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环境的认识

时间:2023-08-03 16:45:28

导语:在职业环境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环境的认识

第1篇

【关 键 词】职业认同 环境 要素 机制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辅导员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辅导员当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在这里,我们借鉴黄菊、黄祥嘉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包括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其中,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评价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问题。我们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心理认同。

二、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变迁

近年来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产生很大变化,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队伍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体等宏观和微观环境变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辅导员工作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巨大冲击,具体表现为学生量和质的变化。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随着1999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2010年已录取657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录取数量的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事生源质量的下降,大学生在经历80年代的黄金时代、90年代的白银时代后已经进入新世纪的铜铁时代,大学生也正在经历天之骄子向平民化的转变。辅导员面对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适应能力低下、心理问题严重等新情况。

2.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辅导员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重要方式,辅导员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同学思想和状态,这大大扩大辅导员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沟通缺乏真实的身份验证和相关法律、道德管制,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毫无根据、任意揣测言论便会出现在网络并且得以迅速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碎片化,出现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情形。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思想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标准上便受到网上言论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

3.学生个体化倾向与辅导员工作

在校园中,部分学生在追求成功利益的驱使下,成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有用就干,无用不干,从而导致知识的功利和精神的荒芜。一切不能带来个人利益的东西都会被拒绝,一切精神上的追求与坚守都会消失,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一旦失败,在精神层面便会自我摧毁,由此产生当代大学生四大特征:政治信仰逐渐缺失、社会意识不断淡薄、功利倾向日益明显、心理问题急剧严重,大大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与因素分析

1.样本分析

此次调查以我校全校辅导员(部分院系书记、全体副书记、辅导员)为调查主体,其中发放问卷34份,收回33份,有效问卷31份,问卷发放有效率91.7%。

2.关于问卷

整份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辅导员个人属性的调查,包括性别、学历、所负责的学生树、婚姻状况、荣获奖项等;第二部分是主要是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性感受,包含个体感觉以及对于所处氛围的感受,此部分共22个题目,每个题目按”程度强弱”分为五级;第三部分为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调查,主要调查学校、社会、激励等因素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此部分共38个题目,每个题目按“是否存在”分为三级;第四部分侧重辅导员个体对于该职业认同的感受,包括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原因、工作的情感状态、重新选择职业的可能性情况以及离开岗位的留恋原因。

3.调查结果显示

(1)性别因素

在辅导员选择职业的因素中,男女辅导员最大的区别是:男辅导员具有迫不得已的暂时选择的特点;而女辅导员没有这个特点。在面对辅导员的工作问题时,女辅导员的消极态度比较中立,男辅导员的态度各异。男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时,较少存在挫折感,而女辅导员这种现象比较的突出。针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男辅导会有不满足感,而女辅导员却没有,整体感觉都很满意。每个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工作的状态中都比较的积极,处理帮助学生工作是激励辅导员积极工作的根本。对于学校的激励机制,辅导员们的态度不尽一致,整体来说,女辅导员肯定激励机制的作用,但这却很难符合男辅导员的想法,激励机制即使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但却不能带来职业的胜任感。

(2)社会因素

在“与自己周围的人相比,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让我自豪”选项中,选择“否”的占到45.2%,只有16.1%的感觉到了自豪。这说明社会的认可度还很低,辅导员职业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在“社会的不合理期望耗尽了我的情感”的选项中,选择“否”的占到38.7%,超过选“是”的比例6.3个百分点。而在“某些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不会影响我对工作的热爱”选项中,选择“是”的占到54.8%,只有25.8%的辅导员认为受到了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辅导员职业还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但是社会因素对于辅导员的影响在逐渐减少,更多的辅导员越来越自信,自身素质越来越高,更多的辅导员不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而影响工作。

(3)学校因素

在“学校的事情太多,要说的话太多,我恨不得逃离学校”的选项中,选择“是”占到16.1%,选择“否”的占61.3%。 在问及“学校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活动实际弊大于利”时,54.8%的辅导员回答“是”,选择“否”的只占到3.2%。在“民主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加强了我对学生的责任感”选项中,54.8%的辅导员选择“是”,选择“否”的占到6.5%。学校因素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以及在这种机制下采取的各种活动会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形式化的活动感到反感。

(4)个人情感

问卷的第四部分整体都是针对辅导员个人对于该职业的情感调查,调查显示:辅导员群体是非常热爱学生的,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导师和朋友,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之间关系融洽,辅导员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尊重和爱戴,因此也会经常感动他人,大多数的辅导员热爱这个职业,选择“比较留恋这份工作,轻易不会改变”的占到71%,19.4%的辅导员表示非常喜欢,会一直努力做下去。辅导员也有强烈的深造愿望,他们会首先考虑与辅导员相关的专业,其次是自己所学的专业。

