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24
导语:在地理教材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教材主干内容设置的比较
就大的知识框架而言,人教版和鲁教版在内容设计上大致是一致的,即都设计到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四部分内容,并探究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各部分内容的章节安排上,从下面的列表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和鲁教版在内容章节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的,具体表现在:
(1)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主干知识上,人教版分两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鲁教版在人文地理这一主干知识上只单独列为了一章(即第三单元),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分别列为这一章中的两节内容。除此之外,鲁教版还把旅游业与地理环境以选学的形式列成一节。
(2)除了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交通运输这四部分内容外,人教版还单独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即人地关系理论列为一章。可以说,这一知识内容是贯穿整个高中人文地理的一条思想主线,把它单独列为一章,既能对前面的主干知识进行地理的思想总结,又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激起学生产生共鸣,使其真正地把一些正确的地理价值观落实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也使得中学的地理教育能真正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多种方式,鲁教版在对教材内容设计的时候对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都作了一定的设计与安排,而人教版则只对交通运输这一种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进行了设计与安排。
(4)除了以上两点主要的差别以外,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些相对较小的差别,如在产业活动这一部分,鲁教版把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作为分立的两节内容融于一章之中来设计,同时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单独在各自的节次中进行设计安排,并占用了一定的篇幅。而人教版则把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单独列为两章内容,并且基本上都是按照“区位因素――农业/工业地域类型――典型地域类型” 这一主线来设计安排的。在这里,人教版并没有把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安排,更多地是将这一影响渗透于相应的案例分析之中了。再如,在对“区位”这一地理概念的安排上,鲁教版是在第二单元第二节介绍城市的区位选择之前对“区位”作了介绍,而人教版则是在第三章第一节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时介绍了“农业区位”的概念。再比如,在工业生产活动部分,人教版选取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这两种类型对工业地域进行了典型分析,而鲁教版在教材设计中则没有相应的安排。除了以上的差别外,在具体的节次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还存在许多的差别,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2.教材主干内容设置的分析
对教材主干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就笔者的理解和体会而言,主要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重点突出,适当兼顾全面。
不避讳地说,目前的高中地理学习仍然是最终要向高考看齐的,当然在课时安排及其他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升高中地理教育的人生意义是可以的,这又涉及到地理教学各目标之间实现的协调问题,在此就不作详细的阐释了。就人教版和鲁教版的主干内容设置来看,虽然在主干框架上大体相同,但是在主干知识框架下的具体节次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人教版的内容设置更做到了抓住重点。比如,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教版重点对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进行了设置安排,而且把这两类产业活动各分置成一章的内容来安排,重点突出在人教版表现的很明显。相比之下鲁教版则在这一点上稍显逊色,同样是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先姑且置把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各置一节内容安排在同一单元之中不说,对于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的选取与设置就没有抓住重点。在鲁教版中,农业地域类型部分介绍了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而人教版则以混合农业为例加深对农业地域形成的理解,又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分两节对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这四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可以说是有重点、有细节。再如工业地域类型,鲁教版就没有突显出来,而只是以知识窗的形式进行了介绍,人教版则以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例,并对应选取典型的地区进行重点介绍。再如,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一主干内容的设置上,人教版只选取了交通运输这一最为重要的方式展开内容设计,而鲁教版这一部分的设置则稍显兼顾全面,这样设置的后果只能是影响重点知识内容的突显,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导向。人教版和鲁教版之所以出现以上的差别,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受教材编写上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体例的规范与约束,对于这一点笔者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作具体的分析了。
关键词:商务星球版;八年级;课程标准;教材
表1修订前后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教材结构、内容对比
修订前修订后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
第1课辽阔的疆域
第2课行政区划
第3课众多的人口
第4课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第2课地形分布
第3课气温和降水
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
第5课长江
第6课黄河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
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第1课自然资源
第2课土地资源
第3课水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二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
第1课农业的分布
第2课农业的发展
第3课工业的分布
第4课工业的发展
第5课交通运输网
