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3-08-02 16:37:50

导语:在茶文化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教育;思想教育;应用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提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四个服务”要求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以及能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中的“理敬清融”理念,能够与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塑造。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想教育与茶文化的结合,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没有对其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运用的也不够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其意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学、茶艺等。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茶文化发展形成过程中不难发现其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教育素材,深入发掘其教育功能效果显著。从古至今诸多文人雅士将品茶作为体悟人生和励志的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由于其具有很多思想性,因而能够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茶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已经形成了洒脱、宽容、仁爱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因而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茶文化可以与大学生思想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用来开展思想教育,比如“茶艺、茶德”可以用来教育学生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及培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理敬清融”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一定要重视茶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二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当前很多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较薄弱,这与“德才兼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心灵十分脆弱,因而一定要加强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将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茶文化“和敬融礼”的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解决大学生的一系列困扰和困惑。茶文化还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茶文化让自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能够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得到升华、世界观得到改进,这必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属于“集大成”的文化,可以说属于中华民族的财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比如“茶道、茶礼、茶德”蕴含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会使学生变得成熟,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不再是“玻璃娃娃”。

2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已经对茶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茶文化在促进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重视。一是重视不足。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运用茶文化,而且也有目的的开展了一些课程,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将运用茶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只是开展了一些渗透的工作,因而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方面,虽然认为茶文化具有很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问题,这样的思路根本不可以将茶文化更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教育当中,而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效果也不可能理想。二是缺乏融合。从当前一些高校的运用情况看,尽管已经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融合度相对较低,同样会制约运用的效果。比如从茶文化来看,不仅包括简单的茶事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延伸以及文化活动,比如茶戏剧、茶故事、茶诗等等,这些都能够运用到思想教育当中,但当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没有与思想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很多教师本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就不够深入、也不够到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时也根本不可能起到很好的融合效果,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一定首先要深入了解、体会和理解茶文化,进而进行融合教学。三是实践较少。当前一些高校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实践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一些“理论说教”,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少之又少,这就无法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而只能是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行合一”的目标根本无法体现。众所周知,对于茶文化来说,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应当多开发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项目,并且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引导以及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茶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按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来看,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应当将茶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运用茶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使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首先必须高度重视茶文化的运用,要鼓励、支持、引导,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一定要将茶文化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当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茶文化“集大成”的重要优势,积极探索运用茶文化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模式。高校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建立“茶文化学堂”,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接触茶文化。而是要真真切切的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积极引导教师学习茶文化、运用茶文化。二是强化相互融合。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运用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否则根本不可能起到效果。要想使茶文化更好的融合于思想教育当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出茶文化当中能够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发挥。比如教师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茶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茶文化当中的“现代气息”,并与之有效结合,进而融入到思想教育当中,这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茶道、茶艺、茶德”的“高手”,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思想教育,才能让学生信服。三是加大实践教育。“知行合一”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茶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这方面,高校一定要为教师开展茶文化实践教学开辟渠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可以多与茶艺馆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对茶艺馆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茶艺馆开展一些实践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生活气息,而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内容的拓展,高校以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既有利于宣传茶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茶文化社团”中进行实践锻炼,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茶文化论坛、茶文化相关方面的比赛活动,更应当开展一些庆典,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对高校思想教育如何更好的运用茶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必须下力气解决,特别是要在提高重视程度、强化相互融合、加大实践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使茶文化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模式,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新的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李瑞.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教育导刊,2013(1):33-35.

第2篇

1.1造型设计师法自然,迎合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主题,其精髓在于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孕育了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一精神一方面通过茶事活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由茶滋生出的相关文化(茶诗、茶画等)的描绘表现出来。唐代陆羽主张茶事活动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如他把茶汤中的沫饽形态想象成大自然中的美好情景,“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这样就能在茶事过程中全然体会并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恩惠和深情,显得别有一番情趣。苏轼也提倡茶事活动与自然契合,他临江取活水烹茶,近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风情与美韵,追求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茶艺境界。此外,“天人合一”的精神在茶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肯定。如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树荫煮茶图》、唐寅的《品茶图》等茶画,展现了茶人们在古亭品茗、在山间烹茶、在江畔品饮等场景,表达了茶人们迫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这种对大自然的独有情感与追求为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甚至一些食物的形态,都被一一运用至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树瘿壶就是一个明证。它以树瘿为原型制作而成,整个壶像一个古树的瘿瘤,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壶身亦被按出树瘿的肌理。树瘿壶属于仿自然形的经典作品,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自然界各种物体的形态中,“食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人们维持生活的必需用品,同时也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重要来源。南瓜壶就是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物化反映。陈鸣远的《南瓜壶》以一个饱满的南瓜作为身筒,造型自然平朴,极富生活情趣。高丽君的《呜蝉瓜壶》以侧卧的南瓜形态为造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寿桃”由于其个大、味甜、水分充足等特点深得人们喜爱,而且它还象征着长寿,这一美好的祈望使得“寿桃形”被广泛运用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如蒋蓉的《寿桃壶》壶把和壶嘴都由“桃枝”弯曲而成,色彩自然生动,壶形活灵活现。朱可心的《寿桃壶》和汪寅仙的《圣桃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壶体都为一只硕大的仙桃,壶上又有中桃,壶钮也为一只小桃。大师们把吉祥的祝福都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人和友人的真诚问候。此外,丝瓜壶、芒果壶、荸荠壶等作品都是以自然中的食物形态作为造型设计的。紫砂艺人不仅根据自然界物体的形态来设计成壶,还将自然界中的花朵或果实的形态加以图案化、规范化,体现了他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独到的设计能力。如“壶”以瓣为创作元素,壶身由等分匀衡的瓣构成,突出了的形象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菱花仙子壶”的造型也受菱花花纹启发,壶身由12条纵向等距的菱花纹样组成,花纹由壶底一直舒展至壶钮,造型生动精确。即使是几何型的紫砂壶,也是从自然界的某些形象演变过来的,如“茄段壶”“生梨壶”“仿古(鼓)壶”等,这些作品的名称清晰地指明了造型的依据,它们都是紫砂艺人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巧妙构思及创意,对紫砂壶造型进行的拓展和衍生。

