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时间:2023-08-02 16:37:52

导语:在旅游管理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职业分析

第1篇

前言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关键性部分,实践性教学对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旨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以及服务环节等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实践意识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使得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方面的教学,夸大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更新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是按照教学程序开展,这就使得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受到了限制,实际教学缺乏特色性以及针对性,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从高职院校学生结构来看,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存在着不高的现象,很多旅游相关企业都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着工作能力不足的现象,眼高手低现象非常的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工作平台,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不仅缺乏专业能力,还缺乏实践能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旅游专业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工作经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目前教学来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往往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虽然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忽略了时间,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

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市场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企业对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合作交流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共赢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通过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订单式的顶岗人才培养工作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适合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企业则是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省去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还能够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性培养,特别是需要重视实训内容以及实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与企业进行接触的机会,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活动质量更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能力特点,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训机会以及实训场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减少教师、学生等在企业、学校之间的奔波,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资金投入。此外,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与旅行企业、高级酒店等合作来沟通构建校外实践平台,通过高规格、高水平、稳定性校外实习平台来促使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的就业,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性教师工作队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事实践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旅游领域的科研工作或者是实践工作,通过聘请具备酒店从业能力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师知识体系,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实践教学教师与行业的有效衔接,实现相关行业的研发,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定期性组织实践教学教师积极参与定期培训、进修等等,完善教师教学体系,更新专业教师教学体系,为提升实际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三、结语

第2篇

教师社会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理论成果来检验实践的正确与否,同时又经过实践来提升理论水平,丰富理论成果,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对高职教师而言,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将已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性

(一)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接触行业,感受行业文化,明确社会对旅游管理行业的需求,有利于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更新思想观念,练就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真正成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引路人和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广博的知识能刺激学生智力发展,同时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求真求实的严谨态度也将影响学生日后的从业过程。

(三)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的融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对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现状

(一)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

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受诸多实际因素的影响,实践渠道与培训机会不多。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间外全面切实参与旅游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寒假或是暑假的时间虽说有一定的连贯性,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对旅游社会实践来讲也仅仅只能观其皮毛不能切其肌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若要真实感受旅游行业的运转,必然要打断常规教学。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在寒暑假都会安排专业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尤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家级培训时间就从暑假延伸到了秋季开学以后。这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固然有益,但院校在执行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不能因为在编教师的短期培训而另外新增编制。

(二)专业教师要求社会实践主动性不高

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理论水平很高,行业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走访发现,六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单位要求,一半左右的教师单位要求多于自己申请,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申请的多于单位要求。在费用来源上看,一半以上的教师觉得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应该由学校承担,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愿意自掏腰包参加社会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实践积极性不高主要还在于对教师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当然也存在经费短缺难题。

(三)学院培训制度建设不完善

高职院校针对教师社会实践的制度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教师对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小部分老师认为学与不学都差不多,更有甚者认为工作中用不着。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对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晋升,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实践水平应该与职称挂钩,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进行量化是有难度的,所以表示反对。大多数教师表示学院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专业能力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来制定。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及其效果分析

随着旅游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通过教师社会实践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形式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应该开展以专业对口为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短期社会实践培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基层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接受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了解行业的详细情况和行业最新资讯,找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

2.调查研究。在寒暑假或是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单位进行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包括单位的用人制度、要求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和知识的需求方向,然后据此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社会针对性。

3.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完成相应任务。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活动的安排时,可以安排一些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实习带队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完成自身实践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社会实践效果分析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养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认同度。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技巧。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教师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便受到了阻碍,无法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安排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旅游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能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讨论等方式实现对教师的引导,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转变传统的理论式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实践型人才的认同度,从而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依据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建立以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教学比重,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运用能力。以上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经过专业实践的培养后,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由此能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强化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为指导,培养时代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3.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对于专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导游方向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带团经验,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应的带团技巧,并具备处理突发问题的应急能力;饭店方向的教师要有饭店服务的经历和体验,对饭店行业的相关业务要十分熟悉等,如此,在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对旅游职业技能和管理理念要求较高,而这些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吸收和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创造条件深入行业第一线。教师社会实践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又使得实践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人文素质;重要性

