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30
导语:在初级会计和审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账面价值,会计处理原则
A 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1月以现金1亿元发起设立,12月验资后购买实际控制个人下的原B有限公司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等)。上述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0万元,评估价值为14000万元。
A股份公司与B有限公司按评估值作为购买资产的成交价格。所收购的B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符合《 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对“业务”的定义,该项交易界定为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
按照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业务合并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的企业合并会计的处理原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合并方应当以相关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入账,所支付的对价的账面价值与所取得的资产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股东权益。
A公司管理层认为,上述购买资产行为虽然属于《应用指南》所界定的业务合并,但在实际会计处理中如何比照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且在按原账面价值进行账务处理存在一定的难点。理由如下:
1)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第二十一章“企业合并”第二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提到:“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合并方同时进行改制并对资产负债进行评估调账的,应以评估调账后的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据此,A公司管理层认为,在本例中,原来的B公司在出售资产后即进行了清算,按照清算原则,相应的资产以清算价格---即评估价值计价,并进行了税务汇算清缴。所以,有限公司按照评估值计价,股份公司也按照评估值计价。
2) 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同一自然人。但不构成企业集团,所以在不需编制合并报表的情况下,两个公司应视为独立的企业对待。且购买的资产按评估的公允价值以现金交易。按公允价值入账,符合按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基本准则。
3)经测算,按评估价值和账面价值对股份公司利润的影响不大,平均每年在150万元左右,占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在5%以下。且按评估价值入账是多计了折旧费用,少计了企业利润,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更有利于股东。
4)如按账面价值入账,进行所得税纳税时,在固定资产存续期间(约20年)需按购买资产支付的成本即评估值进行调整。如将账面利润调整为按评估值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难度较大。目前确认100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税务部门不允许股份公司进行纳税调整,企业将增加1000万元的所得税成本,影响巨大。
但是笔者认为,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及期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规定的原则,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所支付的对价的账面价值超过合并中所取得资产入账价值部分冲减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A股份公司管理层的上述考虑不足以成为在此方面不遵守会计准则的理由。
在本案例中,A股份公司完全以现金方式出资设立,出资后1个月内就收购实际控制人的经营性资产,作为出售方的B公司在出售资产后即清算注销,并且当时A股份公司并无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经营性资产。这表明从经济实质上说,A股份公司可以理解为原B公司的一个延续,所以延续这些资产在原B公司账面上的历史成本基础也是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
对A股份公司管理层提出的理由,逐条分析如下:
1)作为出售方的原B公司按出售价格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不代表A公司就必须按照购买价格将相关资产、负债入账,因为这是两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其会计处理不存在互相影响的问题。
2)根据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定义是“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和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里“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即可以是企业法人,也可以是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因此两公司“不构成企业集团”不构成不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的理由。
3)按评估价值和账面价值对A股份公司的影响,不仅要看对每年净利润的影响,也要看对A公司净资产的影响。在本案例中,其在2008年12月(合并日)对A股份公司净资产的影响金额达到3000万元(已扣除按25%企业所得税税率测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影响),与当时A股份公司1亿元的净资产相比已经属于重大。而且,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应当理解为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相联系。在就某一交易或事项不存在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能以“谨慎性原则”
作为选择该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理由,更不应将谨慎性原则片面理解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把利润压得越低越好”。
4)会计和税务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体系,因此税务处理不能作为影响会计处理方法的理由。对于本案例中同一控制下收购资产后A股份公司的税务处理问题,建议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实际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一)项已经明确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因此,A公司按照实际购买价(评估值)作为计算可税前扣除的折旧的基础是完全有理由的。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
[2]《高级会计实务案例分析大全》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1
[3]张连起;《计学撮要》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9
1、证书类型不同,会计师属于职称类证书,会计职称证书分为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属于执业证书,分为非执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2、报考条件不同,会计师必须满足一定的学历和从事财务工作年限的要求,而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大专及以上学历都可以报考,不需要工作年限和专业的限制;