第6课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第7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第四章中国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第三节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第四节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1课地大地理区域
第2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3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第六单元首都――北京
第1课祖国的心脏
第2课现代化大都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节东北三省
第三节黄土高原
第四节首都北京
第七单元黄土高原
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第2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台湾省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八单元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1课珠江三角洲
第2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九单元台湾省
第1课台湾省的自然环境
第2课台湾省的经济与人口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自然环境
第2课特色农业
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
第4课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
第5课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河南省
第1课位居中部的人口大省
第2课举足轻重的农业
第3课迅速崛起的中原城市群
第4课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差异。
1.旧版教材中“单元”和“课”的名称统一改为“章”和“节”,由原来的十一章调整为现在的十章,删除了原教材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
这样调整更适合现行教材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现行教材一般使用“章”和“节”的方式呈现,学生更能适应这样的标题。
而删除第十一单元则不是很合理,旧版教材每个省份都编写的是自己省份的内容,如云南省则为:第十一单元认识家乡――云南省,河南省则为:认识家乡――河南省。当然也许是考虑统一性,旧版教材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会使得教材在编写、印刷过程中都产生很多麻烦,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编写是比较好的。我们可从表2“义务教育地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说明中看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旧版教材乡土地理的加入可谓是教材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优点不言而喻,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毕竟对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更熟悉一些,通过这样一个更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更有利;同时,有这样一个范本也给教师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做了示范,毕竟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有时间去研究、开发乡土教材的教师还是少数。最后,就云南省而言,加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云南省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征、资源优势等各方面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考试层面考虑,由于高考地理选考模块有“旅游地理”模块的内容,云南省又是旅游大省,很多学生在选考内容部分也常常会选择该模块,让学生八年级打好基础对高考也有益处。个人感觉此章的删除实在是教材的一大缺憾。
表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乡土地理课程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标准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2.增加了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使教材内容趋于完善。
该章内容的增加,确实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正如本章教材前言部分所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海洋国土非常辽阔;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意义重大;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是我们神圣的责任;……
海洋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从图1中我们也能看出,世界地理部分有“海洋与陆地”一块内容,对于中国地理部分也有“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一块内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也属该部分内容应有之意。本章的增添实是适时、得体,也能准确反映地理学的学科优势,体现出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次,近年正值中日争端之际,该章内容的加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让学生自小就知道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图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3.教材体例的调整。如将旧版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辽阔的疆域”和“第2课行政区划”两课内容合并为新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节;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和“第2课地形分布”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将“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和“第4课气候的基本特征”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等。
这些调整显然更科学、更合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辽阔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是密不可分的两块知识,讲解完我国的疆域很自然就能联系到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将其整合成一节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地形、地势乃是地理学上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实应放在一节内容中来讲解,气温和降水乃是气候的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应合并在一起来讲解,当然至于“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此标题似乎应该使用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标题较为合理,如使用“气候及其基本特征”。显然,以上处理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使学生学到的是有机联系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分散的概念。
