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3-08-03 16:45:33

导语:在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第1篇

现在卫校基本上在基础课程方面都是和很多的医学院是一样的,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大学英语,如果是卫校的中职的话是不会学习高数的,而且卫校专业的很多基础课程都有马克思思修等等基础思想专业。

2、专业课程。

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基础、诊断学基础、内科、外科、神经科、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等核心课程。

3、护理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为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

4、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5、助产学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

7、药学专业课程。

第2篇

【关键词】 证候; 医学,中国传统; 病机; 中医诊断学; 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医的规范化研究在中医学基础及临床的各个领域方兴未艾。本文就现阶段中医规范化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指导原则进展整理如下。

1 中医证候规范化的内容

中医证候规范化内容涵盖了中医名词术语(包括病名)规范化研究、中医证候概念规范化研究、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等方面。

1.1 病名的规范化 最早规范见于西汉刘熙的《释名》。关于中医病名的问题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1990年“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确定了疾病、病名、病候的概念,并提出对于病名规范化,要以继承性、实用性、先进性、特异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7项标准为原则[1]。黄星垣[2]提出病名诊断应具有以下学术内容:(1)别名;(2)定义;(3)临床表现;(4)诊断要点;(5)现代诊断参考;(6)鉴别诊断;(7)分证;(8)现代功能障碍分级及预后。孟庆云[3]认为发展中医学的病名体系,既要利用现代技术,又要引进一些己所没有的现代医学病名;“西名中用”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1.2 证候命名和诊断标准的规范化 证候命名的规范化要求能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能作为立法处方的确切依据[4]。邹世洁等[5]提出证候规范化的3个环节:(1)搜集某一证候的古今各种诊断依据;(2)分析各诊断要素的权重;(3)依权重挑选整合诊断要素,形成诊断标准。实证化的进行是在环节(2)中剔出形而上学性诊断要素,不赋以权重,防止其进入环节(3)。证候的结构存在着“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和“具体证候”三个大的层次。关于证候的构成,从诊断意义考虑,应包括主症、次症和参考症三级,并应把一些微观指标纳入参考症。以往“证”的内涵,定性指标和主观指标为主,把理化检查指标纳入,可以弥补传统辨证方法在“有病无症”、“异病同症”时的不足,可使“证”更具客观性和定量化,使“证”的表达更加完整和科学[6]。

证候诊断方式、方法不一,其中所涵盖的症状繁杂多样,或者证候的内涵过于宽泛,不同证候之间互有重叠,缺乏特异性;或者是缺少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异性症状,使证候诊断标准难以统一,诊断依据有随意性,诊断标准多样,各标准间差异较多[7],制定规范的诊断标准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原则,应体现辨证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候的特异性和稳定性[8]。在临床上构成中医证候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主症,即该证候的主要突出症状,反应疾病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2)兼证:即次要症状,是作为主症的补充症状;(3)舌象、脉象:也是构成证候不可或缺的条件,对某些证候的特异性较高,如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之一;(4)参考条件:局部体征或理化检查指标,是对证候诊断的补充,随着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化,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可以作为某个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反应其轻重程度的量化指标。对于前三项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主要通过文献学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9]。

1.3 病证结合规范化研究 中医学中的病与证是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根据宏观微观辨证统一的原则以及临床通行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病名规范与证候规范必须同步进行,病名规范的最终落足点还是证的规范。中医病证规范应逐步制订出绝对规范标准、推荐规范标准、非规范标准等不同级别的规范标准。陈士洲[10]认为对现代医学疾病(新的疾病谱)的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为:(1)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发展基本规律;(2)符合中医证候辨治规范;(3)最少原则。欧阳锜[11]认为病证结合,必须做到以下5点:(1)摸清每个病究竟有多少证是由病的特殊本质变化决定的;(2)分析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和界限;(3)各阶段的所有见证,都要通过“方证对应”的时间检验;(4)注意病的基本症状见于各证的特点;(5)从每个病各阶段的辨证用药的“量效关系”发现有效药物。

2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方法有文献整理法、专家咨询法、计量诊断法、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临床观察验证、循证医学方法等。

2.1 文献学整理法 对历代中医文献、现代高等院校各版本教材、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期刊文献资料及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专业学会颁行的诊断标准或证候专著等文献中的症状、体征入手进行归纳、总结,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筛选出科学合理、符合中医理论内涵,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证候概念和内容。

2.2 计量诊断法 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通过大样本病例调查,量化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方法。计量诊断是实现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客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包括中医证候宏观辨证计量化和中医证候微观辨证计量化来实现的。

微观辨证主要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各类中医证型患者进行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微生物等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旨在深入阐明证候内在机制,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12]。

宏观辨证计量化主要是依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从直观的观察入手,以望、闻、问、切四诊之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包括症状、舌象和脉象。再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症状、体征分布规律,建立判别诊断数学模,探讨证的宏观辨证的计量方法。如赖世隆等[13]对203例内科疾病患者(血瘀证96例,非血瘀证107例)的148项症状进行调查,应用多元分析统计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以主要条件、次要条件的形式,拟定了血瘀证的宏观诊断标准。袁肇凯等[14]以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的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和心脉瘀证为观察对象,从临床观察心血管疾病四诊指标入手,运用数理诊断最大似然法建立了“计量诊断指数表”。根据指数表计算病证积分。李学中等[15]收集了国内文献报道和临床病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8 260例,统计了100种常见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的百分率在寒热虚实辨证中出现的频率,然后将数字代入“概率论”中“最大似然法”,编制成诊断指数表,临床验证了689人次,经统计学处理(P

2.3 DME方法 该方法是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与临床相结合,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取得可信的资料,再作前瞻性实验研究。DME所确定的设计、衡量、评价的一系列准则,能够减少研究过程中由于偏倚而导致的结论的不真实性。如能正确运用DME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将会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朱克俭等[18]认为将中医辨证理论方法与流行病学调研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多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有机结合,制定多地域、多层次随机选择的调研现场,统一诊断标准和调研、资料处理方法对常见病的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研究方案进行调研,在探讨各种常见病的中医证候及其中医理论实质的研究方面将有很大突破与创新。