一、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严重的“重专业,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传授和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在课程安排以及实践实习方面都以技能学习为主,对于一些和学生技能无直接关系的课程被当做副科,课时安排较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了解甚少,人文素质水平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均推行“双师型”教师建设,而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并没有注重引进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培训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生存的本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自己生活的现实意义,学会主动去思考“我是谁”,有助于学生寻找自己正确的人生导航和目标。爱因斯坦曾提起,“对学生仅仅进行专业教育,只会让他们成为一种“会干活”的机器,但并不能满足和谐发展的需求,专业教育的前提应该使学生理解并认识价值的内涵与定义,具备辨别美和道德的能力。”由此可见,人格道德教育应该是学生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形成美好精神,塑造一个人高尚道德,升华伟大人格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经济以及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正在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败思想所侵蚀,导致很多人物质追求欲望膨胀,人格和理想丧失而逐步走向自我毁灭、自甘堕落的不归之路。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在步入社会后会接触各种社会阶层人物以及各型各色的人,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沉溺于物质生活享受和追求,最终误入歧途,坠入无底深渊。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核心主要体现为“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同志曾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引导广大学生不仅应学会做事,同时应该学会做人。”人文素质是指意志、情感、知识、观念、能力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人类几千年来沉淀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种职责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才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就是为社会提高大批真正满足社会以及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就业导向的必然选择。

其次由于旅游专业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不仅为旅游的人提供出行、住宿、饮食、购物、游玩以及娱乐等优质服务,同时也是人与人、大自然之间实现情感交流的大好机会,因此旅游业还具有传播并渗透着一种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的使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求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及人文素质,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业人才得益于人文素质教育。

(三)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岗位竞争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成功,渴望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渴望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渴望自我超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对于如何正确看待斑驳陆离的社会现象,怎样看待失败与成功,怎样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怎样对待名利和诱惑等等问题都不得法。这些问题无利于学生的以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旅游业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可激情洋溢、积极乐观的态度,并能够将这种情绪传递给旅游者,让游客在整个行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常常可能发生意外事故,需要从业人员应具备灵活处理危机的能力,能够从容、冷静面对,及时化解矛盾。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修养、组织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更好的适应陌生环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 意义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01-03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素质的重要内涵要素。而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今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一、双语教学的涵义

双语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两种语言教学,关于双语教学的定义在语言教学理论界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正如Ellen Bialystok(2001)所说:“双语教学是用词最不当的教学用语之一。”关于双语教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引用最多的是《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P28)的双语教学的定义: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在《语言与教育百科全书》中,双语教学是指在学生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教学,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教授某一主题的内容而不是语言本身。双语教学在英语中称为“Bilingual education”在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的定义是:“Education in an English-language school system in which minority students with little fluency in English are taught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在使用英语教学的学校中,对少数英语不熟练的学生采用他们本国语言进行教学)。卢丹怀(2001)提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的。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杰教授说,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讲,双语教学是使用另一种语言来讲授母语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总之,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英语科目中采用汉英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各门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意义

1.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特征需要双语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涉外性。由于客源的多元化导致了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从而要求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必须具备优秀的涉外语言能力(主要指英语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国旅游业外语人才严重匮乏且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英语沟通能力太差,致使许多慕名前往中国游览的外国游客除了能感受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风光外,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却不甚满意。双语教学的实施,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前沿旅游管理专业文献,掌握英文专业术语,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特征需要双语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可创新性强,前沿理论更新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中国旅游业与国外旅游业还存在巨大差距。双语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凭借语言优势,教材优势更直接、有效地把握学科、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吸收前沿国际管理理论和先进管理理念,将视野扩充到更广阔的领域。

