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35
导语:在数字教育行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电子书;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版权保护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080
数据显示,数字出版连续几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行业地位持续提升。但是,也有数据显示,电子书销售增幅已明显放缓。纸质书前景如何?是否终将被数字出版取代?电子书销售增幅下滑的原因何在?在目前数字出版尚未“一统江山”的时候,传统出版行业该如何应对?不同种类的图书,其市场影响、营销渠道、对技术的应用均不同,电子出版在不同种类图书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1数字出版:看起来很美
数字出版是将出版物以网络、光盘等形式投放市场的出版方式,主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文、音像等信息以数字形式储存在信息库,经选择、编辑、加工后,根据市场需要传播。
数字出版连续几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行业地位持续提升。据《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加8474亿元,增长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70%,提高了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出版物发行,跃居行业第二。这表明新兴出版继续保持蓬勃活力。
数字出版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我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581%,已超过纸质阅读率(58%),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产业革新的有力助推器。据工信部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2亿户,4G用户总数达到328亿户。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截至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用手机看书、看报、看视频已成为人们进行内容消费的习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转变为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运营模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目前数字出版的形式仍以电子书为主,如近年来,当当、京东、中文在线等网站都发力电子阅读平台,将大量的图书资源从纸本形式转换成电子书形式销售。出版企业除了将纸质书转换为电子书外,已开始致力于发展新的形式,如商务印书馆在数字工具书方面做了很多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尝试;一些教育、科技类出版社开始开发“立体书”,以多种形式展示书的内容,使其更容易看,更容易懂。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电子教材,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M+BOOK项目。
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另一股力量也不容小觑,那就是处于数字出版前沿的民营“自出版”。2014年,继豆瓣阅读之后,网易云阅读、当当网、京东等行业竞争者纷纷涌入了“自出版”领域。“自出版”赋予作者更多的出版自,受到了作者的欢迎。而体裁更加丰富,内容也更适合碎片化阅读,又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移动阅读习惯。“自出版”的崛起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出版的进化,引发行业内的优胜劣汰。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传统出版企业囿于人才、资金、技术、观念的限制,仍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在这些传统出版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其出版流程依然没有告别纸和笔,一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也未能得以应用推广,与时展脱节较严重。
2制约因素:盈利模式未定和版权保护不力
尽管数字出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数字出版的未来。
21盈利模式未定,出版商积极性不高
电子书的利益链从上到下依次为作者、出版商、技术商、渠道商,在这个利益链中最积极的是技术商和渠道商,最不积极的是作者,处于观望状态的是出版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业内人士指出,只要出版商想做数字出版的项目,一般都需要找技术商合作,所以技术商是不存在风险问题的。渠道商比较典型的是手机阅读渠道和网络平台渠道,他们都在积极扩大自己的电子书品种,手机阅读渠道是垄断渠道,他们得到的利益巨大,网络平台希望通过品种的积累扩大用户资源,只要有用户积累了,其他的就水到渠成了。而出版商的情况不同,出版商把有限的资源都给渠道了,自己所得甚少,因而缺少积极性。由于出版商得不到多少利益,那么轮到作者得到的就更少了,所以作者也不愿授权,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上面的整个环节中,版权保护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只要电子书版权保护不到位,作者、出版商、技术商和正规的渠道商的利益都无法保障,没有规范的市场,何谈发展。
22版权保护不力严重阻碍数字出版的发展
数字时代复制和发行作品的成本趋近于零,任何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轻易地传播版权作品,网络上大量的资料被随意复制、转载,对版权保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由于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来不及完善,涉及数字版权的案例越来越多。2011年,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古炉》。由于贾平凹将该书电子版权授予网易公司,人民文学出版社遂将网易诉至法院。《古炉》电子版权到底控制在谁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是否有权网易?贾平凹是否有权将电子版权授予网易?网易获得的电子版权授权是否有效?真的是贾平凹见钱眼开,将数字版权“一女二嫁”,重复授权,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无权授权?其实,这场纠纷暴露了目前火热的数字出版中作者、出版商和渠道商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贾平凹的一席话或许能引起一些思考,“因为我自己不上网,也不会上网,当时有人传话说,把作品放到网上,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钱少得很,就表态给一家吧,具体别的情况就不了解了”。