四、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可行性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群体、高校、激励、学生、个人等因素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较大影响。我们认为,想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应从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心理认同三个层面展开。

1.由认知重建开始的情感认同——职业认同的基础

(1)对所在环境的重新认知

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宏观变迁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不是任何个体或组织可以更改的,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环境的变迁也正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网络信息的时代化,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所以辅导员应正确评价宏观环境的变迁,而网络信息时代虽然延伸了辅导员工作的时空和地域,但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对学生个体重新认知

虽然学生个体化倾向日益严重,这并非是“自我”的性格在作怪,而是生长的环境造成。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处在多元化价值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在影响当代学生,使他们的个体意识被唤醒,更多人关注个体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和实现。因此,学生个体化的倾向是环境对学生一种必然的反射,辅导员应积极看待这种反映,也正是因为学生身上存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移才需要辅导员进行思想的引导,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建国六十年群众游行方队、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也折射出80后、90后身上宝贵的品质。

2.由人文关怀开始的组织认同——职业认同的必备环节

(1)高校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辅导员对组织的向心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工作环境,高校应对辅导员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以培训进修、轮岗锻炼等手段帮助辅导员进行自我提高,同时予以及时评价,使辅导员认识自我、修正自我,进而产生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辅导员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通过组织的关怀使辅导员对职业由外在的需求变为内心的确认,从而大大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克服环境变迁对辅导员的不利影响。

(2)高校从现代大学的视角审视辅导员工作,增强辅导员对组织的凝聚力

学校必须从建立现代大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辅导员的工作。从理念看,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的素质一方面包括专业课教师的智育培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辅导员的德育培养。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让辅导员回归本职工作,真正发挥辅导员育人作用,回归教师本色。因此高校应从建立现代大学的理念出发把辅导员真正纳入到组织内部,在让辅导员找到育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同时增强对组织的认同。

3.由自我感知开始的心理认同——职业认同的最高境界

(1)辅导员职业角色的自我感知与重新定位

辅导员明确被确定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标志着辅导员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上升到对价值观的引导和人生的规划。而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而言,知心朋友容易做到,但是人生导师则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积累。学生喜欢认可辅导员他才会接受辅导员对于其大学生活、职业生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议,从而对其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对学生而言,个体情感的好恶亲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认知接受、回避与排斥的程度。在平权化的大众时代,辅导员应对职业角色进行重新评价,辅导员应更多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的内心期盼,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根本途径

新时期,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过程中,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培训与指导等纳入招聘辅导员的整体考核范围。因此,学校辅导员的发展规划方面要作宏观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做到学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与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同时,作为教师身份,辅导员应享有和专业课教师同等待遇,可以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的晋升,学校可对辅导员晋升的条件予以适当放宽,使每位辅导员都有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炳武.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3]冯培.提升人格魅力增进组织认同有效实现大学生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J].北京教育,2011(11).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

[5]韩春红撰.增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和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9).

[6]彭金富,周正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9(5).

[7]黄菊,黄祥嘉撰.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8(12).

第2篇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摘 要]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某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人员实行的一种准入控制。对照注册环保

>>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南华大学对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工程实践”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工程类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典型欧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浅谈创新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焕祯,罗湘南,赵滨燕,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2003(2):27-30.

[3] 雷鸣,廖柏寒,杨仁斌,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24-17.

第4篇

一.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

60年代和70年代,发达国家对创新的传统认识是 “线性模式”的思维,正如R。米彻尔(MitcheD)1989年把创新的过程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即,“某人在 实验室里提出一个思想,把它交给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制造部门根据设计图纸的规格来生产,最后,产品拿到市场 上销售。”这个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中试一生产一销售的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在企业的内部发生的, 而其他企业 采用新思想或新产品就是创新的扩散。在我国,80年代和90年代初关于技术创新的很多,例如对产品生命 周期模式和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都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出发点。

