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7:52
导语:在如何发展城市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工程造价 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8-01
近几年,在工程造价业务咨询的过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全过程造价管理又称全面造价管理,其基本定义是: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一般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又可把三个阶段转化为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招投标与施工阶段、竣工结算与后评价阶段。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如何参与全面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一、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
拟建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投资控制的关键,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项目的设计优劣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75%以上,直接影响着工程投资和工期长短。在这方面,我认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应加大投入力度,精心设计,优化设计,减少设计变更,坚决把工作重点主动转移到建设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未雨绸缪,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控制应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做法,并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各个阶段,即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为整个工程投资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招投标及施工阶段
首先,业主要编制好招标文件。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确定了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原则和程序,规范和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招标的各个环节,对建设工程从项目报建到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招标文件也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它是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依据,是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也是竣工结算处理索赔的依据,按法律解释顺序它也排在前列。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每项都要详细地写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办理工程结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招投标双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阶段,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业主的委托下可以完成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有招投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可代业主编写、招标公告(书),制定资格预审条件,评标细则、进行资格预审,选择优秀的施工、监理企业等;②编制标底、工程量清单、审定标底、评标、开标;③为业主进行甲乙双方所签订合同有关造价部分条款的咨询,尽可能减少发生造价条款争议的可能。
施工阶段即是把设计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建筑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原始依据的过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施工阶段要做到“严”、“细”、“准”。“严”,是严把签证关,建设工程的施工周期长,签证是对施工过程的记录也是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索赔的依据参与工程造价监管的造价咨询单位应严格把关,及时签证,防止施工单位巧立名目、以少报多,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结算时候搞突击;”细”,是要求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细致认真,对于可以描述清楚的尺寸、部位、数量要认真记录,必要时可以依靠摄影、照相等手段帮助,防止结算时的漏项、错算;”准”,是造价专业人员准确地审查验工月报、签证数量、索赔价款,尽可能在最终结算时少留活口。例如,包干费用已包含二次搬运费的,有关材料的二次搬运及上下力费用就不可再重复签证,对于预算中已有的项目不得重复签证。笔者建议业主可建立项目造价控制责任人制度,由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专业人员对项目造价控制(管理)负责,在跟踪管理的同时,没有该责任人签名的签证不得结算工程款,同时对工程付款进度进行控制负责,防止工程款超付。
三、竣工结算与后评价阶段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业主都十分重视工程价款的审核结算。同时竣工结算的审核也是控制投资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要求预算人员必须认真、仔细,决不能出现放松心理。并且还要与工程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总之,竣工结算阶段,是一项集技术与经济为一体的工作,同时也是多部门相互配合、集体力量出成果性文件的阶段,最终要完成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和明确经济责任。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这个环节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无论是工程量计算、预算定额套用、取费合理性的审查,还是变更签证、索赔条款、不可抗力因素的分析等,都能做到严格、合理、公平。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财税政策;体系构建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足
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脱胎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社会情况的出现,原有的财政政策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显露出不足。
一是财政分权为主导的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划分,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分权的地方发展模式之下,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单一考虑的因素,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其他地区的责任,环境问题产生的副外部性考虑不足,因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城市原有财税政策中,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存在规定不够细,范围不够广,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还有,城市涉及环境的财政政策缺乏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目前,城市尚无专门的环境税,环境收费的比例和征收范围每年的变动较大。财税决策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尚不充分,相关政策往往因为多部门的协调不力而难以达到政策设计的目标。
二、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想
(一)优化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
1.完善资源税。城市税法规定,对矿产和盐等7种矿藏品征税,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不同税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税种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但当前资源税很难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水、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税税额,拉大各档税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计税依据为开采量;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有关税种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2.开征燃油税。目前,城市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建议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燃油税对节油有明显作用。开征燃油税,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其他收费,这一改革方向于1998年政府已经明确,并为此修订了《公路法》,但目前仍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汽油、柴油如何免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
3.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对现有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鼓励开发干净型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能源,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着眼点。对新能源的研发给予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所用设施给予加速折旧,对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的新能源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也给予税前全额扣除,取代按计税工资扣除的政策。
(二)引导资源节约消费模式的财税政策
1.增强流转税对消费模式的调节力度。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和产品征收消费税;对是否装有排污处理装置的小汽车按不同税率征收消费税,适当拉大含铅汽油和不含铅汽油的税额之差。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一些绿色服务企业实行营业税减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降低相对价格来引导消费。