23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不少出版社纷纷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新媒体部或类似的机构。不少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员是由原来信息中心或总编室的技术维护人员转化而来的,也有的加上对电脑感兴趣的编辑人员,他们就这样组成了数字出版部。个别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员来自IT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其实数字出版人才要了解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往往是复合型人才。要对纸质图书及不同数字技术应用和产品特性十分了解;要对出版流程、读者需求和市场有一定了解;能对海量内容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了解多媒体技术和呈现形式;了解数字产品的与运营;对数字产品的用户有充足的了解;对产品渠道有深入了解;对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以及技术、产品、渠道、终端客户和同类企业及总体市场表现有较深入的了解。显然,我们当前还急缺这种优秀、专业、全面的数字出版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系统、漫长的过程。
24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认同度低
学术出版在中国被赋予了很多学术外的东西,比如课题结项,比如职称评定等。而目前没有哪一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评职称时会认可网站发表的文章。“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厚重、代表学科前沿的学术内容,仍然很难与数字出版画等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宝瑞总结当前中国学术出版的现状时说,学术数字出版的法律环境和社会价值的认同问题,已成为阻碍学术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设优化健康的外部环境是学术数字出版的当务之急。一是法律环境,二是社会认同,这是外部环境的主要构成。”
3前途:可期,然路途漫漫
有观点认为,数字出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好像汽车代替马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一样。因为科技的升级,催使整个行业发生了变革。也有人认为,纸质书不会被全部取代,但至于不会被取代的部分占多大比例,目前尚无法预测。未来的纸质书可能属于“高端定制”,归入“奢侈品”范围。那些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的书籍,将以纸质书的形式保留下来。屏幕能替代的,大多是无须更多阅读体验和长期保留的图文信息。虽然未来究竟会如何,我们谁都不能妄下结论,但面对数字出版来势汹汹的劲头,传统出版社应把握时机,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促进行业的革新与发展。
众所周知,出版活动从类型上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三大板块。不同类型的出版社、不同种类的图书,科技手段的转化形式不同,数字应用的范围也不同,数字出版的前景亦有不同。
31文学电子书,空间有限
“纸质书终将被电子书取代”,这种观点在几年前电子书兴起的时候颇有市场。但数据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国际出版商协会(IPA)、美国出版商协会(AAP)、英国出版商协会(PA)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各自的2014年出版业数据显示,电子书销售增幅已明显放缓,大部分增幅已下降到百分之十几至百分之几。
目前电子书多集中于文学类作品,一类为已出版作品的电子版转版,另一类是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近两年出现的所谓电子书,其实大多还停留在印刷版的转版上,而且这种转版极不专业,缺少符合读者阅读偏好的排版和设计,而且在内容的产生和后续的传播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特色。这也是经过了几年快速发展,享受过电子书带来的便捷和廉价后,不少读者又回归到纸书阅读的一个原因。“那些前后衔接特别紧密又拖得很长的小说,比如四大名著之类的,随时可以翻回去找前面某人说过的话、经过的情节,这样会记得更深刻。还有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拥有封面、插画、字体、排版的艺术在里面,可以承载更多记忆。”“电子书影响阅读速度,纸书方便回翻。”“感觉!要的就是纸质书的那种感觉!”可能有的观点失之偏颇,但这些都是读者的切身体会。也许未来技术更加发达,能够将封面、插图、排版、书签等技术完美应用于电子书中,也许那时候电子书将再次迎来发展的高峰,但目前技术的限制、读者的偏好以及出版商发展电子书的意愿都确实影响了电子书的发展。
32教育出版,应用极广,前途无量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出版市场真正的蓝海是教育出版,如今中国数字教育的出版才刚刚起步。2012年9月,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召集了教育信息化全国大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大会”,“未来十年中国整个数字教育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我们判断这个市场的规模一定是在千亿以上,这才是真正的蓝海,也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领域。”
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也是相关出版社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许多可以出版教材的出版社已经开始了数字出版的积极探索,从早期的电子书、光盘到如今的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数字出版技术日臻完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电子教材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M+BOOK项目比较引人注目。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电力机车制动机》M+BOOK版是该社推出的首个M+BOOK品种,该教材已列入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在《电力机车制动机》M+BOOK中印有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将教材配套的应用程序安装到手机上,在应用程序中,出版社通过图像识别与增强现实技术将纸质出版物与移动终端中的多种媒体素材有机融合。学生可以边使用教材,边用手机扫描教材中的机车图形,在手机上可以观察电力机车的立体结构图,可以通过触摸拆分和组装各个部件,等等。而且,教材中的二维码标识做到了“扫后即毁”,教材中的一个二维码只能被一个手机号注册,不给教材盗版留空间。这或许是未来此类图书的一个重要出版形式。
33学术著作,大有可为
学术出版数字化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是学术期刊,通过学术期刊平台的付费使用、数据库购买,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成本―收益模式。学术著作这一出版类型,存在写作周期长、编辑工作量大、出版成本高、发行量小的特点。学术著作的数字化出版可充分借鉴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开发数字产品,实现按需印刷,成果多样化。这样可有效提高学术出版的效率,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加速学术著作价值的体现。而成品多样化则可以通过出版数字技术的产品,实现网上售卖,实现出版企业“零库存”,减少出版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出版社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信息搜集、归类功能,为学术著作建立对应的读者数据库,锁定目标读者,实施定向营销。
参考文献:
[1]李亚飞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赢利机制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4(5).