1.2造型设计蕴含茶文化“和谐”之精神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表现在具体场景中,则是欢愉的、融洽的、包容的……它们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主体。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和谐精神。你看那茶画中描绘的欢乐图景(展现了一群娃娃边嘻戏边喝茶的和睦情景)、你看那茶诗中道出的和谐真谛(元代•赵孟“高侯远来肯顾我,裹茗抱被来同眠”)、你看那饮茶习俗中隐含的礼仪之道(如婚俗中的下茶礼、定茶礼、合茶礼)、你看那茶话会中弥漫的融洽气氛……这些场景统统都没有争执,没有吵闹,更没有动辄决斗。相反,这里充满了和乐的氛围,突出的是和睦共处的情景,是平静友好的态度,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这是一个和谐的世界。然而,整个茶文化的精神主体也就在这里,就在这没有矛盾的友善态度中,就在这没有冲突的相互理解中,就在这相敬如宾的祥和景象中,表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和谐”之美。“和谐”精神不但在茶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也在茶文化的物质载体—紫砂壶中得到很好地延续和展开。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中,“和谐是指某一作品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要保持有机的联系,使局部细节配合适宜,使单纯的东西不失之于单调,复杂的东西不失之于琐碎,厚实的东西不失之于笨拙,灵巧的东西不失之于纤弱,从而使人产生愉悦的美感”。那栩栩如生的自然型类壶,通过模拟大自然生物的形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组合成壶的各个部分,每个部分安排适当,设计巧妙,疏密有致地构成一个整体,不正体现了和谐的造型设计思想?那线条统一却不单调、图形规则却不呆板、造型简洁却又不失稳重的筋纹器型壶,不也正展现出和谐的整体形象?而大量规整的几何型紫砂壶更是典型的例证。其中“,圆”历来受到老百姓的偏爱,具体又可以分为正圆、椭圆、扁圆等多种造型,这些造型寓意着紫砂艺人在创作的同时还寄予了对生活和谐、诸事圆满的期盼。如“掇球壶”基本形体为正圆造型,通过巧妙的造型变化处理,使不同形态间过渡流畅,自然和谐。“仿古壶”基本形由大中小三个椭圆组成,各部分都设计得协调统一,壶型给人以厚重但不笨重之感。“方”是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另一常用造型,有四方壶、六方壶、八方壶及由基本方形延伸出的四方(六方、八方)梯形壶(如“铺砂升方壶”等),这些方型壶的共同之处就是造型方正,比例协调,有挺拔方刚之气,也有和谐统一之美,同时还象征着茶人们正气、进取的性情和姿态。此外,还有方圆结合的壶形,如均玉壶,这一壶型与中国哲学“方中带圆”的思想甚是吻合,有如天圆地方,和谐统一。这些作品都进一步说明了紫砂壶造型设计蕴含茶文化精神的深刻表现。

2茶文化在紫砂壶装饰设计中的体现

紫砂壶不仅造型丰富多样,装饰也是千姿百态。奇巧的造型和雅致的装饰相映成趣,共同造就了紫砂壶的艺术特色。从紫砂壶的装饰设计中,我们同样可以窥见文人独特的审美倾向及茶文化精神的渗透。

2.1装饰造型注重美观

美观是紫砂壶装饰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质,也是紫砂壶审美体系的核心。通常,紫砂壶的表面不施釉,其本身的造型就体现了一种装饰美。自然型类壶虽以客观自然界存在的生态为创作对象,但仍使人感到“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美观造型。在作品中,被设计得疏密有序、雅致清新的“生态”并不仅仅以其形状或色彩,更是以其神态和气韵来展现它的存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筋纹器型壶看似图形太过规则,然而细细观察,则会发现作品中的每条筋纹都会随着壶身、壶颈、壶盖及壶钮的形体变化,宽距及深浅也发生变化,而最终又高度统一。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却洗练,它更使人感到一种精巧与饱满的美。几何型壶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难免给人粗略感,但通过一些颇为考究的线条设计大大减弱了这种粗略感,反而衬托出简洁、美观的装饰造型。如有的线应用于壶口和壶盖,上粗下细的形式使壶型更加安定、稳重;有的线设计在壶的腹部,不仅使整个壶更加秀气,而且也增加了接口部位的牢固程度;还有些形态优美的曲线装饰,也仍然使壶型更加整体,更具美感……正因为如此,美观已成为紫砂壶装饰造型的主要原则,它几乎统摄着紫砂壶装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成为紫砂壶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评价标准。

2.2装饰色彩追求平朴雅致的效果

紫砂壶在装饰色彩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知道,紫砂壶泥料本身的颜色与烧成后成品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而为了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紫砂艺人需选用适当的泥色进行配比,也可以在泥料中加入少量的无毒氧化物作着色剂,以提升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色时,紫砂艺人同样遵循自然界物体的固有色,追求自然平朴的艺术效果。如“茄段壶”“生梨壶”“青椒壶”等,作品颜色都与生态颜色浑然一体,显得自然而含蓄。紫砂艺人也可根据要求,选用几种不同色调的泥料设计。如“彩碟壶”,壶身选用朱红色,壶嘴的卷叶、壶把的藤枝及壶钮的花蕾和蝴蝶同样选择了与生态相适宜的绿色。这样一来,素雅的红色搭配生动的一点绿,蝴蝶仿佛在壶面上翩翩起舞,整个作品立即灵动许多。“松椿壶”色彩设计依旧贴切自然,在深紫的壶身和壶盖上塑造了几朵翠绿的松针,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其次,色彩的搭配还讲究雅致。如“御玺壶”,壶身用红色和紫褐色两种泥料绞合,打片镶接,虽然色相各异,但通过纯度和明度调和,搭配在一起温润协调,十分雅致。可以看出,紫砂艺人很注重作品的色彩搭配,在作品中几种鲜艳颜色的大面积组合几乎是绝迹的。红色、绿色等亮色的面积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仅给人一种质朴雅致的视觉效果,而且也给整个作品增添了灵气。

2.3装饰元素富有文化气息

紫砂壶的装饰元素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主要得益于文人的积极参与和提倡。他们将茶孕育出的相关文化——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运用至壶艺中,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那气韵生动的笔法、饱含哲理的诗文、意境深远的绘画……本身已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再与简洁雅致的壶型融合在一起,极具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当然,这种融合是内在而非表面的,所以才成为人们欣赏和追捧的对象。陈曼生与壶艺家合作的众多作品都清晰地显现出这一融合特点,尤以“半月瓦当壶”为甚。“半月瓦当壶”造型取自瓦当,壶一面为“延年”二字,字形与壶形相得益彰,另一面为“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曼生铭”的铭文,这一铭文所折射出的人生智慧与该壶的造型极为呼应,也由此抒发了在饮茶中找寻人生归宿和蕴藉的情感。继陈曼生后,很多书画家都参与到这种形式的创作中,将更多的文化门类运用至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中,甚至突破前人的装饰手法,如瞿应绍首创在紫砂壶上直接作画镌刻,更“不受壶体面积所限,别出机杼…在壶面横书,连及壶盖”,进一步发扬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使紫砂壶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从紫砂壶的装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装饰的造型、色彩及元素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采,它们在茶文化的陶冶下不断发展,自然而生动地赋予了紫砂壶细腻的文化精神和美妙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紫砂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文人朴实雅致的审美情趣。