3、考试科目不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财务会计、经济法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而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考试,专业阶段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经济法五门课程,综合阶段考试科目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4、成绩管理不同,会计师的成绩两年有效,而注册会计师成绩五年有效,会计师考试难度比注册会计师考试难度小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 年“两则”、两制“的,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并实施了16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加强了会计法制建设,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实施了46 个独立审计准则项目,基本建立起了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逐步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允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建立合作所和代表处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开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加入WTO , 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为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国会计的整体水平。
二、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会计资质证书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 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全国大约有1200万人;第二种是“查会计的”,包括注册会计师和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全国目前大约有8万名注册会计师以及为数不少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第三种是“ 管会计的”,也就是总会计师,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00万人取得相应的会计资格证书。但由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7%,因此,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总体上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水平还比较低,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也不近如人意。
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认证各级别的会计资格。因此,从9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完备而又严格的会计考试制度。而且,除了我国国内自己的各种会计资质证书外,从1993年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资格认证) 登陆中国大陆开始,至今我国已经批准了若干种国际会计资格认证在中国内地发展他们的注册学员、会员。
目前,我国国内的会计资质考试可以大体按照难易水平和参加人员的素质分为三个级别。第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是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考试。
1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根据国家现有的规定,在我国所有要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俗称的会计证).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
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
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两个科目的考试,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 2005年将实务(一)和(二)合二为一,中级资格考试成绩实行单科累计制,单科合格成绩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有效,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均以考试年度当年标准确定。凡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取得以上四个考试科目合格成绩者,均可取得中级资格。另外,目前,我国对已取得中级职称并从事会计工作满若干年的会计人员,采用评审制来认证其高级会计师职称。但是申报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均需在评审前参加《会计实务与法规》的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会计实务与法规》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为3 年,考试主要考察申报人运用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及其相关法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册会计师考试(CPA)
凡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五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一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一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五年内必须考完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4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CPT)
这是一种类似于注册会计师,但主要以税务相关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会计类资格考试。取得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税务相关工作规定年限者均可报名参加。
三、现有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和会计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入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尤其是会计高职教育。
1 、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散乱,未能形成共识;
(2) 教师队伍老、中、青三个层次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
(3) 教材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
(4) 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未能改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
(5) 学生重实务,轻理论的倾向比较严重等等。
2 、会计高职教育将主要面临两大挑战加入WTO 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体制层面和制度层面,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会计高职教育的挑战:科技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使得会计信息取得成本降低,并参与到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中;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能与不同国家的企业领导和雇员打交道;新经济、新业务的不断出现和日趋复杂,将使会计职业门槛不断提高。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高职教育的工作思路,培养新型高职会计人才是会计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对会计高职教育的冲击:按照W TO的对等规则,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历或学位证书,鼓励在他国办学,取消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我国会计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在这个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财政部自1993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就不断地向国际惯例靠拢,至今已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对此,我国将会加快完善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预见,中国的会计事业将面临一个大发展,而会计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教育水平。作为大专层次的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要有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四、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和会计高职教育目标