[2]数字化是未来出版的必然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7-30
[3]林发源我国传统出版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J].红旗文稿,2011(12).
[4]张金做数字出版,你有人才吗?[N].商报,2014-05-20
[5]龚牟利中外电子书势头减缓,未来生疑[N].商报,2015-08-1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干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可视化、影视后期与特效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隶属计算机学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此专业具有文、理、工、艺等学科交叉特点,是一个技术和艺术结合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游戏、动画、影视特效、虚拟现实等是此专业的符号。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准与创意思维、较强工科创新设计与实践开发能力,具备良好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能胜任影视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现实与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系统研发、网络新媒体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怎么样
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艺术设计、广播影视、广告设计、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娱乐游戏、网络应用等产业的数字媒体领域,从事数字图形图像作品、数字影视作品、数字动画作品制作以及数字媒体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教育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也有长足的进步。国家更加关注网络信息工程的发展进步,相应的关于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育教学也引起关注。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使大学生更快的、更早的、更接近科学技术的前沿,更加崇尚科学,更加尊重科学。
1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含义
计算机软件(ComputerSoftware)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软件的含义应该是:1)在运行时,能够提供所要求功能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2)程序能够满意地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3)描述程序功能需求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2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前景
软件技术的诞生的原因是人们想要操控计算机,想要计算机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些设定的、复杂的事情。在早期的计算机中,由于软件还没有开发出来,导致计算机只能做一些大规模的计算活动,计算机成为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提高了,这就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诞生出来,人们借助计算机软件做一些复杂的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软件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促使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日益发展。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也向计算机软件行业加大投入,比如说资金、人力、政策、物力的大力支持。国家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各个领域中。比如说在医学领域中,将医疗信息化、物联网、电子购物、银行支付以及各种安保工作等等,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数据显示关于计算机软件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软件的产业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总额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计算机软件的企业规模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从事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多。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产品取得较大的成果等。种种情况说明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在蒸蒸日上,发展劲头势不可挡。按照发展趋势,计算机软件行业未来的发展投资重点应该放在对计算机软件需求较大的地方,比如说医疗。金融等公司。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重点扶持的领域应放在‘云计算’或者是‘物联网’等发展较快的行业。
3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全面计入,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毕竟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论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明显欠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设计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一些较大的计算机软件动辄就会有好几千条操作命令,还有就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大部分要求英文编写,这就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数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对一些软件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力偏低,教师不得不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导,这会影响教学进度。计算机软件教学缺乏科学的论证。2)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比较偏重操作训练,学生较为缺乏相关计算机数字设计原理的背景知识。计算机软件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化设计工具,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用计算机软件触及数字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数字设计的思维方式。现代的计算机软件课堂教育教学比较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训练。教师应从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层面出发,是学生尽可能了解计算机软件设计的背景知识,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重点讲解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原理,思维方式。
4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解决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意义重大。会对社会上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计算机软件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加快计算机软件进步的步伐。1)对计算机软件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论证,完善教学体系。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对于知识更新速度的认识。目前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更新速度以天为单位。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投入工作,不断更新。2)优化教师的教学安排。目前在高校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老师会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情况,让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教学任务集中到一门课程或者是两门课程,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有精力研究自己所教的课程,反复反复,做得多了就精通了,做得更多,就成为专家了。保证所教的计算机软件课程达到所要求的深度。3)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保证学生所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专业课课时,计算机软件专业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将其在进行细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这三个阶段的课程。