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时间:2023-08-03 16:45:28

导语: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腾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发展,同时,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的经济效益,各企业也都在其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期待我们进一步的解决。本文就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以期对企业相关的管理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企业会计;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方法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不得不在其成本方面进行更合理的控制与核算。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成本预算,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还能够降低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营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是在企业运营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类原料、工资、租金等的一切成本。对企业会计成本进行统计和计算就是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同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经营和生产中的所有成本进行的统计和计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结果形成对企业运营和生产的反馈,因此,做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发展和规划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尤为重视,同时,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数据。更好的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及时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控,同时,也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企业得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核算,在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上不能满足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计量,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资源配置不当、经济或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不够,而且企业还应当做到让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更完整和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以适应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内容上不够科学合理,一般包括对信息收集不够全面,预判不够准确,缺乏人工归集处理,人工费不精确,技术成本未能完全进行核算等问题。

2.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谓是至关重要,在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出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意识不足,认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管理人员忽视了会计成本核算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方面的损失。

3.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少数企业中,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从而导致了其不能更有效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往往也会在工作当中出现许多的问题:成本核算不全面、会计行为不规范和严谨、出于一己私利私自修改数据等。同时,由于企业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忽视,从而导致企业相关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够更严谨的审核和履行职责,特别是企业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的审核和监督不力,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的使用不当,成本支出过大等不良情况,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而相对于这样一种飞速发展的形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很多企业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其核算方法往往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核算数据结果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影响了企业对未来市场的规划和战略部署。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对策研究

1.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企业,没有制度,就一定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上,企业应当不断地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把所有应该纳入核算的内容都纳入进去,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保障企业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问题。

2.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

提高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核算意识是提高企业核算意识的关键,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才能够加强会计成本核算,细化与完善管理和核算制度,提高核算精准度,促进企业更有效的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的素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就一定要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同理,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面,也应当尤为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企业相关会计成本核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过关,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全面的考虑各项运营成本,做到无遗漏、不浪费。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不断的积极学习,以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成本核算。只有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率和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4.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

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检察与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力度。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对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控制等进行重点审查,这样就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效果。企业个人或者某些部门在申请使用资金的时候,企业会计审核部门应当充分做好资金的审核,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书面申请材料以及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说明,根据目前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核算,对于能够通过严格审核后的符合条件的资金申请,才能通过批复。只有加强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监督与审核,才能更有效的去完成核算工作,同时,也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财政的支出,为提升企业效益、加强管理等有非常好的作用。

5.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

不断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一方面,对于部分采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的企业,应当积极通过改革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并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立足企业个环节流程的运营,采用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只有适合企业本身的核算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一般企业,可以适当的采用定额法、分布法、以及品种法等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综合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足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保障企业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还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先进的技术还能不断节约成本,增创收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意识不足、少数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制度、提高企业核算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核检察与监督、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会计管理方式等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促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玲.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OL].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2]梅玉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

[3]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林霖.企业标准审查: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标准审查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0(06).

[5]曹苏铁.试论现行财务会计与报表的缺陷及改进———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缺陷谈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6]李福香.试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会计师,2014(03).

[7]郭一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逆向物流的会计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23).

[8]王昆琼.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J].中国外资,2013(18).

第2篇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一)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快推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各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与当前会计工作建设需求有较好的契合度,同时在诸多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预算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即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因此,在当前预算会计改革进程中,可以基于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总预算与预算实现了有效的合并,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能够更全面、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数据,强化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管。(三)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国各单位预算制度在执行方面都有所欠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托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制度的有效执行,并更好地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因此,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需要做好各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全面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当前新环境的现实需求相符,加快推动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针对当前发展的要求和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部门预算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这就要求各部门要统一预算,并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原则、依据、程序、标准和预算报表体系等,编制出独立和完整的部门预算,有效解决当前各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对预算的审计,通过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发现预算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利用预算绩效评价来实现对预算资金的有效监管。(二)开展政府统一采购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实施政府统一采购,可以有效控制各单位采购环节的不规范行为。各单位对于自己所需要的采购物资,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上报,审核通过后,政府依照规范化和公开化的流程来统一采购物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规避了采购环节会计工作中账实不符的问题,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得以全面提升。(三)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对单位会计的影响。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在当前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账户和财政专户,实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控制。当前,财政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向各单位进行预算资金拨款,财政零余额账户具有不可提现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额外支出预算外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加大审核力度,并由财政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授权支付,以此来有效规避单位内部预算资金违规使用的问题,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单位会计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实时监管资产,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的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能够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接轨的会计制度,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进一步优化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创新核算方法和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全面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做好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拨款的分类工作,细化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建立权责发制来全面提高制度的约束性,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还要明确职责及部门分工,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三)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各单位财务情况,应调整现有的会计科目,并进行科学细分。一方面,要修订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并创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细化结算项目。另一方面,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并将“基建”纳入会计核算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虚增”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语

