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5:36
导语:在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艺术;景观文化;现代思潮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2-01
城市景观主要是指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所呈现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感受,体现了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人群、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特定的时空序列。通过对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向人们呈现出一种视觉美感。现阶段城市景观主要分两部分,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物质性主要通过城市的景观节点、景观轴以及其所形成的区域组成。而非物质文化景观则以一种抽象的形式体现,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对城市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风俗习惯、、礼仪风尚、生活习惯等等,以人文景观的形式呈现。
一、城市景观建设的内涵
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景观是指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呈现的文化、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为城市人群提供一种新的视觉感知。而狭义的城市景观是城市进行景观建设的主要部分,即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富有表现力的景观,强调城市景观为人们呈现的视觉美感。
二、城市景观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群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将绘画、建筑、文化、历史、园林艺术等各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然而,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设计角度出发,城市景观建设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的景观渊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开始以“乌托邦”为蓝图进行城市设计。虽然这些城市环境建设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它对世界各国进行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环境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始强调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的和谐发展。这一城市建设的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国家的城市景观建设。
(二)风景园林的发展进程
19世纪中期,欧美等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公园、绿地的改良运动,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新机遇。20世纪上半叶,现代运动已经为城市的风景园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哈佛革命后,城市景观建设正式加入城市建设。这一城市建设方式,打破了风景画式的局限,通过新的建设材料、技术,使城市城市景观穿创作中具有理性、自由的特征。经过对长期景观建设的探索,风景园林建设已经成人类整个生活环境中的到应用。
我国的园林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以“宜”为中心进行园林设计。由于上述园林建设理念对我国现代的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园林建设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建设方式的模仿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引进国外风景园林建设理念。
(三)现代思潮艺术的影响
工业革命发展前期,人们社会仍然采用原有的方式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将城市建设和艺术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行城市建设的工匠们艺术、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将其融入其中,建造了极具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传统园林在建设过程中,更贴近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技术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以技术来进行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坚实中的审美价值。现阶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始偏向城市将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更注重人们对精神文化深层次的追求。
三、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实现了城市景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对城市景观建设帮助人们了解城市景观中经济、文化的演变情况,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来。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不断受到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形式。因此,研究城市景观建设演变历程,可以让人们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中,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导城市景观的渐进式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科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人们通过科技对自然进行改造,为城市景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一些人对城市建设产生了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其美学意义。城市景挂的演变历程中,自然规律、生活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具有美学精神,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传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情感。
关键词:后现代;艺术化生存;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88-01
一、“逃离城市”现状的产生
目前,随着全球化与经济化的加快,城市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空间拥挤、交通拥堵等现象随之增多。不少城市人因环境问题引发了焦虑和恐惧。他们渴望逃离城市,回归自然。许多城市人利用短暂的假日逃离城市的喧嚣,这被看作是城市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疾病”。与其说是逃离,在我看来他们是在寻找一种艺术化的生存,只是这种艺术化来自于自然。
二、何为艺术化生存
(一)梭罗的“生活艺术”
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思想家梭罗就从“生活艺术”的角度对审美文化进行了实践,在他的艺术化生活实践中,他认为最美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人完全顺从自然,与自然融合。
(二)宗白华的“艺术似的创造”
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说道,“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做一个崇高、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它理想化、美化。”认为,人应该拥有一个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存,艺术与人的一生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艺术的人生是空虚的和无意义的,因此我们需要将它当作一件艺术品,美化它。
(三)朱光潜“生活的艺术家”
无独有偶,朱光潜曾在他的《朱光潜全集》中这样写道,“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三、城市人选择“艺术化生存”的原由
(一)后现代社会的出现
看到城市人渴望“逃离”的现状,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为何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实现他们的“艺术化生存”。在我看来,造成这类现象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出现。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德国哲学家哈贝斯曾用“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来形容后现代主义。
(二)设计在后现代社会中的特点