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化文明的发展,这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关注程度,相应的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有很大的关注。有了成功的教育,就可以培养成功的人才,才可以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软件行业才可以有长足的进步。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较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歌,吴建平,徐伟明.高等计算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机制、算法设计与路由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美)LarryL.PetersonBruceS.Davie.计算机网络[M].叶新铭,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 互联网出版平台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盛大文学“IP+”为例 “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出版平台建构与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 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以腾讯即时通讯产品为例的互联网公司平台产品战略研究 出版行业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互联网+出版”:开拓出版的新天地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浅谈移动互联网出版 “互联网+”助力教育出版发展 互联网+沈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出版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 互联网思维对出版工作的启示 互联网思维下全媒体出版的内涵 “互联网+出版”对编辑的素质要求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 “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流程再造 论互联网与出版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 ”时代高校优质出版产品推广传播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阅文集团正式亮相 吴文辉领启“全民阅读”[EB/OL]. [2015-03-30].http:///webplat/info/news_version3/
7694/11827/11828/11830/m9146/201503/311403.shtml?atm_cl=ad&atm_pos=10045
[4]艾瑞咨询《2015Q1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季度报告》
[5]李亮.我国网络文学实体出版中的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11
[6]晏文静,许悦. 从 1500 万到 50 亿,盛大文学的 10 年为何值这么多钱?[EB/OL].[2014-11-26].http:///a/20141126/13307171_0.shtml
关键词:数字语境;影视传媒;人才培养
一、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基于数字语境所开展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是复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随着影视传媒行业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传媒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学计划中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人才培B。数字语境近年来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对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需求,需要在教育体系方面进一步改革,同时配合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技术培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思维方面的改变,还需要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协调好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处理速率,通过这种方法来达到更理想的影视传媒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数字语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下面文章将针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
二、影响影视传媒发展的因素
(一)时代性因素
时展迅速的同时在相关技术的更新速度上也有明显提升,因此对人才技能水平掌握标准也是不断改变的,这一点上专业人才很难达到发展需求,在自身专业技能更新上也比较落后,最终出现与影视传媒技术脱轨的情况。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影视传媒人才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技能,即使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不能停止学习创新,一些仅掌握初级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很难满足岗位需求效果的,在该领域的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二)专业人才缺乏因素
专项人才缺失直接导致了行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在影视传媒素材的制作中,人才的先进性并没有体现在其中,在制作技术选择上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建设水平。大学期间所开展的专业技能学习内容深度设置不合理,学生在校期间的传媒技术水平提升也并不理想。人才与环境是限制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进入到数字语境发展阶段,需要将传统技术方法与创新体系相互融合。但大部分专业人才都只掌握了原有技术体系,在创新技能方面掌握却比较欠缺,随着工作计划不断深入,所带来的影响也会逐渐加深,阻碍影视传媒行业不能高速发展。
三、数字语境中影视传媒人才培育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进行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也要体现出创新性,能够将行业发展需求与综合素质提升同时体现在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的同时展开理论性研究,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也是传统方法中所不能实现的。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将语境融合数字化理念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今的行业发展需求,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分析问题,实现通过人才来促进行业深层次发展,达到一个理想的发展建设水平。
(二)进行融合性的人才培养
既要保障人才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同时在所开展的人才培养中更要体现出在艺术方面的审美内涵,欣赏影视传媒作品并发展总结其中的艺术价值,在独立创作中将这种艺术价值融合体现在其中。为日后管理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融合性人才体现在多个方面上,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对实践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学习环境,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融合性还体现在教育观点中,在课堂上可能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引导,并建立一个更高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感受到进步,在学习兴趣上也会有明显提升。
(三)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
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生涯定位教育,使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向这一方向努力,在所开展的影视传媒教育中要确定学生的主置,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开发潜能。人才培养方向要与行业发展前景一致,引导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在常规学习中也更善于发展总结,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中也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在行业中创造更理想的成就。
四、结语
在传媒类型多样、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拥有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技术综合优势的电影、电视仍然是影响力最大的传媒形态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名片。而随着传媒的多元化,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也将迈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行业的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在此阶段,影视传媒行业的产业结构将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引发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直接影响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书包