3茶文化对紫砂壶制作工艺的意义

3.1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特色

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成型方法上。虽然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很多,但艺人们历来都推崇纯朴的手工成型法,这一普通而又独特的方法一方面满足了紫砂壶多样的造型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全凭借制作者双手的操作来达到作品的诞生,所以使得作品从制作到成型始终贯穿着、凝聚着制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而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神秘的、捉摸不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赐予了紫砂壶一种人性和人情的意蕴。这即是说,紫砂壶展现的不只是一个有使用价值的对象,也蕴涵着制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正是这个方面使紫砂壶在本质上区别于那些只有功能性的器物,具有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意义和价值。

3.2设计制作与茶文化精神互通

紫砂壶在设计制作方面与茶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静心自悟”的精神对紫砂壶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静心自悟”为佛教禅宗传播的修行理念,其讲究主体内心清静,没有烦恼,并通过静虑思索,达到大觉大悟的境界。而饮茶能使人心里不烦,不乱,正好与禅宗追求的心境相符合。在众多僧侣佛徒的推动下,禅宗理念自然而然地与茶结合起来,也造就了茶文化“静心自悟”的精神。紫砂壶的创作过程同样需要主体内心平和,清静自在,并通过奇思妙想,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这种创作观念和态度也正是紫砂大师所认可和具有的。吴云根说:“壶如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之精神,非一日之功也。”蒋蓉说:“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做人,认真做艺。”看来,人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内心修炼才能达到“壶艺精深”(禅宗“大觉大悟”)的境界。同时,禅宗主张修禅过程的简易化,认为只要心中有佛,在哪坐禅都一样,使修行环境轻松化。而紫砂艺人也需要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创作。紫砂大师吕俊杰说:“我喜欢我的创作环境是宽松的,不受束缚的,这样才能让我尽快地投入创作状态,也更容易找到设计的灵感。”此外,禅宗灵活的修行方式也使得佛门弟子不再苦恼那些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戒律,可以做一个自由的佛教信徒,他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都充满了很高的兴致。这或许也给了紫砂艺人一些启发,他们并不局限于紫砂本身,也没有一味的沉浸在紫砂世界里,他们谈论人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所以,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寻求创新,作品中总藏存他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感慨,从而流露出一丝别样的生机和情意。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生活习俗 日本 文化 兼容性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75

On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Living Customs

WANG Xiaoq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 Japan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in A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not only made anothe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economy, while also showing a thriving cultural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e, we can find that Japan is a good learning 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to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ectiv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culture, and through its own compatibility, mak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fter each draw the essence, still retain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world culture. Compat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Japanese culture, its rooted in real life, there are compatibility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 Japa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on Japanese customs, hope compatibility of Japanese cultur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efforts through customs, and the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living customs; Japan; culture; compatibility

0 前言

日本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民族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国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整体上看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方面相似之处比比皆是,这与历史上日中两国之间频繁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向中国学习外,日本在近展的过程中更是将目光着眼于全世界,将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也积极引入日本文化之中,使得日本文化在层次性以及兼容性上都有所体现。

1 语言习俗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展现方式,日本人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形式十分丰富,不仅带有日本本土语言特色同时还夹杂着一些外来语以及流行语,这使得日本语言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将更多的文化内容兼容其中,让日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1.1 谦恭的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一个复合性的行为,人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语言抒发出来,同时还要根据语言的内容加入一些肢体上的动作,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对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化。例如,在日本要想向对方表达诚挚的问候或者深刻的歉意,一般都会在说话的过程中辅以鞠躬的动作,加深情感的表达。这种鞠躬的行为其本身带有着一种对长辈对朋友的尊重,同时也是日本文化中谦恭、礼让思想的体现。除了鞠躬以外,点头或者附和也是日本人进行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动作,这种赞同性的动作在谈话中被应用,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聆听者的专注与尊敬,同时也可以给对方以鼓励,让对方更加顺畅地将语言表达清楚。这种谦恭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日本语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不仅可以照顾人的心理感受,同时还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变得轻松自在。

1.2 柔和的语言表达

语言与感情相关联,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含义通过不同的语气或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请人帮忙时祈使句和请求句给人的感觉就有很大的不同,通过疑问的方式将请求表达出来更加容易达到目的。日本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深谙语言表达的技巧,一般在进行对话交流时,极少使用过于尖锐直白的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日本人都会通过柔和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在阐述自己意见的过程中,日本人经常会在结束的时候询问对方的看法,使用“您觉得如何”“还可以吗”等谦虚柔和的词汇与对方进行沟通。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化解语言上的锐气,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并且通过柔和的语言也可以给自己的意思表达获取一些转圜的余地。这对于帮助日本人民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在与其他国家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造成交流的冲突,充分体现出了日本文化的兼容性。

1.3 敬语的应用

大多数的人在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都会对日本人的礼仪以及礼貌用语印象深刻。由于日本文化中对于礼仪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日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敬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与长者或者前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人要用“您”当作代称,同时对自己还要谦称后辈、晚辈等。除此之外,贵公司、鄙人等也是日本人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敬语。这些敬语的应用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对对方的敬重之情,让对方体会到了语言表达者的友好,可以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谈话过程中的生疏感。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可以知道,日本语言的表达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中不仅包含了本土语言的精髓并且还融合了一些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内容。但是从这种融合的方式上来看,日本语言的融合不是单纯的堆积或是组合,其是一种吸收后的重新包装,使得东方以及西方的文化在日本语言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着谦恭、柔和、礼让的表达特点。

2 饮食习俗

饮食是认识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日本的饮食颇具特色,并且在日本政府的有意扶持与发展之下,日式料理俨然已经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标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民众的追捧。不少游客更是希望通过品尝正宗的日式饮食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但是通过对日本饮食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日本的饮食虽然极具特色但是其与传统的日式饮食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受到了文化兼容的影响,使得日式饮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传统饮食习俗进行了发展,同时还融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以及异域的文化,使得日式饮食习俗更加具有时代性,更符合现代日本的发展要求。

2.1 食品种类的兼容

不同的国家由于农业发展、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其饮食的种类以及食品的样式都会有所不同。以我国为例米饭、馒头是最常见的主食,而西方国家则将面包作为主食。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在饮食种类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偏重,其中最常见的有寿司、乌冬面、海产品等。这些食品是日本比较传统的饮食种类,虽然极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外来的食物也逐渐被端上了日本民众的餐桌,使得日本的饮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日本的邻国,其从古代就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日本的餐桌上中国食物极为常见,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饺子、馄饨等。随着西方文化在亚洲的盛行,西式餐点也逐渐被日本民众所接受,并且在西式餐点和日式餐点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巧妙地将西餐与日料结合在一起。现在日本的餐饮业已经成为了日本重要的经济发展产业之一,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交融,使得日本饮食更加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2.2 饮食习惯的兼容