会计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的挑战,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会计高职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关键词:县级;会计人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
谢旭人部长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说:“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成为经济转型推动县级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全国会计人才1400万人约60%以上在县级从事会计工作,县级会计人才建设对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人才建设的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人才建设更注重实践性、应用型、学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目前,县级是主要以财务会计为主体、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的阶梯型初级人才体系。传统会计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是历史数据。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针对企业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管理者提供预测和决策的信息资料。根据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会计人员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按照会计人才发展目标,县级人才建设任重道远。
二、县级会计队伍建设的存在问题
1.县级会计人才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县级,会计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截2010年末,全国会计人才数量约140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师273万人,中级会计师144万人,高级会计师11.6万人,但是,很少中高级会计人才在县级企业工作,特别是乡村企业。据统计,县级85%以上会计人员处于初级水平,注册会计师人才极其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向价值管理和绩效管理,要求会计人才拥有高专业、高技能、高品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县级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会计人员观念滞后,风险责任意识不强。会计的工作既单调又枯燥又繁杂,这极容易使会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会计人员的职业一般可分出纳、会计、审计三大类,他们经常接触大量现金与国有资产,如风险意识不强,则容易受到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极容易进行挪用公款、虚假列支骗取资金、隐瞒收入非法设置“小金库”、偷税漏税等行为,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在致使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遭受损害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一批的会计人才。
3.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目前,我国正处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但会计学历教育还不发达,会计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偏低,高学历、高技术、高判断力的会计人才仅占0.8%,这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很多会计人员仅停留在管钱算账记账,对套期保值、资产减值、企业并购、或有事项披露、外币折算、股权激励、内部控制、EVA经济增加值、会计决算、清产核资、财务会计报告等新财务管理制度仍很陌生,不利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制约县级地区的经济发展。
4.会计人员流动性差,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人才。进了会计这个行业,选择的岗位很有限,轮岗交流的机会很少,晋升则更少。风险高,工作量大,待遇低,有很多会计人员,选择离开会计岗位,选择收入更高的金融、营销、管理岗位。据统计,从事会计核算的仅占会计人才总量的41%,平均工资水平仅为3000元,这难以留住优秀会计人才。
三、县级会计人才建设的建议
1.尊重会计人才,为会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会计人员是财务战略的制订者与执行者,决定着企业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尊重会计人才的工作成果,为会计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给予会计人才提供合理的待遇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提升县级地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执业,廉洁奉公。诚信是会计人员的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正确核算、客观反映企业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稳健的命脉,决定财会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管理,以及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等各个方面诚信执业。会计工作要求廉洁要求财会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自律。财会工作直接涉及钱财物,影响国家、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工人等各方的经济利益,财会人员如果不能做到清正廉洁、客观公正,必然导致国有财产集体资产流失,损害各方的合法利益,成为金钱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财会人员经常在“金钱”这条河流行走,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廉洁奉公,思想健康,行为健康,才能促进会计工作健康循环发展。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专业技术日趋复杂,对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也日益增高。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特别包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财务分析等理论知识,提高会计应用专业能力。培训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特别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提高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学习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新经济知识与法律法规,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只有不断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管理经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规范市场经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4.建立县级会计人才数据库,加快会计骨干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会计人才数据库,培养以会计专业为主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层次结构,形成阶梯式、递进式的人才格局。通过数据库,可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按需施教,不断更新会计人才会计审计信息专业知识,全突出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专业培养,建立一支诚信、精细、专业、高效、廉洁的会计人才队伍,开创县级会计人才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2]谢旭人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讲话.
