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40
导语:在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供水、供电、城市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抓好广场科技创业园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督促项目主体尽快落实资金,实实在在搞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三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强与外地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力争全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5个以上。
六年里,大荔科技产业园的创业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开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豪情,使园区迅速崛起在秦东大地。而今,踏上新征程的创业者们,也正为发展难题寻求突破之策。
面临的发展难题和挑战
目前大荔科技产业园区正迈入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新的阶段,园区面临着几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一是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贷款难,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受国家从紧的土地政策,从严的环保措施的制衡,企业相关手续办理复杂,用时长,成本高,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职能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遇事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活力,是制约园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是园区现有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优势互补不明显,是制约园区发展短期难以解决的因素。
五是园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服务管理水平不到位,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观因素。
建言大荔科技产业园
如何解决大荔科技产业园区面临的发展难题?
渭南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刘忠生认为,首先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省上制定县级工业集中区管理办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政策、融资政策、考核奖励政策等。二是加大对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聚集、孵化功能,推动园区建设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针对土地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建议,应多管齐下,优化配置好园区土地资源。要在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情况下,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催化和放大土地集约效应。对少数“圈地”不作为企业,要采取政策法律措施,收回土地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对一些投资饱和度不够的企业,在保证扩大生产的同时,从严供应用地;对新入园企业,要核算用地额度,严把土地政策关。
对于园区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还没充分体现的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治国认为,可以建立特色专业园,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他建议,要统一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注重外来企业与本地特色经济的结合,着眼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眼于建设特色专业园区,着眼于引进植根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尽快提高园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规模小、产业散、无特色,甚至产业重复的低水平发展现状。
同时要加快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对于园区建设融资难和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陕西省体改办原巡视员、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改革组组长苗金祥认为,应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工业园区必须立足县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找准切入点,既贯彻好国家货币政策,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苗金祥建议,能从省市级的高层面上,采取政府引导、银企互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并健全和完善工业集中区信贷服务体系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各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园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路径,尽快制定、完善支持园区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国家产业政策,使存量贷款的结构调整、新增融资突破口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统筹发展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园区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地发展与成长起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助于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共同发展。然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已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事实。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相应地成为了失地农民。
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农村地区或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程度低下的情况更为突出。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土地便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虽然农民可以在土地征用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从长远考虑,这种经济补偿并不利于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贵州省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话,这将会对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城乡统筹问题亟待引起重视,笔者将从工业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城乡统筹问题,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统筹好失地农民的发展。
2.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2.1 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完善
国家征用土地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非农建设,促进工业化发展,这一进程必然带来土地极差收益的上升。而现行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是根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这种测算方法对农民是不公平的。第一,按现行补偿原则规定,只是按被征用土地的原有用途进行补偿,只是对农民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时的收益进行补偿,这种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不尽合理。现在的城郊农村,农业生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业,而是集生态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土地产出值已完全不能与普通意义上的粮食或蔬菜现时价值可比。用传统农业产值为依据的土地征用价格必然普遍是过低的。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农地一经征用,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都没有考虑增值因素。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极差地租应当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增值部分级差地租应当由土地所有者和征地者共同所有。而当今土地征收征用后,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没有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