早在80年代初,有些西方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创新 过程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最近的大量研究进一步证明,创新过程以及它的空间格局要比过去所认识的情况 复杂得多。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是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是频繁反馈的。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开始到扩散 的线性模式, 而是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即不同的创新 源,例如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企业价值链中的所有活 动都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通常是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之外,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 当代的创新往往是对原有 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和新的消费方 式,它是渐进和持续的过程。 当代创新的目的不只是能创造新技术,而且是能不 断地把原有的技术进行再组合和再。从美国健谷的 经验来看,创新不仅仅来自多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包括很多不同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知识。也就是说,光有研究与开发还不够,还需要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办法。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简单地改善原有产品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必须开发基础的新技术。然而创新的公司本身,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都很难迅速开发足够重要的新产品。实际上,比较复杂的技术系统,例如信息和通讯系统,和能源系统,遗传和生物工程系统,又可称为 “大技术系统”,它是植根于之中的,需要通过大量公 司之间的长期的、无限的相互作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单靠某个先进的实业家,或者单靠建立个别的新企业,是 无法迎接严峻的挑战的。复杂技术的应用特别需要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

二.区域创新环境是增强国力的必要条件

80年代后期国外的大量文献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以 及技术创新的地方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激烈的国际高技术竞争面前, 国家内部创新环境十分重 要。而且,高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国家内部,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往往在地理上集中 在少数区域内。在这些地区,存在着刺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如一种创新的“空气”,创新产生于“空气”之 中。区域创新环境是增强国力的必要条件。

区域创新网络是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 以及企业与 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的稳定关系。从狭义上说,是指正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战略联盟、合资 企业、以及和供应商、客商的垂直联系等。广义的创新网络还包括由于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在长期交易中所 发生的非正式交流和接触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相对稳 定的。 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才能培育企业家,达到技术知识的再组合,致使新技术渗透到社会中去。区域发展 的优势来自网络系统。80年达国家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建立在采用网络的基础上的。

创新网络可以在各种空间规模上形成。一种是全球 性的,例如企业运用战略联盟来开辟国外市场或探听远 距离的技术新信息。另一种是全国性的,例如国家的合作研究机构, 主要大学和国家研究实验室建立正式的合 作关系,通过合作来提高竞争能力。还有一种是区域和地方性的,通过企业的地理接近和地方联系来获得创新 能力。80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区域和地方性的创新网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域创新环境就是区内企业合作创新的网络系统。 过去的文献把产业组织形式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等级形式,即大企业组织内部化;其二是市场形式,企业可以使 用市场来购买原料和获得各项服务。现在看来,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或者等级的组织,或者政府的产业政策来 满足对合作创新的需求。一方面,对于知识的再组合来说,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创新所必须的知识是很难 交易的, 即使可以交易,也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另一方 面,靠单一的公司来完成大的创新项目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单个企业不能支配全部的创新过程,企业与外部的 联系便十分重要。很强的内部要素只能保证企业控制它的特殊专门知识。为了加快开发的速度, 它不得不依赖 外部技能。 当代企业是对环境开放的组织,为了创新,它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公司.供应商.客商三位一 体在创新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公司要学会利用外部联系,解决困难,达到目标。

网络是在市场以外以及在等级组织以外的新的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比等级组织灵活。网络是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包括文化、技术、制度、各方面的交 流。认识到在等级形式和纯市场形式之外,还存在网络形式,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上的一场革命。

当代的区域创新网络又是伴随着精于灵活的生产方 式而出现的。它被称为“灵活生产综合体”。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区域内社会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来决定的。区域 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是认识到区域创新网络的意义。区域创新网络可以被看成是发展企业和区域的一种 新的制度性的手段, 它可以激活环境,即活化资源和信 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使企业更好地控制环 境。因为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内部组织等级之间的一种形式, 与市场交易相比, 参加网络往往可以使企业更稳 定。在某种程度上, 企业加入区域网络可以达到资源和信息互补。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更是如此。因此,网络可以 增加创新的能力,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

根据的认识,区域创新网络(简称网络)有以下 特点: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向各种信息源开放,因此 它比公司组织的等级制提供更广的界面。除正式合作联系以外,在网络中面对面非正式接触的频率很高。

网络系统中的公司间、公司与机构间、公司与大学间 的界线是多孔状的,使它们相互渗透。公司在竞争的同时相互学习,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正式的合作,及时了解 变化的市场和技术。

在单个交易伙伴的感知不清楚的时候,通过网络可 以创新。创新发生在本地公司通过网络解决问题的共同轨道上。网络有使企业互惠的性质。 当有利的时候互相 作用,不利的时候网络自动停止。

结网可能发生在不同空间(经济、地理、社会文化)的 不同层面,形成非常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结构。对每一个问题, 找到适当的伙伴。结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共同 的理想,例如信息高速公路。这样的理想可以产生新的观念、新的反应和决策,使人们相互合作。稳定的合作还 需要高度的相互信赖。

通过创造机构可以鼓励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相 互作用,构筑区域创新网络,引导它们发生多维合作的自组织过程。网络和其它生产组织系统一样,是一种构筑 物,必须不断维修。

