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25
导语:在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复合污染
中图分类号:X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71-02
近年来由于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总量日渐增长,使得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很少以单元素的形式存在,多滴两种或者多种元素共存,即多种重金属元素形成重金属复合污染(Teutsch N et al.,2001年)。土壤环境中各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因为不同重金属元素彼此的各种相互作用如络合、吸附-解吸及氧化-还原等各种理化作用制约,而且重金属元素的移动性、生物有效性和生理毒性对重金属彼此作用有着显著响应关系(Tandy et al.,2009年)。这也是形成土壤环境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不同于单一元素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至此,重金属复合污染已然成为环境科学研究中又一个热点(Zhong et al.,2012年)。
1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通常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 g・cm-3的金属,如汞、镉、铅、镍、铜、铁、锰等(Adriano,2001年);砷是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与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效应和化学特性存在诸多相近之处,所以一般研究中将砷元素纳入重金属元素范畴(陈怀满,2005年)。
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滞后性、隐蔽性、有毒性、难降解和污染现象不明显,但重金属含量在环境中形成污染效应后,对环境影响不容易改变和去除,具有较强的顽固性(郝春玲,2010年)。经调查,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土壤环境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种类各异的重金属污染(王恒,2014年)。全国每年遭到重金属污染影响的粮食数量超过1 200万t,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王燕等,2009年)。
重金属元素不仅在食物链的各级生物中不断传递进而富集,而且通过一定的生物作用转变成为毒性更强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所以说重金属污染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影响不仅是停留在让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减少农作物产量和影响农作物品质,甚至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产生威胁;对于生态环境中其他要素都产生负面效应。
2 重金属复合污染
通常我们说绝对单一一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环境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介质中都是相伴共存的。
一般认为的复合污染是指同一环境介质(土壤、水、大气、生物)受到多元素或多种化学品(多种污染物)对其的同时污染(陈怀满等,2002年)。因此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可定义为:在土壤介质中,两种或两种以上重金属元素同时存在,满足各种重金属元素的赋存浓度大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或者没有超过相应标准但对于土壤环境质量已经产生影响作用的土壤污染(周东美等,2005年)。重金属复合污染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并且重金属复合污染在土壤环境中更为普遍,因此重金属复合污染相关研究工作也成为环境污染领域重要开拓方向之一。
3 重金属复合污染特点
相对于单一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遗存效应的影响因素更多且更为复杂。研究者在1939年提出复合污染效应分为叠加效应、同向效应和驳斥效应3种不同类型(何勇田,1994年),其基本内涵是:叠加效应产生的毒性效果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毒性效果叠加之和;驳斥效应的毒性效果小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毒性之和;同向效应产生的毒性效果大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用的毒性效果之和。此外,在美国相应研究中将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定义为单元素作用、协助、竞争、累积和屏障作用(Wallace,1982年)。
通常情况下,因为有着相近性质的不同重金属元素更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复合污染,而且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随着各自存在浓度的不同表现出特有的效应模式。镉锌复合污染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锌元素浓度不同时,锌元素与镉元素对于水稻生理指标的联合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当土壤中锌元素添加浓度为100 mg/kg时,水稻生物量随镉元素浓度增加而不断升高,镉锌之间在此浓度时表现出同向效应;当锌元素添加浓度为200 mg/kg或者400 mg/kg时,水稻的生物量会因为镉元素浓度的增加反而降低,镉锌之间存在驳斥效应(周启星等,1994年)。
在土壤中存在铅镉复合污染情况下,因为铅元素可以争夺镉元素的土壤中的接触点位,促使镉元素活性增加,进而产生同向效应,使得土壤中镉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提升,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镉元素的迁移转化更容易发生。(王新等,2001年)。
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和其与共存元素相互之间效应决定着生长在该土壤植株中的元素。研究表明,镉、铅、铜、锌、砷生理毒性呈现出对水稻苗的剂量与效应的正相关,表现出随着重金属添加浓度增加毒性作用越严重的现象。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复合污染存在两元素、三元素和多元素共存的各种组合形式。
参考文献
[1] Teutsch N,Erel Y,Halicz L,et al.Distribution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lead in Mediterranean soils[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1(65):2853-2864.