转贴于

2.4 依循证医学方法指导证候规范化研究 循证医学是遵循当前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强调临床医生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到最适宜和有力的证据:通过严谨的判断,将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应用于每一个具体的患者。循证医学要求每一次临床活动及卫生决策都基于可靠的研究证据。从循证医学基本原理出发,有助于解决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中医证候的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2)中医证候研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资料;(3)中医重个人临床经验、临床技能,轻临床诊断客观指标;(4)缺少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学术界认可的证候诊断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因此,循证医学是发掘和创新传统医学的积极措施,对中医证候的研究、整理及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3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指导原则

以病统证,探讨疾病的主要证候分布规律或证候标准。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或专家经验拟定某一疾病证候类型的“金标准”;或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调查,了解流行的主要证候类型。近年很多学者在整理古今文献、统一病证名称的基础上,制订了证候分类诊断标准。

以证统病,对疾病某一证候的计量化研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证候的判别函数式;或用Bayes法、最大似然法等方法建立证的计量诊断表。

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原则。高颖[19],彭锦等[20]提出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原则。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自身差异,相同的“证”在施治时必然会受到这些不同疾病自身变化规律的约束,伴随着疾病的不同,其主次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病症结合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应用文献整理法、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计量诊断法、临床观察验证、循证医学方法等常用方法,对临床各科包括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进行证候规范是一种新颖的研究领域,值得深入展开。

【参考文献】

[1] 会议秘书组.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述要[C].中国医药学报,1990,5(5):36.

[2] 黄星垣.中医病证规范的层次和框架[J].中国医药学报,1990,5(4):35.

[3] 孟庆云.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特征与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0,5(4):911.

[4] 胥桂生.试论中医证候命名规范化的标准[J].甘肃中医,2000,2(2):1112.

[5] 邹世洁,陈小野.与证候规范化相关的证候实证化[J].医学与哲学,1991,(2):2728.

[6] 高宏才,候瑞田,张英泽.辨证与理化指标关系刍议[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1):810.

[7] 陈易新,陈家旭,季绍良.脾气虚证基础研究的理论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7):401403.

[8] 徐涛,吴承玉.中医脾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思路与设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5):264265.

[9] 张志民.试论《伤寒论》六经分证的特点及其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4(1):22.

[10] 陈士洲.现代医学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原则与方法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5):1113.

[11] 欧阳锜.病证结合研究的思路与具体方法[J].湖南中医杂志,1991,7(5):2224.

[12] 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0.

[13] 赖世隆,曹桂婵,梁伟雄,等.中医证候的数理统计基础及血瘀证宏观辨证计量化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8,8(6):6.

[14] 袁肇凯,周小青,范伏元,等.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临床症征计量诊断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5):302.

[15] 李学中,张岚,魏继周.计量诊断法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1984,2(2):17.

[16] 孟家眉,梁宝华,张树懿.脑血管病临床辨证规范化定量化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3):173.

[17] 陈国林,李玮,胡随瑜,等.通过肝阳上亢证的辨证探讨证的研究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8,5(5):25.

[18] 朱克俭,黄一九.常见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思路[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6264.

第3篇

关键字:生物化学检验;发展趋势;常用技术;临床诊断

0引言

在检验医学中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验室有主要地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对患者体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在临床诊断中有助于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预防、治疗,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新兴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改线技术也逐渐的完善、成熟,逐渐的成为临床诊断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对生物化学检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概述

在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进行了解前,首先应对生物化学进行简单的认识,生物化学是对生物的化学组成、生物结构与生命中的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生物化学的内容包含了激素、核酸、维生素、无机离子、蛋白质、遗传、繁殖、结构、功能以及物质代谢等等[1]。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生物化学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病症的生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判断,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主要是通过生化检验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患者的机能、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

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发展趋势

20世纪末期,随着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及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化学的进步,提升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水平。新世纪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渐成熟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推广[2],临床生化试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学检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临床生化检验技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在电介质平衡、酸碱平衡、糖尿病、精神疾病、肾脏疾病、心肌损伤等多种疾病的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项技术的发展也开始从横向发展专为纵向深化。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技术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在自动化生化仪器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进行推动的一种检验技术,现阶段医学技术中生化检验的频率逐渐的增加,现代科学技术与生化技术不断融合,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检验技术,例如:生物传感、光谱分析等,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其中光谱分析技术与电化学分析技术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最常用的两种技术。

3.1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发射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包含了火焰光谱与荧光分析两种方法,其中火焰光谱主要是在火化与电弧的作用下,让物质在高温状态离解为离子或者原子后,发射出光谱线,然后根据强度在试样品中的含量为标准,得到具体的含量。荧光分析则是利用荧光强弱对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该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能够对复杂组分进行微量分析的应用优势,但是对测定条件与仪器的要求较高。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待测元素灯的特征谱线穿过供试品,经过试原子化产生原子蒸汽以后,将蒸汽中需要测量的元素基态原子吸收,并对辐射光的强度减弱情况进行测定,得到供试品内元素的含量。进行原子吸收测定会受到背景干扰,因此在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广度分析时,必须对背景影响进行考虑,同时原子化条件、波长变化也会影响检测的灵敏性与稳定性[3-11],因此在检测时应尽可能的避免影响因素,提高检测质量。可见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的应用原理是朗柏-比尔定律,比较法、标准曲线法师进行吸收光谱法的定量测量方法。

3.2电化学分析

在实验技术与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物质的电化学性质,例如:电导、电量、电位计化学含量的多少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电化学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选择性、操作简单等优点。现阶段所应用的例子电位选择分析法,其原理是根据溶液内活性物质与电极电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好、分析效率高的优点。