80年代和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反映了企业在技 术和经济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研究与开发时期长.费用高昂;另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获利时间缩 短。为了更侠地进入市场,大公司纷纷采取全球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以缩短研究与开发的过程,降低费用,开辟 市场。

大量事实说明,在企业的全球化过程中,区域创新网 络和企业的“嵌入性”(embeddedness)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植根性”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如果完全依赖全 球化战略,即实行“真”全球战略,以全球网络来完全取代地方网络,将会腐蚀区域创新网络,使企业和区域失去内 生的竞争能力。其次,采取全球战略的企业需要了解“嵌人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必须当地化,使自己 植根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为此,分公司需要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规划等方面都有自主权。

三.新产业区的形成与 80年代后期,国外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灵活专业 化产业区时发现,区内之间,包括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顾客和竞争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 都是独立的,通过一些中间性的服务矾构,使小企业组成,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于意大利东 北部的这种新的专业化生产区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硅谷等区域有着极其相似的特点,它们的发展道路可以归属于同一类别,统称为新产业区。新产业区是由服务于全 国或国际市场的小企业组成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小企 业的综合体,是培育竞争优势产业的地方创新环境。

当代的新产业区是打破福特生产系统以后出现的。 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等级化公司被小企业为主的灵活生产网络所取代。这个模式的出现, 降低了对跨国公司分 厂的依赖性。在对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中,突出了“网络”和“嵌人性”是定义和认识新产业区的关键概 念。 国外中对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和北美国家的一些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下举两个例子。

意大利的小城市萨斯索罗集中了世界瓷砖生产量的30%,出口量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获得了国家 竞争优势。萨斯索罗瓷砖生产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地方化过程。生产瓷砖以及制造模具等相关设备的企业、生产 原料的企业和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运输企业,与瓷砖工业有关的设计、后勤、商业广告、财务等的专业性咨询企 业形成了密切的网络。萨斯索罗的工程师、经理人员、维修服务人员、设计人员等专业人员在本地的流动性很大, 企业可以按专业需求在本地录用和解雇人员,可以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这些企业还建有瓷砖产业联合 会,为企业共同关心的国外市场研究等提供服务。以波多格纳大学为基础的陶瓷研究中心与小企业之间有稳定 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新产业区的特点是:企业问既有高度的劳动分工,又有密切的投入产出联系;企业以主人公 态度积极参加网络的集体活动;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密切的面对面接触。

1994年一项对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两个高技术综 合体的对LC研究说明,硅谷所以能够凭借不断的技术创新而一次次争取主动,常胜不,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传 统产业组织的灵活开放的区域创新环境,而128公路却由最初的优势地位渐落到现在的停滞和被动,这归咎于 其高技术企业深得本地工业传统的真传,虽然多从小公 司创业,但站稳脚跟后即模仿大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以 价格战展开竞争,以致大大降低了持续创新能力。

从区域创新网络的信息传递系统来看,硅谷为高技 术人员提供了无所不在的面对面交流信息的机会,包括 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谈话双方披此对等地交换 信息,由于人际交往范围广泛,谈话组合不停变化,技术信息就在行业和区域内传播开来,达到知识共享。本来, 在商业竞争与对手分享信息和成果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在争取不断改进技术和创造发明的人看来,这 种互相和借鉴有助于完善新设计,激发新灵感,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的。况且技术创新如此之快,把创 意变成产品费时不多,而仿制总要落后一步,落后一步就有天壤之别, 因此保密和中请专利在硅谷已经意义不 大。硅谷人懂得在技术创新中主动的价值,因此不太在 意被伪造的危险,而是以攻为守,取得成功。这种不损害 个体利益的信息共享使得整个区域的智力资源发挥出合力。如此密集频繁的信息交流,相当于随时随地都在组 织集体研究。与其他物质条件相比,这种企业家与伙伴问密切交流、信任、合作的无形纽带可谓无价之宝。

无论是萨斯索罗还是硅谷,都存在区域创新网络,企 业深深植根于本地的文化之中。在这里, “区域文 化”比“企业文化”更加重要;“区域内的企业家”比“企业 家相互作用的区域”更加重要;“学习型区域”比“学习型组织”更加重要。

四.我国需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环境

上述可以说明,由于当代技术的迅速变化,我们 过去所采用的传统和传统的政策工具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各类企业和区域的发展, 尤其是高新技术 企业和开发区的发展,都需要创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我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孕育着强大 的创新潜力,在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从总体说来,与发达国家的 高技术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预言,如果在区域创新环境这个重要问题上不下工夫, 与发达国家技术创 新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这是一个非常严酷的事实。