[2] Tandy S,Healey J,Nason M,et al.Heavy metal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co-composting of biosolids,deinking paper fibre and green waste[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4220-4226.
[3] Zhong LY,Liu L M,Yang JW.Characteriz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paddy soils of Xiangyin County, Dongting lake drainage basin,central south 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67):2261-2268.
[4] Adriano DC.Trace element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biogeochemistry,bioavailability,and risks of metals[J].Springer,2001(33):532-541.
[5] 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22.
[6] 郝春玲.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8-161.
[7] 王恒.吉林省土壤-水稻系统环境质量分析评估及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8] 王燕,李贤庆,宋志宏,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9(3):60-65.
[9] 陈怀满,郑春荣.复合污染与交互作用研究――农业环境保护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192.
[10]周东美,王玉军,仓龙,等.土壤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复合污染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5):1-8.
[11]何勇田,熊先哲.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1994(15):
79-83.
[12]Wallace A.Additive,protective,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n plants with excess trace elements[J].Soil science,1982(133):319-323.
关键词:家畜粪便;植物营养元素;土壤环境
中图分类号:X131.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人们对于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等作用开始重视起来,据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农业发展中多以化肥为主,配以农家肥,复合肥料的应用更是在肥料市场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及其长远意义,但是因为单纯的化肥施用提高了土壤质量的退化,可以提高农业作物的产量,但是对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帮助。同时大量的农家肥料被浪费,甚至形成农家肥公害,早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就把家畜粪便视为“畜产公害”,制定出各种法律加以限制。我国为了保护环境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化道路,必须将农家肥加以利用。
1家畜粪尿堆积中植物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由于家禽种类的不同,食物和消化等作用决定了了粪尿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质种类也大相径庭,其中成分非常复杂,主要的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类、有机酸、酶和各种无机盐类。尿是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经过新陈代谢后,以液体排出体外的部分。尿的成分比较简单,都是水溶性物质,主要有尿素、尿酸、马尿酸以及钾、钠、钙、镁等无机盐类。现将家畜粪尿中肥分的平均含量列于下表(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禽种类的不同对有机物质和氮、磷和钾的含量明显不同,这就影响了我们对各种家禽性肥料的大量使用,如果要应用于农业实践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肥料的测试工作,需要了解各种肥料养分含量,这就需要大量的测试,同时还面临使用过程中农家肥质量偏低,肥效缓慢等特点,都是制约农家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家畜粪便堆积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施用农家肥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环境,例如在大棚中使用作物秸秆和残余物、动物粪肥和绿肥而不用化学合成肥料。通过测试以上这些措施都可以明显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明显可以提高土壤中作物所必须的各种养分,施肥后土壤中的各种大量元素在一段时间后明显地呈上升的态势,但是肥料养分的释放相对缓慢,有持久性,防治的同时它还能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改变孔隙的分布状况。这些都能对作物增产增收。
家禽粪便堆积施用对土壤中NO3-N的的作用影响明显,无机肥料的大量施用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极其严重,如果单纯的施用于温室等地方,土壤的盐渍化程度明显比露地高5.9~16.5倍。次生盐渍化是我国粮食作物减产的又一重要杀手。这些作用的同时存在明显的改变了土壤环境,使土壤环境退化严重。
有机物质可以明显地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含量,微生物是土壤中分解和吸持营养元素的重要物质,各种肥料的分解都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农家肥的施用可以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肥料的需求自行调节。施用有机肥能减轻作物的病害,各种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使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增加的速度及其明显,这样抑制了有害细菌的增加,起到明显的调节土壤环境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农业蔬菜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垃圾和污泥被应用于生产中,这些垃圾明显引起了蔬菜的重金属污染,以及长期对土壤积累的破坏。重金属的施用使青菜中很多的铜、铅和镉严重超过标准,对人的身体造成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作物品质,相应的可以防止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和金属向农作物迁移的可能。
3结论
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决定着畜禽粪便在将来很快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发展方式决定着我国畜禽养殖污染由点源向面源的方向发展,农村相对来说要多于城市,这些污染的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畜禽粪便污染的研究今后主要向污染机理与治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肥的施用对环境以及水体的破坏已经达到了极其严重的,同时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使土壤中原有的各种物质发生变化,失去活性,一年不施肥土壤将没有收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进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R.J哈尼斯博士.论农家肥[M].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2.