3.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双语教学

随着中国旅游的持续升温和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等,都将带动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英语人才的匮乏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拦路虎”,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以学科内容为核心,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来获得英语交际能力(俞理明等,2005),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只有培养出大量国际化、职业化的高素质旅游业管理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旅游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4号文件中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从政策上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提出了要求。[4]

然而,从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实施双语教学的要求至今,已历时九年,虽然双语教学的开出率被纳入了普通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全国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其列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绝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准备或起步阶段。双语课程的开出率不高,并且在有限的已开出的双语课程中,或者不得不采用“渗透式课程”模式进行授课,或者要以减少课程内容、降低课程要求作为代价,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5]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笔者经过多方观察和实际调查发现,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我们没有预见到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实施影响了实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严重匮乏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已成旅游专业实施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双语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他们具备在外语方面交流沟通的综合技能。但是,现阶段从事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本身非常薄弱。尽管旅游专业具有实践较强的特性,而多数专任教师却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实际从业经验,而能胜任旅游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旅游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知识结构单一且整体水平不高已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在双语教学中,反映在教师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术语表达不清楚;二是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有限,致使双语教学中的双向交流无法实现,双语课程如同虚设。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由于高校特定的评价机制,普遍将工作重点向科研倾斜,而双语教学从备课到实验、作业批改等都必将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专业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愿意从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多。

2.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与双语教学不匹配

高校学生是高校双语教学的受众。高校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想法,往往希望将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而双语教学并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学生的这种期许,但学习的难度却大大增加了,因此学生在主观上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的同时还存在抵触情绪。客观上,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虽已经历了高考、四六级考试,但对于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仍然不高,听说读写仍然存在较大障碍,而且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条件不同,其英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也成了双语教学实施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3.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是旅游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双语教材作为双语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双语教学的主要中介,是双语教学顺利实施及质量的保证,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4种。迄今为止,高校旅游专业还没有规范的双语统编教材。

4.激励机制不完善

从事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无论是从教学还是科研方面来说都感到压力大、任务重,其工作量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但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旅游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应以传授旅游知识为主,使旅游学科知识在外语的环境中得到升华,最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要实现双语教学的这种实效性,有必要尽快解决上述制约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师资建设

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是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既说得好外文又能教好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为了解决双语教学中师资匮乏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选拔一批本校外语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试点,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外语听说能力及在双语情境下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出去进修或与国外的高校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参与对方合作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这是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最根本的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吸引不了这方面专业人才也留不住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只有注重本校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利用集体备课、组织研讨会等方式,总结经验,来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根据学校需要积极聘请外籍教师、“海归”学者或其他高校双语教师进行学科教学。

总之,各高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开展双语教师的培养工作。

2.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鉴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心理和学业压力过大的情况,学校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愿望和个人目标自由选择。一些外语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应尊重他们的意愿,以学好专业知识为主,不强求他们参与双语教学,选拔那些外语基础好且对外语及外语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展开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还应加强外语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力度,拓宽外语教学的视野,大力营造外语第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语的机会,发展学生用外语进行思维、表达、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真组织教材的筛选和编写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类型主要有4种,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学生外语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选择。针对双语教学实施中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难以挑选到合适的教材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选用国外原版教材。这类国外原版教材能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但是原版教材大多篇幅较长、价格较高,超出了我国师生的阅读和购买能力,而且,其内容与国内课程标准和升学要求也有出入。所以,在选用原版教材时,要认真分析和对比国内同类教材,以避免出现偏差,有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删减,补充编写一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二是采用国内出版的影印版外文教材。这类教材主要是近年来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系列的英文影印版教材,它们的价格每本通常在30~60元之间,受到高等院校学生的青睐。三是采纳国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这类教材通常符合中国的教学大纲,同时价格也相对便宜。

综上所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但由国家组织编写及出版通俗易懂的、适合我国国情和高等院校使用且专业知识正确、外语语言规范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英文教材才是解决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中教材问题的根本所在。