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酒和茶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日本人都会在用餐时间或者休息时间进行饮酒或者品茶。并在饮酒与品茶的过程中对自身精神进行放松,有着一定的减压作用。酒是餐桌文化的衍生品,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就我国而言桑落酒、杜康酒、屠苏酒都是历史较为出名的佳酿,并且时至今日仍被后世所称赞。而日本备受推崇的酒则首推日式清酒。日式清酒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本的各种祭祀以及节庆中清酒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日本男女在进行成人礼的过程中,就将饮清酒当作礼成的标志,并以此预示今后将作为一个成人生活于这个世界上。虽然当今日本现代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这种传统的仪式仍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日本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了清酒在日本饮食中的地位。在日本茶与酒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茶要较酒更加具有文化韵味。中国具有着悠久的茶文化,经历史研究证明,日本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并经日本人民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使得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出现了同根但不同形的局面。日本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发展,其使得饮茶成为了一种艺术,兼具了美感与思辨。日本人在饮茶的过程中注重内心的安静以及品茶的过程,通过品茶达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目的。这是一种饮食上的禅意,使得日本的茶文化又添加了一层神秘的精神力,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突出代表。

3 服饰习俗

3.1 传统服饰的兼容

在古代不同的国家以及民族在服装上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不断加深,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之间在服饰上的差异性开始不断缩小,但是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保持本国文化的延续性,各国仍对本土的服饰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希望其在今后的岁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日本在民族服饰的传承上相对比较优秀,其不仅将和服保存了下来,并在大型的庆典或者祭祀活动中将和服设定为正式服装。日式和服的制作以及穿着都比较繁琐,并带有着中国汉服的一些风格在其中,尤其是女性的和服,在制作以及穿着上都十分讲究,并且针对出席活动的不同,和服的款式以及图案等都会有所差异。其中和服的图案决定了和服的穿着效果,因此在进行和服制作的过程中,图案的选择十分重要,最常见的和服图案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包括水文、花鸟等,随着文化的不断交融一些中国风的图案也逐渐在和服中有所体现。

3.2 现代服饰的兼容

虽然和服在日本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护,但是并不影响日本民众追赶服饰上的潮流。随着日本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日系服装在时尚界也占领了一席之地,受到了全球各国时尚达人的争相追捧。目前在亚洲范围内日本以及韩国是服饰潮流的风向标,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经常会模仿日韩偶像的穿着,并搜集一些日韩街拍当作学习的范本。因此在日本街头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日本青年人在穿着上十分前卫,尤其是受到欧美服饰搭配的影响,日本少年更加倾向于混搭风格。例如,丝袜搭配面包鞋、夹克搭配太阳裙等。这种服饰的搭配以及穿衣的风格,(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52页)使得日本的街头洋溢着时尚的气息。与青少年不同,日本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由于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日本男人的性格比较严谨,在衣着上相对保守,但是仍能显示出日本文化中的兼容性。例如,在上班期间大多数的日本男人会以西装作为正装进行穿着,虽然西装的款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但是由于颜色搭配以及领带选择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使得日本的上班族也具有着一定的时尚性。并且在上班之外的时间里,大多数的上班族都会放弃西装而选择更加休闲的服饰进行穿着,使自己从心理到身体都得到完全的放松。

4 建筑习俗

衣食住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类最基础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对日本生活习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日本的饮食、服饰、语言等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日本的建筑习俗进行关注与了解。在对日本建筑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建筑分为现代建筑以及传统建筑两种,这两种建筑在风格上以及形制上都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却都具有着兼容性的特点。

4.1 传统建筑的兼容

传统的日本建筑以日式庭院为首要代表。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并且拥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中国北方的四合院最为出名,但日式庭院却与中国的传统庭院有着极大的不同。其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以小巧精致为主要的建筑特点,大多数的日式庭院内还会栽种一些植物或者布置一些盆景,以达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日式庭院在建设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改变,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兼容其中。例如,现代日式庭院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会保留原有日式庭院的精致小巧,并力求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但是在进行内部设计的过程中,却开始将一些现代化的部件设计其中,使得主人在居住的过程中可以更加舒适便捷。

4.2 现代建筑的兼容

日本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因此随着日本发展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开始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日式庭院。在进行现代公寓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设计师都会以现代、时尚、方便、实用为主要的设计原则。但是为了迎合日本民众的居住习惯,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也会加入一些传统的元素在其中,使得现代的日式建筑更加具有兼容性。例如,在进行现代公寓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日本民众供奉神像的要求,设计人员会在公寓中设计出“壁龛”以方便居民进行日常的宗教行为。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沿袭了日本传统的居住习俗,将推拉门引入公寓之中,使得主人可以随意拓宽室内空间,将席地而卧的传统习惯保留下来。这种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在一起的建筑方式,形成了日本新时代的建筑习俗。

5 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兼容性,其不仅将本土文化进行发展与完善,同时还借助自身的吸收以及消化功能,对其它国家的文化以及习俗进行了兼容,使得日本的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日本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佟晓东.从生活习俗看日本文化的兼容性[J].中外企业家,2014.3(14):34-35.

第4篇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内容要按顺序编码标注,要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顺序编码,然后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文中标注的文献顺势依次排列写作。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0-12.

第5篇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茶企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日益重视,如今人们的饮茶需求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前茶叶进出口已经成为很多茶叶企业经营贸易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但对部分中小新兴茶叶企业来说,茶叶国际贸易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因此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所以积极完善合作细节问题,体系化梳理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对茶叶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入手,从而探索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风险及相关防控思路。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3]张兰兰.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J].中国商贸,2014(12):185-189.

[4]张近情.中国棉花对国际贸易市场棉花价格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2015(5):203-207.