[2]杨增玲,韩鲁佳.国外家畜粪便肥料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4(05):21-24.
[3]彭里.畜禽粪便环境污染的产生及危害[J].家畜生态学报,2005,26(04):42-45.
与栖息在水环境中的原生动物相比,土壤原生动物的个头通常较小,不到100微米。这种体型在摄取土壤水分的时候大有优势。绝大多数土壤原生动物具有世界性,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南极、北极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常见的土壤原生动物有:星棘变形虫、有壳肉足虫、鞭毛虫以及纤毛虫等。
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土壤原生动物生性脆弱,易受环境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会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无形中,这种“对策”又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也使其成为一种土壤环境指示生物。
土壤原生动物对水很敏感。在水分急剧减少的环境下,由于自身的细胞膜缺乏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土壤原生动物会因渗透压失衡而破裂;而在水分缓慢减少的环境,由于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它们则采取“暂时休眠,蓄势待发”的策略――形成包囊,来应对干燥的环境。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含水量与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呈正相关。因而,土壤原生动物的密度成为土壤水分变化的指示剂。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土壤原生动物喜欢氧气,可谓好氧性生物。较之完全无氧的土壤环境,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含有活动力旺盛、种类繁多的原生动物。然而,由于土壤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许多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由此导致含氧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量急剧上升。而氧气微溶于水的特性,无疑犹如雪上加霜,令氧的利用难上加难。此时,厌氧型生物应运而生,它们具有一套在无氧环境下存活的“生存方略”,如异毛虫,它是典型的在无氧土壤中栖息的原生动物。因此,厌氧型原生动物的多寡,也成为辨别土壤中含氧量的一种指标。
作为土壤中有机物分解的副产物――二氧化碳,其水溶物对土壤的酸碱度(pH)产生很大影响。而土壤中酸碱度的变化又对土壤原生动物的种类与丰度产生重大影响。通常,土壤原生动物的生存区间在pH3.5~9.5之间。而不同种的原生动物又有各自相适的“生活区间”。当土壤的pH达到7时,嗜菌性巨大肉足虫生长旺盛,达到顶峰;当pH逐渐下降,跌破4.0或pH飙升至8.5以上时,其生命活动严重受挫,元气大伤。由此可见,土壤原生动物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用作土壤的“酸碱指示剂”。
环境监测 “好帮手”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只有薄薄的一层细胞膜将其包被,缺乏“外衣”――细胞壁的保护,身体直接与环境相接触,因此对外界环境的特殊变化具有极强的感受力,能够对其迅速做出反应,经常被用于土壤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
自从农药被引入农田中,土壤环境每况愈下。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田中敏感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原有的和谐,由此而引发农作物生长受到干扰,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毒素富集危及人类等一系列问题。此时,对农药敏感的土壤原生动物在评价农药污染方面有了用武之地。比如,即使土壤中含有浓度极低的杀虫剂――高丙体六六六,也会给纤毛虫带来“灭顶之灾”,不仅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也受到了抑制,而且在停用此杀虫剂后,仍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它的数量以及种群结构。因此,纤毛虫数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成为土壤是否受到高丙体六六六农药污染的指示剂。又如,杀虫剂林丹与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对土壤原生动物均产生抑制效应,其中DDT的毒性明显更胜一筹,其毒性长达3个月之久。而杀虫剂林丹的有效期只有2个月,之后对原生动物的抑制效果自动消失。
针对林丹与DDT对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科学家们利用对照实验进行了研究。此实验将鞭毛虫、肉足虫以及纤毛虫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在不含林丹与DDT杀虫剂的土壤中,鞭毛虫与肉足虫的数量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问鼎优势物种之位。而在添加有林丹与DDT杀虫剂的土壤中,这三种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均急剧下降,然而下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鞭毛虫的数量减少的最多。然而,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纤毛虫受毒害程度逐渐加深,几近绝迹。因此,纤毛虫对林丹、DDT最为敏感;随着林丹、DDT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的逐渐增加,其浓度越来越低,此三种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出现了回暖,却远远低于未添加此两种农药时的数量。因此,林丹与DDT对鞭毛虫、肉足虫以及纤毛虫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当使用同浓度的林丹与DDT分别对土壤进行处理时,被林丹处理过的土壤中所含有的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加有DDT的土壤。然而,随着林丹与DDT的挥发,其对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也有了颠覆性的逆转。这充分说明,林丹的毒性是瞬间迸发的,其影响快速而直接;而DDT的毒性是逐步释放的,其影响缓慢而深远。
关键词 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指标体系;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X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31-02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aizhou City
HE Juan ZHAO Li
(Tai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nd to classify the level of evaluation results. The index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by field study was analyzed,and taking the Heheng Village,Jishi Village of Taizhou City for example to test the system.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status;index system;Taizhou Jiangsu
近年来,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但我国目前主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农村环境保护关注较少[1-2],相关的研究和评价刚刚起步[3]。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另一方面,目前的环境监测和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而设立的,不适合应用于农村环境评价监测,如何改进环境监测和评价标准,是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环境质量概述