2.2 产业遴选与农业关联度低
园区产业类型的选择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紧密相关。有针对性地甄别入园产业类型可带动当地农业集约高效化发展,提高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尤其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园区周边的农业生产活动亟待通过园区技术、资金、人力、物流等要素的聚集而走向高科技农业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畅的兴农期望。但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初期阶段通常存在引进项目的“饥渴症”现象。园区经营机构对入驻的工业企业缺乏严格筛选,导致产业类型杂乱,与当地农业生产缺乏上下游联系,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甚微。
截止到2010年11月底,全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认定批准的各类产业园区有64个①。其中,基本上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化工等工业化园区为主,以农业化为主的园区很少。在最新公布的8个贵州省首批省级一类工业园区中,仅仅只有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偏向“农业化”,从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作用并不大。
2.3 产业结构与农民劳技水平不匹配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用工需求结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组成直接影响当地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结合农民自身的劳技特长就业,提高因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度是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工业园区在产业定位时往往流于追逐“高、新”项目,盲从“高新区”、“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园区定位。而农民的用工特点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从事农业生产方面有丰富经验,并且在品性上朴实耐劳。显然一味追求高新产业的园区组成结构不适宜当地农民的就业务工。
2.4 园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未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在下岗、失业、生病甚至失去生活来源后,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大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不同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土地是农民保障的唯一来源。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没有了土地保障,城镇社会保障又没有马上跟进,导致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成了“真空地带”。实际上,再丰厚的补偿安置费也不能保障失地农民的终身,农业经营不善、遭遇突变等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农民破产,但最起码的是在农民失去土地变为市民后,应和城镇居民同享城镇社会保障,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3.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针对现行补偿政策中的不合理问题,建议在征地补偿内容上,除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面附着物外,还要增加农民在30年内土地正常收益权损失、土地的潜在收益损失、土地增值的价格损失以及农民因失去土地的各项间接损失等项目。即使按现行补偿内容进行补偿,也应参照当前物价水平、消费总体水平等因素,结合农民的意愿,提高补偿标准。中小城市郊区的征地补偿应该提高到每亩5—10万元,大城市郊区的征地补偿提高到每亩20万元以上,以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水平。
3.2 遴选产业倾向“偏农化”
当前工业园引进的主导产业一般都难以带动和拉动当地农业发展,对农业工业化贡献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后,社会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传统低档工业产品原有的市场空间不断趋于萎缩,产品的生态性和独特性日见重要。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已具备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条件。为加强工业园区内的统筹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主产区,遴选产业时要“偏农化”,即纠正与农业主产区相偏离的“逆比较优势”的产业遴选思路。经遴选的产业要与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相结合,发挥“正比较优势”。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特点综合考虑,产业遴选“偏农化”可首先偏向食品加工、竹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烟草、制茶、酿酒、生物农药和肥料等五大类行业,促进地方品牌的形成。
3.3 扩大园区服务业的农民参与程度
工业园区将人流、物流迅速集中的特点使得园区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反之,园区服务业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同时还能解决工业园区部分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消费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因园失地农民容易胜任。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从业人口倒输出现象明显,工业园区难以吸引大量外地人来求职,当地因园失地农民无法像发达地区农民一样安逸地享受“房东经济”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发达地区,拆迁农户利用安置房出租所得收入占到家庭年收入的近50%)。所以应提高园区的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农民参与程度,通过完善主动式“留地安置”模式和用地布局,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消费业中来,提高因园失业农户家庭的收入。
3.4 建立园区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健全园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设立园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有助于降低他们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为此,可以考虑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土地补偿资金中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内容,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依据。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两种征地行为,并采用不同的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对于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安置补偿除了为农民办理失业、大病、养老等保险方法外,应引入谈判机制,由用地单位和农民集体谈判确定补偿安置费。同时,出台《失地农民保障条例》,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从法律法规上给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美、日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作用,以发挥非物质性的社会保障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失去土地后,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极大的风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能力,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
注释:
①数据来源: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杨忠伟,高燕.工业园区规划与之失地农民统筹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薛立刚,赵继新.农村城镇化中农民失地补偿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4).