一、构建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四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即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
(2)三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一是“学中做”方式。即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课程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4:5”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二是“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三是“做中考”方式,即第6学期按照“15:4”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
(3)两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
二、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高校访学、企业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取得“双师”证、取得博士学位,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
二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使其取得“双师”证书、硕士学位,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有一年以上专业企业工作经历,且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是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以上,或者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在职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财税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聘请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三、建立开放型会计实训基地
建设三个中心(会计环境仿真中心、会计业务仿真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9个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室、虚拟会计工作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工商企实训室、银税审实训室、ERP实训室、ERP认证培训中心、财务咨询公司)。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四、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制定等既考虑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
二是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实训贯穿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分岗实训,第二环节综合实训,第三环节实岗实训。
(一)职业倦怠概述1974年,Freudenberger首次在应用心理学领域提出“职业倦怠”一词,并用其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随后“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并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对职业倦怠的理论解释中,著名的有M&~lach的三维模型、Pine等人的倦怠模型和Shirom-Melamed模型。Maslach等认为倦怠由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以情感衰竭为核心成分的一种心理状态;员工与工作环境的匹配程度是影响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Pine等认为倦怠是长期处于需要情感的情境中所引起的生理、情感和智力的耗竭状态,并认为在非工作领域中同样存在倦怠。Shirom和Melamed以资源保护理论为基础,认为倦怠是个体由于生理、情感和认知能量被耗竭以后的一种情感状态。
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早期集中于教师、医生、警察等服务行业人员,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研究显示,注册会计师工作压力大、执业风险高、与人打交道多、执业要求严谨,属于职业倦怠易发人群。其职业倦怠症状并不亚于上述职业。因此,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是会计执业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审计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笔者尝试将职业倦怠理论引入注册会计师领域,拟在借鉴西方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危害等进行研究,寻求缓解、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期望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与实务应对提供基础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在河北省注协组织全省注册会计师培训时进行发放。研究工具为自译并进行本土化修编的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回答用5点量表,“完全不同意”、“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记1~5分,以项目总分为各维度得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98份,收回问卷226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56.8%,有效率为84.1%,符合数理分析的基本要求,可以建立模型。本研究中整个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72,情感衰竭维度为0.78,讥诮态度维度为0.54,降低自我能效维度为0.70。情感衰竭与讥消态度问的相关为0.806,情感衰竭和降低自我能效间的相关为-0.252,降低自我能效与讥诮态度间的相关为-0.404,达到量表法对各因子问相关的要求。
问卷数据用SPSS14.0 for Windows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职业倦怠总体分析 本测验利用修订的MBI-GS量表,将测出的结果分为五个水平,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1级:三个维度总分都小于30分,即各维度都不存在倦怠的情况;2级:有一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但总分小于90分,即存在遭受职业倦怠困扰的隐患;3级:有一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且总分大于等于90分;或是有两个维度总分大于等于30分,但总分小于90分,即已经存在职业倦怠;4级:有两个维度的总分大于等于30分,且总分大于等于90分,即已经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5级:三个维度总分都大于等于30分,即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
由表1可以看出,三个维度都没出现倦怠的人群占61.6%,有38.4%的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倦怠。严重倦怠的人群占5.3%。2,3,4级的百分比分别为22.1%,4.2%,6.8%。总体来看,河北省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水平较高,行业整体形式不容乐观。
各个维度的倦怠水平参见表2,得分为30分及30分以上的在此维度上出现倦怠水平。三个维度出现倦怠的百分比分别为情感耗竭20%,讥诮态度为24.2%,个人效能感降低为15.3%。由此可见情感衰竭和讥诮态度两个维度都达到了倦怠的水平,但相对成就感较高(即降低自我能效维度),处于倦怠的偏低水平。
由表3可知,男性的职业倦怠平均数为1.6429,女性的倦怠平均数为1.8043,女性的倦怠水平更高,但二者差异并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女性肩负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将部分精力放在孩子与家庭上,而不是审计工作上。由于社会审计工作繁忙,有限的精力难以将工作做好,所以一旦觉得工作不如意,就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萌生放弃的念头或是感觉心情沉闷。
由表4可知,各年龄层的倦怠水平有很大差异,其中倦怠水平最高的是50岁以上的阶段,31~40岁、41~50岁次之,而21~30岁的倦怠水平最低。其原因可能是5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更易产生厌烦。且由于年纪增长,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较年轻人偏低,无法应付审计的巨大变化,易产生职业倦怠。21~30岁的注册会计师参加审计工作时间较短,正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对工作有极大的动力与热情。且易于接受审计新方法,可以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故倦怠水平较低。