农村环境的种类与城市环境不同,最主要的特点是功能分区不明显,也完全区别于农业环境,它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生活环境[4]。在这里提到的农村环境质量是指农村的土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同时也包括在这种环境中生产的农林牧副鱼等农产品的质量,即与农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滞后于农村的发展,许多监测项目不适合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中污染较严重的项目监测有些还存在缺失,而不严重的污染项目存在重复监测的情况[5]。
同时由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刚刚起步,研究者仅仅初步构建相关的监测和评价方法,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并且尚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指标的细化,以真实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完整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对泰州市典型农村地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概况、农业生产情况、水源地情况以及污染状况等,确定了泰州市典型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高到低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指标层共计10个指标(表1)。
2.2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QI=Cenv×Ienv+Ceco×Ieco(1)
式(1)中,RQI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为0.6;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标值;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权重,为0.4;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标值。
各指标层因子解释如下:
2.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2 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选择主要水源地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水质类别确定地表水水质指数:Ⅰ类对应指数100,Ⅱ类为90,Ⅲ类为80,Ⅳ类为40,Ⅴ类为20,劣Ⅴ类为0。
2.2.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公式计算: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00×(1-A/N)(2)
式(2)中,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评价,A为1 h平均值超标个数;N为各点位的监测数据个数总和。
2.2.4 环境状况指标。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理化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有机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0.20、0.25、0.20、0.15。
2.2.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
Pip=Ci/Sip(3)
式(3)中:Pip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Sip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根据Pip值的大小,将土壤污染程度划分为5级,评价分级标准见表2。
2.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中的评价方法,农村生态状况指数Ieco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人类干扰指数加权组成。各指标权重如下:生物丰度指数0.20,植被覆盖指数0.20,水网密度指数0.20,土地退化指数0.15,人类干扰指数0.15。
2.2.7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大小,将农村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差(表3)。
3 泰州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与评价
3.1 典型村庄的选择
季市村位于靖江市季市镇中心,河横村位于姜堰区沈高镇,分别位于泰州市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季市村占地8.8万m2,总人口1 328人,历史文化悠久,村内有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距今有640年以上历史的青龙寺,有苏中地区第1尊“药师佛”,村中环境优美。该村对泰州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典型性,其生活方式得到了国内外环境保护机构的认可,并且该村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3.2 监测结果
3.2.1 饮用水源地质量监测结果。对泰州市三水厂、靖江市三水厂进行监测,其监测结果通过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分析的标准是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为依据。结果表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27项指标,总氮项目不计入评价,该水源地的水质指数到达80,符合国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靖江市上青龙港、下青龙港口,姜堰区林场公路桥、洪林大桥进行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的项目依据国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基本项目24项,地表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水质评价为良好,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3.2.3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及评价。对季市村、河横村的环境空气进行了监测,所测指标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值都要优于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100。
3.2.4 土壤监测结果及评价。姜堰区河横村选择了3个基本农田监测点位,1个草莓园监测点位、1个葡萄园监测点位,靖江市季市村选择了1个基本农田,1个种植园,1个商住区,共计8个监测点位。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指标都优于国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所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100。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河横村、季市村的环境状况指数均为92.0。
3.2.5 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结果。根据Landsat8 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泰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15。
3.3 评价结果
对泰州市的农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泰州市靖江市季市村和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的农村环境质量指数均为81.3,按照农村环境质量分级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都为良。
4 结语
河横村、季市村均是以农田种植为主,正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说明,农村环境处于良好级别,属于轻微污染,生态环境良好,基本适合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并且农村环境功能分区不明确等特点,进行农村环境质量指数构建时,使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气质量、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等作为分项指数,其在指数中所赋权重是否恰当,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欠缺,目前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亟待改进,这也为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5 参考文献