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政府采购也会对公众消费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引领消费者对环保友好型产品的消费,运用政府的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适度、节俭、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消费模式,它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进而提高循环经济进程。
3.支持废旧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建议抽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废旧商品交易中心,定时交易物品信息,为公众提供旧货购销服务。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大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过早报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为公众带来许多便利服务。
(三)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税政策
1.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支持。在鼓励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中,税收优惠被称为支柱性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以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物,现在成了很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自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环保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1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含义
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是按城市发展的本身规律和社会条件灵活地做出反映,采用系统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对城市发展进行组织、指挥、计划,协调和控制,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而城市又是科学发展的中心,随着城市客观经济过程的千变万化,人们必须对变化着的客观规律做出灵活地反映,研究和认识这些规律,所以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就是以现代化科学成果为依托,并通过科学管理工作,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想要二者有迅速的变化就必须学会掌握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的规律,如何将科学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决定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关键问题。怎样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这里提出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2城市如何尽快应用科研成果问题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发明到生产转化的速度越来越迅速,但是大多数科研机构都是独立工作,没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独自科研的现象不太适应当今现代化管理体制。应当促进科研、生产与技术同步发展,注重城市的科研发展综合体,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增加科研人员与优秀学者的相互联系,从本质上提高科学创造能力,为城市科学管理添砖加瓦,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科学生产综合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新的科学管理形式,在重大复杂的问题面前,多家联手解决,有效地将不同的专业学科进行结合,加强各个岗位学科的人员接触,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艰难的挑战任务。
3关于建立一支适应科学化要求的城市经济管理人员
实现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一支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队伍。以往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再加之管理人员的错误判断,在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道路上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建立一支顺应科学管理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现状就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基础薄弱,加强城市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构成十分重要,要保证城市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现代化、水平专业化、年龄年轻化、思想革命化。要实现这种构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上面直接考核任命,二是进行民主选举公开招聘。当今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选举已经越来越受到追捧,这样公民才能更充分地实现自身权利,也从本质上实现了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城市发展的方向及速度与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息息相关,所以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
4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方法
4.1总体管理法
总体管理法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城市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要综合多种学科,并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去实现。想要实现总体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观点,建立系统的观点就要把城市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关联的组合体。将此种方法延伸到全球,就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4.2比较管理法
比较管理法就是根据多个城市的不同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和方法,通过讨论与筛选抉择出最佳的方法加以实施,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比较管理法不仅可以对本国城市的管理方法进行对比,更可以将世界各城市的优秀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取长补短灵活掌握。比较管理法不受国界的限制,是城市对外开放与对内管理的科学方法。
4.3动态管理法
动态管理法其实就是在经济发展动态变化中对城市进行管理,城市作为一个承载着生产、生活等多元系统的有机整体,城市的有序运转离不开动态管理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现在,动态管理法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标志。
4.4定量管理法
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学管理法,要想充分运用数学化管理方法的内涵,必须熟知经济管理实践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来分析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结合体,经济活动中质的容一般都以量的形式表现,质与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表现形式。反过来讲,任何经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不同数量关系反映出经济管理活动中内在特征,例如城市建设中,企业经营的好坏,要看这个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值、取得的经济效益、得出的优秀成果,还有屋子的损耗、成本的浪费以及收入资金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等。任何城市的发展变化都可以从这个城市经济活动管理的发展趋势中体现出来,所以说城市经济管理活动离不开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城市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数据的收集、管理以及应用。在以往的城市经济活动管理中,决策者往往由于个人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经济管理活动出现不小的损失。只有将城市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化,才能将城市经济管理活动从定性分析中转到定量计算上来。在城市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运用数学方法,无论在城市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管理方面,还是在企业内的组织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它逐步形成一套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数学方法体系,在这个方法体系中,又产生了数量统计法、经济计量学法、投入产出法等,这些定量分析方法各有特长、互相补充,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必将推动城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5结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
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对比来看,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目前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复苏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好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科学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领悟城市经济发展之内涵