第3篇

从基本属性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性质,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因为不参与市场的竞争,且纳税人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是由事业单位会计的日常性工作完成,这样一来则会导致事业单位的职能问题受到影响。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挑战更多,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模式则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往往会导致会计核算不准确。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其一是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改革观念。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运行中存在诸多缺陷,加强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所赋予的要求,但是在改革中其成效较小,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观念比较落后,部分会计人员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且会计人员综合素养比较差,导致会计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其二是从会计人员角度分析,因为会计人员的素养比较低,甚至出现了老龄化现象,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这样则会导致核算不准确,财务数据疏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2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对措施

基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会计建设,是以发展的视域,抓住改革发展的契机,以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会计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多元化的新环境。在笔者看来,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建设,关键在于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健全会计预算报告体系,优化会计科目设置,进而深化改革发展。2.1深化资产实时监管,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事业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2.2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事业单位要以发展的视域,紧扣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制度,紧扣预算会计改革要求,这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预算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要立足事业单位的现状,在内容统一、完整的前提之下,建立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相接轨的会计制度,从而实现规范化、统一性管理;二是优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从本质上打破行业壁垒,进而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建立科学的核算方法与体系;再次,强化预算会计目标管理,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一是要做好预算外资金、财政拨款的分类,并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细化;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在现金流量上,建立权责发生制,进而提高制度的约束管理;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在预算编制中,应明确职责,明确部门分工,通过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2.3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财务反映。首先,事业单位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情况,应对现有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并进行科学细分,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制度要求;其次,适应新的制度要求,一方面要对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进行修订,并对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创新,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并对结算项目进行细化;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等的核算,要进一步有优化,并将“基建”进一步纳入会计核算之中,而不是简单的每月汇总纳一次,进而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再次,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的“虚增”,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造成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预算会计制度已经成为了事业单位发展体系中不容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了发展要求,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需要跟随时展的要求,加强对新预算会计制度的认识与了解,保证预算会计改革能够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发展,实现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的相互接轨。当然,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措施,真正推动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创新发展,实现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作者:尹始莲 单位:临夏广播转播台

参考文献:

[1]李生念,孙军毅.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下财务审计应关注的重点[J].会计师,2013(15).

第4篇

一、调研开展情况

本次重点调研了以下情况:一是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二是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三是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四是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主要考虑是:

1.选择对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要求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年末调研落实情况,可以在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周期内,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此外,财政部2016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发现,个别地区尚未落实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需要进一步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2.选择对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是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6年执行中,地方反映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面临着一些制度,其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账务处理办法有些不易操作。此外,中央财政在对收回的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后,个别预算单位的个别预算科目也出现过负支出的情况,与地方所反映情况类似。

3.选择对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2015年底财政部提出:“财政总预算会计按支付系统中记录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记账”。国库司于2016年初先行启动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系列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2016年10月11日,《财政部关于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出台,要求2017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改革,调研相关情况恰逢其时。

4.选择对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因为2015年底《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要求财政系统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切实提高财政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从各级财政国库部门的会计职能划分和会计账套设置情况,可以具体了解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的工作水平和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风险防控能力。本次调研的主要做法是:调研小组首先向两个省的财政厅国库处发出调研提纲,调研小组赴两省后,与省本级、五个地级市、两个县的财政厅、局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共同调研。一是座谈交流;二是现场查看;三是资料交换。通过调研,所梳理的情况、抛出的问题、释放的信息,得到了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可。

二、调研了解到的主要情况和问题

(一)主要情况。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总体而言,地方各级财政高度重视总预算会计工作,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夯实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以不断适应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需要。

1.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落实情况。2015年新修订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核算预算收支的同时,首次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对与预算收支变动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核算,增设了用于核算反映政府财政持有的股权、债权等资产的会计科目和不同类型政府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落实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利于奠定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数据基础,有利于促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出台后,各地高度重视,深入领会新制度精髓,积极组织辖区内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综合运用集中面授、视频培训等方式,对于新制度出台的背景与意义、新制度的内容与变化、新旧制度衔接及执行新制度的要求等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对于新制度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同时,做好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记账规则、新旧科目转换、升级改造等技术准备工作,为新旧制度平稳对接和新制度执行提供技术保障。所调研两省的各级财政均执行了新制度,只是落实程度不一。

2.收回财政存量资金总预算会计核算情况。财政存量资金情况复杂,部门如何缴回、会计如何处理,对于总预算会计属于新的工作任务。为规范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2015年出台了《财政部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5]81号)。所调研省份之一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文件,结合本省实际,印发了《省财政厅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省直部门存量资金,收回时,按照财预[2015]81号文件,挂“暂存款”科目。支出时,按原用途使用的,直接冲减“暂存款”科目的挂账;调整用途的,先按原拨款支出科目冲减本级当年支出,再重新安排支出。该省反映,由于部门的结转结余资金一般年限长、项目杂,部门很难分辨具体的原拨款支出科目,因此,收回的存量资金一旦盘活他用,很难准确地按原科目冲减支出。所调研省份之二收回的存量资金先挂“暂存款”科目,重新安排支出时区分是否安排到原资金使用部门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于仍安排到原部门使用的,冲减原支出科目;对于调整资金使用部门的,则难以按规定冲减原支出科目。实际执行中,对于收回的存量资金重新安排使用时,大多作了调整,因此难以严格按照财预[2015]81号文件进行会计处理。