[1] 易国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环境管理,2007(6):80-83.
[2] 于水斌.农村污染方资格证已迫在眉睫[J].四川环境,2007,26(1):112-114.
[3] 朱承聿,单正葡.基层环境监测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4,10(5):41-44.
1.1面源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生产手段发生了较大改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物质的使用不仅加剧了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污染地下水,造成水体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土壤产生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造成恶劣的土壤环境污染。另外,地膜的使用也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膜的广泛使用再带来农作物增收增产的同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局部用量没有控制等原因导致的土壤环境问题越来越为突出。
1.2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
近年来,禽畜养殖业在农村快速发展,其养殖规模从传统的农户分散养殖开始向集体化养殖、养殖场等方向发展,禽畜产生的粪便污染大幅度加剧,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偏低,并且没有科学的管理养殖手段,导致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地表水环境的恶化,并且对当地的大气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给农村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1.3生活污染大幅度增加
随着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不断提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大幅度增加。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农村生活垃圾是可以被降解、循环利用的,而现在随着塑料、电子产品垃圾、一次性废弃物的增加,难以分解的垃圾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较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往往不经过处理就随意的排入水体,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加剧。
1.4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很多的城市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环境保护政策相对较为宽松的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环境污染处理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得一些乡镇企业产生投机心里,降低环保方面的相关投入,固体废弃物、生产废气废水乱排乱放,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环保意识相对较低
农村环保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不能自觉的保护环境,并且环保维权意识较低。另一方面,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和乡镇企业负责人存在“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思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污染治理投入较低。
2.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现有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在城市污染和重点污染治理基础之上的,这些法律法规不适用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因此会产生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力度角度、法律手段不完善等,不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3环保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与之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生活垃圾处理转运设施不完善等方面。另外,由于环境保护投资的回报率低、公益性强等特点,导致了农村环保资金缺乏。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3.1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较低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多样的手段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采取村广播、印发手册等宣传手段让农民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危害程度,给农民敲响警钟。其次,采取讲座、演讲的形式在农村的中小学开展农村环保教育,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从而达到提高农村全体人员环保意识的目的。最后,将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有机种植标准、生态养殖技术等环保生产手段介绍给农民,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污染治理的要求,也无法界定农村环境污染的责任,因此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农村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看待,建立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农村环保管理制度,让农村环境污染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3积极落实环保资金投入
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够实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完善,能够引进科学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进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因此要扩宽资金渠道,采取多种举措落实农村环保资金投入。首先要了解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积极申请国家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投入方面的资金支持。其次要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沟通,申请农村环境污染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例如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以及养殖场污染处理专项资金等。最后,要鼓励、争取社会投资,尤其是公益性质的投资,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采取多种举措增加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3.4提倡发展生态农业
