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51
导语:在语文教学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老师布置的内容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并对疑点、难点、重点、特点问题做好记录。如《台阶》这一课,首先用五分钟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扫除不认识的字词等障碍,再用10分钟左右根据《导学案》独立完成基本内容:“(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对基本内容有异议的可以画出标记。如在“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时不是很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就圈出来,之后进行合作探究。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此时,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要把倾向性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讲评时用。
二、合作探究
经常会有学生问起,除了“考试”以外,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学习真的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引导、评价、总结时要集中精力,调动智慧,或归纳整理零散的意见,或提出肤浅粗陋的知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不能忘记给学生一个自己思索、研究、探讨的机会。“合作探究”是学习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成员遇到的问题,然后各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引领帮扶掌控好各个学习小组的节奏。尤其是开放性问题,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小组合作探究自己的想法。试题在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一定要与文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毫无目的地乱说一气。
如在人教版课本中,《愚公移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愚公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现在如果你是愚公会怎么办?”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兴奋,经过激烈的探讨,有以下几种说法:“移山费时费力”、“移不走山,因为后边是借助神力结尾”、“不行不行,自然环境会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移山虽笨,但他有远大抱负,坚定人定胜天”、“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可能啦,从功力角度说不值得”等,都成了学生的争论点。经过他们这么一说,愚公的形象活了起来,具有了立体感,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片面看问题,使自己更进步。
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告别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一石激起千层浪”,逐步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当然这种合作探究要求教师掌握课堂秩序,而不是放任自流。
一、“高中语文感悟学习”的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中的“感悟”是指个体(学生)对载体(阅读文本)的感知(阅读)过程中,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有所感触(感)到有所领悟(悟)的过程。这是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是从理解到创新再造的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谓感悟学习,就是学习个体揭示、体认知识背后蕴涵的主观价值的一个领会过程,它是形成理性与非理性整合统一的价值情感体系的过程,是以客观知识、理性情境认识在量上的积累为基础,达到直觉认识质变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特性
感悟式教学是顺应感悟学习的内涵特征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理解的以加深,想象得以展开,情感得以共鸣,才情得以展示,人格得以升华。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结合高中阶段特点,更加强调学生感悟的主体性、深刻性、人文性和语文阅读、表达和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出5个特征:
1.非理性思维。感悟学习,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是自我体验、自我意会性的观念。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2.不可重复性。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经验、视野、文化积淀不同,所以感悟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整体性。感悟学习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把握,它获得的更重要的是隐含意义和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的总和。
4.创造性。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5.情感性。情感是感悟的动力,也是语文感悟学习的起点。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只是单个的文字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在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鸣中,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构建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的,“背诵”注重的是“记忆”;解放后的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的,“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感悟”为基本模式,“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总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大”,为了赶进度,老师一方面把“讲读”和“问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统一代个性、以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把原本适宜意会的含蓄美妙的文学意境,肢解、剥离,压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忽视了“人”,难以适应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讲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思维感悟,但教师牢牢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缺少深刻思维所需的时间,也缺少创新思危所需的空间,其思维时间短,空间少,步子小,浪费了学生深刻思维的时间,成为造成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就是把平等、民主、和谐、高效引入语文课堂。我们的出发点是尊重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尊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自主感悟和厚积薄发的特点,以“感悟阅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从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写,读有所创。其范围包括以“感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课、课外阅读三个方面。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五个环节,分别是阅读过程中的准备、收获、分享、完善和补充阶段。以阅读创新的感悟阶段为核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的深入思考独特感悟有时间上的保证。通过这种时间相对集中的阶段性自主感悟和交流,把语文教学从讲读和问读为主的“计划经济”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式的自读自晤、互启互助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高度重视自主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渠道,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建立“语文阅读室”,增加“语文阅读课”,给了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语文课中教师讲读课时由每周六节间为四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依据魏书生的民主教学原理,设计学生语文课外学习自主管理小组,扩展了语文学习领域。
四、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意义
1.建立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尤其是交流环节,好的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2.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师思想转变
通过可行变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主动发展教育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创造精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以上两点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可以把朗读和感悟语言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利用朗读,感悟词句与情境,丰富语言库存,并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但由于积重难返,传统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反传统又走向了极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品
鉴
字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品
味
语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感
知
整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一、创设优美的读书意境,激发学生读的欲望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读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
例如:我在学习《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时,首先采用悬念式简要介绍一英雄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产生马上想知道该英雄是谁,迫不急待地朗读课文的想法。又如,学习《鹅妈妈的故事》一课时,我成功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吸引学生“入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情感产生了共鸣,从阅读中去感受母爱的伟大。
这样通过创设读书意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充分利用情感效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思想感情活跃,瞬息万变,适时捕捉、撞击学生思想火花,使之带着真情实感进入“角色”,去感知课文、分析课文。一旦学生入了境,分析课文便势如破竹。例如,我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情浓淡墨,采用了以情传情、循感而入的方法。我利用“较色定位”法(即有扮演“父亲”,有扮演“儿子”)寻求共鸣点。课堂上临时组合“父子”对话,平实的语言,不用太多的渲染,但令人感慨万千,令人回味无穷。师生都受益非浅。又如,在学习《二六七号牢房》时,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师:作者是怎样得出二六七号牢房的准确距离的?
