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21
导语:在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中有不同类型的人员,薪酬福利的发放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公司营销员薪酬结构=基本底薪+业务提成+团队提成+展业津贴+服务津贴;对于行政序列人员的薪酬按所对应的行政职务、职级的标准核定,薪酬等级遵循职务越高,薪酬区间越大的原则,其薪酬结构=基本薪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奖金;对于技术序列人员设置不同的职级,同一薪酬职级内设置不同的薪酬等级,同一职级对应的基本工资不变,对应的岗位津贴(技术津贴)和绩效薪酬根据不同的薪酬等级而不同,薪酬构成=基本薪酬(基本工资+技术津贴)+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奖金;对于新员工,根据其职位所对应的薪酬等级,综合考虑该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资历等因素后核定,试用期的月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薪酬的80%执行。
受传统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惯性作用,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一些小的改革之外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当今保险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2.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专业素质整体较低,诚信意识淡薄,效益观念不强。在知识结构上,急需的人才很少,熟悉业务的全面人才也不多,复合性人才就更为缺乏,具有精算职称和国际保险法律知识的优秀人才更是微之甚微。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不到30%,大部分是中专、初中甚至更低的学历水平,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不少营销人员在进入公司之前并未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普遍缺乏保险专业知识,甚至对他们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功能、价值、意义也说不准确。
2.2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公司一直致力于保险人才的培训、培养,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累积的过程。公司的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公司针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做的不少,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培训经费不足,追加投资相对太少;二是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培训现学现用的具体实操性业务,忽视了对员工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存在着教条主义和流于形式的现象,以至于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救火式工作;四是培训结束后没有对员工培训后个人提升的反馈,不清楚员工经过培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导致培训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
2.3薪酬制度不合理薪酬制度是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在具体标准上,应与岗位要求、人才价值、市场平均水平、公司经营实力相适应。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薪酬制度过分依据行政级别,缺乏内部公平。沿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采用了以行政级别来定薪,高低级别行政职位薪酬差距较大,员工的行政职务、学历、职称和工龄对薪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薪酬制度本身缺乏活力与激励,员工想要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只有靠依赖行政或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而与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业绩和从事的工作岗位差异无关,严重挫伤了那些个人业绩突出或从事高技能、高知识、高能力工作岗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缺乏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公司缺乏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除了考虑员工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外,很少考虑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等精神需要。目前员工大多渴望公司能提供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渴望自己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可,渴望职务能得到晋升,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更高层次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些都是可供激励的因素。但是在目前公司中存在重学历和资历而轻能力的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
3完善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建立稳定的、立足长远的人才开发战略一是营造宽松的吸引人才环境。为能快速、有效开发人才,公司必须注重人才、营销人才的开发,建立总公司、分支机构多层次的人才开发部门。建立引进国内、国外人才的良好机制,特别在落户、住房、家属随迁等方面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公司工作。二是立足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发人才。目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金融与保险专业,设备齐全、条件充裕,是高低级别行政职位薪酬差距较大可以依托的理想伙伴。更重要的是,金融与保险专业设置规范合理,可以承担保险企业所必需的相关人才开发。保险属于综合性学科,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往往涉及与保险有关的经济等领域知识,例如法律、金融、税务、会计、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在大专院校中很容易实现。因此大专院校是一块理想的人才大市场,公司可以以产学结合的形式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和开发其所需要的保险从业人才,构建管理人才梯队,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
3.2以继续教育培训为载体,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公司应确保教育培训费用,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足够的费用保障。从公司整体发展目标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中长期培训规划,逐步提高培训的途径和水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一方面公司领导班子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效能,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建立在职自主学习机制。在内部网站开辟学习专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的专业资格考试,并对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学历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和费用核销,调动员工自主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实施人才精英培训计划。保险行业协会普遍具有培训的功能,又通常是有经验的、有资历的专业人士集中的机构,能承担起培训精英的任务。三是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本领。端正员工服务思想,以务实、高效为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组织员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提高员工的从业理念和思想境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四是提高入行门槛,严格入行条件。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应综合考核,从事保险工作的人员应持有“保险从业资格证书”而且要严格执行保监会证件更换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不能影响企业形象。