所谓“城市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运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规则性,是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个演化过程的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是我国全民经济发展的子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各不相同,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发展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其在发展过程之中呈现出个体差异性与共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两者之间关系紧密。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才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地方特征,它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空间战略上的必要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则应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深入研究。查阅相关材料,笔者发现虽然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常用名词,经常出现于学术探讨与新闻探讨之中,但是,却很难找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准内涵界定。但是,对相关文献整体发展总结与归纳后,我们可知,城市经济发展实际是整个社会政策调整与经济、政治结构调整的综合产物。
二、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的持续、健康、稳定的运行。从城市规划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城市规划为手段,促成城市资本竞争优势的产生。从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来看,资本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长足发展程度。资本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持久性影响。从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规划对资本获取而言,无疑是一种较好手段。城市经济增长最直接体现即是经济增长率持续不间断提升。其中,资本起着弥足珍贵的作用。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经济增长与资本总量两者之间关系极为紧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也与资本总量的多寡有着直接关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高效的资本投入。城市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等基本途径,直接为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升了重要条件保证。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某程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最终产品的提供以及其他外界资本吸引程度。长期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好的城市规划可以直接促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优化。城市基础设计科学化的设置可以对城市之中企业以及周边地区企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在企业发展策划之中往往对地区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要求,企业决策者往往更倾向于将企业发展定位于良好基础设施的城市或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吸引还有赖于外资的介入。
其次,拓展城市规划视野,注重改革创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城市规划工作不仅仅要注重对传统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之中优势总结与继承,对传统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之中的弊病也要积极反思,积极拓展现代城市规划视野,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注重改革创新。众所周知,调整经济结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实现城乡经济信息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呈现扩张趋势,这直接导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呈现现代特征。城镇化发展要求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拓展视野,能够将城市规划之中调控机制、引导机制逐渐由城市扩展到城市外部地域范围。以全局化思维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注重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城乡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同时,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大量中小城市在现代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受益。小城镇发展呈现繁荣局面。这使得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逐渐呈现一体化趋势。同时,需要注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可以实现市场资源更为高效配置。
第三,注重现代高科技产业开发区规划与建设。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可以发现,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与科学技术进步两者之间密切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的趋势明显加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地方城市经济发展也直接与科学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应用直接相关。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应当能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注重将科学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列入进行必要规划。例如,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之中,不乏引入新兴产业进入城市而使城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例子。城市规划应当以城市经济发展导向为基础,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对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以本地特色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兴产业为规划工作重点,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更好的促成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庆.城市化与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空间转向”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05)
在进一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当今城市发展已呈现生态化和人文化趋势。“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等理念的提出,顺应了这一趋势和潮流,反映了人们对良好城市环境的关注与向往,体现了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阶段的必然要求。那么,要实现城市发展的新跨越,提升城市的品位,做强城市经济,就必须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充分发挥自然与人文优势,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抓好城市管理。
目前,我区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环卫设施等市政建设全面铺开,并通过较高的起点规划来提高城市品位,使我区加速推进城市化战略得以实现。深刻变革城市自身的功能的同时,也感受到我区市容环卫等城市基础建设水平还普遍滞后,城市配套设施与我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协调,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市容环卫工作,跟上我们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我认为需要注意城市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是需要正视管理观念上的误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在各级政府非常普遍。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看重眼前利益,希望一投入立刻就能产出、就能变化。市容工作做不到,城市管理达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不需要。
二是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现象严重。管理职能不清晰,重叠现象较多,出现问题往往踢皮球,问题不了了之。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涵盖了市容、执法、市政、园林、工商、卫生、交通、房管、环保等多部门,任何部门的缺位都将导致城市管理这艘巨轮搁浅。
三是管理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单一。目前,我们在城市管理上主要以宣传引导为主,没有采取约束市民不文明行为的惩罚措施。就市容工作而言,经常能够看到市民前面一直扔垃圾,环卫工人后面不停的扫。这样的素质,这样的情景,道路如何能扫干净,就算能扫干净,又如何能保持。在*、深圳等大城市,依然保留着对城市不文明行为的处罚,甚至在处罚的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周边人群的批评和指责,这就促使原本由经济处罚升级到精神层面的处罚,对人的撼动是巨大的,也是有效的,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正视城市管理中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良好的投资环境蕴涵着经济效益,改善市容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那么如何处理好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创新工作方法,更好的为城市经济发展做贡献。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角色创新。