[3]彭艺.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亟待关注[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关键词】 张掖工业园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张掖市工业园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发展浪潮中应运而生,先后经过工业小区、经济新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几个建设发展阶段。至2003年,全市六县(区)均建立了工业园区。至2011年发展成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一个工业集中区,一些县区还有一园二区甚至一园多区,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园、一园多区”的开发格局,成为甘肃省园区资源最为富集的市州。止2013年年底,全市园区规划面积达18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5.94平方公里其中:张掖工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泽、高台、民乐、山丹城北4个工业园区分别于2006年3月、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肃南祁青工业园区2010年由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审批为工业集中区。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目前六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2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6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12.6%。各工业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着力推进企业内部、关联企业、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化工能源、新型建材、电力冶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拓展出骨干企业带若干个下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初步建立了产业耦合、企业共生的产业体系,通过明确主导产业,优化园区功能布局,细化各个子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产业园,5个园区先后发展成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张掖工业发展的动力源。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各园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重规划、强招商、优环境、打基础,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12年6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7.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6%;完成工业增加值75.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2.3%;实现销售收入227.71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0.3%;上缴税金7.9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8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1.1%;入驻工业企业362户,比2009年增长27.9%,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8万人,比2009年增长15%。
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六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4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8.3%。已建成主次干道35条590公里,铺设给、排水管道105公里,建变电站(所)14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90公里,网络、通讯设施全面开通,基本达到了 “七通一平”或“五通一平”的标准。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主动谋划、强势推进。全市80个重点工业项目有52个在工业园区建设实施,目前各园区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达191项,其中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项目45项,2012年新建和续建及改扩建项目78项,实际完成项目投资48.3亿元。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最佳平台,先后有中种集团、国电龙源、上海航天机电公司、荷兰爱味客、甘肃电投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实现了园区建设与招商建设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四是循环经济引领发展。各园区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园区工业循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化工循环产业链、新型节能建材产业链、电石循环产业链等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各园区重点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采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节能环保设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工业园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在园区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分散、特色不明显、缺乏战略投资等问题。随意性、盲动性大,各自为政,缺乏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谋划。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园区扩区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严重滞后,亟需对新设立的产业园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分项建设规划。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园区层次低、聚集效应小、产值利润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战略支撑产业,投资强度较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企业间的关联度小,缺乏互供上下游关系的终端产品,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是目前园区难以发展壮大的主因。园区企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乱,重大产业化项目匮乏,发展后劲乏力。新建项目规模较小,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的成效不够明显,工业经济缺乏能够扭转全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特大项目。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园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和银行贷款,因为缺少资金、项目的支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企业发展建设,更谈不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便利的服务和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各园区除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了“五通一平”外,其它工业区建设起步都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仍然滞后,尤其是道路、给排水、供暖、供电、绿化及生活服务设施等不能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土地指标倾斜、财政金融投资、战略产业引进、社会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落实现有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产值千亿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特殊政策,为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提供支持。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统筹各类城市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向工业园区倾斜,集中力量加快开发水、电、路、排污、防洪、绿化等配套设施,为企业入驻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统筹谋划园区布局。由市上统一规划园区建设,推动现有园区的联合、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的集约化、集中度,布局大企业、大型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新型工业产业园。
四是谋划发展重点项目。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强、王缉慈,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产业集群、工业全区发展及新型工业化,公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2003;
2、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0;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79-07
[作者简介]季凯文(1984—),男,江西临川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经济模式下江西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12YJ10)、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效应及提升路径——兼论政府补贴政策的有效性”(YC2013-B048)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江西在全国先行一步,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园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江西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促进低碳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及内涵特征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提出背景
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园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两代园区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代园区则是生态工业园区,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①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之后加速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工作。2003年,国家首次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并在同年出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对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进行了规范。2005年出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再一次强化了2003年的管理和规定。2006年针对行业性生态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园区提出了具体的验收基本条件和指标。2007年连续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随后陆续颁布了一批标准和指南,包括《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进一步推进示范园区的申报建设。之后2009年、2011年以及2012年都连续出台相关文件来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截至2013年4月,我国已通过7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20家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已命名和正在创建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覆盖我国东中西部的21个省份。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