[5]杨慧娟.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需求与弹性[J].中国茶叶,2015(13):17-22.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摘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提出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2001年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这一新的理论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人到市场经济的相关领域,才使得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相关交易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而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其基础是人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某些信息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信息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们称其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企业面向国际贸易市场,在充满各种风险的国际市场,企业通常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把营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对国际贸易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不能轻信客户。另一方面,相对经验成熟的企业虽然对贸易市场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贸易合同执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场间没有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那么国际贸易量将急剧增加。

二、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从本质来看,任何信息都产生于一个局部的个体,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信息会随时反映事物的运动及其伴随的一系列属性。在该新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输给信宿之前,该信息相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新信息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对称性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社会信息量,特别是科学知识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曾预言: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期是10年增长一倍,70年代5年增长一倍,80年代有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一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400万篇科技论文问世。在这样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任何的个体或几个都无法并且务必要获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个体或机构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会不断加大,信息偏态分布在整个社会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3.信息占有方的垄断优势。在市场交易情况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隐藏信息或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对方无法及时获得交易所需的相关信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消费者或消息弱势方在交易达成之后才掌握全部真实信息的状况。

4.信息获取的成本扩大了信息不对称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富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而贫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贫瘠。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这就形成了针对市场环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对称屏障,信息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了交易一方的绝对劣势。

三、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国际贸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相关贸易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引发完成交易前产生逆向选择,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对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对信息的无知来获得额外利益。国际贸易中的多边或双边贸易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际贸易市场的统一存在很大的障碍。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利用厂商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了解贸易对方信用状况,伪造单据,发生国际贸易合同的逆向选择;二是国际贸易欺诈犯罪分子以各种虚拟公司名义进行欺诈,产生利用贸易所在国管理漏洞的逆向选择;三是在一国或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的逆向选择,以不可抗拒的巨变为理由,贸易国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2.国际贸易中的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状况引发完成交易后发生道德风险。就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受损的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的双方处在不同的信息储备中,在交易发生前相互没有关联,缺乏互相公开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贸易双方之间建立的互信机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后买卖双方都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买方收到货物后在不完全承担利益风险时,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私行为,例如谎报收货情况,暂不付款或恶意退货,使卖方利益受损。卖方由于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在完成合同后,可能发生以次充好,给卖方质量较低的同类商品代替原来买方所看到的商品。总之,买卖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四、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但这种状况并不是不可逆转的。要彻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风险,就必须尽力实现贸易信息的对称化。使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在获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1.强化信息传递技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这对于增强商务信息透明度、提高贸易信息传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对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首先,利用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通过建立网络通信过滤原理来鉴别、控制访问,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过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其作为防止国际贸易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术,提高了国际贸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识别系统,控制访客访问,防止不择手段窃取商业信息机密。通常有数字证书、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

2.信用量化与公开。信用量化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设计,提供一个简单的、直观的用于判断对方信用状况的标准。信用的公开和量化为相关信用的快速识别和判定提供了科学的条件,从而弱化交易风险,顺应了国际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商业信用是建立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信用借贷,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价值链,才能真正筛选出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从而进行安稳的贸易和投资。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开透明为企业信用的识别和判断提供了便利。标准的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对交易前期的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中期的债权保障和后期的账款管理与追收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而科学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中信息的对称,把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顺应了现代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人员素质对于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信息意识、服务水平是消除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对策。国际贸易活动程序复杂,技术性强,应该强调对工作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外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从业者精通订货、单证、运翰、付款等贸易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内容和程序,熟练掌握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开诸如距离和时间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从可控人力资源方面预防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5.健全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到最低。伴随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资、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等国际经济活动日益增加,跨国合同诈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上,应缔结双边、多边条约,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借鉴其他国家控制贸易欺诈的立法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运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后惩戒等手段,加强了防范和治理国际贸易风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国霞.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3):159-163.

[2]胡美伦.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谈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理论探讨,2006(6):84-86.

[3]房静静,苗向林.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关系网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2014(10):26-27.

[4]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J].情报杂志,2007(04):92-93.

第6篇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一种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园林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在城乡规划、城市园林、林业、旅游等部门和花卉苗木生产与经营企业从事风景旅游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这类人才在以后的岗位上需要“引入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即成为创新型人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充分掌握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同时,还应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我国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园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但直到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造园组”,才开始系统的园林方面的教育工作。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农业类、林业类、工科类、艺术类和人文类高校均开设有园林专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院校和工科类高校,或者是在这些学校园林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林类和工科类高校以自身对园林学科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知识结构模式的园林学科体系。园艺学是农业类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主要讲授农艺类植物栽培与生态环境知识,它与建筑学融合形成的园林学惯性得继承了园艺学的大部分知识,而建筑学知识只有总体的1/3~1/4。林业类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的园林专业虽然强化了乔灌木、花卉、草坪的知识,但这两类园林专业普遍具有“强植物,弱建筑”的特征,统称为“农林类园林学”。工民建筑是工科类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以建筑对象不同分为不同的方向,园林建筑是其专业方向之一。这类高校的园林专业主要讲授园林方面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虽然也包含有园林植物,但它在植物类知识方面较弱,具有“强建筑,弱植物”的知识结构特征,称为“工科类园林学”。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宗教、艺术、生物、生态、工程、材料、管理、法规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论是偏向“植物”还是“建筑”,“农林类园林学”和“工科类园林学”在人才培养中都表现出一些问题。

(1)“重理工,轻人文”公共基础课方面,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课程,而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机械性地绘图训练或者工整思维模式的训练,缺乏社会经济、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园林发展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加上这两类高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生,学生入校后,无法建立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哲学,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针对农林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注重学生文化底蕴培养。除开设中国历史文化、大学语文、中国通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风景摄影、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基础、舞蹈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美学基础、行为学、诗词鉴赏、花文化、茶文化、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增加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表明,这类课程也是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的课程。

(2)“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高校,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的新办高校的园林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无论是园林植物类课程还是规划设计类课程都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同时,实践课的创新性不高,虽然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大纲,但内容上每年基本上变化很少,不能达到教育部“每年更新1/3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实习,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习”的要求。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步入社会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实践性教学偏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编排上可增大实践类教学在整体课程体系的权重,并通过加大师资与教学力量的方式为实践类教学的开设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原园林植物学、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不同模块的交叉和综合,设计园林专业大综合性实验,突出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创新性、交叉性和连贯性。同时,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学生户外的写生、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实地参观调查,加入学生对作品的点评、讨论环节,使其在学习前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造经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

3.1加强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直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更重要。中国的花文化知识丰富,包括食花、饮花、花疗知识,花卉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典籍,花卉旅游、花卉节日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食花、花疗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花卉业的发展方向;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花文化诗词,可以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其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根据笔者多年先后在园林专业高职与本科阶段教育的经验,在《园林史》、《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插花艺术》等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花文化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同时,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花卉活动,如插花、植物造景等,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花卉旅游在各地兴盛,如桃花节、梅花节、郁金香节、茉莉花节等花卉节日,山东济南平阴玫瑰园、云南罗平油菜花田、广州的百万葵园等花卉主题公园等,这些花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3.2加强花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园林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诸多关系的科学和艺术。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与园林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课的教学中,花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联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改变原来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问题。

