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3:51:05
导语:在品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文作者:黄东升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德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他们有责任从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全面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11)评价品德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的认可程度[4]。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归纳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要素:(1)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2)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3)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4)提供反思、争论与合作的机会;(5)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6)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7)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8)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大环境[5]。可见,他们都强调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课程理念应该围绕优质、高效的特征来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骤,如果仍存在随性而为或仅凭经验法则,实际已经显示了失败的端倪。课程设计理念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没有理念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论则是虚幻的。相关调查表明,很多老师存在“反思”的迷失,诸多教育政策的推动也多半忽略“理念”而仅就“技术层面”进行宣导,因而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产生偏差的遗憾。所以,要推动品德教育,应该先掌握课程设计理念的精准性、针对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而且,课程设计理念是动态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创造的基础平台,只有奠基于此平台的品德教育才能彰显其深度与广度。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可分为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三个面向,共计九个理念。
1.品德教育的课程观(1)理念一: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可以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类型组成,增强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标。正式课程着重于认知层面,可以单独设置课程,以利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课程侧重行动层面,多半运用于社团活动、周会或自治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或进行随机教育;潜在课程则较重情感层面,包括学校环境的软硬件布置、校园气氛与文化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均可产生品德教育的正负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课程类型组成,达到强化其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当然,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需要,也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将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准确定位。(2)理念二: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统一,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使学生知善、乐善、行善,进而形成完整人格。在认知层面,可以依据知识、理解、应用,进而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力;在情感层面,也有意识、珍惜、热爱、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点;在行动层面,则可使学生经由体验、意志、实践,以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历程与成果。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区特点、学生差异;输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过程因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历程性的测量等;输出因素包括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教师表现、学校整体表现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只有兼顾多重因素的课程设计,才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2.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学校观(1)理念四: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须让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到自治自律。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服务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2)理念五: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将教师视为帮助学生探寻与充实生命意义的领航者,而且教师所应关切的是学生的内在善价值,而非外在成就。所以,教师是以尊重、关怀来启发并引导各具特性的学生,教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将知识转化的品德课程领导者,教师更是提供学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动典范。(3)理念六: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将学校定位为资源整合与发展平台,进而连结学校、家长与社区,以营造学校———社区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学校作为品德教育的社群,学校中所有成员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则彼此相互影响,二则每一分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与社群中的事务;另外家长与社区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与伙伴,以达到发挥家长、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的效果。3.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观(1)理念七: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切勿流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诸多视为理所当然价值的超越与反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单一价值灌输,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心态,其包括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物种等,都有可能蕴含某种意识形态(包括偏见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时时透过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识形态。(2)理念八: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奠基于社会多元价值,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价值及规范共识。这个理念强调品德教育就消极面而言,必须免除各种意识形态的主宰与灌输;就积极面而言,则是建立多元价值观与容忍异见的精神。然而多元与容忍并不表示价值中立或缺乏立场,品德教育也是着重价值的引导与规范的建立,唯此价值与规范是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共识,以彰显生命的共通性与卓越性。(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同时激发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并兼顾正义与关怀的和谐。正义取向是强调公平、权利、理性等原则,而关怀则强调弱势优先、补偿、责任与感性。然而正义与关怀并非冲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发声,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即由兼顾正义与关怀以营造真正和谐的品德理想境界。4.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检验准则依据前述的品德教育设计理念的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此罗列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品德教育时的自我检验准则。
(1)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定位清楚吗?是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还是潜在课程?还是兼而有之?(2)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3)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考虑周全吗?是否纳入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的考量?(4)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吗?还是只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教学的绩效?(5)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有明确的定位吗?有让教师从中反省与修正的机会吗?(6)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有将校园纳入考量吗?学校整体气氛对于品德教育是正向还是负向?我能善用资源并改善阻力吗?(7)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能免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吗?我是否时时思考自己背后所隐藏的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8)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开放与容纳多元价值的吗?其是否可以由沟通以达到暂时性的共识,而非既定与单一的价值观?(9)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展现了正义与关怀之声吗?其凸显了品德教育的涵义与价值吗?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为何?与其他的课程有何不同与关联?