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地膜的过量使用以及农村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导致了面源污染的加剧。通过分析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发展生态农业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径。要持续、有效的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积极倡导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鼓励农民使用对环境污染较少的生物农药、低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加大科学技术的支撑,建立种植养殖生态格局,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农村养殖方面,将禽畜污染环境质量与有机食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紧密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困局待解
土壤污染治理乏术
“目前中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在土壤污染的治理上确实存在困局。”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应登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目前我国极度缺失支撑土壤污染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土壤污染治理陷入困局不足为奇。
目前土壤污染的困局,首要体现为在其治理愈加紧迫的情况下,却一直“治理乏术”。同其他环境污染一样,土壤污染同样陷入了一种“越污染,越治理;越治理,越污染”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不是‘越污染,越治理;越治理,越污染’,而是环境污染具有的长期性、潜伏性、累积性和传递性。一些污染至少会有20年以上的潜伏期,过去积累的污染经过长期的潜伏和积累,几十年后会爆发,我国当前的营养盐富营养化污染就是这样的例子。”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现在很多污染治理,还没有切断污染源,就污染事件处理污染,表面的治理治标不治本,这是许多污染得不到解决的根源。
彭应登认为,造成土壤污染治理困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立法。由于缺乏土壤环境保护法,企业对土壤污染没有修复和赔偿的义务约束,所以很难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其二是只看到了农业污染土壤的问题,而工业活动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实,工业活动是加重土壤复合型污染的主因。其三是缺乏土壤污染控制标准与土壤修复标准。
“当前的紧迫性是防止新的污染和控制已存在污染的集中爆发。”潘根兴说,流域性污染和传递性污染难于治理是当前环境治理的困局。南方多金属矿区开采引出的重金属污染,通过酸性废水的流失和河流的传输,形成对流域水系和土壤的扩散,造成大面积珠江、长江和赣江流域稻田的污染。
“另外一个困局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太宽松,拿这个标准说事,往往掩盖了污染,例如铅的土壤质量标准居然在250mg/kg以上。因而会有土壤污染未超标,但出现食品安全和人的健康安全问题。”潘根兴说。
广大的农村地区正在成为土壤污染的重灾区。笔者在重庆、黑龙江、四川等地调研发现,由于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不少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配备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大量未处理垃圾被倾倒在周边农村,破坏了农村环境,甚至侵占农田、湖泊河道,引起农民不满。
科学发展
不应盲目追求GDP
“环境问题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扩散中。因此,如果只强调发展,不考虑环境的风险,这是对资源和环境的掠夺。科学发展,应先有规划,后有发展。不能盲目追求GDP。”潘根兴说。
潘根兴认为,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是任何发展项目所必须考虑的背景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多规划,有规定的发展指标,各种改革和政策措施十分强劲,因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对环境污染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划,特别是产业发展缺乏对当地环境可能影响的多效应和长期效应的评估。
例如,当前正处于产业带向中西部转移阶段,一些中西部省份正在快速崛起,但很少有对当地环境容量和环保的规划,一些村镇正在无选择地承接东部转移的产业,一些高污染产业正在由东部向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土壤质量差,环境容量其实比大部分东部地区低,这是十分危险的。
笔者获悉,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污染源头是企业。有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省委党校教授冯治认为,有关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对周围环境和群众健康的保护,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从中石油松花江污染,到云南曲靖铬渣污染,再到紫金矿业汀江污染,都反映出自律不足、监管乏力、管理缺失的问题。
冯治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当人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食用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遭到严重污染时,这种发展就背离了初衷,是不可持续的。因此,需反思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土壤污染存在的问题,专家指出,要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在实处,建立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完善土壤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法律,优化产业和生态布局,走一条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土地污染治理的模式有很多,有些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但实行起来为什么很难?”潘根兴认为,污染面积大多是评估出来的,实际的调查却有难度,一些地方不愿意被调查,土壤、水系和农产品的环境质量调查都如此。有很多地方甚至不愿意科研单位去研究污染环境治理,认为污染信息被释放,不利于引资和发展。
彭应登建议,我国的土壤污染涉及范围广,治理难度大,需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克服片面追求GDP的冲动,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行政引导与管理,强调政府在制订发展规划、利用土地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注意对土壤资源环境的保护,维护土壤自身的自净和修复能力。
政府主导
提升环境文明观
彭应登说,土壤污染由于其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污染,必然会对当代人及后代人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避免这一后果,政府应当承担起防治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的责任。
“现阶段只有政府牵头,并按公益性质进行部分财政投入,才能启动土壤污染治理的大任,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和监管型政府的双重价值。”彭应登认为,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长期性、污染主体的多元性等,如果一味采用“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治理的困局始终无法突破。
潘根兴也表示,谁污染谁治理,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给企业误导,认为可以先发展,后治理,但发展的实惠被企业拿走,而污染的代价由被污染者承担了。“一些企业带走了发展的利益,留下了污染的包袱,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环境规划和方案,规避和控制在先,追责治理在后。”
“土壤污染普查是制定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先做好土壤污染摸底排查,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发挥资金应有的绩效。”彭应登说。
据报道,2006年到2010年,环保部费时五年耗资10亿元进行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大规模调查。但对于此次调查的结果,环保部至今未对外公布。