4.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到第十一单元调整为新版教材第五章到九章,旧版教材第五单元单讲我国的地理差异,而第六、七、八、九、十单元则分别讲解一个单独的地形区,新版教材在整合的基础上,把这些独立的地形区用四大地理分区来统领,把这些地形区分别嵌入到各大地形区中。
这样的整合无疑也是很合理的,更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体系。让学生能够宏观的把握所学知识,而不像旧版教材是一些孤立的地形区,比较散乱。同时,这样编排与高中教材也有密切的联系,使两套教材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新版教材而言,“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材加上前言部分总共只安排了4个页面的篇幅,给人的感觉还是显得比较单薄,建议适当加入一些内容以使其更充实、紧凑。
5.旧版教材没有活动课,新版教材“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动课认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活动课区域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4堂活动课的加入也是一大特色。
这些活动课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这一基本理念的要求,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总之,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新版教材(2014版)在旧版教材(2005版)的基础上都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些调整是适时、必要和合理的,相信这样的教材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再详加阐述,把重点放在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和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契合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
二、具体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知识结构(见图1)。本节教材以“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框架。教材第一部分从有利的方面并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和讲解“太阳打喷嚏”案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的知识难点为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宇宙这一部分在初中没有涉及,且对宇宙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太阳对地球的一些影响如提供光、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体会到。可是,太阳辐射对水循环、风的形成的影响仅仅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要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
2.能力结构。教材的表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1.10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图1.12太阳耀斑”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太阳能量的来源”阅读材料、关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规律的活动、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等多种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分别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2]。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
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为地球提供能量”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概念、影响,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配备的“图1.7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来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二,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第三,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这里面主要涉及太阳辐射概念和影响等知识。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太阳大气的构成(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配有“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1.11太阳黑子”和“图1.12太阳耀斑”等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这其中涉及太阳大气层的概念、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影响等知识点。
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不久便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
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太阳能量的来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了解到太阳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太阳辐射对植物景观分布的影响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图片素材、活动却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丝绸之路,分途地
汉代西北丝绸之路插图(见图1,以下简称插图),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皆曾选用[1][2],以图示的方式诠解汉代中外交通的要隘与线路,2002年全国文综卷、2010年四川文综卷以本图为蓝本命制高考试题,显见插图在中学历史知识点考查之重要性,图中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途地(阳关、玉门关)与南道支线分途地(于阗)与汉代史实难合,现借助前哲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辩正。
一、丝绸之路中段南北道分路地当起自鄯善,并非敦煌玉门、阳关
西北丝绸之路按地域可划分三段:东段(长安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西段(葱岭以西)。《汉书》首次将丝绸之路中段、西段路线明录史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南道从鄯善傍南山(今昆仑山)北、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莎车(今莎车地区),西逾葱岭可至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高原)。北道从车师前王庭(即交河城,今吐鲁番地区)随北山(今天山)、波河(即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地区),西越葱岭可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奄蔡(今咸海之北)[3]。插图之中中转地与路线参据班固之记而编绘。《汉书》之中中段路线南北道分自玉门、阳关之说颇受诸多学者质疑,王国维、王育民二先生依助《史记》《汉书》行军线路与出土简牍驳斥班固之说[4][5],认为鄯善当为南北道分途地,即自阳关(或玉门关)始发,抵至鄯善分成两路,自鄯善向西北循塔里木河至疏勒为北道,向西南沿塔里木河至莎车为南道,今撮其要旨条陈如下。