在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274—2009)中,对生态工业园区作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②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通过成员(工厂或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设立和运行主要关注物质流、能量流、水系统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和设施共享等方面。③
二、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江西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工业园区生态优势品牌,在加快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了工业园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绿色崛起的重要平台。
1.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全面展开,成为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重要实践。自2008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以来,全省94个工业园区中已有63个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20个园区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2个园区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范畴。围绕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全省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1.6万亿元和346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达70%以上。
2.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打造高效生态型工业园区,江西每年选择一批园区作为省级产业集群试点,狠抓低碳项目引进,有效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渗透,推动了园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南昌半导体照明及软件、赣州新材料、鹰潭铜加工、九江有机硅、宜春锂电、吉安电子、抚州生物医药、新余和上饶新能源、萍乡和景德镇陶瓷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正在加速集聚,成为园区壮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2012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59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园区比重达89.9%。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江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着力构建冶金、电力、建材、采掘、轻纺、石化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效促进了产业链延伸、资源节约利用、废物集中处理和热电能源共享。江铜集团、永修云山开发区、华春企业集团等先后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包袱”变成了企业发展的“财富”,实现了生产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建设秀美江西的重要窗口。从2011年7月起,江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选择了南昌小蓝开发区、共青城经开区等8个不同类型工业园区,开展首批绿化提升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底,各试点工业园区累计完成绿化面积7047.8亩,栽种各类苗木478万株,实现了由单纯绿化造林向生态景观建设的转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进一步完善,2013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园区污水日处理规模达41.7万吨。
5.服务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重要阵地。围绕打造集工业、商贸、生活和服务为一体的城镇新区,江西积极引导工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配套生活社区,将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与促进企业招工政策相衔接,并在全省推广九江等地工业园区建设新市民公寓的经验做法。同时,完善园区内学校、商业、医院、酒店等生活设施,积极引进金融、物流、市场等生产业,显著提升了园区人气和活力。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安置就业188.88万人,同比净增14.86万人,占全省同期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27.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生态工业园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潜在的环境经济效益还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一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显现,因此,当前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
1.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偏低。生态工业园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但是很多园区由于在招商过程中过度关注招商的数量和资金量,忽视产业链接或补链要求,部分补链项目受到规划或者用地限制不能顺利引进,不利于生态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①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江西工业涉及40个行业大类中的37个,在94个工业园区中均有涉及。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居前六位的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到全省园区比重超过50%,而这六个产业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关系比较松散。
2.循环利用网络有待健全。江西工业园区虽建立了一批废旧金属回收基地、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但还处于事后处理环节,并未贯穿整个产业流程,且静脉产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尤其园区内利用上游企业废弃物从事生产活动的衍生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全省园区物资回收经营企业约为200多家,仅占园区内企业总数的2.4%。此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相关的节能降耗技术、废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不够成熟,推广应用较少,工业重复用水、污水处理能力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产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工业园区画地为牢,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相背离,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这不仅扼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也对城市发展形成压力,增加了城市开发建设的制度成本。同时,一些园区与产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研发、融资、物流、员工生活保障等生产生活服务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4.缺乏有效的激励及考核机制。虽然江西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但是对生态工业园排污、技术标准、产业结构等缺乏强制政策、考核要求,难以将园区内产业系统从个体互不相联的游离状态发展成为机构紧密的产业链。同时,生态工业园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投融资体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排污收费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工业园区的推进力度。
三、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的原则
1.3R原则。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指导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换。所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3R原则。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特征,本身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保证既能全面反映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又能有效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易于理解和把握。
4.全面性原则。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应选取经济发展、园区绿化、污染控制、物质减量与循环、园区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生态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减量化和循环化指标考核。②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
1.经济发展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建设首先要得到保证,经济发展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前提保证。工业园区的创收和发展能力,以及吸收外来资金的强度都体现着工业园区的活力,是生态化的前提条件,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新入园项目投资强度等3个指标,作为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发展情况。
2.园区绿化指标。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绿化工作必不可少,园区的工作环境,道路绿化情况等都会影响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因此选取了园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道路绿化率、植被复层率、公共绿地乔木拥有量等4个指标。
3.污染控制指标。工业园区要进行生态化建设,污染控制指标是重中之重,从入园企业开始抓起,控制源头,以及之后的生产过程中都要严格把关,处理好污染物的排放级净化。根据重要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处理的状况,主要选取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污水管网、入园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废物收集系统、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等10个指标。①
