每个被实验者最后都能获得其试验业绩,他们将根据这个业绩来获得自己的报酬,业绩是决定报酬的唯一决定因素。试验经济学家则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待验证的经济理论是否有现实性。
试验经济学的好处是不受实际观测数据的限制,可以自己创造试验数据来研究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金融学家也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来处理金融问题,特别是处理金融危机模型的现实性问题。另外,由于试验中能够很好地控制各种干扰因素,所以可以将理论要求的经济场景忠实地再现于计算机,这更能直接反映被验证理论的妥当性。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模型面对的是日益频繁、复杂的现实货币金融危机,所以这类模型通常是复杂的,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又由于现实中不能取得足够的数据(特别是和投机相关的数据),使得计量性的实证分析方法在这个领域中很难有所作为。现在,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借助试验经济学方法对现代危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例如,文献[4]和文献[8]等。接下来具体介绍他们的工作以及由此获得的结论。
文献[4]使用试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文献[6]的模型。研究设计了切换值含噪音干扰和不含噪音干扰两种场景。首先是含噪音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被试验者的行动相对于经济基本面信息更受切换信号的影响,这和文献[6]的结论一致。其次是不含噪音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被试验者的行动所受的主要影响,依然还是受切换信号,这和文献[6]的结论不同。后者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公布经济基本面信息或许并不明智。前者的结论则是,即便公布经济基本面信息,投机者看中的仍然是切换信号,因此基本面信息公布与否对危机的发生作用不大,这更符合实际情况。
文献[8]考察了文献[2],[6]的模型。他们的试验也设计了两个场景:一个允许巨额买空(金融大鳄)的被试验者存在;另一个不允许。根据文献[2]的结果,金融大鳄存在时,投机者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投机攻击活动。文献[8]的试验结果表明了同样的结论。除此之外,文献[8]考察了文献[2]没有考虑过的事情。文献[2],[6]只表明,金融大鳄存在时,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大,但是并未考虑更进一步的情况。文献[8]则表明,金融大鳄存在时的危机发生概率的增大效果比逐出时的大。这个发现可引发监管政策方面进一步的思考:是加强监管不让金融大鳄进入市场好,还是将先将它们放进来然后再将其逐出好?
总之,借助试验经济学的力量, 文献[4]和文献[8]的研究分别有力地支持和发展了文献[6]和文献[2]的工作。
五、结论
关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和传播途径的模型很多,常和一些具体的危机纠缠在一起,难于从整体上把握。从总体上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向非常重要。受制于实际观测数据(特别是和投机相关的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很多金融危机模型无法使用计量方法做实证分析。目前,已经有学者借助试验经济学方法研究这类有关模型现实性的实证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因此,金融危机模型研究中,试验经济学方法和全局博弈方法同样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Burnside, C., M. Eichenbaum, and S. Rebelo, “Government Guarantees and Self-Fulfilling Speculative Attack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19 (1), 2004, pp. 31~63
[2]Corsetti, G., A. Dasgupta, S. Morris, and H. S. Shin, “Does One Soros Make a Difference? A Theory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Large and Small Trader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1 (1), 2004, pp. 87~113
[3]Flood, R. P., and P. M. Garber, “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7 (1-2), 1984, pp. 1~13
[4]Heinemann, F., R. Nagel, and P. Ockenfels, “The Theory of Global Games on Test: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Games with Public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Econometrica, 72 (5), 2004b, pp. 1583-1599
[5]Krugman, P.,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 Crisi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1 (3), 1979, pp. 311~325
[6]Morris, S., and H. S. Shin, “Unique Equilibrium in a Model of Self-Fulfilling Currency Attack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3), 1998, pp. 587~597
[7]Obstfeld, M.,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 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étaires, 43, Banque de France, 1994, pp. 189~213
[8]Taketa, K., Suzuki-L?ffelholz and Y. Arikawa,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a Large Speculator in Currency Crises,” mimeo, 2007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摘 要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不仅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客观性的要求,也满足会计信息透明化和及时性的要求;生产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计量模式已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满足特定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计量。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启示对策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引进背景
(一)公允价值定义
我国于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的前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在同年财政部又取消了公允价值在上述准则中的应用。直至2004年7月又回到了采用公允价值的轨道上来。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引进背景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机构发生严重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时任主席查理.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需要引入公允价值。漫长的研究和讨论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正式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目前,GAAP中也已有40应运而生。准则中明确要求或鼓励报告主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格。后来,美国金融界积极推动应用以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产品。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①。
二、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1.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助推器”。自从2007 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金融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于是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危机中推波助澜。
2.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警报器”。正因为公允价值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危机。如果没有“公允价值”投资者可能继续淹没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然而,泡沫再美好也有破灭的那一天,到那时候,危机仍然会发生,而且只会是更大的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还起到了“报警器”的作用。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后的走向
由于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政治力量的参与,会计界虽然继续坚持公允价值,但也不得不改变一向强硬的不妥协态度,从2008年9月开始,这场争议开始显现出效果。这场争议的最新进展是,SEC于2008 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SEC Report Congress on Mark-to Market Accounting》,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出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美国证监会在报告中指出,157 号准则本身并未要求执行公允价值计量,而是定义了什么是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进行了规定并提出相关披露要求。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
(一)对我国的启示