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软件”)创立于2002年,由上海市政府和美国微软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多年来为众多行业领先的公司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服务领域涵盖教育、电信、医药、贸易、制造业、零售和分销等。2003年微创软件深入教育行业,结合自身技术优势,提供客户从软件方案到硬件集成全方位的优质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并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先锋。经过十年的沉淀,微创教育的客户已经遍布上海市各层面教育机构及学校单位,包括上海市教委基教处、教委科技处、教委职教处、教育评估院,虹口、杨浦、徐汇、长宁、静安、浦东、闸北、黄浦、嘉定等各区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职改办等,及各众多基础教育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社区学校等。
近年来,全国纷纷开展电子书包的试点工作,截止到2012年年底,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至少有11个省市、地区,多达200多所学校开始电子书包项目试点探索和教育应用研究。随着数字教育产品和系统开发的多样化,电子书包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名称和定义,如电子书包、电子课本、数字校园、在线学习等,其本质指代数字化教育环境和教学系统。
纵观电子书包发展,以2010年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2010年以前是以技术商和设备商为主导的电子书包探索阶段。例如金蟾、汉王、方正、英特尔、联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天闻数媒等企业积极推广电子书包,特点是推广终端设备和电子书包网络平台,在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开展电子书包学校应用的探索。2010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推动电子书包的试点工作。以上海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为例,上海市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电子书包试点工作,通过上海市数字出版专项基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积极扶持电子书包系统平台建设、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电子课本研发、电子书包标准研制等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八个项目列入教育部的试点项目,其中《数字化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简称“电子书包”)由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承担,微创软件凭借多年在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成为上海市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的主要承建单位。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
针对目前教育行业中最关注的电子书包领域,微创软件通过多年在信息化行业的积累,结合正在实施推进的虹口区项目,形成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解决方案:通过“云+端”的整体架构,实现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学习过程的行为记录,通过平台统一的知识点体系,将每个孩子个性化的学习记录与知识点掌握能力对接,形成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实现“基于评价的数字资源个性化推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个性化学习的智慧课程”的愿景。
总体规划设计。通过与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反复的论证与研讨,微创软件将数字化学习环境系统建设,分解为四大领域:
教育城域网核心业务云服务升级。针对教育城域网已有平台的核心业务功能,围绕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总体目标进行功能优化,使之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撑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将部分核心功能提升成为基于云服务模式的应用服务;将教育城域网、数字化校园相关的各项应用、数据、资源进行无缝的整合。
师生互动支持平台。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友好灵活的互动协作环境,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协作,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小组学习、研究型学习、问题引导学习等等。随着应用模式的扩展,可以不断更新各类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支持模块与工具。
教与学支撑与跟踪。通过开放式资源中心、教学设计、课程管理等系统,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虚拟化的教与学环境为载体,围绕学科特点和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集成化的教学设计环境,为学生提供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并可跟踪和记录相关行为数据,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高效便捷地获取所需资源,并加以整合和应用。使之成为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的载体和内容与应用支持系统。
在线与离线学习环境支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支持需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等诸多教与学阶段,需要支持教师、学生实现无处不在的教与学,需要支持在线和离线的学习开展方式,可以通过终端软件进行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辅助与推送,可以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模式模板、工具与服务。
核心架构设计。微创软件汇集公司精英员工的智慧,完成了在教育云架构下的电子书包顶层核心应用的设计,包括诸多核心应用。
为了满足核心技术需求,经过探讨和分析,该系统的主要设计思路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采用“云加端”的模式。云端架构在成熟的云计算平台上,划分成三层:云基础服务平台、基础应用服务平台、教与学应用平台。既可实现统一的应用管理,又可满足不同应用的开发需要。而各应用服务通过统一的目录路由服务来进行应用服务和资源的分配,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灵活可扩展的软硬件架构;在客户端方面,采用HTML5技术和终端基础平台的的混合开发模式,以支持Windows 8、Android和iOS等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平台。
在教学设计模型上,采用富媒体分层电子课本来实现丰富生动充满交互的教学案、导学本和教材,通过独创的O2O(从在线到离线)应用模式来实现在线与离线、无处不在的学习。基于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等各种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来构建统一管理、检索和版权保护的资源体系。同时借助SCORM以及TIN CAN API(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标准)来进行教与学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所有的数据将会应用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挖掘。
前景与展望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产业;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50-02
一、视觉艺术概述及文化产业的前景
视觉艺术(Visual Art)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传统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产品、织物等设计。视觉造型采用手工或以手工为主、机器设备为辅的工艺手段。