4.物质减量与减排指标。如何重复利用可以利用资源,体现了一个园区的循环利用能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企业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系统来化解生态成本内部化的压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选定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工业重复用水率、中水回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7指标。
5.园区管理指标。评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即园区产业发展的异质化水平。这一指标是唯一从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角度设立的指标,园区管理指标是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来整体把握园区的综合情况,有利于督促和监督园区各个方面工作的展开,因此选定了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度、信息平台的完善度、园区编制环境报告书情况、公众对园区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工业的认知率等5个指标。②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结合的综合评价法确定方案层指标集相对于最高层的总优先向量,建立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客观评价法,对于复杂对象及其具有系统性的综合评价对象,客观和主观评价有机结合使用,从而克服单一的主观或者客观评价方法的不足。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综合考虑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对同一层次的指标采用两两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A-B、B1-C、B2-C、B3-C、B4-C和B5-C,得出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评价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四、进一步加快江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为目标,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益
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改造,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专业化产业园区,防止各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使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将鹰潭铜产业基地、南昌及景德镇汽车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九江重化工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宜春锂电产业基地、赣南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严把园区准入门槛,优先保障高端项目和优势企业,建立园区落后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推进低端低效以及落后产能转移淘汰步伐。
(二)实施绿化提升与生态化改造,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中,单列一部分资金用于工业园区绿化,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工业园区生态景观绿化提升改造试点。创新工业园区绿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推广苗林一体化,提升工业园区绿化质量和效果。强化工业污水防治,做好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严格实行企业废水刷卡排放,推进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确保管网覆盖企业全部接管纳污。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低碳产业项目,不断改善管理、改进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充分开发循环系统,增强园区循环利用能力
结合现代高新技术,推进有色、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企业间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梯级利用。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提高矿产的采选率、冶炼回收率。通过区域合作方式,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增强生态工业园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①
(四)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产业配套功能,鼓励园区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咨询、设计研发、检验检测、节能减排、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强化生活配套功能,集中建设一批新型城镇新社区,配套完善商贸、餐饮、文体等服务业。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在线监控系统、环保电子政务系统、环境风险预警指挥系统等“数字环保”工程,实现对园区内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官渡工业园区于2008年成立,按“一区四片”构架布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89.72平方公里。2009年5月,经昆明市政府批复同意,昆明空港经济区与官渡工业园区实行一体化管理。2010年,根据新批准的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396.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54.23平方公里,并按照组团发展、生态交融、依托交通,南北延伸的模式,形成“两区一带”的带状组团型空间布局。即:国门空港区:位于空港经济区西南侧,规划面积20.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生态休闲区:位于空港经济区北侧,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商务度假、生物科技、航空教育培训。临空产业带:位于空港经济区东侧,规划面积64.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空物流、高新轻制造、航机维修。2011年,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进行实体化管理模式改革后,规划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420.46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159.72平方公里,涵盖了大板桥和金马2个街道办事处的所有行政管辖范围。至此,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已逐步形成“大空港、小园区”的发展格局,并将由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申报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二、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西冲片区,其中:一期占地2042亩,土地的“五通一平”已完成,入驻企业71户,已竣工投产的企业有24家,总投资额10.2亿元。二期占地951亩,目前正按计划推进该片区的“五通一平”,总投资约为3.2亿元,截止2011年末已完成投资0.85亿元。
(二)官渡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成果转化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清水片区,占地2007亩,其中一期占地1000亩,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7.86亿元。2011年已投入资金0.63亿元。
(三)宝象佳园回迁安置房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宝象片区,一期总用地面积513.24亩,总规划净用地面积320.07亩。建设周期约为3年。全部工程建设投资总额6.7亿元。目前仅完成了部分前期报批报件工作。
(四)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一期)公租房项目
该项目位于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一期)C地块,占地125亩,总投资约4.3亿元。但目前项目尚未启动,主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巨大。
三、官渡工业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目前,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入园企业除位于方旺片区的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外,其余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国际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内,截止2012年1月30日,一期二期共招商88家企业,目前竣工投产24家。
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为98.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57亿元,规模以上利税总额完成6.82亿元。
四、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
(一)金融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情况
为保障园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和债务的及时偿还,在官渡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园区采取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物抵押、土地储备贷款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农村合作银行、富滇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对接,开展融资工作。2010年末、2011年末支持园区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4亿元、2.4亿元。