笔者采访一些地方农业和环保部门时也获悉,多数被污染地区“家底”不清,虽然国家和一些省份进行过相关调查,但具体污染状况目前仍无法确定,亟待完善相关法律细则。
彭应登建议,为了提高防治措施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科研力度,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地区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理和修复措施;其次是政府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污染控制与治理;同时,通过支持生态农业建设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潘根兴强调,在研究层面,环境研究一度追求高科技,但大规模可以推广的技术仍不多。相反,一些常规但实用的技术,例如土壤化学和物理改良技术、钝化技术等却很有效果。例如,化工企业搬迁后留下污染地,污染物剥离转移仍是异地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对污染土壤进行物理封存和化学固定,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也应有相应的环境文明观,这在我国是十分薄弱的。公民的环境意识差,认为环境是公共资源,多消费环境资源就是占有了较多的公共资源。我们需要全社会合理消费自然资源,合理保护环境,自觉维护,而不是占有。”潘根兴说。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3、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4、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
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
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区,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结束语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稳步实施人居饮水安全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易国锋.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6)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而且涉及通车以后尾气、噪声、扬尘等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会给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带来一定影响。
一、水环境污染及防治
在公路建设和营运过程中都会对周围水体产生影响,包括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水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运营期由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等。公路生态建设要求对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4.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5.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大气环境污染及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扬尘污染。筑路材料在运输、装卸、搅拌过程中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空气环境中;筑路材料在堆放期间由于受风吹会引起扬尘污染;施工场地的沥青烟雾也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污染。汽车尾气是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燃料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而大部分碳氢化合物和几乎全部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都来源于排气管。因此,针对上述主要空气污染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5.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三、土壤环境污染及防治
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主要发生在运营期,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污染。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公路两侧要设置排水沟渠,禁止路面积水直接向耕地排放。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四、噪声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如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距离声源5m处的噪声可高达90-98分贝。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交通噪声源主要是由于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噪声,以及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而使行使中的汽车产生整车噪声,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规划选线,避开居民区、疗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从根本上减少噪声污染的受体。
2.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3.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4.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
5.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6.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7.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五、光污染防治
公路的光污染防治包括:一是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二是减少夜间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在公路邻近村庄、居民区时,为保证居民休息不受夜间行驶车辆照明的影响,结合噪声污染防治,设置不透明的隔声屏障。结合抗滑、光反射、行车导向、美学等要求,改变部分路段路面材料的色调及光学性能,缓解太阳光的反射及放射强度,减少行车对司乘人员眼反射刺激,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六、固废污染防治
公路运营期产生的固废污染也不容忽视,必须综合考虑、采取措施。
1.服务区、生活区要设置生活垃圾集中存放设施,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清理,不得随意抛洒。
2.交通事故导致的货物散落要及时清理,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危险废物的清理要及时彻底,防止经雨水携带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3.公路弃方要合理处置,禁止占用农田、挤占河道。
【关键词】农田;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非常严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农田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据报道,目前我国受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而积近2000万平方千米,约占总耕地而积的20%;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平方千米,污水灌溉达330多万平方千米。重金属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易在土壤中蓄积或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为长期累积效应、隐蔽性、不可逆性和一定的交互作用。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后,影响农作物并通过食物链等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中毒危害。另据国土资源部的最新调查显示:每年我国约有1200万吨粮食被重金属所污染,这些粮食足够养活4000万左右的人口,并且这种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方法、化学修复方法、以及生物修复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修复法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生物修复法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1 简介