20世纪初电影技术的诞生与20世纪中期电视媒体的出现,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领域,视觉艺术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和四维(时间、空间)。20世纪下半叶,数字软硬件不断发展更新,网络技术与设备应用得到普及,数码艺术与设计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视觉艺术的语汇,新的视觉艺术形态层出不穷:数字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数字游戏、数字影视、虚拟现实、数字出版物、网页程序界面、数字形象系统、数字广告、数字效果图、数码画、彩信……视觉艺术由传统形态上的实体化、静态化、单向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动态化、交互化方向转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文化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尽管各国依据不同的视角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文化产业政策不尽相同,但是,其作用得到国际间的普遍重视和认可。近年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文化由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扩大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一国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旨在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全面振兴。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我国战略性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角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列为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从政策上界定了发展重心。视觉艺术的触角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参与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等环节,视觉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要素。“十二五”规划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战略先导型国家支柱产业后,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培养文化产业上市企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巨大,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视觉艺术产业的定义及其发展
视觉艺术产业是以视知觉为主要满足对象,在唯美主义的意识支配下,使作品呈现表层上的、完全以娱乐视觉为目的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以致产生商业行为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业。视觉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业等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视觉艺术产业是融合了视觉艺术、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工业生产和商品营销等的新型文化产业;也是信息化社会新型产业化道路的典型代表。视觉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其市场运作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生产、销售等环节必须有可操作性。
视觉艺术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特殊的商品,具有三重属性: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以艺术手段创作出的视觉形式,无论视觉艺术产品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交互的,都具有视觉美学价值,能够带给人们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它必须遵循商品经济规则,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销售;再一方面,视觉艺术产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承担着“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重要任务。视觉艺术产品的设计生产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指导。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视觉艺术产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并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个人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与4G网络覆盖,中国手机用户与网民人数跃居世界首位;3D电视频道开通与3D电视机、3D摄像机等硬件设备投入市场,使人们选择更多地在家中欣赏影视节目;数字办公、电子商务、虚拟社交、沉浸式娱乐、碎片化阅读等体现了数字化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式,视觉艺术产品的存在越来越具有广泛性,消费成本越来越低廉、消费方式越来越便捷,视觉艺术产业消费主体呈全民性、大众化趋势,设计范畴涉及数字时代的每一个比特。视觉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无处不在。
与发展速度和广度不相吻合的是视觉艺术产业化整体停留在摸索阶段,配套管理滞后,视觉艺术产业企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普遍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等问题;视觉艺术产业缺乏管理运营经验,项目往往缺乏前瞻性的策划与有效的营销,以及贯穿始终的良好管理与资本运作。造成一些项目因资金断链而夭折或销路不畅,造成“有行业无产业”的情况;视觉艺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浪费。视觉艺术产业在数字技术与手绘能力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脚本、情节设计与视觉形象等内容上缺乏原创,一些中小企业沦为为国外公司做“代工”,靠密集劳动赚取低廉的报酬。视觉艺术产业各行业专业人员匮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缺少管理、策划、创意、营销的高端专业人才。而每年艺术设计类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供与求发展不平衡。
三、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之解决路径
视觉艺术的发展不仅仅事关经济生活,还需要从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予以重视。在现代社会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视觉艺术产业。健康良性的视觉艺术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力,其文化力甚至超过经济效益,对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影响力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视域下,思考当前视觉艺术发展中存在问题,主要解决路径包括:
第一、建立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完善产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提升视觉艺术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引进竞争机制,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产业基地、产业园,在修造建筑与设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贷款、产权交易、创业孵化等提供大力支持与有效指导,为优秀视觉艺术产品提供畅通的销售、传播渠道。统筹政府资金支持文化创新和重大文化项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帮助视觉艺术产业发展走出困境。
第二、培养行业人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变依靠经验、盲目摸索的现象,提升视觉艺术产业化各个领域的管理水平。培养文化素养、专业业务和市场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引入艺术经纪人机制,以经纪人为中间机构构建文化市场和视觉艺术创作、生产的桥梁,整合设计、创意、生产、销售、推广等各个要素,实现视觉艺术产品的经济价值并提升视觉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其它附加价值。
第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发展,发展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产业和品牌,鼓励视觉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髓和优越性。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取缔网络和手机等传播渠道上的文化垃圾,创建绿色清新的行业环境。
第四、以文化为本,创造高品质视觉艺术产品和品牌。中国有着历史悠久而丰富绚烂的文化与艺术,为视觉艺术产品内容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视觉艺术产业的策划、设计人员应立足本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表现优势,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为基础突破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具有时代精神与新鲜面貌的视觉艺术产品。
第五、产学研结合,将艺术设计类高校学生的暑期实践、毕业实习与视觉艺术企业的项目相结合, 教师与企业策划师、设计师、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培养建设视觉艺术产业的创新人才,实现中国视觉艺术产业的腾飞。
四、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