(二)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支持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入园企业中,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26家,贷款余额合计达3.22亿元。除银行贷款外,园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有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信用证及保函等几种形式。2010年末、2011年末以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支持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的余额分别为11.34亿元、16.04亿元,但无企业直接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对银行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五、官渡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园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自2010年以来,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及整顿过程中,各银行均紧缩对平台公司的贷款规模。作为承担官渡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机构属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其继续获得贷款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此情况下,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工业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2.土地开发成本存在倒挂现象。由于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尽量做到招大商、招好商,又加上当前各园区之间竞争激烈,园区在引进企业过程中往往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土地出让价格为条件留住一些大型优质工业企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部分土地成本与售价倒挂的现象,导致部分开发成本无法收回。例如某集团有限公司在入驻官渡工业园区时,仅以每亩45万元的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但当时该公司所在地区的土地开发成本接近每亩80万元。但为了留住这一大型招商引资项目,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承担了每亩38万元(总计达400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且这一部分亏损资金并未得到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势必加剧园区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
3.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全。从调查的情况看,官渡工业园区的医院、学校和生活服务等生活配套项目严重缺乏,仅有的小型超市也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几十家企业、上千名员工的需要。这势必对已经入园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造成一定影响,从长远看更会使即将入园或有意向入园的企业产生一定的顾虑,甚至直接导致工业企业转入其他工业园区。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从调查的情况看,官渡区政府对工业园区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实质性的政府支持、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并没有落到实处。例如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为了留住某集团有限公司而担负的400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并未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相反这笔巨额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制约了该公司的进一步扩展,间接影响到工业园区的建设。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入园金融机构单一,金融服务配套不足。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只有一家金融机构进驻,即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属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金融服务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入园企业的开户银行大多在昆明市城区,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园区周边道路还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调查的情况看,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官渡工业园区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签订了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作备忘录》,但受到银行自身信贷规模限制,该行目前也只能满足小额流动资金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基础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却无法满足。
2.金融创新力度不足,支持服务手段单一。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官渡区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的信贷品种单一,手续繁琐,难以适应园区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尽管目前诸如“速贷通”“成长之路”等特色信贷产品不断推出,但是相对于大企业客户,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仍是少之又少,多数金融机构仍处在观望和考虑过程中。同时基层银行机构受权限制约,大部分贷款都要到省、市行甚至总行一级审批,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路径长、速度慢,与园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小、急、频、快”的特点不相适应。
3.抵押担保途径受阻,信贷资金支持受限。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一直以来都成为银行拒贷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园区企业普遍没有银行规定的抵押担保物,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采取由开发方为入园企业提供过渡性保证担保发放贷款,在企业取得土地证后置换为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操作模式,对园区内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但使用土地抵押也存在担保手续复杂、审批环节较多等问题。为了获得贷款,虽然承担工业园区管理和开发责任的政府投融资公司可提供过渡性担保,但是由于其自身也存在主体不合规、财务不达标、企业流动性等困难,过渡性担保贷款本质上也只能是保证贷款,从规避风险的因素考虑,多数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对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4.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对贷款的依赖性较强。由于县域资本市场不发达,园区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积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由于企业自身积累有限,加之2011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过高,企业从贷款以外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由此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依赖性也较强。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内企业除了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及南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外,多数企业仍无法达到上市审批条件,对银行信贷支持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六、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新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周边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工业园区的生产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活环境。
2.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要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工业园区,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要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园区建设。第三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政府应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应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工业园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主动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三)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
1.园区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一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和日常结算,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二是要积极吸纳专业人才,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造自主品牌。四是要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五是要正视困难,不要过度依赖政府或银行,要主动出击,完善自己,掌握一些基本金融知识,探索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
在兴平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兴平”的美好蓝图。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速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速30%;地方财政收入达7亿元,年均增速20%。
如何实现奋斗目标?如杜润民书记真诚的言语:“作为经济增长核心支撑的工业园区,兴平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我们热切希望各级政府、经济、文化及企业等各界多关注兴平,为兴平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奋斗历程。在陕西省、咸阳市关于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兴平工业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对园区发展制约也愈来愈明显。
据调查采访和对相关资料的研究总结,记者发现兴平园区发展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管理体制问题。园区管理机构体制不顺、管委会职能不明、职责不清,对园区的规划、入驻项目用地、立项、环评等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加大了项目入园后手续办理的难度。
用地问题。随着招商引资企业的落户和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快,土地指标严重不足,征地和审批程序时间过长和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直接影响了部分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和项目建设速度。
资金问题。一是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导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显滞后,园区信息服务平台及培训机构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二是入驻企业融资难,社会融资成本大,银行融资门槛高。
另外对于兴平装备制造工业园,园区电力供应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电力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改造费用支出巨大,而园区经费捉肘见襟;铁路运输也急需再突破解决,否则不仅严重影响兴化、台玻等大型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销,也影响了诸多项目的开工建设;天然气保障供应也成为台玻咸阳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项目的重中之重,其生产线设计12年的寿命不能熄火,而日耗20万立方天然气的保障工作直接影响到此项目的成败?