此次危机显然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于金融引发的流动性不足以及金融创新缺乏监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还存在着技术上的问题,并且它的负面作用仍不断出现,但是,不可否认它是现如今最能贴近经济生活符合经济发展的会计计量方式。由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不可能绝对理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在逐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必将成为会计计量的重要手段。
(二)应对措施建议
1.建立与公允价值应用相适应的市场环境。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不断出现,计量属性提出新的要求,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的相关性。
2.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和框架体系,以更好推动理论研究和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制定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3.建立专门机构对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和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评估。要指定专门部门加强对市场监管,针对市场出现非理性单边持续上涨或下跌,造成经济动荡,要及时报告并制定有效管理措施。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杜绝弄虚作假人为操纵利润行为。
4.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完善公允价值评估方法,提高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专业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估值确定的影响降至最低。
5.加强投资者风险和素质教育。投资者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全面更新,才能真正读懂包括利润在内的会计信息的真正含义。作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产生的利润一定要客观看待,认清其中包含的风险。
注释:
①陆宇建,张继袖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财会学习.2009.1.
[3]刘京海,陈新辉.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西部财会.2009.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朱.公允价值的利弊及发展.现代商业.2009.4.
[6]王诚军.美国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议之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3.
【关键词】当前经济潜在危机;信用违约互换;缺陷
一、信用违约互换含义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为信用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信用违约互换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另一方即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二、信用违约互换作用原理
购买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的卖方。双方合约规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反之,如果发生信用违约风险,则卖家承担买家的资产损失。购买CDS的费用支付一般采取按季支付的形式,支付金额一般是保护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购买CDS保护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护的一般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双方可只有转让合约。当损失发生时,一般采取“现金交割”或者“实物交割”,即以卖方以现金补齐买房的损失。或者,以卖方的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卖方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风险是双方俊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违约导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资产重组等。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在美国,住房递延贷款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优级贷款,Alt-A贷款,次级贷款,住房权益贷款,机构担保贷款。1995年以来,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大量发行次级按揭贷款;到2007年年初,这些贷款大约为1.2万亿美元,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左右。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2006年6月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这一系列变化,导致贷款人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房市低迷又使借款人无法通过房产增值,重新融资来减轻债务负担,次级贷款者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次级贷款支持的金融产品,因基础资产出现问题,导致大量的拥有此类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在CDS次级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使得拥有CDS的金融机构蒙受大量的损失,资金链断裂,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使得众多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边缘。
四、信用违约互换的主要缺陷
CDS交易的危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具有高度的杠杆性。信用保护买房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费,最多可以获得等于名义金额的赔偿,一但参考产品信用等级出现微小变化时,CDS的保费价格就会剧烈波动。例如,在各国国债CDS中,名义金额居首位的西班牙国债CDS,起保护价格在2007年9月初仅为4.7万美元,杠杆效应的倍数超过了200倍。第二,由于信用保护的买房并不需要真正持有作为参考的信用工具,因此,特定信用工具可能同时在多起交易中被当做CDS的参考,这样,就极大地放大了风险,在危机发生时,市场往往会出现极大地恐慌,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涉嫌金额。第三,由于场外市场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监管,交易者并不清楚自己的交易对手卷入了多少次类交易,因此,在交易期间,一旦发生引用违约风险,都会一起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互相猜疑。
有以上分析可知,信用违约互换的场外交易特征以及过快的交易特征是导致信用危机放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像信用违约互换此类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大多数份额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深远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证券市场基础知识.2011
[2]邓斌,张涤新.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违约呼唤道德风险研究[J].经济评论.2011(1)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席卷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再度关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研究,从17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共爆发了42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其中有21次都与对不动产的投机有关(这里所指不动产范围较广,主要是包括城市房地产,但也包括农场、运河和铁路)。本文试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并提出一定对策建议。
一、房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发展历程
(一)危机酝酿期:美国经济面临衰退威胁,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活跃
21世纪初美国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又发生了“9.11”事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联储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的历史低位。金融市场利率的降低直接后果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下降,加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鼓励住房消费、扩大住房自有率,美国房产交易的税收政策方面也较宽松,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繁荣周期。
(二)危机发展期:房地产市场过度升温,房地产信贷衍生产品疯狂发展
在金融、财政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热度不断提高,呈现价升量增的景象。2005年,美国房价升至27年来的新高,2006年1季度,全美又有53个都市区的房价涨幅超过了20%。
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衍生产品疯狂发展。与我国不同,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大大脱离了房地产信贷产品的范畴。金融产品房屋贷款机构在发放了房屋贷款后,又将这些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或者打包处理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和资产支持债券(ABS)后再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以从抵押贷款公司收购的住房抵押贷款或者MBS和ABS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分层与重新组合、信用增强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包装制造出新的不同风险等级的MBS、AB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其他结构性衍生产品,然后再将上述产品出售给包括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据汤姆森路透统计,2006年全球债务担保证券(CDO)共发行4788亿美元,是2000年发行687亿美元的近7倍。至此,房地产贷款已经被转化成巨额的金融资产,而且与其本身日益脱离。