3.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情况。《财政部关于印发〈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财预[2016]135号)于2016年10月11日出台,由于此项改革试行方案刚刚出台,地方尚处于改革前的探索阶段。所调研省份之一的省本级对于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单位,已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核算数据由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自动转入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进行记账。所调研省份之二的总预算会计尚未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目前只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试编2015年度支出经济分类决算,反映出各地不同程度存在项目支出经济分类的预算编制细化程度不高、经济分类支出预算约束性不强、预算单位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4.预算会计职能划分与会计账套设置情况。一是从会计职能划分看,大部分省、市、县国库处(科、股)和支付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国库机构的职能设置能够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个别市、县受人员编制限制,国库和预算合署办公。两省国库处均专门设有“会计组”,对预算内、非税及其他专户资金进行会计核算;市级以下国库部门有的总预算会计参与资金核拨、会计核算及决算编制全过程,存在不相容岗位同一人兼任的现象。二是从会计账套设置看,各地能够根据制度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按照资金性质合理设置账套并组织会计核算。所调研省份之一的省本级把会计业务分配给会计一组和会计二组,区分组别分别进行账套设置和会计核算:一组主要负责总预算收支会计核算,定期报送省本级旬(月)报、编报省本级和全省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等;二组主要负责教育(非税)专户、统发工资等财政专户的拨款及会计核算。所调研省份之二的省本级共设置五个账套:一是总预算会计账套,主要进行金库收支、国库集中支付等的会计核算;二是非税专户会计账套,主要进行非税收入收缴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会计核算;三是社保基金专户会计账套;其余两个是其他财政专户会计账套。

(二)主要问题。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财务管理理念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各有不同。调研中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1.对股权、债权、债务的会计核算问题。2016年是执行新制度的第一年,受财政部门内部职能分工多变、政府资产管理模式多样、需追溯信息的时间跨度较为久远等客观因素影响,实际工作中,为了启动并完成对股权、债权、债务等新增事项的会计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是在困难中摸索前进。一是会计核算依据获取困难。总预算会计对股权、债权、债务等进行会计核算,需要相关单位提供原始数据及相关资料作为依据。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涉及的股权管理部门数量较多、各部门对股权的管理水平不一,总预算会计获取股权投资数据的准确完整性和真实可靠性难以保障,信息获取的渠道也难以确定。二是股权、债权核算内容需进一步明确。基层情况比较复杂,政府组织招商引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都会涉及大量的资金运作,所发生的业务是否形成股权、债权等,需要在管理环节予以明确。但目前,有些文件资料对于是否形成股权、债权等的管理规定并不明确,会计人员在具体进行会计处理时,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容易因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同而造成会计处理方法各不相同。2.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问题。调研发现,对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方式,地方财政存在打政策球现象。由于使用存量资金安排支出时,需要冲减相关预算单位、相关支出科目的当年支出,可能会影响相关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辨别存量资金曾经列支的科目也有难度,各地财政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的不视具体情况只冲减“暂存款”科目的挂账;有的将收回的存量资金从“暂存款”转入“调入资金”科目,再重新安排使用,出现重复列收列支问题。

3.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问题。调研发现,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单位与总预算会计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在目前尚未正式实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的情况下,受预算单位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使用不够规范、现金提取时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填写较为随意等现象的影响,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与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支出,其经济分类科目数据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二是部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数据难以获取。第一,由于尚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其资金拨付仍采用实拨资金流程,部分经济分类支出数据总预算会计无法获取。第二,对于地方涉及到非本级预算单位的支出,是由财政代编支付计划时选择经济分类科目。这类拨款一般为大额的一次性拨款,在编报支付计划时无法具体列报经济分类科目支出计划。第三,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资金,由于尚未形成实际支出,则暂时无法确定经济分类科目数据。

4.不同会计账套重复核算的问题。调研发现,虽然各地账套设置较为合理,涵盖了全部财政业务,能够全面核算、准确反映本地区财政资金情况,但从具体核算情况看,不同账套间存在核算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其中一个省本级为例,总预算会计和财政专户会计对非税收入收缴业务重复进行会计核算,两个账套每天分别就单位名称、入库时间等收缴明细事项同时做大量的核对工作,两个账套核算的明细程度相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5.基层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配备问题。各地普遍反映国库部门人员编制不足,尤其是基层国库部门人员偏少,有的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国库股只有1人;市、县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人员配备尤其不足,一人多岗现象较为普遍,未能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置,也难以建立规范的AB角替岗制度,致使会计核算管理业务难以细化,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存在潜在风险。