尽管我国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仍然 需要认真从技术创新的出发,考虑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和培育问题。例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初期发 展具有国外新产业区的三个主要特点——小公司为主、新公司形成和创新性,与硅谷的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 然而,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却只重视发展大公司以及与区外、国外公司的合作,忽视了与本地公司的联系 和合作,与硅谷的发展背道而驰。如此—卜去,中关村将会发展成跨国公司国际网络中的一个微弱的节点,从而使 区域创新网络受到腐蚀,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减弱。在国外新近的很多文献中,例如对英格兰硅谷的研究中,已 经指出过这种发展道路的危险性,并十分强调依靠内力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

区域发展取决于网络的发展,或者说,区域发展中一 个很强的决定性因素是结网的能力。因为网络可以使区域很好地活化资源,传播信息和知识。结网的目的是使 地区资源活化。区域政策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把区域内人的技术知识和设备灵活调动起来。

区域创新网络的目的是形成合作的能力,以解决创 新的问题。区域合作联系可以通过公司的地理接近和不断的相互作用(互动),通过区域机构的建立,通过区域的 经济政策而逐渐达到稳定。必须让企业知道,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实体。创新是一个集体的过 程。企业与本地其他企业、和本地环境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创新的重要问题。

为此,政府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它们的一些共同兴趣 和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一些讲习会、座谈会、展览会;打破企业界限,建立一些民间的文体活动组织,如球 队;提供一些共同活动场所,如公共食堂、公共阅览室,从而鼓励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相互作用, 引导它们发 生多维合作。在实验室及其设备的充分利用方面也有很多潜力可挖。 五.我国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

在这里,需要指出我国最近宣传舆论中的一个误区. 就是盲目“上规模”的问题。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为增强国力,需要提高规模经济,建立大型企业集团。但 是,绝不能笼统地讲上规模和建立企业集团。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好,我国现实已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这个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使得有些地区不顾实际,一味地追求“上规模”和“大公司战略”。我国当 前对培育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小企业是非常忽视的.例如,已建立的“孵化器”(创业中心)多流于形式,反之, 拼命追求上亿元的大项目,但又资金不足,只好依赖于引进外资。大企业和小企业各有利弊。当前,随着新技术革 命的展开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小企业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人员精干、机构精简、决策速度 快、固定资产投资少,“船小好调头”,易于实行市场空隙战略,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创新能力强。同时,靠着 独立经营者的自豪和责任感,很多小企业获得了成功。研究表明,虽然小企业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在资金来源、 销售和信息网络的建立、经营环境等方面的不稳定等),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小”而造成的,而 是因为它们的孤立和分离。通过合作和建立小企业网络,完全可以克服困难,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另外, 企业需要在本国有竞争对手。大声疾呼培育 大集团的理由是为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关系到我国下一个 世纪在全球的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问题。当然,我国的 大企业集团的规模偏小,应该重点培育一些目前有基础 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它们壮大规模,筋身国际市场。几年来,一批大企业在需求驱动下,带动了困危的小企业,同 时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国际经验表明, 国内世界级的竞争优势企业往往是成组产 生的, 不可能依靠一两个国家冠军来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强硬 的本地竞争者的存在都刺激国家竞争优势工业的创造和持续增强。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企业需要在国内有竞争对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不在大小,而在于创 新。并且,在国内激励同行业竞争是至关重要的。在考虑培育“重量级选手”时,不能片面重视规模因素,而要研究 它们是否具备最有生气的、最富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国内环境。

因而不能盲目地“上规模”,而是需要认真地认识我 国的国情。产业的组织形式怎样才能合理,取决于规模经济与不经济、范围经济与不经济这两组矛盾力量的对 比关系,市场容量、技术进步、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社会文化等因素,以及工业设计、零部件标准化的等。产 业组织合理的最终的衡量标准,是使交易费用最小化。企业网络是等级制的大企业和市场以外的新的组织形 式,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狭义地讲是指在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个人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具体地说是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兴趣、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职业自我效能、职业决策等方面,它们主要是对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还非常少见。而已有研究证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就业力甚至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Gould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职业生涯个体报告了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Orpen研究也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便呼之欲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专业等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影响,期望能够补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资料,并对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包括5个因子,其中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各6个项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各有5个项目,反馈修正的能力4个项目,共26个项目。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2,效标效度为0.81,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较好,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统计方法

因要探讨不同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故运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研究结果

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而通过方差分析LSD法和S-N-K法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具体能力因子中,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因子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因子上,大三、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其它年级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各能力因子中,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P

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显著(P

3 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Crites曾研究10到12岁的学童,指出职业语言行为与年龄、年级间呈现直线关系,且与年级的相关高于年龄。苏萍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李文仰研究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认为职业生涯成熟度随年级增加而增加。Achebe以尼日利亚学生为对象探讨其职业生涯发展、Lokan研究加拿大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均认为随年级增加而增加。苏钰婷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著差异。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Bakar和McCracken研究职业类学生、Hartung研究高一与高二生均指出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涯发展无显著差异。综观以上研究,年级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并无一致结果,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而言,似乎职业生涯发展有随年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那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趋势呢?