加大对兴平工业园区支持
结合兴平产业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兴平向省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自上而下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明确职能、职责、职权,增加园区对入园项目的有关审批权,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撑。
二是根据园区审批级别,对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实行“直通车”,以保证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三是建议每个县区确定一至两个重点产业,并在项目落户及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各县区的产业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避免地区间的不良竞争和无序发展,以便于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各个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四是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扶持方面不要搞平均主义,要根据园区的规模及其产业优势进行重点扶持。
专家建言工业园发展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改革组组长、省体改办原巡视员苗金祥,针对兴平问题建言,首先应该创新领导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领导应该高瞻远瞩提出城市行政升级的问题,兴平工业条件比韩城好,韩城行政级别能升级,兴平为什么就不能升呢?这有助于城市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兴平目前已经到了要加强生态化发展的时候,做到城市就在园中,“白天看绿,晚上看灯”,这对于招商、吸引人才都有益处。
第三,加快发展高科技产品,加快科技创新。目前兴平产业科技含量比较高,但还远远不够,每个园区都应该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企业上市。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很大,可解决融资问题。比如江苏的江阴市,也只是个县级市,但就有30个上市公司。
第五,加强对标学习。可以对比河南的长垣县、新郑县、巩义市,对标学习追赶,跨越的方向和步幅才更明确,距离目标也将越来越近,才能使兴平具有更高水平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比如目前出现的土地、电力、天然气、融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协调推进。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工业交通处处长白振中认为,作为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兴平已经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对于陕西的转型发展,可以说,支持兴平就是支持全省的县域工业发展,所以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宏观上支持兴平发展;对于“钱紧”问题,省政府应该改变对园区产业项目的认识,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项目上,推动其快速发展。
对此,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省决咨委委员杨永善建议,要赶快拓宽融资渠道,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建立银企长效服务机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帮助企业理财,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和上级项目贴息资金支持,缓解园区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加快申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据悉,为了抢抓关天经济区大发展、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咸兴一体化的发展机遇,本着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兴平正在积极申报咸阳-兴平经济开发区,打造省级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关键词:凝结水采暖节能
中图分类号:T-TN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也急速发展,从以前的单一分散厂房生产向集中配套型工业园化发展。工业生产的能耗占社会生产能耗的比重很大,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数据也会随之增长。下面就以一个已经建设运行的工程为例,探讨一些关于凝结水余热综合利用的问题。
一、 工程概况
该工业园分两期建设,总计划用汽量为75t/h,一期已有4家单位投入生产,用汽量为42t/h,还有约8万平米的厂内生活区,二期厂房已即将竣工,二期用汽量为33t/h。紧邻工业园还规划有100万平米的住宅生活小区,目前竣工约8万平米。
二、 凝结水余热利用方案
凝结水首先供给厂内生活区及厂外住宅生活小区,作为冬季采暖循环水,不足部分由蒸汽供给,生活区采暖设计供回水温度为65/50℃。