3.3生物传感技术

第4篇

【关键词】耳穴埋豆 心理干预 失眠

失眠是指患者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深度、或恢复体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1]。中医学“不寐”诊断,失眠患者常处于睡眠剥夺状态,疲乏,情绪紊乱,注意力不集中,伴随呼吸、免疫、内分泌功能不调,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疾病的恢复。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依靠服用镇静药物,并有逐渐加大剂量的趋势,导致部分患者对安眠药物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不能长期应用,运用中医的耳穴埋豆加上心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排除标准 严重器质性疾病的失眠者;难以配合治疗的患者;难以坚持疗程者。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9.8-2011.7早我可住院的失眠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耳穴埋豆加上心理干预。耳穴埋豆的方法:耳穴取心、肝、脾、脑、神门、下脚端,三焦,每次单耳取穴,两耳交替。用75%乙醇消毒外耳,用 探针取穴,将黏有王不留行籽的0.4x0.4CM医用脱敏胶布,逐一贴于穴位处,并适度按压,以患者感到胀痛能忍受为宜。每日按压5-7次,每次3-5分钟,睡前一次时间按压时间最好7-10分钟。10次为疗程。双耳交替更换,治疗2疗程。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实质就是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住院患者常因担心治疗费用、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耽误工作等导致精神压力较大,再加上环境的改变,疾病的相关知识相对缺乏等因素从而影响到患者失眠。针对这些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性心理干预。住院患者一般会出现焦虑、恐惧、灰心、自卑等心理,就此,护士要准确、细致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反应,加强沟通和交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愿意将自己心中的苦衷倾诉出来。还应发动同病室的患者相互鼓励,坚定康复信念。对于精神压力较大、病情较重、经济困难的患者更多的给予关系和帮助,尽力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转归做到心中有数。

2.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西药安定药物治疗,不使用耳穴埋豆及心理干预。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公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时间x100%WHO最新睡眠检测法,睡眠质量分5级。Ⅰ级:睡眠率70%~80%,睡眠尚可。2级;睡眠率60%~70%,睡眠困难。3级;睡眠率50%~60%,轻度睡眠障碍。4级;睡眠率40%~50%,中度睡眠障碍。5级;睡眠率30%~40%,严重睡眠障碍。痊愈;症状缓解,伴随症状基本消失,睡眠率>75%,停服安眠药。显效;症状缓解,伴随症状基本消失,睡眠率达65%~75%,停服安眠药。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达55%~65%,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3/4。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55%,依靠安眠药维持。

3.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高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失眠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早在《灵枢•大惑论》就认为,不寐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中医[2]指多因思虑忧愁、操劳过度,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或因肝火上扰,心神不宁等导致失眠。但总的病理变化为阳脏阴衰,阴阳失交。因此治疗本病的方法因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耳穴埋豆是通过对耳穴的刺激,引起大脑网状结构的正常有序化激活和抑制,从而使病理性睡眠状态向正常的生理性睡眠转化[3]。

优点:1.疗效显著。本研究表明,治疗组100例耳穴埋豆加心理干预治疗失眠总有效率为95%。2.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患者无任何痛苦,易接受。3.避免了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依赖性。4.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与患者及家属讲清治疗的方法及目的,易取得合作。2.选穴要准确,按压力度以病人耐受为宜。3.由于耳穴埋豆治疗时间较长,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我们可以教会患者或家属按压穴位的方法,以缓解此矛盾。4.治疗期间,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取得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耳穴埋豆加上心理干预治疗患者失眠取得了显著效果,适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兴海,于峥,杨建宇,等.浅谈中医药治疗失眠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71~72

[2] 于学庆,陈玉龙.浅谈《内经》失眠的证治[J].国医论坛,2000;15(1):22~23

[3] 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6~721

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

(上接第74页)

[6] Chim H,Schantz JT. Human circulating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or calvarial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2):468-478.

[7] 王身国,贝建中.组织工程细胞支架与其相关技术研究[J].中国中华创伤杂志,2000,2(4):227-229.

[8] Li X,Feng Q,Wang W,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ytocompatibility of collagen based scaffold reinforced by chitin fiber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06,77(2):219-226.

[9] Zakhary K,Motakis D,Hamdy RH,et al.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on bone density dur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the rabbit mandible. J Otolaryngol,2005,34(6):407-414.

[10] Benoit DS,Nuttelman CR,Collins SD,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luvastatin releasing hydrogel delivery system to modulate hMSC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for bone regeneration.Biomaterials,2006,27(36):6102-6110.

[11] 董健,方涛林,孙源,等. FK506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的诱导. 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1):775-778.

[12] Yoshikawa T,Ohgushi H,Akahane M,et 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osteogenic cultured marrow hydroxyapatite construct implanted at ectopic sites:a comparison with the osteogenic ability of cancellous bone. J Biomed Mater Res,1998,41(4):568-573.

[13] Nishikawa M,Ohgushi H,Tamai N,et al. The effect of simulated microgravity by three dimensional clinostat o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Cell Transplant,2005,14(10):829-835.

[14] Knippenberg M,Helder MN,Doulabi BZ,et al. 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cquire bone cell like responsiveness to fluid shear stress on osteogenic stimulation. Tissue Eng,2005,11(11 12):1780 -1788.

[15] Kreke MR,Sharp LA,Lee YW,et al. Effect of intermittent shear stress on mechanotransductive signaling and osteoblastic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Tissue Eng Part A,2008,14(4):529-537.

[16] Warnke PH,Wiltfang J,Springer I,et al. Man as living bioreactor:fate of an exogenously prepared customized tissue engineered mandible. Biomaterials,2006,27(17):3163 -3167.

