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时间:2023-08-03 16:45:20

导语:在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思想品德 体验教育法 实践

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是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品德塑造历来为人们所探究。十多年前,体验教育开始走进校园。这种教育形式受到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者的关注,并且积极地进行尝试、研究与推行。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与以往的说教式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明确其教育价值,认真探讨实施体验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何为体验教育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现象,是一种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内心活动,强调人的内心感受,注重亲身经历,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体验学习,是指少年儿童的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的结合。少年儿童通过实践体验行为,在内心深处发生变化、内化或升华,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实施体验教育,意味着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调整,充分认识“缺失主体性教育”和“封闭教育”带来的严重弊端,从而调整到主体性教育、参与式教育上,调整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互动式教育上。体验教育符合当今的主体性德育和发展性德育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以实践为主体的实施原则

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强调的体验是在实践中的体验。这一根本原则突出体现了实践在体验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而实践对体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验教育以实践为动力方面。

学生是体验教育的主体,他们在体验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实践这个大背景。体验教育除了具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教育主体的选择性、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等独特的特点。在进行体验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体验观,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体验观。

三、积极进取的心理定向

积极的成功的体验教育要打破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死气沉沉的局面,使思想品德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因此,实施体验教育,要确定积极进取的心理目标。课程实施的心理定向为:第一,学生要充满自信,既不怀疑自己,又不低估他人;第二,愉快地自发参与,这种心理体验必须是愉快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不受外部强迫性地干预刺激;第三,要做到自主发展,少年儿童有着自主和独立的性格,这种自主和独立使得他们更多地依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客观现实与内心体验冲突时不盲目跟风,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第四,善意地互帮互助,少年儿童虽然体验到世俗中人们之间存在差异,诸如贫富、地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但要与人为善,同伴之间要真诚,互帮互助。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以便应对未来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因此,实施体验教育,应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中的教育。

(一)家庭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只有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们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有所作为。不管将来社会如何发展,中小学思品课都要不忘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且首要的就是家庭生活的体验教育。

我国的现实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人口政策决定了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农村中的强壮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越来越多。过去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家务劳动逐渐被先进的家用电器取代,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小学生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磨难教育。

在学校里,可以普遍开设家政课,教学生学做家务,包括烧饭炒菜等。学生参加这类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增长知识和见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一步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针对城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每年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体验,在中小学开展“上山下乡”活动,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体验艰苦生活,接受劳动教育,经受锻炼,磨炼意志,体验艰苦生活,品味人生,培养“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学校,可以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还可让城市里的学生参加用扁担挑水,用搓衣板洗衣服,用小石碗磨花生等传统的家务劳动。

(二)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学生才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象棋、围棋等比赛活动,以及柔道等国际著名的传统体育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不畏战斗艰难,懂得合作。通过茶道、书法等传统艺术,以及古典音乐、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历史,形成认真协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训练正成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体验教育方法。

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约20分钟的“信任之旅”项目活动。活动程序是:活动先分组,每组选定一人做向导,两人做安全员,其余人员均做盲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之后,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选定的路线绕过障碍物前进。其间允许话语提醒,不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活动结束后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也可以开展“板鞋竞速”活动,同样限时20分钟。活动程序是:先准备两副6人一排的板鞋,把每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场地两端。哨声响后,两队开始向目的地出发,队长喊口号负责指挥。到达目的地之后交换板鞋,让下一组人继续返回起点。活动结束后,大家交流心得。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可以深刻地领会团队精神的重要。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可以开展“怎样当好小辅导员”、“怎样当好小干部”、“做守时形象好少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三)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应推广到社会生活中,而不应局限于家庭和学校。

我们可以以个人的自觉行动为前提,在中小学开展志愿者活动,学校集体组织,以公益和社会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生活的体验教育。例如进行给老年人、残障人士带路;植树节集体种花植树;在社会上展开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防灾的宣传;到敬老院、社区福利院服务;回收废旧报纸书刊等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教育,尤其要重视与社区合作,积极依托社区的力量,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德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在农村,要加强学校和村委的联系;在城市,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学校德育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从而提高少年儿童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力量,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请社区的老、劳模先进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公园、商场、工厂、农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充当各类景区的讲解员,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充分重视社区的公益劳动、社会募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等,总之,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因素,带领学生清扫所在街区、社区,在干净的环境中育人。