1.玉门地区出土廪给过往食客之事汉简,简文之中记录供给车师、莎车使者粟粮数量,车师位于丝绸之路北道,莎车位居丝绸之路南道,南北道使者皆可从玉门关而出入西域,故插图以玉门、阳关而分丝绸之路南北道明显讹误。
2.鄯善地处罗布泊附近,地当丝绸之路南北道之要冲,汉武帝数次遣发使者出使西域,鄯善须提供过往汉使宿食,以致耗费大量国力、人力,汉廷又多次与匈奴争夺鄯善控制权,鄯善不得已乃将两王子分送汉与匈奴为质,足见鄯善沟通东西交通之重要地位;汉武帝之时李广利西伐大宛,循北道进发,获胜之后由南道东归,去往途中均路经楼兰(即更名之前鄯善,今罗布泊西北)之地,故鄯善必为南北两道分途地。
3.汉魏之时塔里木河下游注入孔雀河而东流罗布泊,可由鄯善溯孔雀河西北行至渠犁(今尉犁地区),复沿塔里木河西行抵疏勒,此为汉代自敦煌郡入北道之捷径;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向西北延伸至渠犁,分布着连接成线的汉代烽燧遗迹,亦可旁证鄯善至渠犁之间道路当为汉使去往北道诸国的官道。
4.终两汉之世,自敦煌直达车师前王庭道路尚未开通,即使将车师前王庭作为丝绸之路北道中转站,从鄯善北上越过库鲁克塔格山,复沿觉罗塔格山南缘西行,再绕至博斯腾湖北焉耆以至渠犁,如此迂绕回旋,何如从鄯善西北顺孔雀河直达渠犁。
二王之论证是以玉门出土汉简否认玉门、阳关为汉代丝绸之路南北道分途地,又以鄯善地理位置、汉代行军择道及考古遗址肯定鄯善为南北道分路地,运用史料充分,推证过程严谨。况《汉书・西域传》之中又载北道西域都护治地乌垒城至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3],乌垒距阳关距离表明由阳关可达北道,上述之论可供历史教材再版之时参考。
二、丝绸之路中段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并非于阗
插图之中丝绸之路南道支线自于阗(今于阗附近)分出,往西南去往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区,本支线在《汉书》《后汉书》之中确曾载及,然从于阗以达印度河流域之说,两汉书并无一言述及,所言分途地乃于阗之西、莎车之东的皮山(今皮山附近)。
1.《汉书》云:皮山南与天笃(今印度河流域)接,当宾、乌戈山离道,皮山西南至乌国一千三百四十里,乌国至宾国二千二百五十里[3]。
乌国即今克什米尔洪扎河流域罕萨地区[6],宾国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7],二国均居印度河上游,由皮山至乌、乌至宾距离,可知汉代由皮山可达印度河上游的乌与宾;西汉成帝之时,言官杜钦曾对权臣王凤言:宾国与汉绝远,自皮山之南行,须历经不属汉的四、国及县度(即悬度)方能抵达宾,道路维艰且盗贼横行,汉使自长安送还宾使者至皮山即可[3]。汉使自长安循南道东来送还宾使者,途中必经于阗而才能到达皮山(按:皮山位于于阗之西),可见汉代南下印度河流域国家路线分途地并非起自于阗。
2.《后汉书》曰: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8]。
悬度即《汉书》所言“县度”,均系布鲁沙斯基语Sinda之汉译[9],即今克什米尔地区达丽尔与吉尔吉特之间印度河上游河谷地带[10],乌戈山离即今阿富汗西南地区,《后汉书》路线与上文杜钦所言皮山至宾国路线相合,大致行走路线即自今皮山县西行至叶城县,复沿叶城之南提孜那甫河或棋盘河至叶尔羌河上游(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往西直行至塔什库尔干河上游,由明铁盖达坂或红其拉甫达坂逾喀喇昆仑山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再南下沿印度河支流至宾国,西行后至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复由阿富汗南部洛拉河、赫尔曼河至乌戈山离[11]。《后汉书》之中皮山至印度河流域乌、宾路线如此明晰而又与实地相符,自皮山确可至印度河流域。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诸多僧徒西去天竺求取佛经、朝拜佛陀,法显、智猛即自佛教盛地于阗而入葱岭(即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至印度河、恒河流域,可见两汉之后于阗方取代皮山成为南入印度河流域隘口,插图乃描述汉代丝绸之路路线,以于阗为南道支线分途地不甚恰妥。
三、汉代典型中外交通线路与插图路线之印证
汉代中外交通典型事件,首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与东汉甘英出访大秦。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诏联络大月氏以抗击匈奴,初出陇西(今甘肃地区)即为匈奴截扣,还押漠北匈奴单于庭,后藉匈奴监管松懈之机逃奔至大宛,越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索格底亚那,抵达阿姆河河畔的大月氏、大夏[12],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大月氏路线相合;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奉敕联结乌孙(今纳伦河上游、伊塞克湖东南)以断匈奴右臂,至乌孙后往西北、西南、东南三个方向遣派副使,西北方向前往康居,西南方向去往大宛、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岸)、大夏(今阿姆河南岸)、安息、身毒(今印度河流域),东南方向径往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今新疆策勒县地区),与插图之中大宛至康居、大宛至安息路线相对应。
甘英出访大秦路线,东晋袁宏《后汉纪》略有载及:甘英逾悬度、乌戈山离抵条支,自条支东北通乌戈山离,可百余日行[13]。范晔《后汉书》亦记:(甘英历)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甘英抵条支而历安息[8]。沙度亦即《汉书》之中悬度,可知甘英去往大秦路线选取丝绸之路南道,其西使路线途经地当为: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结合上引《汉书》之言(皮山当乌戈山离道),甘英大秦路线可进一步完善:皮山―悬度―乌戈山离―条支―安息。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载有自皮山去往安息路线:自皮山西南经乌,涉悬度,历宾,六十余日行至乌戈山离国(按:前文已引),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8]。此当为甘英西使完整路线,根据如下:《后汉书・西域传》序言言明《西域传》全文节自东汉安帝末年班勇所记,按班勇出生之初即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只生未曾踏足葱岭之西,而范书《西域传》载及诸国地域范围则横跨葱岭之东西,故诸多学者认同范晔葱岭之西相关史实应是班超时代的内容;加之前揭甘英出使路线、时间与范晔所记如此吻合(按:《后汉纪》谓条支东北至乌戈山离百余日之行,可视作袁宏据乌戈山离西南马行百余日抵条支之逆推,可证《后汉纪》、《后汉书》乌戈山离至条支行程时间相同),故可推测甘英自安息而归,将行军路线汇报都护班超,班勇将之纳归己书[11]。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中段路线分途地当为鄯善,南道支线分途地当起于皮山(见图2),除插图所示自大宛可直抵安息路线之外,自皮山西南行,越过葱岭抵印度河流域,经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东北部、阿富汗西南、伊朗高原亦可抵达安息。另,汉代丝绸之路则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丝绸之路则指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广义丝绸之路则包括塞北草原丝绸之路、西北陆路丝绸之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插图以“丝绸之路”命名过于宽泛,建议改为“西北丝绸之路”,或教师在讲授之时别为详解丝绸之路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古代史:高三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班固.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
[4] 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王育民.汉魏丝绸之路南北道分路考.学术月刊,1987(7).