4.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

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低年级应先从诸如《旅游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这样既能为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又能为学生进行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应该具备鲜明的实用特色,与旅游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选定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酒店前台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等开展双语教学,既将语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又把实践特色导入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5.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缺乏适宜的语言环境是制约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而双语教学毕竟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要受到课时的限制。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浓厚的语言环境对学习外语尤其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形式、多渠道、范围广的学习场所,以便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技能。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在校园里竖立双语标志牌,范围从草地到运动场、从教室到食堂、从礼堂到教师办公室,每个地方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②图书馆引进大批的英文图书、英汉对照书籍、双语影碟等。③经常举行一些双语活动,如“双语活动周”“双语活动节”等。④举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如由外国语言文学系负责举办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英语口语培训班。⑤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及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可举行中外交流活动。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可在校园网中开设双语网络课程,使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双语交流的平台。⑦制作双语校园广播节目、办双语版校刊等。

6.建立合理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为了使双语教学规范化,要对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学校还要组织专家定期对双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因为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处于摸索阶段,学校要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双语教师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奖励。比如对于旅游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统计、晋升等方面,给予合理的优先照顾,从而调动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而对于学生中双语课程成绩突出者,则应给予减免学分、奖学金优先考虑等。

总之,高校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乃大势所趋,符合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需要。虽然目前正面临一系列的困难,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韦秋杰.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7):72

2 张淼.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报,2007(27):140

3 吴利玲.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双语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8):178

第5篇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其相应的人才规划相关。旅游业为了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高质量的要求,进而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提出合理化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从起步到当下的迅速发展,已有近50年光景。截止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模式。但是,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不相适应的是,旅游相关企业在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面临严重的人才缺口。显而易见,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与企业方面人力资源需求的评价机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鸿沟。在现有学科体系的设计和相关学科的设置的基础上,如何尽可能地缩小上述二者间的差异,这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相关问题来展开。具体实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化的培养目标与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学科设置对培养目标具有依存性。作为培养目标指导标准的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并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以指导标准为原则,具体协调学科设置的问题上,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态势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鉴于此,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正视现实,并积极在自身中做出定位调整。合理的课程结构要与专业化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并体现为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不仅涉及到公共课、专业课,还涉及到选修课等,对于培养目标而言,具有绝对构成性的结构环节。课程设置必须通过不断的更新,来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发展和新需求。必须重视基础课程在通识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而不能将基础课程做边缘化的处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针对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核心竞争力作为人力资源需求中的关键因素,必须依托于坚实的学科基础与个体的综合素养,并不能孤立的发挥作用。向学科的专业化培养要求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条件,这种现实性需要在作为体系的学科建构中完成。以专业课为核心,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选修课为人才的专业化开拓视野,并为现实中的专业化实践做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变,同时为学生顺利踏上职业化的道路创造了条件。

(二)专业化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现在的课程设置并不利于突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旅游管理根本上作为实践的本质,对从业者提出了很高的实践要求。但是,从学校开设课程较低的出勤率,到校内见习、校外实践过程中的普遍受挫,都表明如果实践始终仅停留为一种在学业后期为了毕业而被流程化了的简单操作实务,那么学生走上职业生涯的道路,还需要经历是否能够正式上岗的考验。相关学者提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其次,选修课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公共选修课在修正和丰富现有知识结构方面,发挥效用不大;专业选修课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素养方面,发挥效用同样也不大。因此,选修课必须做到与时展同步,面对着信息极具增加的当下局势,必须通过不断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对旅游业方面人才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再次,课程的编排顺序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在此期间,课程体系的特性难以把握。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编排设计基本固定,都没有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面,见到明显的成效。二者的分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课程设置应该在扩充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优化科目编排。从学科的完整性入手,协调规划每门学科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在对课程的科学整合中,使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更加系统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协调好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课和专业课可以依据不同的原则,统筹编排,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有效避免了单纯学习基础课的枯燥乏味。在专业课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突出后者的重要性。教师适当减少课时的讲授,代之以社会调查或实习等方式。必须重视服务技能课,以及6个月左右的实习期。通过切实加强对实习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三、结语