后现代社会的设计更加主张进行多样化设计,设计要关怀人性,表现出作品的人文思想,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反对以特定的方式来继承固有的理念。
四、后现代社会的时弊
(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自然景观在遭到破坏的同时,乡土景观也逐渐衰落。自然生态景观的恶化和资源的相对枯竭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极大的障碍。究竟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设计师又是怎样对待这一情况下的景观设计的,这里我将举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案例:
玛莎・施瓦茨非常重视作品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她在瑞欧购物中心的庭院设计中,将300多只镀金的青蛙组成方阵排列,极具震撼力。她利用青蛙这种生物有序排列的方式来暗示人们这种物种正在逐年减少,她用这样的一种设计抨击了后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罪行。
(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正是由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人的精神压力过大。现实生活的难过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自然的环境,以此来获得精神的满足,享受这种虽短暂却自由愉悦的精神生活。
五、后现代社会中城市景观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营造乡土景观
景观不仅仅关乎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尤其是乡土景观。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利用本地的植物与风俗保留和创造乡土景观,做一个不建设规划,使它成为城市人的精神情感寄托。
(二)与自然和谐
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我们要将它的完整性保留下来。这就要求设计要尊重自然,要去解读与理解它。
六、总结
后现代社会是物质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它给城市景观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思考,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来实现人类在城市中的“艺术化生存”,而我们设计师所需要做的是给予人类生存环境规划的全新概念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 园林 景观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生活环境的质量。其中,园林以其贴近大自然,能净化空气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和规划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设计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以便加强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力,给人们提供一个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舒适的园林。
1 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1.1忽视生态效应
一些城市园林设计者园林设计的经验缺乏,往往简单的把园林设计和规划看做是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没有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导致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不能充分的改善城市环境,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质量环境。在规划时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和整体对称,盲足的追求景观的特色,没有综合考虑城市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没有意识到园林对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的的重要意义。例如,很多城市的园林规划从视觉上看十分的美观,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都很高,但追究细节,会发现其植物的品种单一,且一般都是观赏性高实用性低、抗旱抗病害能力低的植物,没有遵循园林坚持植物群落的原则。
1.2日常管理不规范
一些城市政府为了追求业绩,往往加大对城市园林的投入,但是对已完工的园林,日常管理松懈,管理经费往往不足,导致养护管理设备比较落后和缺乏,园林逐渐的衰败。再者一些城市虽然重视园林的管理,经费也比较充足,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园林管理和养护人才,导致园林的日常管理不规范、不合理,致使园林中的植物成活率很低,或出现枯枝、虫害现象。
1.3生物多样性不合理
园林物种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保证种类多样性,这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群落发展的稳定性。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城市园林中,为了保证其协调性和稳定性,往往需要配置丰富的物种。然而在一些城市园林设计和规划中,设计者误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错误的认为物种越丰富越名贵越有利于群落的稳定,忽视物种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在一片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出现上百种的树种,且出现多种名贵树种,造成园林的生物多样性不科学,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
2 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
2.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
2.2 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广西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植红树科、山竹子科和椴树科的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还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旱性强的物种,以便有效的抵抗常见的病虫害,同时还要合理的优化乔木与灌木之间的搭配。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
2.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特别注意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2.4做好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当园林的设计规划初步达到重视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之后,下一步还要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要想实现园林最大的效益,达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除需要设计者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之外,还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管理和辛勤培育。在管理植物时,要结合植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培土、施肥、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按照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精心的修建和护理,保证其良好的生长态势。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而园林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引进经验丰富且技术性强的人才,实现园林景观效果和生态作用。同时,城市的园林部门还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和激励制度,从而真正做好园林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发挥园林最大的作用。
2.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花草树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园林设计者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园林设计知识、经验和技术,融会贯通,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特点和生态状况,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园林,从而在美化和净化城市环境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参考文献:
[1].滕明君、周志翔、岳辉、杨玉萍.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J].中国园林.2012(4):40-43
[2].常俊丽、张鑫磊.单纯与震撼-极简主义园林艺术解析[J].安微农业科学.2011(24):14841-14844
[3].陈鹭.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园林.2010(1):41