生物修复法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降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从而使污染的土壤局部地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其优点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可以回收再利用贵金属、造成二次污染机会较少。缺点有:周期长、一种植物一般只能提取一种或者几种重金属、而植物固定只是将重金属暂时固定,如果土壤环境发生变化,重金属的毒性作用还有可能再次出现[1]。
2 生物修复法的分类
生物修复作用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方法可以分为动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以及微生物修复法。它们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利用生物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1 动物修复
动物修复是指土壤动物群通过直接的吸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等作用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有关动物修复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有机物和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如利用蚯蚓等修复)和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如利用滤食性贝类、棘皮动物、河蟹等修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机理仍处于探索阶段[2]。
2.2 微生物修复
利用土壤微生物的蓄积和降解作用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种高效的途径。国内外许多研究己证明,菌根在修复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他们减轻了植物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的受害程度[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对重金属的亲和吸附或转化为低毒产物,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4]。利用微生物(藻类、细菌和酵母等)来减轻或消除重金属污染,虽然微生物不能降解和破坏重金属,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它们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影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其修复机理包括表面生物大分子吸收转运、细胞代谢、空泡吞饮、生物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微生物对上壤中重金属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溶解和沉淀作用;②生物吸附和富集作用;③氧化还原作用。微生物修复技术种类繁多,可进行异位修复、原位修复以及原位/异位联合修复。其中,原位修复操作简单,对原有的土壤环境破坏程度低。微生物修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氧气、pH、温度、水分等均可影响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修复效果,其田间试验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为降解菌提供适宜条件以促进其生长繁殖至关重要,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3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自身及共存微生物体系,修复和消除由无机废弃物和有机毒物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生长在天然的污染环境中的耐重金属植物和野生超积累植物数不胜数。因此开发与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对植物修复的意义十分重大。有关资料表明,大量植物对重金属Cr,Cd,Co,Pb,Ni,Cu,Zn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比如国内有人利用白菜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如丛孚奇等将白菜用于钥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磷酸氢二钠一柠檬酸缓冲溶液能显著提高白菜的地上部富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能力。李玉双[5]等以沈阳张士灌区重金属污染上壤为修复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白菜富集重金属及其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能够提高白菜对上壤中Cu,Cd,Pd 和Zn的植物提取效率。
但是,由于超富集植物一般只能积累某些重金属元素,植物物种的选取受到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同时富集植物和超富集植物生物量一般较少,生长速度慢,积累效率低。所以,利用野生抗性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还未取得理想结果。这就需要相关科研人员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求早日获得生长周期短,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积累效率高的重金属富集吸收植物。
2.4 综合修复技术
由于每个地区的污染物来源不同造成各地污染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只用一种修复技术往很难达到目标。因此,开发复合修复方法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6]。现今开始投入应用的复合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动物/植物联合修复、化学/物化一生物联合修复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3 展望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以其低成本、高效率、适用范围广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已成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中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和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其起步晚,难度大,其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尚不能有效地应用于重金属农田污染的治理中去,但随着不同学科(遗传学、土壤学、生态学、化学、生理学、环境保护学和生物工程)的相互配合。我们相信该技术会日趋成熟,并且为重金属污染农田的治理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鹏飞,等.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279-283.
[2]李宇飞.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34(12H):148-151.
[3]王真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386-387.
[4]阎晓明,何金柱.重金属污染上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及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877-87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