三、对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新制度的落实1.进一步开展调研活动。结合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财政改革进展情况,有侧重地选择政府资产负债情况复杂、新增会计事项多的省份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进一步了解各地情况的基础上,邀请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部门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有关股权、债权、债务等核算和反映方面的焦点、难点问题。2.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制度通常具有宏观性、一般性和指导性,为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往往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于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 对于股权、债权、债务等新增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规范相关信息的统计口径和资料报送机制,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新制度的落实。

(二)严格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相关制度的执行。为规范对收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5]81号)规定,总预算会计在收回资金时列“暂存款”科目;安排使用时,如按原科目支出则冲销“暂存款”,如调整用途则先冲销“暂存款”和原支出科目、再按实际支出科目列支。这种制度安排,一是符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可以避免年度之间的重复列收列支。因此,建议各地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对于冲减支出可能对当年预算执行情况产生的影响,建议通过区分数据统计口径予以解释,一是可以在原预算执行报表后,附注说明冲减支出情况;二是可以生成预算执行数(含冲减支出数)和资金实际支出数(不含冲减支出数)两张报表。对于执行中的困难,建议总预算会计加强与其他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通过完善系统功能、建立台账等方式尽可能掌握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规规矩矩组织会计核算,实实在在反映财政资金运行,充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提高经济分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一致性。2017年,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将在中央和部分省份试运行。按照“试行方案”,改革后将分设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两套科目,总预算会计使用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部门(单位)使用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总预算会计和部门(单位)会计核算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数据将各自独立,难以就两套经济分类会计核算明细数据进行会计对账。因而,如何保证双方会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是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预算执行环节,按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的类级科目控制支出,并且两套科目的类级科目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款级科目之间则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建议各地在重视总预算会计与部门(单位)会计对账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可以对两套科目的类级科目实施会计对账,以提高双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为公开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第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预算会计大部分都是使用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渐渐转而使用权责发生制。那么为什么时间会慢慢淘汰收付实现制转而拥抱权责发生制呢?收付实现制有什么样的弊端,而权责发生制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呢?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这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各自的工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我国的会计主要分为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种,并规定了它们各自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收现付制或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这种制度,会计核算在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时候,只按照是否实际收到现金作为记账的基础。也就是说,凡是在本期收到的现金,不管该款项是否该计入本期的收入,都应该作为本期的收入来看待。同理,不管本期的支出款项是否该计入本期支出项目,都应作为本期的支出看待。其中的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指的是会计核算在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支出时,以权利、责任的发生和转移作为记账的基础。凡是本期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者应当担负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者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来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或费用在本期已经收到或付出,也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来处理。

二、我国预算会计核算中两种核算方法的优势和弊端

(一)收付实现制的优势和弊端

1.收付实现制的优势

收付实现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收付实现制的采用,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而且能够如实地反映预算收支的结果。即在本期收入的款项,不管是否应该是本期的实际收入,都可以将款项用于紧急的事件中。这就增加了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第二,收付实现制在评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时,便利的现金指标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地对政府进行评价,同时还有利于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三,收付实现制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少,容易被使用者理解,操作起来简单易懂。第四,收付实现制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数据处理较易,操作成本比较低廉。

2.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面对改革呼声的越来越高涨,收付实现制必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协调的问题:第一,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状况。我国预算会计使用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收入和支出来进行会计核算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行政和事业单位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并拥有了大量的房屋、建筑物以及其他的固定资产如汽车,以及一些无形资产等。这些并不能计入现金收支中,因此造成会计核算的一大漏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虚报瞒报,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情况。第二,现行的预算会计方式不能将政府或事业单位的信息完整透明地提供出来,正如第一条所述,收付实现制只能提供财政中现金的收支情况,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不能清晰完整地提供出来,就造成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不能接受透明完整的评估,从而不能准确及时地将财政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造成政府或事业单位财政的不透明化。第三,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是造成单位年终突击征收、突击花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单位会经常出现突击花钱的情况,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此类的报道。如果到年终收支不平衡,库存的现金少于账目上的纪录,那就会造成突击征收;反之,如果库存现金多于账目上的纪录,那就会造成年终突击花钱。这类情况是造成某些政府或事业单位相关部门成为百姓心目中腐败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是造成政府虚假繁荣的原因之一。我们都知道,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同时也借入不少的债务。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只记录收进的本金,而忽略实际应该本期承担的债务,从而使收支情况混乱,造成政府部门的虚假繁荣,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该年度国家财政状况。同时有些地方政府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工程款,这些被收付实现制掩盖起来,夸大了政府的财政政策的作用。

(二)权责发生制的优势和弊端

1.权责发生制的优势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使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方式,它区别于预算会计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在一些交易中按照现金收支发生的时日记录,而非现金收支的时间。其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责发生制能够正确地反映各个时期所实现的收入以及实现该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不同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能够将所有的现金收支按照具体的交易日期分成该日期下应负担的收入或支出。举例来说,某事业单位一月份应该收到一千万元的收入,但是一月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这笔款项,而是在二月份收到,那么在权责发生制下,这笔款项还是作为一月份的收入来计算。这样就可以非常准确且透明地将各个部门的收支明细支配好,避免造成混乱。第二,权责发生制的实行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单位的负债状况,从而提高该企业积极防范财政风险的能力。企业的负债和盈利在账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通过权责发生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个时期的企业运营状况,盈利或者负债,一目了然,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吸取各个时期的经验教训,令企业能够适应各种情况的发生,提高其应变能力。