[4].刘伟强.浅谈园林植物景观的布局[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4
【关键词】八景;都市景观主义;沙湖十六景;武汉八景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这是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荷尔德林在其著名诗篇《人,诗意的栖居》中的经典名句,后来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诠释他的诗来解读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来解读诗,最终他把 “人、天、地”与“神”组合成了四重的世界,人,诗意栖居于其中。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如何诗意地栖居了吗?我们还不知道。或许是我们曾经是很清楚地知道,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自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以来,“诗意栖居”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其实,早在千年以前,中国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历代先贤追求诗意栖居的影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许多城镇(聚落)的“八景”。
究竟何谓“八景”?“八景”的实质又是什么?“八景”又是如何体现着古人先贤们“诗意栖居”?所谓“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统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地方,大到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镇、一座寺庙,甚至一个家族,都多有“八景”之说。例如,北宋宋迪的“潇湘八景”①组画,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八景”的滥觞。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有所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自宋迪开启“八景”文化先河以来,中国不少城市、村镇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八景”实例,其中著名的有北京以“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为代表的“燕京八景”,有南京以“钟阜祥云”、“石城霁雪”、“龙江夜雨”、“白鹭晴波”、“乌衣夕照”、“秦淮渔笛”为代表的“金陵八景”,还有洛阳八景、杭州八景、长安八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西湖十景”,包括“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映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南屏晚钟”、“雷锋夕照”,这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和祝穆的《方舆胜览》中均有记载,至今仍广为传颂。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最早的“潇湘八景”,还是后来的“金陵八景”、“燕京八景”等,基本上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自然景观,既包括山川河流、芳草花树等“固态”的自然物质资源,也包括日月星辰、风雪烟雨等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象,此外还考虑到了春夏秋冬及晨夕光影的更替变幻,如“潇湘八景”中的“夜雨”、“落雁”、“夕照”、“晴岚”,以及“燕京八景”中的“春阴”、“清波”、“垂虹”(趵突)、“晓月”、“烟树”、“晴雪”,就充分地展现了大地景观的丰富多样及美妙佳境。二是人文胜迹,包括儒、道、佛及地方信仰的建筑遗迹,以及相关思想理念和神话传说,如潇湘八景中的“烟寺晚钟”、洛阳八景中的“马寺钟声”。三是富有地方情韵的日常生活景观,如“潇湘八景”中的“远浦归帆”及汴京新四景中的“樊楼灯火”等。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八景构成的主要内容,也是八景的文化精神,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对大自然美妙风光的热爱;二是对地方人文胜迹及美好生活的彰显;三是表现出景致、诗情、画意、人文之间的息息相通。
可见,“八景”的实质,按照刘晓晖在其《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的观点,“八景”文化就是人居环境诗化的文化现象。有诗人气质的行政长官、风水师、雅士乡绅、文人骚客组成的规划师团队,通过巧妙的组织城市景观,将城市周围的风景林苑、城内的宫园及里坊宅园、寺庙园林和四郊的坛苑有机组织成一个协调整体,使城市处于绿色网络之中。在“八景”的建构上,于自然上水基础之上,更隐含深刻的人文意境。“八景”本身就是处于对栖居环境的审美,是对城市和聚落自然环境的诗化描述。由此可见,“八景”的出现与发展,反映着中国传统城市与聚落中的诗意生存:一个将城市和聚落置于和溶入自然风景、进而将把人类自身的栖居生活与城镇聚落所处的优美的风景景观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人将自己的一颗求善求美的诗心投入到城市和聚落营建之中,最终它将人、山水(自然风景)与城市(聚落)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其中诗意地栖居。
“八景”等地方文化胜迹的形成,离不开景观内外的“人”。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意正在于此。然而在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景观雷同的危机却越来越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原有的、土生土长的、可以作为地方发展见证的“地方景观”正在迅速的消失,而各种外来的、平常的或奇形怪状的现代景观充斥城市,流行于大江南北或大或小的城市。同时,身陷城市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更难有机会观赏和体验到自然之美,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和规划设计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西方城市和景观界出现了一种“主张在城市设计中将自然区域、开放空间和人工建造的实体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的思想,被称为“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在城市的演进中尝试引入并确立景观环境的重要地位,期望能够突破传统规划的局限,将自然演进和城市发展整合为一种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于将建造体量作为城市决定性特质的传统,景观都市主义着眼于一个更广的视角,在持续演化的城市形态中发展一种动态的规划方向,主张在城市设计中将自然区域、开放空间和人工建造的实体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系统。
由此可见,西方发起的“景观都市主义”恰好与中国几千年前的“八景”文化不谋而合,都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建造的有机交融,从而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
江城武汉作为中国建城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是华夏文化的南方之源。唐朝诗人李白曾有诗言“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江城虽不像南京有“金陵八景”,不像北京有“燕京八景”,也没有西安的“长安八景”,但是江城同样存在比较悠久的“八景”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沙湖十六景”。
自称“沙湖居士”的任桐②,在其《沙湖志》一书中,为方便游人,造势宣传,他从园林风景欣赏的角度,将这片湖泊拟定了“沙湖十六景”:琴堤水月、雁桥秋影、寒溪渔梦、金冢桃花、东山残碣、九峰晨钟、虎岩云啸、卓刀饮泉、泉亭松韵、兰岭香风、青山夜雨、石壁龙湫、沟口夕阳、夹山咏雪、梁湖放棹、鸥岛浴波。其中金冢桃花、东山残碣、卓刀饮泉、泉亭松韵、鸥岛浴波均在今天的东湖风景区内。
沙湖③之美因任桐竭力营造和挖掘,渐为世人所认识。然而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局动荡,政权更迭,普通百姓无暇顾及,加至大水泛滥,对沙湖、东湖的规划设想及建设亦束之高阁。但任桐他们所作的努力,皆是令人敬佩,且有助于后世对城东郊湖群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值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开篇之作—东沙连通工程建设之际,其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沙湖公园”的建设。
此次“沙湖公园”的建设,设计人员将《沙湖志》中任桐提出的“沙湖十六景”作为灵感来源,以大面积植物群落为背景,以游憩道“串”起景观,通过选取“沙湖十六景”中的十景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了新的“沙湖十景”。通过传统或现代化的造景手法,再现任桐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去完成任桐当年“自其(沙湖)湖山风景纵不能尽如西湖,然安知不可作未来之西湖观”的夙愿。
新“沙湖十景”为:石壁龙湫、泉亭松韵、琴堤水月、东山残碣、雁桥秋影、雁山晨钟、兰岭香风、寒溪渔梦、欧岛浴波、沙湖放棹。通过提炼新“沙湖十景”,从而再现任桐的沙湖之美。
武汉作为一座饮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高速迈向现代化的特大都市,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景观建设方面,应该有其独特的风格。