调查对象中没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故仅对本科和专科及以下进行分析。由表5可知,各学历人群倦怠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较之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注册会计师倦怠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较高学历的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自停心更加充足,同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所以不易形成职业倦怠。而学历相对较低的注册会计师虽然对自己的期望、要求较高,但由于知识体系不完善,在工作中困难较多,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由表6可知,不同职称的人群倦怠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倦怠水平最高的为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与助理会计师的倦怠水平次之,高级会计师的倦怠水平最低。但中级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三者倦怠水平相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对审计工作还不熟悉。刚参加工作岗位,还没有适应工作环境,因而相对工作压力较大,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中级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由于已有工作经验,适应了工作环境,加之都是注册会计师,职称的大小对其业务水平影响不大,因此三者倦怠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由表7可知,不同职位的人群倦怠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倦怠水平最高的为主任会计师,助理人员与合伙人的倦怠水平次之。而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的倦怠水平较低,但三者倦怠水平相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任会计师、合伙人不仅要管理事务所的日常事务,还需要对事务所的发展方向、对事务所重大事项进行分析、决策,同时对审计质量也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其压力较大,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助理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以执行为主,自主性差,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工作,同时工作量大且内容枯燥、单一,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且升迁的职位有限,易形成职业倦怠。而注册会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在审计中虽然也要承担相
应责任,但相对于主任会计师、合伙人压力较小;其较之助理人员在工作中自主性大,常需要利用个人的职业判断去分析、解决问题,工作更富于创造性与挑战性,且升职前景明朗,故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由表8可知,倦怠水平最高的是工作11~15年的注册会计师,工作16~20年的倦怠水平次之,工作0~5年、6~10年的倦怠水平较低,且与倦怠水平最高的工作11~15年的倦怠水平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工作年限较长的注册会计师年龄较大,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就会随之产生。且由于长时间进行审计工作,对审计流程、审计方法比较熟悉,即长期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刚参加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对工作存在新鲜感,乐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所以倦怠水平较低。
三、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
(一)社会根源一是公众期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甚至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财务报告,他们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报告据以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关心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这些财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持有很高的期望,他们甚至希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公司财务报告没有一点错误,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与压力。二是法律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旨在提高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一旦由于审计的失误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蒙受损失,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展,对其的法律诉讼大量增加。由于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当局舞弊造成破产倒闭而使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损失,进而指控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揭示与报告这些问题,并要求其赔偿有关损失的事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长期处于极大心理压力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1)工作负荷。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和公司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增多,会计师事务所承揽了大量的业务,并不断开拓新的审计市场和业务,这就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负荷加大。同时由于我国审计方法与技术正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平时投入更多精力学量的新知识与新方法。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与工作,身心的极大投入也使注册会计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2)公平感。由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可知,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进行自我历史的纵向比较和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只有在感到付出与所得相符时,才会产生极大的工作热情。但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制度还不完善,许多注册会计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不相匹配,这就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产生。(3)职业特征。由于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是助人行业,而注册会计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其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承受压力大,执业风险高,加上对执业环境的认识不正确所导致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往往易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这必然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
(三)个人根源(1)人格特征。那些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有强烈自我实现愿望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常常会产生职业倦怠。相反,那些持较低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的注册会计师由于意志消沉,工作没有动力,也易产生职业倦怠。(2)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注册会计师如果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素养,则在审计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压力会相对较小,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妥善解决或缓解,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但如果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能力素养也较差,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专业素质会计师事务所要注重注册会计师审计专长的提高,使其掌握最新的审计观念、理论以及最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将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因为在审计工作中新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我效能,减少因怀疑自身工作能力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另一方面,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的消除。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学习型组织、兴趣型组织,加强注册会计师个体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共同探讨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在审计业务淡季组织学习班、讲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较多的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机会,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注册会计师自身发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专业发展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失和利益的权衡。因利益的分配而产生的职业倦怠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倦怠中占了很大比重。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从业人员制度设计建设中,通过让注册会计师参与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明确其可以获得一定物质奖励作为利益回报,如设立注册会计师退休养老金、培训基金、责任保险、提高业务分红比率和提高基本工资等制度。只有注册会计师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相匹配,才能减少注册会计师由于利益分配而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同时也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健康发展。
(三)主动应对职业倦怠注册会计师个人可以从两个方面应对职业倦怠。一是改变认识。要求注册会计师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用积极、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来对待问题,而不是逃避。二是归因训练。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爱好和创造性活动。
大家好 !