[6] 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巴基斯坦北部所见“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 余太山.塞种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
[9] 陆水林.新疆经喀喇昆仑山口至列城道初探.中国藏学.2011(S1).
[10]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 颜世明,高健.班超《西域风土记》佚文蠡测――兼析甘英出使大秦路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一、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对于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相比德国而言,资料比较丰富。“英国《综合地理》(Co-ordinated Geography)教科书研究”一文分析研究了《综合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该套教材是朗曼集团出版的GCSE系列教材之一,由Simon Ross担任主编,是一本适用于关键阶段4的教材,即14~16岁的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照片、人物照片)、示意图(包括流程示意图、素描示意图、专题示意图、图表统计示意图)、漫画和地图(包括专题地图、经纬网地图等)。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图文比例、各类图像所占的比例及规律。
尤春菊在“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中分析研究了《探索地理》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本套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出版的一套新教材,包括《1英国及当地环境》、《2在欧洲里的英国》、《3全球社会》三本教材,适合关键阶段3,即相当于我国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学习,水平属4、7,即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中国家等区域地理知识。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组合图(不同类型的组合图、相同类型的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教学图的分布、每类教学图在各册书中所占的比例。该文对图像系统的分析较为简略。
“英国《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研究”一文以《自然环境的挑战》教材(Challeng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由英国朗曼集团出版的高级中学教材。本教材从内容看,以自然地理为主,重点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分析时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漫画、地图、示意图、普通照片、卫星照片、统计图表六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统计不同主题中各类图像的数量,分析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的使用。
“英国‘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研究”一文以《地理学中的关键主题》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英国现行的比较普及的一套教材,其中包括三本教科书:《经济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和《城市/乡村地理学》,供11~14岁学生使用。分析该套教材,主要是对地图进行统计,即对以上三本教科书中的专题地图与综合地图的数量以及比例进行统计,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
此外,“英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还涉及《自然地理学基础》教材和《地理事实》系列教材。前者是香港高中或大学预科所使用的教材之一,由英国的Hutchinson Education于1985年首次出版,1992年、1993年再版。分析该套教材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素描、模型、框图、曲线图、漫画、地图、表格。所采用的研究角度为:各章节各类图像的数量、图文比例。后者即《地理事实》系列教材,是英国2002年最新出版的一套中学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是配合英国新关键阶段3的教科书,也就是11~14岁,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每个年级又分为基础版和高级版各一本,配有3本教师资源包。基础版和高级版的内容基本一样。对于该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析非常简略,仅列出该套教材图像系统的特点,没有详细的分析过程。
伊娜在“中、英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文中,选择《Standard Grade Geography》系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按照图像的呈现方式分为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知识网络图、地理绘画六大类;按照图像的功能采用土耳其学者Mehmet Seremet 和Okan Yasar的分类系统,将图像系统分为装饰性图像、文本互补的图像、解释性图像、情景图像、集中注意力的图像、激发创作性的图像、动画图像、前后关系图像、呈现问题的图像、批判性图像十大类。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有:纵向结构分析(图像总体数量、不同类型图像所占比例及其分布规律、图像的写实性、图像的色彩、图像的排放位置、图像的组合方式)、横向结构分析(图像与课文的配合、图像与作业的配合)。
贺煜在“国外地理教材分析——以英国《Horizons 1》教材为例”一文中,以英国初中地理教科书《Horzions 1》为研究对象。该教材是在英国政府1991年3月颁布《国家地理课程》后由Nelson Thornes公司于2006年出版的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中供初一年级使用的教材。该文所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是:照片、示意图、漫画和素描、统计图表、组合图。所采用的研究角度是:各类图像在不同章节中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图像密度分析等。
二、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概况
目前对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的王民、王英、黄芷娟等,对于德国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的研究比较系统、细致。
文献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①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②德国Seydlitz 地理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是德国Schroedel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针对中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相当于中国的初中地理教材;③德国Gymnasiüm Bayern Oldenbourg出版社出版的Erdkunde系列教材,既包含初中地理教材,也包含高中地理教材;④德国Deutschland Natur-Wirtschafts-und Sozialraume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e系列教材,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地理教材。
王民和王英在“德国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一文中,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图像系统分类进行研究,按照地理图像系统的表现形式结合其所反映的课文内容等,把教材中的图像系统分为九大类:地图、照片、图表、表格、示意图、漫画、话框、游戏、景观图,并对每个类型展开分析,归纳其功能。之后,王民和王英在“德国实科中学地理教科书图像系统研究——以德国图林根州实科中学为例”一文中,采用这种图像系统分类方法,对德国Westermann出版社为图林根州实科中学出版的针对5~9年级使用的地理教材从总的图文比例、各种图在教材中的比例、图像系统的组合方式及功能、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分布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研究”一文主要是以SETDLITZ系列教材为研究对象。该篇文章采用的图像系统分类标准为:照片(包含风光片、人物照片以及物品照片)、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漫画、航片(卫片)六大类。该篇文章的研究角度为:图文比例(总的图文比例、每册书中的图文比例)、教学图的组合方式与功能、初高中教材中各类教学图的比例及图文比、自然地理单元与区域地理单元中的教学图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单元中图类的比较、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教材中内容侧重点的比较),在对各个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时,总结出SETDLITZ系列教材的图像系统分布规律。