第5篇

【关键词】 脑象图; 精神医疗; 客观诊断; 大脑高级功能; 心理测量

世界卫生组织的“2011心理卫生地图”调查了184国,结果显示,当前世界各地的精神卫生状况已经不容乐观,精神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3%[1]。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中心理疾病患者约占20.8%,人数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首位。其中主要疾病为抑郁、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据WHO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2]。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一问题过于乐观,认识不足,甚至讳疾忌医。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一份题为《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问题往往被低估,2/3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3],而社会污名[4]、社会歧视[1—3]和病耻感[5]成为患者拒绝治疗和康复的最大障碍。全世界范围内,每人每年的精神卫生费用不足2美元,在有些低收入国家,每人每年精神卫生费用不足0.25美元[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就全球而言,每年每人平均只花3美元在心理卫生。在贫穷国家甚至只有25美分,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心理疾病治疗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1]。

以心理疾病中最突出和常见的抑郁症为例。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2大疾病。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影响到全球20%的人群[6]。据预测从2010—2020年以致残水平和社会花费计算,抑郁症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成为第2位疾病[7]。有超过1/10的人不知道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5]。由于抑郁症的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8]。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似乎存在一定的误解。非洲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精神疾病是医学问题,而认为精神疾病或与压力有关,或与意志力缺乏有关[1]。另一方面,患者尤其是重症精神病患者常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交谈、隐瞒病情,收集资料不易正确、全面等客观原因,以及有的心理治疗者只看症状(尤其是只重视精神症状)就下诊断,不顾及其他等主观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错误诊断[9]。很多精神疾病无确切实验室生物指标可寻[9],这种医学诊断上的漏缺导致精神疾病的诊断曾被人认为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9]和“被精神病现象”[11]。可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迫在眉睫。

1 精神疾病的诊断手段

1.1 常用诊断手段

1.1.1 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及相关人员的观察、交流与了解 从诊断依据上看,目前大多数临床心理诊断所采用的工具为工作用诊断标准,又名操作性诊断标准。其实是一套汇集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诊断经验的总结。从症状学、病程、严重程度,鉴别诊断4个维度拟定特定精神疾病的不同标准。

1.1.2 标准化心理量表测验 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量表和一般的心理测验。比如用以评定抑郁症状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Zung抑郁量表[14],评定焦虑症状的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精神病性症状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5]、精神疾病预测量表(MDPS)[16]等都是症状量表。评分越高,症状越重,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诊断就是这种疾病[15]。症状量表并非用于诊断疾病,而是用在确定疾病诊断后进一步评估疾病及症状群的严重程度[17]。

同样心理测验也是作为精神障碍诊断的辅助工具,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l)在鉴别常见精神疾病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18],韦氏智力测验如智商小于70为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依据[1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过低常有老年痴呆症的诊断价值[18]。但大多数心理评估只是对被评估者心理状态的测定,有的可作为评定有无精神疾病的参考而并非疾病的诊断依据[15]。

以上两种常用手段主要是专家依据经验进行的主观诊断手段。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十分严谨,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判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1.1.3 多轴诊断系统 多轴诊断系统,即通过综合临床障碍诊断、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诊断、躯体疾病诊断、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诊断、整体功能诊断等各轴的综合评定做出诊断。更确切地说,多轴诊断系统是一种诊断理念[17]。

1.2 客观诊断手段 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大脑的功能有关,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也都与大脑密切相关[19]。随着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药理学等学科对于精神疾病研究的深入,对如何确定精神疾病的核心成分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迄今为止,对于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尚未提供十分肯定的有参考意义的生物学指标,传统的量表评定仍然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16]。客观诊断手段的匮乏使得医生无法对某些精神疾病做出确切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精神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以下对目前主要的客观诊断工具作比较。

1.2.1 基因检测 以遗传学和神经科学为研究背景。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与脑部失常的指标。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人患自闭症,那么另一人患病的概率是60%。这些数字远远高于一般人患这2种病的风险(普通人精神分裂症患病概率为1%,自闭症为0.2%)。许多精神疾病是多个基因所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基因完全相同,但有些双胞胎并没有患相同的病。对于所有精神疾病,基因是重要的因子,但基因不等于命运[20]。

1.2.2 脑部成像技术 主要属于神经科学研究范畴。具体的技术包括:(1)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17—21]。通过脑部结构的形态测量以及大脑活动情况来分析诊断。(2) 正电子断层扫描(PET)[20]。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确定大脑定分子的位置并进行定量分析,探测脑部活动图像。(3)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17—21]。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4) 脑电图(EEG)[22]。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5) 脑电地形图(BEAM)是通过电子计算机FFT转换技术,将脑部各频段按解剖部位用脑地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不同频谱的分布及功率高低,以此来判断器质性或机能性变化及变化范围和程度[23]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9]。(7)经颅多普勒(TCD),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19]。(8)脑象图技术(EEQG)通过一组数学算法,把脑电转化为具有演化特征的动态的大脑图像,通过对图像不同指标的判识来诊断精神疾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用于临床后, 对疾病的定位、病因诊断常有关键作用[21]。

1.2.3 其他方法 量子共振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微弱磁场的电磁波的异常情况来鉴别精神疾病的种类[24],平稳眼球追踪测验(SPEM)用于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麻醉分析用于癔症的鉴别诊断等[17]。目前客观诊断尚未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只有遇到意识模糊或者原因不明等特殊情形下才考虑使用这种客观测量。在具体的操作实施方面,涉及费用合理性和灵敏度的问题。

2 脑象图技术主要特点

脑象图技术(EEQG)是在脑电图的基础上,依据混沌动力学原理和脑电图学临床判读规则,通过数据编码分析,将脑电波转化为具有物理性质和示意功能的流体几何图像[25]。脑象图具有整体性、运动性、相关性、演化性以及对初始动因的敏感性。通过对图形特征和图形指标的分类判识,不仅可以用于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了解个体的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包括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特征[26]。这项技术融合了物理学、数学、医学、生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是精神医疗诊断手段的创新。

与其他客观诊断手段相比,脑象图技术作为精神医疗诊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2.1 脑象图技术测试精神疾病灵敏度较高 脑象图帮助人们读懂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它的振荡飘摆、反复迭代、镶嵌套叠、扭结折曲蕴含着个体独特的精神状态信息。通过图形的和谐程度、节奏感、图形的疏密程度、图形的面积等若干个指标可以了解个体的精神势态[27]。通过将特殊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脑象图与正常人的脑象图相比较,找到该类患者的共性图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删选以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2.2 脑象图是测试大脑高级功能状态的工具 不唯独用于病理诊断,脑象图还是一种测试个性和能力等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多轴诊断提供生物学依据。美国DSM —Ⅲ推出精神障碍的多轴诊断系统以五轴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估,其中轴Ⅱ是人格障碍的诊断,但是如何识别与诊断人格障碍以及使用怎样的测验工具是每个医师能否掌握和推行第二轴诊断的前提[27]。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治疗精神疾患的有效切入点。从而使测试结果能够服务于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这一点是其他客观测量工具所望尘莫及的[26]。