3.3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在制定薪酬方案时,要应根据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人才市场状况、行业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体系。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分析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和负责性、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压力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等,依此来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突出不同岗位之间的责任和贡献,实现以岗定薪,适当合理拉开薪酬差距,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提高业绩上来,实现真正意义的内部公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了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一、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一)使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与经营战略整合起来
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与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绩效及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经营战略配合,可以帮助公司增加利用市场的机会,提升公司内部的组织优势,帮助公司实现其战略目标。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战略工作应该从人力资源规划到招聘与选拔,再到培训与开发以及绩效薪酬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与公司的经营战略保持一致。
(二)正确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不能单纯依靠上级的指令从事相关工作或缺乏规划;在招聘与选拔上,进行面试评估时除关注应聘者与职位匹配外,还应关注应聘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员的发展期望公司是否可以满足等方面,确保招聘的人员能长期为公司服务;在培训与开发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在确保为公司输送所需的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公司迅猛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在绩效管理上,应根据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绩效激励等,特别关注绩效反馈与激励,从而实现公司绩效的螺旋式上升;在薪酬管理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公司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确保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而且还要注重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与分析工作,不断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
(三)适当引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Humanresourceinformationsystem),是从组织目标出发,对与职务和员工有关的工作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的整体工作过程,如记录员工代码、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工作经验、培训经历、个性特征和绩效评估结果等。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当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的向人力资源管理者涌来的时候,再优秀的管理者也不免手忙脚乱、一筹莫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早已拥有自己的内部网络,再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于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促进公司整体业务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人才,注重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一)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培训开发体系中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设计培训开发项目的时候既要考虑公司战略与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又要切实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既赢得员工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又不偏离公司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培训开发工作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在公司的帮助和支持之下,通过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员工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内部存在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能组织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活动,不仅在关键时刻难以寻觅合适的管理者继任人选,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在公司发生了兼并、重组或裁员之后,员工的情绪和士气受到的影响会很大。
(二)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师资
通常来说,培训课程与教材设计以及培训师资是培训开发工作管理的重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组织培训活动的时候应该编制一套比较规范、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在具体讲授教材时应注意聘请了解并能吃透公司实际情况的教授人员,避免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受训群体的接受能力而使培训效果欠佳的情况发生。此外,公司内部培训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本公司的实际案例和素材,切忌同讲公开课一样,举出和公司不相干的案例进行研讨。鼓励培训老师多挖掘公司自身的案例,进行讲解、剖析,这样不仅能引起受训者的共鸣,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加强各环节培训效果评估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加强培训效果评估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培训后才进行效果评估,而是应该涵盖前面各个环节。比如说,在确定培训需求之后,可以就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对象进行评估,从而能够保证培训一开始就是有效的。一个完整、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应该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师资开发以及培训活动组织实施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只不过每个阶段评估的重点有所不同。
三、留住人才,实施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措施
(一)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激励人才
1、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还一直沿续着传统的管理方法,即对人考核评估定性多、定量少的模糊管理。应该在定性考核的基础上对绩效考核进行量化以充分考虑员工对公司的贡献。这样不仅能不断改进员工的绩效,创造员工成长的空间,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员工和公司的双赢。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建立科学适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要避免个人主观意愿,不要用感情和偏见代替政策,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符合被考核人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坚持绩效考核公开的原则,有助于防止考核中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误差,也有助于被考核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达到促进激励的目的。
2、建立兑现人才价值的薪酬激励方案
薪酬通常理解为劳动者付出劳动的薪金和报酬,激励则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作为公司的经营者及员工,其积极性背后显然有一种经济动机,这也正是应该重视实施薪酬激励的原因所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制定薪酬方案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比如说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使公司高层管理者和那些为公司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享有公司的收益分配。这种方式会使员工觉得自己是公司的所有者,使员工产生一种为了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公司员工与公司形成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同时也会为公司的发展筹集资本,防止公司被恶意购并等。再者,可以建立以团队业绩为基础的激励型工资体系。使个人的薪酬水平与团队业绩相联系,这样一方面使员工间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乐于融入团队促进团队的发展,另一方面团队的发展又可以促使员工实现自身价值。