决定参加这次竞聘前,也曾度德量力,思虑再三,今天,我勇敢地站在这儿,是因为一方面,表明我对联社推行岗位竞聘上岗机制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竞聘,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思想,接受大家对我的评判。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不管结果怎样,对我都将获益非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我竞聘的理由。
首先,竞聘上岗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自己。工作的调整和岗位的变化,对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觉得越是新的工作环境越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越是能够学到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开拓新视野,挖掘新潜力。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这次竞争新的岗位,目的就在于锻炼自己,获取多方面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认为自己具备担任该职务所必须的政治素养和个人品质。我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已,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不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敬业爱岗,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中,我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我办事稳妥,处世严谨,严于律已,以发扬用事业为已任。
第三,我认为自己具备担当该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我于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金融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参加工作后,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一直没有放弃业余充电,1999年通过初级经济师考试,2000通过了初级会计师考试,201x年通过了中级会计师考试,完成了电大本科会计专业学习,坚持学中干,干中学,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学识水平也不断提高。
诚然人无完人,在肯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我目前的水平,离一位优秀审计人员还有很大差距,假如我被聘为联社审计科审计员,我将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根据新形势下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理论方面人认真研读经济金融书籍,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管理知识,更深入更全面掌握信用社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业务知识。“业精于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业务素质,胜任新岗位。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审计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具有很高的职业要求。我会发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坚持大局,按章办事,严把关口,树立审计人员良好形象,当好领导的参谋,服务于基层。
第三、发扬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没有创新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把审计工作做得更好,更活,更漂亮。
【关键词】会计人才 需求 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总需求当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综合2015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财务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广阔,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广泛的其他相关知识等方面。
1.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是企业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能处理单位日常经济业务,还要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2.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些核算工作,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初步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珠算、点钞技能、及其他实践技能。
3.广泛的知识面。调查中一部分企业认为,光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为会计毕竟只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只有涉及广泛才可能从账本里解放出来。因此,一名合格的现代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满足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
(二)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
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相较于以前更广泛了,除了会计专业的一些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涉外会计证等以外,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1.会计专业资格证书。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稀缺。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另外,会计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大量增加,也需要大量的独立从事会计、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人员。
2.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除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等。某些企业还需要少量的具备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相关的资格证书。
(三)企业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企业现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除了计算机、英语等基本应用能力外,对于其他能力的需求也很强烈,即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
1.计算机能力。计算机现已广泛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而使会计人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分析预算、统筹等其他工作,同时,也减少了许多差错。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应用这一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财会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同本单位人员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系。除对会计专业能力需求外, 有近一半的企业在“其他能力”项目中强调了对毕业生表达沟通能力的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3.不断提高英语能力。我国会计核算更加与国际接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务人才。市场对高、中级会计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贯例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偏爱欢迎,适应高级财务管理等高层次就业岗位。
(四)企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的需求
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大中型企业对学历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人才。目前各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数明显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多,再翻开诸如《中国人才市场报》等招聘报刊,发现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也是专科居多。
(五)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满意度
虽然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企业和学校普遍认同, 但大部分被调查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被调查企业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能力有限, 不能够立即顶岗工作, 必须经过企业培养才能上岗, 通常到企业 1 年以上才可能胜任会计岗位。
总之,根据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差距。得出如下结论:为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研究有针对性的多元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雷.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
技术教育,2000,(16).
[2]赖江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广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杨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机遇及对策思考[J].昆明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刘玉廷.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
伍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0,(3).
