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03 16:45:38

导语:在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些年经济作物的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相当的发展空间。

2.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仍不是农业经营的主流。目前,我市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极不适应,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步伐。

3.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虽然我市目前建立了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农民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等环节难以取得对等地位,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4.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严重损伤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使一部分跟风种植的农民损失惨重,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5.农业生产者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偏慢。目前,在农业生产者当中,青壮年几乎没有,在部分村,60岁左右的人成为农业生产者的主流,这部分人由于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偏慢,这也导致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二三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主要表现在:

1.产业比较单一。我市的农村企业,主要集中在黄金开采、石材加工等资源性行业和粉丝加工等传统性产业上,其它行业的企业寥寥无几。

2.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而要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又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制约因素。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主要表现在:

1.资金不足。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目前相当一部分村过去群众拖欠的“三提五统”等尚未得到清理,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群众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群众对班子信任度不高,导致不愿将资金交给集体进行公益事业建设;二是农村居民老龄化,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3.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有些工程项目质量低下,农村公路现行的管养体制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群众的猜忌和不满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打造链接城乡、工农产业链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使土地更多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依托粮油、果品、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旗舰。

(二)发挥“乡”的优势,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城乡统筹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乡”的优势。一是土地成本优势。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供给,是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将贯穿整个农村发展全过程。在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可以考虑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宅基地置换,将农民宅基地置换用于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降低用地成本。二是劳动力优势。尽管近些年农村转移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增速下降,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使部分农民仍处于半失业状态,大量“4050”人员和部分青壮年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农村仍沉淀着大量劳力资源。激活这些劳动力资源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民有从事非农产业的意愿和技能,引导农民投身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潮。三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市农林牧渔业较快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可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需。要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是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农业招商促进镇域农业产业升级,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工业招商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小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通过商贸招商促进镇区发展提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使市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聚集。重点镇和小城镇、中心村应逐级分层次定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大力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其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使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就业安居。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投入,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三)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让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服务

按照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上下工夫。要突出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像抓农村清洁工程一样,逐步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交通、电力、通讯、安全饮水等设施建设,将农村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城市设施同等对待,使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重点加强乡镇文体站、农科教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站、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对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扩大新农保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统一途径,适当变通政策,允许城乡居民自由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人口平等地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四是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享受保障住房的群体,一向局限在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基本被排除在外。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探索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使农村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城镇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权利。

第2篇

1.1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基础设施是政府配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现阶段很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水电、水利、医疗等设施缺乏。在交通方面,很多山区,道路建设不完善,导致严重的交通不便。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一种变向的资源浪费。在水利方面,水利设施构建不符合标准,年久失修,导致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功能逐渐减弱,渠道常被淤泥堵塞,所以农业抗灾能力弱。每逢出现自然灾害,一部分的财力、物力受到损害,农民的生活更加拮据。

1.2农业的专业人才短缺,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农村的落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交通的不便,很多年轻人纷纷走向繁华的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幼和没有文化的人,他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体情况是,农民墨守成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种植技术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1.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着变化,市场结构越来越向多样化、品质化倾斜。很多农村还是和传统农业一样,生产以水稻、大米、小麦等为主,而像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鲜有种植。

1.4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

近些年来,出现了三聚氰胺、福尔马林、瘦肉精、僵尸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家禽,通过人为的因素使其生长。喷洒激素、农药可以促进生长、长的好看;采摘后会使用药物保持产品看起来新鲜。药物里有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其实,产品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无形之中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增加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基于现状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的力度,定时检查维修,保证设施正常发挥作用。尤其要做好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和引进农业高素质专业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财政预算中,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知识和技术,教育单位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和良好的待遇,吸引其为农村事业的发展服务。

2.3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

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村应该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产品的优质化和多元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一部分城市的人在享受了都市的热闹繁华生活后,转而追求农村的鸟语花香、新鲜的空气、淳朴的风气,乡村风光和乡土气息越发让人驻足留恋,逆城市化的趋势更加强烈。政府应大力支持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农村服务行业的建立,无论是政府投资、企业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并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2.4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养殖和种植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们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2] 赵风全,李政.试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0-1

0引言

林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样也担负着增强国家公益事业与基础事业的任务。然而近几年来,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对林业森林资源进行了过度砍伐与使用,最终造成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结果,这是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相背离的。因此,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林业经济发展中的联系问题以及宏观限制问题出发,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解决措施。