本文作者:许淑兰工作单位:保定广播电视大学
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比赛规则和游戏法则的不同,人际关系的原因,体育基础的差异等等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使得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些正是抓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体育教材所决定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一点情况,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首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注意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因素,所以在任何场合,教师都要用语文明,语气温和,态度和蔼,并且对于自己的承诺要严格遵守,做到言行一致。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新生在刚进入校园时,他们的思想认识还有大片的空白空间,道德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这时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应该严抓思想品德,给他们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导与管相结合口头上说得再漂亮,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徒劳,所以,要提高学生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水平,不仅要加以引导还要加以管理,做到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结语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成才”阶段。据此高校体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学生本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1 在生活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持续时间较长,方法也多样灵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阶段学习的手段就是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亲爱孩子,团结邻里,夫妻和睦,给孩子创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父母不光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哪一件是对的,哪一件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例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教育孩子待人要热情有礼貌,别人说话不插嘴。出门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说谎话等等。家庭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也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品德教育是最有力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1.2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美化环境及主题墙面的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例如墙饰“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家乡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真、善、美的行为,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对孩子责骂。因为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要对进行正面教育,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使幼儿自己增强道德意识,主动改正错误。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是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一个有利因素,如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会性发展不佳。通过与同伴交往儿童可以逐渐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逐步改变自我中心意识,可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1.3 社区的文明风貌对幼儿的影响
在21世纪教育孩子已经不在只是家庭和学校或幼儿园的任务。社区也逐渐参与进来,对孩子也有实施教育的责任。一个社区的好的文明风貌,必然会带动区内的家庭和成员。相反,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社区的文明风貌。社区内的人关心下一代,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社区的人们礼貌待人,热情友好。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社区的环境清洁美化,对孩子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心中产生共鸣,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社区,知道从自我做起保护社区的环境,爱护社区的公物,尊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喜欢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
2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1 实践性。例如勤劳的品质是从劳动中体现的,让幼儿自己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简朴节约的好品质。
2.2 随机性。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进行培养。
2.3 游戏性。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游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同样也要以游戏来贯穿活动。教师应有目的的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如“娃娃生病了”、“家里来客人了” 、“乘坐公交车”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游戏参与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和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山区小学有相当学校领导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不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在行动上。一是没有建立学科教学的督导评估制度,任其自流,无人问津;二是教研活动都是语文、数学和英语,把品德与社会作为副科看待,没有教育计划,更没有教研课题,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三是评选优生只重视语文、数学分数,不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四是不安排班主任兼课,而是安排上不了语文、数学主科或年老教师上课,应付了事。
2.教师认识不到位
许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观念不能转变,认为该学科是考查科目,缺乏认真备课和上课思想,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应该学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回答不清楚,认为品德教育不是自己的事。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3.评价机制片面性
在上级教学评估检查中,许多学校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没有文字记载,对该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没有具体要求,期末成绩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了解作一个印象性的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影响了对学生品德评价的公正性。
4.环境因素的影响
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一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品行。例留守儿童隔代或亲戚监护不严,只懂生活供给,不懂教育方法,孩子任性自流,说谎话、搞坏事无人追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是目前山区小学学生品德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领导率先垂范,抓好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必须把品德课的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校长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并主动地上一至两个年级的品德课。通过备课、上课、参与学生活动、体验品德教育课的成功与失败,研究品德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模范作用,带出一批品德教育师资队伍。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兴衰,要选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学工作,经常开展课赛、教学成果展示、教学工作总结,发现和培养教坛新秀,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的活动,尽快扭转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转变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把它摆在学校教研工作的首要地位,建立教研机构,确定教研人员,落实科研责任,规范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教育,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品德。
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表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情况制订“三结合”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当地司法人员或“五老”(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为学生专题讲座,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了解山区农村的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5.重视教学环节,建立评价机制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学习竞争。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订科学的评价体系,如观察记录、成长记录袋、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和开卷答题等方法,对学生思想品德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小镇的一所九年制学校。近几年里,自己有幸从事小学三个班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断钻研和实践,我逐渐发现了我们偏远山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我相信这些不足是暂时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钻研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使我们偏远山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标准。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思品教育;问题;对策
鉴于思想品德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进行着如何搞好品德课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新课改以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已经严重与时展要求相脱节。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只是把学生当作相关知识的装载机器,不断地倾倒自身掌握的知识,这样只能完成教学计划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当下,许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教学内容方面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因此,就需要品德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工夫,把全部的工作热情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
二、教学对策
1.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力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主宰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转变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并且对不正确的思想给予疏导,这样便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一个主要题目,让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然后再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艺术,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上,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必须从心理上重视起来,作为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教师更应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9).