3.3加强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的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拥有四级或者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大约15000家,其中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达12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超过2000家;全国范围内地市级的园林管理局有68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以及相关设计公司的数量达到1200家。但目前不少高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仍然反应就业难度大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园林行业的设计理念开始向着文化设计方面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而原来的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园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许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都以园林景观的方式得以流传千古,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工作者,他们需要在观念上重视景观所传达的文化,在实践中将它与生态的、经济、工程的标准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建造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经典园林。而以中国花文化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所积累的人居文化与智慧可以给我们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无数的灵感。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江西人杰地灵,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与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区域比邻,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具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内涵,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文化基础。近年来,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江西文化及创意产业总资产近1000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比2007增长20%,最近两年,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更是突飞猛进。江西文化、全省文化及创意产业等九大分类中,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人均资产收入等方面居于前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链环节主营业务收入中,制作和出品、产权交易、服务配套成为产业发展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态势明显,艺术品交易、新闻出版、文艺演出、茶文化、传媒等成为产业品牌。但是,和香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较,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模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种行业竞争力还比较差、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还未发育健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财政支出、产业龙头等六个方面措施来推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1 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传统文化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迄今为止,“政府办文化”的体制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没有用市场机制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非国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与职责,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分离,成立专门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部门,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政府来讲,应做好以下工作:注重对全民创造力的培养,鼓励文化创新,培养创新民族,创建创意产业园;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周期性消耗的规划及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建立有效的本地发展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实行税收优惠,政府与融资机构共担风险,设立专门为文化创意产业担保的公司,同时也可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自由、开放机制,实行政策扶持,吸引创意人才;金融危机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重点培养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重视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环节,撇除单利润运行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

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本身来讲,企业在获得政府优惠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品牌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保证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做大做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公信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转变传统的单一产品生产模式,生产多种文化创意产品,突出特色,丰富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注重技术创新和文化内涵创意,由劳动集约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加大研发的资金投入和高级创意人才的聘用。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方面应加强有效的引导,结合江西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短缺,重点支持动漫产业、新媒体产业、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利用好全运会产业,融入背景的文化特色,精心运筹谋划,做好全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为文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开辟新的空间,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和声望。

3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法制环境,创新理念,大力培育创意人才

针对产业立法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猖獗、创意氛围缺失或者创意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江西省政府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生产、行业创造和市场流通,此外立法要与国际接轨,为产业走向国家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制后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加砝码,然后是对法制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素质培养,依托江西多所品牌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乃至个人都要注重创意研发,深入创意理念和创意宣传,政府企业要培养创意人才,个人也要积极上进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创意人才的产生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教育、专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江西有实力的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营造有利环境,积极引进创意人才。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江西市要努力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注重加强与国外教学机构的合作交流,省委宣传部与美国、英国、德国的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相继开办了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新闻宣传人才等多期培训班,逐步建立起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活力。

为探索解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领域存在的投资方与项目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江西市依托产权交易所,构筑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股(产) 权融资服务平台,会聚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构架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与重组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通过组织研讨会、洽谈会、推介会、博览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机构,活跃交易市场、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措施包括:披露有关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构建项目推广平台、投融资中介服务和电子服务平台,组织专门推介,规范融资服务,以及组建江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协会。

5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合理的组织内部结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产业有序快速发展的基础。霍步刚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机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传统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而来,二是在市场中新生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组织,这决定了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完善这些市场主体。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文化企业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依据出资额来承担有限责任,而文化企业可以依法支配其法人财产,从而改变以往政企不分的情况。第二,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架构,降低成本,提高管理运营效率。第四,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同样,江西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公司法人制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培育产业龙头和具有整合效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第8篇

关键词:中国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传统文化;祥云;创新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部中国装饰艺术史,云纹装饰以极大的时空跨度和极尽丰富的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云”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热情,显示了中华文明把自然现象提升为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力量。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气息,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意识,以至于仪态万千地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史。当今,祥云图形作为一种内心观念的图像符号,充满象征语义的设计语言形式,蕴涵其中的美好祝愿和梦想,成为了本民族仍具有现代意义的图形元素。

一、祥云图形的溯源

关于云纹的起源问题及含义,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推断、猜测或论证。有人认为云纹源于模仿,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旋转形体或现象的模仿,有人认为云纹产生于人类原始的劳动技术,也有人认为源于人类手的本能运动或是出于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表达。尽管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解释,但云纹究竟如何产生又具有怎样的寓意等,依然是一些尚无定论的问题。但总之,是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在长期的探索发现中,远古人民认识到云和雨的联系,畏天、敬天是云纹产生的原因之一。李砚祖先生也认为:当人们把这种具有神秘属性感知用“纹样”的符号或形态表现出来时,这些“纹样”的符号、图形,必然带着各种神圣、神秘的灵验意味,甚至认为具有与原有物象同样的功能与神性。云纹就伴随着天上的“云”逐渐走进中华民族的纹饰中。在屈原的《楚辞・九歌》中有关于云神的记载。“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在这首“祭云神”的诗歌中,云中之神被称为“云中君”。显然人们眼里的云,已经超越了自然,就如“河流代表山岭的血脉,草木是它的头发,云雾则是它的衣衫”中所描写的云那样已被拟人化,被赋予了力量。祥云图形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象征图形符号,让许多观念得以形象的表述与逻辑的演驿。吸引我们的也远远不只是纯粹的祥云图形,还包括那些隐喻其中的民族气质与精神的人文内涵。

二、中国历代祥云的演变与审美特征

纵观中国云纹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传承脉络是比较清晰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朝代的更换、政权的变换,祥云图形表现出的,都不是对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形式,使母题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形式与风格特征,都有着一一对应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发展背景作支撑,都有融入各自时代因素的不同风貌。

1、原始旋纹与商周云雷纹

彩陶上的原始“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它是原始先民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压力和现实的困境,出于一种敬畏神冥之力或赋予种种现象以人格化解释的认识状态。“旋纹”一开始就凝聚着丰富的原始观念,体现着严肃而神圣的多重含义。它们多以“主纹”形式出现,风格形式古朴单纯,粗犷生动。

商周时期的云纹统称为“云雷纹”。“云雷纹”是商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纹样类型,除大量用于青铜装饰外,还见于当时的陶器、玉器、骨器和各类织物。商周云雷纹装饰,十分贴切地处理了辅纹与主纹之间的关系。它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以简单的造型、繁复的排列烘托出狞厉厚重的主体形象,营造出一种沉雄磅礴、撼人心魄的装饰气氛。(图1)

2、先秦的卷云纹、楚汉云气纹

先秦以后,中华文明以新的历史姿态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生产力的提高,各项工艺技术的长足进步,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领域的解放,使得装饰艺术的风格面貌也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作为精神世界表征的装饰纹样,释去原始宗教的重负,散去凝重的气息,现出别样的活泼与浪漫。舒朗简丽、流转道劲的卷云纹,飞扬流动、奔放不羁的云气纹,从此突起于中国云纹体系,成为最能代表那个时代审美精神的艺术形象。(图2)