1 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微观联系问题

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体系内的一切联系因素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森林资源。据统计,目前世界的森林面积约为3454亿m2,森林蓄积量为3831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约为26.6%。而我国的森林面积仅仅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森林蓄积量也低于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约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排名皆靠后。并且,由于近几年来的大量砍伐,导致大径性木材、公益林的减少,人工林比重增加,同时人工种植的林木工种单一,且成活率低,而森林一直处于低产期、低效益的状态,最后形成了林业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局面,进而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2 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问题

林业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林业经济又离不开人的经济性与宏观。人类对林业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是否得当,影响着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近几年来,处于宏观位置的重要支撑者与引导者――企业与政府,在调节方面做的不到位,例如林业企业生产技术地,科研和创新的能力较差;林业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政府未进行合理的、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与规划,管理不当;产业结构布置不合理,发展差距较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 解决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遏制滥砍滥伐行为,合理培育后备森林

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会付出高昂的成本,不能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将林业自然资源作为一种代价进行交换。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必然会反作用于国家经济,这样做更加得不偿失。所以,要提高林业的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改善林业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就要从根本做起,树立合理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天然的森林保护工程,加强对天然林得保护力度,个别地区可以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对相关企业的滥砍滥伐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鼓励企业与个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促进行为,增加对珍贵树种的培育,加大后备森林的存蓄力度。总之,就是要通过对林业经济与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以及保护性的行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大林业产业结构改革,合理进行政府宏观规划

要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就是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一改过去的一体化传统管理方法,将森林管理细致化、实用化、经济化。即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两部分,一部分为公益事业服务,一部分为经济发展服务。其次,要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建立科学实验基地,进行林业科研成果开发与创新,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与奖励,完善科技开发体系,结合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经营者的企业经营活动,树立林业相关经济科学研究的市场前瞻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学理论研究充分融入到现实的经营活动当中,加快高新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周期,从而增加林业的生产能力。再次,要对林业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将集约化低,发展潜力小的企业与集约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的企业进行合并,提高林业企业的规模与合理性。最后,由于林业分布不均,以及各区对经济需要的程度不同,导致了林业产业分布不合理,针对这一点,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合理规划,对山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林业进行保护,或者是合理开发,拓展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事业,同时,也要加强较发达城市的林业投入,从而防止由于城市的工业企业的过度开发导致的城市环境破坏与污染。

3 结语

我国目前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比如滥砍滥伐行为导致的林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投入不够,政府林业结构规划不合理等,这些弊端都是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相违背的。因此,要挖掘这些严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潜在问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防护工程,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林业经济发展与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华章,2012(35).

[2] 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96-0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等农村经济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农村经济还在以计划经济为取向,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农产品没有竞争力。

我国的农村经济还徘徊在计划经济的阶段,不能适应市场的节奏和需求,这样的经济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农产品更是没有市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第二,农业科技含量太低,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农业增长方式没有及时地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我国的农业虽然大部分摆脱了人工作业,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以原始的农业劳作为主,生产力相当落后,农业的增长方式更是以自然的增长方式为主,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相当低下。虽然在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机补贴,但数量还相当有限,对于整个农村经济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第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间接地导致了农民收入较低,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我国的农村教育力量薄弱,观念落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过低,不能很好地接纳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长此以往,加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整体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将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四,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大多是小农经济,经济效益差。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量更是少之又少,决定了农村经济大多是小农经济,无规模可言,经济效益自然就差。

就以上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

首先,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产品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按需分配市场份额,及时反映价格取向,加强商品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做好销售环节的衔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农产品优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数量,积极开拓和建设农产品市场,使其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加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实现农产品的自身价值,同时也要做好市场的监管。

其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科技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努力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科技化。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改变农村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新增长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最后,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的差距。

尽快提高我国的农村教育力量,改变思想,改善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转化为生产力,改变经济发展路线,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是经济是否走上良性的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要从基础入手,要从孩子入手,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此以外,国家对农村经济还要进行政策扶持,减免农业税等,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改革、农村组织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适量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并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使资金流动起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经济服务体系,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农村经济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带动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元.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格致出版社.