第6篇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1]。

 

第一,任务重,时间紧。

 

对口单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型多、容量大、识记比例高。其高考科目分为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个类型。基础文化课有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共15册教材;专业理论课有《旅游概论》等6个科目共6册教材、专业技能课分为“导游”和“摆台”两项(任选一项)。学科知识点琐碎、庞杂,绝大部分都是识记内容。

 

按照我校和江宁中专校共同制定的对口单招模式特别培养计划,留给我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不到1年约250课时,而理论课时需要468课时。

 

第二,教师知识储备差,转型困难。

 

我校教师没有一人有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学习和实际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一片空白,对教材、教学标准、高考大纲的学习与研究须从零开始,转型观念的形成有待时日。

 

第三,原有的普高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应用到专业理论课教学。

 

普高教学策略主要解决学生对现有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逐步提高,以达到知识有效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对口单招教学更强调对现有知识识记能力的提高。教学策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识记、归纳、整理,以达到识记的全面性、完整性的目的。

 

为此,必须从教学管理、校本研究和课堂教学三个维度进行对口单招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教学策略的设定。

 

第一,根据教学策略结构性整合功能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确定相应的教学管理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

 

首先是对教学课时的设定。根据各学科教学要求和对口单招各专业整合现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周课时共14节。根据教学策略的调控性和层次性特征,对6门课程进行全年规划,分阶段、有侧重地组织教学。

 

其次是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组建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备课组,定期进行校本教研,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再次是实行“师徒结对导师制”,实行有效的课后教学管理。专业理论课知识点量大琐碎,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课堂检测无法达到让学生长期、有效记忆的目的。“导师制”不仅可有效地解决督促学生课后有效学习的目的,更能扩大师生交流渠道,培养师生感情,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情商发展,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第二,精研教材、教学标准、考纲,做到“三合一”。

 

大胆摒弃非考点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形成内容精练、考点准确、少时高效的“精准快”特点,以应对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现状。为此,我们建立了“高二——高三”、“普高——职教”的联动机制,确立了“重点自学、定期研讨、资料互通、考情共享”的原则,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针对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我们认为“替代式”教学策略最适合。比较几种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它的优点一是“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二是“门槛低”,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不同课堂、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段灵活运用“产生式”、“独立与小组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其优点,如“产生式”教学策略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处理教学信息,从而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在每天的晚自习学习阶段的过程中用“学习整理”的规定和执行来体现“产生式”教学策略;如在课堂教学对当堂课知识点的整理上巧妙运用“独立与小组学习”教学策略,技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优势,又能充分分享团队成员的智慧结晶,从而对个体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帮助学生落实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效率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确立简单有效实用的学习策略非常必要。经过探究,我们提出了“思——构——默——练——变”的学习策略,并帮助学生有效落实。

 

“思”是指学生在听讲时能主动思考并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时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图;二是指在总结归纳时构想背诵记忆的方法;“默”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构”完成后保持安静,高度集中自己的意念,依据知识体系结构图和记忆方法背诵所学知识;二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量的默写;

 

“练”是指教师组织学生以高考题型的方式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变”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练习题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命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思——构”主要发生在课堂,“练——变”主要发生在课后自主学习阶段,而“默”是连接课堂和课后的桥梁。

 

第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

 

如地理教学善用归纳法,前厅和客房的教学善用问题情境法等等。

 

如地理教学中对峨眉山主要景点名称及位置的记忆就可以采用首字归纳联想情境法。

 

“万金洪洗万国”——“峨眉山巅召开万佛大会(万佛顶),每个佛的头顶都放射出金光(金顶),像洪水一样倾泻而下(洪椿坪、洗象池),沐浴了万国众生(万年寺、报国寺)”。