(二)实施有效的人才约束措施,留住人才
【关键词】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密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积累的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保险业健康发展。而这些问题最终都与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特别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对推进我国保险行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保险业经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人才供不应求。一方面,我国保险业发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传统思想认为保险业社会地位不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精算、投资、产品开发、信息技术、保险法律等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育需要一个过程。
2.教育培训投入不足。一是需求分析不到位。在“缺什么,补什么”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导下,教育培训缺乏计划性、系统性。二是培训内容较单一。往往注重销售技能的提升,而放松了对企业价值观、从业动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三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3.人员稳定性不强。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大都靠佣金生活,当营销技能或客户资源开发跟不上发展要求时,只能被市场淘汰。而销售人员的流失,极有可能形成“孤儿”保单,增加公司服务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仅影响客户正当权益,而且影响大众对行业的口碑。
4.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保险销售需要专业的销售人才,更需要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新版《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中规定,需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才能参加保险从业资格的考试,但短时期内仍无法彻底改变从业人员学历比例失衡现状。通过人海战术提升销售业绩仍然是不少保险公司的不二选择。
此外,专职营销人员数量少,内勤不兼容岗位未有效分离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公司经营目标和长期战略,根据公司外部环境(法律法规、行业监管等)和内部条件(企业组织结构、营销战略、企业文化、发展目标)设计出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充分运用德尔菲法、经验预测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劳动定额法等多种方法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科学确定人力资源供给规模和结构。同时,合理确定岗位工作职责。认真收集和分析各个岗位工作任务、岗位关系、职责权限、工作环境等信息,确定人员招募、岗位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方案,合理设计任职资格评价体系(包括能力、素质、意识、专业知识及技能、经验、学历等要素),构建关键岗位的能力素质匹配模型,确保“人岗匹配”,杜绝人浮于事。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在坚持传统“一加一”增员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引才选才方面的低成本、广范围、无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招募人才。二是积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将“公开、公平、择优”的市场竞争机制融入到人才选聘上。一方面,激活现有管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为更多优秀人员走上管理岗位提供空间。三是实施市场化用工。强力推进能者上、平者上、庸者下用人机制。
3.加大培训资源投入。围绕创建学习型组织目标,从人、财、物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加大教育培训资源投入,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同时,积极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通过建立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设计与策划、培训支持或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在内的标准化培训体系,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需求调查是培训项目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判断依据,也是培训展开的首要环节。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等调查方法,从多个角度了解公司目前的人才发展方向、部门岗位的匹配程度、在职员工的资质水平,从而科学确定阶段的培训需求。
我国加入WTO后,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数量进一步增加,保险市场的国际化显著加强。在共同的、平等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下,谁提供的保险产品适销对路,保险服务周到、便捷,谁就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对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人力资本的竞争力,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是现代保险业的当务之急。其要求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缩小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国外的差距,选择并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员工,对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强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迎接新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保险业能够获得信息激增带来的优势,对现代保险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向电子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能够很好地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状况选择使用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resourcesinformationsystem,HRIS)。所谓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指提供现实的和准确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控制和决策。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也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网络与计算机技术。譬如,在招聘中,使用新兴的在线性格测试、在线员工满意度调查、在线员工培训等等。通过信息化、电子化技术,提高了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关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现代保险业的竞争力。
三、抑制成本
国际化、信息技术等对保险业竞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给保险业在降低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竞争力方面增加了压力。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劳动成本是最大的费用,当然保险业也不例外。对此,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外包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将一部分或全部的职能,以委托和的形式交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外包是基于以下优势:(1)当保险业人力资源相关职能外包的成本低于本企业内部运行成本时,可以精简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降低成本;(2)可以使保险业从不同渠道规避国家规定责任义务,从而降低人力成本;(3)使得保险业人力资源部能够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职能上。但是,保险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也不能忽略其可能产生的劣势:(1)保险业内部信息可能被外泄;(2)可能减少了管理者与其基层员工沟通的机会。