抵押贷款中贷款客户信誉度较差的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这类贷款的风险明显较高。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此部分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空前发展,风险也日益增加。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06年末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余额为6.5万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97.2%;同期次贷支持债券余额为7320亿美元,比2000年末增长了近8倍,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次贷衍生产品的反复包装、销售,掩盖了次贷中可能的风险,并将这一风险传递到全球金融领域的各个角落。
(三)危机爆发期: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破裂,次贷危机发生
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有效抑制了房地产信贷消费,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空间。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6年第3季度的新房开工持续下降,9月新建格与2005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9.7%,是197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房价下降引起了人们对市场进入衰退周期的普遍担忧。此时,原来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房屋的消费者,在房价下跌而利率又不断升高的双重夹击下,已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逐渐上升。
次贷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相关机构发生巨额亏损。以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为标志,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四)危机全面爆发期: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危机发生
由于房地产衍生金融产品链条长,涉及机构多,规模大,危机逐渐向相关金融机构扩散。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逐渐扩散成为金融危机乃至金融海啸。
此次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独立投行,华尔街5大独立投行中两个破产,一个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由投资银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独立投行受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与其从事的规模巨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它们的自有资本规模往往偏低,因此通常依赖于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从而导致其经营的杠杆倍数提高;另外,由于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设计复杂、且透明度较低,为增强购买其产品的机构投资者的信心,投资银行自身往往也需要持有部分次贷相关证券及其衍生产品,而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投行将被迫提高持有上述产品的比例,从而承受更大损失。金融危机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向全球蔓延,德国、法国、日本乃至我国等都有机构宣布因为投资次贷相关产品而发生巨额亏损。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各国高调救市,大量流动性被注入,在来自机构、市场的坏消息与来自政府、监管机构利好消息的影响下,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对消费、投资都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难见曙光。以标准普尔/凯斯-席勒20大城市房价指数衡量,截至2008年7月底,全美房价水平同比下跌17%,创二战以来同比跌幅之最。虽然房价持续下跌,空置房数量却在继续增加,已超过11个月供应量。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危机关系分析
现代经济中,金融的力量渗透到各个方面,房地产尤其严重依赖金融。而房地产既是实体资产,在被炒作时又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的成分,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催生剂。
(一)金融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轮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推动因素有很多,但是,利率、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利率水平下降时房地产市场繁荣,利率水平上升时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21世纪初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为1%,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此带动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也持续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调到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1年底的7.0%下调到2003年的3.8%。正是如此之低的利率水平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进入市场,抬高了房价。
第二,以抵押贷款证券化为特征的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推波助澜。在房地产市场趋热时,一方面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就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不断购进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产品,为房地产信贷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资产证券化后,风险转移,相应的信贷标准降低,首付比率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首付。这两方面因素都促使房地产信贷部门大量地放贷,使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二)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泡沫在金融危机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传导渠道一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市场成交活跃,相关的房地产信贷等金融产品迅速增加。除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不谨慎形成风险外,房价高企时发放的住房信贷在房价下跌时风险自然暴露。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财富效应引致房产所有人在消费、投资时都会没有节制,甚至会将房产抵押去消费或投资,而市场形势转变时,抵押物价值下降,风险暴露。
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不是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地产市场是被金融所挟持,并反过来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询。从宏观层面方面看,近些年国际经济金融失衡,美国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迫使资金流入地产领域。从政策层面看,联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伏笔;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机构违背审慎原则发放贷款,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时脱离实体经济,人为制造了风险。
三、对策建议
目前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造成了巨额损失,而美国房地产泡沫后房地产市场也一蹶不振。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的密切关系,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打破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链,防止再次造成危害。
(一)中央银行必须关注资产价格,并适时有所作为
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关注资产价格,近些年被广泛讨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资产价格何时形成泡沫比较难判断,因此央行难以对资产价格泡沫实施相关政策。但从21世纪以来美国的两次资产泡沫演变来看,美联储都先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但接下来在泡沫已经演变得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采取加息等措施,造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危机,网络股泡沫破灭时表现是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此次危机中的表现是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谷,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美联储在危机发生前期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后期又加息过度,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因此,货币当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
我国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处在发展阶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由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形成的金融危机也有发生的可能。中央银行必须持续关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探索其对金融市场、消费、投资的影响途径,判断影响程度,在泡沫形成前进行积极预调。