[2]周明.初中品德教学应注重时事[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关键词】幼儿园;品德教育;渗透
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对引导幼儿建立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普遍存在个性强、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中必须要渗透品德教育,完善儿童的品德修养,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大多是通过教学活动展开,这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的锻炼,忽视的品德方面的塑造。例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仅仅关注对儿童音乐旋律、唱法的教学,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幼师忽略了很多品德教育的渗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教育的质量。
(二)游戏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类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品德教育渗透的最佳途径。但是从调查来看,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成果。大多数游戏都是由教师进行组织、指挥的,设置了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过程,但是却忽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仅仅是按照老师的命令进行活动,即使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出现了分歧、疑问,往往也迫于教师的压力作罢。教师和儿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同时也忽略了对儿童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儿童大多年级较小,对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耐性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不能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而应当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各个细节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加好的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与家长都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品德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儿童最基础的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师必须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渗透。首先,要注重物质熏陶在构建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大门、走廊等区域布置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使儿童在幼儿园时有快乐的心态;在草坪前放置“请爱护我”的指示牌,提示儿童要爱护环境等等。这些物质化的环境构建符合儿童的认知,通过生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儿童的品德。另一方面,要在幼儿园中建立轻松、和谐的氛围。例如每天早上入院时让儿童用礼貌用语相互问候;儿童遇到困难时鼓励相互帮助;组织儿童为花草浇水等等。在实际行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游戏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爱玩闹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渗透品德加油有更好的效果。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一味的任由儿童玩闹,而是要将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教学渗透进去,奠定儿童的品德基础。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儿童有大量的沟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幼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目标及过程,在游戏中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儿童偏离教育主题。例如在《小马过河》的游戏中,让不同的儿童扮演小马的不同,如小羊、小牛、小兔子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树立儿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品德;在《剪羊毛》的游戏中,树立儿童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尊重劳动人民的工作成果。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远远多余在幼儿园中的时间,因此,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还要将品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幼师要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品德。例如,督促儿童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和其他儿童交流时,多使用“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儿童自由活动时,教导儿童要谦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邀请他人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吃饭前要洗手,不挑食,不剩饭,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大声喧哗;其他儿童在休息睡觉时,不能大声大闹,避免打扰到其他儿童的休息。这种日常生活的品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养成一种生活态度,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案例
离园活动时,儿童都开始自由玩耍。此时有儿童A没有玩具,看见儿童B正在玩球,就向儿童B提出借球玩,儿童B同意了。但是没一会儿,儿童A开始自顾自的玩,不管儿童B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他球。幼师发现后,并没有用命令的口气让儿童A将球还给儿童B,而是向儿童A问道:“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球呢?”儿童A回答:“因为我没有球玩,这个球我找他借的,一会儿就还他。”幼师又说:“你这种做法不是借,你看他都哭了,你这叫抢。借的话你必须要先经过他的同意才可以。你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玩呢?”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和儿童B一起开始玩球,儿童B也破涕为笑。幼师在发现问题后,没有一味的指责儿童A,而是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一起玩球的提议,让儿童A认识到了分享的快乐与重要性,对儿童的品德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园加油中的品德教育要从教学、游戏中渗透,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树立儿童的正确价值观、认识观。此外,优势和家长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秋仁.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0):117-117,118.
[2]康燕.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5):125-125.
在世界教育史上,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教育哲人们也把培养人的道德放在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其实,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各种教育指导性文件中也都明确地指出了教育要以德育为先。但近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冲击,我们的学校教育渐渐地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了一边,以至于我们的教育频频出现不该出现的故事。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左右,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里正在举办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讨论会,中国籍物理系留学生卢刚博士也在现场,卢刚从小聪明勤奋,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由国家公派来美留学,他的成绩一直骄人,但自从从中国来的另一位留学生――山林华来了之后,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他的成绩总是排在卢刚之前。这让心胸狭隘的卢刚无法忍受,现在因为嫉妒,使他的心态渐渐疯狂起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在降临……
卢刚在会议室旁听了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戈尔咨教授,教授应声倒下,继而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卢刚却又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记恨已久的另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他的“竞争对手”――山林华博士,他一连朝山林华的头部和胸部开了数枪,山林华当场死亡。
卢刚又来到系主任办公室,枪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然后举枪自杀。
这件事当时震惊了整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物理学界,因为卢刚枪杀的都是当时世界上物理学界的泰斗。后来有人预言,卢刚的行为,使美国在太空领域至少停滞十年,给人类开发太空领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看完这个案例,我不知大家注意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没有,那就是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嫉妒。卢刚之所以制造了这样的血案,是因为他对比他更有才华的山林华心存嫉妒,他无法忍受别人的才华在他之上。
卢刚事件用血的事实告诫我们教育者,如果忽视品德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将带来恶果。卢刚就是他所有的受教育生涯中,他的教育者没有重视他的品德教育,更多地注重了他的智育,没有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可见,忽视了一个人的品德教育,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重视卢刚的品德教育,那么即使他学习成绩不好,不能出国留学,那么他仍然可以保留一条鲜活的生命,现在他虽然被国家送到外国去留学了,但是他却使那么多的教育者用来培养他的心血付之东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忽视了对一个人的品德教育,那么对他的智育越多,他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
那么,我们的德育在这个案例中能起什么积极的作用呢?其实,嫉妒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实现对一个人产生嫉妒心理后,如何正确理解自身价值(当然这里边有心理学的范畴),如何把嫉妒化为动力的这样一个过程。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完整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是不是应该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把其他教育放在第二位,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是不是应把考核学校德育是否合格视为衡量办学成功的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学识平庸对社会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道德低下却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在人上下功夫。就是把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派到品德教育岗位上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当委派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学校应当常年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整个教育的中心工作。从低年级的写字的坐姿教育开始,到高年级抗挫折教育,政教处应该与教导处携起手来,让所有智育中都渗透德育,让德育反过来去促进智育的提高。