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能够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尊重他人和无私奉献观念,树立为国家为大众效力的思想。此外,在时间上,可以规定,小学和初中学生每年至少要有一至两周的社会见习与实践时间,增强少年儿童及家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四)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城市的水泥砖头砌成的高楼大厦,虽楼宇之间有绿树花园,但如果没有在自然界中的体验教育,学生能够感悟到的仍然是相当有限的。中小学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访问日”、“让母亲河的水更清”、“冬天盛开的花有哪些”、“寻找废品中的宝藏”、“寻找萤火虫”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还可借鉴国外某些中小学的做法,如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做的规定。户外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可以在中高年级开展种植水稻、种植甘蔗活动,让他们在本地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耕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直至收割、运粮、脱粒、碾米,参与每个环节的劳动,最后集体做饭品尝,在体验劳动成果的欢乐喜悦中增强劳动意识。这样,学生会学到学校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农村学校可以就近指导学生烧炭种菜,参加渔业劳动,学习养蚕。

五、结语

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验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自发自觉地触动内心,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开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彩彩,陈敏.“知行合一”的体验教育[J].中国商界,2010(3):218-219.

[2]刘冬梅.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体验教育思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7(5):85-86.

第2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goal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idea of th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and establish the human-centered, healthy body-emphasized guiding ideology, do well teaching work of the university sports in teaching content, educational model,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 etc.

关键词: 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81-02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制还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育部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①教学道路封闭,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不能反映当代世界体育科技的快速发展;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都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复习、测验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③教学内容重复,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教材大部分存在内容低水平重复,容量庞杂,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提不起学生兴趣。四、教学评价单一,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2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高校学子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差异,而且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一定要能够适应不同条件的学生,并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特点,最终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高校体育教学要努力的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等要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不同需求,除专业的体育院校外,其他高校应打破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抛弃以前那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过高,难度系数过大,运动过度劳累的教学项目,大力创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们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健身体育的太极拳、瑜珈、健美操等,再如娱乐体育的奕棋、桥牌等,民间体育的秧歌舞、竹竿舞等,挑战体育的攀岩、登山等。实现人人参与,快乐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体育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行的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就有很多的高校开始了这种体育教学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将以前的铅球,跳远,跑步等基础课程更改为现在的男生打太极拳,女生跳健美操,另外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体育的选秀课程,如足球,篮球,排球,毽球等等,这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上课热情。

3改革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仅有一种教学模式来教学会造成单一化、简单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等弊端,而客观上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象、环境不同而对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因此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格局。第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课中举足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目标组织为主线,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地组合和正确的运用,适时运用“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让学生从被迫状态下解脱出来,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让学生多一些参与、多一些兴趣,从而奠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

4加强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是改革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

对教学工作来说,评价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反馈等多种作用,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提出“体质教育”、“快乐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快乐教育“等多种思想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至今较为集中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随着新的教学观念的更新、评价理论的发展,评价方法的改进,评价体系的构建,体育教学评价已成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育评价应从重结果到重过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倾向,关心学生是否热爱体育运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评价。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问题也只有在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试图运用教学评价这个工具去诊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仅靠结果显然是不够的。体育评价更不能一锤定音,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提高的机会,学生经过一次考试后,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要求有第二次甚至更多的机会,在这几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机会,不断提高自己,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的效果。

5体育俱乐部应成为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主要渠道

体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体育技能,开展体育社交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体育观、自我健身的意识增强,带动了地区和家庭体育活动条件的改善,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一种主体的体育价值意识,既追求锻炼的长期效益,更注重体育锻炼的健身、娱乐、放松和社交的多方面功能。正因为如此,高校体育既强调满足大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需要,又要求满足大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体育教育结构,深刻提示体育教育的“时代性”、“永恒性”、“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高校俱乐部正是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

体育俱乐部是在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下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等优势条件,具体由体育教研室筹建,师生共同管理,承担起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的任务。通过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起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学平台,突显出以下几项效果:一是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二是实现师资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三增强了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四是丰富了学生活动的内容;五是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高校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是高校群众活动形式的一种完善和有益补充,对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6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朝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势在必行。我们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教学改革的内部因素出发,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学模式等方向的改革,探讨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优化体育教学专业结构,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不断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探讨[J].内蒙古: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2]陈庄.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J].北京:体育科学研究,2006,(4).

[3]费加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

[4]钟志玲.普通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06,(6).