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江、汉水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武汉市内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错落,湖泊库塘星罗棋布,高低起伏,形成了武汉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尤其是龟蛇二山雄踞大江南北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汉代以来即成为交通枢纽,商贾云集;明末清初,汉口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成为“楚天第一繁华处”,如明末清初诗人吴淇有诗“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就是描写汉正街的繁华景象。汉口清末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因此武汉自古就是商业重镇,素有武汉的人口“九分商贾一分民”的说法。时期,武汉又成为首义之地。因此武汉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并富有特色。
武汉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独特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试想,在武汉提炼出武汉的“八景”,如以东湖风景区各景点围合形成的“东湖秀色”,以珞珈山以及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风景形成的“珞珈青峦”,以黄鹤楼及蛇山风景为一体的“黄鹤云梦”,以古琴台及琴台文化艺中心及龟山风景区在内的“琴台遗韵”,以楚天台及磨山景区形成的“楚天极目”,以首义文化广场及旧址等组成的“红楼倩影”,还有以归元禅寺、宝通禅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景观形成的“法门晓钟”,加上以江湖景观为一体及江面、湖面候鸟等形成的景观“欧岛浴波”等。通过武汉“八景”的创建,充分挖掘武汉的景观潜力,形成既有历史遗迹,又有革命传统的多维纵横景观体系。登黄鹤楼远眺,江城景色一览无遗。晴川阁下,新枝历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紫气东来,云集四海英雄豪杰。 [科]
【参考文献】
[1]M·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
1 城市园林概念
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驳岸等;自然景观包括大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人工化。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惟绿色植物,既可与山水自然景观亲和,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并可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与景观两方面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
2 园林规划设计考虑因素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提高国林绿化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应考虑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 园林规划景观设计方法
3.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就是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地利用各种植物创造出优美舒适的植物景观,这些植物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一起构成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们对良性生态的需求。
3.1.1植物景观带来精神审美 植物景观是园林设计的中心,植物景观设计的好坏是最终评价园林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植物是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同时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它们在不同的时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色泽,可以带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每个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还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现代的植物景现设计是在充分认识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的,因此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不仅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还可以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塑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自然环境,让置身其中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3.1.2植物景观三大功能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创造景观空间,建造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合理运用,可以建造出形态各异、有着极高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与其他各类景观比起来,其有着更大的生态学价值,它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改变园林中的小气候,给人们以舒适、惬意的感受。观赏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1 园林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应用原则
1.1 园林艺术设计的内涵
园林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设计人员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以及技术,为市民创造出更加诗情画意、更加健康的绿色空间,这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净化城市的空气。园林艺术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较好的视觉享受,而且可以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在健康绿色的环境中,人们容易触景生情,而且艺术修养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种类繁多,其代表了我国民族的特色与精神,可以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在园林艺术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像下,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可以发挥创造性,设计出内容更加优秀的景观作用。
1.2 园林艺术设计应用的原则
1.2.1 科学布局原则
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在城市景观规划中,需要遵循科学布局的原则,对景观资源以及相关设置布局的优化,必须具有可行性。在设计城市景观时,要按照城市整体规划布局进行考虑,还要对园林中各种要素进行客观的评定,了解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关系。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按照一定主题进行规划,这些主题可以是山、水或者花草等。科学布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设计人员考虑园林的建造环境以及地域特点后,可以按照规则式、自然式以及混合式的方式对园林进行科学布局。
1.2.2 植物配置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也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资源,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植物配置的优劣性影响着城市景观效用的发挥,设计人员按照艺术美学的设计理念,可以使增加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园林植物配置还需要与山水、山石相互结合以及协调,这样也可以设计出更加特色的景观风格。
1.2.3 天人合一原则
园林艺术设计需要体现天人合一的原则,这也可以更好的展现东方美,体现设计者的智慧以及技术水平。天人合一的原则,体现了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其可以使人类与自然融合共存。园林艺术设计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设计者的灵感也来源与大自然,其可以设计出高于自然的景观设计方案。
2 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2.1 园林艺术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著名的杜甫草堂和苏州园林,其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与山水的相互映照和相互映托。无不展现中国园林古典设计深厚的艺术内涵。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两者形式不同,但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即都是为人民舒适生活和美好家园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就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园林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发展变迁。园林设计记载和反映了发生在这个城市的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和民间广为传颂的经典故事,是对城市文化特点、深深蕴含着的城市灵魂等历史要素和地域要素的叠加。