(一)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总有人把抓城市管理和抓生产力对立起来,认为抓城市管理是花钱,影响生产,只有抓生产力才是挣钱。其实,一方面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要肯花钱、会花钱。市容工作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的,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市民和前来投资经营的客商,优美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这两方面意义上说,少花钱、能省钱就是生产;肯花钱、会花钱就是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市容环境就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错落有致的店招店牌,给人直观的体现出城市品位和投资价值。我们着重在环卫系统中树立起一种服务理念:扫干净一条路就是为城市经济发展铺平一条道;清理掉一处卫生死角,就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擦洗粉刷完一片垃圾广告,就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打开一扇窗、敞开一扇门;清运了一车生活垃圾,就是为城市经济发展运走一车烦恼。充分将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市容环卫工作的全过程。
(三)树立安商扶商,服务客商的理念。单纯的政策倾向已不能满足客商的要求,当前各城市、各地区拼的就是服务,比的就是环境。我认为,各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有能力满足企业和客商要求的服务链。市容部门建立以安定、服务企业客商为目的,以狠抓企业、园区周边环境卫生为基础,促进以市容环境为导向的产业服务链。坚持用一流的清扫保洁,优质的环境服务,打造企业、园区周边整洁优美的整体环境;从而建立宜商、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企业人员的心情愉悦指数,带动效率的提升;并转化为资本,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利润;进而推动企业在本地的后续投资。形成一条以市容环境为导向,造环境、促效率、变资本、再投资的产业服务链。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市容人有义务,为我区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四)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市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有宏观管理系统、中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宏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市容环卫发展战略,中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市容环卫功能的完善与拓展,微观管理系统负责城市日常保洁和环卫基础设施的运转和效率。要树立系统管理意识,处理好城市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关系,做到宏观管理超前,中观管理规范,微观管理精细。
(五)树立管治结合的理念。要在市容管理中,寻找国家与社会的最佳合作方式,形成政府和群众一起齐抓共管,共建和谐的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管理,消除城市市容管理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陷阱,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二、制度创新。
城市管理因其处理问题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找寻方法和答案。通过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坚持新问题要有新思路要有新举措。坚持城市管理出新、谋新、创新。
目前我们大胆尝试,提出了以环卫一体化改革、优化劳动资源配置为基础,以推广星级道路考评,实施精品工程为依托,在全区打造出一批环卫质量过硬,市容市貌整洁宜人的道路和村,使我区环卫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管理创新。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资源开采的日渐深入,资源紧缺将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必须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增加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特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循环经济使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将传统单线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才生资源的循环方式保持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方式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能够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城市经济基础调研——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2.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加大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理念宣传,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4.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机构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重非能耗产业资源的开发,以非能耗产业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例如:对城市周边湿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城市周边休闲游为目的进行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城市周边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另外,还应对城市的地域优势进行探讨,以旅游资源开发等类似的低能耗、无污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北方城市发掘自身气候特点,以林区夏季气温较低等特点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则通过古建筑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与发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快速建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政府机构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优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教授 曹凤中:从环境的角度冒昧提出以下问题,仅供参考:
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究竟白银市的资源和环境能承载多少人口(环境承载力)?能承载的发展极限又如何(环境容量多大)?这是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二是城市的发展与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矛盾解决的思路,考虑没有考虑应变能力。
三是城市的空间设计与布局究竟如何体现时代的进步与生态文明?
四是工业化延伸产业链过程中,需要考虑矿产资源的未开发或低效开发的问题。
五是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立;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生态文化、公众参与的培育等问题。这是实施经济转型的软件建设与保障。
把扩大就业放在可持续发展的优先位置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郑东亮:制定全国性规划,规范和支持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和扩大就业。对于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国家要将之作为一项大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借鉴三峡工程搬迁安置办法,进行资源枯竭城市的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和政策,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分期分批实施。
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结合,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资源枯竭城市的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之间的结合和平衡是重要问题,需要灵活运用社会保障政策,某种意义上要使之成为促进就业政策的一部分,以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活跃劳动力市场。
探讨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促进就业政策。资源枯竭矿业城市面对的是全面的就业问题,不仅下岗失业人员,而且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其促进就业政策要突破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
重视居民的生活问题,加强各群体的社会情绪跟踪,维护资源枯竭矿业城市社会稳定,及时化解矛盾和不平衡的情绪。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几点建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导 董锁成: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做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指导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加大国家和省级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重整资源型城市的市级财政,完善其自我积累机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增强其自我积累能力;在税收上减轻资源型城市税负,加大增值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的返还比例;允许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发放地方建设债券,改善其吸收社会资本的能力;在国债中单列一定额度,以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基金、地区开发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以及进行必要的直接投资等。