第7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旅游业起步,中国旅游教育开始发展,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在校生43.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将旅游业提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各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学生的直接目标,但目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为深入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深层原因。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调查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为2012年,目前,已毕业一届专科学生,本科生尚未毕业,在校本科生共四届: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调查四届学生140人,以其为例,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就业意向方面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大四21人,占15%,大三28人,占20%,大二34人,占24.3%,大一57人,占40.7%,男生24人占17.1%,女生116人,占82.9%,民族组成中,汉族74人,占52.9%,维吾尔族38人,占27.1%,哈萨克族22人,占15.7%,其余为回族、蒙古族6人,占4%。在新疆14地州中均有生源,其中南疆42人,占30.1%,北疆(天山以北)98人,占69.9%。被调查学生中,有74人家长为农民,占52.9%,工人14人,占10%,其余有教师、干部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为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再次为自主创业,仅仅66%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汉族学生较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从事旅游企业相关工作,民族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相关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态度分析 

总体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比较乐观占半数以上,1/3表示一般;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所持态度不同,大四学生持不乐观、一般态度的占2/3,大一学生4/5学生持乐观或一般态度。不同民族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差异不大,持比较乐观态度者居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借助spss19.0分析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就业意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年级、家庭经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 

(一)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倾向不同 

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企业相关工作,说明随着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增加,其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就业选择时也较多地考虑旅游相关行业。2015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旅游行业相关工作,这与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存在故有的偏见有关。2013级学生较倾向于自主创业,这与目前国家的高校自主创业政策及学校相关政策有关,学生独立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大三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人际网络较密,使其产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想法。2014级学生倾向于旅行社工作,这与大二学生刚刚结束的旅行社、景区实习有关,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亲自旅行社、景区实践,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在现有的选择中,无疑是最能掌握的一个,这也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选择具有影响。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影响其就业认知 

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的直接体现为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若学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则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感兴趣,也倾向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呈现一定差异,2012级学生有多于1/2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1/3是因为被调剂;2015级多于1/2是因为被调剂,1/3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2013级、2014级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的稍多于被调剂的,各年级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较少受家人、老师、朋友影响,出于自愿或被迫的情况较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或被调剂而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当。不同年级均有一半以上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感兴趣,很不感兴趣共2位学生,一位为汉族学生、一位为维吾尔族学生,分析原因两位都是被调剂的学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就业认知 

从不同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看,感觉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57人,大四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的接近半数,大一至大三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接触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满意。从不同民族学生看,汉族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态度的接近半数,有23人持不满意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大部分感觉比较满意,维吾尔族学生持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可见,在民汉合堂教学中平衡不同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重要窗口,由于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需要的知识之间有一定认识,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需要知识之间难以对接时,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意向将会重新考虑。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其对未来就业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见目前学校所设专业课程较符合民族学生需要,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接。

(四)家庭状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调查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大,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也较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就业。被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差,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的安全性体验较差,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信赖度较低,不能完全接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分析家庭经济较好、父母职业为教师、干部、工人等的学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明显较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看好,倾向于选择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职业。 

四、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引导 

(一)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强化专业认知 

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课程之后,具有较深刻的专业认知,其对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本专业及未来的可能方向,并结合自身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探索较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与实习之路。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提出自身面对的困惑,与教师一起探讨,使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有全面掌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需要学校层面出面解决的,由学校层面解决,需要学生自身克服的,由学生自身克服,需要家长配合的,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的由社会共同面对。 

(二)树立旅游管理专业在高中生中的良好形象 

目前,高中生在备战高考中面临较大压力,没有时间思考走进大学的专业选择,高中教师也多为数理化政史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师范生,鲜有旅游管理毕业生,因此,高中生对旅游的认知为零,又由于旅游中一些不好事件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持有偏见。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均不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迫于高考分数,即使高考志愿是主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多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较合理;或者是被调剂。在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无所知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然困难,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的认知较少故而不乐观。高校可以定期到高中开展宣讲,或者与高中教师交流,通过高中教师增加高中生对旅游管理的认识,使高中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从而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起点,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为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旅游行业有一清晰认识,对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更要放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需求,把握宏观环境,研究学科发展历程等。只有在全面、深刻、准确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设置出符合当代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做长期规划。 