本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总体上差异显著,具体看来,大三、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具体各能力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大三、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要好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这或许是因为大一、大二阶段各种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还未开始或刚展开,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年级大三、大四阶段,伴随各种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大学培养的效果逐步展现出来。而随着毕业的临近,“何去何从”成了大三、特别是大四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将来上研究生还是工作,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去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工作,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等现实问题提上了日程,各种问题和选择迫使其要不断地进行职业探索、职业定位和抉择。这个过程中,相应的认识环境的能力和确定目标的能力便不断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要到四年级才正式开始找工作,但对于广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为了考研或工作他们也已经开始考虑、探索、谋划、准备了。因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3.2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上的差异

当学生干部,可以有机会参与、组织许多校园的集体活动等,从而能够锻炼各种能力,如领导、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有学者调查发现,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按照这个逻辑推论起来,学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也应该更高一些。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推论。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是否学生干部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具体各能力因子中,除了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之外,其余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干部不仅仅是班长、团支部书记等重要职位,相对来说,范围比较广。这种范围的扩大湮没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方面的差异。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大学中,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限于校内,校外也有很多,学生不担任学生干部并不等于校外锻炼相应能力的实践机会就少,因此才出现以上结果。但学生干部作为连接学校、老师和普通学生的桥梁,有着更多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的机会,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其认识环境的能力。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专业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上差异是显著的,理工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好于文科类大学生。具体各能力因子中,制定计划的能力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类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认识环境的能力差异显著,文科类大学生得分要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理工科与文科专业的差异性,使得理工科学生普遍讲求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而文科类学生普遍更重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一贯接受系统计划思维训练的理工类大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就明显高于文科类大学生。而在应对环境信息方面,相较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对社会人文知识更为关注,对环境的认知更显灵活性,掌握环境信息更加广泛,从而对环境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就更强。当然这种差异性是更多源于性格本身还是更多出于不同的专业训练,值得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

(2)其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中,确定目标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年级差异显著;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认识环境的能力专业差异显著;认识环境的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596.

[2]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3] Gould, S.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planners in upwardly mobile occup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22):539-550.

[4]Orpen C.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on career suc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1994,15(1):27-38.

[5]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6]Crites, J. O.Measurement of vocational maturity in adolescence:Attitude test of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Psychological Monographs,1965,79.

[7]苏萍.台北市中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论文,1984.

[8]李文仰.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工教所硕士论文,1996.

[9]Achebe, C.. Assessing the vocational maturity of students in the east central state of Nigeria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2):153-161.

[10]Lokan, J. J., Boss, M. W. Patsula, P J.. A study of vocational maturity during adolesc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2,(20):331-342.

[11]苏钰婷.在学青少年生涯发展之相关因素研究[D].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2]Bakar, A. R. McCracken, J. D.. Youth organization and 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participation as predictors of the career maturity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students [DB/OL].2006-4-3.

[13]Hartung,P,J.Achievingcareermaturity[DB/OL].2006-4-3.

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SWOT分析法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估外界环境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定相应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的过程。它是个人职业历程的重要环节,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确定、制定行动方案和评估反馈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利用SWOT分析法能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客观地分析所处职业环境现有与潜在的机会和威胁,根据自身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的客观环境与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定位,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及明确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大职业成功的机会,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SWOT分析法的内涵

SWOT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又称态势分析法,是战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的一种方法。近年来,SWOT 分析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上, 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自我能力分析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学生通过SWOT 分析, 能明确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在哪里, 并学会评估职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

二、SWOT分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每个人由于生活、成长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中职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做全面地分析评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可从教育背景、家庭条件、人际关系、所学专业、学习成绩、个体能力、个性特点、个人专长、相关工作经验和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如学生的个人兴趣、性格、学识、交际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文体特长及人文素质等,列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己的长处所在,找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和自己的弱势,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能扬长避短,弥补自身不足。