【摘要】教材的图表系统是指教材图表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文章对我国人教版地理教材和美国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的图表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与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相比,在图表分布及图表呈现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故此,我国地理教材在编写和使用时可以增加统计图表的数量,丰富图表类型,改进图表的呈现方式,重视图表的使用策略。
关键词 人教版;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图表系统;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30-02
教材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由课文、图表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组成。图表系统是指教材的图像和表格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是衡量教材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理教材版本众多,其中使用范围最广、受众学生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本文选取的美国中学地理教材是由作为美国三大教育出版社之一的McDougalLittell出版社出版的WORLDGEOGRAPHY,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与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中美教材在图表系统中的差异,借鉴美国较为先进的教材图表系统的编写理念,以期为今后的教材图表系统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地理教材图表系统的分布比较
综合各类研究,可以发现地理图表系统分类虽众,但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地图、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漫画等。本研究对中美地理教材中的图表按上述分类进行统计整理,发现以下特征:
1.两版教材景观图、示意图所占的比重大。两版教材中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示意图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在翻看两版地理教材的过程中,映入眼帘的基本都是景观照片,景观照片有很强的真实性,在帮助学生感知陌生的地理景观时,能建立起具体、直观的印象。但是,景观照片也有一定缺点,表达的信息繁多、过滤性较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的表达效果。两版教材中的地理示意图主要集中表现在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原理和概念示意图、地理关联图、地理示例图的大量使用。这些示意图取代了抽象冗杂的文字表述,表意更明确,而且与其他类型图表相比,重点更加突出,高度概括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2.两版教材统计图的数量少,比重小。地理统计图表不但清晰准确、详实地反映地理事物,而且图表中有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和分析,进而得出各要素的联系及其蕴含的规律,试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惜比较统计显示,两版教材对地理统计图表的使用都比较少。相较于美国教材,人教版教材中少量统计图表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综合实践栏和课后习题,在正文中少见使用。许多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特征难以借助数据进行定量描述,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3.两版教材在图表的选取上各有侧重。美国教材更多地使用人文景观图,而人教版教材却比较偏重于用地理示意图来表现教材内容,这体现了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McDougalLittell版蕴含的美国教育思想是注重多用直观可感的景观图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而以人教版蕴含的中国教育思想,则更侧重于运用地理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体系和提高推理能力。
4.美国教材创新使用了定位地图和“时间轴”,见图1。定位地图,即是在现有的各类主题图旁边叠加一幅表示该主题图所表现事物的地理位置的定位图。通过这种组合的图表方式,充分表现了该区域地理事物确切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有关这一地区的认知,降低学生对于新事物的理解难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技能。
此外,介绍区域地理时,教材的图表系统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历史教材中常用的“时间轴”。通过时间轴上的文字及配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区域的文化、名人、重大事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与历史学科的交叉衔接。
二、中美教材图表系统呈现效果的比较
1.图表负载的信息密度比较。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多用单幅图表,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但给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带来了不小困难。而人教版地理教材很注重对图表的信息量控制,为了避免单幅图表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往往采用了组图的方式,既避免了不同图表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淡化信息密度大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图表的表现力和亲和力。
2.图表说明的比较。人教版的图表一般没有说明,有时仅仅只有简单的图名。而McDougalLittell版的图表恰好相反,没有图名,但每一张图表都有几十个字的简单说明,对图中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作简单介绍。另外,McDougalLittell版教材的图表说明中注有图表中地理事物的来源信息,很多时候是指出了该地理事物所在地的地名,表明了其图表资料来源的严谨性,这样的图片更有说服力,也体现了科学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3.图文结合的比较。以“水循环”图表系统为例,水循环是水在自然界的重要运动过程,学习水循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各种存在形态之间的转化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人教版和McDougalLittell版地理教材都设有专门章节,通过对这部分内容图表系统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两版图表系统在图文结合上的差异,见图2。
人教版的插图对整个水循环的过程做了大致描述,而且水分流动箭头对应的环节都有标注,与课文中对水循环过程的文字表述相呼应,以图释文。插图对水循环的过程不仅用箭头表示,而且在箭头旁列举了各环节水分流动的数据,这样可以在课文对水循环过程的文字表述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于水循环意义的思考,以图补文。此外,McDougalLittell版在插图旁还配有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加深其对水循环的理解。
从两幅图的展示效果来看,McDougalLittell版的质量明显高于人教版。两幅图都是绘制而成的示意图,但是McDougalLittell版是三维立体示意图,相较与人教版二维的卡通绘画,表现得更为科学、严谨,给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氛围。
三、对我国地理教材图表系统编写及使用的启示