第6篇

一、部门预算及会计核算

(一)部门预算改革

1.部门预算的定义

部门预算是指单位各个部门根据我国有关的规定以及政策,并与自身的职责相结合,由各底层单位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预算,再上报上级,上级单位对各低层单位的上报预算进行整理及审核,再交由财政部交由提交到立法机关进行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

2.部门预算改革

我国自2000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制度,至今已有近20年了。在推行部门预算体系最开始的一年,试点单位只有26个部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部门预算体制在具体应用中已经优化了编制范围及支出结构,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其管理机制以及预算信息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公开化、透明化。

但是,从长远来说,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有关人员应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方式及方法。同时部门预算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政策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时,必须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编制;第二,可靠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须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可靠的资料以及对应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作为基础,认真编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划拨平衡;第三,合理原则,政府推行部门预算体系,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下发的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发挥最大功用。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要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第四,绩效原则,对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需要建立对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而达到对编制过程、下发结果以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全面追踪。

(二)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可以称为预算会计,其主要工作为会计主体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及财务收支情况等重要信息,从而使会计主体能够更科学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主要核算对象为: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支出以及资金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负债等等。

2.会计核算特点

相对于企业中的普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基于会计核算基础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现实制,而企业会计则会以权?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第二,基于会计要素构成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有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而企业会计的要素构成则有六项,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相比较,除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相同外,还有所有者权益、费用以及利润的要素特点;第三,基于会计等式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等式主要是由负债以及净资产组成,而企业会计的等式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四基于会计的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中一般不包括计提折旧,只是对成本及利润进行分配核算;而企业会计则需要对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的。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运算方面的不足,可将其存在的问题分成以下两点。

1.各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够

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预算关系着一个部门下一年所有可支配金额的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会存在信息广、工作量大、信息难以综合处理等特点,所以更加需要各个部门有效的相互协调、配合。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大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并没有给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积极的帮助,反而在有些单位中,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这样一来,本该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也使得财务人员编制出来的预算表无法准确的反映真实情况,缺少可靠性。

2.预算管理不精细

首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部门预算的统计编制工作的工作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导致工作时间过短;其次,这部分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采用的是“定期预算法”,这也导致了预算表的信息不够精确、质量不够高等问。这样一来,财务人员也很难保证部门预算与财务核算形成有效的协调。

(二)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收付实现制导致资金难以核算

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将每一笔资金收支都记为收入或费用,而不管实际的经济业务是否已经发生。相对于普通企业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来说,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简单、信息处理方便等等优势。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中,收付实现制的使用容易导致出现资产虚增的弊端,从而加大单位成本核算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反应真实的财务状况[2]。

2.行政事业单位科室建设不健全

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种类也逐渐则加,但是现如今使用的科室分类往往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制度,从而导致科室的分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换以及会计核算的需要。

(三)二者不协调形成的主要问题

导致二者之间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为,需要能具体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资金运用以及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应主要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以及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规定与实际使用的方法并不一致;第二,项目支出预算与会计规定不协调,在我国财政部的规定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而在会计核算中则要求“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项需要单独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也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很好的协调;第三,对于财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预算资金不足以填补支出,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参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来说,他们往往会将专项业务费列入基本支出,而不是规定的项目支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在该地区完成日常任务的经费往往非常低,甚至已经无法满足日常任务的正常开销,所以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基金来补充日常任务的开资,从而维持单位的基本工作运作。

三、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间产生的问题,可用如下四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明确会计核算方法,使财政部与会计的核算方法相一致;第二,优化预算编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动员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对部门预算做出更好的编制;第三,优化预算核算科目,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在加强领导重视的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3]。

第7篇

【关键词】现有制度;预算会计;弊端;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随着国家财政管理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笔者在本文中介绍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更好的进行预算会计工作。

一、我国现有制度下预算会计存在的弊端

1、我国的预算会计工作缺乏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我们都知道,政府的财务报告是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成果,所以说,政府应该在财务报告中完整、规范的反映自身的财政状况和经营成果。从实质上来看,在现行的预算会计体制下,预算会计报告就是政府的财务会计报告。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只能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财政信息,也就是说,政府财务报告中没有健全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内容。

2、我国没有统一的制度机构

预算会计体系作为政府会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一般会有一个专门制定并预算会计制度的机构,统一制定国家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规范各项预算会计工作,能够指导政府部门作出正确的会计报告。从现在来看,我国各部门和各机构都能够独立地制定相关的预算会计制度,各部门和各机构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也就是说,我国缺乏统一的制度机构。

3、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不能全面的提供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