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其管理者提出了以下要求:(1)拥有对企业的高度理解与认知。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在对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模式、产品与服务技术等情况足够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外包项目进行系统的设计,有选择性的定制符合企业文化及发展的项目包;(2)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利用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外部专业机构平等对话与协商。同时,能够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对外包专业机构提出特定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外包机构进行招标与筛选,确保企业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相关服务;(3)能够对外部专业机构有足够了解。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准确掌握外部保险专业机构的情况。譬如,在培训外包时,需要了解各保险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专家情况、课程体系、课程特点、培训质量、品牌声誉等等;(4)具有与外部保险专业机构合作的相关能力。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掌握人力资源外包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如何进行外包价格的谈判,如何签订外包合同,如何对外包的效果进行评估,如何在外包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以确保外包的质量等方面。
四、开发人力资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活动对知识的“依赖”,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将演化成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要素,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资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寻找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人力资源战略就是确定一个企业如何进行人员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方向性指导计划。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引导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创造条件。其目的是要通过确保企业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使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企业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从目前情况看,保险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1、保险企业核心员工特殊技能的培训与开发
保险企业在注重培养员工的一般技能以保持企业竞争均势和员工的可雇性之外,更要重视开发员工的企业特殊技能,因为企业特殊技能既为企业提供价值,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还不容易转化为市场行为。为此,企业需加大投资,不断培养和开发员工以完成本企业特殊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
其次,要做好核心员工的规划与流失预警机制,一般来说80%以上的企业价值和利润是由20%的核心员工创造的,为此要做好核心员工管理重点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目标支持计划。同时由于价值贡献大的核心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大,可以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基础上对核心员工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规避其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损失。所谓企业“差异化”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为核心员工量身定做的一种战略,就是在核心员工密集的企业中,依据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动态,通过各种独特的差异化措施,(如,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创新的工作环境,个性化的激励方式,有差别的薪酬体系,多通道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来满足核心员工群体或个人的需要,加强核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推进保险企业的职业生涯开发和事业发展
企业核心能力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员工及其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保险企业必须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合作关系,使他们共同为了事业成功发展而努力。职业生涯开发是通过个人生涯计划和组织生涯管理过程来达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职业开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是非常有益的,最终推进整个企业的发展。职业开发计划描述了员工职业生涯道路,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兴趣、明确职业目标、并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积极的长期的规划。事业发展是一个要求个体和组织共同来创造一个能够提高员工当前或未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合作关系。事业发展为个体发展和组织发展提供了联结,在提高组织更新能力和绩效水平的同时,允许个体熟练程度的提高,使联结个体和组织发展的能力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准备程度,并增强了组织的更新程度。
3、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化的开发与管理
关键词: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
保险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三年后,中国保险业大门全面向外资打开,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所有城市设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可以拓展到寿险团险企业年金等品种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享受“国民待遇”,因此“开闸”后的保险业经营由粗放型分散化向精益型集约化转变也是大势所趋,保险市场的开放发展激烈竞争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同时也加速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谁能把握机遇,拥有合适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谁能培养打造一流的团队,尤其能够开发培养出一批熟悉WTO规则能够根据国际惯例进行资本运作和管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谁就能在“开闸”后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持续发展
一保险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特殊性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人力资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保险行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类人才的需求上,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地区新保险公司的不断设立老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中,对行业市场的把握,营销策略的运用,公司业务操作的规范以及稳定公司的发展方面,高级管理人才往往体现出个人的管理经验和营销价值,行业对有经验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保险行业不同的险种需要有很强专业背景的人才,如精算人才勘察人才等,在一些健康险的客户服务以及产品设计方面还需要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才;销售管理人才,保险公司的销售团队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团队也有所区别,个险方面,他们主要提供一对一的服务,那么销售团队是非常庞大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销售管理人才进入行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除了对一些例如精算IT等类型的人才,会有相关专业技术的要求,对于销售类型的人才,更多是看这类人员是否具备在保险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质,而不会特别关注其是否具备保险的专业背景很多对保险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各类社会人员,都能加入保险行业去发展当然,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行业目前的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营销队伍,这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一个挑战