1.增加统计图表的数量。统计图可以使抽象的描述对象形象化、定量化、具体化。适当地在正文部分增加统计图表的使用,可以发挥图表以图释文、以图补文的作用。具体量化的数据,增强了学生对于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图表内容的研读,不仅可以培养其比较和归纳的学科思维能力,还避免了教师“满堂灌”,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2.丰富图表类型。不同的图表类型有不同的表达优势,在增加教材图表数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平衡地理教材图表的类别分布,凸显能够反映地理特色的图表。可以引进定位地图,提升学生的空间定位技能,增强其对所要表述内容的理解;引进“时间轴”丰富学生认识区域的视角,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多样化的图表类型,丰富了课文内容,发散了学生思维。
3.改进图表的呈现方式。地理教材图表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在它对信息负载的处理及图表的使用说明等方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图表的使用说明。可以借鉴McDougalLittell版教材,对重要的图表附上1~3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一方面可以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主线,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以此为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再针对新问题不断探索分析、尝试解决。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图表的使用效率,发挥图表的作用。
4.重视图表的使用策略。教材中的图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图表资源的利用,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图表的教学功能。改变往昔过于重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僵化的状况,将死记硬背地理课文的学习方法转变为通过读图发现地理信息,分析、讨论得出对于地理事物正确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剖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二次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刍议初中地理教材插图及运用[J].科技风,2010,(24):52.
[2]袁书琪.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5):36-37.
[3]肖川.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4]陈娴,杨广军,杨欣.浅谈外国教材插图的特点和功能[J].学科教育,2004,(1):45-49.
[5]韩良文.高中地理新教材插图运用初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8,(4):12-14.
一、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首先应当教会学生阅读地图。那么如何才能教会学生高效地阅读地图呢?首先,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阅读地图标题。中学地理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在教材中配备了大量地图和插图,商务版教材也不例外。为了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地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阅读地图标题,因为每幅地图的标题都涵盖了该地图所想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读图前能够形成一个明确的读图目标,便于学生对地图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其次,注重地图图例和注释。地图图例和注释是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因此学生在读图时,应当注重地图图例和注释。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地图填注时,并不是采用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却采用记忆难度较大的强记填注内容在地图中位置的方法,导致一些学生在填注时出现将陆地名称填注到海洋上,将国界误认为河流等低级错误。再者,注重地图内容。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地图的主题提出相关地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标题和图例,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得相关地理问题的答案,学到新的地理知识。然后教师再将本节课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和纠正学生判断错误的地理知识,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此外,要注重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运用是建立在读图、读懂图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读图对地理学习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兴趣,并让学生掌握地理读图的基本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在看图中提高读图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的地理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往往会跳过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或者以欣赏的态度来观看教材中的图片,由此可见,学生的读图意识较弱。地理教材中的大多数图片都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以及地理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商务版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采用读图形式或提问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地理教材中的地图,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会学生认识相关地图信息,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基本观察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看图兴趣,从而实现在看图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就相关地理知识向学生提问:“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属于哪个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又属于哪个半球?”要求学生通过地图找到所提问题的答案,然后阅读教材,看自己通过读图所获得的地理知识是否与教材内容一致,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三、教学时将教材插图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
地理教材中的地图、插图以及相关教学挂图都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用好它们能够帮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当将地理教材中的插图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必要时还可以辅助相关教学挂图,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商务版教材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地形种类也相对齐全,既有平原、高原又有盆地、丘陵及山地等。教师在讲解中国地形时,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学挂图,结合教学挂图向学生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在地图上的位置及其名称,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以及插图说明,使学生对山地与丘陵、高原与平原等相关地形的认识和区别更加清楚,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四、开展填图训练
教会学生正确填写空白地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填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用图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或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填图示范,并要求学生采用在纸上独立模仿填图的方式来开展填图训练,实现在复习和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琦.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 学周刊,2011(14).