第3篇

高校体育教育既是我高等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评价体系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走向。本研究对加快高校体育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改革开放后,各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打破自然班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选项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曾一度推行循环练习法,之后是学习西方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快乐体育等,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高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所以轻易否定一种教学方法或过分地赞成一种教学方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

教学模式方面。各地高校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并列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等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对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求较高,目前,像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的重点高校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建国初期,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往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为主,以后逐渐采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已作为下~阶段诊断性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的改革正在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开始的模仿、引进国外的理念到逐渐根据我国的国情,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改革之路。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发生偏差,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方向

2.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问题为导向教学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0166-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如精神科医生缺乏等不足之处,因此临床精神医生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教学查房是一个培养医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诊疗以及学习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1]。传统的教学查房多以带教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尽管也有提问,但仍未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桎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一般流程是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讨论-总结,目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2-3]。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1870年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而首创的,并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4]。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知识举一反三,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4]。本研究旨在探索CBL结合PBL在精神病学教学查房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拥有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精神科医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调查对象来自2010年3月~2012年2月年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实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均处于毕业前实习阶段,已学习过精神医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共365人,男161人,平均年龄(23.13±1.57)岁,女204人,平均年龄(23.15±1.68)岁,其中五年制本科生215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82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68人。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365名同学分为两组,A组181人参加案例和问题为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查房模式,B组184人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

1.2.2 教学方式 两组由同等资质的副高及以上临床带教老师教师根据本实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选出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查房,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共进行2周。CBL和PBL带教查房流程为:选择病例-备课、撰写教案-主持查房讨论会-指导学生讨论-讲评、补充-总结归纳;学生查房流程为:熟悉病例-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工查阅资料文献、提出解决方法-参加查房讨论-互动提问-评价反馈-回顾与自我总结。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主要针对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专科特点和教学计划选择病例,查找资料,不对实习生做特别的要求,按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疾病相关理论并进行提问。

1.2.3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依据教学查房实施情况和研究目的设置相关问题,以封闭式问题提问,提供假定的被试行为或态度备选,主要采单选,并呈等级式排列,采用5级评分方法,对总体满意度、查房质量、准备工作、上课效果、语言表达、选择内容、参与性、处理问题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定,回答“非常满意”计5分,回答“较满意”计4分,回答“一般”计3分,回答“较差”计2分,回答“差”计1分。调查前,经过20人预调查后由相关专家组对部分不适合条目内容进行修订和删节。查房完毕后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采用同一问卷和匿名方式,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后统一收回。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考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性别、实习生来源分布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B组得分差异。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 两组临床实习成绩比较

A组临床实习生成绩为(93.4±6.2)分,B组实习生成绩为(91.7±7.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诊治要求有“循证”依据,这就对我们培养精神科医师提出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而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事半功倍。精神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作用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扎实、广泛的精神病学知识基础,很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从而制订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治疗计划,往往会延误患者病情。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查房则是达到这些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精神科医师培养的需要。CBL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实习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形式,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侧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念的培养,局限性在于耗时多、知识系统性差等[5]。而PBL可使实习生善于分析、系统综合,掌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PBL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容易出现“闭门造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应的问题[6]。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突出各自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带教老师的“一言堂”形式,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分析发言的积极性,而且老师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某些不足之点予以纠正,加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从临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本研究中发现在精神科实习中,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多地获得实习生的认可,实现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的互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潜在地加强实习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本研究中参加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实习生与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的实习生临床实习成绩虽然较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不同[8-10]。这可能是因为两组实习生得分均较高,不利于准确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且两组实习生参加不同教学查房模式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

虽然对教学查房模式优劣的评价尚缺乏较科学系统的指标,主要是实习生的主观感受,但仍需要勇于打破思想的桎梏,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更符合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查房模式。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有利于培养新一代更具有创新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生,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平,杨波,王魁英,等.注重见习教学改革提升临床教学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424-425.

[2] 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 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 [J].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 Prince KJ,van Eus PW,Boshuizen HP,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 [J]. Med Educ,2005,39(4):394-401.

[4] 李雅轩,赵昕,张飞雄,等.案例在遗传与优生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2,34(5):647-650.

[5] 朱焱,祝峙,郑建明.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8):1660-1661.

[6] 胡明冬,徐剑铖.医学教育实施PBI 教学法的优缺点[J].重庆医学,2010,39(16):2145-2146.

[7] 于世勇,陈剑飞,宋明宝,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36):3736-3737.

[8] 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00-101.

[9] 陈梅唏,覃泱,曾锦荣.内科临床实习中教学法的改进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54-155.