3、魏晋的流云纹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转折时期。此时的祥云图形为“流云纹”,通过一种移花接木的嫁接方法,加入了植物纹样的结合形式,突破了原来以几何或动物纹样一统全局的格局,超越了狭隘意义上的祥云图式的形态特征。形成了有史以来内容最为宽泛、形式最为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为图形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以及提供了多种想象可能性。渗透出一种简洁、质朴、率性、自然、融合而成的风格特征。

4、隋唐的朵云纹和如意云纹

隋唐以来,中国古代进入发展的盛期。这一时期艺术风格样式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雄浑博大、圆润饱满。出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审美取向,云纹图形发展为“朵云”和“如意云”。单纯的定型化朵云纹,是由内敛式勾卷形为主形的“云头”和以飘逸的尾线尾形构成的“云尾”组成。它以简洁的形式,将圆润与尖削、丰腴与清隽、稳静与变动、敦厚与飘逸以及体感与面感等对立的性态、形状与品格交融一体。将自然与人文、感性与理性、形象与观念、物象与意象等相异的性质、范畴与方式交融一体。这种近于完美境地的“中庸”美学特性,使之成为中国人“心中之云”,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堪称形美意足、规范标准的一种“云纹”样式。(图3)

5、宋元时期丰富多样的朵云

宋代和元代的祥云图形继续保持了唐代朵云的基本样式,但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组合关系。使“朵云”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化。这种以朵云为基本要素进行组合的方式在明清时期继续得以延续,只是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而带来了相异的视觉效果。增多的波折曲线、勾卷云头和旁出的云勾,使这一时期的朵云纹在形态上显得较为复杂。另外,宋代云纹中还出现一些格式比较散漫的写意性样式。这些样式具有类似于汉代云气纹的生动气象,但形态更为简练,笔调更为率意。

6、明清时期的团云纹与叠云纹

“云头”与“云尾”情同手足,是祥云图式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明代它们却以相对独立的组合形式存在,形成了盛行于明代的“团云纹”。它以多个云头组合成为中心,云尾则发散式的分布在云头的四周,都以相对独立的面貌作为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组合性的。其组合模式有多种,以四合居多。构形单位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向中心聚合,形成一个呈二维展开的、保持相对性和秩序性的平面化结构。这种平面化结构使得“团云”不同于“朵云纹”那种似乎

“直立”的“平视”效果,它给人以“平摆”的“俯视”感觉。显然,中国云纹的形式演绎于明代已进入高度图案化的境地。(图4)

祥云图形从抽象的混沌到逆行的清晰、从简洁的单体到复杂的组合、从无定的时尚到定型的程式,上下数千年,宛如行云流水,不息演变。然而,发端于原始旋纹的构形元素和结构模式,却是显现于历代云纹样式的文脉,一贯而下,不曾间断。它迈着轻盈的脚步,挥着洒脱的身姿,在海阔天空般的装饰舞台上高度自由地任意变化着,演奏了一首首引人入胜的畅想曲。

三、祥云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部中国装饰的艺术史,云纹装饰以极大的时空跨度和极尽丰富的形式样态,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云”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热情,显示了中华文明把自然现象提升为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力量。祥云图形这种具有象征性、寓意性和装饰性的艺术形态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它既是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沟通的纽带,也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契合点。因此,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形式上,传统祥云图形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把中国传统的祥云图形更合情合理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能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

1、深厚文化内涵的传承再现

在当代提倡多元文化和多元风格并存的时代,如何对传统与民族性问题做出新的诠释,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历史话语立足于过去传统的文化,而现代图形设计却植根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未将历史与现代完全分割开,相反更加突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即历史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代文化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设计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对现代文化的认识和把握,设计将会处于墨守陈规、自我封闭的状态。

作为云纹发源地的中华民族,正是其“民族性格”决定了审美取向,祥云图形的人文内涵和象征涵义成为在历史的话语资源中,建构一种区别于他者设计的文化新秩序中的元素。于是祥云图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图形识别符码,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品位。

2、意长味浓的隐喻价值体现

现代图形设计作品所有的内涵、风格、品味都浓缩于简洁的图形,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祥云图形正是把意象的境界与宇宙的虚空,圆融合一。这种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情调也充分体现在今天的设计领域,对现代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

云纹是我国古代图案中最具民族象征意义的纹样之一,几乎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人们之所以历代不厌其烦地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而是在这些我们看得到的图形符号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是“观念的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随着云纹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云纹由原来的神灵神仙的含义逐渐扩大到范围宽广的吉祥含义,即所谓的“祥云”。在“祥云”这一称谓中,“云”是对自然气象或天象的指称,而“祥”则显示一种主观意愿,如同祥和、吉祥等概念,有吉利、和平、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它包含着主体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认识和情感态度,是中国人“心中之云”的表达。“云”之“祥”,在于中国人关于云或诉诸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认识。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让人不由地产生亲切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设计文化需求,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继承和发扬它,让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使现代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

3、传统而现代的审美意向表现

云纹所具有的审美代表性得以广泛运用,不仅在于它的精神审美,还在于它的视觉审美,即云纹的视觉形态特征体现了民族审美感觉或审美心理倾向。适应了中国人注重事物动态特征,热衷流动形式美的一般审美习惯。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使其不但能够在任意的平面与空间范围中,作高度自由的变化安排,也可以在限定的规则平面与空间范围中,作十分自如的适合处理,构成与圆形、方形、角形等相适应的规矩严谨的图案。无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比龙纹、凤纹有着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祥云图形极具抽象性,能将现代时尚演绎到极致、无穷变化的形态,蕴涵着无限的演变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线条的气韵流动,呈现自然意识的造型构架,以及韵律节奏感强烈的抽象纹样,使东西方人在领略云纹的东方意味时,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审美喜好。

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的云纹仍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可充分而有效地体现中华民族丰厚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四、传统祥云图形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原则

1、取其“形”

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挪用,照抄照搬,否则将使我们的设计为传统所禁锢,势必显得刻板、老套、缺乏时代感。我们应该在对传统图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母形”或“衍生形”加以消化、吸收,并且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状况,对传统的“形”进行深层次的再创造,使其既不失传统的深邃,又不乏时代的新鲜。这种再创造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将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2、延其“意”

现代设计中对祥云图形的使用并非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而是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出“意”,体现中国特有的风采。“形”是“意”的物化,是“意”延伸的载体。图形设计所具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审美的形态,而更重要是在这些可视的形态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图形是某种涵义借以表达的外在形式。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迷恋其造型的关键。因此现代图形设计应遵循立意――意念在先,以形取神的原则,对作品的意境的追求是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结合过程中所要强调的问题所在。祥云的寓意一方面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类在宇宙生存离不开云彩,有太阳就有月亮,有月亮就有云彩,有了云彩就有了雨。云是大自然的基本象征,天地是一个整体,中国讲求天人合一就是这层意思;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祥云图形代表“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寓意。祥云图形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可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祥云图形成功的关键是对图形“意”