[2]陈世文.中国农村经济——探索与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

[3]农业部课题组.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三方面(即3R):reduce(减量),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reuse (再利用),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recycle(循环往复),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不同,“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的特征来划分经济形态,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循环理念认识不到位。

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工作滞后,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优化的产业结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却制约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急速变动中,虽然经济起飞时期重化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比例失调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会对循环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正面临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重化工业比重在不断提高,象交通、冶金、能源、建材等产业均处于大发展阶段。中国的工业用能占到能源总消耗的很大比例,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供应这四大重工行业能源消耗之和占工业能源总消费的一半以上。又如,建材行业,也是一个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行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加重了环境负担,阻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不足。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通过制度创新进行技术范式的革命,这是新型工业的高级形式。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的支持。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装备水平不高。在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中先进技术不少、工艺落后、技术设备老化,不能给循环经济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妨碍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社会氛围。

(1)鼓励公众参与。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成功的中坚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思想,提高公众的觉悟,加强公众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知度和社会意识,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公众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充分调动广大公众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2)倡导绿色消费。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及其绿色生活方式的存在及其规模是循环经济能否有效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觉悟,营造绿色氛围,引导公众进行绿色消费,可以通过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是法律强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消费行为起到底线约束作用;二是经济激励,利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三是道德约束,通过教育和宣传,使社会公众建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使绿色消费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3)加强生态教育。公众循环经济觉悟的实质性提高需要教育,通过教育使社会公众形成循环经济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道德等。要逐步将循环经济理念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首先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回收循环利用作为中小学意识教育的主体,使学生从小接受环保思想和循环利用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同时也应建立相关的环境教育体系对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和政府官员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教育,从而使居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上来。

2、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推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促进产业生态链和循环经济法则,使微观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系统,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技术为关键,遵循技术开发的生态道德,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依靠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发明新技术和新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替代;要以零排放为目标,对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魏玉英.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科技促进发展,2009.

第8篇

1.1气候特点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暖温带向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凌源市年平均气温8.3℃,流域内大于10.0℃的有效积温为3324.5℃;无霜期140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40.6mm,7—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为1974.3mm,全年降雨集中,以干旱气候为主。

1.2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凌源市总人口65万,农业人口近50万,行政区域总面积3278km2,包括耕地面积6.000万hm2、林业用地面积20.113万hm2。现有经济林面积0.667万hm2、坡耕地2.000万hm2,地方经济以农民外出打工、农业、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属辽宁欠发达地区。

1.3自然植被状况

凌源市森林覆盖率达51.8%。凌源市南部青龙河流域以蒙古栎等天然林为主,北部以油松人工林、山杏等经济林以及河岸杨柳等商品林为主。凌源市原生经济作物种类丰富,具备发展高效经济林的优越条件。

2林业经济的发展意义

凌源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林业发展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兼顾林业经济。首先,青龙河流域作为京津冀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青龙河下游涵养1.5亿m3优质水资源,大面积的天然林是保障科尔沁沙地南侵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青龙河流域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巨大生态与社会效益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凌源市有近50万农业人口,林业经济是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商品林木材和经济林果实等产出、药材和森林旅游产品等获得。基于此,凌源市需要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即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重视林业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面积,增加森林覆被率,达到增加林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通过加大经济林总量以及改善经营方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发挥最大化社会与生态效益;政府实施有效的人才措施,提升当地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推动林业建设,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区域差异

近年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林业经济的认识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以林木出材量为标准对林分进行评价,逐渐发展到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受此影响,在凌源市北部地区大面积油松林的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以采伐木材量为重要经营砍伐标准,一些偏远地块的营林质量较差;造林过程中,以一些杨树速生林为主,凌源市南部地区的青龙河流域大面积封山育林,相对开展较晚。由于林木种类单一,林业产业的资源支撑严重匮乏,造成林业产业基地质量较低,对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3.2林业资源建设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凌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林业资源建设和管理方面难以吸收、保留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从事基础林业建设和管理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造成技术管理缺乏创新,林业科技贡献少之又少,这种科技上的迟滞发展对地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林业经济发展效果不尽理想。

3.3现代林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从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高投入、高产出的林业经济实体为数不多,林业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一些高产出的采摘园面积及规模较小,生态有机产品也凤毛麟角,如刘杖子葡萄等,适应本地区发展的中草药种植产业规模较低。单一的产业结构、较低的林产品附加值、较小的规模和较低的技术含量等,致使凌源市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4社会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凌源市由财政拨款主要支撑着林业经济建设与管理工作,其他社会化林业发展建设筹资机制和路径不够发达。如果政府对林业经济建设投入资金有所变化,就会导致林业建设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在林业建设和管理方面,广大民众缺乏较高的参与热情,社会资金筹措方面渠道有限,一些中小型林业经济建设工程没有充分吸引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4促进凌源市林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4.1提高林业资源总量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使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要想提高林业资源总量,应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原生的经济林树种资源,从树种的选择、培育、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逐步改善,加强幼林、中龄林阶段的经营管理,提高树木的存活率和保存率;对林地及湿地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扩大林业资源发展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进一步解决林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升经济效益;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创建、保护和宣传与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的绿色品牌,不断提高林业品牌的影响力,从而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4.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发展林业第一产业的力度,利用得天独厚的大面积坡耕地资源及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大力发展山杏、大扁杏、山枣、大枣、文冠果、核桃、板栗和榛子等经济林。同时,应用嫁接技术,改接山杏、山枣为大扁杏、大枣,进一步优化经济林品种结构,完成对一些适宜地块的山杏改接“优一系”等高产大扁杏、山枣改接“凌枣”等优良品种,并加强技术管理,加大施肥、灌水、修枝、修树盘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力度,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产量及产值;发挥专业合作社等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葡萄等鲜果冷库储存设施等,达到鲜果反季节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经济林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如“开口杏核”、大扁杏“精选杏仁”、“杏仁露”生产、山楂卷、果脯生产和罐头生产等,不断扩大经济林规模。