第5篇

关键词:异质分组;体育教育;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异质分组这个话题在我国早已提出,只是实施的时间相对较晚,之前大多停留在研究层面。每个学生拥有的知识都有一定差异,技能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将这些学生混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监督,必要的时候适当引导他们,让学生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各施所长,互相之间学习帮助,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后老师再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就是异质分组模式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德智体美要求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向着指导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让学生的学习很被动,高校体育课采用异质分组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效。

一、高校体育教学选择异质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内容分析

1.异质分组教学的基础是协作教学。在任何工作或者活动中,合作都是成功进步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协作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最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把集体配合作为主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当几个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后,他们的交流也会多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彼此帮助,共同进步,久而久之关系也会升温,这样一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有更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课实行异质分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有效顺利进行。

2.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可能本来自身素质不是特别好,因此在体育学习中根本没有兴趣,高校体育教学异质分组正好是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小组成员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会有对比,对自我的水平有明确认识。同时各个小组进行竞争,会让课程变得更加有乐趣。

3.认识学生体育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化。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不同,智力,理解能力也有差异。并且,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学习自然会有差异化。那么,要想让每个人都能进步,就要结合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基础的学生,要用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努力让他们达到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有可能培养出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

4.异质分组教学的精髓是培养。学习是一件很讲究兴趣的事情,而不是说去强迫一个人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所以那种指令性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达不到引导式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学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久而久之爱上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质,让其自主地学习。培养对课程的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轻松顺利。

5.培养学生互帮互助思维。教学要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质。体育活动多为合作学习,应用异质分组,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机能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小组内部进行互帮互助,顺利解决问题。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可以对所学的体育活动由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清除的认识,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能有效改善学习成绩,养成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二、高校实行异质分组的作用

1.异质分组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体育教师进行理论的讲解,然后再给同学们集中进行动作示范,之后学生再自己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这样的方式往往不会是老师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有可能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已经表现很优秀了,但那些思维较慢的同学还没有学会,又往往被老师忽视了。异质分组会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小组得到充分的理解,向他人进行学习,也可以让老师的教学轻松一点。

2.异质分组可以让小组成员更团结。异质分组事隔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相互监督,并积极的去帮助任何有困难的组员,小组成员内部会帮关注所有人的学习情况,使每个人都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竞争意识。将不同水平的成员放在一个小组,混合分配,这样会使各个小组均衡发展,同时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成员为了集体荣誉,都会进其所能去学习,适时的进行小组学习展示,老师进行各组表现的最后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鼓励有不足的小组。这样会通过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异质分组模式很好的利用小组的互助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异质教学人在不断的改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普通高校篮球课异质分组合作教学评价方法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95-98.

第6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 意识 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生的体育思想教育,接下来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具体方案。

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学生体育思想教育

1.1 培养学生健康理念

针对体育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终身锻炼的意识。学校的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富强而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而一切的前提都是学生自身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因此,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生自身身体健康,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使自己免于疾病的纠缠,完善自身体格,告别衰弱,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精神面貌,是中华名族的旺盛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而保持自身的健康状态,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学生将健康的理念伴随自己终生,不断进行体育锻炼,长期坚持不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学生打好身体健康的基础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自身终身的幸福生活。

1.2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让人能够从某些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使人积极倾向去完成的一种意识倾向叫做兴趣。兴趣分为直接兴趣、间接性情、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之分。在体育方向直接分析兴趣可总结为被某项体育运动本身所吸引的直接体育兴趣和对体育效果的向往而形成的间接体育兴趣。因此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人手,首先要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优点,主动参加到体育锻炼;然后要树立正确的体育目标,对已经形成体育兴趣的学生继续进行教育引导,使形成的短暂体育兴趣保持稳固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体育兴趣。针对每位同学不同的体育兴趣方向和体育天赋进行合理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能,使他们懂体育,爱体育。

1.3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使学生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进程中。班级的宣传委员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报、橱窗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学校的宣传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站和多媒体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落实学生体育锻炼方案

2.1 设置多样化的校内体育课程

学生要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就必须至少有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因此学校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基础体育运动之外,还要设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供学生进行个体兴趣选择。例如,除了常规的足球、篮球、跳远和跑步等教学课程之外,可以为学生提供健美操、瑜伽、跆拳道、轮滑、防身术等多种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自身选择,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拓展高素质的校外体育课堂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还需要学校致力于拓展一系列的校外体育锻炼活动。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校外体育课堂进行宣传,调动学生的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爬山、露营等具有娱乐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再次,体育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例如校外自行车竞技社团、游泳社团、攀援社团等等,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3 培养可终身受益的体育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在培养学习进行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针对一些意志薄弱,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要多鼓励,激发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于一些具有运动细胞的学生要多表扬,提高其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可以带动更多学生,使大家都渴望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通过不断的锻炼与运用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将其具有兴趣的体育活动培养成可以受益终身的一种能力与特长。

2.4 进行可提升运动兴趣的比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科学合理地组织一些群体竞赛活动,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学习到的运动技能运用到比赛当中,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使学生懂健康、爱体育。与此同时,要落实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案,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不断锻炼的意识,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真正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邱水生.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8):104-104.