有了新的延伸,丰富了图形所指的意义。

3、传其“神”

在受到“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常以一种泛神论的眼光去面对自然,自然形象本身所带有的“神性、灵性”也给了他们丰富的启示和体验。因此。作为一种装饰图纹样,或者作为一种造型的母题,云纹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也同样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意愿。如“祥云”的“祥”就有吉利、平和、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它已不再是对“天上之云”的客观写照,因为它同时也包含着主体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认识和情感态度,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中国人“心中之云”的表达。

4、创“新”意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电脑技术为现代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途径和理念,为现代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图形也具有了新的面貌,呈现出多角度、多视点、全新的、非传统的形式。如表现信息网络的招贴,可以采用中国传统祥云图形和现代的网络符号的结合,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网络与人类生活的美好祝愿,形成了图形造型优美,创意新颖的作品。

文化在延续,传统图形的生命也在延续。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祥云图形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在图形发展的过程中交相辉映,呈现出设计思维的多向性、设计观念的开放性、设计手法的多样性、以及设计风格的多元性的新趋势。

五、祥云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方法

1、演绎形式的拓展――从平面到多维

(1)分解与组合

取万物形态,把他们拆散又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态,这就是分解组合构成说的基本原理和构成途径。在分解组合方法下,一个超乎原形的新概念的图形将会产生。将传统祥云图形先进行原形分解,并进行深刻观察理解原有结构特点,分析事物的内在美。通过分解提炼其结构成分、元素、基因等等,并进行重新组合,获取具有传统本意的新形象。图5是一组羊的图形设计,根据“羊本吉祥”的文化,“羊云吉祥”成为了每个图形的构成要素。“祥云”加“吉羊”的组合方式,借鉴了图形嫁接的方法,强化了吉祥的涵义,其自然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趣味形式和寓意。

(2)数理手法

数理是一种数学理论上的美。在传统图形中存在形式的统一、有序、以及对称等形式美,表现出各结构的相互协调,体现出形态的同构美。数理美的另一要素就是追求奇异,这是图形设计中迎合人们求新求异心理意境的重要方法。数理美其重要的视觉形式就是体现出强烈的数理秩序感。可以将传统图形置于这种抽象的数理关系中,重新组织形态关系,追求形式结构给人的强烈视觉刺激。呈现现代时尚韵昧,继而在形式结构中体会传统意味。2008年奥运火炬设计就以“祥云”图形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祥云”的魅力可以说感动了很多很多人。火炬采用云纹的象征意义:云聚,互相的融合,再到云散,带到不同的地方去,其实跟运动员会聚到北京,共同的分享,带着新的体验回到各自的国家去这样的理念设计是非常一致的。它是把中国的文化和奥运精神有机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典范。祥云火炬就采用数理重复排列的表现手法,把祥云图形整齐连续地排列组合,并把图形提炼得更为简洁,去掉一些小的细节,既保留了它的华美感,同时又让它耐尚、简约。(图6)

2、文化内涵的多重――从一意到多意

(1)象征法

象征是一种群体性的,约定俗成的,传习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在人际交流中,人们常常把真正的意思隐藏起来,只说出或只显示出能代表或暗寓某种意义的表象,这就是象征,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象征涉及语言、风俗、、婚丧嫁娶、服装衣饰、文学艺术、神化传说、数学颜色、礼俗仪式、山岳、江河、园林、建筑、桥梁、节日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伦理感觉等社会心理领域,无处不在。传统图形的象征是现代图形设计中常用和重用的手法之一。传统图形所蕴含的思想在人们大众中往往具有认同感和亲和力。图7的标志十分准确地体现了一家老字号茶楼的特色,象征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悠久茶文化的特点。整个标志设计不仅造型优美,含意深远,使这个老字号的茶楼在今天依然散发出一种崭新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2)共生法

把两个重复形态用部分结构线连接起来产生共用线(共用线即使重复形态之间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取掉任何一个单独完整的形态,与之相邻形态的完整性就不复存在)。造成形态之间巧妙有趣的连接,由此产生的画面效果初看平淡,细看耐人寻味,意趣盎然。另外用共用面的方式来进行图形重复的连接也是较好的手法之一。即重复形态之间相互共用一个面使之产生连续的整体图形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组合出来的图形,除了具备设计所应用的功能外,还有一种巧夺天工之美感。中国香港远东广场酒店的香宫的标志,用编钟的外形与祥云共生成一个“宫”字,象征香宫之意使酒店更具东方韵味让人产生意境的视觉感受。(图8)

3、传播内容的升华――从无形到有形

(1)同质异构法

“同质异构”是用一种元素的形,通过对“形”的巧妙变化来打破原有的形态,重组成多种新的表现符号,用以表达多种意识形态和语言形态。一般来讲,形、意并存是同质异构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设计的发展而演变,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创新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同质异构”的表现手法和开发新的视觉资源是我们当前图形设计的重要动力。

著名设计师陈幼坚的设计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从云纹、龙纹、印章,到灵台隔枢,他知道这些纹样的最佳运用方法,配合新的设计方式,每一样都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让他们成为时尚,成为潮流。图9是香港西武百货公司设计的标志。它将传统“祥云”图形演变为“双鱼”图形,同时其外形又类似西武百货公司英文名字“SEIBU”的“S”。祥云图形代表吉祥美好之意而阴阳哲学观念的双鱼图,又是中国人对宇宙万象观察体会的经验总结,这种阴阳相对,轮回更迭的自然规律,通过渐长渐消、首尾相抱、相互推动旋转的黑白双鱼表现出来,象征着公司持久的生命力。同时鱼与余同音,又蕴涵着连年有余的特定吉祥内涵。整个图形结构精妙准确,恰倒好处。这一作品的成功源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过程中对传统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和再生准确有效的把握。

(2)同构法

同构法相对其它表现形式显现的较为复杂,它涉及范围较大,形式也多种多样。什么是同构?引用美国数学家道格拉斯・霍夫斯特在轰动一时的名著《GFB――一条永恒的金带》一书中对同构做出的表述:“同构就是构造相同。”“同构的本质是一种映射,通过这种影射,使一个系统的结构能用另外一个系统表现出来。”在图形中理解同构表现,是利用事物之间某种关系属性的相似性,一目了然地表现出物象自身无法表现的形象。同构表现可以是含义相似,也可以是形式相似,还可以使综合的形义相似等等。法国罗尔国家交响乐团南京音乐会招贴运用了异形同构的手法,图形由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小提琴、中国的祥云陶形构成。其中中国祥云图式的装饰应用传达出法国交响乐在中国演出的信息。(图1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