2.行业人力资源的缺乏
现在保险行业最缺乏的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有一定保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当外资保险公司受到国民待遇的同时,团险业务也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实际情况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团险业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的地域限制取消了,都面临各地分公司逐步设立的问题,为了熟悉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人脉,必然需要有保险行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来负责分公司的运营,而原有的本土保险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力,也需要招募更优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因此,在业务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对有一定行业经验人才的较大的缺口另外在营销团队的建设方面,保险公司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对营销人员招募的难度加大毕竟随着行业的发展,机会的增多,他们的选择面也会更宽
3.行业人才流动的加快
不管从哪个行业来看,人才流动都是非常正常的人员合理的正常流动对公司的经营是有利的从员工的角度,员工不断地谋求个人的发展;从公司的角度,公司会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来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人岗匹配,每个职位都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拔的不是最适合人选的员工,或许会有些挫败感,或许觉得在这个公司发展前景不大,或者认为外面的机会更好,待遇更高,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原有本土保险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新的机构也在不断成立,市场上的机会很多,原有本土保险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率本来就较高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的市场后,同时也会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培养当地的人才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外资保险公司开业的初期,可能需要从当地的市场上来招募一些有经验的人,再通过这部分有经验的人来培养新人,这是公司发展合理的需要,势必会进一步加快行业人才的流动,当然另外存在的问题,一是在外资和中资人才的“挖墙脚”争夺战中,是不是会付出经营成本上的代价,代价有多大;二是从外资公司的本身发展来看,在开业初期,主要人员来自于各个不同的保险公司,各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会面临文化冲突,毕竟,这些在行业有一定资历的人,之前公司的文化在他们身上都会留下很深的烙印,如何去打造一个共同文化的团队,这对公司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人力资源的回流现象
人力资源回流现象在保险业中是经常出现的人才流动的特殊现象,因为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保险业务也对外资保险机构开放,市场机会也比较多,人员的流动也比较快,而很多从某个保险公司出去的员工,会考虑再回到公司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都会发生变化,离开几年之后,这些人可能发现原来的保险公司还是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公司这其中有一些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如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等当初员工选择离开的时候,可能发现其他保险公司机会更好,待遇更高,但是在加入新公司后,由于本身之前对新的团队新的领导层并不了解,当实际开展工作时,发现合作会出现问题,彼此风格不符,整个公司的发展不稳定,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情况,而这些并不是新公司能提供更好的职位更好的薪资所能解决的问题分析这种人力资源回流,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择业观目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都比较年轻,择业观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当外部机会很多的时候,他们是很容易被吸引的另外,保险公司始终是坚持欢迎有经验的旧员工回到公司,并不会用员工当初选择离开来评估员工的忠诚,业绩的稳定增长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措施
1.留住人才
公司留人,从公司招聘选才的阶段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在招聘时要考虑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和公司的价值观一致,如果在价值观上与公司不符,与公司的文化冲突,即使你用高薪来聘请,也是留不住他的在用人方面,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如何为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何组织相关的培训帮助员工实现他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高层人力资源部门和基层负责人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很多员工离开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感觉到在这个公司没有发展的空间,怎么给员工发展的空间,这是值得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的课题所以,作为比较有经验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在最初招聘选人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哪些个人素质应被放在第一位,比如说沟通能力,因为沟通能力对从事保险业很重要,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可以培养的,而个人某些方面的素质则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来改变
2.培训人才
保险业人力资源流动较快,尤其是一批一批的新员工会进入到公司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验是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公司最初进入到某个地区时,往往是从公司总部或其他业务比较稳定的地区抽派人员来支援新市场,并且培训本地市场招聘的人员,这是一种培训的文化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员工在目前的岗位上培养不出一个接班人,从个人的职业发展来看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其实每个员工进入公司,对个人发展都有期望,他也不希望一直停留在一个岗位上对于每个员工而言,将他们的业务知识传授给新的员工,并不意味着他的位置将被替代,也不意味着他将失去竞争力,而是他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他将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领域
保险公司在创立之初,不得不从同行业中“挖”人从同行业中引进的有经验的人固然在短时间内即可胜任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但这些人以前接受的是一种企业文化,来到新公司就要适应另一种企业文化,尚需一段调适期和磨合期,两种企业文化磨合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效应,可能就抵消了其为公司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但当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及培训体系业已建立,这时就不能单纯从同行业中引人,而转向为公司培养自己的人力资源
3.配置人才
当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扩张时,需要有经验了解公司业务操作流程的员工来拓展业务,保险公司通常的方式就是需要考虑把总部的员工派出去一方面要考虑派哪些员工出去,另一方面要考虑符合要求的员工是否愿意被外派另外,每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因此,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解决各地的人才配置,一个企业内部,最起码要做的是保证用人策略在各地的一致性另外,在财务和成本控制上比较严格的公司,一般在业务上不强求快速扩张,公司人员的增长完全根据对业绩预期的增长进行管理这就需要优化人员配置,在增加员工的计划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岗位设置上也讲究精简每个员工被要求培养成多面手,同时,要求对员工的培训要强调效率问题,在同等保费收入的前提下,投入的人力达到最少