(二)审慎监管、发展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行业,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也表现为一个较长的周期性与滞后性。只有在房地产市场发生根本性逆转才能表现出来。我国还没有经历过全局性的房地产危机,无论是金融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警惕,审慎监管、开展房地产金融产品,具体有3层含义:
一是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谨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房地产信贷产品证券化链条过长,风险在层层包装后被忽略。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未来金融创新的步伐不能停止,关键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创新,防止类似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是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必须严格。房地产信贷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房地产信贷已成为当前银行信贷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上海等城市,房地产信贷余额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十分高。上海银监局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公布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产业,至年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2%。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将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房地产信贷的相关政策规定,严格放贷条件,切实防范房地产信贷中的风险,
三是严格管理以房产作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作为不动产,是比较成熟的抵押产品,在银行信贷中广泛使用。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势必将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如果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势必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在银行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时,应合理研判形势,正确估算抵押房地产价值。
(三)防止新的泡沫生成
对目前国际社会来说,更现实的教训是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通过超低利率拉动经济,造成了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吹大了房地产泡沫,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祸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巨额救市方案,必须防止形成新的流动性过剩导致新的危机。最关键的是引导救市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防止其再次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新的泡沫。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尤为迅猛,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在中国企业比重中占到了99%左右,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税收,中小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都十分巨大。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面临的阻碍和挑战,并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含义及特点
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大量违约诱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来说这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日渐缓和,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准确的概念,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个危机得以缓和的相对平稳期,但固有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未来是否会重新爆发危机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社会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并向新时代转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消费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生产格局重新调整,各国贸易保护加强;各国对金融创新更加审慎,金融监管力度加强;金融危机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进程;金融危机带来的后续不良影响还在继续。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外需求萎缩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总体订单量、出厂价格双下滑。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效应导致出口订单锐减。金融危机前后,超过1/3的公司订单出现明显下降,其中10.85%公司降幅超过30%,国外订单下降幅度略大于国内订单下降幅度。机电商品、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国际市场萎缩影响比较大。加之行业内竞争加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非金属等行业工业品的出厂价大幅下跌,有10%以上的企业产品出厂价降幅在30%~50%之间。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内实施去工业化,因此对进口依赖度很强,而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认识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发起了更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多样性的贸易保护措施,再加之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传统外贸模式受到考验。
由目前国际形势看来,外需萎缩影响短期难以根本扭转,工业品出口形势严峻。根据我国工信部的统计数据,在2012年终,7、8两个月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1%和2.7%,尽管9、10月份增速回升到9.9%和11.6%,但11月份又回落至2.9%。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部分高端出口产业面临发达国家打压,未来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依然很大。
2.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毛利率普遍下降。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石油、粮食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加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采购成本比较高,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造成生产消耗过大,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这也是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加快,2006-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名义工资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5%。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近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势头加大。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同时上升,使得企业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降低,利润的下滑又导致企业产出的减少,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产能过剩尤为明显。
此外,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是代工生产,不掌握核心技术,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依然偏低,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逐年缩水。据调查全国2008年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虽然在近几年内,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稳回升,但规模以下工业经济仍然前景堪忧。
3.优秀人才缺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应对危机、降低人力成本,采取了如裁员、降薪、减少企业福利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能收到一些成效,但是其消极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充分地暴露了出来。这些措施对员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恐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由于员工的培训也需要时间,因而人员频繁流动给企业的运营效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中小企业本身的实力就决定了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因此在技术创新、财务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固有的缺陷。由于自身实力不足、规模较小,中小企业中往往存在组织结构混乱、财务控制薄弱、资产管理混乱、风险监管不足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缺乏规范化的程序,权责不分明,因此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都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应对风险方面准备严重不足,在产品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也受到限制。忽视财务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会造成资金周转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