目前,我国向国际金融组织或其他国家举借了外债,也扩大了国债的发行规模,这说明我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满足国家的要求,我国的各部门和各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发行了一些债券,获得了或多或少的资金。各部门和各地区可以利用发行债券之后得到的资金改善民生,这样,就能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可是,我国缺乏规范政府举债规模的法律法规,可见,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4、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不能反映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情况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有的地方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还有的地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样,就改变了这些地区财政资金的流向。在这些地区,区政府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把财政资金拨入相关供应商账户和职工的工资账户。这样,这些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只会增加固定资产、费用和收入,不会增加货币资金。言而总之,面对上述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

二、完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合理建议

1、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预算会计体系,完善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

众所周知,我国建立了公共财政制度,我国政府的职能在不断的转变,但是,我国预算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过多的变化。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使我国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健康的发展,国家应尽快对现行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关工作人员规范的进行财政预算工作,才能发挥财政的经济调配作用,才能优化配置我国的社会资源,实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需要国家从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资金流动的特点出发,在财务报告上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

2、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制度机构

建立统一的制度机构,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具体来说,国家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预算会计机构,这个预算机构中应该包括政府部门、审计部门和其他社会部门,除此之外,会计学术界的人士和人大预工委也可以参与预算机构中的各种事务,在预算机构中,国家的财政部门应该占领导地位,其他的部门应该占从属地位,这样才能规范预算会计工作的日常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3、国家应该使预算会计逐步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有自身的优点,但是也有自身的不足。采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很好的在政府的会计信息中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承担的义务。我们都知道评价政府财政职责的重要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应该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改革,这是因为权责发生制可以准确、完整的反映政府的运行情况和财政成果。我国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改革,能够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防范自身潜在的风险,能够使他们控制好自身的举债规模,做好对自身资产的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

4、我国政府应该不断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修正并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解决了现有预算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并不代表修改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就完美无缺了,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说,建设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政府应该审时度势,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变化制定出适合时展的预算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算会计制度中的弊端,才能使政府在财务报告上全面的反应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

三、结语

面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存在的弊端,国家应该合理的、科学的对预算会计进行改革。笔者在本文中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合理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家和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宫斌,宫巍.浅谈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2,(19)

[2]廖依群.着力提高预算会计运行质量 夯实财政财务管理基础[J].审计与理财,2012,(4)

[3]余美,李文美.政府预算会计固定资产项目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2)

第8篇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 权责发生制 基金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5-02

近年来,全球性政府管理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改革动力与压力,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因而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措施。随着财政体制改革速度的加快,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会计在结构和核算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不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一直沿用预算会计名称,还没有真正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这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关系密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财政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他们只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这在当时是适用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使用者已扩展到了广大公众和纳税人,其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关注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府责任的履行情况,各级人大要代表民众借助会计信息对政府工作作出评价,这样,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称为预算会计就显得狭隘了,预算会计体系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二)“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依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不利于规避风险。目前,我们的支出仅反映出实际支付的部分,而那些当期已发生却尚未支付现金的部分没有反映,这很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2)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尤其是实行国库支付制度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会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当年的工程款或费用无法支出,从而只好作为年终结余处理,导致年终结余出现了虚增现象。(3)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在实务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长期债务不预提利息,无形资产在确认时一次性摊销,使得不同会计期间的业务活动成本高低悬殊。

(三)会计核算内容不规范,隐性负债、资产反映不实

1.对在用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耗用时不计提折旧,这会导致:(1)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在使用后固定资产会损耗,但其账面价值却始终不变,与实际价值日益背离,导致我们虚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和基金总额。(2)无法对价值进行合理的补偿。由于没有计算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程度,因而我们无法根据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进行更新。

2.核算对外投资的方法过于单一。目前,我们只使用成本法核算核算股权投资,没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实际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比例较大,有的占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资本,有的已实际拥有被投资单位控制权,如今对这类投资业务依然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明显不能合理、准确地反映投资价值。

3.政府的基本建设拨款未进行核算。由于制度规定的缺失,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将基建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列,使其分属于不同的会计系统,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分设银行账户,分别进行会计核算。这使得在同一组织下,人为地将一个会计主体分为了两个会计主体。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已统一纳入综合预算编制,这使预算管理口径与实际核算不符,很不利于自筹基建款与基建拨款的统筹安排,也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使用和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会计对限定用途资金没有发挥会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专项资金应该专款专用,可是在一些部门里,预算会计只是体现了簿记作用。财政部门的角色长期局限于分配资金,没有对预算单位具体如何使用资金进行有效记录与监督,这是导致一些人挪用公款,甚至于贪污的主要原因。

(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1.没有现金流量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要求,这就不能较好地了解单位的货币资金周转情况,也无法揭示投资活动和单位筹资产生的货币资金变动情况及原因,不利于管理者合理调度和使用资金。