4.3吸引专业技术人才

受凌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凌源市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足,政府部门应制定地区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一些林业科研与实用技术领军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做到吸引来、留得下、有干头、有奔头。

4.4加强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问题及解决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50-01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低

大家对农业现代化这词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是十分少有,一多半是“半手工半机械”,在大多边远山区还都是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现代化对他们来讲是十分渺茫的。这也就有了在老林区纯“原生态”的木耳种植、野蜂的养殖;在山区的“山下担水,山上种植谷子”那种一家子几口人一起种地、一起收割、一起昼夜忙秋的热闹场面。看到这种几辈子都一直延续用的劳动工具,看到这种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过程,我国的科学技术不能都投入到高科技的大中企业及出口贸易,更多地应该关注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也让世世代代的老百姓从落后的农业大生产中走出来,融入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去。

2、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劳动效率十分低下

随着全球的经济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国外及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近几年妇女也出外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剩余的老人就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了,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有的就没有文化,又加上上了年纪,这样的劳动力,这样的劳动效率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农业经济发展,更影响了我们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方面已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3、为了当前的利用,严重地破坏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之大在世界上有目共睹,但陆地资源却不多,相对耕地资源十分宝贵,但是有好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随便地出让耕地,老百姓为了眼前的利益,几万甚至几千元就把自家使用的集体耕地卖出,瞬间耕地被少数暴发户无偿开采,使耕地一夜之间变成丘陵高坡,有的老百姓在大山脚下,随便盖上小洋房,还美其名曰这叫依山傍水,更有甚至政府也抓住时机搞起房地产来,与开发商一起说服老百姓,从农民手中低价买走集体耕地,盖上高楼大厦等等。国家本来就不多的耕地,就这样被政府及个人因小小的利益而抛出,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变迁就造成自然与人为地严重地破坏着生态平衡,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4、政府的补贴远远小于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在我国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收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这也就导致农民为什么走向国内外外出打工的原因了。因为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效率不高的农民,在风险来临之际,国家的补偿微不足道,使经济不是很富余的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有了农民大棚不敢种、鸡场不敢养、种猪也不敢多留、大白菜烂地里无人管理、玉米不收割的怪现象。孰不知这时的成本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国家的象征似的补助对农民已经毫不起作用,也让农民灰心更是寒心。这方面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1、加强基层设施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含量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原生态”的操作办法,政府应该从高新技术的投入中拿出一部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特别是对边远山区,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技术的引用,使农民真正地感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意义所在。我国的某些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分不相匹配。所以政府现在提倡大学生做“村官”也体现了这一点,还应继续深入地挖掘这一闪亮点。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比过去轻松多了,收入比过去丰厚多了,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

2、加强劳动技术的培训工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迅速发展,制造建筑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飞快地发展,但第一产业却一直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的着眼点放在推广规模经济、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技术的创新与引用,鼓励人才及大中专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自己的家园活动,激励人才在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使农业经济真正地实现现代化。

3、注重环保,保护国土资源

针对农民自己占山为王,随意买卖集体土地,村干部视而不见的现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并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全员监督,有法必依,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加大环保力度,对村民自建的小铁粉厂、小矿山应该砍的砍,该罚的罚,鼓励农村兴建那些节能节水,保护生态平衡的种树造林活动。现在近郊的农村都做起了“生态园”、“采摘园”活动,这样即可以美化了家园,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的欢迎。

4、政府加大投资与补助,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农业也一样,我国是农业的大国,这是事实,我们就应该从这个事实出发,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国家应在绿色无公害产品方面加大投资,从其基地到其生产、再到出口销售形成一条龙式规模企业,让世界从新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也大力地加大对农民风险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放心地去实践与探索。

总之,科技兴国,要首先科技兴农。政府应该从最基础做起,从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基础设施的投入,再到技术的引进与培训,使农业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一,也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度、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