[2] 韩髻.浅谈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39-240.

[3] 刘兵.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3(5):120-121.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专项体育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在体育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创立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确定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感兴趣,产生主地学习的热情,并且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有效并且主动的参与老师营造的教学氛围。

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学习体育。《体育课程标准》中规定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故事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问题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体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全方面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以全世界为背景来传授知识。高校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将教育和知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 、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各个学校和各个教学系统对体育和科学的理解存在差异,对体育的重视度也有所不同。对体育和科学的发展我们要顺应历史趋势,符合社会的对人才的需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的出现新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体育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体育教学的发展以逐渐超过了《体育》大纲中要求的内容。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走向成熟,要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的今天发展体育事业,就要将体育教学与科学相结合,因材施教,学校要正确预测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体育系统中正在发展的分支学科,了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型高端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再一味的提倡学习优秀,而是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时展的脚步,各高校在体育方面的设施均有改进更新,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注重培养新型全能型人才,培养具备一定社会的指导能力的人才,促使学生拥有锻炼的热情和强健的体魄。但在参与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为学校和学生带来一定的麻烦,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防避措施。

我国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课程方案都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为培养目标,并且课程分为三大种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如此的设计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认知层面。同时也从实质上将课程体系划分成了两大类,其一为必修,其二为选修,层层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和教育管理。

二、高校体育的专项体育发展趋势

现如今我国的高校体育的专项体育的教育课程正在向着课程目标的综合化教学结构的可伸缩性课程小型到功能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虽然高校体育的专项体育的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不均衡,但学生们仍愿意用较快的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自己爱好的或者对于自己走向社会后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自己理想或目标的课程,这种教育教学体系也是再为学校的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

运动技术学科群组是以人体运动和各个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为研究对象的一组分支学科。运动学是这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体运动动作、运动群、运动流的产生、发展,人掌握运动动作和形成运动技能的生理机制等,从而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身体锻炼提供理论基础。运动训练学是这组学科群中的重点学科,它主要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原理、原则、特点和方法,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适应过程,运动训练过程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的方法,运动训练水平的测定,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等。同时,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制,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的研究。从体育科学体系发展趋势看,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健身运动项目都将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均可分化成为运动学中的分支学科。同时,有许多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健身、养生项目,我们也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我国体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推陈出新,努力创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相应分支学科,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都是颇有裨益的。

体育科学从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不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而是成为高校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系统之一。我们要不断探究与体育相关的边缘学科,使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和趣味性不断提高,促进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结语

如今,高校体育逐渐朝着综合化发展,选修课向着小型化发展,我们要加强体育课的地方特色,突出课程主题,加强体育老师的素质建设,壮大师资力量,构件安全合理的体育课课堂,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作者: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老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体育产业营销,体育场馆管理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当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小组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因而在高校体育当中应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必然。

一、分层教学概述

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上是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根据不同个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层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分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成长环境、之前的教育模式、遗传和社会环境等影响,使得其在能力、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其热情是不同的,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学习当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将具有相似需求的学生分到一组,针对性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推动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实施的价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当中,从最初的单一化到多样化改革之后,现在我国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着个性化方向上发展。分层教学的实施在现实当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针对性人才的地方,大学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学生的价值观和身心健康等也成为企业招募人才的条件之一。而在过去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出现了问题,尤其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由于缺少锻炼,其寿命和身体素质比一般人更差,而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后,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更加灵活,在教学评价上也更加科学合理,不再盲目追求死的硬性指标,而是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之后的人生打好基础。分层教学的实施也能够提升高校体育的教学水平,淘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体育当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