保险业内目前经常使用的营销策略是“人海战术”,即招纳庞大的营销队伍,这对许多想在保险业兼职的社会人员具有很大诱惑力,公司喜欢这样的战术,原因是明显的,这些人不会给公司造成人工成本上的压力,因为这些兼职人员的工资完全是根据业务量来提成的,没有最低保障工资,没有各种社会保险费用,有的甚至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公司则采取的是“优胜劣汰”法则,这种关系是公司业务委托保险业务人的一种关系,而非一种正规的劳动关系从公司短期发展来看,这些庞大的队伍可以为公司带来客观的业务销售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团队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再加上培训不足,在营销人员“一对一”的客户服务中,就可能忽视公司的理念并可能产生一些“诚信”方面的纠纷和危机
4.人才备份
备份来源于IT词汇,在IT中的解释是为了防止信息文件损坏和丢失,同样道理,人才备份是防止因员工流失引起损失的重要工具无论是保险业还是其他行业,需要备份的人才一般是一些“核心的员工”“核心员工”通常存在“不可替代性”,因此让保险业的管理者头疼,因为只要可能存在“不可替代性”的因素,就确实是一个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更需要公司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如何做好人才备份,不少保险公司一方面会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业务流程和客户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尤其是团体业务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对于精算勘察医疗等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采取了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这些“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或是给这些技术岗位的人员配备助手,潜移默化的以“同事助手”关系建立一种“师徒”培训机制,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则这些“助手”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关键的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
另外,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员工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的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同时和社会一些正规和专业化的职业介绍所或是劳务公司通过合作也可以建立有效的人才备份,因为职业介绍所和劳务公司往往有大量的人才信息和储存机制,具有“人才银行”的特点,这样既能减少备份人才的成本和精力,又可以减短招聘人才的时间,尽最大可能来减少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
人的一生,逃不过生、老、病、死,当这一切来临时,社会保障会为人们撑起一道安全防护伞。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劳动者需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定期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国家也会对他的缴费给予补助,共同构成社保基金。这样,在劳动者生病、因工作受伤、生育、失业以及年老时,能够从社保机构领取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
理性与感性结合 专业化的保障
在这个“快熟”时代,很多学生都关心专业是否好学、易成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可以说是个“不太快熟”的专业。它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如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课程中甚至还有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课程。
社保专业的学生首先需要熟悉本专业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制度与运行机制;第二,由于社会保障涉及社保基金的运作,还需要学习基金的运作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三,由于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与人员的福利安排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员福利安排等知识;第四,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部分采用了与商业保险相近的费率计算方式,在缴费、付费等方面也需要通过精算来计算,因此本专业学生还要学习社会保险精算等数学知识;第五,社会保障大量涉及对保障人群的确定,需要掌握社会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以便能够准确认定保障范围。
通过课程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社保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保险专业较为接近,但有同也有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人员的选拔、任用、管理、评测、激励等一系列人事资源安排,社保专业则是侧重于对人员的激励和管理,尤其是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安排。且社保专业在涉及社会保障、企业年金的领域要比人力资源管理更专业,能够针对不同单位、个人制定出适合不同企业或政府单位的员工薪酬福利管理计划。
其与保险专业相比,后者所涉及的保险多为商业行为,而社保专业虽然也涉及企业年金等商业保险,但接触更多的是国家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的社会保险,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可见,社保既是一个理性的专业,也是一个感性的专业。在计算社会保险金的费率、给付率时,我们需要运用精算、经济学、统计学的知识,这些学科以数学计算、数字统计、数学模型为基础,只有理性地分析才能达到精准科学。而确定社会保险补偿给付标准时,则需要一颗感性的心。那些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每一个人并不是一个冰冷的个体,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他们遭遇不幸时,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把我们对他们的关爱转化为经济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快捷地完成社保补助的核算与赔偿。
院校依托不同 专业侧重迥异
目前,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已有近百所,但不同院校的学科基础决定了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具体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种,以社会学为基础,开设在社会学院下,如苏州大学的社保专业以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为特色。以此为专业特色的学校还有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第二种,以经济学为基础,如中国人民大学将该专业设在劳动人事学院下,其本科专业侧重于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方向。武汉大学则将其从原来的商学院转到如今的管理学院下,故该专业同时依托该校经济学和保险学基础。这类院校还有首都经贸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
第三种,以医学为基础,如东南大学将其设在公共卫生学院,结合自身医学基础,着重培养医疗保险方面的人才,课程涉及不少医学课程;昆明医学院的社保专业甚至还开设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和内外科学的专业课程,可谓在医疗保险的方面走得相当深入。有这类特色的高校还有天津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海南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
第四种,以公共管理学为基础,如山西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其设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前者依托管理学和财经类学科,后者还分设有劳动关系和医疗保险两个特色方向。如此安排的还有四川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
第五种,以保险学为基础,代表学院为西南财经大学。该校在国内外各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建立了数十个教学实习基地,与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保险院校、系所建立了长期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该校的社保专业与商业保险联系紧密,在社保基金的管理运用、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设置与运行等领域拥有优势。其他院校还有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
老龄化比重增大 行业需求逐年递增