2、分析自身的职业机会和威胁。机会是指学生个体不可控,但是可以利用的外部积极因素;威胁是指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面临的困难和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不同的行业(包括这些行业里不同的公司)都面临不同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对将来准备就业的行业和职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将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把握自身的职业选择目标。宏观就业环境分析包括国家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就业环境分析包括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行业发展及专业相关的相关职位空缺状况的分析与预测。通过对职业机会和威胁的正确分析,使学生能做一定的准备工作,有一定的预防措施,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在市场竞争中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最佳目标。

3、做好职业目标选择。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佳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学生根据自我评估和外界环境的分析,选择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按照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确定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选择职业目标要慎重,务求全面考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

4、制定职业行动方案。在确定了职业目标之后,制定具体详细的行动方案,实践行动方案便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行动方案应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要说明为实现每一目标所要做的每一件事,何时完成这些事,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等,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实现目标。否则,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在教学过程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做好为实现职业目标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计划,如要参加哪些方面的训练、要接受哪些教育和培训、在特定时期内掌握哪些技能、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哪些目标等。

5、评估与调整。在实践行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这个过程既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又是不断认识社会的过程,更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科学、合理的手段。如在学生参加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前期所对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反馈调整。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调整,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针对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调整奋斗目标及实施的措施,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确保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三、结论

对于中职校生来说,做好自身的SWOT分析、职业目标定位和行动实施方案有着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的意识,培养和提升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裴园园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探究[J].《佳木

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

第7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职业生涯规划

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教育厅依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期服务”的原则,在我国率先开始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该计划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具体开展和实施。

到目前为此,该培养计划已经实施了五年的时间。实践证明,该计划加强了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学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

然而,人们也逐渐发现,由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公费定向免费师范生有职业保障,且学生入学年龄较少,大多数是因为父母认为教师职业有保障,才选择考取师范院校。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抱负水平较低,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度不高,自我评估不足、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认同感不足、计划与行动严重脱节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帮助免费师范生准确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分析教育与社会环境,激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树立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生涯目标。

一、什么是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由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西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了职业生涯规划。舒伯是生涯规划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事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基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个体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学会界定问题,通过适当的规划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教育和发展计划,制定行动策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免费师范生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已基本确定,因此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师范生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确定教育计划、学习计划与发展计划,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育家确定行动方案和路径。

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核心领域,一般来说,不同对象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年龄阶段处于15岁至21岁之间,该阶段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始对自我及职业进行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综合性的全面分析,不断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一个人只有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选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路径,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对于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来说,自我评估主要是通过自我剖析和他人的评价以及心理测验等不同的途径认识到自身的特质、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否能够胜任一名教师。

(二)环境评估

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现状,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自身在这个环境中的位置,环境对自身的要求,环境给自身带来的利弊等等,以此来确定生涯目标的恰当性,使生涯规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环境评估就是对国家师范教育、小学教育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性;对自身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在其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三)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终极目标都是老师,因此对于他们确立目标也就是确立提升自身教师素养的阶段目标。因此在教师准备阶段,免费师范生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及素质,其次综合分析环境条件,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制定提升教师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

三、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高校、社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个人及社会发展现状,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从而依据自身所设定的职业目标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及学习,在教师职业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职业发展中的盲目性,提升师范生从教意愿与职业认同感,帮助免费师范生练就从教本领,提升其教师职业发展。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及早做好职前准备,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小学教师师资建设,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进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免费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直接作用于学生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培养学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意愿,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亮.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范卓.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第8篇

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终身发展能力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背景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一些地方给中职生的就业机会看似不少,但其就业实质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其就业的不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引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引导中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几点具体

措施。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汕头市林百欣科学技术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80份,收回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91.7%。其中男生234人,女生298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制订调查问卷对中职生进行调查。问卷绝大部分使用封闭式问题,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识能力、环境认识能力、参与职业生涯辅导主动性等。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经调查显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只有36%的被调查者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或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近2/3的被调查者没有朝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努力。

由于很多中职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他们在面临就业时才匆忙选择某个职业,这种职业选择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于是很多学生过不久发现不合适又胡乱跳槽,受此影响,中职生的口碑只会越来越差,使得其就业局面更加严峻。

2.自我认识能力较低

自我认识能力方面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调查显示:中职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在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的了解程度方面,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9%,而了解一点或者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了76%

和15%。在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优、劣势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只有7%,而表示了解一点甚至不了解的占了73%和20%。在选择理想职业时,中职生最注重个人发展前景,其次是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居第三位。在“所期望的工资水平”问题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2 000~4 000元,22%的被调查者选择4 000元以上。同时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选择工作时会主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理想。