在体育教学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实施不同的分层,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一是科目分层,将体育教学根据具体的科目来进行分层,比如足球、排球、篮球、体操、田径等等,然后在科目类下再根据不同等级进行分层,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等层次,根据不同的等级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案。二是群体分层,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科目,比如篮球、田径等,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本身能力的评估结构来将其划分到不同等级班当中,比如篮球初级班、体操中级班等,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的意愿又能够符合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三是目标分层,在将学生根据不同科目和等级进行分层之后,根据其不同的水平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能够向着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形成团结、竞争的学习气氛,学生既能够有兴趣去学习相应的体育科目,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都能够提到提升,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实施的事项

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因而教师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够将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由于当前部分高校当中的体育设备、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等还存在不足的情况,使得在进行分层教学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意愿,这就会影响分层教学最大教学效果的实现。因而高校在进行体育资源分层分配的时候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免分层绝对化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不要因为在分层当中个别分层的教学资源问题而影响了整个高校体育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还要保护好学生的个人隐私,对于学生的体育能力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的困难和困惑等要充分进行保护,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向着教学目标前进,积极努力进行体育练习,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为了推动高校体育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分层教学在高校体育当中实施的效果。

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一致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急需要进行改革,以便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而分层教学实施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应该加强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以便不断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探析分层教学法应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策略[J].神州,2016,(11):80-80.

[2]葛志刚;马爱民.分层教学法在南通大学公共体育足球课中的运用研究①[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4):93-93.

[3]李智坤.谈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J].广东教育:职教,2016,(9):122-123.

[4]张d鹏.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校园:中旬刊,2016,(5):71-71.

[5]李晓飞.分层教学模式与体育学法相结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内江科技,2016,37(7):52-53.

作者简介: 寇鸿超,男,1990.6,甘肃省天水市人,本科学历,助教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对策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同时也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10余年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也提高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热情,但我们还是不可否认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高校体育课程也存在一些诸如:大学生1000米测试结束后猝死、田径运动会长跑项目的取消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完成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任务。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解析

1、生活环境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诱因

中学生是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中学习、成长,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家长、老师的束缚,中学生在校期间相对来说只有升学单方面的压力。进入高等学校后,学生依靠自己来管理自己,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有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高校生活再也不强迫学生必须去做什么,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弱,就会让学生产生懒惰思想,比如“晚上游戏到深夜,早上带饭去课堂”现象就会发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思想意识的变化,学生不仅不会去关心自己的发展,不去关心自己的学业,也就无从谈起体育锻炼。

2、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对于课程改革的投入非常有限。国家非常重视课程改革,但课程改革的深度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念在不断提升,但在操作平面,受制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各种原因,先进的理念很难在实践层面落实。现代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知识的迅速增长,以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接触新兴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对于流行体育方式的追求。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内容,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厌烦情绪,更多的是在应付体育课。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说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适应了高校的发展,满足了高校学生的体育需求。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大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课程的影响、校园体育竞赛、校园体育俱乐部及各种体育社团组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校园的广义体育文化,与其它文化形态存在着拉力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形态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空间向高校学生渗透,当今,网络虚拟社会、游戏、狗仔新闻、名人绯闻、各种杂志、小说等文化的吸引力对体育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如果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很低,其它文化形态就会取而代之。很多文献的研究,面对于体质健康下降、体育锻炼参与率低、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等问题时,其对策总是从领导重视、制定政策、增加限定措施来解决问题,比较少从体育文化建设来吸引学生,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由于文化吸引力的拉力而投向了其它领域。

二、高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对策

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可轻视,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认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及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学过程有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构成,最将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进行最优化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实现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方式为中心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向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教育和发展转变;合理、科学地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才能做到真正地提高高职体育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都对新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在众多因素当中,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各种观念中又以学生观、老师观和师生观为主,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育质量,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前途。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设计,教师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有其更深刻的根椐。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客器。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

3、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隐蔽课程内容、民俗体育内容,更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课程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资源。在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建立一支富有活力、工作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使管理渗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4、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体质

体育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关键是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去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的功能,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进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

5、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教学环境是顺利实施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动机、课堂行为、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和心理两部分,评价的标准也可以从物质的、心理的、物质与心理的锲合程度进行评价,根据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譬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凝聚功能、美育功能、健康功能,进行教学环境的优化,在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性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值得深入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学的环境调控与优化,促进体育教学环境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将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比其它课程更易受教学环境的影响。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应根据社会大环境、体育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而组织和设计的,它体现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种环境因素之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体育改革纵深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性、主体性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应当引起体育教育界以及社会各部门的重视。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竞争、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加深,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体质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建设,我们应该关注、关心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让祖国的未来建设主力军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 董翠香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 冉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6) .

[4] 蔡宝忠.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