[关键词]职业 知识 应用能力 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53-02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个别高校培养专注于会计理论和制度研究的“研究型”会计人才外,绝大部分高校应面向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培养各种“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在会计目标确定方面,美国会计教育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应通过加强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和建立起基于会计岗位能力划分,按照会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应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紧扣社会需求确定高校会计教育目标
(一)美国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会计人才需求方的诉求
在美国,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充分考虑和尊重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会计教育部门不断跟踪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变化,能够及时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美国高校会计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1968年美国注协了《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提出了会计教育应达到的“职业知识”,后又对该报告进行修改,于1978年重新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阐述了会计教育应培养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可见,美国会计人才供应方与需求方是良性互动、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信息沟通渠道是畅通的,这使得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能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厘清我国会计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受教育大环境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存在着以下缺陷:1.目标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2.盲目追求“高层次”,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拉长了学生就业适应期;3.培养目标缺乏前瞻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在会计目标确定方面,我们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师资和生源现状,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逐步厘清了现阶段我国会计职业岗位划分和职业能力要求,将会计人才划分为:从事会计核算的初级会计人才;能进行财务管理分析、投资和融资预决策、计划、预算编制工作的中级会计人才;能胜任公司治理架构设置优化、公司兼并重组运作、资本基金运营的高级会计人才;能从事审计监督、评价、鉴定等业务的审计、监察专门人才。
二、强化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打牢“职业知识”教学基础
(一)美国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业知识”报告,规范了会计教育的必备知识教学内容。为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向高等学校提供了示范性课程,课程内容包括:1.一般教育课程。由操行、行为科学、计算机等七门课组成,旨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判断力,锻炼学生养成诚信、正直的品格;2.企业管理教育课程。由中级经济学、企业法、市场营销等九门课组成,重在培养学生理解产品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3.会计教育课程。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6门课组成,重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以上示范课程在美国高校会计教育领域得到很好的响应和执行,发挥着引导作用。
(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知识”
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知识”的理论教学方面,形成了较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 但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我国的会计教育应立足分析不同会计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整合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将课程按照“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整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来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其中:1.初级会计人才所需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培养,通过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模块实现;2.中级会计人才进行财务管理分析、投资和融资预决策、计划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培养,通过开设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制等课程模块实现;3.高级会计人才和审计人才应具备的从事公司治理架构设置优化、兼并重组运作、资本基金运营、审计监督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通过设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等课程模块实现。
三、改革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一)关于美国会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借鉴
1986年,美国会计学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报告对未来会计教育提出了10项建议。其中3项建议涉及会计人才能力训练和培养:“……③会计学生应该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需的;⑤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学能力培养严重不足,改革创新任重道远
解决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可行方案是:在学校建立仿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教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校在开展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能力培养,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1.以课程模拟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割裂了会计人才初、中、高级应用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内在规律;2.模拟实验背景资料孤立,课程内容衔接不当,加大了学生熟悉实验背景资料的工作量,内容重复多,实验效率低下。3.手工实验多,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实验不足,且存在手工实验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实验的严重脱节,从而加大了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矛盾。
四、改革教学方法,为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一)美国会计教育方法改革的成就
1989年,美国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专门研究会计教育改革相关问题,该委员会执行长Richard E.Flaherty在谈到会计教育时说:“新的会计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启发式学习已成为学校改革的标杆,教师主讲应限于介绍主题与启发学习的过程,授课也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始,就不断推进以“启发式”、”双向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二)积极推动会计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会计教学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定位,由重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到理论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模式的转变。会计教学应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方面,应改革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单一教学方法,采用研讨会、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将教师培养为“双师型”、“多师型”教师,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会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在政策措施方面,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建立起对教师在会计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奖励的制度,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条件和机会,增加教师与学术界和实务界沟通与配合。
五、结论和思考
(一)疏通会计教育界和实务界联系渠道,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必要条件
保持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沟通联系渠道通畅,确保会计教育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标准,并据此确立教育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二)积极推进会计教育教学改革,是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在确立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继而要加大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建立起与目标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师的理念、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软硬件配置等诸方面。
[ 参 考 文 献 ]
[1] 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