园林设计艺术可强化城市空间环境文化内涵、高度渲染城市人文色彩,使人们在散步、休息、观赏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园林设计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不仅影响着本市居民对于城市的自豪感,也可给旅游者和异地客商以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底蕴和精神文明的享受,便于他们加深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风格已越来越带动城市景观设计。代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科技的现代园林设计,对城市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的传承、生态景观、低碳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使城市景观更具纵深感、立体感和历史感和富有人文色彩。
2.2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园林艺术设计有建筑、山水、花木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园林艺术设计多以雕塑和不同语境的小品设施展现。雕塑往往是设计场所最具凝聚力的空间焦点,对于城市绿化和烘托节日或欢庆气氛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绿雕是在结构钢架上,采用栽培艺术巧妙地把具有一定含义的造型与花卉结合在一起的园林艺术,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作品,被誉为世界园林的奇葩。
2.3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艺术设计不仅在城市广场、公园,也在城市住宅小区、中小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桥梁建筑绿色桥梁廊道的设计等领域得到了推广,设计技术日臻完善。园林设计是一项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它让人们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并由此获得人生启迪。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居住地周边环境越来越重视,住宅小区园林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大力发展教育的今天,校内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备,园林艺术设计"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崇尚环境"的设计理念,也为校园科学合理设置园林景观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城市文化体现、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注入了活力。
城市景观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景观中充满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景观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的关联是双向的,当艺术涌入城市,公共艺术成为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活力源泉,当城市走进艺术,城市景观成为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以开放的视角,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城市景观的语境中,来探究其多元的创意方向,不仅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同时能够推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的创意方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利用科技成果,树立环保、健康、文化的理念。创建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环境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去进行。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和地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面对全球公共危机,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义不容辞地将实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环境作为设计的战略主张。公共艺术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定位,和景观设计学作为协调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定位,使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可持续设计,通向地球公共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的创意方向
所谓的功能体验,是指人类在最广大的生产实践范围内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时代特征所赋予的功能美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力。当前,对当代公共艺术的评价难以有确切的出发点,其审美角度也很难做到非概念和超功利,因为对它的思考本就出于某些功利的目的,这是由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决定的。正如艺术存在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源于物质功能的需要,所以“纯粹”的审美体验成为现代人类建立于功能基础之上的精神诉求。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几何形和抽象形的概念设计逐渐盛行起来,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必将成为蔓延最快的设计方向。
高情感化、人性化特征的创意方向
人类拥有真情实感。艺术家在熟练运用现代创作材料的同时也注重第二功能的追求,以更积极的态度寻找具有人性化的、自然化的新形式。影响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人性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消费主体,也就是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计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艺术设计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习惯不同、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向自然学习的创意方向
“设计遵从自然”,美国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提出的景观规划思想和方法,其实质是以环境学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设计师从自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尊重设计多样性,分析具体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问题,对症下药,与城市景观的自然元素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回归地域本土的创意方向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这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单凭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回归本土的设计作品不断增多。
数字化、新媒介的创意方向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正面临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无论是从媒介材料、媒介方式,还是从视觉语言乃至思维观念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CG艺术的时代特征是及为突出的,如时代的社会背景、创作形式、工具和媒体、展示的地点和途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这些特征本身无所谓优劣,如果被我们深刻认识、灵活运用乃至加以引申和发挥,就能创造出全新而深刻的艺术作品。CG形式的内容是以0和 1为基本单位的电子信号,但艺术创作的对象并不是这些电子,而是其承载的信息。创作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编排和再造而最终完成艺术作品。
结语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现状;方法