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教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层次的分布,把握教材体系,才能写出较为理想的有创见的教案,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创造条件。而现实地理教学中,不少人利用配套的教参,或是名师编写的教案,照本宣科,未因人因班因地而异,生搬硬套,效果不佳。我们在使用地理教参、教案时,既要有所选择,又要不被其左右,更不能一字不漏地照抄,一句不改地照讲。参阅的目的是从别人的经验或理论中受到启发,帮助自己疏通教材,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和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钻研地理教材时,还要认真学习课标、研究课标,找准课标与课本的联系点,把地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 必须集体研究
地理集体备课,要做到几个统一,已成为学校与教师的共识,这是非常必要的。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地理教师先独立钻研教材、参阅资料、思考问题、撰写教案草稿。在此基础上,同年级的教师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探讨、集体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选择最佳方法、设计板书、安排教学步骤、布置作业等。然后,各自对教案再作进一步的修改,为上好课奠定基础。这样,既能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又能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真正做到一人有高招,大家都受益。
三 必须研究教学方法
一般说来,多数地理教师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研究,而忽视了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选择和运用正确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易记易用,地理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个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和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地理教师的辛苦来换得学生的轻松。作为地理教师,要紧密联系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在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上倾注心血,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 必须重视分类指导
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基础、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智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备课时主动考虑这些差异性因素,力求在授予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上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如对基础知识好、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准备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努力体现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
【关键词】五分法;课程构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对于地理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的现状
课程构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中呈现出开放性、民主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课程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构建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课程构建理论中的五分法理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课程的理论构建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五分法理论由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课程设置的五种基本取向:认识过程的发展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社会适应取向;技术化取向。
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载体,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体现。因此,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五个层次的划分,可看作是对课程构建方向的整体把握。
三 对现阶段地理课程构建的教材分析
1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各具特色。
从发行和使用情况上来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写历史最长,对内容把握较为周详,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借用艾斯纳的五分法对于我国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较为充分;对地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构建和对社会适应取向的内容陈述比较充足;而对于个人实用相关取向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2]教材为例,笔者借用艾斯纳对课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个教学因子进行划分后发现:
教科书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陈述基本占到了43%,各类基础概念的给予基本是以认知发展取向的类型为主。教材在地理学科体系构建上的篇幅约占到25%。对于社会适应取向方面的构建也比较充分,比例达到17%。课本较为关注与社会、环境相的适应的方方面面。课本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大都取材于我国的典型案例,并与我国的现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全书有9%的篇幅涉及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的内容。而本章涉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即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为6处。课本中该取向的内容主要用图表和活动题等形式表现。
四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的编写建议。从我国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所表现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
而从我国现试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对于地理课程的体现较为充分,但在编制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
(1)五种取向的内容选择不均衡。教材所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科本身,知识本身,关注地理学科内容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适应的关注基本达到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则明显不足。
(2)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足。教科书中内容的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较少。
(3)知识陈述体系还存在着问题。
2 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在保持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知识、地理学科构建和社会适应取向的优点下,未来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首先,地理课程中编制内容应该更加均衡化。
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课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书这种最为直接的载体中得到体现。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平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面,要保证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各有侧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语言编制方面,语言的编写应有更加多样的表达形式。为了让教科书内容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酌情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产生具体化、视觉化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服务于五个方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地理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去发现、质疑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学会生活。
为了更好地使地理课程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在编制上应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教材应分成教师教科书和学生教科书,即学生教科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并避免直接在问题下面给出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教科书内容呈现应更为简洁。并以地理的图表为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探究式、活动式的地理课程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知识陈述体系需考虑地理学科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陈述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关注陈述地理学科内容的层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