由于所学课程内容广泛且专业性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仅可以到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也能到保险公司从事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等相关工作,还能进入各类企业、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06.094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对企业人力的规划、培训、激励、考核、安全、福利等方方面面,而社会保险,便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福利保障方面。我国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这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适应经济的发展规律。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社会保险方面仍然呈现出一些问题,如缴费较高、认识欠缺、手段落后等,但社会保险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不可磨灭,因此,企业需要学会运用社会保险,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1社会保险概述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参保人员遇到生老病死等状况时,社会保险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参保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偿,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活。社会保险属于一种补偿性经济制度,其中包含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五个主要方面,对社会保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仅能够确保劳动者享有应有的权益,还对企业生产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有效利用。
2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保险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激励员工在企业中,社会保险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主要福利,现阶段,任何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社会保险的有效运用便是“以人为本”观念的具体体现。[2]运用社会保险,可以将员工福利与员工劳动情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将员工工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人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员工消极情绪也有一定的消除作用,有利于调节员工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在这种工作氛围下,员工更能够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并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实际价值。
2.2促进生产
社会保险不仅能够提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生产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负担。通过社会保险,能够将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从而给予员工安全感与归属感,员工一旦对企业产生了归属感,便能够减少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与问题。另外,对社会保险基数的调整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可以用于奖励员工,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原则体现出来,还对员工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对企业的生产有很大促进作用。另外,社会保险的广泛覆盖性还对企业原本需要对员工支出的生育费用与工伤费用有一定分担作用,如果不利用社会保险,这部分费用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容小觑的,但社会保险运用基金支付的方法使这部分费用得到了转化,从而减轻了企业的支出负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2.3稳定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便是稳定“军心”,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社会保险便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长远计划的体现,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一般情况下,员工只有在退休之后,才能享有这方面利益。[3]员工如果与企业提出解除聘用合同,那么这份保障也会随之终止,员工的个人利益也会有一部分损失,所以,企业利用社会保险,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利用社会保险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基于社会保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方面促进作用,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学会运用社会保险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利用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透明度管理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提升社会保险的透明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方式,向员工公布企业一年为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用,让广大职工与工会组织对企业进行监督。另外,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定期向员工宣传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关内容,让员工意识到社会保险对于自身和企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免费查询服务,帮助员工查询缴费记录与账户信息,一旦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需要及时上报并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以保障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对于相关的违法行为,企业与员工还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以提升社会保险管理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3.2程序性管理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时,需要严格参照相关程序,及时申请与变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由单位为员工统一办理保险业务,并在每个月的15日以前完成核报工作,其中,企业新增员工的缴纳时间为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企业离职员工的停缴时间为离职时间。[4]企业在与相关保税机构确定缴费金额以后,需要运用转账方式,向保税机构缴纳当月的社会保险费用,其中需要员工缴纳的费用可以直接从员工工资中扣除。每年的7月,企业需要将员工名单、工资额度等资料向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基数申报,在核定完成之后,再确定这一年度企业需要交纳社会保险的基数。
3.3类型化管理
企业在为员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为员工缴纳一些其他保险,如商业保险等。企业还可以以当前的发展情况为基础,分解统账结合中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将其转变成为企业年金和国民年金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国民年金以普惠式呈现,并以国税作为发展基础,与公共福利类似,不管员工工资的高低,都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经济保障,这种方式能够将企业的责任感与公平属性体现出来,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与知名度。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条件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保险,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障员工福利制度的前提下,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其对企业的贡献率,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发展目标,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蔚民.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局面———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人才,2011(1):5-11.
[2]张太生.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公司业务发展———论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法[J].经济师,2011(4):223-224.
[3]付春龙.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的地位、影响因素及建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