2.会计信息真实性因报表项目列示的不够科学而受到影响。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所采用的“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将时点会计信息与期间会计信息混同编报。这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也违背了明晰性原则,使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内容重复交叉,让人费解;此外,资产负债表项目不像企业会计报表按流动性分类,而按会计科目顺序排列,也没有按时间区分长短期负债,这不利于对财务报告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有必要提供财务报告的审计报告

由于财务报告的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立场往往不一致,为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保证客观公允地反映各部门的受托责任及业绩,考虑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需要委托有资质的事务所以其中立、公正的身份,对各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依法审计,并提供公允、客观的审计报告,使之能取信于信息使用者。

二、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设想

(一)建立中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建议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取代预算会计体系,使之附合国际惯例。新的会计体系的构成模式应借鉴美国做法,由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构成,其体系涵盖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有国有、民间非营利组织。国有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国有事业单位,其资金主要源于财政预算资金,其核算方法和报告形式接近于政府预算会计,关注的是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结存情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性和限制。因此,应将其纳入政府会计范畴,继续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经过改制后已全面走向市场,并已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非国有事业单位可执行我国在2004年8月财政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二)调整现有的会计确认基础,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准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促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持续性管理;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能更好地监管国有资产,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应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在运用中,可对全部的金融资产、部分负债项目以及反映绩效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可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使社会保障支出需求在各会计期间得以均衡负担。

(三)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及内容

1.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折旧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行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净资产保全的必然结果。可以在“专用基金”增设二级科目“折旧基金”项目,固定资产的净值就是它与固定资产的差额。

2.按对外投资的期限和目的分别进行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核算。对于拥有控制权或占被投资单位资本50%以上的对外投资项目,可参照企业会计的权益法进行核算。

3.为了能提供关于基建资金方面的会计信息,满足相关各部门的需要,应把基本建设拨款纳入单位的财务统一核算。

(四)加强对限定资金的控制,建立和发展基金会计

在基金会计模式下,每一项具有限定用途的财务资源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单独记录和报告,这就划清了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保证了专款专用原则的有效地执行,便于加强政府和预算单位财务资源的管理。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应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要求,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这有利于制衡权力,促进法治,防腐倡廉,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五)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

1.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能提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形成和使用情况,对分析单位财务资源的形成与运用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才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缺失,也才可以满足进行决策时对经济前景预测的需求。

2.调整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通过调整,使时点会计信息(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与期间会计信息(收入和支出)得到科学、规范的反映;同时要把项目按流动性分类,以利于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

(六)形成定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的机制

审计鉴证的实质是检查单位受托责任及管理公共财政的业绩是否全面履行,是否按相关规定有效执行和控制收支预算。因此,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增加定期审计鉴证的要求,以保证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确保各单位合规合法地履行受托责任,并通过提高政绩来取得社会公众、相关部门的信任。

参考文献:

1.蒂文・A芬格乐著.张纯译.财务管理(公共、医疗卫生和非盈利机构组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09)

3.邹玉香.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的结构与构建.市场研究, 2009(10)

4.吴小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徐国民.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应改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财会经济,2006(4)

第9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成本会计是通过核算全部生产费用来得到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会计制度,而成本核算是其主要内容。成本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在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可能产生成本问题的环节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的发展状况除了看其收益外还应时刻关注其成本问题,企业的成本直接关系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及其策略的科学性与其会计成本核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的会计成本核算,通过将各种产生成本支出的企业行为或者实物等考虑在内,准确的核算各种可能的成本,为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改革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保证各项有效措施应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中,从而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企业市场份额的划分是一种产品质量和发展潜力的竞争也会体现为一种价格的竞争,为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价格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措施,价格的降低带来最直观的结果便是销售量的增加,然而,如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不便,降价必然带来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为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必须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现成本与收益的最优组合。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其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识而广泛应用,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主体角度讲,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相对的单一,并且企业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预算会计是实现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而企业的一些问题时预算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就会产生会计的核算主体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等问题,有时单纯的预算会计无法实现对企业其他应核算领域的准确有效的核算,这直接导致财务成本核算的不完全和准确性的缺失。从企业的实际来讲,成本核算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时企业工作人员成本意识及成本核算意识的缺乏,通常的表现便是无法正确认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不能有效的把握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导致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加企业的成本带来一定的负担。这种成本核算意识的缺乏与我国企业发展中长期过度关注受益而忽视成本问题相关,也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关。当这种意识的缺失反应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时便体现为一种成本的忽略和行为规划性和科学性的缺失,给企业带来的是经济收益较低的状况无法改变甚至恶化。

其次,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而言,现行成本核算的内容相对片面,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成本。从会计角度讲,成本和费用与企业的收益呈一种反比例的关系,成本和费用的增加带来企业收益的减少,为实现收益增加在收入不便的情况下成本的降低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因此,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也就变得极其重要。在成本核算中,将各种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并予以计算时,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在现行会计成本核算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持续使用导致核算内容的不完全。这种不完全表现为产品的原材料、从原材料到销售的过程中及其企业消耗。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而言,因企业类型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产品生产型的工业企业中,材料成本是其企业成本的重要部分,这种材料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直观可见的各种生产所需的材料、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工和加工制造费用的支出,在原材料的选择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相伴而生的还有人工、仓储、管理等成本。