扩大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加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外部推力。实施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政策,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大力治理遗留的矿山和矿城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型城市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双线均衡;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1-0005-05
一、引言
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作为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的范畴,迎合了城市经济良性运行和城市化经济协调运转的基本需求,对指导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从1978年的17.92%跨越式发展到当前的51.27%,这种数量化优势对中国城市经济产生了高度的发展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然而,在发展成效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危机,各种参与和发展机遇未能实现均等化,发展成效不能有效普惠全民,衍生出非共享性的现存局面,致使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差距不断出现,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城市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半城市化问题不断显现,出现城市化的虚高问题,甚至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经济增长,等等。这种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内涵的城市化,从微观层面来讲,不能有效体现经济社会结构转换的城市化本质;从中观层面而言,扩大了区域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从宏观层面而言,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发展。
面对这种发展格局,中国的城市化须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各地城市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把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思想纳入到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中来,继续提升城市化质量内涵,并实行分区规划、重点引导。这种强调机会均等和成效共享的发展模式不但有助于减少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差距和环境代价,促进城市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式转变,实现对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兼顾与包容,而且有助于优化城市不同发展主体权利的同质均等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高水平、均等化的城市社会服务体系提供借鉴,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同步化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
肇始于包容性增长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囊括了包容性增长所忽略的其他内容[1]。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Malhotra(2011)以印度城市为典例,通过对健康社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认为包容性的城市规划能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2];为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Ahmadi & Toghyani(2012)基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为切入点,促进城市的合理规划,达到包容性发展的根本目标[3];Hansen & Harder(2011)则提出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要用包容性战略和方法[4];同时,国内学者何景熙(2011)借助于社会系统进化的相关原理,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包容性发展方法是中国城市化的导向选择[5];农民工市民化则是重要体现[6](付文心、赫宝祺,2011)。张明斗、王雅莉(2012)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包容性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一进程中应对发展成效的共享性进行全面考察,实现具有真正内涵的包容性发展[7];王雅莉、刘洋等(2012)则提出助推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及产业发展的包容性[8]。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相关学者已逐步关注和重视包容性发展的理念,然而只是将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理念引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化发展中,产生了特定的发展成效;但并未基于当前中国现实对其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路径进行有益设计,为本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二、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模式转换
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作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分析范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城市经济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内涵优化停滞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各种挑战及城市病变。要想突破这些弊端、化解病变,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公平的新模式,满足城市化本质需求,以此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转换现存城市化发展模式当为一种重要思路。
(一)城市化由偏重数量的单线推进向质量和数量双线均衡转变
为实现以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为内涵的城市化本质,需要城市化质量和数量的双线均衡。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51.27%,已迈过50%的拐点,驶向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平均每年1%的速率递增,城市化数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全球各国所见证。然而,这种城市化数量的单线推进尚未具备发展内涵,并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长久之计,应扭转现存局面,向城市化质量和数量并存的双线均衡转变,实现城市化质量推进下的城市化数量的增加。而这一转变的核心点则是如何使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换为非农业社会劳动者[9],体现城市化的内涵职能,因而非农化的职业转换至关重要,尤其表现为农民工这一群体,他们要求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效共享,不但要职业转换,而且要得到身份的确认和制度认定。因此,实现城市化由偏重数量的单线推进向质量和数量双线均衡的转变成为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模式转换。
(二)城市化由重城轻乡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重城轻乡作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城市化作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动力机制下,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提上新的日程,作用力剧增。然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损害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这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事例中得到验证,这种重城轻乡的发展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呈现“一头大”的空间格局,非均衡态凸显,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深化,城乡差异越发明显。面对这种运行机制,城市化进程中应扭转这种发展理念,实现由重城轻乡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关键环节则是实现乡村人口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体现城市化的社会职能,把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效共享的理念引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助于规避“城市化就是城市地区发展”的概念偏误,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因此,实现城市化由重城轻乡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成为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又一模式转换。
(三)城市化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在以增长绩效为考核的时效体制下,各地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把实现经济发展作为重头戏,导致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异化,根据城市经济运行的轨迹观瞻,这种经济发展的确促进了城市经济力的提升,实现了城市化的集聚、扩散和媒介等经济发展效应,这种经济单一维度的发展也会滋生经济社会不和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弊端,因此,因应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及“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需求,必须实现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体现城市化的外延职能,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差距和环境代价,强化城市化建设发展中的机会均等性和成效共享性,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逻辑体系,实现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因此,实现城市化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成为实现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再一模式转变。