比如自闭症患者出现大脑功能障碍[29],症状是沟通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受损,脑象图样本统计可以探索自闭症的特异图型,同时可以找到导致个体心理疾病的人格方面的原因,确认是由沟通能力弱、操作能力弱、认知能力弱、还是兴趣狭窄等因素引起的。

2.3 脑象图测试快速便捷 脑象图测试的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20 min。带上电极帽之后,测试不同状态下的自发电位,是非入侵式的测试,对人体无害。在经济上也不需要昂贵的费用。

3 脑象图技术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发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象图研究中心采集了500例抑郁症患者,并发现从轻度到重度抑郁的脑象图指标,这一研发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方法,将大大提高抑郁症的识别率。目前已成功研制抑郁症诊断的医疗器械设备,并已通过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检测,进入医院临床应用。

脑象图技术应用于亚健康人群的脑功能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30]。还与多所幼儿园和某些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合作研究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功能特征及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取得初步的成果,并且实践中得到家长和有关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

未来的研究将采集各类特殊需要人群的脑象图,通过与常人组的对照分析,获得各类特殊人群的大脑特异性指标,从而为各类精神疾患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比如,近20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们都在努力对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亚类别进行区分[31],脑象图技术通过测试与统计手段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文燕. WHO绘就精神卫生地图[J]. 中国医院院长, 2011, (23): 84—86.

[2]熊先军,李静湖,王丽莉,等.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J]. 中国医疗保险, 2012,1(5): 40—43.

[3]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 .

[4]李强,高文珺,许丹.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82—589.

[5] 栗克清.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2): 1—11.

[6] 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27(9): 1193—1196.

[7] 熊新英,王国相. 抑郁症的整体治疗[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7): 66—67.

[8]李越,李玉经. 谈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5): 356.

[9] 吕淑云. 21世纪“抑郁风暴”来袭[J].医药保健杂志,2008,12(1): 14—17.

[10] 戴庆康. 精神疾病诊断: 科学的判断? 伦理的判断? [J]. 医学与哲学,2005,26(7): 22—24.

[11] 刘东亮.“被精神病”事件的预防程序与精神卫生立法[J]. 法商研究, 2011,1(5):51—56.

[12] 余新良.坦度螺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13):49—50.

[13]盘娟,梁少梅,莫丽萍. 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2011, 9(12): 60—61.

[14] 谭正强,韦安枝. 心理测量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1, 1(7): 64.

[15] 姚芳传.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 校园心理, 2011,9(6): 363—364.

[16] 张广亚,张理义,汪广剑,等.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精神疾病预测量表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1452.

[17] 张明园. 精神障碍的诊断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2): 69—71.

[18] 崔利军,于雪竹,孟庆瑞,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对常见精神疾病鉴别诊断的研究[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 11—13.

[19] 贺丽萍,时楠. BAEP、EEG、TCD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58—159.

[20] 许炽友. 精神疾病前沿诊断解析, 编自《科学美国人》[J].国外科技动态,2003,1(12):29—31.

[21] 陈彦方.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5(2):83—85.

[22] 王德堃. 脑波技术对心理冲突认知的价值[J]. 广州医药,1991,1(1): 45—46.

[23] 闫宝云.脑象图与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3):188—192.

[24]郭芝芳,师建国,刘飞虎,等. 量子共振检测常见精神症状的诊断价值[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 516—518.

[25] 王德堃. 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J]. 自然杂志,1992,1(7): 483—489.

[26]王德堃.一切从原始创新开始—脑象图技术应用纪实[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1(2): 32—33.

[27] 王德堃,王雷, 王霆. 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 263—264.

[28] 杨德森. 多轴诊断的讨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 9(3): 157.

[29] 陈巍,安龙,丁峻.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6): 54—58.

[30] 王德堃,杨俊丽.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 2002,18(5):47—49.

第6篇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1

【摘 要】放射性核素131I 治疗甲亢具有经济、有效和安全的优点。本文观察了86 例放射性核素131I 治疗甲亢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病情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随访。认为护理工作对于安全和有效开展131I 治疗甲亢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31 碘放射同位素;护理干预

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本身功能亢进,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导致的甲状腺毒症。放射性核素131 碘(131I)治疗甲亢方法简单(多数病人可门诊治疗),适用范围广,安全有效,治愈时间短,有效率高达95%,临床治愈率85% 以上,复发率小于1%[1],现已被广泛用于甲亢治疗。由于核素治疗的特殊性,服131I 期间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经随访反馈,护理干预对提高甲亢131I 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或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2012 年10 月至2014 年8 月经131I 治疗的患者86 例,均经临床确诊为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功能亢进症,现将护理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1 例,女65 例,年龄22~82 岁,既往未经治疗者12 例,经内科治疗或中医中药治疗数月至数年不等复发者16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131I 一次性口服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甲亢诊断均符合《内科学》的甲亢诊断标准[2]。并对继发性甲亢进行排除。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干预

甲亢是一种高代谢疾病,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急躁、多疑、精神过敏,易激惹等,治疗存在一种恐惧和疑惑心理,故必须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针对患者担心的问题做出通俗的解释,注意态度平和而有耐心,要理解和同情患者,并争取家属的支持,配合,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向患者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教会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2.2 甲亢131I 治疗基础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应在治疗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131I 治疗甲亢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其治疗效果,注意事项以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远期不良反应(甲减)等,同时发放疾病有关知识宣传资料,使患者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并对每一位行131I 治疗的患者进行有关放射知识宣传教育,使其了解131I 治疗作用机制和辐射防护知识,从而自觉积极进行防护。