生:用脚量的,反复实践,准确无误。
师:房内设备怎样?
生:简陋无比,一无所有。
师:牢房里的人的感彩如何?
生:机械化了。
师:为什么?
生:法西斯摧残的。
……
师:同学们,二六七号牢房里“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是多么平淡而简单的白描啊!然而,正是这淡淡的笔墨,我们却看到了监狱的狭小、简陋、令人窒息。也正是这淡淡的描写,便体现出了人们对法西斯残暴统治的憎恨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同学之间展开了积极踊跃的交流,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火爆。把课文分析得非常透彻,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因势利导,将“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说”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好的口才,能够恰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它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智慧和才干,还可以维护尊严,化解矛盾,融洽感情,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认识,增长智慧。在教学中,我善于抓契机、创情境,因事而说,因人而写。例如:课前五分钟,时间短,所以我就找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同学来说。如,说一说课前班级纪律方面的,像《说乱》、《谈静》、《自由主义的危害》等等,利用短时间,发挥高效益。课内时间长,考虑时间充裕,我就找一些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学生就会围绕某一问题或现象展开讨论,营造出一种宽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压力小,思维放得开,表现欲更强,积极性更高,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信,获得了成就感,渐渐地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便形成了一种乐学、善学的良好局面。
1.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摸索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名家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以小学的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开展识字教学时,我们不妨借鉴国学大师钱穆抓汉字构字原理的方法。他在教学“壁”与“臂”时是这样教的,它们都是形声字,辟属声,但是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发现“凡辟声皆有旁义”,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字理是识字教学的根本,他依据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而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借鉴特级教师黄亢美的方法。他认为,阅读教学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而“读”分为五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动笔点、画、批、注;第二层次,读通读顺读正确;第三层次,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又要求读好,即像说话一样自然,不要快,也不要太慢;第四层次,要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第五层次,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读。只有在读中正确地把握指向性与层次性,才能让学生读出真知灼见,达到“教而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可知,不论是自己摸索还是学习借鉴,只有不断总结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给学生创设吸引他们学习与思考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没有特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他在教学《 马背上的小 》这一课时,通过自己的范读来创设教学情境。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很有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整个身心都吸引到文章的情境中,他们都禁不住落下眼泪。而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一个不专心致志的。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时,光有朗读还不行,还要注重读写结合,因为“写是语文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样,于永正老师在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课时,也创设了一个写的情境。他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漏掉了呢?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着严寒、顶着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学生纷纷动笔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这里于永正老师同样是通过语言描述,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就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就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3.运用好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阅读 生态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有效且顺利开展这种学习活动,非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规律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文教学命题:怎样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体会,通过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浅谈如何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环境应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堂外部环境,语文的课堂环境是动态的、具体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研活动,利用各种因素,使学习环境呈现出一定氛围、风格、情调、气氛,以帮助学习模拟情景的创设,一般通过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或展示学习内容的背景、来源、相关内容,或创造某种情调、气氛、氛围、风格来帮助学习语文生态教学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表现突出的是学生作文常常无病、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学校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二、学生充分张扬自我个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语文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更多的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并非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特征之和,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践可供操作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对课程内容的扩展
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稳定和客观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阐释和灌输,每个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也就是说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提出新的话语,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对预设教学的内容目标等进行补充和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气息与情趣。语文教材不应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要将视野扩广至广阔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语文教材,惟有学生语文学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宽阔,对语文学习外部的系统进行延伸,并与内部系统相互沟通,语文才有绽放她无穷魅力的可能。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要让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意识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问答与提问,还表现为欣赏与评价,独自与倾听,交流与探讨,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个体经验和人与文本对话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宽容的态度、发展性的眼光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从中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
1.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涉及价值导向的时候,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因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授《我与地坛》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活着》。当看到被游街的王医生饥饿之后吃多了馒头而死的镜头时,许多学生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如果不懂得爱与同情,你们就没有资格做一高中生。”学生顿时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2.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
老师善于为学生搭建积极发言和讨论的平台,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章意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对学生深浅不一的感受、鱼目混珠的见解,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抛弃引导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抛弃必要的引导,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水平滑行,让阅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由交谈,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并非是无原则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收获和困惑作为重点和起点,一方面允许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
3.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的过程,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甚至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敞开心扉,眼睛平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心灵的理解、精神的交往、人格的相遇,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尊重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才是显现真实问题的前提。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知,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与文本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或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看作被动阅读者,即使让学生阅读了文本,教师也同样要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来讲解课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提问与回答看似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其实只是学生不断猛烈猜测教师答案的追逐游戏而已,其最终结果还是“引导”出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缺少阅读主体的真正参与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的力量,剥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质疑权,从而也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具体的做法是:1.尝试自己在文章旁边做一点简单的点评,并记下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2.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体结构。3.通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4.三个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己不受预设问题的影响直接面对课文。学生有时在默读,有时在轻声朗读,有时与同伴轻声交流讨论,有时也会拿着问题来向老师询问。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他们在主动地进入课文了。
参考文献
[1]刘素雁,代雪琳,崔秀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理想阅读生态[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2]古耀锐.创建和谐的语文生态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优化作文生态――“做人―作文”的生态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06).