在凝结水池旁设凝结水泵房,凝结水通过凝结水泵进入生活区换热站内的凝结水箱,通过补水泵直接与采暖回水在换热器前混合,提高换热器进水温度,从而节约蒸汽量。换热器的蒸汽入口管路上采用电动调节阀控制,增加一套气候补偿器自控系统,通过室外温度监测供水温度来调节蒸汽阀门的开关。凝结水泵的启闭采用液位控制,当凝结水池的水位低时,水泵停运,达到目标水位后,水泵启动。
因为系统补充进凝结水后还会溢出等量的50℃的采暖水回水,其热量还可进一步利用。该企业办公楼约1万平米,采用风机盘管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为50/40℃。采暖系统溢出的50℃的采暖水回水可作为风机盘管系统的供水,在风机盘管系统的回水管道上安装一定压泄压阀,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阀门开启,采暖回水外排收集至冷水池另做他用。
工业园区有一洗浴中心,可供300人同时洗浴。洗浴中心泵房安装水―水换热器,在非采暖期,直接利用凝结水换热,采暖期利用采暖回水换热。
厂内生活区采暖换热站系统图见下图
三、设计特点
节能思想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个细节
1、 凝结水热量最大化利用,尽量减少蒸汽的使用量。
2、 整个采暖期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凝结水――生活区采暖――办公楼采暖和洗浴中心换热――其他综合利用。
3、 换热站通过温度自控装置和水泵变频调节进一步节约能源。
4、 区内采暖热网采用无补偿直埋敷设方式,减少了初投资。
5、 考虑到了非采暖期凝结水的利用。
四、采暖期的经济计算分析
设最终利用的凝结水量为70t/h,凝结水温度为70℃,供暖系统回水温度取50℃,胶东地区采暖期为136天,则整个采暖期可回收的热量为:
Q=(293.03-209.33)X70X1000X24X136=1.91 X109千焦
与传统蒸汽换热比较,相当于节约0.6MPa的饱和蒸汽量为
G=1.91 X109/(2762.09-293.03)=7745t
按每吨蒸汽180元计算,一个采暖期共节约资金139.41万元。
三、凝结水利用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对于凝结水产量大的企业,对于凝结水完全可以收集利用,但是凝结水的利用大部分只是利用其热量,在冬季采暖期可充分利用,问题是经综合利用后温度40℃左右的这部分水量该如何利用?
2、夏季凝结水供给洗浴系统后还会有大量剩余,剩余部分该如何利用?
3、利用后的凝结水如何处理?在什么地方设置排放口?排向何处?
(二)、建议厂区内的利用,可利用其洗车、冲刷厕所和道路、建设对外洗浴中心等。
1、 距工业园区西南约2km处为热力公司供热锅炉房,可将凝结水输送至热力公司的储水池,作为锅炉给水使用。
2、 现在水源热泵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可考虑利用水源热泵提取凝结水的热量,冬季供暖夏季供冷。
一、活动时间:2012年3月至2012年年底。
二、参与人员:市总工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三、活动内容
(一)市总工会领导班子集体调研
1、调研时间:2012年4月—6月,9月—11月。
2、调研内容:
(1)全市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社区)工会组织建设情况(具体工作由组织部负责落实)。
主要调研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社区)工会组织建设情况,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情况和工会协理员聘用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社区)工会组织作用发挥。
计划在蜀山区先行试点,每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社区)工会,招聘1名工会协理员,专门从事工会工作,人员由蜀山区工会统一调配和管理,协理员工作补助由市总和蜀山区共同承担。
(2)基层工会开展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情况(具体工作由法律部负责落实)。
主要调研当前我市基层工会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3、调研方式:召开座谈会与集体走访的方式开展调研活动。
4、成果转化:二个课题分别由市总工会组织部、法律工作部负责将集体调研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报告,在此基础上建立机制,完善措施,出台政策。
(二)市总工会各工作组走访调研
1、调研时间:2012年4月—6月,9月—11月
调研内容:了解基层工会工作,特别是“两个普遍”推进工作开展情况;了解职工的意见和诉求;了解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
2、调研时间:原则上每个工作组每月走访调研一次。
3、调研方式:
每个工作组可以集中或分组走访调研,采取召开职工座谈会、民意恳谈会、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
4、调研要求:
真正深入到企业和职工当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方式,着力为职工办一些实事,为企业解决一些难题。
认真梳理和分析企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报送走访调研信息,并以此作为活动开展情况的考评依据。
(三)市总工会部门负责人进基层驻点服务
1、任职时间:2012年3月至2012年底。
2、任职单位:根据各工作组对应的走访调研单位,安排任职。
3、任职方式:原则上每月脱产4天到相应乡镇(街道)或企业任主席(主席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