第二,把班级质量工程的重点转移到抓好品德教育上来,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德育。首先要求班主任把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学校把评价机制的好坏定位到班级的品德良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上来,而不是考试成绩等等。其实,笔者认为:一个班风良好、积极向上、尊师守纪的班级,它智育质量一定也会是佼佼者,不可想象的一个班风涣散的班级会有好的智育质量。我听过一个臧老师的报告,她就是把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班级教学的根本,我虽不知道臧老师班级的智育效果怎么样,但是我只听她的报告,就可以认定她的班级一定是一个智育成绩优良的班级。
关键词:师德;管理;渗透;主阵地;配合
教育的本质是树人,促进人的成才与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成才必先成人,教书必先育人。思想品德是学校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校风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学要努力探索和实施德育创新,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要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下面就谈谈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形式:
一、以身立教,严守师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去感化、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提升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爱自己,学会尊重自己,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温馨的校园就是我们的家,讲台就是我们的舞台;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课上、课间,老师的一言一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优秀的道德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要忠于职守,严守师德,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二、立德树人,抓好管理
1.学校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校长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工作,经常监督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应该以德育处为核心,首先要制订好本学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感恩的教育,加大每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察力度;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少先队、团支部以及学生会是德育处的主力,要各司其职,履行自己的责任。学校思想品德工作要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评比,实行量化评分,把环境保护、勤俭节约等当作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考核内容,调动班主任、少先队、团支部以及学生会的积极性,德育各部间密切配合,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2.思想品德应该是生活中的德育
真正有效的思想品德应该是生活中的德育,也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组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爱国主义、感恩、环保、理想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文艺会演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恩之心、环保意识以及树立崇高理想,从而增强德育的效果。每学期进行一两次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
三、学科渗德,促进发展
1.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
部分教师重授业,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忽略德育责任感和育人目的,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实施了学科渗透的德育方案,要求各老师充分挖掘学科思想品德因素,结合本学科特点,找准结合点,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中接受思想教育。各学科教师要与学校德育处加强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这是教师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2.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情操,又能学到课本知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生机勃勃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心的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更要树好苗;要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发扬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四、以教促德,打好主阵地
1.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优势,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要实现新课改目标,就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环境保护、感恩等;具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的人才。
2.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在教育的首位
新课改思想品德课教学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牢固的法制观念;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已经把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找到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而且会使思想品德课堂具有诱人的魅力。教师要尽力去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让学生带着激动的积极情绪去学习和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要充满关爱之情,用爱去感染学生,我们的每一个关爱的言行,都会给学生带去莫大的鼓励;学生尊重老师,自然也会用爱回报老师,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五、家校配合,巩固成效
1.家长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应该推卸家长的责任,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家,家长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唠唠叨叨;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不要粗暴处罚,学生的成长的确需要欣赏,成功的路上离不开鼓励,家长要尽量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努力创造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
2.家长要与学校常常保持联系
家长与学校常常保持联系,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和老师联系,不要怕麻烦,了解学校的制度和班上的班规;学校和班级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制定家访制度,和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当然,家长也要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多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多看电视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促进学校、老师与家长三方的相互了解、沟通,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自主;法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78-01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
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更要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迅猛异常,生活方式变化不断加剧,必须要求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一种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还可安排学生积极撰写小沦文、调查报告等。当然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二、要准确地研究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概括为三点:①教材体系中带有基础和核心性质的概念和原理,其它概念和原理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如宪法与法律的概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公民与人民之间关系概念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都属于上述一类。②带有总结概括性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有统领作用。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开篇有这样的论述:“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所谓公民权利,指得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所以称之公民的基本权利。”章节结尾又说:“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树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这一总结性的概括,既概括了下面的教学内容,总结了前面的教学原理。③合作范围较广的概念和原理,并能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宪法中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涉及到后来讲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和法学原理。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普遍存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的倾向,强调自我价值,只要权利而不履行义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不懂得法律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中把权利与义务作为重点教学就能很自然地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地。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