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一、旅游管理专业总体情况

从学科性质的角度分析,旅游管理在整个的高校课程体系是与工商管理处在并列地位上的一个专业类型,从其从属关系的角度来说,又属于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一类专业课程。此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向,集中在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的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角度分析,这一专业的学习意在提高学生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及管理专业的思想道德素质[1]。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专业课内容的广泛性,给课程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观察,高校中的这一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细节课程门类有近20门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导游专业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了旅游文化、心理学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多种类型内的课程,这种细节课程门类的复杂性,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无论是高校内这一专业的学生,还是旅游职业院校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都存在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旅游管理课程门类的丰富,与其受到的系统教育的专业性和单一性有一定的冲突,学生在接触到范围很广的不同类别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由于对部分课程并不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职业院校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于自身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薄弱,再加上多门类的复杂性学习要求,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

2.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从旅游业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变化性的专业类型。因此,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必然也会对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其具备理论知识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应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从事这一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也应当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的能力素质。但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总体储备量略显不足,从事此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3]。另外,从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角度观察,由于个人文化背景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教师自身并不具备十分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在与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来提升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效果,这也是影响这一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双重特征,因此,在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满足了课程总量充足,课程内容范围涉及面广的要求,但对于这一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类型的研究和规划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无论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角度分析,都给其学习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另外,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缺乏规划是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同区域对结合本地区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也存在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4.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这种现象与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先进性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专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有密切联系。首先,由于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局限性,其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在教育教学的开展中,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也坚持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这与旅游业发展不断变化和推进的特点有一定的冲突。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取得。另外,教师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课程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并且从现实角度出发看,由于旅游业的区域性特征,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不同地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和模式必然会有所差别。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但由于资金和资源存在分布不均或总量不足的问题,使整体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的增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建设及旅游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只有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才能提升这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1.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规范课程体系设置

这主要是指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学习基础层次,在课程教学开展前,先从宏观角度对整体的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规划整合,结合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和地理人文环境,在设置本专业常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纳入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状态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注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清并利用好现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通过设立微课专题教学或应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

2.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现状中教师队伍水平局限性的问题而提出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有密切关系。基于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素质水平存在的问题,校方和相关的旅游管理单位应联合起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为教师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态提供必要的支持[4]。

3.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为学生专业教育提供实践机会

无论是从管理专业还是旅游业的特点上说,变化性和更新性都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在学生教育的角度上讲,学校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注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首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学校可以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拓展训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当地旅游景点运行和管理的状态。其次,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角度来分析,校方可以通过将一些具有社会效应的旅游职业道德问题的热点事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分析,向学生讲解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不佳的负面现象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培养和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激发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4.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加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教育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旅游资源特色都有显著的差异,作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程教育的专业性,同时,也应当引领学生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特色和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基于旅游业发展中对有限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和宣传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从学生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切实提出其在管理和从业过程中能身体力行的旅游资源保护途径。形成和树立起学生对旅游资源主动进行保护的意识。从实际的角度讲,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职业观。

四、结语

总之,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且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角度分析,也能观察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考。在明确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是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闫聪聪,张平,陈煜.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度假旅游,2018(5).

[2]昌晶亮.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6(26).

第9篇

关键词: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 实践创新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使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理论体系比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2.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3.专业的实践性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创新

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创新建议:

1.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

2.学生评估多样化

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3.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

4.学生就业订单化

首先,学校设置专业的时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只要明确方向,就能更好的在学习中去汲取应该掌握的知识;其次,学校如果可以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订单化培养就真正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学生全部订单化比较困难,可以实现每年几人的输送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