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至今,经过20多年循序渐进式的普及教育和社会实践,同时结合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艺术与诸如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概念一样,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在全国已有近2000所各类高等学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这其中大部分的艺术设计学科都包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每年有数万名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硕士、学士或专科生毕业,投入到城市设计或区域环境设计的第一线上,并为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综合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两点因素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关键,简言之,一是要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二是要主动宣传,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首先,发展的关键是自身调整。自身调整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应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战略目标的调整与重新确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更清晰明确地确定自己的行业战略目标,从摇摆于城市规划、建筑学、室内设计、园林绿化之间的模糊定位迅速确定下来,既完善和突出自己的特点,又继续保持与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态势。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目标不应狭义地理解为美化生活、装饰城市或从视觉角度调整环境面貌,而应将目标定位得更高、更广。应从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标本兼治的设计这个角度重新确立环境艺术设计的战略目标。
(2)强化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社会学角度去看,每个人的行为都包含既对自己负责,又对社会负责的双重性质,但其程度不同。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大多为学绘画艺术出身,艺术家的高傲不羁的性格特点,更多地以个人好恶决定行为取舍的态度亦影响到了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职业性格。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种种特殊性,要求从事此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前人后代负责的历史使命感。
(3)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极其复杂的多问题、多层次、多信息、多答案的设计过程。如何从众多的条件设定和复杂多变的答案中选择相适合的方案,需要设计师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与全方位的修养方可完成。
由于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较多的知识来源于艺术和艺术设计,造成了处理设计问题重表面效果、轻内在规律,重感性、轻理论,重概念表达、轻逻辑程序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调整,才可使环境艺术设计师适合时代的要求。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人类对获得丰富文化和生活资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借助设计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利用空间构成、装饰构筑、色彩及风格形式的变化等手段,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解读多义性的空间环境。这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的使命,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生存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具体地说,环境艺术设计的介入是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保持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内心深处对环境的要求是在安全感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异质性,人类需要变化和复杂的环境。由于人类所具有的个性因素,要求环境场所的形式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通过物质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要求获得更为丰富的感知经验。个性化和丰富的感知经验有助于对环境场所形成清晰的形象记忆。人类喜爱旅游,喜爱不同地区和地域的文化,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喜爱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域环境的复杂丰富及其变化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城市建设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秩序感和丰富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好的城市设计应该从秩序与复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协调关系中演化出来,有秩序的复杂性能体现出高水平、高文明程度的秩序,秩序本身的复杂性又在于多种因素的交融互动、多种形态的构成变化。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存在着紧密的图―底关系。一个方向是室内设计,这是建筑物内部由围合物与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第二个方向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所谓空间的积极性,是与自然的无计划的消极空间相对应的空间,积极空间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与人对场所的介入和参与紧密相关,空间中人的参与度越强,空间愈呈现积极性,反之,则呈现消极性。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国内外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往往成为区域形象的标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广告牌、钟塔、路灯、展示广告、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方便市民生活和促进信息沟通,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当然,这些设施和系统的设立要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协调,形成有秩序感、节奏感及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
(3)通过绿化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绿化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软质”构成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配置有利于景观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在有限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创造出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
(4)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环境照明控制,提高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色彩与照明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之一,在环境设计中,为了避免景观的杂乱,可以利用色彩控制和照明设计创造既变化又统一的城市景观,提高人们对场所的辨认感和归属感。
(5)通过对城市街区建筑立面的整修改造和对商业广告牌匾的整理规划,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环境优美、秩序整洁的整体环境。
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主要承载物,它的建筑风格、色彩、材料、体量、外形轮廓等都是形成环境观赏感受的基本要素。故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建筑物的立面进行整改设计、治理调整,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工作。
另外,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商业空间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对城市中商业街道的广告牌匾及设施进行综合设计、统一协调管理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师的综合设计,才可能达到功能合理、配置适宜的效果,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购物、休闲、娱乐的商业环境。
关键词: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 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禁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