4.融资难度上升,资金流动性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多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尤为突出。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信用程度普遍不高又缺乏抵押物,在次贷危机后各国加强金融监管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我国中小企业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仅占到全部外部融资的1.3%,其他几乎全部依靠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因而银行放贷条件收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影响十分严重。
我国通过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通常是行业中信誉良好的龙头企业,而其他的企业很难获得直接融资。我国创业投资体制还不够健全,创业投资退出路径受到影响,因而中小企业也很难通过股权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也无法自由进入金融市场,缺乏国家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支持。
由于企业毛利率下降,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临着资金紧张的情况,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回收数量和速度放缓,营运资金并不充裕。
三、对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综合前文提到的各种因素,中小型企业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不但中小企业自身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国家也应予以扶持和加强监管。
1.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进行整体转型。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这些问题更尖锐地暴露出来。中小企业普遍转型意愿强烈,转型模式以产品升级、出口转内需、粗放式的产品和管理转向精细化、代工转向自主研发为主。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需要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外向型企业应注意有计划地出口转内需,进军国家鼓励发展的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产业。中小企业还要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产业的转移,积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张,注意引进外资和外国的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的结构。
2.加强自主创新,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危机之后,大多数中小企业增加了自主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我国中小企业过去过多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之后,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产品升级和加强自主品牌的影响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整个世界都在面临着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从节能减排上还是从高附加值上。中小企业也要充分把握这个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以及资金支持,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升级。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所限,单个企业一般不具备技术创新所需的全部条件,那么利用集群效应、在中小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也可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品牌的创建,实现产品或服务由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到个性化生产、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转变。
3.优化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中小企业所缺乏的并不是劳动力,而是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企业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要有效利用现有的人才和吸引外来的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想要留人,则必须健全激励机制。过去中小企业的激励只注重于物质上的激励,激励模式比较单一。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要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提高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在金融危机中,可以发现中小板上市企业的表现要普遍优于未上市的企业,这说明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应对风险时非常重要和有效。很多企业在危机中资金流动性不足也正是对财务管理的忽视所造成的。中小企业应当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资金管理、税务筹划、财务分析等工作,从企业发展目标和整体战略的全局角度来把握企业的资金运转和规划,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
在原材料、人力资源价格上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也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种方式。中小企业应该对业务流程加以规范,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整个生产销售的过程中加强统筹和监管,努力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同时应建立起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注意控制财务风险和决策风险,采取稳健的投资和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多元化和产品结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
5.完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自身的信用评级,增加金融机构对企业诚信度的评价,从而有望获得更大的信贷支持。此外,企业应注重发展自身的特色产品或服务,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本对其进行直接投资。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包括增加税收优惠的受惠面、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拓宽融资渠道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应扩大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的受惠面,研究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有利于拉动消费需求的整体税收结构调整。第二,政府要着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和发展地方性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同时,加强对上市资源的培育,推动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中小板或者创新板上市。第三,国家应适度放开民间资本对中小企业投资的限制,并对其进行规范化,还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允许并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及退出机制。在优化融资环境、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同时,政府也要注意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企业的融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结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如何正确分析经济形势,把握这一时期中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应对不稳定性因素,还需要中小企业和政府共同探索出更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环境的模式和路径。本文所提出的的建议和展望仍有待时间的检验和进一步的修正。
参考文献:
[1]阮兢青,陈文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集体经济.2010.04
[2]赵霞.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D].2009
[3]李汉才,解媛.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管理.2012
[4]夏明.对后世界金融危机下国内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5]裔晓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6]范琛.浅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口型代工企业的困境[J].企业战略.2013(1)
[7]杨月朗.近年来关于“后危机时代”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12
[8]陈斌,陈华敏.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影响分析研究报告[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