1.2.3 辅助检查的指导

向患者介绍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的项目名称,特殊检查的目的方法及配合,交代检查前后需注意的事项如甲功测定,甲状腺摄131I 率测定及甲状腺扫描在服药后指定的时间进行测定和扫描等。

1.2.4 饮食指导

甲亢是一种高代谢疾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浓茶,咖啡等兴奋饮料,禁用含碘丰富的药物和食物。因患者出汗较多,需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3000ml 以上。

1.2.5 服131I 前指导

服131I 前2~4 周避免服含碘的药物及食物,用131I 前3~6 天停抗甲状腺药物及甲状腺制剂,患者及家属签131I 治疗甲亢知情同意书,指导患者治疗当日空腹来诊。

1.2.6 服131I 后指导

(1)30min 不能吐口水,2h 后方可进食。服药后1 周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劳累和精神刺激,并预防感冒,防止感染,还要注意加强营养。

(2)勿揉压甲状腺,以免加重病情。

(3)2 个月内禁用碘剂及含碘食物,以免影响131I 的吸收而降低治疗效果。

(4)女患者半年内避免受孕,哺乳期妇女要求停止哺育一段时间,其长短取决于用药量,在大量应用时,婴儿必须断奶,同时还要考虑在治疗前抑制乳腺分泌,以保护乳腺免受高剂量的照射,因为泌乳过程中乳腺浓聚碘[3]。

(5)为了减少对健康人不必要的辐射,服药后的14 天尽可能远离其他人,特别是3 岁以内的小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单独居住14 天,大小便在指定的卫生间并反复冲水,严禁随地吐痰及大小便,以免污染环境。

(6)给患者发放科室咨询电话,建立甲亢131I 治疗患者档案,有效保证护患沟通。

2 结果

在对本组甲亢患者进行上述护理方法干预之后,所有患者治疗均顺利进行,且均未出现呼吸道感染,也未发生甲亢危象。其中有24 例患者未愈,6 个月后给予第2次治疗后痊愈。

3 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可提高131I 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4]。通过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病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知识和131I 治疗原理、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了进一步认识。恐惧射线、担心不育、致癌等心理障碍基本上得到消除,而对131I 治疗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知识的认识增加,有助于早期发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避免误诊延误治疗。积极的护理干预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更好的掌握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稳定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让病人了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防止和减少 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编写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甲状腺功能亢进[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882.

[2]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 第6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5-732.

[3] 许立敏, 刘玉芬, 任德全等. 钠/碘转运体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11,32(6):109-111.

[4] 雷芳. 护理干预对131 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效果评价[J]. 右江医学,2006,34(2).

作者简介

第7篇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观察对象

腹部术后病人137例,为1998年6月~2003年6月在协作单位:枣庄市立医院住院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黄家驷外科学》[1]制定手术后肠麻痹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抽样,对比齐同的原则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男32例,女37例;年龄16~76岁,平均46.0±2.3岁;行胃大部切除术15例,胆系手术24例,阑尾切除术21例,其它腹部手术9例。对照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16~75岁,平均44.6±3.1岁;行胃大部切除术14例,胆系手术24例,阑尾切除术21例,其它腹部手术9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上均衡一致(P

1.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通腑散(甘遂、大黄、冰片按5:3:2比例,由本院制备)上述药物10g用75%酒精调匀后加麝香0.1g敷脐,每日一次,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当出现酸、麻、困胀感后轻揉5~l0min,同时指压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双侧各1~2 min,至排便后停用,其它均按手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只按术后常规处理。

2效应指标

2.1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1.1观察指标

2.1.1.1肠鸣音恢复时间两组病人均于术后4小时开始腹部听诊,每30分钟1次,每次3分钟,记录肠鸣恢复的最早时间及程度(肠鸣音音调、频率等)。

2.1.1.2排气时间由患者记录术后最早排气时间并报告医师。

2.1.1.3排便时间 由患者记录术后最早排便时间及排出物性状并报告医师。

2.1.1.4进食情况 每天三餐时间询问病人食欲情况食时间,并记录首次进食时间。

2.2疗效判定校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通腑散敷脐的临床试验结果制定。

临床痊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腹胀症状体征消失,食欲正常,无恶心呕吐及发热现象。

有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仍有轻度腹胀,或无腹痛,时有轻微恶心及呕吐现象。

显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腹胀腹痛基本消失,偶而出现轻度恶心症状,饮食尚可。无效:首次服药后未出现排便排气,腹胀症状、体征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3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和饮食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胃肠减压时间和术后静脉输液总量均少于对照组,各项指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4讨论

施行腹部手术时,消化器官的切除、重建和改路,以及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麻醉等原因,常引起术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胃肠功能紊乱及肠麻痹,在胃肠道,胰腺及腹膜后脏器手术后,病人的胃肠活动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麻痹期、不规则蠕动期。

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手术操作和原发病的影响,临床上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胀、吐、闭等类似中医所述的阴阳腑实证候。根据祖国医学“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和脐疗及穴位的经络脏腑相关学说,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它具有治法独特,方法简便,施行安全,疗效可靠,应用广泛的特点[4]。脐疗是外治用药途径的精髓所在,基本原理是《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内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之旨。因此我们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即用通腑散敷脐,方以甘遂,取其峻下为主药,辅以大黄通腑泻下,增强肠蠕动,借麝香芳香透窍、冰片之渗透,共同作用神阙穴,深入肠内,使腑气得通,诸症即除,手法刺激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排空,有利于防止术后粘连。腹部术后即用,既防且治。由于手法较内服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无毒副作用,适用范围较广,故易之推行。

参考文献

[1]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79~10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l辑,1993.