三、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路径设计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追求和战略取向,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其路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遵循城市化客观运行规律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内核、要义、依托和保障等方面入手,实现包容性发展。
(一)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以发展成效共享为基本内核
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践行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进一步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而发展成效的全员共享性则是履行该思想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存的局面,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城市贫困阶层并未完全享受到城市化的发展效应,呈现发展成效非共享的残局,更不言及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因此,实现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发展成效惠及全民,不但有助于从本质上化解非共享性残局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助于强化城市贫困阶层分享城市化发展成效的力度,在不断汲取发展成效的同时,规避过度依赖农民工不彻底转移所带来的半城市化问题造成的农民工权益的缺失,实现农民工的职业转换、地域转移和身份转变,以此实现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
(二)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以机会均等为基本要义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进程中,不但要实现发展成效共享的基本内核,还要坚持机会均等的基本要义。综观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并没有把机会均等作为其关键环节,衍生出大多数社会成员并没有参与城市化发展机遇的格局,缺乏市场话语权,甚至在特定情况下,城市迅速扩张侵占了周边土地,损害了人民利益,在不能实现产业转移、身份转换的前提下,参与机会的均等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实现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以机会均等为基本要义,一方面,有助于升华人们参与城市化发展的热情和提升市场话语权,体现主人翁意识,实现发展的高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在充分发挥全体社会成员力量的同时,助推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
(三)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以两线均衡为基本依托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与欧美国家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的尴尬局面,这种城市化数量的提升往往缺乏内涵,而如何弥合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重要议题。面对此种发展情形,坚持以城市化数量和质量两线均衡为依托的城市化包容性发展,全面发挥城市化对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突破作用,不但是城市经济良性运行和城市化经济协调运转的使然,而且是扭转城市化发展现存格局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强烈要求,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化质量,全面强化城市化的强度和广度,推动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良性重构和全面转型,实现其精明增长[10]。
(四)城市包容性发展以全员参与为基本保障
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以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参与为基本保障。城市化进程中,以企业和居民为代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仍存在着非公平竞争和非诚信交易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包容性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企业等生产主体的公平竞争和居民等消费主体的诚信交易,打破原有的独自行事的基本格局,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全员参与,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回归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内核和要义,实现发展成效的共享性和参与机会的均等性,而且有助于完善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优化包容性发展的市场环境与质量。
四、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战略选择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取向,是建立和谐社会及“两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城市经济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战略的合理选择成为必然。
(一)转换思维模式,提升城市化品质
城市化数量的单线推进向城市化质量和数量双线均衡的思维模式转变是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使然,也是城市化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这种转变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实现城市化的机会均等性和发展成效共享性,也有助于实现城市化内涵的提升。
赵勇:正如你所说,唐山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在环渤海湾经济区中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得到巩固。然而坦率地说,在这个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资源支撑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为继、经济持续增长难以为继以及改善民生难以为继四个方面的压力。事实上,唐山历届党委政府对于“拼资源、拼消耗、高耗能、高污染”这条路绝对是走不下去有着一致的认识,就是唐山转型不可逆转。然而,如何转型?何时转型?这得需要一个环境,一种机遇。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唐山目前面临的机遇是什么?
赵勇:当前,唐山面临的有利机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快,二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渤三角”地区快速崛起,三是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四是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抓住机遇就能获得巨大的发展能量,抓住机遇就能加速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抓住机遇就能打造新的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如今唐山面临着推进城市转型的最好时机,如果现在转型,尚存动力。如果等到资源全部枯竭之后再转型,就悔之晚矣。因此,我们要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勇气和气魄,在转型中实现新跨越。
《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将从那些层面具体推进?
赵勇:我认为唐山的转型应该从几个层面展开。在经济转型方面,唐山要加快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沿海开放型经济转变,依靠新区带老区,依靠曹妃甸搞大进大出,带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社会转型方面,加快由相对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向开放的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形态方面,加快由内陆型城市向滨海宜居城市转变,打造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总书记视察唐山时强调:“曹妃甸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要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美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样板区。”面对总书记的厚望与重托,唐山将如何圆满完成历史答卷?
赵勇:总书记的厚望与重托给我们莫大的激励,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思路。当前和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曹妃甸临近港口、土地资源丰富、背靠雄厚的产业基地、交通区位优越、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新首钢建设的推动等显著优势和难得机遇,按照高起点、开放型、新体制、可持续的原则,把曹妃甸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努力建设东北亚的航运枢纽中心、精品钢材生产交易中心、重大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世界级化学工业基地。要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准入门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临海与腹地、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创新体制机制,使曹妃甸新区成为具有广泛国际性、高度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