最后,从核算方法而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且因企业发展状况不同存在一定的混乱情况。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市场的繁荣和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企业的形式也形成一种大中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状况。这种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缓解和经济活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状况的差异带来的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差异和会计核算的相对混乱,这种混乱更多的见诸于中小企业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其企业管理制度与大中企业相比缺乏完整的组织架构或者相对简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会计管理上更是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随意使用会计杠杆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避税等目的,企业在获得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带来的是会计上期末库存等会计核算项目的账实不符。除此之外,中小企业的成本结转通常采用综合结转法,在期末用库存倒轧帐,从而因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正常损耗,或在本期结转中通过将产品生产成本在不同环节的调整等实现当期收益的减少以实现其少缴税收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利用会计成本核算制度来调解公司的利润从而实现其偷税的目的,这对于企业的监管是及其不利的,但是该种现象的产生又与相关监管法规和制度的缺失息息相关。

除了中小企业的混乱外,对于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而言,核算方法的选择会对成本核算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产品类型的多样化、生产环节的细化以及企业合作和产业上下游的拓展都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预算法、以及产品种类、工作量、工时等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实际,因此探索新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成为了一种必然。

三、解决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有效对策

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在总结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来提高管理水平,这种管理水平的提高体现为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更直观的体现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企业会计管理而言,标准科学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核算方法的改进是会计核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而思想意识的转变则是整体改革实现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其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就思想意识而言,企业工作人员应树立成本核算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意识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所认识时,便会带来企业会计制度的响应变化和成本核算制度的细化与完善,从而综合全面的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出发进而关注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成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意识的提高需要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综合素质包括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各个生产环节的各种收入与支出、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应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这种管理能力的提升带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也带来生产经营的改善,从而实现企业各种制度的优化和企业利润的增加。

第二,从成本核算内容的角度出发,应该树立全面的观念,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成本管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各个环节成本的综合,是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的有机统一,因此在成本核算时应该考虑各种因素。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时,从企业的内部出发,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在核算企业内部消耗时充分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所长产生的外部消耗,这种外部消耗无法用具体的支出来确定时确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使企业的外部消耗得以数字化且可测量。就生产成本的核算,在现有物质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将各种无形资本予以考虑,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改变单纯关注生产过程的问题。当我们综合考虑上述成本时,还应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处理而不应简单相加,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从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建设讲,应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制度和规范的缺失是会计成本核算制度相对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改善混乱的现状实现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便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从制度角度讲,可以通过为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提供可供选择的模式,在会计管理中增加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并且不断的完善该种制度。制度的使用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可以根据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模式等变化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会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目的。同时,这种制度的建设还包括相应的监督制度,在管理与监督完美结合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力的保证成本核算正常运作。就规范而言,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形式来明确企业会计中的权利和义务及违法后果等。通过该种法律约束企业会计管理中随意调整会计报表各项内容和数据而实现当期收益变化从而实现逃避国家税收的行为。这种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领域的相对统一,同时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合理合法及国家税收的保护。

第四,从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而言,灵活运用多种核算方法保证企业利益实现。任何方法的使用都不应是教条死板的,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适时变通取得最佳的效果。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会计制度的设立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核算。成本核算方法选择时,针对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实际,比较每种核素方法的有点与缺点及对于自身企业的使用性,并且对于所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便有效的运用到企业成本核算中,减少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不必要支出,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重要最用。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选定之后,针对成本核算对象通过规范的核算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化,将特殊问题充分考虑并且变为可实际操作的内容,保证成本核算结果科学合理性。

第五,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于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制度和方法的实践者是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从业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核算结果。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及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在保证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贯彻执行的同时,也有力保障了成本核算中各项会计因素充分考虑和各种规范的遵循,从而避免偷税等违法现象的发生。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了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保证,在核算过程中从业人员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准确计算各种成本发生因素,并且严格遵守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时,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数据便能够真实反映相关会计报表中或者表外的各种资产和负债、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核算的数据结果与报告也便成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制定可资参考的依据。

第六,完善企业内部制度,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影响国家税收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企业自身产生影响。因此,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应该从收益的角度出发来考核相关成本的问题,这种收益与支出的综合考量需要会计制度的完善和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在企业管理中将会计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由于是成本核算制度的重要作用予以明确,是管理者及工作人员认识到成本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其提供相应的标准,实现会计核算对于企业自身的作用。在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内部得到规范时,也就减少了追逐利益而违反相关法规等行为的产生。

结论: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生产经营策略和效率的保证,但是收益的实现还需要综合考虑成本的因素。在我们认识到成本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时,在会计核算中便会更为重视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成本核算内容的划定和方法的选定对于企业自身产生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我们从思想上开始重视成本核算并将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时,也便有了成本核算之于企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便有了国家税收的保障。(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小勇.从税收的视角看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J].太原大学学报,2006(28)

[2] 张震秋.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3] 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