第8篇

【摘要】 本文对“回回体质假说”内涵的基本内容——“环境制约论”、“禀赋决定论”、“心身结合论”、“体质发展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对其来源—“四性学说”、意义及宁夏回族优势病种和宁夏特色药物的开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回回体质假说;内涵;外延;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宁夏回族特色药物

在民族医药蓬勃发展的今天,藏医、蒙医、维医、朝医以本民族特有的体质理论(如:藏医分为:“朗、赤巴、培根”三型;蒙医分为“赫易型、希日型、巴达干型、赫易希日合并型、希日巴达干合并型、巴达干赫易合井型和赫易、希日、巴达干混合型”七型;维医分为:“气质”四型;朝医分为“四象”-太阴型、太阳型、少阴型及少阳型)指导下,结合现医学的相关内容,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在国家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诊疗体系。

回族医学是以“四性”、“真一七行”等伊斯兰医学特有的病机理论为指导[1],以“理气调性”为主要治则,以“香药”和“矿物药”的运用为主要特点,并结合中医药的相关知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一门学科。

宁夏医科大学回族研究所在对回族医学理论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体质学的相关内容,力图对“回医体质理论”诊疗体系进行量化、标准化。因此,提出“回回体质假说”,以期形成由“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和“预防”等内容构成的回医诊治体系,为宁夏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现对“四性学说”、“回回体质假说”的内涵及意义简述如下。

1 “四性学说”

“四性学说”在回族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回族医学的重要医学典籍——《回回药方》中,指导着内伤及骨伤各科疾病的用药。如:《回回药方三十卷·杂证门》中:认为消渴的病机是“禀性衰败兼湿”;肺痨的病机是“禀性衰败兼干”等,即将疾病按禀性不同而做出了区分(干性的、湿性的、性冷的和性热的)[2]。

而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为:“天人合一论”、“性智本原论”、“禀性论”和“四性气质论”:

1.1 天人合一论 即:人(小世界)与宇宙(大世界)的统一于“真一”。

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之本性,乃无极样式,此身之本质,无极虽受真主之命乾坤万物,其生死贵贱之权,必不由无极太极所能自主也。”可以归纳为:“一元论”。

1.2 性智本原论 即:“真一”分化为“性”与“智”。

伊斯兰哲学认为:“人体仿佛一个小世界,‘性’和‘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与人形影不离,相伴终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说:性和智被认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据和本原,可以归纳为:“二分论”。

1.3 禀性论 “性”和“智”与生俱来,与命共生、共存。①“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识。②“性”可再分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3]中说:“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与命同源,乃仁、义、礼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气、土之性。二者和合则为‘禀性’。”可归纳为:“四分论”。

1.4 四性气质论 即:“禀性”的四种特征。

《天方性理》中说:“一曰安定性,属风(气);二曰常惺性,属水;三曰悔悟性,属火;四曰自任性,属土。”可以归纳为:“四特性论”。

四个理论一步步地分化为“四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回族特有的病因病机理论。

2 “回回体质假说”的内涵

“回回体质假说”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回回体质假说”的“内涵”是外延的出发点,外延是内涵的具体表现和延伸。

2.1 环境制约论

回族医学认为: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回族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回族喜食牛羊肉(包括内脏)和八宝茶等高糖高脂类食物造成了回族人血脂普遍偏高。赵玲莉等[4]对回族地区汉、回两个民族1064名中年人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显示:①回族的TC、LDL-C水平高于汉族(P

2.2 禀赋决定论

回族医学认为:体质(禀性)由两方面决定:①先天遗传因素;②后天环境因素;而先天遗传因素在体质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既遗传是世世代代的连续,通过“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而中国的回族是古代伊斯兰帝国阿拉伯人的后裔。因此,遗传因素对于回族的体质有重要的影响。

2.3 心身结合论

回族医学认为:①“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体。②“体质”的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是稳定与变异的统一。心理学认为:任何学派都承认人的气质、精神活动有一定形态学基础。从而证实了“回回体质假说”内涵的基本原理-“心身结合论”的科学性。因此,在坚持“回族体质学说”的基础上,汲取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方法成为民族医学心理学发展的捷径。

2.4 体质发展论

回族医学认为:①“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与个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②“体质”发展的过程为:从“幼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的体质特性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对回族人的体质分为“幼年体质”、“青年体质”、“壮年体质”和“老年体质”,并根据每种体质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保健治病的效果,是回族医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又一典型范例。

3 “回回体质假说”内涵的意义

“回回体质假说”包括:“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基本内容为:通过宁夏回族地区若干个常见/发病率较高,而回族医药确有疗效的优势病种作为突破口,以回族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内容,借鉴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方法,建立起一套具有回医特色的诊疗体系,为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其具体内容为:①对特定人群(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回族地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建立起“横断面研究体系”和“疗效评价研究体系”,在符合临床试验的四个基本原则(设立平行的可比性的干预对照组、随机化分组、双盲法和样本含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进行临床设计和评价(DME)。之后在对相关方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样本、多中心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②“动物实验”则在临床试验的结果和相关预实验的基础上,对相关回药进行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及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以期开发出一种或几种回族特色药物(内服/外用),形成“回族医学临床与科研体系”,并开发出适合回族体质的保健品,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开展都要在“回回体质假说”内涵的指引下进行。

3.1 宁夏回族优势病种——宁夏回族2型糖尿病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DM的发病有两大特征:第一,发病率高。①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地汉族人群。全国两次大型DM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7]:宁夏回族DM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汉族。②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内、外。第二,危害性大。①致残、致死率较高。②医疗经济负担沉重。而回族医学重要典籍《回回药方》(全书共36卷,现仅存残本4卷,由汉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古波斯语等写成,是一本包括多种门类的自成体系的回族医学百科全书[2])中记载了一首治疗消渴(糖尿病)的古方——“回回甘松饮”(Hui-hui Gan-song Yin,HGY),在几百年回族糖尿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回甘松饮”就是基于回族医学中的“四性体质学说”(针对“寒性体质”),根据益禀补肾、化痰通络的治则,经过宁夏名老回医—单于德教授多年临证经验的验证[1],选用撒苔亦忻的(甘松)、忽咱则(枸杞)、木香、阿咱的答剌黑提(丁香)、罗亦那(大黄)等13味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配伍组成的复方制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2 宁夏回族特色药物——张氏秘传正骨膏

宁夏吴忠市张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张宝清先生,自幼随父张成仁学习回族传统医学正骨术,几十年来扶危帮困,济世行医,为数以万计的骨伤患者解除了痛苦。张氏秘传系列回药对治疗各类骨折、烫伤、骨不连、压疮等伤科疾病独具特色,自制的“回药张氏正骨膏”,在回族“四性学说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近200年的临床实际使用,以其用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深受患者好评[8]。

综上,在坚持回族医学理论(四性学说)的指导下,以“回回体质假说”内涵和外延为基本理论框架,建立起回族特色科研体系,针对宁夏回族优势病种进行防治,开发宁夏回族特色药物,是回族医药发展必由之路。而“回回体质假说”的内涵是连接“四性学说”和临床研究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单于德,马成义,陈卫川,等.中国回族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学文献整理丛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 宋岘.《回回药方》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26.