由于中职生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业,对自己的特长能力认识也不到位,忽略自身的竞争实力,择业期望值也与现实存在偏差。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职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他们很难顺利就业。

表1 自我认识能力调查结果

3.环境认识能力偏弱

经调查显示:中职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中职生的就业优势之一就是专业技能,但对于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的了解程度,只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对用人单位及岗位要求的认识,关系到中职生能否根据理想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的能力准备,但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根本不了解,绝大部分毕业生只是处于初步了解状态,非常了解的比例仅有7%。由于中职生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充分了解,容易产生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现象,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定位,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

4.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被动

参与职业生涯辅导情况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调查显示:中职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被动。目前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生涯辅导途径,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的宣传、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咨询及其他教师的辅导等。这对促进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但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的主动性普遍不高,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而没有主动地寻求其他辅导资源,如,职业测评工具,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任何生涯辅导。由此可见中职生参与职业生涯辅导比较被动,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做好各种准备。

表2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调查结果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升职业生涯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四门必修课之一,其教育的重任基本落在德育课教师身上,但多数德育课教师对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由于与企业联系少,也没有到企业调查、实践的机会,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缺乏说服力,难以给学生科学的指导。所以,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特别是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践,了解学生的就业环境以及生产环境。另外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调研实践,并尽量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上岗,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提供全程化指导,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并非只是入学时或毕业后才要面对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整个中职学习阶段。因此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就要开始对其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 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

如,针对一年级的新生,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专业信息,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了解职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在平时的专业理论教学中,要适当地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就业方向等,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针对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要尽量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和企业招聘要求,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等,帮助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之更加合理、科学,从而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3.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需要引导中职生学会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做到人职匹配,确定合适的职业理想。目前中职生择业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一点就是择业期望值过高,往往只注重高收入、高福利,而忽视自身的兴趣、性格及能力,所从事的职业与自身不相符合,从而难以提升职业的发展空间,导致职业生涯失败。为此,教师可借助部分科学测量工具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职业兴趣自测表、职业性格自测表等个性化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辩证赛、技能竞赛、主题班会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更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剖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取向等,使职业生涯规划更能符合本人实际,从而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4.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环境认识能力

很多中职生就业时一方面对自己缺乏合理的定位,另一方面对就业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因此学校应提供条件,加强实践,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社会,使他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明确自己将来可以发展的职业方向,把自己的学业与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结合起来。而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各学校的铺开,中职生到企业进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都是职业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检验自己前期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否相匹配,是否需要根据就业形势对职业目标进行调整,

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

5.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是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否成功。从分析发展条件、确定职业目标到规划发展阶段和构建发展阶梯,包括就业后的调整与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规划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首次就业,而且关系到其终身发展能力。但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需要教师组织相关活动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以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作为载体,鼓励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比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产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强烈意愿,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是每一个中职生就业的必备工作,也是成功的职业生涯的必然要求。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配合,才能使规划更加科学,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充分发挥才能,不断提升终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张建娣.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

研究,2012(06).

第9篇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成长与发展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俗话说,适者生存。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或挑战以及环境对个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发展与实现。

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就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地区,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条件和水平、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政治制度和氛围,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价值观念,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甚至都是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所左右的。社会价值观念正是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组织环境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如何看待他的员工,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是为企业文化所左右的。

管理制度,员工的职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管理制度来保障,包括合理的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领导者素质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与其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经营哲学往往就是企业家的经营哲学,如果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这个企业的员工也就没有希望了。

经济环境

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环境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诸如经济模式变化、经营环境变迁、经济国际化发展、经济增长率、经济景气度、经济建设速度等。当经济振兴时,百业待举,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新的组织不断发生,机构增加,编织扩充,为个人的就业和晋升创造了条件。

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济模式的变化。经济模式由过去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所以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体。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并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加以分析和考虑。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等都是家庭因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家庭所赋予的社会地位,人们早期在家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无形中受到的影响,经常会反映到工作或职业表现上。所以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大的关系。家庭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看来,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家庭因素是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家庭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会有不一定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下面这一点,来平衡自我与家庭的矛盾。这个方法就是

沟通。

职业选择是有一定风险的,经过深思熟虑,你选择了一个自己向往的职业目标,希望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如果你的想法与父母的想法相左,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父母,在域父母沟通之前,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分析你的选择与父母的选择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想父母表达自己已经成人,自己的前程希望由自己来做主的意愿,但要特别尊重父母的意见,希望父母能够支持你的选择。你的父母可能会被你说服,但更多时候,父母会认为他们的阅历比你丰富,他们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这时你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多和父母沟通几次,最后他们很可能会因为你的执意坚持而选择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