[4]陈隆升.语文课堂生态的深度关注――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08(16).
关键词:语文课堂;质疑;感悟;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指明方向、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是一门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独出心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1、在课题中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课文题目,可以捕捉到许多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主线、课文的思想……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用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教师不妨来一句:“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惑?”学生便会很自然地提出“倾听是用耳朵的,怎么用心灵去倾听的?”“谁用心灵去倾听?”“倾听什么?”“为什么要用心灵去倾听?”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提问,在课题质疑环节就将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地呈现出来,可以使课堂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2、在品读词语中质疑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启发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准词语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用“换一换”的形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色彩、韵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的感悟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让学生讨论“浸”字能否换成别的字词。很快有学生说可以换成“飘”字,因为“桂子开花,香飘十里”。随后教师出示句子“整个村子都飘在桂花香里”让学生品读“浸”与“飘”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通过细细揣摩,学生得出:“飘”这个词没有厚重感,给人稍纵即逝的感觉;而“浸”字让人感受到整个村子包裹在浓郁的桂花香气里,带来了幸福与安详。一个“浸”字道出了作者对桂花树的热爱之情。
3、在赏析句子中质疑
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必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重点句、疑难句进行品析感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句子容易使学生产生质疑,也是值得质疑的地方。如课文《一夜的工作》中,“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学生读了这些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国家总理的夜宵为什么只有绿茶和花生米这两种普通而简单的食物呢?“数得清颗数”是什么意思?“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到底有没有增加花生米呢?这些问题的解决,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
在赏析句子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是不容忽略的。优美语句包含运用修辞的句子,是表现力非常强的句子,也是富有艺术特色的句子。如《林海》一课的句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研究运用修辞的句子,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在标点符号中质疑
文章中的一些标点符号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注意挖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学习《穷人》一课,文中多处用到了省略号,我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省略号?用法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作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使文章情感得到升华。
5、在课文插图中质疑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舞蹈作为一种美学教育,必须要有情感的渗透,有了情感的舞蹈才会更具魅力,情感便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教师必须要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创新和丰富情感教学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中职舞蹈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现能力。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当前比较重要的几种情感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中职舞蹈教学中,影响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中职舞蹈情感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状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环境。在实际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具备充沛情感的主体,而舞蹈就是搭建他们情感桥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渐渐将彼此的情感交融为一体。
二、如何创新与优化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舞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确保自己的舞蹈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断创先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树立起多维度的舞蹈教学观念,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素质,更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表达和展现的空间,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力量,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份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二)借助情感教学,树立榜样形象
对于一名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对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师,所以,舞蹈老师必须要为学生们树立起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力量。通常情况下,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舞蹈的学生,一般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舞蹈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确保课前准备的充足性与课上表达的精确性,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与教师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有他们需要努力学习的东西,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种非常鼓舞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互动频率。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明白自己的教学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在舞蹈课上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时刻刻以学生的学习和感受为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制定学习方案。2.充分发挥情感的催化剂作用。情感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其中却包含着非常强大的潜在力量,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如何应用情感这一学习的催化剂,将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此之外,舞蹈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正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面对的勇敢态度。3.充分发挥眼神与语言的作用。第一,眼神。俗语有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最真挚,也是最不可替代的,舞蹈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眼神的作用,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这里,我要提的一点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学会适时适当地使用消极的眼神,一旦学生犯了错或者出现了问题,教师必须要学会用眼神进行示意,让学生们自行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在无形中去改正,这种方式要比直言不讳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第二,语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是舞蹈教师必须要借助的一项教学工具,舞蹈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对语言、语音、语气以及语调的准确拿捏,要学会应用最科学最有力量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诠释方式,舞蹈是对人体动作的美化与加工,其与舞者的情感浑然一体,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仅仅有着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能够真正展现出人类的丰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优秀舞者的沃土,必须要高质量地完成好这份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关宇.运用情感教育法,中职舞蹈教学充盈活力[J].教育艺术,2016,(10):45.
[2]赵雪荣.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4):150-151.
[3]彭莲军.融入情感,让中职舞蹈教学活力四射[J].中华少年,2016(25).
一、诵读训练之必要篇
1.新课标的要求
诵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对“阅读”教学有以下表述:“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口语交际”一章中,作出以下要求:“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
地进行口语交际”,而在其“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这一章中还提出“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视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等等。还目标明确地列出了“古诗文背诵篇目”。这一切说明新课标从多方面显示出诵读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学习心理的需求
学习语文是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
工具。
我们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背诵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在课外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完成,如辩论赛、演讲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来提高相关能力。
3.文化熏陶的作用
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4.口头表达的良方
目前,课堂气氛沉闷,举手稀稀落落,回答问题胆怯等现象令人担忧。能够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而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二、诵读指导之方法篇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范读
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
2.听写强化
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3.技巧训练
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
4.品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