[3] 马注,余震贵.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4] 赵玲莉,马惠英,孔丽蕊.宁夏地区汉回族中年人血脂水平调查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01-2502.

[5] 雷晨,张如意,何兰杰,等.宁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发症的13年回顾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6):450-453.

[6] 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3):678.

第9篇

【关键词】 养生;中医养生理论;疗养医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theory in the recuperation medicine.Methods The combination point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the recuperation medicine were searched for in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 the Season Health Care an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Unity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Resul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modern recuperation medicine,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treatment ability of the natural therapy in the sanitariums.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theory should be widely used in the modern recuperation medicine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cuperation medicine research.

【Key words】 Health ca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care theory;Recuperation medicine

“疗养”与“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养生学与现代疗养学来自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疗养”一词的形成也在“养生”一词之后,虽然,近年来疗养医学的发展很快,尤其对某些疗养因子作用机理的研究已达到细胞及分子水平,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疗养医学的现状和特点,“养生”和“疗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把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疗养医疗的实践已成为我国疗养医学所独有的特点之一。

1天人相应观点对整体综合疗养的指导意义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1]。养生理论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构成人体各个不同组织和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生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脏腑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并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的所属脏腑[1]。因此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而了解体内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邪正的消长。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功能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灵枢・岁露论》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以上论述说明自然界变化与人体变化相适应,人是受天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节,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明确指出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康复都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祖国医学还十分重视人体内因的变化,认为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整体的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入也不会发生疾病。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发生疾病,或者得病以后不易康复,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常把自然界有利的因素作为机体康复的医疗手段,这与现代疗养学自然疗养因子综合作用的理论似乎同出一辙,如《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说明气候条件对于人类的影响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来增强健康,避免不利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近代医家秦伯未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他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床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可知人之形气矣。”说明将人和周围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就能较全面地掌握人的生理病理变化,维持其相对平衡,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充分了解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基本理论,并在疗养医疗实践中加以运用,就能收到良好的疗养效果,如适应四时气候疗养,遵循冬南夏北择养原则,顺四时,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可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同时,利用优美的地理自然环境,把疗养人员置身于奇峰异石,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清溪甘泉,山径迂曲,湖光水色,鸟语花香等自然境地使之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乐在其中。同时,还可以利用山地、海滨等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条件,展开日光浴,海水浴,森林浴,这些自然条件都能增进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2]。

总之,人体整体论说明养生措施或一切疗养因子,虽然作用于机体局部,但势必影响整个机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阐发了各种养生措施或多种疗养因子结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而重视内因作用的观点则是开展养生或积极疗养朴素的理论基础,这对于现代疗养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形神共养是综合疗养的基本办法

“形神合一”、“形神共养”是中医学的生命观,祖国医学特别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类经》说:“无形则神无已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伤则神为之消”。《吕氏春秋》“精神安于形,而年寿得长矣”。范缜说:“形有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些都是形神相应的精辟阐述,神形相应,形神共养是祖国养生学理论的精华之一。所谓神形共养,即不仅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即神)的调摄,使其形体健壮,精神旺盛,身体与精神都得到均衡的发展[3]。“人始生,先成精”(《灵枢・脉络篇》)形体的本源是精的化生。各种生命组织器官是形体的产物,形体对精神起决定性作用。“形是神主”而“形为神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所以欲养神必养形,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此外,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若欲健全形体必先养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祖国医学对神的论述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认为神是主宰整个机体,有“神去则机息”之说,充分说明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鉴于此,故在中医疾病诊断中非常重视神的活动,提出医者须专神,测神为要点,察神寻病因,以神定病性,据神理病机,由神断预后等具体方法。同时倡导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养心调神具体法则,“精神内守”是养心的要求,“病安从来”是养生目的,所谓内守是将精神安守于内,而不弛于外。使得“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从而做到“精神内守,则心神凝定”保持体内环境协调安和的最佳状态。养心调神还要求精神活动做到“发皆中节,谓之和”亦即调理得勿大过或不及的精神状态,孙氏《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多思则神贻,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笑则气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气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失之本也”。这对养生和疗养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形神统一的观点,在肯定形体决定精神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和强调精神意识反过来作用于形体,又对形体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养生学既重视养形康复,又注意养神康复以期达到形与神共养,形与神俱的目的[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疗养医学在重视自然理化因子对身体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共存于一个统一体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活动。指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复[4]。反之,机体病理活动的过程也能对心理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心理功能的障碍,因而在疗养医疗实践中既重视自然及人工疗养因子对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又特别重视疗养地的自然社会环境对疗养人员心理状态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我国特点心理疗养理论,由这些基本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中形神合一、神形共养理论有明显相似之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疗养医疗工作,都是遵循神形共养的原则开展的,可以认为,现代疗养医学的心身医学是中医养生学形神合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神共养是综合疗养的基本方法之一。

祖国医学有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法则,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养神之道,有“形动则精气流行不郁,形动则脾胃健食易消”的动形之法,有“精存则外安内固,泉源不竭,长生久视的固精之理”,还有习吐纳、行导引、和七情、省言语的调气之法以及“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的饮食调养和以药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气血的药饵保健。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不仅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养生是保持健康长寿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有的还构成了疗养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疗养医学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挖掘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疗养医学,已经成为疗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白永波,孙光荣,主编.中医养生大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

2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9

3任后胜,周金泉,主编.道儒百家话养生.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2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